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时间:2022-12-23 04:28:42 作者:咕咕咕咕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咕咕咕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铺开,课堂管理伦理引起许多管理学者的关注。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课堂管理伦理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通过梳理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的相关研究,分析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伦理管理的背景、意义和内容,并展望未来教师的课堂伦理管理。

论文关键词: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每个人与课堂关系就很密切,而每个课堂是由若干教师和几十名具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生组成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来说,它肩负着实现课堂管理目标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引导、整合众多学生的行为,使其符合课堂目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仅仅是管理技术或是管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包含着伦理价值;课堂不仅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更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价值,其间时刻发生着具有伦理道德的对话和冲突情境。正是在充满伦理性意义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育人”价值更加得以凸显,教师的道德导向作用更加得以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就必须具有伦理意义。

一、课堂伦理管理的背景

对于教师课堂伦理管理的历史考究,可以追溯到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伦理管理思想主要有:

1.课堂学生的组成上

针对当时“学在官府”的癖习,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胆实践之。孔子的课堂上学生组成是五花八门,不分贵贱和国籍、年龄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而且对于以前名声不好的人,他也可以吸收。

2.教师的德育观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我国最早专心致力于教师职业的代表人物,师德精神依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他的师德的第一个要求是乐道敬业、热爱学生。他形象地把乐道敬业说称之为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待学生真诚无私,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在传授知识上“吾无所隐尔,吾不行不与二三子者”。师德的第二个要求是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的精神,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仍然在学习《易》;同时认为教师“诲人不倦”是仁的表现。师德的第三个要求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身正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够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且以其以身作则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开始反思教育被日益赋予的工具理性和教育主体论、学生能动论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管理理念,课堂管理开始进入伦理管理时代。

二、课堂伦理管理的意义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学者们阐述了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管理的复杂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可能发生诸多教师想象不到的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着手进行解决,远非人们想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挑战,这就是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课堂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整个课堂空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课堂管理不可能只是刚性的、效率最大化的,课堂管理应该是道德的、伦理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可能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管理”。引介到课堂管理过程中,课堂管理不可能仅仅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或艺术的活动,课堂管理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富含伦理价值。

2.伦理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管理不仅仅是遵守成人而形成的游戏规则,道德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对处理某些课堂管理事件更有效,更合乎动态变化课堂的需求。伦理管理可以进行全域性覆盖,它的力量可以伸张到课堂管理的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促使单纯的技术管理充满伦理性、教育性。道德管理将谋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合点,维护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从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升管理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伦理道德可以帮助解决课堂管理实践中的道德两难和道德困境。总之,课堂管理伦理将顺应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变化,变管制规训为主转向服务课堂主体为主,凸显教育的价值性和生动性,师生在新的管理理念下获得教育的重生。

3.我国课堂管理伦理缺位现状

审思我国课堂管理现状,教师和学生均没有体会到本应属于充满生命意义的课堂的幸福感,人性内心深处的伦理性诉求处于一种极度缺乏的状态。教师在课堂空间内人性关怀的缺位,有时导致学生选择极度对抗的方式,结果师生均处于痛苦和困惑的状态。在现实的课堂生态中,快慢分班导致的信心压抑,教育贿赂导致的人性扭曲,分数至上导致的竞争压力等促使课堂生态日益恶劣。总体上,我国课堂管理伦理出现的缺位,体现在对公正的'侵害、对尊严的践踏、对生命意义的漠视上等。

4.课堂伦理管理重新配置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盛行的工具理性、主体异化现象被人们逐渐反思。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意义、追求内心幸福的场所,伦理管理将指明课堂发展的方向,促使教师课堂管理同时追求效率和人性关怀;伦理管理将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因为马斯洛的人性需求学说指出,物质层面的追求是最基本的诉求,而内心幸福感是人性发挥潜能获得自我认同的完美体验,这种自我认同的价值感从深层次上体现出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对伦理的追寻将使教师和学生获得终极的幸福关怀,具有“内圣而外王”的社会与主体双重价值。

三、课堂伦理管理的内容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的内容,有的学者从宏观维度研究了伦理管理内容,还有学者从微观的维度研究了具体的伦理内容,但是不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对课堂管理论研究还远不成熟,目前依旧处于片段化、零碎化的阶段。下面将简要总结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1.课堂制度管理伦理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老师借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认为,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指向制度的设置合乎道德性、伦理性;伦理制度化是将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度化,形成制度规范。如同《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郅老师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包含两个方面: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应合乎德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它运作的有效性上,而且表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上”。规章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是衡量规章制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规章制度要真正保持先进性,必须要做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的先进性。如尼布尔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一文中指出,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正当性有问题,导致人们的认知模式出现偏差,因为“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出选择”。所以,对现有的课堂制度进行案列剖析可以发现管理制度本身的是否合乎正当性,将对未来课堂管理的效度和价值引导具有深刻的意义。

2.课堂管理理念的伦理

在我国,关于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管理理念伦理的研究文献发表得比较多,这些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而课堂伦理主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且常常发生在交往密切的课堂,所以,需要研究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伦理理念和行为,伦理精神和道德的渗透也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

在郅庭瑾老师所写的《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书中,她认为教育管理理论首要构成要素是管理思想和理念,而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确立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理念的大环境中完成的,其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往往受到其所处更大道德生态的影响。深度反思目前社会道德生态,打破教育道德生态孤岛的惯性思维,运用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对于构建健康公正的课堂管理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也有学者从教师自身应该具有的内在教育伦理角度指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基点;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关键;情理相融的课程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核心;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保障。

以上提供了一条提高课堂管理伦理的思路,对于形成课堂伦理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课堂管理伦理标准的提高,不仅仅要求道德个体,更需要道德社会的系统重建,为道德个体的价值认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课堂管理者道德水平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建设和培养,形成育人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鼓励育人者充分发挥道德主体性,自觉地辨别真善美丑,通过教育系统的道德坚持去达到社会道德结构化的改善,教育主体性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3.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

如果说前面论述是内隐性的,内隐在教师内心里秉持的一种理念的话,课堂管理方式的论往往就表现为外在的、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一种伦理。

在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一些原则,如“热情、公平、因材施教”“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宽严有度”“引导启发”。也有学者就伦理道德和课堂管理方式的关系做了探讨,并且解释了当前教师课堂管理忽视伦理道德的表现,对课堂管理伦理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教育管理伦理学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伦理法律框架、健全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机制、制定教育管理者的行为伦理准则、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此外,还有些学者指出,构建道德的课堂,除了课堂管理理念合乎道德、规章制度合乎道德等因素,还要求教师将道德意识融入常规课堂管理过程,经常用道德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学生的自主权,是否合乎道德。从中可以判断: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积极性的场所;让日益僵化的课堂变成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中有意义的动态课堂。

4.课堂课程内容的伦理

在《道德的课堂:问题与思考》一文中,郅庭瑾老师提出一个案例: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结果在沪港两地学生反应是大相径庭。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被泛化的文以载道,能带来的只能是道德的沦丧和虚无。“在很多时候,文以载道一旦失去了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所谓的道不过是教师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在这样的课程内容渗透道德价值理念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以后的课程内容中,改变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学生互动、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将间接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

还有学者认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教师应以“庖丁解牛”的方式,深度挖掘课程的伦理价值。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材为基准点,按照学科演进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阅读、情境描述、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之变成沟通校内外的伦理渗透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老师还提出运用“金庸效应”,其核心思想就是借鉴金庸小说中的很多能深深拴住人的眼球的写法。另外在传授课程内容上,教师可以采取“三化”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即:学科性知识生活化、高深知识浅显化、枯燥知识幽默风趣化等策略。

总结前面学者的建议可以看到,在教师课堂课程伦理管理中应拉近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受课程的伦理价值。让学生陶醉与教学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或许就是胡东芳老师倡导的“金庸效应”的魅力所在,也是道德课堂的真谛所在。

四、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对于如何提升课堂管理伦理,郅庭瑾老师认为:课堂管理伦理的实现,一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本身打破教师中心的传统思维,转变管理方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教师课堂管理的管理准则、引进家长会的监督机制、实施教育失当责任制度,必要时可以采用法律强制手段。另两位学者从教师内在伦理精神的角度指出,当代教师应追求的课堂管理的伦理诉求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情理相容的课程管理、以及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此外郅庭瑾《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用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制定制度、生成制度,促使制度本身也成为道德课堂构建的一项重要资源;课堂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应合乎道德,在合乎道德的规章制度执行中,应蕴涵着合理、平等、自主的精神,不在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与“规训”上,而是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环节。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到伦理管理日益成为课堂管理未来趋向。当前有众多的研究者在研究伦理管理,实践层面包括一线学科教师、基层学校管理者;理论层面包括各高校教育论理学专业研究人员。虽然他们各自所处的研究情境不同,但是进行的这些实践和研究,将对这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伦理学的发展相比,我国不仅缺乏学科体系,而且在实证研究上缺乏数据,伦理管理分别在教师和学生在行为、心理、认知、价值取向上和传统管理相比,发生何种变化仍处于思辨阶段。我国的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情境,同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篇2:我国易位少籽西瓜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易位少籽西瓜研究回顾与展望

文章回顾了我国易位少籽西瓜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易位少籽西瓜产业现状,发现产业存在重视不够和研究攻关协作相对不足等一些问题,认为易位少籽是发展少籽西瓜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很好,今后要加强基础性研究、新品种选育和品种保护.

作 者:李平郑金焕 张明权 吴会会  作者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荆州,434010 刊 名:农业科技通讯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S6 关键词:西瓜   易位系   少籽,研究,产业  

篇3:浅谈高校网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网络文化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具体有: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伴随校园网络在我国高校的普及,校园的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校园网络文化。研究我国高校网络文化现状,展望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及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图书馆建设的关系研究方面。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1、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体

研究者基本认同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物,校园网及其相关栏目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师生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如校园BBS、专题网等学习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校园风气。

2、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开放、多元性与高时效性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虚拟化。

(1)虚拟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受性

网络交流表现为主体和对象都不必显现真实身份,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化跨越时空,具有多元性与最大的自由性,网民可以尽情抒发感受、表达观点、发泄情绪。

(2)多元性与两面性

高校网络文化整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与底蕴的思想、观点,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也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等不良信息,网上民意的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这些已成为威胁校园文化安全的新公害。

(3)高时效性

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网民数量持续攀升,多对多的网络关联格局已形成,信息来源广、更新及时,搜集信息便捷、及时、迅速。

3、高校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传递校园主流文化,吸引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

网络文化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围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强。教育者可以把网络作为宣传阵地,及时传播先进文化。网络教育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特点,网络传播文化的形式多样,网络使用者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而,网络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4、高校网络文化发挥作用的性质有赖于使用的恰当程度

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使用网络基本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为教育者及时发现与解决学生的问题、监督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广泛性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范围,促使学生深入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网络信息的自主交换性和交往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敢于通过网络进行真实的思想与情感交流,促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塑造自律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网络中呈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网络监管的缺失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能使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缺乏考验与辨别力的大学生误入歧途;使自制力弱的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使自制力低、沉溺网络的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减少,人交往能力退化。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

网络文化使高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促使德育工作者正视这一挑战,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以增强教育功效,变挑战为机遇。

更新教育观念,健全制度,培养网络文化服务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监督,保证网络信息所传递思想的主流性与可信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普及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网络使用培训,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德育,加强对学生上网意识和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选择与“慎独”,以增强其道德批判与选择的能力。

(三)增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发挥引导作用

图书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将会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拥有坚强的后盾。因而,需要坚持“综合化”的网站设计理念进行图书馆建设,构建网站内容时充分尊重用户习惯,突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个性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和受众群体,扩大数字图书馆的辐射范围。

发挥图书馆特有的职能,丰富网上内容。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可以通过对特定网络信息进行智能整合、网页导航、努力扩充网上馆藏资源,主动、积极地向学生,甚至社会提供经过系统开发的有价值信息。通过自建特色数据库和随书光盘,主动推荐热门图书和经典图书,丰富自助知识讲座内容,开办校园读书网站等方式增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二、探寻已有研究不足,展望研究未来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过于集中,覆盖面不够

从重要学术网络和普通网络搜集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网络文化的基本理论、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及思政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2、理论性探讨宽泛,实践调研性研究缺乏,推广价值不明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网络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及对策的探讨着手,研究成果相似程度非常高。实践研究成果发表的仅有几篇,调查范围仅限于少数院校,成果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是推广程度仍然有限。 3、研究对象宽泛,缺乏分类分层研究

多数研究者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类别研究很少,比如对高职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仅有3篇。

(二)研究展望

据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迅速下滑之势,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不利因素,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条件趋于多元化,各级各类高校争抢生源的竞争也悄悄升级。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良好学校形象,已经成为高校争夺生源的重要因素。适应时代特点,调整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校园网络文化对增强高校竞争力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从教育部提出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来,相关研究进展较慢,仅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者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等基本构成及内容产生共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

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问题,使研究内容涵盖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使研究成果能够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指导。

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导向;实践研究成果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理论。需要通过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应对模式、筛选信息的标准与原则、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网络使用习惯及态度;探讨师生的信息需求心理及需求内容的性质与类别,以便为提供吸引师生的网络知识作出指导。

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与管理传统、培养目标、师生心理和思想特点等进行细化研究,为同类型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系统指导,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规范,提高实践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瑛,陈玉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2]王淑芳,王洪欣.网络灰化对高核德育的负面影响众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3]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4]李明,杨欢,彭小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5]唐加祥.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9).

[6]孙桂荣.高校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7]李亚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策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8]李英,郭双利,王春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9]时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谭富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武汉大学,2005.

[11]鲍丙刚.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D].合肥工业大学,2006.

篇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职业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社会财富,获得一定报酬,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种工作。职业生涯即与职业相关并贯穿于人一生的所有经验与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的设计,是一系列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活动。

为此,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这一主体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计划,不断增强所选职业所需素质的一个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2.1职业发展理论

有许多种类的职业发展理论,我们选择介绍金兹伯格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金兹伯格(Ginzberg)认为职业发展不是一个短暂的决定,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发展理论探讨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并进一步把青年人的职业发展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实现期。舒伯(Super)在上述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

2.2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Holland)认为人格有6种类型,分别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性。与此同时,工作环境也有6个类型与人格类型相匹配,人的职业发展由二者的交互作用而决定。

2.3职业锚理论

施恩(Schein)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他怎么都不会放弃自己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人们如何在未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职业锚起着重要的作用[1]。

以上三种代表性理论分别从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职业锚的角度,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了简单地分析与论述。这三种理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本文重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回顾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很多,笔者选取了几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学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有:(1)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认识;(2)大学生对于自身与相关的环境认识不够;(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对盲目,缺乏相关的方法与对策;(4)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2][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个人、高校和国家几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为将来更好的择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能力是个体或团体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心理特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即大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心理特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有之意,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内容。

裘开过(2008)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分为: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反馈修正。而且各种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为此,根据不同的性别、年级等特征有区分、有计划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很有必要。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机制的研究

杨丽(2011)的研究从指导机构、专业队伍、网络服务、课程体系和测评体系几个方面介绍了教育体系的建构,同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个性、市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整个过程的发展[5]。该研究既尊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也尊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还很好的结合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性,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机制也十分重要。建立良性的培养机制既可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能够有规可循,也可使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刘兆平(2007)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办学理念、学生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的相关措施[6]。从宏观的办学理念到微观的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机制的建立值得我们借鉴。

3.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是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等的影响。实效性越高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能落到实处。何泽彬(2012)认为时效性的考察应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有效方式、队伍建设和有效评价五个方面[7]。在实际考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以上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展望

4.1努力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阶段是一个增长知识与技能过程,职业是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实现价值并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一种途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确定和实施合理的目标,并根据结果对以上环节不断跟新、进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从学业规划和结业规划两方面入手。学业规划可根据SWOT分析方法在大一到大四制定不同且有针对性的计划。就业规划要实时关注就业信息,不断增强就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自身兴趣等,进行合理的就业规划。

4.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与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仅从理论上的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的检验,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体系才会不断完善。为此,高校应当把学生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并更新理论。只有这样的循环往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还要特别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网络服务的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在发布信息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加以有效利用。

4.3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实效性将越来越受重视

我们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看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今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指停留在课堂的讲授、期末的考试等事项,而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重要内容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的研究制定更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学生也应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4.4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化

由于大学生扩招等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巨大。大学生就业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应对就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例如:基层在教育、医疗和农工业技术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大学生应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就业,在基层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另外,大学生创业也是值得深入了解与发展的内容。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选择创业既可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5]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复旦大学,2009.

[2]常万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3]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刘兆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7]何泽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5: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筒仓侧压力的确定是筒仓结构设计的关键,筒仓侧压力的确定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本文是对这三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个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

关键词:筒仓;侧压力;试验方法;理论分析;数值方法

一、前言

筒仓是一种功能性构筑物,它不但可以用来贮存散体物料,而且可以向外进行卸料。决定筒仓仓壁设计的主要因素是物料作用于仓壁上的压力,而物料的散体介质力学特性及其流动时所产生流态的不同决定了筒仓仓壁受力的复杂性,所以筒仓的受力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筒仓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下面就回顾一下国内外各种方法的研究历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筒仓压力研究历程回顾

(一)理论计算方法。1895年Janssen根据静力平衡原理,推倒了著名的Janssen公式,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筒仓设计规范,仍然是在Janssen公式的基础上修正而成的。1976年Reimbert根据试验结果,推导出静力条件下筒仓侧压力公式,并认为该公式适合于筒仓在装料、静止贮料时的压力计算。苏乐逍以贮料及仓壁的弹性为研究问题的基础,讨论了弹性变形在卸料过程中对动压力的影响,并指出贮料及仓壁的弹性变形及其传播有助于破拱和削弱压力峰值。李国柱、刘定华在从理论上探讨筒仓仓壁的动态压力的计算问题,考虑了筒仓的流动压力及侧压力系数随仓体深度而变化的情况,建立和求解了微分方程,得出仓壁的动态压力近似计算公式。A.Khelil和Z.Belhouchet从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入手,研究筒仓在对称荷载作用下,根据各种贮料的特性以及与圆柱筒仓壁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平衡方程,通过求解平衡方程来得到侧压力的分布特性。

(二)试验方法。塔赫塔美谢夫在1938~1940年对多处实体筒仓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试验中,通过改变填仓速度、卸料状况、出料口布置等因素得出了极其复杂的仓内散粒体应力状态图形。1980年森山、上竹对圆柱形钢筒仓进行试验,试验表明,模型仓的某些部分出现了高动压,并测量到模型仓上的侧压力情况。1995年刘定华利用小模型筒仓模拟大型圆筒煤仓,采用三个模型筒仓,其中三个模型的直筒部分相同,而漏斗部分分别做成漏斗口直径和漏斗高度两两相等,以此来对比漏斗参数的变化对仓壁压力及仓内物料流动状态的影响。屠居贤采用有机玻璃做成的深仓模型,分别对粒状煤、小麦和干砂进行了卸料试验。试验表明仓壁最大侧压力发生在两种流动形式交界处而不是在筒仓根部,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导出了仓壁侧压力的计算公式。C.J.Brown做了方形筒仓的模型实验。贮料采用砂和大豆,测出了筒仓在装料、贮料、卸料状态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并提出墙的刚度对侧压力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以及装料过程和卸料过程中贮料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

(三)数值分析方法。目前,研究筒仓压力的主要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单元法和离散单元法。

1、有限单元法。19T.Karlsson假设筒仓内储料在静止和流动时密度为常量,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采用Euler坐标系统模拟筒仓在卸料瞬间(1秒内)的力场和位移场。同年,曾丁认为筒仓内的散体是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介质,散体与仓壁的摩擦属于Coulomb摩擦接触问题,建立了接触单元,从连续介质的角度,用有限单元方法模拟了散体对带漏斗的筒仓的静态仓壁压力,以静态解为初始条件,用给定位移的方式,模拟了卸料初期的仓壁动压变化情况。20J.Tejchman和T.Ummenhofer做了筒仓的分层模型试验,并结合了有限单元的分析,在数值计算时采用能突出散体物料特性的极硬塑性本构关系,并认为单纯的数值模拟不能反映出筒仓受力的真实情况。2000年D.Briassoulis使用有限单元分析了筒仓在受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了筒仓在装料和卸料时受非对称荷载情况下筒壁的性能和应力的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筒仓贮料能产生非对称压力的特性在筒仓结构设计中是不能忽略的。M.A.Martinez和I.Alfaro运用有限单元对筒仓进行了分析,并从考虑物料的物理特性入手,采用不断更新、划分网格和单元的方法,选用Drucker-Prager和Mohr-Coulomb非联合屈服准则更好的计算筒仓静态下的仓壁受力性能,在轴对称情况下的`卸粮过程中的动态侧压力,并在前面结果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了筒仓在震动情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2、离散单元法。1991年魏群为了印证Janssen公式与实验结果存在的较大差别,模拟了一个直径为300cm、高450cm的圆形筒仓,在筒仓中按正态分布随机产生了颗粒半径为12cm的颗粒散粒体,分析其在静态和动态作用下对筒仓的作用力。1994年P.A.Langston使用1,000个颗粒单元,通过减少摩擦系数来模拟管状流动向整体流动的转变,并且还分析了颗粒半径、卸料口开口半径以及漏斗倾角对筒仓侧压力的影响。2000年俞良群、邢纪波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筒仓装卸料过程中的力场和流场,并探讨了颗粒密度和物料密实度的影响。20Shie-Chen Yang和Shu-San Hsiau模拟了在筒仓卸料时加入正八字形楔体和倒八字形楔体分流器的情况,发现两种楔体都能将管状流动转为整体流动,在加入楔体后筒仓内的压力分布变化很明显,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仓壁上的压力。杜明芳等运用颗粒流程序模拟了筒仓压力及其流态,并证实了用颗粒流程序来模拟筒仓压力是可行的。

三、筒仓侧压力研究方法发展展望

筒仓仓壁受力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

1、要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及其流动特性;

2、仓壁受力主要是由散体的自重应力水平决定的。那么,研究筒仓受力较好的方法就是既要能够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又要考虑筒仓内的实际自重应力水平。

而上述研究方法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有限单元法主要的特点就是:把筒仓内的散体物料看成是连续的,并没有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所以不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机制。

试验方法中的现场足尺原位试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它得出的试验数据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情况的,但试验费用非常昂贵,并且所得数据只有单一代表性,较难得出普遍的规律。而筒仓模型实验,操作方便,可重复进行,但因几何尺寸的缩小,普通的筒仓模型并不能重现原型筒仓的重力场,无法再现原型筒仓的力学特性,从而降低了试验的说服力。那么,如果能在一个模型筒仓上得到一个接近于原型筒仓的重力场,再对这样的模型筒仓进行试验,这时的试验结果就能很好地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离散单元法虽然能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但是由于原型筒仓内的颗粒数量巨大,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原型筒仓内的实际数量的颗粒因计算机容量的限制难以实现,所以离散单元法模拟的结果实际上是模型筒仓的受力状态,其不能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状态。

在应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筒仓的受力时,为了弥补重力场的不足,就要通过增大散体物料所受的重力。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

1、增大散体物料的重力密度;

2、增大散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g,这两种途径在离散单元法中很容易实现。这样的离散单元法模拟结果也可以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总之,研究筒仓受力的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在实际研究中应使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Janssen,H.A.Getreidedruck in

Silozellen,Z.Ver.1895.

M.L赖姆伯特,A.M.赖姆伯特着.顾华孝译.筒仓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苏乐逍.立筒仓卸料结拱弹性变形及其对仓壁压力的影响.郑州粮食学院报,1997.

李国柱,刘定华.筒仓动态压力的计算和测试.宁波高等专科学校,2000.

A Khelil,Z.Belhouchet.Analysis of elastic behavior of steel shell subjected to silo load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57.2001.

TAKHTAMISHEV,S.G.(1947)report by TURITZIN,A.M.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1963.

森山(R Moriyama),上竹(T Jokati).散料在动态和静态状况下对模型贮仓仓壁压力的研究.国际筒仓设计研究论文集,1987.

刘定华,王建华等.钢筋混凝土筒仓侧压力的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

屠居贤等.模型筒仓卸料试验和仓壁压力计算.烟台大学学报,1998.

[10]C.J.Brown,E.H.Lahlouh and J.M.Rotter.Experiments on a Square Plan form Steel Silo.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0.

[11]T.Karlsson,M.Klisinski et al.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granular material flow in plane silos with complication geometry,Powder Technology,1998.

[12]曾丁,郝保红等.筒仓静态壁压的有限元分析,2000.

[13]J.Tejchman,T.Ummenhofer.Bedding effects in bulk solids in silos:experiments and a polar hypoplastic approach.Thin-Walled Structures,2000.

[14]D.Briassouli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cylindrical silo shell under unsymmetric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Computers and Structures,2000.

[15]M.A.Martinez,I.Alfaro.Simulation of axisymmetric discharging in metallic silos.Analysis of the induce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2.

[16]魏群.散体单元法的基本原理数值方法及程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7]P.A.Langston,U.Tuzun.Continuous Potential Discrete Particle Simulation of Stress and Velocity Fields in Hopper:Transition from Fluid to Granular Flow.Chemical Engineering,1995.

[18]俞良群,邢纪波.筒仓装料时力场及流场的离散单元法模拟.农业工程学报,2000.

[19]Shie-Chen Yang,Shu-San Hsiau.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nular materials dischargedfrom a silo with the placement of s.Powder Technology 120,2001.

[20]杜明芳,张昭,周健.筒仓压力及其流态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特种结构,2004.

篇6:管理会计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论文

管理会计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论文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得我国的管理会计工作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可有可无”转向“万众瞩目”。由此管理会计受到财政部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必将进入“最佳机遇期”。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献言献策,认真总结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升认识水平,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和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提升管理会计的咨询服务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回顾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应用,并对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一、管理会计的产生

众所周知,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最初会计作为一种附带职能,记录生产活动中的收入与支出情况。但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希望所得大于所费’即投入少一些,产出多一些,产出大于投人,这就需要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使得可以较少的消耗获得较多的收人。随着管理的需要和生产力的进步,会计才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从生产活动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

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古代会计阶段和现代会计阶段。首先,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广大奴隶和农民在奴隶主的手工作坊或封建主的土地上从事生产活动,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从事会计活动,所以古代会计主要是奴隶主或政府官吏用来记录他们的收入或支出情况,称为政府会计或官厅会计。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会计采用单式记账法和实物计量的形式。而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自己开办工厂,资本家作为企业主记录企业的收人和支出情况,与资本家个人的收支区别开来,所以这一时期的会计以企业为中心,称为企业会计。在这一时期,业务活动变得比较复杂,会计采用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的形式,这时会计的主要工作是记账、算账和报帐,这些都属于财务会计的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就需要不断进行管理,于是配合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应运而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个主要领域。所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会计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源动力。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即以泰勒19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强调动作和时间研究,进而提高劳动效率。在这一阶段,配合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已有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管理会计的雏形。二是现代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泰勒科学管理学说固有的两大缺陷,即着眼于局部和把人当作机器的奴隶,使得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应运而生,它以运筹学与行为科学为两大基础,恰好可以弥补泰勒科学管理的不足。在这一阶段,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充实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同时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至此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近年来,随着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比如适时制、质量成本、弹性制造系统等适势而生,管理会计的优势凸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库珀和卡普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90年代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平衡积分卡。此后,关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开始围绕作业成本法和平衡积分卡的相关问题而展开。

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在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引进、消化和吸收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先驱余绪缨教授首先在1984年出版具有开拓性的高等财经院校统编教材《管理会计》,接着他又发表一系列论文,创立了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奠基人。随后也有一批学者投入到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来,比如胡玉明、于增彪和孟焰等,他们推动了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与世界经济不断接轨,建国之初计划经济下建立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改革势在必行,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占领了整个会计研究的视野,管理会计偃旗息鼓,悄无声息。直至《企业会计准则》发布,我国财务会计的框架基本形成。虽然近年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我国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但财务会计的内容基本比较完备。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管理会计的建设日益提上日程,2010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至此,我国管理会计开始进人快速发展轨道。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

管理会计是管理与会计的结合,管理会计的理论产生于管理实践,这从上述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清晰可见。从最初泰勒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动作与时间研究,创立科学管理学说开始,会计就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相应制定标准成本,进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到与现代管理学说相适应的预测与决策分析,都是管理实践在会计上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卡普兰推崇的平衡积分卡,2000年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75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实践。卡普兰教授本人就是实践的践行者,他不断深入企业展开调查研究,对采用平衡积分卡的公司业绩进行追踪,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卡普兰和诺顿合作,先后撰写了《平衡积分卡?.化战略为行动》等5部著作,他本人就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体。

在建国之初,我国企业独创实施的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实际上都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之后,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是我国企业实施责任成本制度的“标杆”,之后由于1993年开始财务会计改革大潮的影响,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实际上我国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例如海尔的“吃休克鱼”战略,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等都是我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上的创新,相应地这些创新都带来了会计上的变革。近年来,随着作业成本法和平衡积分卡理念的引人,我国企业也积极投人到实践中,例如新奥燃气公司实施的作业成本管理,乐百氏公司采用平衡积分卡进行业绩考核等,都是企业对管理会计实践的不懈探索。

四、展望未来

回顾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历程,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已经比较完善,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严重缺乏,所以,理论建设势在必行。

适应形势需要,2014年,我国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四个方面。

笔者认为,这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开展切实的工作,例如,通过展开征文活动,展开思想大讨论等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通过会计人员及时总结自己身边的管理会计实践,专家学者深入企业实际,探索管理会计实践,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在高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财务会计的发展相适应,财务会计软件相对比较成熟,各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也相对比较完善,而由于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管理会计软件在我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鼓励软件公司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与甲骨文(Oracle)公司合作开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值得借鉴和推广。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实践也需要在理论引领下不断丰富,同时又需要企业在各自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自己的管理会计模式,丰富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

相信在这一指导意见的弓I领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必将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管理会计实践也会不断提升水平。我们相信管理会计的未来一定欣欣向荣!

篇7:我国近十年来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近十年来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应激理论兴起之后,应付和应付方式的研究也相继大量出现.虽然与此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但是我国的'应付和应付方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来有关应付方式的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并揭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

作 者:刘宣文 江帆 董岩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8(5)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应激   应付   应付方式  

篇8: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了外语教育界的热点。以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文章和博硕论文为基础,对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进行评述,涉及自主学习的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象、研究视角、阶段划分和不足等方面,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回顾与展望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Holec在1981年向欧理会递交的项目汇报书中正式提出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在其着作《自主性与外语教学》中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为外语自主学习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Phil Benson,2005)。从外语自主学习于1981年被正式提出,诸多学者纷纷着书立说,其代表人物有Holec,Allwright,Cotterall,Dickinson,Ellis,Little,Littlewood,Nunan,Benson等,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徐锦芬,占小海,2004)。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要晚于西方国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此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研究在立足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又把博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国期刊网期刊论文(1990――2006)和博硕论文库(1999――2006)以自主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剔除非英语自主学习的论文,共检索到相关文章2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6篇,硕士论文125篇,博士论文10篇。本文力求对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进行评述,以揭示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 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界定

虽然Holec在1981年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但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些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力,有些学者把他看成是一种行为。Huttunen (1986)把自主学习看成是某种学习行为,学习者单独或集体负责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Allwright (1990) 认为学习自主性是一种不停变化,但有时在最大自我发展和相互依靠之间求得平衡的理想状态(兰昌勤,2004)。Little把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Cotterall(1995)认为学习自主性是学习者展示出的使用策略控制自己学习的程度。Benson(1997)把自主学习定义为“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他认为自主性是一种多维能力,不同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刘宏刚,2005)。

由于很难给出一个准确而又普遍接受的定义,而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又需要有明确的概念,为此我国许多研究都采用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即,或采用国外某一学者的定义,并加以完善,或综合多种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界定。例如,本文采用的工作定义是: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控制自己学习的多维能力,即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学习管理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二 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自主学习研究起始于西方,来源于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因此我国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引用西方的这些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当前,西方的自主学习理论分为七个派别:操作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信息加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庞维国,2003:30-38)。

本研究中检索到的文章,基本都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有选择地引用相关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或假设,或进行实证研究,或进行思辨性研究,而不是全盘照搬。例如,李丽君(2004)研究的是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问题,她在理论基础回顾中首先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学派主张的影响自主学习三因素中内部因素所包含的一个概念,其直接理论基础就是社会认知理论。同时,自我效能又跟人本主义所主张的制约自主学习的自我系统概念颇有联系,因此又引用人本主义理论。另外,由于自我效能感又涉及到建构主义中的元认知自我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在此又很必要。

篇9: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我国自引进自主学习概念以来,诸多学者纷纷着书立说,对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视角一:培养自主性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视角的研究论文在自主性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211篇文章中就有67篇这样的文章。如,梁鹏程(2004)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责任向学生转移,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进行更多的学习策略培训。

视角二:自主学习策略及培训。目前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很多是从策略这方面着手的。在检索到211篇文章中有36篇这样的文章。万红(2004)从策略培训角度阐述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另外她还把策略意识培训和具体的策略技能培训合为一体,实行课内课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证明策略培训对学习成绩和自主性提高方面有促进作用。

视角三: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那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夏文虹(2004)在定义了教师角色之后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教师的9个角色,即组织者,控

制者,参加者,学习者,合作者,敦促者,评估者,资源提供者和帮助者。商伟霞(2005)在探讨教师观念和教师自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应该充当调控者,指导者,管理者,帮助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其实,教师的角色不管怎么细分,教师要么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目标、选择材料的“辅导员”或“顾问”,要么是为学生提供支持的“促进者”或“培训者”,要么是答疑解惑的“释疑者”或充当学生信息来源的“资源”(高吉利,2005)。

视角四: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研究着眼于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的作用。例如,李志强(2005)在系统理论,自适应理论和知识自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媒体和网络能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无限的真实语言学习材料,满足任何可能的“自我”层次的“输入”需求,提供便捷的全球性交流机会,辅助建立自己的学习群落等特点功能方面,论述了其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其他视角:除了上述研究外,赵宏斌着眼于情感教学对英语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汪海燕探讨中国的文化是否适宜自主学习;吴碧宇立足研究自主学习的性别差异;曹雪峰、陈晓日、张瑾分别从学案、资料夹、笔记等视角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总的说来,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在初期主要是关注自主学习的界定,自主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理论探讨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从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差异、学习策略、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学习者档案、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等多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四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高吉利(2005)指出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一大缺点是实证研究的匮乏,她通过统计发现,在过去的里,思辨性研究占了大部分(627%),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373%)。而根据高一虹等的研究,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57%),思辨性研究为辅(43%)。从数据上看,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似乎刚好相反。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高吉利,2005)。可喜的是,本研究检索到的211篇文章大部分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使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都有大量实证数据。例如,刘宏刚(2005)在其论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自主性关系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兰昌勤(2004)在其硕士论文“提高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中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但是在论证动机与学习自主性关系时引用了Spratt et al (2002),Ho & Crookall (1995),Lee (1998)等的实证研究结果,其结论仍然很有说服力。

在调查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时,本研究从检索到的211篇论文中抽取了121篇实证性论文,并对其受试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受试为初中学生的为5篇,高中学生的33篇,未区分初高中的16篇,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50篇,英语专业学生的8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3篇,高职高专的4篇,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为受试的1篇,成人教育的1篇。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和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与我国英语学习人群分布基本对应。但是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还不够。

篇10: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我国的外语自主学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研究的时间分布不均和研究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高吉利(2005)检索了1990年至期间国内18家主要外语期刊,并将检索到的51篇研究文章按照发表的年代、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991-2000);(2)缓慢发展阶段(2001-2003);(3)繁荣阶段(2004- )(高吉利,2005)。这一阶段划分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得到验证。在对检索到的211篇文章进行统计分类之后发现,前的文章有4篇,共有9篇相关文章,14篇,27篇,38篇,2054篇,65篇。这一结果正好与高吉利的阶段划分吻合。20前的将近期间总共发表的文章仅4篇,可见在此之前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确实处于萌芽阶段。2001-20,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呈现出初步发展势头,但是发展速度比较慢,每年的论文数只有几篇的`增长。但是从20开始,每年的论文数几乎是历年论文数的总和,自主学习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发展势头还会继续。

六 存在的问题

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1 重复研究较多。比如,以促进自主性为研究视角的论文就有67篇。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论文都涉及到,并且提出了各自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很大程度上类似,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2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一点仅从博硕论文的数量悬殊就可见一斑。在检索到的211篇文章中,博士论文仅10篇,而硕士论文却达到125篇。另外,虽然在自主学习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已经被广泛采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实证研究流于形式,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统计分析方法不科学,结论泛化,把某一地区或机构进行的实践研究结果泛推到全国范围。

3 研究角度不均衡。在诸多研究角度中,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自主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教师角色定位、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等角度成了研究热点,而文化适宜性、学案、资料夹、笔记、情感、量表编制、性别差异等角度的研究比较少。另外,对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等视角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

七 今后研究方向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英语自主学习是今后外语学习的必然趋势。英语自主学习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必然趋势。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关注以下方向:

1 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文化适宜性一直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的一块心病。从1988年Riley提出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以来,西方学者Jones (1995) Ho& Crookall (1995) Cotterall等都认为诞生于西方文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有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与强调教师权威的东方传统教育文化相抵触,不适合在像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中进行。而Littlewood和Lee的研究证实,在东方文化环境中同样可以培养学习者自主,只是东西方学习者自主性的表现形式不同(郝钦海,2005)。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论也不一致。因此,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

2 教师自主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但收效并不尽人意,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片面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却没有对教师自主问题给予足够重视。Tort-Moloney认为教师自主是一种自主性职业发展的能力,自主的教师明确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学习教学技能。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理应受到重视。而目前我国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虽然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自主的话这些角色定位等于是空谈。因此在以后的自主性研究中不仅要研究学生自主,还要研究教师自主(钱晓霞,2005)。

3 自主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自主学习中心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而国内除了港澳台地区建有自主学习中心外,内地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中心。另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材料,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在我国少之又少。在众多论文中,除了李静(2005)做了相关研究之外几乎没有相关文章。因此,自主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enson,Phi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Beijing,2005:8

[2] 高吉利国内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5(6):55-60

[3] 兰昌勤Fostering Learner Autonomy by Developing Learner Mo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4(4)

[4] 郝钦海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启事[J]外语界,2005(6):39-46

[5] 李丽君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10)

[6] 李志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语言学习[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4)

[7] 梁鹏程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促进――教师话语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5)

[8] 刘宏刚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English Majors’ EFL Motivations and Their Autonomy in English Learning[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5(6)

[9]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8

[10] 钱晓霞试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自主[J]外语界,2005(6)30-35

[11] 商伟霞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D]杭州:浙江大学2005(1)

[12] 万红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7)

[13] 徐锦芬,占小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4(4):2-9

[14] 夏文虹转变教师角色,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9)

篇11:近十年我国生涯辅导研究回顾与前瞻论文参考

关于近十年我国生涯辅导研究回顾与前瞻论文参考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学界对生涯辅导的研究日益重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涯辅导的定义、实施原则、对象内容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文章回顾我国生涯辅导的历史,展望未来,认为我国生涯辅导研究将呈现本土化、网络化、一体化以及更加注重创业教育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生涯辅导 历史回顾 前瞻

一、引言

二、我国近十年生涯辅导研究回顾

纵观近十年,我国生涯辅导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1.生涯辅导的定义。在我国,基于不同学科角度对生涯辅导的概念理解也不尽相同。心理学角度认为,生涯辅导是指由辅导人员结合其专业知识提供一套有系统的计划,用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教育学角度认为广义的生涯辅导或生涯教育包括学校的一切课程与教育活动,因为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狭义上,应当是指为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生涯目标等专门性课程与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认为,生涯辅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引导大学生认清其人生发展的方向,树立人生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识,指导与协助大学生解决自身成才成长中的实际问题;管理学或多学科角度认为大学生生涯辅导是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前提下,了解和把握最新就业动态,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2.生涯辅导的目的和目标。对我国生涯辅导的目的,总的说来可分为社会导向、个体导向和综合导向三种观点。社会导向者认为生涯辅导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体导向者认为“生涯辅导的目的不仅是确定某个职业或职业发展的目标,而且是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未来拥有更加愉快、幸福的.生活”;综合导向者认为“生涯辅导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互动”。关于生涯辅导的目标,从个体角度看,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从所要解决的问题看,最初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中级目标是帮助学生寻求匹配度较高的职业,最高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

3.生涯辅导的实施原则。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化的生涯辅导应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为原则;从中微观角度看,我国多数学者认同实施生涯辅导要坚持全程性、全员性、现实性、系统性等原则。

4.生涯辅导的对象和内容。我国生涯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大学生而展开的,包括五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和步骤: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和反馈。根据实施阶段任务的不同,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具体内容可细分为一年级的专业认识、养成教育,侧重生涯剖析,自我定位;二年级的丰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教育,侧重生涯设计,夯实基础;三年级的强化实践、创新教育,侧重生涯诊断,拓展素质;四年级的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侧重生涯导航,择业就业。

5.生涯辅导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国外生涯辅导主要通过生涯教育和生涯咨询两大途径实施,我国学者比较集中的是关于生涯辅导课程和团体辅导的研究。生涯辅导课程开发应兼顾学科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可考虑从“大课程观”角度建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在内的生涯辅导大课程体系。至于团体辅导,不少文献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式,主要探讨生涯团体辅导对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等。作为我国生涯辅导实施重要创新的职业规划大赛也进入了学界的研究视野,然而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加强。

6.生涯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生涯辅导理论在我国发展的特色之一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介入。关于两者关系有三种观点:一是“载体”说,或曰“途径”说;二是“融合”说,或称“渗透”说;三是“主导”说。但是,当前生涯辅导中存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现象,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涯辅导中的主导性,应强化主导意识、细化主导内容、改进主导方式和提高主导能力。 “

三、我国生涯辅导研究的未来走向

1.本土化研究的向度拓展与结合。生涯辅导本土化一般都经过移植、借鉴、对话和创新四个阶段。近十年来,我国生涯辅导研究更多地放在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涯发展理论、职业兴趣理论进行“西方话语”的简单照搬上,缺乏有本土文化含量的“中国式解读”。要充分发挥生涯辅导的积极作用,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个人与社会、规划与实践、主导与主体等关系处理上对生涯辅导价值内核进行本土化重构。展望将来,生涯辅导本土化研究除了继续进行中西对比研究外,如何整理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结合时代精神、当下鲜活实际进行生涯辅导创新将成为本土化研究新的重要研究向度。此外,生涯辅导研究必须面向当下,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理论研究的繁荣现象,而要更加有助于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就业问题,要面向社会、引领生活、塑造人格。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统揽下认识和实践生涯辅导,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亦是当今中国时代的呼唤。

2.生涯辅导研究的网络化趋势。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民的骤增为网络生涯辅导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而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专业辅导人员严重匮乏,使开展网络生涯辅导成为必需。在国外,基于计算机的生涯辅导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可以预见的是,网络生涯辅导将成为我国下一步研究的新热点。一是网络生涯辅导的内容和形式。生涯辅导网站、计算机辅助生涯辅导系统(CACG)的开发与设计是最为急迫的,网络生涯辅导课程、网络辅导与咨询以及网络调研、测评与信息反馈将是网络生涯辅导的重点内容,生涯辅导博客等新形式的探索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二是如何提高网络生涯辅导人员的素质以及探索网络生涯辅导的有效方法。网络生涯辅导人员与传统生涯辅导人员最大的区别是具有网络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能进行“交互式导学”,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最后是研究网络生涯辅导如何扬长避短、趋利弊害的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开展生涯辅导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费时、非直观性、安全性和伦理规范等。

3.纵向与横向:一体化研究的两种视角。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涯辅导研究呈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趋势。所谓纵向一体化,指的是生涯辅导研究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到职场乃至人的一生。在美国,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专门发布了“国家生涯发展指南”(NCDC),阐述了四个层次的生涯辅导目标:初等学校、中等/高中学校、高等学校和成人。在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制定了“全国生涯教育框架”。在韩国,也发布了《韩国终身职业发展国家标准》,该标准贯穿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目前我国对生涯辅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中小学尤其是中学生生涯辅导研究尤为紧迫。中学生涯辅导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窄化生涯辅导的目的和内容,把就业指导等同于生涯教育,教育与生活的疏离,应试教育盛行。教育部在几年前专门进行了农村中学生涯辅导的试验项目,目前有些城市的中学也开设了人生规划课程。

横向一体化,则是指学校、个人、政府、社会、家庭等一起构成生涯辅导的大系统。在美国,除了推广校内模式外也十分注重校外模式的构建。包括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模式、以农村―住宅区为基础的模式。此外,美国还十分重视校外实体及社会联盟对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在我国,过去比较重视生涯辅导校内系统研究,在下一阶段,生涯辅导与行业、岗位、区域经济特点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包含学校干预系统、个人自助系统和家庭社会系统在内的生涯辅导大系统建构将会进入学界的研究视域。

4.生涯辅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走向。目前,创业教育正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更具有广义上的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含义,而这些对于从事各个领域和岗位的人都是重要的。由此而言,创业教育无疑为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载体。美国在生涯辅导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还特别将有关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知识列入生涯辅导。此外,他们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资金筹措、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作为生涯辅导课程或讲座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生众多、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的国家,更需要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生涯辅导与创业教育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国内开展创业教育最早和最有成效之一的清华大学也明确提出将创业教育融入生涯辅导之中。创业教育能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敏锐性,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探索,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和广度。而创业的成功,首先要依赖于生涯辅导,即创业者首先要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其次要能够洞察环境,善于发现市场上尚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在此基础上捕捉创业机遇。在生涯辅导的实践中,可能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去创造职业而不是发现职业。可以肯定的是,创业教育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涯辅导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

篇12:我国岩棉复合保温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我国岩棉复合保温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保温要求的提高,各种类型的保温材料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分为无机保温、有机保温、金属保温和复合保温四类。文章从岩棉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板、装饰一体化板及施工技术4个方面概述了岩棉复合保温材料的研究复合现状,提出功能性、高效保温岩棉复合材料及装饰一体化板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岩棉;保温材料;施工技术

建筑能耗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即便不包括建材生产过程中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建筑能耗也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约30%,其中约二分之一的能量损失发生在墙体与外界环境间。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保温要求的提高,各种类型的保温材料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保温材料主要分为无机保温、有机保温、金属保温和复合保温四类,其中无机保温材料主要包括纤维状、多孔状、玻璃类等材料;有机保温材料主要包括聚氨酯泡沫、聚苯板、酚醛发泡板等材料;金属保温材料主要包括铝箔波形纸保温隔热板、反射型保温隔热卷材等反射型材料;复合保温材料主要为四大类型保温材料的相互复合。

1.岩棉复合材料及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岩棉作为无机不燃保温材料,具有优良的防火性能,但导热系数低于有机保温材料,因此,国内学者采用岩棉纤维或岩棉板与有机材料进行复合,提高耐火、阻燃性能,或采用导热系数更低的无机材料复合岩棉,提高保温性能。另外,随着建设工程的需求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金属面夹心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等复合材料也得到快速发展。

1.1岩棉纤维复合材料

路国忠等将聚氨酯树脂喷涂在岩棉板表面经过高温发泡成型,制备了聚氨酯,岩棉复合保温板,其拉拔强度大于7.5KPa。通过对复合保温板外保温系统测试,其耐候性、抗冲击强度、吸水量、耐冻融性等均符合JGl49-2003的要求。

任强等研究了岩棉纤维和偶联剂对木纤维,岩棉纤维复合材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棉纤维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但是会降低其静曲强度和内结合强度,甚至会出现强度很低的缺陷区;KH-550偶联剂对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和内结合强度均有提高作用,同时可以降低甲醛释放量。

王小东研究了高硅氧玻璃、硅酸铝、玄武岩棉、莫来石采用湿法复合方式制备气凝胶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冷热板法测试结果表明岩棉,气凝胶复合材料在热面温度为400-800℃时,冷面的温度均低于其它复合材料,其中在热面800%时,玄武岩棉,气凝胶复合材料冷面温度比莫来石,气凝胶复合材料低30%。王虹等采用湿法复合制备了玻璃纤维毡、岩棉毡、硅酸铝纤维毡与气凝胶复合材料,其导热系数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导热系数均低于0.025W/(m・K)。

1.2金属面夹心岩棉复合板

刘广清对封边岩棉金属面夹芯板进行了研究,复合板上下为彩钢板,夹心层为岩棉条,封边材料为改性硬泡聚氨酯,黏结剂为改性聚氨酯。复合保温板的黏结强度大于0.06MPa,保温层厚度大于80ram板材耐火极限大于1小时,保温层厚度为120mm的板材导热系数小于0.38W/(m2・K)。王萍萍对金属岩棉夹芯外墙板保温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7mm的金属岩棉夹芯板即可达到250mm厚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保温性能;复合板的防火性能优于聚苯或聚氨酯夹芯板;夹心层厚度为80mm的复合板隔声能力大十30dB。

何国山等对不同厚度的岩棉、EPS、聚氨酯、酚醛、岩棉/EPS及岩棉,聚氨酯金属面夹芯板耐火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0、80、100mm厚的岩棉和酚醛夹芯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为61、82、123min和32、57、81min,符合金属夹芯板相关标准的耐火性能要求;100mm后的EPS、聚氨酯夹芯板的耐火极限为38min和44min,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80、100mm厚的岩棉/EPS复合和岩棉/聚氨酯复合金属面夹芯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为66、85min和70、90min。王宸研究了岩棉阻尼性能、岩棉夹心金属复合板材阻尼性能及其对主体结构风致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岩棉夹芯是屋面板阻尼减振性能的主要贡献元件,其可以降低主体结构跨在风振响应中的弯矩值。

1.3岩棉装饰一体化板

耿震岗等对岩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等材料组成的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材料选择、工程设计及施工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G型岩棉保温装饰一体板及组成一体板的岩棉板、硅酸钙板和饰面涂料的性能指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一体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提高了防水性、抗腐蚀行和热工稳定性。王新祥等介绍了国内多种节能装饰一体化装配式外墙板,承重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和薄壁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均具有导热系数低、防火性能好的优点,但是前者面密度大,施工效率低,后者制作工艺复杂,不利于在建筑工业化中推广应用。何金太等对岩棉保温装饰一体板进行了研究,一体板主要由硅酸钙板和岩棉组成,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饰面板的生产和面板及冲孔硅酸钙背板与岩棉板的成型,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墙体基层处理、装饰板安装及固定、板间缝隙处理。

1.4岩棉施工技术

纪振国研究了STO岩棉外墙外保温体系施工技术,主要施工流程为原材料控制、墙面清洁、粘结剂涂抹、板材安装、锚栓固定及门窗洞口、阴阳角、沉降缝处等处理,将保证岩棉外保温系统较好的保温性能。王统慧及向春阳也介绍了岩棉用于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其主要工艺流程基本与岩棉薄抹灰工艺一致,只是在局部细节处理方面有不同的要求。陈建等介绍了内墙岩棉保温施工技术,工序主要为基层处理、主龙骨安装、岩棉安装、次龙骨安装、石膏板安装、面漆施工。该施工与目前具有幕墙的写字楼外保温体系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岩棉仅采用锚钉固定。

赵祥云等研究了水泥岩棉复合板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复合板由上、下面5mm水泥防火板和中间岩棉组成,侧面用专用防潮膜封边,其工艺流程主要为基层清理及找平、卡托固定件安装、粘结砂浆涂抹、复合板安装、罩面砂浆抹灰,施工过程需要注意窗口处复合板安装前需反包玻纤网格布、粘结砂浆的制作及使用时间、罩面砂浆的养护。续俊峰等对无机浆料,竖丝岩棉复合板进行了研究,复合板由竖丝岩棉条、耐碱网格布和无机保温浆料组成,复合板的高抗拉强度可使其单独采用胶粘剂固定方式,防止保温系统采用锚栓固定后,在负风压长期作用下,出现裂缝、凸起等破坏。张秀永介绍了玻镁岩棉复合板用于井塔外墙外保温的应用,其施工做法是先将复合板通过砂浆粘贴与基体墙,同时用带锁片锚栓固定,然后用聚苯砂浆找平后抹抗裂砂浆。

2.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节能降耗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保温材料安全性能也会投入更多关注,但目前无机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相对较高,有机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无法达到A级,这将促使复合保温材料快速发展。采用保温性能更好的SiO2气凝胶对岩棉进行改性将满足建筑节能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保持A级不燃的性能;发展岩棉装饰一体化板,将简化外保温施工工艺,节能省时,提高其推广应用。另外,随着建筑及建筑部品工业化推进,装配式墙体正快速的推进,岩棉仅仅作为保温材料填充于墙体,但是作为内墙,在具有保温性能同时发展防电磁辐射、高隔声、吸附分解等功能性复合材料,会提高其在装配式墙体填充材料选材中的竞争力。因此,功能性、高效保温岩棉复合材料和装饰一体化板将会是其未来研究方向。

篇13: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

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学美育的功能、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存在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以及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等问题。今后应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论文关键词]大学 美育 回顾 反思

与近年来中小学美育研究的热闹繁荣相比,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和薄弱。其实,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关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涉大学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而且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大学美育”、“大学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和“高校审美教育”为主题检索词,对2000~2010年的文献进行复合检索,共获得文献186篇。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反思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美育进一步研究的对策趋向。

一、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

1.大学美育功能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效,这是大学美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重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激发完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品格;能赋予大学生人文关怀,建构精神家园;能塑造大学生审美人格,促进和谐发展。还有学者基于大学美育本质的认识,指出大学美育本质上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2.大学美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主要解决大学美育“教什么”,因而也是大学美育的核心问题。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不仅包括理论学习与艺术欣赏两部分,还应把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纳入美育主体框架之中,从而形成三者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纵横交错的结构模式。也有学者对大学美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层次设计,认为第一个层次是美育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美育实践课程,它是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大学美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实施途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大学美育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的实施一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二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体悟美的理念和美的人生;三要积极开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四要结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保障美育的有效实施,形成大学审美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的良好态势。也有学者认为,应加强美育的师资、设备、设施建设,巩固美育工作的支撑点;寓美育于大学教育的各环节之中,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依托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倡导读书优良传统,学习文化经典,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4.大学美育评价的研究

大学美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价值判断过程,它直接针对的是大学美育的价值和效果。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思想认识评价、条件建设评价、活动组织评价和活动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应坚持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观察为基础的观察与访谈相结合和以自评为基础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评价首先要选准评价的维度,包括大学美育的构成维度和效果维度;其次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因为大学美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的特殊性,不能用一般的评价思路或方案来评价美育,应致力于探求适合美育自身特点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评价法、追踪调查评价法和访谈评价法等。

5.大学美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美育也要不断改革,才能彰显其活力和魅力。但对于大学美育如何改革,看法不一。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改革要树立具有整体性、全育性、多内涵、高功能的美育理念;建立完整、开放、互动的美育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教师的言行中渗透美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改革首先应提高认识,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第三要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应增加资金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充分发挥优秀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在对大学美育发展历程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美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美育理论系统化,美育地位法规化,美育对象个性化,美育内容多样化,美育手段现代化,美育标然时代化。

二、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缺乏既符合大学生审美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影响了大学美育科学化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美育研究必须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对已有成果做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要不断拓展其新的研究领域,如大学美育的结构问题、大学美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大学美育与大学其他各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美育的模式与方法问题、大学美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大学美育的科学评价问题等,从而使大学美育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

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尺。任何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研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反思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研究,即从某一视角、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宏观和整体性研究则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则比较欠缺。研究方法的相对陈旧和单一,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大学美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单纯进行大学美育研究走向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推动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

3.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

大学美育是由教师和学生两种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组成的,它既包括教师传授美的过程,也包括学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往有关大学美育的研究明显过于重视教师对美的教授和灌输,过于重视教师在美育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大学生对美的接受和生成,忽视了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美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对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由于更接近大学美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更有助于大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突破口和热点课题。

三、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对策展望

1.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

大学美育研究的整体性,首先是指必须把美育放在大学教育整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亦即美育是大学教育整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怎样以美育为纽带实现大学各类教育的紧密结合,促成善、真、健、美的辩证统一?它对大学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究竟有何价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只有清楚地知晓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是指必须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大学审美环境的整体营造、大学审美文化(包括教师审美文化、课程审美文化、学生审美文化等)的整体建设、大学美育手段方法的整体运用、大学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等诸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指应从学科综合与交叉的角度进行多学科整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而且能克服单一化研究视角带来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催生新的大学美育理论。

2.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

元研究是指对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对研究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元研究的兴起,带来了科学研究的逐步科学化。大学美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应加强其自身的元研究。大学美育研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与这种元研究的缺失有关。进行大学美育的元研究,应以大学美育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形成大学美育理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美育研究逻辑起点的确定,大学美育理论逻辑结构的建构,大学美育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梳理,大学美育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反思等。大学美育的元研究能使我们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有利于大学美育研究科学有效地推进。

3.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大学美育也不例外。历史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再现对象的发展。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兴盛到今天,大学已经走过了近千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对大学美育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思索和探究,形成了丰富且有价值的美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大学美育,就要对历史上已有的这些美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寻找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大学美育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使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加科学的研究成果。

4.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大学美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着实践智慧。注重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首先是由于大学美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大学美育基地的实验和实践,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以典型带动全局,层层推进;其次是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解决美育的实践疑难和困惑,使师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探索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是由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使那些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展望与回顾作文500字

我国房产税征收的研究论文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

我国企业营销力研究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论文

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高二优秀学生回顾展望的作文

回顾展望的年会主持稿开场白

回顾,展望,我的话题优秀精选

代际伦理一个现代性的问题研究论文

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合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论我国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