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elation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
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
与传统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就是说是通过实验观测来探询我们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人文(美学、艺术)与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密切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最具有挑战性的新兴学科。遗憾的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假如您是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当您在欣赏或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是否曾想过在进行这种艺术活动时,您的大脑内部所发生的事件?想过这些活动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塑造自己独特的大脑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在长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中,您是否知道自己已经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许多收益?
1993年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肖(GordorL.Shaw)教授等人在《自然》杂志第365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音乐与空间任务能力”的科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肖教授指出,大学生经常聆听莫扎特D大调k.448号作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时空推理能力。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公众的很大反响,一时聆听莫扎特音乐重新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时尚”。后来肖教授为了全面阐述音乐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出版了一部题为《心留莫扎特》的书,将审美活动与大脑的智力发展联系了起来。根据肖教授的研究,艺术活动的时空想象能力与语言逻辑的分析能力是提高智力水平相互补充的两个途径。
无独有偶,法国神经生物学家泽剋(SemirZeki)通过视觉艺术也开始了审美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于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第一部神经美学专著——《内在视觉:关于大脑与艺术关系的探索》。于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美学正式形成了。为了概括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索尔索(RobertL.Solso)在所著的《艺术心理学与意识大脑的进化》一书的最后,正式提出了“美学的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范畴。或许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研究领域为“认知神经美学”。
总之,20世纪的90年代末,在西方的一些神经学家,如上面提到的肖、泽剋和索尔索等人的率领下,人类开始探讨自己的脑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开始了艺术审美神经机制的科学研究。
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涉及我们的感知、情感、想象、记忆,以及价值评判等高级认知过程。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GeraldM.Edelman)在《意识的宇宙》一书的最后明确指出:“精神作为一组关系有其物质基础:你的脑的作用及其所有机制产生了一种与有意义的过程有关的精神……正是神经系统和肉体的极端复杂的物质结构产生了动态的精神过程以及产生了意义。”显然,作为高级认知过程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我们无比复杂的神经活动的产物。因此,从科学的观点看,对审美活动机制的研究,说到底就是要揭示其神经活动机制。
与传统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就是说是通过实验观测来探询我们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人文(美学、艺术)与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密切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最具有挑战性的新兴学科。遗憾的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主要是形而上学讨论的范围,但随着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型,产生了一些关注审美过程的美学流派,如阐释美学、接受美学等等。到了21世纪,西方哲学界又开始了一场认知转型的哲学浪潮,美学的研究也开始注重于审美认知机制的研究。可喜的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美学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机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于是,在早期审美现象的哲学思考、艺术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终于开始了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工作。
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目标是获取审美的神经机制的认识,具体来说是对审美活动到底激活了大脑的哪些脑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的认识。当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脑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机制,离美感体验机制的认知还有很大距离。当然,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脑。这里的人脑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研究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具体的大脑,比如正在欣赏艺术作品的人的大脑;第二是指研究作为经历了数亿年进化而来的人脑。由于艺术的发展与人脑的进化是同步的,艺术是人脑的创造,所以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可以间接地获取对不断进化(包括审美进化)的大脑的认识。反之亦然。
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解剖学、病理学的有损脑探测方法和近来应用越来越多的无损脑功能成像技术。前者是传统的神经机制研究手段,应用范围局限于病人。后者是脑科学发展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支持,应用范围扩展到正常人。脑功能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普遍应用,对我们认识大脑的正常活动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视觉艺术(主要是绘画)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视觉神经系统,方法是应用无损脑功能成像和病理学手段。这里面涉及大脑对视觉刺激的线条、形状、颜色、位置、运动各因素的感知和整合问题;
(2)对听觉艺术(音乐)的审美感知的研究,研究方法是无损脑功能成像,研究目的是揭示与音乐的审美感知有关的大脑活动机制;
(3)对艺术风格的脑成像研究,比如泽剋就对肖像画、抽象画派、写实画、印象主义画派和野兽画派作品分别做了脑科学的研究;
(4)对于艺术审美的神经机制探索,更丰富的脑科学实验是关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的实验报告。当然审美体验是一类高级形态的主观意识体验,对于其中美感产生涉及到十分复杂的神经机制。
上述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在对观看视觉艺术作品的脑功能成像实验中发现,不同的作品所激活的脑区是不同的,对作品不同刺激要素(颜色、形状、运动)感知的反应时间也有差别,并发现了“欣赏”过程中的特异的神经加工通路。再比如,索尔索在对专业画家与普通人进行绘画创作的对比脑成像实验发现,新手的纺锤体区的活动比画家强,这说明新手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观测的特征以把它们表现出来。实验同时发现,画家的右脑额区的`活动比新手的强烈,额区是创造力活动的关键区,这说明专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比普通人更多地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如后者那样集中于对具体特征的分析和表现,画家的创作超越了基本的视觉感知。
在对艺术风格的脑成像研究中,泽剋通过实验确认,艺术家对特定艺术风格的追求(体现在绘画作品本身和对绘画艺术的讨论等形式)与脑科学对感知的发现是吻合的。艺术家凭直觉而不是知识遵循了视觉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尽管他们这样的模仿是不自觉的。
通过实验,一些研究人员推测出这样一个审美规律,即视觉刺激的特征若与视觉机制的运行规律相符,我们就能感受到美。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将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对感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将揭开科学研究审美的奥秘。
上述的这些研究结果尽管还十分粗浅,但对于我们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有帮助的。应该说,正是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各种美学理论有了一些(当然还远远不够)客观评价的依据。比如泽剋从审美神经机制角度对柏拉图美学的理式、亚里斯多德美学的理念、康德的先验范畴与黑格尔美学的理念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概念的涵义尽管是不同甚至对立的,但是如果将它们定义为“事物的恒定特征在大脑内部的储存”,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可以忽略。因为,这些貌似对立的美学理论实际上蕴涵着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艺术是对事物的恒定特征的探寻。
很明显,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对于当今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审美神经机制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审美活动的神经基础规律,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活动,更精确地说是人脑的审美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神经机制研究是美学的重要基础。诚然,目前的审美神经机制研究还不足以构建以它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但是它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挖掘被美学理论家长期遗忘的神经机制将对美学的发展作出革命性的贡献。如果说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尚远,那么审美神经机制研究至少为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来对一些美学概念和美学理论进行全新的分析。
篇2: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
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是什么?自Call于1825年提出颅相学以来,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个世纪。那么,人脑的哪些部位和特征可支持一般智力的活动?脑的大小、额区和顶区、灰质和白质等与一般智力的联系是否密切?智力脑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一般智力神经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是什么?本研究主要梳理以往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结论,以较准确地界定这些问题。
一般智力这个概念与Spearman在1904提出智力的一般因素(g)有一些差异。笔者认为在广泛意义上,前者更强调智力的一般性,并包含后者。早期的智力神经成像研究主要关注一般智力,其评估方式多采用瑞文推理测试、卡特文化公平测试及韦氏智力量表、智商量表等公认的经典量表或g因素负荷较高的任务。也有研究使用游戏来测量一般智力,如知觉迷宫测试、象棋、围棋等。但是,早期关于智力功能和结构成像的研究通常没有做到全面测试。严谨的一般智力测试通常需要一系列量表,仅仅一个测试远远不够,这种思路也越来越普遍。本文所述的一般智力概念和测试方法包含了早期和当前研究。
一系列关注一般智力神经机制的研究采用了各种神经成像范式,包括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两类。所涉及的脑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关注结构成像的核磁共振成像和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测量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的正电子断层扫描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以及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测量水分子运动的弥散张量成像。
一、脑的大小与一般智力的联系性
“头大的人更聪明吗”?这种将脑的大小与一般智力联系起来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虽然这种粗浅的现象描述曾饱受批判,但近代的脑成像实验间接支持了二者的联系性。
脑的大小如何测量?以往研究通常直接测量头的外部尺寸,如头围,并有研究表明二者存在相关。如Ivanovic等从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挑选96名高中毕业生(WAIS-R得分>120 ; WAIS-R得分<100),结果发现,HC与IQ存在显著正相关。一般而言,用HC评估“头”比较准确,但是它并不能精确地评估“脑”。
一系列神经成像技术使脑内容积的测量变成现实。Wickett, Vernon和Lee总结:“以往研究团队使用不同的扫描仪器、不同被试和不同智力测试,结果大都表明,IQ和BV的相关平均为0.4。”可见,较大脑区可以预测较高的智力。
现代代表性观点当推McDaniel对37项神经成像研究中1530个被试的数据进行的元分析,分析发现BV和一般智力测试得分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小、但很一致的相关值(. 33)也有研究主张,整体BV可以解释一般智力(或IQ)大约16%的变异。
其实,并非整个BV都与一般智力相关,只有几个特定兴趣区的容量才与一般智力相关密切。部分研究发现,控制了整个脑区后,与一般智力相关密切的区域在额叶、顶叶和颗叶、以及海马和小脑。Colom等概括到,比较典型的几个具体脑的容量和一般智力存在中等相关(0.25一0.50)
这些研究结果使争论了170多年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即总体BV与一般智力确实存在正相关。原因可以追溯为: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人脑两个半球共同组成的神经联接所发挥功能的强弱,而并非单一的结构所能控制。脑中存在着一种分散式系统,若干个脑部位的连同作用是决定一般智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另外,该类结论的证据,也来源于科学家将人和动物的BV进行对比的实验。但是,一些典型的认知能力是鲸目动物、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共有的,比如自我认知、符号交流、解决复杂问题等。而这些能力与脑总体特征的联系似乎比单一的脑尺寸这个因素更有助于解释一般智力的差异。由此,这又是对脑的大小与一般智力密切联系这一结论的质疑。可见,二者的联系性虽然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
二、额叶、顶叶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
哪些脑区可以揭示一般智力的差异?不同研究支持了不同的脑区。虽然对于具体的脑区仍存在一些争议,但多数研究结果都涉及到额叶与顶叶皮层,且强调并非所有脑区对于解释一般智力的差异都非常重要。
Jung和Haier选取了在1988~20xx年期间发表的37篇结构和功能神经成像文章,其中的一般智力测试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推理、g因素,甚至一些推理游戏。基于这些研究揭示的一般智力神经机制的共性,他们汇总了多个研究共同关注的几个分散脑区,通过白质结构将顶区和额区皮层联系起来,提出顶额整合理论。该理论主张,一般智力水平反映了顶—额神经网状联接如何有效加工信息。其中,背外侧前额皮层的几个离散部位和顶叶皮层的几个部位和顶叶皮层的几个部位可能是人类智力最重要的脑区。同时,P-FIT模型仍然强调,一般智力的个体差异源于多个脑区神经网状联接或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故额、枕、顶和颞四个脑区都参与一般智力,并表现为4个可区分的信息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加工感觉信息(假设人类获得信息先从视听觉开始):主要发生在枕叶和颞叶。具体表现在纹外皮层和梭状回和韦尼克氏区。前两个区主要负责识别和阐述视觉信息,后一个区主要负责分析和阐述听觉信息。
第二阶段,整合和抽象感觉信息:主要发生在顶叶,具体在缘上回,顶上小叶和角回。
第三阶段,加工信息:顶区和额区相互作用,主要进行问题解决、评价和假设检验。
第四阶段,选择和抑制反应(获得最好的解之后):前扣带回主要负责这些活动。
由上可见,P-FIT模型强调人脑可以将多种功能进行整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这非常符合人脑各个局部之间协同合作的原理。另外,额叶、顶叶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在这个模型中尤其得到了凸现。
许多研究结果支持了该模型强调的额顶叶皮层。比如,Cray, Chabris和Braver使用fMRI技术揭示:侧前额和顶区调节流体智力和工作记忆的.相关性。Clascher等使用基于体素的损伤症兆图技术检测241位脑损伤病人,同样发现额顶区分散的神经联接与g相关显著。Masunaga等用fMRI扫描被试执行卡特文化公平智力测验的脑区,发现刺激—反应联接的学习激活了顶叶皮层,而概括、评价假设和选择策略活动激活了额叶皮层。这和以前使用瑞文推理测试所作的脑成像研究结论相一致。可见,额顶区参与了人类一般智力活动。有趣的是,Tang等让40个年轻被试操作一系列n-back工作记忆任务,同时使用DTI和fMRI两种技术检测其脑活动。结果,n-back任务激活的脑区主要在右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可见,与一般智力密切联系的工作记忆,其激活的脑区也与一般智力相近。
另外,静息态脑成像(R-fMRI)实验也支持了P-FIT模型,强调不参与任何刺激任务的脑的自发活动,同样与一般智力的个体差异存在显著相关。一般而言,脑的很大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自发性神经活动(代谢活动),而与任何特定刺激或任务并不产生清晰的联系。Biswal等从35个国际实验室招募1414个被试,发现静息状态下获得的fMRI信号中,存在振幅较大的自发性低频波动,且这些低频波动与个体脑区的功能联接密切相关;Song等用R-fMRI检测59位成年人在休息时的自发性脑活动及其一般智力的个体差异。他们以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种子区,探讨种子区与其他脑区功能联接的强度。结果发现,与一般智力测试得分相关显著的脑部位主要分布在:额、顶、枕和边缘叶。回归分析表明,额叶内的功能联接和脑前后区域的功能联接对于预测智力个体差异都很重要;van den Heuvel等人也使用R-fMRI技术扫描19名成人(年龄的M±SD =29±7. 8)在休息状态下的脑活动,并用图谱分析法计算静息状态下不同脑区的自发信号之间的相关。最后发现,静息状态下脑正常的网状联接特征路径长度入值与一般智力(WAIS—III测试分数)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且这种联接最显著的效果,发生在额顶叶这两个区。
三、白质、灰质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
白质和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主要元素。人脑剖而中的白质组织,位于皮层深而,由大量髓磷脂(脂质)组成,由连合、联络和投射三类纤维组成,控制着神经元共享的讯号,协调脑区之间的正常运作;而灰质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组成。比较来看,白质反映轴突数量和厚度以及其髓鞘形成程度;灰质反映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分支生长的数量和密度。白质支持了信息在脑内流动的有效性,尤其是白质弓形束在脑内信息交流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灰质支持信息加工容量。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目前检测脑白质纤维束最好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它能利用组织中水分子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原理,以三维形式呈现神经纤维束的联接和走行分布,能准确评价白质纤维束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和受侵情况。DTI可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正常脑白质纤维图像,可显示的纤维束包括:弓状束、上下纵行束、钩回束、视听辐射、前连合、脐服体、锥体束、薄形束、楔形束、内侧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中盖束、三叉神经丘脑背侧束、上中下脑脚、动眼和三叉神经根部纤维等。DTI指标包括: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率(MD)、径向弥散(RA)和轴向弥散(AD)
另一个测量白质神经化学完整性的技术是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它是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组织区域化学成分的唯一的无损伤技术,是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又一新型的功能分析诊断方法。现在用于MRS检测的核素有1H,13C,19F,23Na,31P。
近年来研究使用DTI和MRS技术揭示了白质完整性与一般智力的联系性,强调白质完整性对一般智力的重要作用。比如,Schmithorst等用这两种技术扫描47位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年龄5-18岁),选用DTI的2个指标—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率(MD),计算额、顶、枕、颞四个脑区的白质。结果显示,这两个指标与被试的一般智力(WISC -III)得分存在相关,尤其额、顶和枕区双侧和内侧的白质FA指标,而这些部位被认为是白质弓形束所在的代表性区。该研究还发现,FA与言语一般智力的相关(. 57)大于其与非言语能力的(.33)。因此,联接布罗卡区(BA 44)和韦尼克区(BA 22)的整体性白质,对于解释孩子一般智力的差异似乎更敏感。
Yu等使用DTI技术中的FA方法来评估几个部位白质神经束的完整性,将15个智障儿童和79个健康控制组做比较,并将对照组分为普通智力组和高智力组。结果显示,智障组的FA指标在胼胝体、钩束、视放射和皮质脊髓束这4个部位都显著低于控制组,而普通智力组仅在右钩束部位比高智力组低。由此表明,智障组的脑白质神经束的完整性广泛受损,且右钩束可能是一般智力差异的一个重要神经基础。
Chiang等用DTI技术扫描92对双胞胎,首次分析基因和环境如何影响脑的神经纤维结构以及它们与认知功能的基因联接。他们评估了言语(信息、词汇和算术)和非言语智力(空间和客体分类)智力,用FA指标评价白质完整性,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拟合脑内每一点上的数据,并生成三维遗传图谱。在显著控制基因条件下来检测白质完整性,发现与一般智力相关的白质完整性存在于:前额两侧、顶叶双侧、枕叶左侧(相关范围.55~ .85)。非言语智力与这6个部位的FA指标存在相关:扣带回、视放射、前侧额枕骨纤维束、内囊、胼胝体峡和放射冠。而且,共同的基因因素调节了一般智力和白质完整性的相关,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生理机制。
总之,这些相关结论表明,白质的纤维组织密度与一般智力存在密切联系。原因可能在于:白质的轴突直径越大,其神经传导速度越快。白质髓鞘形成和轴突直径的同时增加,在认知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DTI和MRS是两项激动人心的技术,大大帮助了我们评估白质在整个脑的流向和完整性。但是,DTI技术的信度是建立在检测离散的白质神经束(如弓形纤维束)基础上的。由此,DTI技术间接、潜在地促成了白质完整性与一般智力的相关。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了灰质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通常,人脑并不容易被切割成不同皮层区,只有很高级的成像技术才能实现。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能够测量不连续的脑区皮层和皮层下神经元(突触群),并用统计参数绘图方法自动将脑分割为几个不同组织(如灰质、白质、脑脊髓液等),且空间分辨率达到毫米水平。
Colom, Jung和Haier总结出这几个区的灰质容量与斯皮尔曼的g相关显著,即前扣带回、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随后,他们用VBM扫描48名被试后得出结论:(1)越复杂的认知任务(即g负荷较高),越能激活较多的灰质;(2) g与工作记忆广度的复杂任务相重叠的灰质区大于简单任务与它的重叠区。
总之,很多研究在基于体素(voxel)水平的分析上,揭示了特定脑区的白质和灰质与一般智力分数存在相关。Cignac,Vernon和Wicket综述以往研究后指出,各类研究报告大部分汇报:一般智力与整脑的白质容量未加权的平均相关值是.31,与整脑灰质容量的相关是.27。可见,比较而言,白质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更大一些。
四、多个脑区的网状联接:高智力者的特点
多个脑区间的网状联接可能也是支持一般智力的重要神经基础。那么,天才智力水平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否是其脑区间的信息传递比普通人更有效?
Li等用79个青年被试来检验这一假设。他们使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进一步分化脑的解剖结构,着重关注脑两半球内部和两半球之间的网状联接,构建了6个白质神经束:胼胝体的膝、胼胝体的体、胼胝体的压部、扣带、皮质脊髓束、顶枕部纤维束,并计算被试神经网状联接的拓扑特征。他们依据IQ得分,将被试分为普通智力组和高智力组。结果,高智力组表现出特有的相对短的信息传递路径和比较高效的神经网状联接整体效应(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差异后),表明他们的脑具有更高效的平行信息转换功能。由此,该研究充分支持了脑整体信息传递的效率是一般智力差异的重要生理基础。
Lee等挑选18个天才(瑞文推理得分M±SD = 33. 9±0.8, >99%)和18个韩国普通青少年(瑞文推理得分M±SD=22.8±1.6,60%),用fMRI来扫描被试执行两种推理任务(g的高负荷和低负荷)时的脑活动。结果,两组被试都发现在双侧额顶区的几个部位激活增加了,即侧前额、扣带回和后侧顶皮层。但是,天才组在后侧顶叶皮层的激活比普通组更大。而且,在顶叶上侧和内侧与一般智力个体差异相关更高。因此,高智力者通过后顶区的优先激活而使额顶部位的神经联接发挥作用。
总之,近期研究己经表明,人脑有一个复杂的网状联接系统,它可以在空间分散但功能联系的不同脑区之间连续不断地转换信息,由此暗示,脑内部聚集了多个高水平的局部神经束,使其可以发生长距离联接,保证了整个脑网络之间的高效运作。因此,脑组织结构的高效率运作可能是一般智力的一个重要生理基础。而高智力者的神经网状联接的整体效率与一般智力联系尤为密切,尤其发生在额顶区。且他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比普通人的脑区激活程度更大,但持续时间更短。
五、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多项研究表明了脑总体的大小、几个特定脑区、以及特定脑区的灰质和白质均与一般智力存在联系性。整个脑的神经网状联接和特定脑区对一般智力的影响都很重要。虽然特定脑区与一般智力的相关性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总体而言,额叶和顶叶皮层是一般智力加工的重要脑区。未来研究需要整合多学科(如心理学、心理测量、遗传学、基因学神经学)的研究结果,以便将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准确地揭示出来。
总之,如何将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准确地定位出来,如何绘制“神经—智力”的综合性蓝图,这对人类来说,始终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
篇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一、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原则
1.示范原则。高校学生就成长环境而言,一直处于各级学校教育的生活环境中,因而他们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都是教师。本科生在迈入高校前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大学都是不断被自己的老师和家长予以“美化”而自己也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水平、道德修养、精神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信心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期望值。所以,建设一支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业导师队伍,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实现示范作用的关键。每位学业导师只有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对社会民生等基本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教师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以身作则,正确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影响教育对象,实现教育的目的。
2.层次原则。如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伴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此过程中,学业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有层次的逐步展开,即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制定不同的指导方式和内容,以应对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如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大学一、二年级确定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会吸收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以个体目标发展和就业指导为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或继续求学做铺垫。另一方面,学业导师的工作要积极配合校、院、系三级党政工团学生主管部门及群众性组织,具体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规划。学业导师只有明确自身作为属于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次的一员,才能在指导内容上有所侧重。
3.民主原则。学业导师坚持民主原则,首先要抱有真正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的信念,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要有确实的了解和关心,使得学生对导师的这种情感真正感同身受,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更好地融入到实践教育者所提出的规范中去。其次,学业导师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定位在一种平等、互动的位置上,切实考虑自己指导的'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再次,学业导师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要求教育对象顺从现存社会的道德现状,而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启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发他们的自教自律意识,促使他们在道德水准上的自主提升和不断超越。”学业导师及时关注不同学生在学业与生活方面的进展,从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实现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坚持民主原则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信任、信服教育者的态度。
4.激励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完成各项学习和工作任务。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激励,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的进步与成长进行正强化的信息反馈,并适当提出新的期望值,以引起学生心理和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变化,并自觉对新的期望值进行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原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业导师可以采用公开的或私下的方式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也可以在指导的学生中树立少许典型,以激励和带动其他学生。在激励过程中,学业导师还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以传统的学业成绩等为单一的依据,而是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均可以脱颖而出,并受到及时的恰当的称许,以此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尽可能发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本科生学业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普通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当其冲的是指导教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上自觉更新与转变,这就要求导师具有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就教育方法而言,主要是树立“知、情、意、行”相结合与统一的教育艺术观。
1.“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贯穿于上述论述中的主线,是要求始终坚持不懈地明确和处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德知并进,全面发展。而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知”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发展动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时制订和不断修订学习计划,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功能。
2.“情”。“真正的品格教育正是真正的共同相处的教育”,师生之间只有坚持频繁而持久的交往,才能产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感情。特别是入学不久的新生大都未从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中转变过来,还习惯于与各科老师之间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业导师更需要在学生入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学生多沟通,一起倾谈成长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业与兼职的矛盾问题等等,并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在紧张而又活泼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意”。这里的“意”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于学业导师身上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又是导师个体的人格力量的显现。这就要求学业导师在孜孜不倦地育人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境界。如所周知,我国本科生学业导师在专业指导方面所获得的报酬是十分微薄的,而导师除了这些本科生外,还有自己日程的生活、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为本科生排忧解难是需要导师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的。优秀的学业导师不仅应该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在生活上勤勉踏实、淡泊名利,在研究工作中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以自身的实际行为诠释“学高为师、身高为范”的内涵,让学生在与导师的交往中感受到师范的尊严,为学生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树立一面榜样的旗帜。
4.“行”。“行”是指学业导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行动”指导,让学生在不同时期尽早摆脱迷茫期,尽快融入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去。具体形式有谈心、学术报告、读书会、集中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甚至也可以根据专业性质而设计的观光考察、参观游览等形式;内容上则可以是生活中不同问题的交流,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考级、考研以及就业等过程中的困惑,还可以参加学生社团与各种兴趣组织进行指导,或是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及其它各级单位组织的学术性质的竞赛活动,将课余活动与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试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而非所以施以人类也。”这句话若施之于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职责上则恰当不过了。学业导师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与亲情教育相结合,在“人性”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激发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创造激情,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
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
归纳推理是从特定的事件、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是将知识或经验概括简约化的过程。归纳推理是人类智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推理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个体对于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归纳推理的早期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归纳论断力度的判断与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研究的探讨中,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归纳推理过程本身,也很少涉及归纳推理的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探讨,力图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一、归纳推理的脑成像研究
首次对于归纳推理进行脑成像研究始于,Goel等人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以三段论语句为材料对比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异同,发现归纳推理激活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以及左侧额叶上回;与演绎推理相比,在左侧额叶上回激活的区域略有不同。Goel和Dolau又用fMRI技术对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种推理任务都激活了左侧前额皮层、双背侧前额、顶部以及枕叶皮层,其中左背外侧额回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被更多的激活。
梅杨、梁佩鹏等(2010)采用简单几何图形为研究材料,利用fMRI探讨了图形型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归纳推理任务显著的激活了前额区、尾状核、壳核和丘脑,并且发现在图形型归纳推理中“前额皮层—纹状体—丘脑”通路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另外,右侧额下回、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等脑区参与了知觉信息的整合。Peipeug Liaug同样采用几何图形为实验材料,根据特征维度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共享两个属性的任务,另一种为共享一个属性的任务,以信息、任务作为参照。相对于信息任务来说,归纳任务激活了前额皮层、丘脑等区域,并且这些区域的激活与任务难度有关。实验中同样发现“前额—纹状体—丘脑”通路在归纳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Xinqin Jia et al (2011)关注了数字归纳推理识别和外推的两个认知过程。fMRI研究结果发现左侧顶上小叶(SPL)延伸至楔前叶区以及左侧背外侧前额皮质(DLPFC)参与了数列归纳推理的识别和外推阶段。在识别阶段额顶叶区域得到了激活,而在外推阶段纹状体丘脑区域得到了激活。研究证明许多脑区参与了数字归纳推理的过程,包括前额、顶叶以及皮质下区域。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激活了大量的脑区,由于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激活的脑区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前额叶在归纳推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脑成像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归纳推理参与认知加工的脑区,但是并不能清楚的提供认知加工的过程。因此,对于归纳推理的认知加工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归纳推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有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弥补fMRI技术的缺陷,清楚的记录归纳推理的具体加工过程,以便对其进行探索。Bigman和Pratt首次使用ERP技术对于简单几何图形的类别归纳进行了研究。实验中相继呈现三个图形刺激,被试要在前两个图形出现后迅速提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第三个图形出现时要判断它是否具有前两个图形的共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个图形出现时,被试就进入了对其进行类别归纳的初步加工。在刺激处理的过程中,被试并不是对于所有刺激的所有特征进行分析,而是基于刺激的共有特征进行分析。
Peipeng Liang以句子为材料对于归纳推理的时间进程进行了研究。实验分为归纳一致任务与归纳不一致任务。归纳一致任务与句子的'前提和结论有关,被试需要结合前两个句子的前提、结论和背景知识判断结论的合理性。归纳不一致任务也就是基线条件,与前提和结论无关,被试发现句子的前提和结论的信息不能进行整合,第三个句子与前两句语义不相同,他们就要做出否定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35065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被试存在一个语义信息整合的过程。归纳一致任务与归纳不一致任务相比,在迎玛频段分析中有显著的上升。研究者推测归纳推理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知觉分析阶段、语义信息整合阶段和反应阶段。
欧阳含璐采用数列型任务考察了儿童与成人归纳推理过程的异同。研究发现,儿童与成人归纳推理的时间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在规则获得阶段,儿童和成人被试都对于数字的出现进行了早期的视觉加工,300-500ms时间窗口出现的P3成分主效应显著,标志着假设的生成,认知加工进入了归纳阶段。儿童与成人脑电结果的不同点在于:儿童在数字3的N2成分上表现出差异,这说明儿童对于数字1与数字2之间规则的不一致产生了更大的冲突。结合地形图可以发现,儿童的差异集中在前额叶,而成人的差异分布在头皮中部和后部。这说明在完成同等难度的归纳任务时,儿童要比成人投入更多的工作记忆与注意资源。
三、小结与展望
归纳推理不仅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于归纳推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具体可以分为语句型、数字型和图形型三种。语句型任务由于呈现时间长并涉及了被试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引起提取波形的不纯净,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图形型任务考察了被试对于不同种类图形属性特征的提取,并没有涉及到刺激项目间的抽象关系。数字型任务中规则的提取和应用涉及到了归纳推理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于被试的背景知识要求较低,因此,此类型的研究材料将会是今后归纳推理的研究的重点。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刚刚起步,由于研究手段和材料的不同,其研究结果也并不统一,对于其具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篇5:探讨纪录片形态及其生成机制探索论文
探讨纪录片形态及其生成机制探索论文
摘要
本文对纪录片形态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纪录片 形态 语境生成机制
纪录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形态体系,对于纪录片形态及其内在生成机制的探索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综合艺术的影视有自己的影视形态学,它遵从艺术形态学的一般规范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性,一是要考虑影视如何从“电影复合其它艺术的过程”以及电影由“复合到单一的形态构成”;二是,“电影形态学”需要考虑“科学技术材料和手段的演变、构成及对电影造型的直接影响”等问题;三是考虑电影历史形态的构成对今天的艺术经验积累问题;四是要考虑电影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状态,需要研究“电影的文化形态”。
纪录片形态作为电影形态学里的内容需要遵从以上基本规律,同时也具有自身作为非虚构影片的自身特性。纪录片的形态问题是摆在纪录片人面前的一个具有中介性质的问题,它是连接在现实生活与纪录片文本之间的一个结构层面和外在形式层面的环节。人们对纪录片的认定首先就是一个基本形态的考察,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才是纪录片。形态首先是外在的,是具有标志性区分的一种模式或标签:与此同时,形态背后又深藏着一系列关于题材、“编剧”(稿本创作)、拍摄、剪辑、合成等影视工业化生产的综合构建模式与深层理念。
而其中,纪录片形态生成机制的探讨就成为纪录片形态研究的首要问题。只有懂得纪录片生成的基本因素。才能对纪录片的具体形态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纪录片形态的生成取决于以下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语境决定着纪录片形态的大致走向
语境决定着形态的大致范畴。不同层次的语境之下对应着相应的不同形态。“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也称作“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或小语境和大语境两种。”这里的语境是一个超越了语言学内涵的广义概念,为此,我们将纪录片的语境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对纪录片的制约和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宏观语境,借用修辞学的概念,再结合传播学的原理,我们将纪录片的宏观语境简化为宣传语境、传播语境和市场语境。在此,需要明白“宣传”和“传播”到底有什么不同,对此。有学者这样界定:
“宣传是试图控制意见、影响观念的单向政治性行为。”而“传播是人类传通、交流及分享信息的双向社会性行为。”所以,“相对而言,宣传语境具有专制、封闭和一元化等特征,传播语境具有民主、开放和多元化等特征。”
这两种不同语境下的纪录片,具体形态和表现都不同。我们认为,在宣传语境中,纪录片偏向于主观的诠释,以编导说理性语言描述为主,画面只是一种简单的印证和点缀:而在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则回归自己的纪实本性,极大地解放自己的发展路径及表现手段,纪录片的技巧模式得到多元化的张扬。对于纪录片,特别是中国纪录片。只有对宏观语境有深刻地把握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更具操作意义的微观语境中进行艺术化创造。
不同的`语境对纪录片的影响不同,从宣传语境到传播语境的转变标志着纪录片本性的回归,标志着纪录片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栖息之所。
纪录片是以多种影视纪实手法,奉信真实的美学原则纪录人类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活动,最大限度地接近或达到对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原生态纪录的影视样式,事实的非虚构是纪录片的基本底线,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可以说,纪录片只有在传播语境中,才能真正发挥纪录片的本来作用,也才有它自身的本性显现。但是,中国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着纪录片有着自己的一套模式和规律。“中国特色”的纪录片也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等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专题片。 专题片是以编导对某一问题提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思路并事先形成分镜头稿本,然后编导严格根据稿本进行实际拍摄,由于稿本的规定性,专题片实际上一般都是从现实寻找可以印证文字的画面,起主导作用的是文字稿本。当然,比较优秀的专题片也在尽力动用纪实手法,甚至可以根据实地拍摄情况随时对稿本进行符合实际的修改。以便更加贴近来自现实的具体情况。即使是真正的纪录片都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专题片也不例外。专题片首先在稿本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题旨性选择。接下来的具体拍摄虽有比较真实的生命感的东西。但在过早的问题预设中淹没了现实的多样化与真实性。
二、从广义上说,专题片可以看作纪录片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其实就是格里尔逊式的中国化。
客观地讲,专题片在发挥舆论引导、文化阐释、历史叙事、宏观话语等方面都是其他纪录片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其实,大型的历史类、文化类、伟人传记类、理论文献类纪录片无不首先具有一种专题性,无论是为了实现宏大的宣传、教育功能。还是为了达到更具体入微的创作实现。大型纪录片的把握无不需要编导预先的集中“论证”。大选题一定意味着宏观的策划、编导和撰稿的集合,一定意味着一种大制作、大投入,所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好地把握。
电视需要首先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所以,宣传问题就成为电视首要面对的问题。当然。不同的时代对宣传的理解也不一样,在过去我们的宣传多少有些强加于人,而今天的宣传则要实践“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改进宣传手法和报道策略。这就更进一步为新闻、纪录片的良性循环与繁荣创造了条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天的宣传也是处于传播语境之中的行为,所以,纪录片在今天迎来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值得期待,值得珍惜,不断开拓纪录片的新境界。
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几乎可以将所有纪录片的历史形态都融为某种新的形态。跟踪拍摄冷静观察的直接电影,从人物内心探寻一种深层真实的真实电影,拍摄者与拍摄对象出现一定互动性的反射式纪录片,以某种虚构的手法达到更高真实的新纪录电影,甚至今天风行的娱乐化纪录片等等都可以自由地呈现。现在的纪录片,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集合表现。就是说,历史上所有的纪录片类型和手法在今天都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它们在新的改造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纪录片在开放的传播语境中可以不拘一格地表现,因此,纪录片在今天获得了较为多元化的发展。
三、纪录片的另一重大变化。就是纪录片适应市场语境的自身形态变革。
纪录片和市场历来都似乎是个悖论,但是作为媒介产品,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在所有的影视形态中,纪录片是“动土”最慢、“抱真守实”的节目形态,又是变革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介形态。这几年,纪录片在一种新旧模式的磨合中不断变革着自身的形态。其中一个适应了传播语境的纪录片文本,正在发展到兼顾适应市场语境的道路上来。所以,纪录片的市场出路与形态、模式的变革时刻在检验着中国纪录片人。传播语境与市场语境的双重作用,实际上为纪录片走进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创造了条件。
篇6:探索场定价机制的论文
关于探索场定价机制的论文
从迄今已经实施的国有股协议转让工作来看,国有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转让价格的高低实质上是关系国家、企业、社会投资人以及企业管理层各方利益的重大问题,转让价格过低将直接损害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转让价格过高又势必影响企业和社会投资人受让国有股权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股权定价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在国有股的定价问题上尚存在法律空白,除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等笼统的意见外,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或标准化、量化的匡算模式,客观上为贱买贱卖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为日后的经济纠纷埋下了种子。去年九月初,山大华特的原大股东和现控股股东分别作为被告和第三人,遭到了原大股东债权银行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和受让国有法人股的诉讼,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自国有股减持方案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推出以来,国有股减持遭到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也导致了股市的长期低迷。6月23日,国务院做出了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方式变为向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协议转让。面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减持时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值的国有股,面对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们的时候,似乎不必强调国有股最大限度地增值了,也不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了。于是,我们便不仅看到成商集团的大股东以每股2.31元的价格将1.328亿股的国有股全部协议转让出去了。而实际上,成商集团的每股净资产就达2.174元;还看到深赛格的国有股按每股1.155元的价格拍卖出去了,而这一价格甚至比深赛格公司的每股净资产1.561元还低了0.406元。面对如此低廉的国有股价格,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无法不眼馋得很!
当国务院出台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时,有不少市场人士称,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深思的是,面对二级市场之外的国有股廉价转让与拍卖,国有股停止向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减持,它到底是保护了还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又放在何处?有人说,关键不在于其价格的高低,而是在于其定价方式是否符合“市场定价”原则。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是,分析上述两公司的交易过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低廉价格正是由于其定价机制的不科学,违背了“市场定价”原则所致。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设立了“国资委”,国有股协议转让的难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仍然存在,这才是国有股协议转让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二、构建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
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不允许我们的经济学家或政府官员主观地事先决定这一价格是每股净资产值,还是仅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或是处于每股净资产与流通股市价之间,也不允许主观地去搞什么平衡,而必须是把国有股的所有者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作为一个卖方,去与买方共同决定国有股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
(一)累计投标加权区间法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数百倍乃至更大时,应用此法更能够确定充分体现“市场定价”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合理的协议转让价格和理性的投资者。
应用前提:向全国所有的潜在购买者公布准备协议转让的某国有股的所有有关信息,包括反映该公司经济状况的所有财务指标,转让国有股的净资产值、数量、时间、程序、今后若干年内分批逐渐上市流通的规则等,尽一切可能吸引所有的购买者参与竞争。在转让前设计好需要协议转让的国有股进入二级市场的流通办法,允许持有一定时期(如3年)后每年以一定比例(如20%)进入二级市场流通。规定每一申购者的每次申购量为50力股或50万股的倍数。排除一切附加因素,如重组后的职工安置、税收问题。这些问题一概在转让协议中的非价格因素中解决。
第一步,投标竞价。借用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让所有竞争者以申报的方式参与投标竞价,申报前不设申购价格区间,不确定指导价格,允许同一账户的.投资者以不同的价格多次申购,但不得重复使用资金。
与通过国内证券市场转让不同的是,参与申购者不是证券市场流通股股东,而是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外商等,申购资金也非证券市场资金。所以这种方式只是借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它不会直接影响证券市场。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转让费用,又可使全国的所有投资者就近最方便地参与竞争。
第二步,确定基准价和配号区间。在申报结束后,计算出所有申购的加权平均价格。以这个加权平均价格为基准价B,确定配号区间,可每50万股得到一个配号。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其配号区间为:[B-Bf,B+BJ],其中,B为加权平均价格,f为浮动强度因子,取值建议为5%~25%。
二是不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其配号区间为:[B-Bf[,1],B+Bf[,2]],其中,f[,1]为向下浮动强度因子,f[,2]为向上浮动强度因子,f[,1]可以大于或小于但不等于f[,2]。不论是实行哪一种方式,申购价格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都为有效申购,高于和低于皆为无效申购。浮动强度因子的取值宜事前统一规定,避免事后人为操作选择、人为调节造成不公。
第三步,确定最后的购买者。若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量等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则该区间的申购者即为最后的购买者;若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量大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则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最后的购买者。若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量小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则以加权平均价格B的1%为最低增加量,逐步增大配号区间,直到配号区间的申购量等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
第四步,确定协议转让价格为加权平均价格B。这个价格可能高于该国有股的净资产,也可能等于或低于其净资产。
第五步,原国有股的所有者分别与众多购买者签订转让协议。
如:中国证监会借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协议转让某上市公司国有股5000万股,在所有购买者申报前不设申购价格区间,但规定实行第一种方式——等范围的浮动,其浮动强度因子f为10%。假设在申报结束后,计算出所有申购的加权平均价格B为每股5.00元,那么其配号区间为〔4.50元,5.50元〕,处于该区间的申购量为9000万股,这时组织该区间的所有申购者参加配号抽签。中签者获得购买权。而申购价格高于5.50元和低于4.50元的都是无效的,都不能参与配号抽签。最后中签者以加权平均价格5.00元获得购买权。
这种报价方式的配号区间,实行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则没有将国有股的最终协议转让价格推高或低的动力。但是,若实行不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如果上浮范围大于下浮范围,则具有将最终价格推高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上浮范围小于下浮范围,则具有将最终价格推低的动力。不过,担心超出配号区间这种心理决定了这种动力是很有限的。如某国有股协议转让,申购前确定上浮范围大于下浮范围,即下浮因子f[,1]为5%、上浮因子f[,2]为10%,申购后确定的配号区间将是[B-5%B,B+10%B],这时人们会为了获得购买权,申报较高价格,但又担心超出配号区间,因此不会申报得太高,一般会根据该只国有股的净资产收益率,再结合竞争状况确定一个自认为合适的申购价格,最后在此基础上增加10%以下,作为最后的申报价格,这样据此确定的加权平均申购价格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偏高,当然最终的协议转让价格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高;反之,若f[,1]为10%,f[,2]为5%,即申购后确定的配号区间是[B-10%B,B+5%],这时人们申报的价格就可能是在自认为合适的申购价格的基础上减少10%以下,这样最终的协议转让价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偏低。
对于配号区间的两种方式,我们可根据国有股转让市场行情和不同时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当我们认为根据市场情况和国家的需要,应该将国有股的价格确定得高一些,但又不希望太高,则可实行上浮因子大于下浮因子的不等范围浮动;反之,实行上浮因子小于下浮因子的不等范围浮动。而当我们要求国有股的协议转让价格不要过多地偏离其内在价值,则实行等范围的浮动。
乍看起来,如此设计似乎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其实不然,按照通常的理解,商品应该首先售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但由于我们所设计的定价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市场需求者共同确定公允价格,如果我们规定,超过某一价格以上的申购才能得到购买权,就会有许多人为了达到目的,尽可能填报一个较高的价格,这通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报价,因为对这些填高报价者而言,如果最终定价果真如其所报的价格,他们事实上是不愿意购买的,而当这种高报价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时,其定价就产生了被大大推高的趋势。这种高价格的协议转让不仅会由于社会投资人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的打击而影响以后国有股的协议转让,还会给将来此次协议转让的国有股上市流通时的二级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增大股市泡沫。可见,若想使最终确定的协议转让价格真正体现市场定价原则,就必须剔除这种非理性的报价行为。因此,对超过整个加权平均报价某一范围的报价予以剔除,是实现报价理性回归的重要手段。
显然,这种“市场定价”方式,既可以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实现引进多元产权主体、消除“一股独大”的目的,又解决了协议转让价格的一致性问题,也排除了将来上市流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投标式竞价拍卖法
投标式竞价拍卖法是指将投标方式与拍卖方式相结合,利用市场机制确定协议转让国有股价格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最适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差不很大的国有股转让。
1、应用前提
同“累计投标加权区间法”的第一和第二应用前提。
组织报名投标单位的人员对拟进行协议转让国有股的公司进行考察。
2、投标竞拍的具体程序
公布起拍价格。如以每股净资产的某一百分比作为起拍价格,将欲拍卖的国有股按占总股本的比例划分为若干等分,如每2%为一个出售单位,由欲参加投标的公司提交标书,列出其每股投标价格、每一价格下投标购买的份数(为避免新的一股独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限制同一股东及其关联股东购买的份数),并按欲购买的总有效份数的某一比例缴纳竞拍保证金,然后按事先规定的竞价日进行集中投标竞价。没有递交标书的单位不可以参与竞价日的竞标。
竞价前一天,公布本次有效竞价的购买单位数量、其投标购买份数及其价格。
开始竞价之日,各竞标单位根据公布的竞价情况调整自己的报价、数量单位后,开始进行不可变更竞价投标,这里所说的不可变更是指在随后的若干轮竞标中数量不可变更,申报价格能涨不能降,但可以一直保持不变。投标人中途可以不参加新的竞价,原投标结果直接进入新一轮竞价,为避免投标人在中间轮次的竞价中隐藏真正目的,到最后一轮才猛然杀出,造成竞价的中间轮次形同虚设等状况出现,可规定每轮竞价在原竞标书报价的基础上一次最高加价不得超过某一幅度,这样真正想赢得竞标的人在中间阶段的竞标中就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报价,如此经过数轮竞标(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建立一般采用三轮竞价投标),某一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协议转让价格便可以确定下来,按出价从高到低的顺序(在同一价格下则按竞标购买的数量实行优先)依次确定购买权,该国有股协议转让的最终成交价格统一为最后一份获得转让的国有股的竞标价格,当最后同一价位的竞买数量超过所余数量时,可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可获得最后的购买权。
如:某国有股需协议转让2000万股,起拍价为每股5元,在三轮投标竞拍中,其报价分别为5.50元、6.00元、6.30元,数量分别为1200万股、1000万股、700万股。首先确定出价6.30元的1200万股获得购买权,其次是出价6.00元的1000万股,而最终的转让价格既不是6.30元,也不是5.50元,而是获得购买权的较低报价6.00元。如此确定了该国有股的协议转让价格为每股6.00元。另外,报价6.00元的有1000万股(每个申报者的申报数量相同)超过了所余量200万股,这时要求所有报价6.00的申报者现场抽签(每份一个抽签号码,申报的份数越多获得的抽签号码越多)确定其购买权,而报价只有5.50就没有购买权。
每一轮竞标过程中,由竞标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标书,现场投交到标箱中,并采取当场验标、唱标的方式进行统计和排序,为节省开支,可在全国设立几个分站点进行同时投标,并将各站点的统计结果报投标总站的方式进行。
当预定的国有股协议转让数量因购买不足或定价起点偏高不能实现全部转让时,可采取如下办法:将没有售卖的部分予以公告,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如三个月)按已经成交的协议转让价格进行购买,若到期仍没有售出,证明这一价格已不被市场所接受,必须加以调整,降价出售。降价出售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降价幅度在10%以内,降价后,原投标竞价购买的股东按其原购买比例拥有优先购买权,当拥有购买权的股东所登记购买的股份超过剩余股份时,按比例进行分配。若当时经过降价出售后仍有剩余,则进行新一次的竞价投标拍卖,直至全部售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价格决定机制不仅适用于国有股协议转让,也同样适用于新股的发行、大宗同质物品的分拆拍卖等,因此,这种价格决定机制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巴能强.国有股协议转让的战略构想与具体路径[J].新视野.2001,.
[2]金峰峰.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定价[J].经济管理,2002,.
[3]苏敏.国有股协议转让肥了谁?[DB/OL].人民网,2002-07-05.
篇7: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
【关键词】 红斑狼疮;神经精神性;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当SLE累及神经系统,且以神经系统为主要症状时,则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
NPSLE发生率高达14%~75%[1],NPSLE占SLE的比例大致在40%~50%,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4]。
NPSLE的病理过程多种多样,其复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NPSLE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遗传学及基因学
目前已有较多关于狼疮基因的研究,每个基因都在某个方面对免疫调节、蛋白降解、肽类跨越细胞膜的转运、免疫回应、补体、网状内皮系统、免疫球蛋白、细胞凋亡和性激素等施加影响。
因此,非近似基因缺陷联合作用,就能构成不同的异常反应,分别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的不同表达[5]。
谢尚葵等[6]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2组等位基因:DRBl*150 I与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
与阳性狼疮细胞负相关,但是通过何种途径致病尚不清楚。
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血症会直接损害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etas,MTHFR)的基因突变(677C→T,一种不耐热型)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代谢异常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它引起 Hcy在SLE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升高[7]。
Afeltra等[8]的研究发现该基因在SLE和非SLE的癫痫病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纯合子/杂合子的变异,而且与SLE神经症状的癫痫发作有关,在种族分布中以高加索人最常见。
人脑内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合成大量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其作用是参与脂质再分布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胆固醇的内在平衡。
并且影响到神经元的修复和轴突(轴索)的再生和重建。
编码ApoE的3个常见的异构体E2、E3、E4的3个等位基因分别是ε2、ε3、ε4。
神经病理改变与ApoE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原因之一[7]。
Rudolf等[9]研究发现NPSLE患者组ApoE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SLE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指出ε4等位基因与早期发病和周围神经的累及有关。
2 抗体
抗体可能通过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和诱导血流动力学改变两种机制介导神经系统损伤。
2.1 抗体损伤神经组织
NPSLE患者体内存在以神经组织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可局部产生(如鞘内分泌)或通过削弱病变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这些抗体结合于神经细胞,促进分泌细胞因子,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广泛的神经组织受损(包括神经元和轴索),这与临床上NPSLE的“弥漫型”有密切关系[7,10]。
舒慧君等[11]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CSF)中抗神经细胞膜抗体(即anti-N),结果提示CSF中的anti-N检测可作为SLE中枢神经累及(CNS—SLE)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并提出CSF中的anti-N是由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假设。
神经节苷脂GMl是N-乙酰神经胺,在人类神经系统含量最多。
SLE患者可能存在抗体直接作用于GM1受体,使电冲动与神经递质改变,从而产生弥漫性脑部/外周神经症状,在Weiner等[12]的研究中发现抗GM1抗体与SLE患者头痛发生有关。
Williams等[13]研究发现SLE患者存在微管相关蛋白2(MAPO2)抗体,特别是合并精神病、癫痫、神经病变和大脑炎时,提示MAPO2抗体也可作为NPSLE的免疫学标记物。
近年来,在NPSLE患者血清和CSF中抗Yo抗体(与小脑浦野细胞胞质抗体)、抗Hu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I型)和抗Ri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Ⅱ)被发现和鉴定[14]。
DeGiorgio等[15]证实了一种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亚型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NMDA)有交叉反应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NMDA受体是由NMDARl(NR1)和NMDAR2(N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体,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结合,可引起神经元细胞膜对Na+、K+和Ca2+通透性增强,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NMDA受体的过度兴奋或抑制都会导致细胞凋亡。
重要的是,NMDA受体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学习、记忆有关功能的建立,海马结构高表达NMDA受体,与此过程密切相关[7]。
Kowal等[16]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存在NR2抗体的小鼠在同时伴有血脑屏障破坏的情况下海马神经元最易受损,在狼疮患者中发现大约25%~50%的人存在抗ds-DNA抗体、抗NR2抗体和血脑屏障破坏,这也解释了部分SLE伴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癫痫的发病机制,而研究中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为NPSL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策略。
篇8:锰的神经毒性机制
锰的神经毒性机制
长期接触高浓度锰会引起锰中毒,但其神经毒性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就锰引起线粒体损伤、溶酶体损伤、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索毒性作用机制,为锰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 者:李秀菊 闫永建 LI Xiu-ju YAN Yong-jian 作者单位: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62 刊 名: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年,卷(期):2007 20(6) 分类号:O614.711 关键词:锰 神经毒性篇9:冲突控制的神经机制
冲突控制的神经机制
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以适应特定的任务,使这种适应性得以实现的认知过程就是认知控制.该文简述了冲突控制的`界定、实验范式、冲突的种类等方面,尤其详细介绍了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作 者:岳珍珠 张德玄 王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12(5) 分类号:B842.1 关键词:冲突 控制 神经机制篇10:软件工程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论文
【摘要】《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分析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存在的学生理论不扎实,分析设计能力差,工程规范习惯缺少等问题,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有效的成绩分析办法。通过对计科专业三个年级的持续实施,过程性评价机制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软件工程;考试改革;过程性评价
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分析设计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工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团队成员多方面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在课程考试改革中发现,设计实施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对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效果显著。该机制在计科2013-2015级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计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软件工程》开于第5学期,48学时。考试改革前,课程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主要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兼顾分析设计能力的考查。从考试功能角度分析,主要体现考试的评价和区分功能,未涉及预测、诊断、教学反馈和激励导向等功能[1]。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该考核方式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总结其弊端如下:(1)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对教、学存在导向作用。之前的方式,易形成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错误引导[2]。学生平时的努力得不到认可,逐渐形成平时不学习、不做作业,考前突击的局面。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艰难:课上问题没人回答,课下作业没人完成。究其根源,恰是因为不恰当的考核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打击了那些平时努力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安于被动学习,很难实现其主体地位的转变。(2)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过程实现有效监督控制,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保障。《软件工程》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目标设计为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课程目标达成与否,需要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保障。之前因为考试发生在期末,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也延误了教师及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对过程监控和学生引导的不到位,致使课程教学过程质量堪忧,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保障。(3)不能通过考核数据有效诊断和预测课程的学习效果,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才的内在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3]。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高质量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而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恰好为课程学习质量提供有效的诊断。之前的考核方式,仅能够评定和区分学生的卷面成绩,缺少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有效评价。单一且具有偶然性的考核方式对于诊断课程学习质量不具有可信性,也无法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支持,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篇11:软件工程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论文
基于上述问题,教学团队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首先确定课程教学遵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评价项”自顶向下逐层分解,自底向上逐层支撑的思想。然后依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项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评价项对其全覆盖。过程性评价机制目标有三: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过程实现有效监控和实时反馈;评价数据要能够做定量定性分析,帮助改进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如下:(1)将课程内容分为子部分,评价方法监控全部子过程,及时反馈,提升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若干子部分。要保证课程的学习效果,就要保证各部分的学习效果。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按照内容将全过程划分为若干子过程。通过课堂小测、平时作业等,逐过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子过程评价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施。学生完成子过程评价后,教师及时批阅和统计结果,用于分析和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掌握学生各子部分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得到肯定,同时又能发现和反馈存在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逐过程的完成课程学习。(2)模拟企业开发,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过程,采用迭代方式,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特点是重理论更重实践,尤其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设计、文档撰写、团队沟通交流、项目管理、自主学习等)的培养和训练。能力源于学习和实践。因此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过程。实验项目模拟软件开发中的分析、设计、测试、发布等阶段。实验项目均设置团队和个人任务,赋以分数和评分标准。实验前,要求学生3-4人组队。实验过程设计为迭代过程:实验完成后,各组撰写规范技术文档并按时提交,后由指导教师批阅和得分,并反馈给各组。各组开会表决是否接受本次成绩。若接受,则本实验结束;若不接受,需向指导教师申请修改,得到认可后,优化方案和文档并再次提交批阅。经实施证明,此过程迭代2-3次效果最佳。最终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持续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及时分析过程评价数据,诊断和持续优化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对每个过程评价项均要提交和批阅制品。那么就会收集到各阶段的评价数据。团队成员统计和分析数据。分析指标为3方面:①评价项是否全覆盖课程内容。若未全覆盖,需设计新的评价项进行补充。②评价项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完成该评价项后,是否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若达成,则评价项对检测课程学习效果是可信的;若不达成,即学生虽通过了评价项,但并未掌握或获得该阶段的知识或能力。则需进一步调整评价项。③据达成情况反馈和调整课程目标及教学。通过对三年数据的分析,会发现有些课程目标每一级均达成,而有些均不达成。这反映出的是课程目标的问题。因此教学团队需讨论并调整课程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持续诊断教和学的情况,持续优化教学质量。
3过程评价机制实施效果评价
《软件工程》过程评价机制实施之初难度较大。该机制明显增大了学生和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也存在不完善。在教学团队的努力下,逐渐完善机制,学生也明显感受到了课程效果。总结其效果如下:(1)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基础知识更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升。首先,过程性评价机制设置60%的成绩为平时成绩,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作业和实验及时反馈,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以及如何改正。这让每个学生被充分关注和认可。最后,迭代式提交机制,激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请教以完善方案。既长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持续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及时统计和分析过程评价项的成绩数据,因此可以及时发现其间的问题并改进。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形成教学笔记,应用在后续的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整理出本级优秀的实践项目,充实课程案例或作为后续年级的范例。(3)过程性评价机制让师生有更多了解和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提供更多教书育人渠道。在过程性评价机制实施中,教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均能和学生接触,学生也愿意就课程和学业问题向教师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学业既其他方面也能给予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犹如一座灯塔,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以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4结束语
经过3年的考试改革,课程建立起了完整和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学生任务量工作量过大。如何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今后教学改革中需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题目。
【参考文献】
[1]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5-147.
[2]张金林,张利辉,刘颖超,康占海.基于过程评价的“植物化学保护”考试方法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8):14-16.
[3]惠泱河.开展考试改革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7):35-36.
作者:张冬梅 张龙波 苏晶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篇12:浅谈情节式未来思考的认知神经机制论文
浅谈情节式未来思考的认知神经机制论文
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功能。在心理上模拟未来(情节式未来思考)的能力对认知和行为至关重要。尽管存在争议,但思考未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区分于其他物种的独特能力。很久以来,记忆研究主要关注过去,记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常关注如何保持和回忆过去经验,并说明恢复己储存信息的认知过程和神经过程。对提取过去经验的过度关注,导致研究者忽略了记忆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功能,即记忆在个体想象、模拟或思考未来中的作用。直到最近,个体对未来事件的思考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才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并在情节记忆基础上,提出了情节式未来思考(episodic future thinking,or episodic future thought,以下简称EFT)的概念―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提前经历某事件的能力。EFT在心理学的很多领域,例如认知、社会和人格、发展、临床和神经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解释价值。
EFT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成为Science杂志重大科学突破之一。但是,国内鲜有研究涉足这一领域。因此,学界有必要对这项国际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大量研究揭示,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同的认知过程和脑区。下面对EFT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进行述评。
一 EFT的认知机制
(一)EFT的构建过程
E FT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节记忆,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具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单元。情节记忆和未来思考使用类似的机制,EFT的构建要求提取或灵活整合储存在情节记忆中的信息(如物体、人物、行动、位置、情绪等细节)。例如,情节式未来思考可能包括知识结构不同水平(例如具体性)的暂时激活模式,关于个体未来的一般知识为提取、整合和解释情节细节提供了背景或框架。情节式未来思考的构建可能是一种拖延性生成过程,一般个人知识的存取可能早于情节细节。但是,人类如何精确地构建未来事件的心理表征尚不清楚,未来情节构建可能部分依赖于语义知识,但不同知识结构对EFT构建的贡献在理论或实证方面尚未得到系统检验。
(二)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如何联系
与情节记忆的大量认知研究相比,涉及到情节未来思考的证据较少。把过去和未来事件相联系的著名尝试是Tulving提出的“心理时间之旅”,认为回忆过去经历和模拟未来事件是相联系的,两者所依赖的情节记忆系统允许个体从现在分离出去,把自我投射到过去或未来。这种观点解释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的密切关系。想象未来事件与自传体记忆也具有相似性。根据构建性情景模拟假设,自传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想象可能的未来事件。很多研究强调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因为两者都包含具有类似特征或情节内容的重构过程。重要的是,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均涉及到心理时间之旅。Tulving基于情节记忆提出了把自我投射到可能未来的能力。最近的研究检验了情节记忆和EFT的关系,并认为情节记忆的功能之一是赋予个体想象未来事件的能力。情节记忆和EFT尽管存在众多相似性,但是对于两者如何通过心理时间之旅发生紧密联系及其认知机制尚不清楚。
(三)基于现象学特征的认知差异
未来事件模拟通常与事件的情绪唤醒有关。一些研究认为,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比中性事件更容易记忆,情绪唤醒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损害记忆。 Szpunar,Addis和Schacter发现,消极模拟比积极或中性模拟更难记忆。这些效应可能反映了情感衰退偏差(fading-affect bias ),即消极反应消退速度快于积极反应。上述不一致的结果反映出几个问题:1.既然存在情感衰退偏差,为什么创伤经历不易遗忘?2.情绪性未来事件经常涉及到远期未来(例如退休),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也适用于远期未来?3.之前研究表明健康个体“记忆的未来”( remembered future)可能格外美好,但是对某些情感障碍患者(如抑郁、焦虑)EFT的特点仍不得而知。4.对于EFT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以及情绪体验模拟能否给予特别记忆所知甚少。
EFT的年龄差异也备受关注。一些研究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回忆过去事件进行比较,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产生的内部细节(情节性)少,外部细节(语义性)多回。这为理解老年人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提供了支持。最近的研究验证并扩展了上述研究网。研究使用实验重组范式,并把想象未来和回忆过去进行比较,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对想象的事件和回忆的事件生成更少的情节细节;未来事件比过去事件包含更多的外部细节,而对于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有一种内部细节增多的趋势。一种推测是,由于过去事件在时间方向上与个体在模拟情节细节时所使用的过去情节事件相同,因此在想象过去事件时比想象未来事件时更容易获取并包含额外的情节细节。未来研究需要确定这种机制的可行。
总之,情节记忆和情节式未来思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情节式未来思考研究关注情景记忆的作用,却忽略了记忆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内隐记忆对情节式未来思考的影响未得到系统检验。尽管个体过去的经历提供了思考未来建构的框架,但过去对未来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是受意识觉察的则需要进一步验证。
二EFT的神经机制
(一)想象未来是否具备专属脑区
虽然EFT和回忆过去存在密切关系,但也有研究发现EFT的脑区激活有别于回忆过去,可能与其他脑区有关。例如,Addis等人发现,被试建构心理表征时,EFT和记忆在海马前部出现不同的激活。这种差异可能与将不同事件细节与未来事件心理表征结合起来的额外过程有关。与回忆相比,被试想象新颖的.未来事件时,前海马优先参与这一过程,表明该区域在整合新颖事件时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长期被认为在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内侧颞叶(MTL),在个体想象或模拟未来事件时也有类似的激活。因此,研究者对内侧颞叶(尤其是海马和海马旁回)在EFT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内侧颞叶(海马回和海马旁回)对EFT的作用。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一项研究表明,与事件模拟和回忆的其他形式相比,构建新颖具体未来事件的详细表征过程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右侧前海马。另一项研究则证明,内侧颞叶受损的遗忘症患者想象未来事件的能力与控制组无差异,因此认为内侧颞叶对于未来思考也许不是必须的。总之,EFT的专属脑区研究尚无定论。
(二)想象未来和回忆过去的脑区差异
虽然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的神经基础存在相似性,但二者属于不同的时间方向,在脑区激活上存在不对称性和差异。Suddendorf指出,情节记忆和EFT是可以分离的,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的固有特性。一些研究揭示了情节记忆和EFT脑区激活模式的差异,但结果很不一致。例如,Szpunar等人在被试想象个体身体动作激活的脑区中观察到与未来相关的脑区活动,但未观察到与过去的相关激活。最近研究表明,构建未来事件比回忆过去事件更多地激活海马回。 Addis等人在早期事件构建的很多区域观察到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的差异,但在精致化阶段仅在颞中回存在差异。由于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在某些现象学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现象学特征差异可能是发现情节记忆和未来思考脑区激活模式差异的关键。总之,至今尚无研究对现象学特征进行最佳匹配,情节记忆和EFT之间脑区激活差异的具体模式还不清楚。
(三)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否共享大脑系统
一般认为,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共享大脑的某些结构,但在具体功能和表现上又有所不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主题。
第一,时间距离和事件具体性的影响。一项研究让被试根据线索构建过去或未来事件,发现过去和未来事件的精细化过程激活了共同神经网络。但是,该网络内的脑区对事件特征(如细节数量、时间距离等)出现了不同反应。Addis和Schacter认为,左后海马对构成过去和未来事件的细节数量有反应,而左前海马对未来事件细节的数量有不同的反应,过去事件距离现在越近右侧副海马回活动越强烈,而双侧海马激活与远距离未来事件有关,表明过去和未来事件的共同神经机制激活可能根据事件处于过去还是未来的远近而有所不同。EFT的脑区激活不仅受时间距离和细节数量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了事件具体性效应,与过去事件和一般事件相比,构建未来事件和具体事件时右侧前海马有更多激活。这些结果表明,与其他形式的未来事件思考和回忆相比,构建新颖具体未来事件的表征使右侧前海马表现出激活。但是,从未有研究把时间距离和事件具体性结合起来对EFT的脑区激活特征进行过验证。
第二,EFT脑区激活的年龄差异模式。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在认知方面存在年龄差异,但其神经基础仍不清楚。脑成像研究探讨了老年人自传体记忆的神经基础。例如Viard等人证明老年人回忆过去事件时激活了与年轻人相同的一些核心网络,包括双侧海马区。最近,Viard等人发现,老年人在考虑未来事件时也激活这个网络,包括海马回;过去事件的情节特性与海马激活有关,未来事件的情节特性与额下回和侧颗区活动有关。Addis等人研究表明,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自传体任务中激活了类似的网络,但网络激活表现出某些重要的年龄差异;在事件构建阶段,老年人在支持情节细节的脑区比年轻人出现更少的激活,例如内侧颞叶和楔前叶;在后期阶段,老年人激活了支持自传体事件精细化的内侧和外侧颞叶,这可能反映了老年人在描述过去和未来时概念信息作用的增加。但是,未来研究需要把这些在自传体事件表征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和神经活动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且,由于老年人在评定未来事件时可能更为情绪性、更具有个人意义,因此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未来思考上可能还存在其他区分方式。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如前所述,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依赖共同的认知过程,很多相同的脑区参与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EFT研究尽管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记忆在EFT中的作用
记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想象的情节为预测未来提供基础,因此把过去经历的成分整合为新颖未来事件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过程。一些研究为未来模拟的适应功能提供了证据。其中一个研究主题涉及到情绪事件模拟与记忆的联系。有研究认为,对未来的看法与乐观偏向有关,来自fMRI的证据把该偏向与情绪脑区的活动降低相联系。这些发现与人们记忆消极、积极和中性未来事件模拟时的行为研究相吻合,与积极或中性模拟的细节相比,消极模拟的记忆效果更弱。另外,未来事件的重复模拟使事件更可能出现,重复模拟可能的未来事件之后,这些事件的主观可行性会增加,但是该效应只针对积极和消极事件,中性事件无此效应。未来研究需要在情绪模拟神经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检验这种认知偏向的神经机制。
情节记忆在EFT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语义记忆对想象未来也有潜在贡献。例如,Klein等人检验了语义记忆在思考未来中的作用。这种联系也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1.语义记忆受损患者在形成具体未来情节的能力以及构建语义未来情节方面表现出受损; 2.有些静默网络脑区在EFT和语义未来思考任务中受到了激活; 3.一般个人知识或语义知识在健康个体构建未来事件时有助于情节细节的提取,这为解释未来事件构建提供了基础。一项研究指出,严重的遗忘症患者(K.C.)不能从个人过去经历中回忆具体情节,也不能想象未来的具体情节,遗忘症患者在未来决策时可能依据完整的语义记忆。因此,更全面地理解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过程对EFT的单独或交互影响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众所周知,基于语义记忆的未来思考严重依赖侧颗叶和前颗叶区[[13,31]这需要更多的直接检验。
(二)海马回对EFT的作用
Addis和Schacte:指出,情节式未来事件模拟包括三个过程:一是获得用于模拟的情节记忆细节,二是这些细节必须重组并整合进时空背景,使模拟具有一致感,三是如果模拟影响未来行为,需要将其成功地编码进记忆中,这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海马回。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海马回的不同亚区是否与具体的过程存在具体联系?由于后侧海马支持过去经历细节尤其是空间细节的提取,而前侧海马支持把提取的细节重组为一致性情节,因此两个脑区都支持成功编码。上述观点可以阐明海马回受损是否损害想象未来的能力。对海马回受损患者的未来研究需要采用更精致的实验设计,探讨细节获取、重组或模拟编码是否受到破坏,理解每种情况下受损脑区的具体模式是非常关键的,海马受损的性质和部位也至关重要,未来模拟构建和编码的不同受损情况也许取决于海马受损的性质。
脑成像研究表明,海马回活动存在偏侧效应,过去和未来事件共同的海马活动在左侧海马明显,但是未来>过去效应只在右侧海马明显。其他一些与未来思考相关的研究也报告了右侧优势。但仍有研究认为这些活动是双侧优势。有趣的是,仅仅右侧海马受损的患者在产生详细的未来模拟时出现困难,表明右侧海马的确对未来模拟至关重要。未来研究需要确定右侧海马对未来情节模拟的具体贡献。例如,未来情节模拟和编码过程通过两种方式相联系:认知方面,越详细的模拟越能成功编码;神经方面,两个过程均涉及右前侧海马,因此很难将这些过程进行区分。一种有效的方式是检验细节重组和成功编码是否受具体海马亚区的调节。海马结构是一个包括多种不同脑区的回路,包括齿状回、三个海马角(CA1 /CA2/CA3)区域和脑下脚。在海马回的输入结构(齿状回/CA2/CA3)和输出结构(脑下脚/CA1 )之间存在功能性区分。具体而言,输入结构涉及到编码,输出结构更多涉及到绑定。把这些发现推论到未来模拟领域,未来模拟过程中的细节重组可能与CA1和脑下脚具有不同的联系,而成功编码与齿状回和CA2/CA3存在联系。最近的进展获得了海马回亚区结构高分辨率的图像,这无疑能促进研究不同海马回亚区的作用。
(三)EFT与时间折扣
时间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根据奖赏之前的延迟程度降低未来奖赏的价值。Boyer指出,基于过去经历模拟未来事件是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允许个体以一种降低时间折扣从而产生较少冲动和更有远见的决策方式以表征未来奖赏的情绪内容。研究表明,当人们想象未来奖赏时表现出一种更喜欢带来长期收益的增强趋势。fMRI扫描结果表明,情节模拟的时间折扣效应与奖赏加工所涉及的海马回和前额皮层有关。这些发现为检验易冲动人群(如物质成瘾)未来情节模拟的折扣效应及其神经机制提供了未来研究的基础。
篇13:空间工作记忆整合的神经机制探讨
空间工作记忆整合的神经机制探讨
记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当前脑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已积累了较多的`实验资料.本文以这些实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目前关于空间工作记忆的现有理论,对于空间工作记忆系统的整合过程的神经机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模型.
作 者:肖伟利 陈淑冰 陈健智 刘西瑞 作者单位:肖伟利,陈淑冰,陈健智(汕头大学医学院2000级临床医疗系)刘西瑞(汕头大学医学院社科部,指导教师,广东,汕头,515041)
刊 名: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4 17(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工作记忆 空间工作记忆 神经机制 整合过程篇14: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及其激活脑区的研究进展.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中词汇通达的2种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运用电生理技术指标LRP和N200,采用双重判断任务范式对言语产生的时间进程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有关语言产生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重点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相对应的'激活脑区,言语产生的脑区表现出左侧化趋势.
作 者:张清芳 杨玉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3 35(2) 分类号:B842.5 关键词:言语产生 单侧化准备电位 N200 言语产生的核心过程篇15: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论文
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论文
【摘 要】审美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正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有机体的情绪波动与审美活动间的相互影响,揭示情绪因素在审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审美 审美活动 情绪因素
一、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情绪主要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因此一般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括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有机体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不同的情绪形式,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境下,将引起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肯定情绪;相反,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否定情绪。可以说,情绪是衡量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个指标。情绪“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但是不确定的情境状况对情绪的动机功能产生增力或减力,呈两极对立状态。一般来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情绪是积极的、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否定情绪是消极的、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情绪对人类各种活动的驱动、影响取决于主体当下呈现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产生增力作用,驱使事情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延缓,甚至阻碍事件继续发展。审美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一种,当然也受主体情绪的影响。主体在获得审美体验过程中,他的情绪状态对审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可能取得的预期效果都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研究审美活动就不能忽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
二、心境状态对审美的影响
人类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绪。欣喜若狂、满腔怒火、悲痛欲绝是情绪在短时间内的强烈爆发,这属于情绪状态分类中的激情。激情容易使主体丧失理智,无法很好控制事件的发展,但是激情持续的时间短促,对事物的破坏影响只是短时间的。舒适愉快、焦虑不安、孤独恐惧属于“心境”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它并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因此“心境”情绪状态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对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影响远远大于激情的影响。审美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感受是初始阶段,而“心境”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人们的审美感受来对审美活动起反衬或烘托作用的。当主体处在某种心境当中,他的情绪状态容易感染所要关注的对象。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心境的反衬或烘托,往往使审美对象感染上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主体心境是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主体心境在不同时期的多样性。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不同时期主体情绪状态的不同就会使主体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关于栎树的描写很能说明问题。
主人公安德烈公爵隐居乡间的某天,在视察梁赞庄园时穿过一片树林,看到同一株栎树,在安德烈公爵眼中却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安德烈公爵眼中,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栎树形象,关键在于主人公不同时期的不同情绪状态。我们知道,有机体当下情境的情绪状态对主体各种活动,尤其是心理活动起着驱使或左右的作用,安德烈前后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左右着他的审美体验,心境状态使他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他的审美感受。我们经常处于某种心境状态下,这种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具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往往诱导主体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改变主体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主体欣赏同一个客体会有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之一。
三、审美情绪在审美中的作用
主体的心境状态左右着审美感受的获得,而主体的审美情绪则左右审美继续进行的方向。审美情绪是指“在审美情境下,人在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能否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伴随着机体的生理变化。”审美情绪强调在审美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强调与日常生活情绪的'距离。在审美情境下,审美主体要有效拉大与审美客体间的距离,保证审美体验的无功利性,使审美情绪向审美情感转化、流动,满足主体精神愉悦、情感升华的审美追求,比如危险情境下引发的崇高感,惨痛情境下激发的壮美感,愉快情境下产生的优美感等等。
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是内在审美需要的驱使,无论能否满足审美需要,审美主体都要产生相对应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状态。只不过满足审美需要时,主体肯定的情绪状态产生增力作用,保证审美活动继续顺利发展下去,从而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悦志悦神”;当主体的审美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否定情绪状态会产生减力作用,将审美主体拉回现实生活,中断审美活动的继续进行。
我们知道,艺术家以自身对人生的感悟创作角色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艺术加工自身的生活体验,再现、提炼、升华自己的情绪记忆从而创作艺术形象。艺术家“能记住自身的喜怒哀乐和情绪体验,特别是遭遇到相似的境遇,他的情绪体验会反复地重新浮现”。审美主体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对艺术家的情绪、情感等思想性内容进行体验与共鸣,审美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审美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满足多种审美欲求,获得多种审美体验,其中就包括审美情绪体验。“再创造”时的情绪体验必然会受到作品原有情绪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就摆脱不了悲慨沉郁的苦闷之情;而读苏轼的“大江东去”之类的词,胸中升腾的必将是雄浑豪放之情。虽然各个审美主体产生的感受会有深浅、强弱之分,但是决不会有人将“春花秋月”的婉约凄美读出“惊涛拍岸”的雄壮之情。审美情绪也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性质,审美主体需要控制审美情绪对审美活动的左右作用,否则就有可能中断审美活动的“再创造”过程。
四、结语
总之,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式的高级精神活动,它必然摆脱不了情绪因素的参与,尤其是情绪具有的对人类心理活动的驱使、调配作用,以及情绪本身所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质,它能左右审美活动的效果。可以说,审美的性质决定着研究审美必须从情感着手,而情绪的功能、性质和审美活动的独特特点也决定着,研究审美断不能忽视情绪因素。
参考文献:
[1]郭亨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8.150.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92.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7.
[4]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3.
[5]林同华.美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8.
[6]刘恒.文艺创作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36.
★ 锰的神经毒性机制
★ 神经调节教案
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论文(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