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乐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雨巷》朗诵及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雨巷》朗诵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雨巷》朗诵
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原文欣赏
作者:戴望舒 朗诵:詹泽
篇2:雨巷朗诵配乐
雨巷朗诵配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戴望舒《雨巷》朗诵
2.《雨巷》朗诵视频
3.《雨巷》朗读视频
4.《雨巷》朗诵之我见
5.徐涛朗诵:雨巷
6.《雨巷》朗诵
7.雨巷 戴望舒 原文朗读
8.英文版《雨巷》及朗诵
9.诗意朗读《雨巷》之我见
10.《雨巷》朗诵及读后感
篇3:《雨巷》朗诵之我见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第一部分是诗歌的第1节,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这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读的时候,“希望逢着”重读,开篇电梯,“悠长、悠长”“寂寥””愁怨“用延长音,营造那种凄清而优美的意境。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解读:【第二部为诗歌的第2、3、4、5、6节,写了理想的美好、到来、离去、破灭的过程。朗读时,语气舒缓,节奏起伏不大,多用气声和虚声,营造那种朦胧而迷茫的意境。2节三个比喻读稍快、稍轻,最后两句稍慢,稍重。3节两个“像我一样”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读得读,“冷漠,凄清,又惆怅”一词一顿,读出迷茫的语气。4节两个“太息”,读时带着叹气的语调,“像梦一般地”,后面一个读的比前一个轻,“凄婉迷茫”气声拉长,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5节前3句由远而近,声音变大,变高后3句由近及远,声音变小,变低,从而营造出空间的转换。5节写了理想破灭后的心情,是全诗感情最消沉的一节。读时,应气息下沉,读出十分凄婉的语气。】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 第三部分为诗歌的第6节,揭示。主题,作者虽然对理想感到迷茫,但还是充满朦胧的希望。“希望飘过”呼应第一节的“希望逢着”应稍重读。】
《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中的翘楚,而雨巷一诗是他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此类诗歌多用含蓄的暗示注重于情感的表现。
《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诗意朗读《雨巷》之我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篇4:朗诵《雨巷》-濮存昕
朗诵《雨巷》-濮存昕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中的意象
雨巷中有雨巷、油纸伞、雨、“我”、篱墙、丁香、姑娘等七种意象.
1、雨巷.“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雨巷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雨给人迷茫、潮湿、凄冷之感.巷则点出阴暗、狭窄、悠长的环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抒情,“情由境生”.
2、油纸伞.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种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和幽深、寂静,又朦胧的小巷结合起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3、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怀有希望,又无限惆怅、迷茫.
4、雨.可以看成是一种哀曲.
5、篱墙.连篱墙都是“颓圮的”,为全诗更多添了几分黯淡无奈与感伤.
6、“丁香”.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7、“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而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雨巷》刻画的是阴冷的绵绵细雨下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象征着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雨巷”里,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篇5:戴望舒《雨巷》朗诵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
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文学思想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的意境及朗诵
2.《雨巷》朗诵视频
3.《雨巷》朗读视频
4.雨巷朗诵配乐
5.徐涛朗诵:雨巷
6.《雨巷》朗诵
7.雨巷 戴望舒 原文朗读
8.英文版《雨巷》及朗诵
9.诗意朗读《雨巷》之我见
10.《雨巷》朗诵及读后感
篇6:雨巷读后感
一首好的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乐效果。《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篇7:雨巷读后感
每一个浸泡着江南烟雨气息长大的人,想必对雨都会有种无法言说透的眷恋情怀吧。总想着可以毫不犹豫得扎进浸着凉意的雨水中,任凭它滑过脸颊,又顺着面部的'坚挺蜿蜒而后滑进衣襟,沾湿自己的衣裳,任由雨水带着丝缕凉意侵入体肤,又悄然涤尽一切哀思与惆怅。
余光中说:“无论工业多么发达,似乎一时还荒废不了雨伞。只要风不斜吹,雨不倾盆,撑一把伞在雨中,任不失古典意蕴。”那时起,我就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着那把在雨中的伞到底有怎样的韵味,竟会让那么多的人为之动容。
后来我去读了戴舒望的《雨巷》,脑海里的那把油纸伞便挥之不去,像是终于给小时稚嫩的画面画上了最后一笔,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撑着油纸伞漫步在小巷里的丁香女孩。
与《蒹葭》中的淑女不同,在戴舒望的小诗中,我像是通过气味认识了一个女孩,认识了一个男孩的心上人,她安静恬淡,有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悲,沾染着人间的七情六欲,却也让人为之心动。
雨后的小巷,褪去了往日的繁华,倒是镀上了片刻的静谧。她身着一身旗袍,撑着油纸伞,漫步在雨巷中,眼神里袒露出的却是哀怨与彷徨,像是找不到家的孩子,无助而又凄清。她慢慢的走近,带来了阵阵丁香的香气,更是带来了恍惚间的真实,最后却还是飘过,像梦一样安静却带着强烈的情感,渲染着自己与旁人,宣誓着自己的寒漠与孤寂。
字里行间倒更像是一场醒着的梦,恍恍惚惚两人相爱,伸手轻触不过是团簇丁香遗留下来的若有若无的香气。
好似拥有过,又好似没有过,只有若有若无的花香还残留在鼻尖,细细萦绕。
《蒹葭》里的女子更像是天边的仙人,衣袖飘飘,静然一笑便孽了苍生,美的令人不可方物,更不敢伸手触碰,只得在心里惦念她的容貌姿态,回想着夜夜难眠。
雎鸠成双,带来远方情爱的气息,挥动双翅,轻缓洒落与人间。她像是天仙下凡,只是轻摇船桨,袖衣微卷,两鬓未能扎起的碎发随风飘动,裹挟着荇草的清香幽入男子的鼻中,清晨的霜雾朦胧,衬的此地更为像仙境,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机会眸?
她像是没有七情六欲,没有人间情仇,只是淡挂浅笑,红唇微张,眼眸轻柔,纤纤素手小心地专注地采摘着荇草,无暇顾及周遭的红尘。
小雨淅沥,微霜依附,她与她,带着清幽的丁香与空净的晨气,她撑着油纸伞,她提起长裙,缓步向我走来……
篇8:雨巷读后感
读得懂,亦或不懂,读完之后,总有这么一种场景横在脑海里重复不断地演绎: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默默彳亍、走近、走近、投出、远了、远了、到了走尽这雨巷……
或许,苦于理解你的彷徨是无济于事的,在这被白色恐怖洗刷的只剩下提心吊胆的日子里似乎容不下一丝随意。时代的气息逼着你只能在这雨巷里彳亍,你无法仰头高呼,黑色而敏感的云压着所有人在这段时期内都集中精力于仔细自己的命运更或是生命。
或许,磨平你的棱角躲进你所塑造的姑娘的影子里委曲求全是无可奈何的,但在这连呼吸之间都得提防统治者的肆意妄杀的祸水是否会殃及自己。那时那刻,如何能言语,如何能以其毫无价值的丧生去挑战统治者的无知与残暴,如何能把满腔惆怅对着一群不解人事的统治制度宣泄,如何……如何……
亦或是,坐忘于这寂寥的雨巷舒散满满以致已经外溢的惆怅是情不自禁的。全身渗透着的不是欢愉,更甚连一点自在的意味都不曾有,只得在这雨巷中将心在散开,让所有的发霉了的事都消散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呼吸到一丝丝清新吧。
拂袖转身……静观,那姑娘,你数笔即出的素影: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愁怨”
你像一个自己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两边的高墙之中,没有性别的阻隔,没有空间的距离。高强隔开的争论与喧嚣已散去,隔不开的感慨与无奈幻化作这丁香般姑娘的素影,你们猜不到各自的心情,却明白,眉间的“愁怨”像阴霾天的压抑一样无法轻易朗然。
素影,无论是隔着几秒钟的空间,还是抹过几世纪的的尘埃,都在此刻的雨中清晰起来,就完全是从你体内剥离出来的集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于一身的,携着你的沉重踽踽独行,载着你的坎坷与辛酸渐行渐远。真的就是将所有的不痛快打了个包,狠狠地丢弃在雨中,任凭又祈盼这与能: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没有转身,更无须转身,散落一地的碎片即便是美好的也会咯痛曾经义无反顾的心。数着希望,失望,绝望,希望,失望,绝望……依次的反复让你厌倦了怀揣孤独却只能伴影而行,用心平气和就所有的辛酸一笑而过,淡淡的活着,拥有一份宁静,守着心中的那种执着,淡淡的生活着。
无可改变的都留给历史和时间去雕琢,不要再回身观望曲折,静默的送那姑娘出这雨巷,一路,不再回眸。
下一个雨中,晃一方摇椅,斟一盏清香的茶,看路人你来我往,看时光流转,看没有素影的街……
篇9:雨巷读后感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
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篇10:雨巷读后感
一条老巷,悠长而凄凉。细雨,自空中落下,摇曳了行路人的伞,固实了老石桥的砖,溅醒一汪波澜,触动了巷的深处,更惊骇了痴情人的心,淅沥、淅沥……
一个少年,带着忧愁,独自走在巷头徘徊、张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缠绵的雨中期盼、等待。年轻的心,迸发着无尽的柔情,充溢着飘渺的思绪。风拂起他额前的头发,雨溅湿了他的衣肩。他独自在这寂寥无人的雨巷,忧伤又彷徨,只希望遇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幻想,这个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撑着油纸伞,和他一样,在这寂寥的雨巷,彷徨……
巷的深处一把油纸伞渐渐靠近,伞下娇匿着一个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她便是少年心中思慕的人。她默默地走近!少年伫立在原地,欢喜却又胆怯,欣喜却不知所措。他的眸子深情如一潭秋水,凝视着靠近的姑娘,希望遇上姑娘的目光,传达他的心中所想。
“她默默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少年的心暗淡了,望着远去的背影,在雨中,模糊……少年不禁又独自彷徨,彷徨在这雨巷,希望逢上一个丁香一样的,就像这愁怨的姑娘。
雨巷,悠长悠长,走不到尽头,分不清方向。细雨,更加模糊了视线,伴着泪,飘落。
这绵长凄凉的雨巷,是戴望舒无尽的思和无限的情。或许戴望舒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期望,但生活并不如自己的意愿。他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彻底释放,只能诉诸笔端。
少年的期望是戴望舒的期望,丁香一样的姑娘,则蕴示着戴望舒心中的美好生活。
尽管姑娘只留下太息般的眼光,撑着油纸伞,径自走去,留少年在细雨中独自惆怅,彷徨。但那少年,并不愿浇灭自己心中的那缕火光,他相信,细雨朦胧中还会出现丁香一般的姑娘。戴望舒的生活尽管有着不如意,但借着《雨巷》,他相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定能遇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条雨巷,戴望舒的身影在雨巷中,并不彷徨……
篇11:雨巷读后感
犹记得初次遇见她的那天,云淡风轻。如烟花般的三月,稍纵即逝。丁香烂漫的绽放,香气一阵阵扑到她那流泪的脸庞。
细雨淅沥。青石铺就的悠长小巷,望也望不到头。自那次初见,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她的模样。撑着油纸伞,念着她那忧伤的目光,默默彳亍着,静静寻觅着,多希望在这寂寥的雨巷,逢着这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若不是家族恩怨,若没有家人的歇斯底里,我们,或许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苦。或许我们也可以像其他的情侣一样,在一个飘香的季节结成连理。可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幻想。
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这样就可以懦弱地藏匿在巷子里,不顾他人的闲言碎语,不管他人的指手画脚。只有我们,相互搀扶着,在这浪漫的小巷里携手到老。
明明知道你已随父母离去,明明了解你已经不会再出现在这条小巷里,明明千遍万遍地告诉自己忘记你。已经不能和你呼吸同一城的空气,已经感受不到你的气息。丁香花又开,婆娑的花影里,你忧愁的目光在我的记忆里投影,湮染了往事的静谧。如果可以,愿人生只如初相相遇。
走在落雨的小巷怀念你,等待着相遇。
湿面的,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油纸伞聚雨,也凝住了我对你的每一次思念。夜漫漫,月落乌啼。
我似乎还能看得到,你带着愁怨向我走近,默默吐出一句----今生君负我,来世亦念君。你太息般的眼光灼伤了我,我听到风雨都在悲泣,你静静的远了,远了。我向着你的背影,喃喃道,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记着你,记着你丁香一样的脸庞,记着你的高洁美丽。
只恨那些时光,太匆匆。
只怨那条雨巷,够不得地久天长。
篇12:雨巷读后感
在这周的学习生活中,我学习了雨巷这首诗,一说雨巷,大家都会联想到,在一个下着雨的小巷里,一个人孤独的彳亍着,他也许是在思念自己的恋人,也可能在思念自己的工作,而我,在学习了雨巷这首诗后,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家乡的雨巷,窄窄的,非常寂静,往往除了早上买菜时听到别人砍价的吵闹声后,便再也听不到别人的交谈声了。而如今,窄窄的巷子已经被扩宽了好几倍,每次我回老家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因为,每次回家,都会为故乡的变化而感到吃惊,记得那一天,也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但再也不是以前那样凄清了,以前只要下雨,街上一个行人都没有,而如今,人潮涌过,花花绿绿的塑料雨衣早已替代了当年油纸伞的单一色调。以前不喑世事的我到如今已转换成了那张成熟而长大的脸。这条巷子见证了我的成长。走着,看红灯绿酒渐渐模糊,并集成几束光线从身边划过,是时光,是时光在流逝……而唯一不变的,是雨巷里的善良。
那天,我走过,走过老人的修鞋铺,看那个崭新的节能灯。哦,多年前这儿挂的还是老款的白炽灯,总在悠长漆黑的夜中安静的亮着,似乎等待着什么,直到人流渐渐稀少,巷的那头才传来“嘎吱”的蹬车声,一个男孩骑车归来,向修鞋的老人问声好,“又是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啊?”老人总笑着应到:“快了,快了。”于是年轻人依旧愉快地蹬着车,消失在小巷尽头,老人慢悠悠站起车,收拾东西,起身,熄灯,回家。
这是几年前与妈妈从回家见到的,那时妈妈说:“看,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和谐,是爱。”当时我还疑惑,“老人到很晚收工与爱八杆子打不着边,怎么会扯到一块呢?不管太多,妈妈说的,就一定对。”于是每天早晨到鞋铺对面打豆浆买油条,都总要向老人问声好,老人也会回敬一个微笑,直到多年后,才懂得了其中真真正正的含义。人世间的爱,多么抽象的字样,原来也可以言的如此形象,又如此地深刻,也许当年的那个男孩时至如今都不知道老人等待到深夜的原因,不是为收获利益,而是为献出爱心,献出关怀。
“看,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和谐,是爱。”
走过,走过雨巷,走过这充满人与人之间和谐与爱得雨巷,走过我的故乡。
篇13:雨巷读后感
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有多么地高洁、美丽,让诗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是有多么大的光芒,让世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劳的等待,也愿意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也许,这首爱情失落与理想失落的协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时候,那颗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凄清,连我这个局外人,也不禁感动得心都在颤抖了!
生在俗世,没有谁天生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所以我们只能在喧嚣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却在徘徊、昏沉中写出了如此唯美的诗句,这该是经历了多少磨难与打击后的重生!成长,便是如此充实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痛,才会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会觉得甜,便能如满月朝阳,投射出圆润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有位署名作家刘墉也曾说过:“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我想,那些苦难与挫折,便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实痛定思痛,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评愁,也没有什么越不过去的坎,抗中抗败,失败后的阳光依旧灿烂!
感谢戴望舒,感谢<雨巷>,感谢他在挫折中的执着。他带个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洁的理想,还有成长道路中面对艰难苦困不放弃、不退缩的勇气!雨巷>
生命就像是一个舞台,偶尔有悲剧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舞台上的人,剧情再悲惨,也终会落幕,而那舞台上的“演绎”,也许已成为经典,闪闪发光,而故事的主角,却因为这个“悲剧”而变得更加出众,甚至名扬四海,万古流芳……
挫折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那会把我们推进堕落的深渊……
篇14:雨巷读后感
当梦想与现实交峰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的差距。在我跟着戴望舒以一个寻梦的名义在青色的海里和青色的大海的底里寻找的时候。
我看到了,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经——梦与现实的差距。
梦会开花,而且会开世娇妍的花,那梦,真美,我想去捡起那青色海底的金色的贝壳,和那娇妍的花,即使让我在旅途上我会遍体鳞伤,纵然,要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大海,可,我不怕。
也许,有一天,我逢着了那枚金色的贝在青色的大海的海底里,那颗海水养九年,天水养了九年的金色的贝壳,我把它捧在手心,将耳朵慢慢地贴过去,静静的听那云雨声,风涛声,让心沉醉。雨巷读书笔记,雨巷读后感
那一天,我一直等着,等着,它在暗放星开绽放的那一天,直到岁月斑驳了你曾留在沙滩上的足迹,直到风儿吹白了你的头发,雨水模糊了你的双眼的那一天。
那梦,是潜意识里的渴望,等到梦开出娇妍的花,金色的贝壳吐出桃色的珠,可此时的我们已衰老了。
这就是寻梦者的一生。
篇15:雨巷读后感
说实话,在老师为我们讲解雨巷之前,我初初读到这首诗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首爱情诗。我认为文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作者理想的、思慕的女子,是作者理想的另一半,代表着作者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期许。但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还是太过浅显简单了。
按照老师在课堂上所说,文中的姑娘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姑娘的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实际上都代表着诗人自己;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就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对理想信念、对人生追求的迷罔和彷徨。我觉得这种解释很有道理。
可是,在之后的几天里,闲暇之时揣摩起这首诗,我心中渐渐地冒出了一个与我最早的想法、与老师的解释都大相径庭的想法。
我觉得,诗人其实并不想通过这首诗来特意表达什么,甚至,可能连诗人自己,都不太说得清楚他写这首诗的动机为何。自古以来,诗人写诗,其实都很少有什么“预谋”,多数不过是受到某人某事某物的触动,即兴而为罢了。所以,固然每首诗的字字句句都凝注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和思想,可是同时,也很少有诗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特殊意义和象征性。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对每首诗都逐字逐句挖个清楚,一定要给它安上一串分析解释。当然,其中有一些诗人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诗人自己写时就能够明确自己想法的诗,如此分析,倒是一桩乐事,相当于我们后人与前人的交流对话。我们去猜测诗人的所思所想,揣测诗人的处境心情,其乐无穷。
可是,像《雨巷》这样的诗,通读下来,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迷茫。一个人在迷茫的时候写下的诗作,我觉得很难会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和象征。只是诗人处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路一片迷茫,偶有所感,然后将这种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罢了。可是无论是老师的讲解、我一开始的想法、网上的种种评论,都是对这首诗有一个明确、精细的分析判断的。可是若连诗人本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想说什么,我们这些根本不了解他的旁观者,又哪里来的底气下那么武断的定论呢?我们读诗,固然要揣摩诗人的情感和想法,可那终究是揣摩,不是定论。另外,我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可以给我们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篇16:雨巷读后感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经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花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 者彷惶着,“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此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感。
★ 雨巷朗诵
★ 雨巷赏析
★ 雨巷英文版
★ 《雨巷》 原文
★ 雨巷教学设计
★ 雨巷说课稿十分钟
《雨巷》朗诵及读后感(共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