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废青人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雨巷》课文解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雨巷》课文解读,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1)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2)。
[注](1)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2)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第3节写道,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1)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注](1)太息:出声叹息。
第4节,“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还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诗没有明说,也不能明说,让我们去想象吧。
诗的第2、3、4节写“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散而去。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丁香姑娘”的相逢。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1)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注](1)颓圮:tuípǐ,倒塌。
“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远了”的反复很有诗意,使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静,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对丁香姑娘依依难舍之情,就在这反复中充分流露出来了。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诗第5、6两节,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丁香姑娘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我”的希望也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课前预习】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 )彷徨( )寂寥( )惆怅( )颓圮( )彳亍( )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2、总结该诗在语音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背诵《雨巷》
课堂探究
一、再读,读出感情,理解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自读,交流读的感觉,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2、听名家读,交流感受。
3、探究: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4、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5、多种美好的意境的组合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雨巷》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怎样的氛围?
二、三读,深入体会,把握主旨,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个性的解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1、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
篇2: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1)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2)。
[注](1)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2)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第3节写道,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1)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注](1)太息:出声叹息。
第4节,“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还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诗没有明说,也不能明说,让我们去想象吧。
诗的第2、3、4节写“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地飘散而去。这是从正面写诗人与“丁香姑娘”的相逢。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1)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注](1)颓圮:tuípǐ,倒塌。
“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远了”的反复很有诗意,使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静,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对丁香姑娘依依难舍之情,就在这反复中充分流露出来了。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诗第5、6两节,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旁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看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她的颜色,她的芬芳,都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也都消失了。丁香姑娘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我”的希望也的的确确、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篇3:《雨巷》解读
《雨巷》解读
戴望舒(1905-3-5——1950-2-28),有”雨巷诗人”之称,提起他,无人不会想起他的《雨巷》,还有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曾用诗,确切地说是用心和美,温暖过多少孤独的灵魂。而诗人自己,却饱受爱的磨难,骤然辞世时仍是孑然一身,令人唏嘘长嗟。
戴望舒写作,《雨巷》时,刚刚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正是对爱情充满甜蜜浪漫憧憬的时节,我相信诗人也曾向往过自己的爱情,那个美丽。高洁。又略带忧愁的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的偶像。迷朦凄冷的烟雨。悠长静谧的青石板的小巷,邂逅了一段柔肠百结的爱情,可是她却”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凄美动人的姑娘像梦一般消逝了,留给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慨叹,一向自卑内向的诗人呈给我们的优美诗章,竟不幸成了诗人婚姻悲情的自我预言。
1927年,戴望舒回到杭州时,浙江省党部扩大,杭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为安全计,他转到松江县施蛰存家中暂避。诗人感情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由此发生了———他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上帝好像没有精心雕塑诗人:赋予他超群的才华,却没有给他翩翩的风度。望舒外表高大,面孔黝黑,童年时的一场天花在他脸上落下瘢痕,这使姑娘有些不悦。而且,时年十八的绛年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望舒的初恋是痛苦的,使他更为痛苦的是他囿于传统,自尊而又内向,只能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想象流泻于诗篇之中。最终,他忍受不了这种绝望的期待,约请施绛年最后一谈,希望她能接受自己的感情,否则跳楼殉情。施绛年为他的赤诚所感,也为他的自萌短见所震慑,接受了他1931年春夏之间,戴望舒和施绛年举行了订婚仪式。但婚期拖延下来了。施绛年提出条件,要求诗人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和有了稳定的收入,方可完婚。诗人又一次跌入感情的低谷,但他太爱施绛年,只有义无反顾。1932年10月,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乘坐邮船离沪赴法留学。在法国的3年,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靠译稿挣钱度日。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施绛年却已移情别恋望舒回国后面对这样的情形,既痛苦又气愤。他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为期8年之久的婚恋。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坊公寓。与穆时英一家住得很近。朋友们的安慰冲淡了他失恋的沉哀。穆丽娟受到母亲和哥哥影响,也喜欢读一些新派小说。因为哥哥的关系,她自然和戴望舒有了往来。逐渐产生感情。望舒面对娴雅,文静,单纯,如同蓓蕾初放的丽娟,熄灭的爱情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了。1936年6月,望舒和丽娟结婚。诗人徐迟作他们的傧相。望舒的庄重和大方,丽娟的秀丽甜美,徐迟的翩翩风度和愉悦,显示出新婚的一派喜气洋洋。不久,女儿戴咏素诞生。1938年5月,望舒全家乘船由上海来到香港。平时在家话不多,只是看书写文章。穆丽娟有很多空闲,但又无所事事,家庭不是充实的处所,而是空虚的幻象,是一片沙漠。丽娟在谈到她和戴望舒在香港的后期生活时说:“他是他,我是我,我们谁也不管谁干什么。”两个人的世界应该是彼此交融相互贯通的整体,但望舒和丽娟不是合唱,而是彼此独唱。望舒有时为一些小事,又很冲动,使业已疏远的夫妻感情更加冷淡乃至对立。矛盾积聚起来,两个人的世界由温馨逐渐趋于冷漠。1940年冬至,丽娟的母亲病逝。悲痛地带着女儿赶回上海,她通过书信向望舒提出离婚。望舒接信后,感到事态严重,急忙回沪挽救。丽娟却仍然坚持离婚。望舒绝望之际给丽娟发出“绝命书”:“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他幸而获救,但是一切都已晚了,他的绝命书和自殒,也没有使丽娟回心转意。
1942年,戴望舒与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他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当他可以大展才能时,却忽然离我们远去了。
篇4:《雨巷》名师解读
《雨巷》名师解读
(1)读懂三个意象,就能解读整篇《雨巷》
哪三个意象呢?
油纸伞、雨巷、丁香!
油纸伞有古雅、怀旧、朦胧的韵味,不难理解。雨巷和丁香是《雨巷》中最美的意象。雨巷,是诗人的一条追求之路;江南人(浙江上海江苏温州绍兴人等)最能深切体味雨巷之美!丁香,常见的花有白和紫色两种,古人在诗词文章中往往是清高、美丽和哀愁的代名词。“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即姑娘。也可以说丁香是高洁、美丽和忧愁的象征。
(2)戴望舒(19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今杭州市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主要代表诗人。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雨巷》是他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代表作之一。
(3)《雨巷》中,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把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的痛苦。
(4)《雨巷》是一首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展开的诗,因而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寻梦的凄婉迷离的意境。
(5)诗人所渴望逢着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说是一种想象中的创造,一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诗人孤独、苦闷时的一个“心造的幻影”,一个心境的对应物,一个似真似幻的“白日梦”。
(6)比如第四小节中“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句诗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感受,似乎连眼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出了忧郁之深。
(7)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8)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早期诗作表现出孤独、忧郁的特点;后期诗作表现出爱祖国和美好未来的向往;诗风明亮、深沉。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篇5:《雨巷》主题解读
《雨巷》主题解读
在雨巷中徘徊的戴望舒,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中的呢?关于《雨巷》主题我们要如何进行解读呢?
“现代派”作为诗派名称,取名于这个诗派的重要刊物《现代》月刊。从渊源上看,“现代派”诗歌一开始就受到法国象征派和法国后期象征派的影响。作为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现代派”是象征诗派的发展和前进。这个诗派的著名诗人,有在寂寥悠长的雨巷中徘徊的戴望舒,有在溪水旁栽种爱恋的徐迟,有喜欢黄昏的微雨、喜欢晶莹的白雪的金克木等等。此外,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等,也都是现代派诗歌的主要基石。
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三:
(1)主题的朦胧性;
(2)形象的流动性;
(3)手法的象征性。
先谈主题的朦胧性。
法国早期象征派马拉美说过,“指明对象,就使诗歌可给予我们的满足减少四分之三”。杜衡在给《望舒草》写的序言中也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只能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他还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正是因为受到法国象征诗派创作思想的影响,追求诗意的朦胧,是象征派诗歌最显著的特征。
再谈形象的流动性。
现代派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刻意追求诗歌形象(意象)的流动性。他们在诗中创设的意象,如蒙太奇一般连缀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组或一组组流动的画面。因其是流动的,意象与意象之间关系就显得非常微妙,意象与意象组合后而形成的意象群或新的意象,其内涵就不是单一而是多向的。不同的人因其个性差异而会导致对诗意理解的差异——这就是导致现代派诗歌主题的多义性(也即朦胧性)的根本原因。
再谈手法的象征性。
现代派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这不仅因为现代派诗歌本来就源于法国的象征诗派,更是因为运用象征手法,才能更好地表现诗意的朦胧性,使诗人的思想介于“表现”与“隐藏”之间,从而达到诗人所期待的一种朦胧的审美效果。
因此,鉴赏现代派诗歌,不能也不可能将其诗意读得一览无余。现代派诗歌的主题,如同神奇的阿拉伯少女,头上总是披着一层洁白的面纱。正是有了这层面纱,阿拉伯少女特有的魅力——诱人的美丽,神秘的美感,才会倾倒世人!任何试图撩开那层面纱的人,都是不懂得欣赏美和保护美的。
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这些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解读现代派诗歌作品。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品——《雨巷》的主题呢?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最能体现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诗,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寂寥、悠长”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这个姑娘有着“叹息一般的目光”,显得“冷漠、凄婉、又惆怅”,在雨中“哀怨又彷徨”。
很显然,诗中的“姑娘”是一个象征体。可这个象征体所代表的象征义又是什么呢?
对此,数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正如此,戴望舒的《雨巷》才显示出它的无尽的魅力。
可是,在教学《雨巷》时,却有人生搬硬套,偏偏将“雨巷”理解为革命道路,将在雨巷中彷徨的“姑娘”理解为革命者,作者写作《雨巷》,“证明他追求进步”——生生将《雨巷》解读成一首“革命的诗歌”、“战斗的诗歌”!
似这般解读《雨巷》,实在是糟蹋了《雨巷》!
那么,执教者在一个劲儿地引导学生如此这般地理解《雨巷》的主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不了解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不了解现代派诗歌的“主题的朦胧性”的根本特征,从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单一化,程式化,固定化。
二是不了解现代派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不了解现代派诗歌创作以朦胧为美的创作标准。
三是忽略了现代派诗歌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对主题产生的影响。
解读者为什么会将《雨巷》解读成“革命的诗歌”呢?那是因为他将时代背景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功用随意放大。尽管《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正值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时,诗人的内心充满迷惘的情绪。但不能有着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将诗人(或其他诗人和作家)的创作,强行打上“红色”(或“白色”)的标记。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7月写下了《荷塘月色》,照此逻辑,《荷塘月色》也应该是“革命的文学”,朱自清先生也应是个革命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荷塘月色》也好,《雨巷》也罢,都绝不像某些解读者想象的那么简单。 解读文学作品,固然要参考背景,但解读的根本性原则,是从语言(或曰文本)入手,通过对语言的解读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当然,为使解读更准确,我们有时的确要参考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但我们绝对不能机械地把时代背景当成是万能的上帝,以此为据生搬硬套。那种以背景为唯一的参照系,以作者的生平或经历为唯一依据的解读方法,只能使文学作品的解读走上僵化的、苍白的、没有出路的死胡同,最终使解读背离作者创作的初衷,导致错误的结果!
我们说,作者创作《雨巷》虽然是在1927年夏天,但这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的政治局面只是一种巧合;至多,那种时代氛围,会影响到诗人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在他的诗作中反映出来。但我们不能将此情形随意拿来甚至放大,以至上升到一种“革命”或“反革命”的高度,以此判别文学作品的红与黑。难道在那个时期,一些所谓的“红色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都应千篇 一律是红色诗歌不成?就不容许“红色诗人”写出“别一样”的诸如戴望舒的《雨巷》和朱湘的《采莲曲》等之类的非“红色”的诗作么?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解读《雨巷》呢?
从形象创设的角度看,《雨巷》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组形象: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我”邂逅了一个“像我一样地”“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它虽然是作者的“希望”,从主题理解角度看,似是虚写。但从《雨巷》描写的内容看,邂逅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构成了本诗的主体。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诗人在本诗中着意创设的一个意象——一个主要意象。这个形象,看上去是静止的,而其实不然。在这首诗中,这个形象(意象)一直在活动着。我们先从字面上看,姑娘先是“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而且是“默默彳亍着”;继而,“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与“我”相遇;接下去,“这女郎”从我身旁“飘过”,“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与“我”擦肩而过。从“彷徨”到“彳亍”再到“走近”“投出”“飘过”以至最终“走尽这雨巷”,以“姑娘”为核心的诗歌意象在本诗中显然是流动着(变化着)的。如果将诗的每一节都看成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的话,那么全诗七节,就是七幅朦胧而素雅的水墨画。七幅画面连缀起来,就是一组流动着的蒙太奇——能够传递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意象群!更何况,在这首诗中,作者为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活动而设置的背景是“雨巷”,配备的道具是“油纸伞”,这不仅会让我们联想到“雨”,联想到雨打油纸伞时发出的“砰——砰——”的声音,而且还会联想到,诗人如此安排,表面上看没有写“姑娘”的内心活动,而实际上,诗人又是在借助读者的想象力,让“雨”和“油纸伞”之间的这种碰撞来曲折地表现“姑娘”不停的心跳声,从而间接地写出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内心的活动。在那组画面中,姑娘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从我的听觉出发,“雨”打“油纸伞”的声音也就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以致渐无。这样写,与其说是借此写“姑娘”的心理变化,倒不如说是在借“她”的心理变化来映衬“我”的心理变化。但无论是写“我”也罢,写“她”也罢,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和“她”的心理都是活动着的。这活动着的“心”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很显然,不可能一言能概之!因此,借助诗中主要意象“姑娘”及其内心活动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即诗歌的主题,不能也不可能一语道破的。
从以上分析看,戴望舒在创作《雨巷》时,始终遵循着现代派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即以形象的流动性和手法的象征性,来使诗歌意境具有朦胧的美感。我们欣赏这种美,便如同欣赏披上神秘面纱的阿拉伯少女,近观也罢,远看也好,总之,不能撩起那层薄薄的面纱!
可是,如果有人一定要将《雨巷》的主题作个概括的话,那么,我们也只能如此表达:《雨巷》,一个诗人在那个特定时代的诸多复杂感情的形象地写照!它所表达的,或是诗人迷惘的心理,或是诗人愁怨的心绪,或是对理想的向往,或是对爱情的追求……
总之,《雨巷》是一幅朦胧的画,将诗人深刻而复杂的内心收藏,收藏在雨雾中,收藏在油纸伞里,收藏在“丁香一样的姑娘”哀怨而太息般的目光中,收藏在她的“丁香一样的”芬芳里……
篇6:解读 戴望舒《雨巷》
解读 戴望舒《雨巷》
《雨巷》解读一
拥着淡淡的风,乘着绵绵的雨,一生一世的约定,早已成为暮雨的黄昏.浪漫的清纯,早已错过花期,怎样才能幻化出当年那一幕幕潇洒的故事?
多少春日的风,多少秋日的雨,多少个月
下的期盼,多少个黎明的畅想,才能叠印出你那五彩的云影,烂漫的笑容。只有在夜晚,你才如一泓清月的银辉,静静地泊进我,幽梦的港湾,走进我的心。
疲惫的芦笛,音已嘶哑,吹起缠绵迷离的乡愁,我苦苦寻觅的你,如雨中的丁香花,灿然开放于那个雨巷,绽满诗人戴望舒的愁烦。
雨是那么灵秀、那么飘逸、那么潇洒,花是那么清纯、那么烂漫、那么芬芳。透过雨帘,看丁香花那么沉静、那么幽远,在雨中化成一团团乳色的轻雾,烟雨朦胧,花影缥渺。。。。
我静静地怀想啊,那丁香花一般的姑娘,结着愁怨,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挺立如硕秀的夏荷,拥立我湛兰的心湖。可离别的箫声幽幽扬扬,我痴迷的垃住梦的裙裾,生怕满腹的真诚,都变成一场霏霏的苦雨。
人说在雨中是一种享受,一场雨,就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可我却感受特殊,雨中的人,伞花交错,行色匆匆,你却坦然地伫立雨巷,让那柔密略带凉意的雨,无言的亲、温柔的浇、默默地洒、静静的淋。雨水迷朦了双眼,打湿了衣裳,你仍然那么平静、那么安祥,就象丁香花一样的沉静,沉静得让人心疼。
这依然是歌唱的季节,我的竹笛已嘹亮地奏响“在雨中。。。。”,丁香花般纯情的音律,希望能驱走你心诋的凄寒,杨起满天彩霞,晴朗你年轻的天空。我相信,清凉的雨水,能荡涤一切污秽,悠扬的笛声,能解消,你心底的愁烦,雨季过后,仍然是一片艳阳。
割断雨丝,却割不断情丝,清新的雨,会润开那粉嫩的丁香花和童贞,处子的梦被唤醒于窄窄的雨巷.每一个欢娱和愁烦的日子,都想让春花开放,蓬勃于心灵的港湾。因为你是在雨中出生的,平生就喜欢雨,喜欢春雨的润物无声,夏雨的澎湃滂沱,秋雨的缠绵悱恻,冬雨的潇索寒凛。但是你不喜欢打雷,不喜欢闪电,不要雨前的伏燥,雨中的愁烦,雨后的闷热。你想在平静中自然释怀,能有份好心情就可。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绽放的丁香花雨,实实在在地蓬勃了那段花期,在所有充满忧伤的日子里,你怀抱柔柔春情,轻扬温红的热唇,还有那绵绵爱意,幽幽馨香,绽放出了馥郁纯真的情素,让所有的日子都储满芬芳。
篇7:雨巷意境解读
雨巷意境解读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戴望舒
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 雨巷赏析
★ 雨巷英文版
★ 雨巷朗诵
★ 《雨巷》 原文
★ 雨巷教学设计
★ 雨巷说课稿十分钟
★ 雨巷的散文随笔
《雨巷》课文解读(集锦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