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时间:2023-04-29 03:35:47 作者:uuu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uuu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价值的物理学定义,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论文摘要:人类现象是物理现象的高级表现形式,人类的发展过程既是价值的增长过程,又是有序化的增长或“负熵”的减少过程,但是真正推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是“有序化能量”,食物能量是人类最标准的有序化能量,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等其它形式的价值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食物能量的作用,因而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价值就是实在有序化能量与虚拟有序化能量的总和(即广义有序化能量),这样,从物理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与从社会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完全一致,从而为价值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架起了桥梁。

关 键 词:价值 熵 有序化能量

The physics definition of the Value

The human phenomenon is the physical phenomenon high-level manifestation, humanity's developing process is not only the value growth process, is also the ordering growth or “the negentropy” reduced process, but promote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power supply is truly “the ordering energy”, food energy is the human most standard ordering energy, the subsistence means use value, the labor value and the producer goods use and so on other form value plays in th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 is substituting, the compensation, to strengthen, expansion food energy role, thus may convert the certain amount standard ordering energy, the value is the solid ordering energy and the hypothesized ordering energy sum total (i.e. the generalized orderingThe energy), the value concept which defines from the physics angle with the value concept which defines from the sociological angle completely is like this consistent, thus has built the bridge for the value theory as well as the entire social sciences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Key word: Value, entropy, ordering energy

在自然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长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本质力(即劳动能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增强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既不承认“负熵与价值毫不相干”,也不承认“负熵就是价值,价值就是负熵”。如果能够把“负熵”与“价值”联系起来,并对价值做出物理学定义,从而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进而把整个社会科学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使之具有更高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系统性,这必然会对价值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耗散结构论把“价值”与“负熵”联系起来

传统的价值理论往往只看到了人类社会的价值现象与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化学现象或生物现象之间的差别,而看不到其内在联系,看不到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的内在统一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运动和生物运动都是由低等的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发展而来,必然遵循着一般的物理定律和化学定律,只是表现得更为复杂、更为奇特而已。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集中体现了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它把原本完全不相容的物理热力学与生物学统一起来了,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趋于衰弱,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无序度趋于极大值,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不断进化而强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显然,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中的这两种观点至少表面上在发展观上是根本对立的。难道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吗?为此,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应该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过程必然遵循某种复杂的物理定律。

耗散结构论把宏观系统区分为三种:①与外界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孤立系;②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无物质交换的封闭系;③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开放系。它指出,孤立系统永远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有序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平衡无序态”;封闭系统在温度充分低时,可以形成“稳定有序的平衡结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并存在“负熵流”时,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由于存在非线性的正反馈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生物机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因此,所有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序化的不断增长过程耗散结构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有序化发展过程(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往往需要以环境更大的无序化为代价,因此从整体上讲,由人类社会本身与周围环境所组成的更大范围的物质系统,仍然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服从热力第二定律。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反映的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及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反映的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都只是宇宙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

物理学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无序化或有序化程度,熵值增长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化提高或有序化降低,熵值减少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化降低或有序化提高。从系统的外界输入“负熵”可抵消系统的熵值增长,从而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由此可见: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从在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负熵”与“价值”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二、熵函数的来历及统计学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它并未涉及能量转换的过程能否自发地进行以及可进行到何种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量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发生其他变化;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由于一切热力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都可归结为热和功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限度的问题,那么就一定能找到一个普遍的热力学函数来判别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设想,这种函数是一种状态函数,又是一个判别性函数(有符号差异),它能定量说明自发过程的趋势大小,这种状态函数就是熵函数。

如果把任意的可逆循环分割成许多小的卡诺循环,可得出

∑(δQi/Ti)r=0             (1)

即任意的可逆循环过程的热温商之和为零。其中,δQi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量;Ti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的温度。上式也可写成

∮(δQr/T)=0                (2)

克劳修斯总结了这一规律,称这个状态函数为“熵”,用S来表示,即

dS=δQr/T                  (3)

对于不可逆过程,则可得

dS>δQr/T                  (4)

或             dS-δQr/T>0              (5)

这就是克劳修斯不等式,表明了一个隔离系统在经历了一个微小不可逆变化后,系统的熵变大于过程中的热温商。对于任一过程(包括可逆与不可逆过程),则有

dS-δQ/T≥0               (6)

式中:不等号适用于不可逆过程,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由于不可逆过程是所有自发过程之共同特征,而可逆过程的每一步微小变化,都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因此这一平衡状态正是不可逆过程所能达到的限度。因此,上式也可作为判断这一过程自发与否的判据,称为“熵判据”。

对于绝热过程,δQ=0,代入上式,则

dSj≥0                    (7)

由此可见,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值永不减少。其中,对于可逆的绝热过程,dSj=0,即系统的熵值不变;对于不可逆的绝热过程,dSj>0,即系统的熵值增加。这就是“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即在隔离或绝热条件下,系统进行自发过程的方向总是熵值增大的方向,直到熵值达到最大值,此时系统达到平衡状态。

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运动统计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了公式:

S=k×LnΩ                   (8)

其中,Ω为系统分子的状态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

这个公式反映了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它将系统的宏观物理量S与微观物理量Ω联系起来,成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桥梁之一。基于上述熵与热力学几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系统总是力图自发地从熵值较小的状态向熵值较大(即从有序走向无序)的状态转变,这就是隔离系统“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观物理意义。

篇2: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三、改造耗散结构论

尽管耗散结构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在原则上拉近了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之间的距离,但仍然无法把它直接应用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更无法把它顺利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其它领域之中,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它们的发展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它存在如下三大缺陷:一是把系统的“结构有序”与“功能有序”混淆起来,采用“序参量”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二是,把系统的“负熵”与“负熵能”混淆起来,直接采用“负熵”来描述“价值”;三是,把“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信息交换”混淆起来,单纯从能量角度考察系统的有序性。为此,必须对它们进行重大改造。

1、把“结构有序”与“功能有序”区别开来,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宏观有序的程度,一般来说,耗散结构的序参量方程的求解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序参量”只能用来描述系统的结构有序化程度,而不能描述系统的功能有序化程度。事实上,生命系统的有序化是指功能上“活”的有序化,而不是指结构上“死”的有序化,只能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

2、把“负熵”与“负熵能”区别开来,采用“有序化能量”来描述系统熵函数的基本变量。熵是一个状态函数,能量是可以传递的,而熵与负熵都是不能传递的,熵本身不能直接输入或输出,即“熵流”或“负熵流”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只能依附于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说,熵或负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为载体,才能进行输入或输出,即推动系统的熵函数发生变化的动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负熵流”。以熵为承载物的能量称为熵变能,其中,能够推动系统的熵函数产生熵减(或负熵)的基本变量,就是负熵变能(或有序化能量);能够推动系统的熵函数产生熵增(或正熵)的基本变量,就是正熵变能(或无序化能量)。

3、把“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区别开来,采用“虚拟有序化能量”与“实在有序能量”之总和来描述价值。

一般生命系统与外界之间不仅会产生能量交换,还会产生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有序化能量作为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基本变量,只是从能量交换单一方面的角度而言的。那么,从能量交换、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的全面角度而言,如何来描述影响系统有序化程度的派生变量?事实上,在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过程中,物质或信息的某些特性可以降低系统有序化能量的流失速度,提高系统有序化能量的利用效率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物质或信息的这些特性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得以形成、运行、维持和变化,由此所消耗的能量就是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也就是说,影响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变量因素除了直接的有序化能量,还有间接的有序化能量,这些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对于生命系统而言,并没有具体表现为能量形式,而是具体表现为物质或信息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只能是虚拟的能量形式,因而称之为虚拟有序化能量。实在有序化能量与虚拟有序能量构成了影响生命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全部变量。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它包含了影响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所有变量,因此可以采用“虚拟有序化能量”与“实在有序能量”之总和来描述价值。

四、有序化能量的定义

要使耗散结构朝着自发的方向进行,则必须使下式成立

dS=dSe+dSi≤0              (9)

即             dSe≤-dSi                 (10)

根据“熵”的原始定义dS=dQ/T可知:T是熵流的温度,其值永远为正;而dQ是该熵流中能够改变系统内部要素有序化程度的那部分能量。当dQ为正值时,dS为正值,称为正熵,说明该熵流只能降低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对应的能量dQ是一种引发无序化过程的能量;当dQ为负值时,dS为负值,称为负熵,说明该熵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对应的能量是一种引发有序化过程的能量。虽然在形式上讲,影响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因素是熵或负熵,但真正起实际作用的却是熵或负熵所对应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负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作为其客观内容和基本动力。例如,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输入体内的负熵主要来自于食物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为了区别熵及其所对应的能量,现提出熵变能的概念。

熵变能:熵变dS与其温度T的乘积称为熵变能,用dQb来表示,即

dQb=T×dS                    (11)

正熵变能与负熵变能:熵变能可分为负熵变能和正熵变能两种,其中负熵变能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正熵变能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的无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

有序化能量与无序化能量:负熵变能由于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有序化能量,用Qy来表示;正熵变能由于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无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无序化能量,用Qw来表示。

到底怎样区分有序化能量与无序化能量?如果一束能量没有任何确定性,完全不能按照主体需要的进行流动和转化,那么就是完全无序的,此时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具有无限多的选择方向;相反,如果一束能量能够完全按照主体需要进行流动和转化,具有完全的确定性,那么就是完全有序的,此时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只有一个选择方向。由此可见,能量进行流动和转化时所具有的选择方向越多,其有序性就越低,即选择方向的数量在根本上决定着能量的有序性。现提出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方法。

Qy=Q∑(Pi/i)                (12)

其中,Q为总能量,i为能量运动与变化的状态数或自由度,Pi为能量第i种状态的发生概率。根据能量自由度和发生概率的不同取值,有序化能量有四种特殊形式:完全有序化能量、状态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概率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完全无序化能量。

有序化能量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目标性,它是判断能量是否有序以及有序化程度的客观标准,对于不同的主体,能量有序性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牛羊的大量繁殖对于老虎来说是有序化能量的增长,但对于植物来说是无序化能量的增长。

对于一般的低等生物来说,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扩展了食物的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人类还可以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流动和有效地转化,因而逐渐取代食物成为人类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五、广义有序化能量的定义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

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了区别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现提出如下概念。

有序化虚能: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Qg=Qs+Qx                  (13)

一般来说,物质的所有非能量特性都可以通过能量的物理变换或化学变换来间接地获取,或者说,只要有了足够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物质特性都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来得到,因此有序化虚能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实能。由此可见,广义有序化能量又可以认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所组成。

六、价值的定义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综上所述,负熵与价值虽然都是推动主体有序化发展过程的动力与源泉,但它们并不是等价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形式(即负熵能)是价值的最基础形式,价值是负熵能的发展形式,是广义的负熵能。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度量单位不同。负熵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开”,价值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只有负熵能与价值有相同的度量单位。

2、负熵考虑的只是能量交换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价值不仅要考虑能量交换,而且还要考虑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

3、负熵往往是单一形式和单一层次的,而价值是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根据对负熵能进行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时的不同方式,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且每一基本层次的价值又可有多种具体形式。

4、负熵只反映了对主体有序化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能量,而无法反映产生间接影响的另一部分能量。负熵概念使人们只能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接受能量的作用,而价值概念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能量和驾驭能量。

总之,价值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广义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即广义负熵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而不是广义负熵,更不是负熵。

七、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向社会学定义的拓展

然而,从物理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是否与从社会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相一致?也就是说,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是否与社会学意义的“价值”相吻合?这关系到以上所研究的“价值”的物理学定义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食物能量(即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可以证明:所有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所有价值的统一度量”)。

不难发现,无论是物质的价值还是精神的价值,无论是社会的价值、集体的价值还是个人的价值,无论是经济的价值、政治的价值还是文化的价值,人类的一切价值都可分为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两种基本类型,而使用价值可分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一)温饱类使用价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核心内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气、水、阳光、温度、盐、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食物能量来进行替代和补偿;相反,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减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即所有温饱类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二)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三)爱与尊重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社会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2、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劳动量的全新度量方法”)。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者本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这种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它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是:劳动者在消费阶段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并将其通过转化为劳动潜能;在劳动阶段通过劳动将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劳动价值;在生产阶段通过与生产资料产生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的大小可以采用“社会必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进行度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劳动价值的功能作用,两者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形成价值增长,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总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即标准食物能量),由此可见,社会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与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完全一致,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完全符合价值的社会学定义。

八、物理学价值定义的理论意义

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这是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主要的理论意义是:

1、实现了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目前的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学科对于“价值”的理解各执一端,其度量方式、度量标准与度量单位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在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社会功能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丑恶)”的程度来衡量;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其大小用劳动者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功能与成本的比值”。而且,在同一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例如,在哲学价值论中,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之分;根据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有人本价值论和进化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有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的决定因素的不同,有主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两因素价值论和三因素价值论之分。在数学化程度上,除了经济学和价值工程学,其它学科的价值理论几乎没有采用数学分析手段,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就可以把价值理论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就可以顺利实现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议就会自然消除。

2、架起了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目前的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歧义性,自然科学的根本特性就是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系统一致性,社会科学只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系统一致性。人类主体(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所建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益关系或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概念,就会使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科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就架起了整个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②姜璐著,《系统科学新论》,华厦出版社,1990年。

③李德顺顺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篇3:物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物理学分类简介:

牛顿力学(Newtonian mechanics)与分析力学(analytical 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电磁学(electromagnetism)与电动力学(electrodynamics)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热力学(thermodynamics)与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

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研究在大质量物体附近,物体在强引力场下的动力学行为。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的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此外,还有:

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激光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

篇4:成功的定义:真理的价值

世間上,有的人創業能順利成功,但也有人做事一無所成;世間上,有的人治學有成,躋身專家學者之流,但也有人庸碌一生,平凡以終。

農夫耕種,能夠豐收,就是成功;工人生產,業績增加,就是成功。現代的民主選舉,勝選即是成功,落選即是失敗;過去,有的人自己創業成功,也有人為人抬轎,助人成功,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大家幫助他的成功。

有的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不但是時運不濟,也是因緣不具。有的人,表面上是成功的,但內在裡是失敗的;也有一些人外形是失敗的,但合算起來還是成功的。例如,曹孟德雄心萬丈,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是成功的,但在歷史上做人是失敗的;文天祥、史可法,敗軍之將,成為俘虜,看起來是失敗的,但是在人格上,他們是成功的。蔣介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領袖中,他的領導是失敗的,但是他對抗戰和保護台灣二千三百萬軍民同胞的安全是有貢獻的,因此他是成功的;李登輝,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他是成功的,但是在對國民黨和做人厚道方面,他是失敗的。

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成功的人,心生驕慢,驕者必敗;失敗的人,不必氣餒,失敗乃成功之母。世間上,不管金錢失敗、事業失敗、愛情失敗,都不重要,只要做人不失敗,那就是成功。

成功的定義,不是權位上的高低,不是經濟上的貧富,不是學問上的有無,不是身材上的高矮,而是道德良知上的一把秤,會秤出你的成功與失敗。有的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你說他失敗嗎?有的人位高權重,富甲一方,卻如過街老鼠,甚至罵名千古,你說他是成功的嗎?因此,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中是否有一把道德良知的度量衡呢!

延伸阅读:关于成功的名言

成功是一种态度! —— 皮尔

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成功是走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成功在于坚持。

篇5:成功的定义与时代价值是什么

成功的定义与时代价值

定义太多就等于没有定义,世界之大,不同的人也有对你不同的认可。因而,成功是一个伪命题。认可,才更具实感。

当前进道路上的大雾散去,我们依旧还要面对自己初心的向往。大雾会让人迷路,然而当人们处于十字路口时,选择依旧是不变的主题。选择的目的是远方,选择的动力是认可。

是何方面的认可呢?两个方面。一、已有经验对自己的认可。二、不确定性对自己的认可。究其相同,在于时代性,它们都不是逆时针而行。究其不同,在于推动力的大小,即为创新,当从无到有,从不确定到确定,在这一层面的认可,是最大的认可。

人类总在进步,而其它生命的最高表现也只是进化。这种进步中包含着进化,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的思想一直进行加法运算,这种运算从未停止。思想产生了文化,文化积蓄了文明。这一切,都是一种热望的催生。人们想获得更多的认可,首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后一些人选择了站立不动,向下看与望向周围。一些人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想多走走,向下看与向周围望的同时,也远视着长空,不满足地充满好奇的心,带上不变的探索热情,让他们最终也变得巨大。

关注这个时代的人,方可维护这个时代的特性,方可为这个时代的建筑添砖加瓦,甚至较大推进时代发展的进程。为哪个理想的层面负责,就会得到哪个层面的认可。无论是对已有经验负责,还是对不确定性负责,都是在为已处时代的负责。时代终会认可你的所为。回首人类发展史,这时候的成功定义也就是最为永恒不变的定义。

成功没有唯一的定义,但有最具价值的定义。人类历史永恒性的认可同此上定义相同。即,为时代负责。

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定义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定义成功?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从成 功中获得启发?这个命题无疑会让许多人充满了悬念与期待。11月30日下午,北京青年报大厦的20层大会议室迎来了北青教育大讲堂活动开办以来 最爆满的盛况,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到来,让许多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有了崭新的认识。对于成功,不仅仅是对名利的追逐,不应该完全用世俗的 价值观去衡量成功与否,而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关爱自己身边的人,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影响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周围的磁场。当你某一天逝去的时候,你的 墓志铭上应该撰写的是对你最公平的评价。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这个下午,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用平实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很多故事。和许多人的成长经历相似,他的成长中也有儿时的淘气顽皮,学生时代的疑问与困惑,有获得成功时的泪水与喜悦,也有经历困难与 挫折时的蹉跎与彷徨。甚至有经历人生最低潮时期的痛苦与煎熬。但是与众不同的是,李开复在成功中收获了经验,在失败中得到了成长。他把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 浓缩成为十句具有启发性的箴言,在如同与你交谈般的娓娓道来中,将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像冬日暖阳一样,洒满了整个房间。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 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 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 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 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9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 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 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 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 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 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 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 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致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 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 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 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 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 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 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 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 ”、“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 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

,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 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 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 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 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 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 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 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 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 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 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篇6: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许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为根本依据的,以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为目的的全面发展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心素质及健康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物理学史研究了物理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辩证思维过程。它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素质教育内容,发掘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的潜能,可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造就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铸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铸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物理教学可利用物理学中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长远的间接动机和短近的直接动机。长远的动机与社会意义关联,是社会要求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家的一些典型事迹,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的长远动机。如法拉第为实现“磁向电的转化”而艰苦探索十余年;焦耳为测定热功当量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历尽二十多年;卡文迪许将自己一身献给科学事业,埋头实验室工作长达五十年之久等事迹。这些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向这些科学家们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提高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兴趣由外部向内部转化,才能产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动机。但学习兴趣不是天赋的,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善于不失时机地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讲些趣味性的小故事,介绍物理学史中的有关名人和事。如学习“压强”时介绍帕斯卡裂桶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等,这不仅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找到学习的兴奋点,形成持续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3.造就优良心理品质。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中这方面的大量素材来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科学的信念、坚定的意志,铸造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如牛顿在晚年时做过许多光学实验,但他始终认为他做得还不够充分,对光的`本质只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假设,他希望“留给那些认为值得努力去把这个假设应用于解释各种现象的人们自己去思考”,教育学生学习牛顿这种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惠更斯对“泊松亮斑”的寻找,一定会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伦琴对x射线的发现会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思考,领悟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布鲁诺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受火刑,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的“费城实验”,会使学生感到坚持真理,探求真理,献身科学的那种执着精神……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一定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同化与顺应。

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史学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促进知识与方法的正向迁移,优化认知结构,并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方面。

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主要有质疑与释疑、假设与验证、唯象与机理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人们为了认识和研究的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如“磁通量”概念的形成,其中便蕴含了物理学家们的各种思想和研究方法。有创见的科学概念的提出,对物理学的建立和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伽利略建立的“加速度”的概念,不仅使人们明确了速度与加速度这两个长期混淆的问题,同时也为动力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提出的“受激辐射”的概念,导致激光器的问世,使激光技术飞跃发展。物理学中许多规律的发现,一般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问题→观察实验(或假说)→归纳、演绎(或实验验证)→物理规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首先通过落体的佯谬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错误结论,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满足“s/t2 = 常量”这个规律,进而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符合这个规律,最后将斜槽实验的结果推广到斜槽倾角为90°时这个结论仍成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结论。如果我们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顺着上面的这条思路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无疑将会促进学生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形成,同时也会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三、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人们对组成物理学概念的形成、规律的认识和理论的建立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一个继承与突破交互作用的辩证过程,其中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对立统一观点。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双方矛盾运动,既对立又统一。如光的本性波粒二象性,实质上体现的是矛盾的统一性。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也就是矛盾的运动过程。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观点。构成一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因素往往会很多,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主要矛盾,起次要作用的因素是次要矛盾。在研究问题时,需要先摒弃无关因素,暂时抛开次要矛盾,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如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等。

3.内因与外因的观点。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内因与外因,且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内因与外因;欧姆定律揭示了决定金属或电解液导电时电流大小的内外因。

4.量变与质变观点。事物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数量的变化,数量的积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如凸透镜成像时的各种情况,全反射现象的发生,光通过小孔直线传播产生小孔成像,如果小孔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光就会偏离直线传播,发生小孔衍射现象。

5.否定之否定观点。物理学中每一个重要突破都是以积累和继承为前提的,同时又包含着对旧观念和旧理论的批判与扬弃。如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是几代科学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否定之否定,不断地修正和补充的结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敢于否定自我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物理学史,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处理问题,把他们塑造成为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物理教师要重视和发掘物理学史的素质教育价值功能,合理地实施物理学史教育。在教学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实施物理学史教育外,此外还可以进行物理学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课外参观、演讲、举办物理学史小刊物和物理学史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录相、电影、电脑、网络等。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可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挑战。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篇7:物理学正论

>

提 要

此乃特殊重要文稿,几乎涉及物理世界全部问题。文中全部用8位数字有效精度并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表明下述原理成立:

〖测得准原理〗:世间万物,无例外,都是测得准的(准确程度最终都将取决于普朗克常数 h=2π? 的准确度),绝非测不准的;世间只存在测不准的学者,并不存在【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无可否认的事实,全面、系统、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世界权威理论,纯系伪科学。其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系反科学的理论,由此量子力学已把科学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恶性循环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学已修成了诡辩内禀属性,任何单方面对其论说全然无效,必须给量子力学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显得较长。实乃:

有道僧是愚氓忧可训,

奈何量子愚氓胜和尚!

1991.01.01原作

2000.11.25修改

作者:可 雪

可 雪  第一章.世界是测得准的,并非测不准的

乍看,题目好象哲学的。不屑哲学,只谈物理。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物理学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找出这信息并揭示其内在规律。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的理论(无例外)均未能如此。然而国内外学界却一致认为理论物理大厦框架――《量子力学》已经建成,剩下只是装修和美化了。

但经本文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对一些基本物理学问题的实质并不清楚,往往似是而非。然而《量子力学》却娓娓动听、夸夸其谈,实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请看事实:

1.1 关于“量子化”根源问题。

微观世界“量子化”已被证实,人们已经公认。但接踵而来的就是“量子化”根源问题,又机制怎样?这本是物理学根本任务之一。已有的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都未能回答。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置这本职任务于不顾,翩翩起舞与数学喧宾夺主、相互玩弄!

就是说,《量子力学》是在未有弄清量子化根源前提下侈谈“量子”的“科学”。其结果只能使原子结构凭空量子化,量子化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目前物理科学之现状!

可有人,例如一位量子力学教授辩论时说:“量子化是电子自身固有属性,阴极射线中的电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虽然,这量子力学家利用了“微小量子”数学“极限”概念进行诡辩,显得很聪明,但却误了人类物理学前程!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阴极射线中的电子、X射线韧致辐射电子、高能加速器中电子或其它自由电子能量都连续可变,决不表现量子化!这无疑表明量子化不是电子自身固有属性。那末,原子结构中能量量子化必有其它原因。显然这是基本物理学问题,作为理论物理又是非弄清不可的问题。其它科学例如数学,由于任务不同尚可不必关心量子化根源问题。然,作为理论物理决不可以!本文如下将准确具体讨论量子化根源问题以及物质世界又怎样量子化的,并给出8位数字有效精度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 1.2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

既然凭空将电子能量量子化,就难免臆造之嫌,所以《量子力学》就下意识往实验上靠DD“符合”试验。然而,既下意识就难免拙劣,请看事实: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第六册――《量子力学》(文献 [1]) 中著:“量子力学,可建立于数个基本假定上,大体上这些基本假定分属两大项……,两项的假定便构成一量子力学完整系统”。

这明确表明,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种种猜测)。“科学学”研究还表明:任何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东西都不可能是科学!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娓娓动听说:“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这不是弥天大谎么?!

文献 [1] 在建立对易关系:

pq -qp = (?/i)E DDDDDDDDD (1)

时说:“这是一基本假定”。并告诫人们:“不可懂”!就是说(1)式不能用任何数学――物理方法导出,即:不否认这是一种猜测。然而,(1)式就是昭著世界的“波动方程”的基础,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确切地说,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种种猜测。这分明表现的是量子力学家们主观意识!

研究表明,量子力学所谓实验基础,首先在于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认真研究表明,物质波究竟是什么?德布罗意本人未有弄清,后人至今仍未弄清,又怎能说“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呢?!

研究表明,量子力学的实际过程是:德布罗意对自然现象进行一次连他自己也弄不清的抽象(猜测)(以下证明),提出“物质波”概念。量子力学对这不清的概念又进行一次抽象(猜测)(以下证明),提出“波函数”(Ψ)概念,并且通过一种算符将其作用到一个基本假定即(1)式上,便铸成了著名的“波动方程” ――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h2/2m)2Ψ + (E-V)Ψ = 0 DDDDD (2)

由于量子力学凭空引进“波函数Ψ”,实际上就赋予了电子神奇性质。正是这种神奇性质使得量子力学具备了非凡诡辩能力。

1.3 量子力学诡辩伦理

1.3.1 关于理论基础诡辩

以上及以下讨论都证明,量子力学是,由于缺乏了解,错误地估计了试验(以下严格证明),用了错误的基本假定(不能由任何合理方法导出)而形成的,错误理论。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口口声声:“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地科学”。这分明是在诡辩,再加上社会意识,量子力学又具备了狡辩能力。 1.3.2 关于物质波的狡辩

对于“物质波”概念,量子力学 [1] 应用了三个基本假定:其一假定“对易关系”即(1)式,由此构成量子力学骨架;其二假定“测不准原理”,由此编造了电子“几率云”图像;其三假定“波粒互补原理”,这种原理本身就是一种诡辩,因为“波粒二象性”问题目前仍属困难不解的世界性难题。于是量子力学精心泡制出“波函数Ψ”并强加给电子。经如此之假定,电子便具备了神奇性质――量子力学家们的主观意识。

然而“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究竟是什么?量子力学家们着实应向人们交代清楚,遗憾的是任何学家都未能如愿。实际上对波函数Ψ的真实物理意义,量子力学家们也只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凡人不可知。这分明是狡辩理论!

如果需要,量子力学(文献 [1])首先拿出:

2πa=n DDDDDDDDDDDDDD (3)

很明显式中 2πa是粒子中心轨迹。于是说,物质波是粒子轨迹波动。此说极易征服初学者,但此说问题也易败露。量子力学立即改变说法,言(3) 式系近代物理概念,对此不能用经典概念理解。于是又出现:

1.3.3 关于“经典”与“近代”狡辩

量子力学经常炫耀是近代科学理论,已经超脱经典,又不时贬低经典理论。

然而,以下讨论完全证明:量子力学除了主观臆造因素外,完全没有离开经典物理一步,也未超出经典物理一点,就连波函数 Ψ 的表达式(无例外)也完全是经典数学和经典力学关系式,并且以下用不可否认的事实――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表明量子力学连经典理论也不通。所以,量子力学所谓超脱经典,正在于一些基本假定连同主观臆造。在此种意义上说,量子力学不仅超脱经典,而且也超脱科学! 1.3.4 量子力学方法论狡辩

确切说,量子力学不能给波函数 Ψ 做出完整的真实物理学定义,但在理论中却轮番使用: ①波函数 Ψ 表示粒子中心轨迹波动;②波函数 Ψ 表示粒子出现几率;③波函数 Ψ 表示弥撒物质波包三种概念。有了三种概念,又可各取所需,自然一切物理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然而,量子力学同时又“有权”轮番否定这三种概念。但却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另一种需要――否定其它理论,其中包括真理。要指出的是,量子力学轮番使用三种概念,又轮番否定这三种概念,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因为应用一种概念的同时又否定这种概念,这是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连儿童都知道是蠢事。显然量子力学家比儿童高明得多,这叫认识方法狡辩。

似这样,在哲学面前,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量子力学可以蒙混过关;其它科学由于研究任务不同,不会关心“量子化”根源,又由“领地”限制也无权过问波函数的真实意义;量子力学又可各取所需轮番应用和轮番否定①、②、③三种概念。于是,量子力学便以狡辩赢得了世界理论权威!

1.4 关于“符合”试验问题

以下将证明,量子力学所谓符合实验,实际上系对实验的猜测。量子力学很善于做貌似合理实则谬误的猜测(以下揭示),并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其实,对实验的真实物理过程并不清楚,又何谈相符呢?请看事实:

基于玻尔理论的成功,量子力学作两项重要推广。心理学原因,人们对这种推广又愿意接受。然而却出现本质性原则错误,请看:

1.4.1 量子力学推广(一)

由于氢原子的试验电离能与玻尔理论真实能级相近,于是量子力学推广为:

试验电离能 = 原子真实能级 DDDDDDDDDD (4)

将该式推广到多电子原子中显然很省力气,但这是严重错误。请看氦原子事实:

试验(文献[1])测得氦原子两个电离能,这里分别用 E1,E2 表示为:

E1= 1.80(Rhc) = 24.58(ev) DDDDDDDD (5)

E2= 5.80(Rhc) = 79.01(ev) DDDDDDDD (6)

量子力学[1]认为这就是氦原子的两个真实能级。

若用 E玻 表示类氢氦离子基态能玻尔理论值,则

E玻 = 54.42(ev) DDDDDDDDDDDDD (7)

显然下式成立:

E2 = E1+ E玻 DDDDDDDDDDDDDD (8)

该式明确表明 E2 不是氦原子的真实能级,因为其中包含有 E1 ,即第一电离能。

那么,实验值 E2 即(8)式表示什么物理内容呢?

研究表明:要使氦原子第二电子电离,仪器必先付出能量 E1=24.58(ev) 先使第一电子电离,这好比代价,氦原子于是变成类氢氦离子,其基态能为 E玻=54.42(ev)。要使它电离,仪器必须再付出与 E玻 相等的能量,才能使第2电子电离。那么仪器付出总能量必为 E2=E1+E玻,这就是氦原子电离实验真实过程,由此不难结论:

1.4.2 据电离实验本文结论

电离实验结论一:氢原子及类氢氦离子玻尔理论值正确。

电离实验结论二:目前电离能实验值 ≠ 原子真实能级。

电离实验结论三:所有元素最低能级皆为其类氢离子能级,不存在比这更低的能级。 然而量子力学(文献[1]、[3])却竞相用“微扰法”、“变分法”乃至用修正核电荷方法逼近计算这氦原子的“能级”E2 :

E2= 5.80(Rhc) = 79.01(ev) DDDDDD (9)

显然,量子力学这种下意识“符合”实验,拙劣以极,形同瞎子摸象!

这是由于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缺乏了解,又没有搞清电离实验真实物理过程所致。

对此,进一步证明如下,参见表(一):

表(一)几个元素的类氢离子能级

原子序

元素

E1(ev)

E玻(ev)

E1+E玻

E实(ev)

13

Al

5.986

2299.3799

2305.3569

2304

14

Si

8.151

2666.7364

2674.8874

2673

15

P

10.486

3061.3046

3071.7906

3070

16

S

10.360

3483.0843

3493.4443

3494

17

Cl

12.967

3932.0756

3945.0426

3946

18

Ar

15.759

4408.2786

4424.0376

4426

表中 E1 为元素第一电离能实验值,E玻为类氢离子基态能玻尔理论值,E实 表示类氢离子电离能实验值,可见下式成立:

E实 = E1+E玻 DDDDDDDDDDDDD (10)

该式明确表明类氢离子电离能实验值 E实 不能直接代表其真实能级,因为 E实 中包含有E1(第一电离能)。有说这是巧合。然而表中六个元素都完全巧合必有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以上三条结论。实际上(9)、(10)二式等价,但(10)式只对表中几个元素成立。对于其它元素或其它情况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不可一日而语。

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三条结论,再做如下推论:

1.4.3 据电离试验本文推论

电离实验推论一:任何电离实验过程都是电子几经碰撞交换能量综合结果。注意氢原子的电离能与真实能级相近但并不相等的事实,因此

电离实验推论二:任何元素任何电离能目前实验值均不能直接代表原子的真实能级。

电离实验推论三:随着理论与技术进步将来完全可以试验直接测得原子的真实能级。

以上证明(4)式完全错误,然而量子力学对此未经证明却实际应用。可见,量子力学逻辑上粗糙、理论荒诞!

1.4.4 量子力学推广(二)

根据玻尔理论的成功,量子力学(文献[4])又作一项重要推广: 认为多电子原子结构不同壳层 K,L,M,N …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 n=1,2,3,4…

显然,这种推广也很省力,然而也是严重错误!

参见图(1)氢原子的能级,这代表玻尔理论的成功。可是量子力学毫不思索原封不动将图(1)推广到多电子原子中。量子力学很善于做这种貌似合理实则谬之千里的推广。从中可见量子力学理论思维完全不具物理学素质。

稍经分析不难发现,图(1)所示物理意义可用图(2)类比。谁都知道图(2)表示的内容是三个人在同一时刻的官位(级),或者表示一个人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官位。但决不表示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具有三种官位(级)。

那么图(1)也如此:或者表示在同一时刻三个氢原子的能级(画在一起),或者表示一个氢原子在三个不同时刻的能级。但图(1)决不表示在同一时刻氢原子有三个能级(注意氢原子只有唯一电子)。

要知道,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将产生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同样,量子力学这种推广也未经证明而普遍应用。

研究表明,原子结构这种性质是由量子化根源决定的。量子力学对此一无所知,严彦却夸夸其谈什么“量子”、什么“力学”,实在误人不浅!

经量子力学如此推广,其结果必然使得原子结构――物质世界变得一塌糊涂。因之,物质结构必然由测得准变为测不准的了。这就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稍经分析也不难发现【测不准原理】的哲学错误。

所以如上述,量子力学所谓符合实验,实际上是对实验进行貌似合理(但谬之千里)的猜测并作勇敢推广而已。

1.5 关于【测不准原理】问题

如果人们要问,量子力学就会说:【测不准原理】是根据实验的总结。

根据什么实验?

还是根据“物质波”。

但须知,与其说世界公认量子力学是理论物理权威,毋宁说世界公认“波粒二象”性问题仍是世界性遗难问题。在此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怎么可以总结呢?!

所以,在问题循环不解情况下,由于量子力学诡辩性及其狡辩能力,方才成为世界理论权威!以致人们对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哲学错误丧失分辨能力。又由于这种错误原理隐藏在高深难懂的量子力学之中,常人不可涉才得以免遭非难。现在有必要给这错误原理充分揭露!

大量研究可以结论,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大部物理世界准确信息,这就是普朗克常数 h

=2π? 给出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本文已经给出目前大部物理学问题以准确具体描述,其中包括目前困难问题,也包括“波粒二象”性问题。并且这种描述全部具有8位数字有效精度与并实验完全相符的结果,以下将做这种描述。这表明〖测得准原理〗成立(参见提要)。这就在事实上完全打了破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神话――鬼话!

然而量子力学由于缺乏了解又理论贫乏,却完全错误地应用了大自然给出的准确信息:

Δp・Δx ≥ (1/ 2)? DDDDDDDDDDD (11)

这就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数学表达式。显然竟将大自然给出的准确信息――普朗克常数 ? 作为测不准的量度,是乃天大谬误。

第二章 普朗克常数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

本文大量研究,现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 DDDDDDDDDDDDDDDDDD (12)

给出的物质世界准确信息:

2.1 ? 已经给出所有元素原子结构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具体描述任何原子的真实结构,并都将与实验符合很好。文献[5]、[6]、[7]已经做了这种描述,这在事实上已经打破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神话――鬼话。 2.2 ?已经给出任何微观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以及场粒子等)自身结构准确信息

例如,可以算得质子自身结构理论半径,以 rP 表示,准确为:

rP = 1.3214100×10-13 (cm) DDDDD (13)

并可从能量、电荷、自旋、磁矩、元素周期率五方面算得完全相同的这一结果,已无可否认地证明这结果唯一正确。这是目前任何理论都办不到的!

又例如,可以算得电子自身结构理论半径,以 re 表示,准确为:

re = 2.9742175×10-14(cm) ---------- (14)

同样可证明此结果唯一正确(繁琐,略),量子力学对此望尘莫及。

2.3 ? 已经给出普适常数 Φ 的准确信息

普适常数定义:任何光子的波长 λ 与发射该光子的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半径 r 之比为常数,以 Φ 表示之,那么有:

Φ = λ/r =常量=1/(ε。・α)

= 4π×137.03600 = 1722.0451 -------- (15)

(说明:当电子跃迁为r→∞时,轨道半径直接用r;当电子跃迁为rA→rB时,式中要用当量轨道半径,略。)

研究表明这是一个斩新的物理常数,虽无量纲,但具有丰富重要物理意义。由(15)式已经看出,普适常数 Φ 严格规定着光子和电子;以下还将看到,普适常数还严格规定着质子和中子以及粒子的磁矩及其“反常”。相形之下,量子力学竟将光速 C 称作“普适常数”,不知多么无聊!

此外,根据普适方程(见下)和普适常数 Φ 还可算得任何光子的形成机制、光子的尺寸、质量、能量、性质以及光子的自身内部结构。此类问题,由于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限制,人们连想都不敢想。可见量子力学荒谬已极!并且,这种计算完全表明光子的粒子实在性,而所谓波动性只不过是粒子实在性的客观反映。

2.4 ? 已经给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固体性质、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物质结构准确信息

本文如下普适方程可以变为: V = n2 ?2/mr2 DDDDDDDDDDDD (16)

式中V为引力势能,它将准确决定晶体晶格能;而 r 则决定晶体晶格常数(略)。

2.5 ? 已经给出量子数 n=0,1,2,3… 真实物理意义的准确信息

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数 n=0,1,2,3… 只表示自然数,除此之外无任何物理意义。大量研究可以结论:宏观温度 T 就是量子数 n 在统计意义上的单值函数,即:

T =f(n) DDDDDDDDDDDDDD (17)

研究还表明,对单个粒子(原子、分子)该式也严格成立,只不过对单个粒子(原子、分子)则无需统计。这已表明,微观粒子的温度也是“量子化”的,不能连续取值。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 ? 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 ? 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 (20) 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 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 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 K1 :

K1 = Vi2 ・Ri = 常数

= 1.327×10 26 (达因・cm2/克) DDDD (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 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 K2 :

K2 =mi2・Vi2・Ri2 / ri5 = 常数

= 9.747 ×10 49(克2/cm・秒2) DDD (19)

式中 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 ? 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 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 [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 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 ? 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 ω? = (h ,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 ? 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 ,其中,n=0,1,2,3… 为量子数;而 Φ=1722.0451 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 ? 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 Le 表示,那么有:Le=n・? ,其中 n=0,1,2,3… 为量子数。

3.4 ? 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 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 ? 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 。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 ? 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 K,L,M,N… 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 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 (1/2)V DDDDDD ①

T= E DDDDDDDD ② DDD (20)

E=n2・?2 / 2m・r2 DDDD 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 ? 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 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 ? 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 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 ? 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 ?(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子力学一无所知,严彦却夸夸其谈,自欺欺人又听不得不同意见。认真地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并未解决任何实质性物理学问题。量自力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在人类文明史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纪念碑――【测不准原理】――科学史上奇耻大辱!历史将证明这是对量子力学恰如其分的评价。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 h=2π? 已经揭示并将揭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

第四章 大自然(物质世界)内在本质规律一

大量研究,现总结普朗克常数已经揭示的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对这些规律,量子力学完全科盲!

4.1 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之一―― 辐射能场客观存在

注意教材书(文献[9])已有“辐射场”及“能量场”的物理学概念。但囿于理论局限,使得教材书对这种场的描述是静止的(机械的)、孤立的(与物质世界无必然联系的)、无源的(原因不清),因而也是抽象的(没有物理意义的)。

上已证明,原子中能量量子化的根源是原子核,量子化是原子核自身性质。值得物理学注意的是,原子核这种性质并不孤立存在,它同时还严格地规定着所有外部世界。因而使得电子、原子、分子、物体、天体、宇宙都只能有唯一稳态位置和结构。这就是大自然最基本的内在本质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20)式所揭示的规律。

那末,具体规律是什么呢?请看:

4.2 辐射能场(存在)定理

研究表明,辐射能场准确存在可用定理表述。

〖辐射能场定理〗:任何粒子(含场粒子及天体,无例外,下同)在其周围都形成(存在)一种辐射能场,这种辐射能场可用普朗克常数 ? 和量子数 n=0,1,2,3… 准确具体描述。在微观辐射能场表现为量子化,在宏观则表现为大量粒子的简并统计结果。

4.3 辐射能场实质

辐射能场实质系以粒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抛射场粒子流(这里主旨中性场粒子流,对于电磁场当有别论),这种场粒子流经电子集约化就成了光子。研究也表明,任何光子包括 X 射线都准确如此。参见(15)式,据此不难描述任何光子的自身结构。并且可以证明任何光子的静止(如可能)质量均不为零。认为光子静止质量为零,还是量子力学根据“相对论”瞎子摸象猜测结果。

这已表明光子的真实粒子性。并可准确具体证明,所谓波动性实际上是普朗克常数与量子数相互作用的一种客观表象,任何光子都不存在任何物理意义上的波动属性。

4.4 辐射能场形象

研究表明,辐射能场形象与点光源的光通量完全一致。对于原子核,其辐射能场可用图(3)准确表示: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辐射能流方向,其线密度表示能流密度,n为量子数。

4.5 辐射能场性质

研究表明,辐射能场实质系以光速抛射场粒子流(粒子上限为中微子),故,辐射能场具有排它性。原子核的辐射能场首先排斥核外所有电子,任何电子也因此未能落到核上,这是事实。所以,电子未能落到核上量子力学的任何解释都只能是自欺欺人的胡言乱语!也所以,玻尔对电子的担心完全多余。

需要指出,辐射能场这种排斥作用,通常主要表现为能量形式。相形之下排斥力效应很小,一般可忽略。这与太阳光辐射的能量效应十分明显,而太阳光的压力效应十分微小,完全相似。不过在研究宇宙膨胀时,完全不可忽略天体辐射的斥力效应。就是说,“宇宙斥力”存在。然,囿于历史和理论局限,爱因斯坦在提出宇宙斥力概念后,又不得不自我否定。

4.6 原子核辐射能场数学表达式

大量研究表明,原子核(质子)的辐射能场数学表达式准确为:

E = n2・h2 / 2mP・r2 DDDDDDDD (21)

式中 h 为普朗克常数,n为量子数,mP为质子质量,距离为r=0→∞,需指出,辐射能场场强 E 具有能量量纲(这是因为使用因子 h 结果),其数值则为 r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

注意:该式与(64)式有必然联系,但物理意义微妙不同,且具有丰富物理内容(略)。

研究还表明,由此电子所得到的原子核辐射能场能量准确地为: E = n2・?2 / 2me・r2 DDDDDDD (22)

注意:这也就是玻尔量子化条件。

式中 me 为电子质量,不难看出普朗克常数 h=2π? 紧密地联系着质子和电子。

已很明显,量子力学与玻尔相比,玻尔正确,量子力学谬误!

并且由(21)、(22)式不难看出,当量子数 n=0时,E=0。 需指出,这是物质结构非常状态。参见图(3),在 n=0 时,原子核没有了辐射能场,原子核不再有排斥电子的能力。于是,电子必然落到核上。研究表明,这就是宇宙到达最低温度――宇宙奇点的情况。于是,原子中发生比核反应还强烈的变化,结果原子爆炸――物质爆炸――宇宙爆炸!这就是宇宙爆炸原因,由此也不难了解宇宙过去。

可悲的是,量子力学竟将量子数 n=0 也定义为原子的一种稳定状态。可歌呼?可泣乎?灾难,罪过!阿们――

4.7 辐射能场的实验验证

4.7.1 太阳的.辐射本领已足够大

目前世界公认太阳发射本领(文献[2])为3.8×1033(尔格/秒),这相当于太阳每秒抛射出质量为 m=4.2×109(千克) 物质。但如上可知,太阳实际发射本领远大于此。因为太阳光仅是辐射能流的一部分,这种能流粒子上限为中微子。

4.7.2 宇宙正在膨胀

宇宙正在膨胀,表明“宇宙斥力”存在,这是宇宙中心辐射能场性质。宇宙正在膨胀恰系宇宙中心辐射能场的客观真实写照(或曰照片)。 4.7.3 “太阳风”的存在

文献 [10]介绍的“太阳风”正是本文定义的太阳辐射能场,太阳风就是太阳辐射能场的客观真实写照。该文献给出了对太阳风考察的卫星实际探测结果(文献图示略)。这可谓太阳辐射能场的真实实验验证。

4.7.4 第四个验证是,任何原子中任何电子均未能落到核上,这是事实

不仅如此,人为方法:高能阴极射线、X射线或高能加速器也很难将电子打到原子核上。这绝非因碰撞截面太小,总会有几率。实际上正是由于原子核具有排它性的辐射能场排斥效应所致。由(22) 式可见,电子得到的原子核排斥能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例。在核半径处排斥能十分巨大,以致可忽略静电引力能。简单计算表明,电子必须具有200倍C(光速)才可能到达核半径处。也因此,玻尔对电子的担心完全多余!

需要指出,对此类问题,量子力学仍会故伎重演――狡辩。但经如上及以下分析论证,量子力学纯系主观臆造,对物理学实质问题全然无知,已经使得量子力学的狡辩不再有任何效力。

4.7.5 第五个验证是人们熟悉的,然而又不熟悉的,这就是气体压力

量子力学会立即反驳说:“气体压力来自分子热运动和碰撞” (文献[8])。需指出,这种解释充其量只能算作表面化非本质解释,作为哲学或市民语言尚可,但不能作为物理学家语言。在严格物理意义上说这种解释是自欺欺人的。这种解释实际上并不清楚分子热运动的实质和根源,更不知温度对单个分子的意义是什么。量子力学(文献 [8])以公开宣称:“对单个分子温度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因为量子力学有一剂灵丹妙药――波函数 Ψ ――量子力学家主观意识,就可以包治百病。温度与这灵丹妙药无任何联系,在灵丹妙药中没任何位置,所以温度没有用处。也所以量子力学结论:对于单个分子,温度没有意义。

但是,只要神经不错乱,人人都懂得,既然宏观温度是大量分子集体贡献,怎么能说单个分子没有贡献?单个分子又怎能摆脱温度环境?这与人对社会贡献完全一致,能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没有意义吗?!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温度概念同样也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温度问题同样也贯穿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并对此可做如下结论:

普朗克常数 h=2π? 与量子数 n=0,1,2,3…好比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共同贯穿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并且,宏观温度 T 就是量子数 n=0,1,2,3… 的照片。

注意,此结论在确切物理意义上正确。

研究还表明:分子热运动及分子间斥力的实际根源正在于原子(核)间排斥能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可得以下具体结果: PV=∑Ei DDDDDDDDDDDDDDDD (23)

式中PV为气体压力势能,Ei为单个气体分子的辐射能场能量(推导略)。这种严格关系唯一证明分子(原子)辐射能场客观存在。此时并唯有此时辐射能场的排斥力效应也十分明显,这就是气体压力。

第五章 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二

5.1 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之二――潜动能客观存在

研究还表明,这种规律正确存在也可用定理表述:

5.2 潜动能定理

〖潜动能定理〗:任何质量为 m 的物体(含场粒子及天体)当以速度 V 运动时,必有潜动能存在。若以符号 T2 表示则为:

T2 = (1/2) mV2 DDDDDDDDDDD (24)

可见,潜动能在数值上与物体经典动能(机械动能)相等。现将经典动能定义为显动能,并以符号 T1 表示之:

T1= T2 =(1/2) mV2 DDDDDDDD (25)

那么,可以定义物体运动全动能,以符号 Tm 表示则为:

Tm = T1+T2 = mV2 DDDDDDDDD (26)

如果,质量 m 以光速 C 运动,其全动能必为:

Tm= mC2 = E DDDDDDDDDDD (27)

看!这就是遐迩闻名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这已表明,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只不过是物体(粒子)运动全动能之特例!然而,不仅爱因斯坦本人,而且后人至今都不清楚质能关系的物理意义。可(27)式中 E=mC2 的物理意义是再清楚不过了!

5.3 潜动能的物理意义

研究表明,潜动能普遍客观存在,实际上它是物体(粒子)运动时的伴随能量。由于潜在性,低速时或直观上人们难以发觉。只有在高速时才明显表现出来,所以人们至今尚不知晓。

研究表明,潜动能实质也是一种辐射能场,这种场粒子上限亦为中微子,对中微子目前尚不能检测,这也是人们尚未发现潜动能的直接原因。

需指出,温度为 T 的物体当以速度 V 运动时,同时存在辐射能场及潜动能能场,两种能场分别可测并须分别描述。但是,以下将完全证明原子核的辐射能场实际上就是原子核自旋潜动能。由此也证明潜动能普遍客观存在。

也所以潜动能的能量效应较其压力(即动量)效应明显,尤其当速度V》C 时,人们无法观测到这种动量效应。然而当物体速度接近光速(V→C)时,潜动能的能量效应与动量效应均不可忽略。这时潜动能的能量效应形成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事实;而其动量效应则形成“物质波”的事实。这就是“物质波”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内容。

5.4 潜动能的实验验证

5.4.1 回旋加速器的验证

文献 [10] 介绍:“电子在回旋加速器中,任何瞬间,轨道平均磁场的增量必须是轨道上磁场增量的 2 倍”。即:

dBave =2dB DDDDDDDDDDDDD- (28)

这无疑表明本文如上全动能成立,亦即表明潜动能客观存在。

5.4.2 电子在加速器中同步辐射光

电子在加速器中同步辐射光能正是电子运动的潜动能,并且,电子同步辐射光的波长 λ为:

λ = h・c/E DDDDDDDDDDDDDD (29)

注意:式中能量 E 是电子同步辐射光能量,也就是电子的潜动能。

5.4.3 地球的潜动能

地球有潜动能?从没听说过!有人说。

不错,但经本文由普适方程已经计算出地球确有潜动能:月球的存在给出完全的证明。因为本文对月球的计算表明,普适方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而且适于地(球)――月(球)结构。并且,对月球的计算,得出两个重要结果:①由普适方程计算月球绕地(球)轨道半径与天文观测(文献[2])的误差小于1% ; ②由普适方程计算得出――月球是颗裸星。这已是个奇迹,目前为止任何理论都办不到!

这种结果无疑表明:

第一,地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刚好等于地球轨道动能,也刚好等于地球的潜动能。于是,地球能量处于一种动平衡中。这表明,月球绕地(球)轨道受地球潜动能严格支配,亦即受地球轨道动能严格支配,亦即受太阳能量严格支配。不仅如此,太阳以此严格支配着系内所有天体(无例外)的运行(位置、动能、尺寸、质量以及轨道曲线性质)。

第二,地球运动潜动能客观存在,在数值上准确等于地球轨道运行动能。故〖潜动能定理〗成立!

第三,“物质波”就是本文所定义的“潜动能”。

第四,普适方程无条件成立!

5.4.4 X射线韧致辐射

周知,X射线韧致辐射最短波长 λmin 为:

λmin = h・c/E -DDDDDDDDDDD (30)

式中 E 为外加能量,在数值上等于电子显动能,也等于潜动能。需要指出的是,电子只能放出潜动能形成所谓的“波长”:λ。而电子的显动能与宏观物体的机械动能一样:只能直接作机械功,不能直接成为辐射能。量子力学对此问题“心不在肝”!

所以,(30)式的真实物理内容是:电子放出潜动能形成所谓波长:λ,这证明潜动能客观存在。可是,量子力学,还有德布罗意,把这称为“物质波”!

还要注意:由(30)式可见,韧致辐射最短波长 λmin 连续可变,这已完全表明电子能量连续可变。再一次证明“量子化”并非电子自身固有属性。

第六章 物质波及其实质

6.1 究竟物质波是什么

谈物质波问题,恰进入量子力学权威领地。作为权威,理应对此做出科学合理解释。遗憾的是虽经近百年发展量子力学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作似是而非的猜测,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正是对“物质波”现象的猜测,并强加给电子。

下面考察物质波。

德布罗意“物质波波长”表达式为:

λ = h/p DDDDDDDDDDDDDDDD (31)

该式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呢?

认真研究表明:虽然 λ 具有长度量纲,但并不表征任何长度物理量,只能表征粒子动量p 的反比量度。之所以具有长度量纲,是因为动量 p 反比量度的单位取 h 的结果。除此之外(31)式不再有其他物理意义,或将其变化如下:

λ=h/p=hv/pv=hv/mv2=hv/Em DDD (32)

式中 Em=Tm 为前文定义的粒子运动“全动能”,这表明 λ 亦可表征粒子运动全动能的反比量度,或者说是对潜动能的一种量度。所以可结论:

6.2 物质波实质

第一,“物质波”波长只能表征粒子运动时的动量效应或者潜动能,实质是潜动能的反比量度。除此之外(32)、(31)式不再有其它意义。

第二,“物质波波长”绝不表示粒子有任何物理意义上的“波动”性质!

第三,那又为何将 λ 定义为“波长”呢?研究表明,这还是在于量子力学的特长――富于猜想的结果:看到粒子(光子或电子)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联想宏观波动(水面波动)的干涉,于是猜想微观粒子(光子和电子)有一种说不清的波动性质。由此便将 λ 定义为“波长”。殊不知,宏观波动(水面波动)的干涉与微观粒子的干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研究表明,水面波动确系水面物质波动。而粒子(光子和电子)的干涉和衍射却完全是由普朗克常数 ? 与量子数 n (一对孪生兄弟) 共同(技术)表演的结果。并可严格准确具体证明:粒子(光子或电子)的干涉条件中的自然数 n=0,1,2,3… 恰为量子数 n=0,1,2,3…(略)。这是因为粒子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是粒子与(量子化了的)物质场(辐射能场)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并且在本文已到达的深度――准确描述场粒子自身结构深度上说,仍未发现任何粒子有任何内禀波动属性。这说明根本不存在“物质波”。而德布罗意“物质波”概念恰在于粒子运动“潜动能”的事实。所以,与其说德布罗意发现了“物质波”,毋宁说他发现了粒子运动的潜动能。

之所以人们认为粒子具有波动性,客观原因在于人们对微观粒子,例如光子,几乎完全缺乏了解。也因之,目前为止,光子的“波粒二象性”问题仍属世界公认遗难问题之一!

第七章 普适方程物理意义

7.1 普适方程物理意义

普适方程物理意义可用图(4)

描述如下:

图中曲线 ① 就是普适方程 ①

式,这代表大自然一种普遍基本规

律――相互吸引规律。式中 T 为

粒子(含天体 )轨道动能,V 为引

力势能。动能等与势能之半,这本是

经典物理内容。

曲线 ③ 就是普适方程 ③ 式,

这代表大自然另一种普遍基本规律

――相互排斥规律。式中 E 为粒子

(含天体)所得到的由辐射中心来的

辐射(排斥)能。

显然,曲线 ① 是线性的,即引

力能 V 随距离 r 呈直线变化;而

排斥能 E(曲线 ③)是双曲线。故,

两条曲线必相交,交点为 ②,即普适方程 ② 式(T=E)。这代表大自然第三种基本规律――普遍客观存在规律――两种相反作用永恒绝对平衡规律:既可以是稳态平衡,例如原子和太阳系;又可以是动态平衡,例如银河系及宇宙的膨胀(含宇宙爆炸)。并且牛顿力学在大自然中完全好用!量子力学对牛顿力学的非议纯属癔语糊勒!

7.2 普适方程注释

第一,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虽很宽广,但却真实具体,并不抽象。

第二,普适方程可以直接用来计算原子结构,计算天文结构须要变换(略)。

第三,已不难看出大自然(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可以)逃脱普适方程规律的支配!所以这里用了“永恒绝对普遍”规律说法,不仅物理意义,而且哲学意义准确可靠。亦不难看出人类目前为止的哲学理论错误(略)!

第四,因此不难理解:普朗克常数及量子数好比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共同贯穿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

研究表明,这已构成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物理学奠基定律。以致物理学不得不另辟一章:

第八章 物理学奠基定律

8.1 物理学奠基定律

〖物理学奠基定律〗:普朗克常数 h=2π? 与量子数 n=0,1,2,3… 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同时共同贯穿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无例外。

8.2 奠基注释

大量研究表明,这不是简单推广。该定律普遍永恒绝对全天候成立!世界上找不到脱离这种定律的东西,人类的灵魂也不例外。因此,也没有能脱离〖物理学奠基定律〗的物理学。所以这叫〖物理学奠基定律〗,名副其实也!

第九章 量子力学的猜测

上述可见,量子力学对一些基本物理学问题要么似是而非,要么一无所知,俨然却夸夸其谈。甚者竟反科学之道建立了【测不准原理】,于是使得科学陷于恶性循环不解之中。这就是目前科学活生生的现实!

现总结量子力学对科学的种种似是而非的猜测:

量子力学猜测一:(目前)试验电离能 = 原子真实能级

量子力学猜测二:原子结构不同壳层 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

量子力学猜测三:粒子(物质)具有(一种朦胧的)波动属性

量子力学猜测四:“物质波”①是轨迹波;②是几率波;③是弥撒物质波包

量子力学猜测五: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

量子力学猜测六:电子具有反常磁矩属性(闭着眼睛摸大象)(以下准确计算证明)

量子力学猜测七:物质世界是测不准的,且不可能测准的,并由此建立一种反科学的理论──【测不准原理】 等等,仅举与本文有关七例。

以上及以下讨论充分证明《量子力学》完全错误,一无是处!并可对物理学做如下结论。

篇8:物理学正论

10.1 世界是粒子的(含场粒子及天体)。但任何粒子都不存在任何物理意义上的内禀波动属性。

10.2 粒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包括天体)。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量子”,即使将“量子”理解为“能量子”也不科学。(量子力学纯属虚构!)

10.3 普朗克常数 ? 及量子数 n 已给出并将给出全部物理世界准确信息,它们共同贯穿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

10.4 任何粒子(含天体,电子,无例外)均不具反常磁矩内禀属性(以下给出具体计算严格证明)。

10.5 物质世界是可测的,并完全可测准的,其准确程度完全取决于普朗克常数 h=2π? 的准确度。

10.6 电子、质子、中子都是经典粒子。附录中严格证明(这种证明本身就是物理学一种奇迹,量子力学望尘莫及)。

10.7 目前为止,世界是经典的。所以,量子力学所谓超脱经典实际就是超脱科学!

以下附录是对全文的严格、具体证明。

第十一章 附录:粒子及其磁矩问题

粒子物理问题,由于缺少直观经验,这给人们正确认识造成极大困难。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并没有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反而给人们本来有限的认识能力又设置了人为的更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测不准原理】。并把人们的认识能力禁锢在量子力学谬误之中。

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验证粒子具有磁矩。但对粒子磁矩问题,量子力学由于缺乏了解,又为了“符合”试验,经常自觉不自觉混淆,有时偷换,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概念。这已使得量子力学对粒子磁矩问题的描述严重有诈!

以下用CGS和高斯单位制具体讨论:

11.1 粒子磁矩问题的实验表达式

文献 [10] 中,粒子磁矩表达通式如下:

g = (h/μ0 H=ω?/μ0 H DDDDDDD (33)

研究表明,该式可谓经验公式,因由试验而来,应当是正确表达式。

然而问题在于,量子力学对实验表达式的真实物理意义及实验的真实物理过程并不清楚。对表达式的理解也有错误,因而得出完全错误的结果和结论。

对于电子,(33)式可变为:

ge=ωe ? / μBH DDDDDDDDDDDD (34)

式中 ge=1.0011596 被量子力学定义为电子的“反常磁矩”值,ωe 为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进动角频。并有:

μB= γe ? =(e/2meC)? DDDDDDD (35)

其中 γe = e/2meC DDDDDDDDDDDD (36)

那么有 ge= (ωe ? / ? H)÷ γe DDDDDDDD (37)

可简为 ge = ωe / γe H DDDDDDDDDDD (38)

这就是量子力学基本思路,并由此得出电子自旋磁矩错误结果。又将这种错误勇敢地推广到其它粒子和其他情况,这就错上加错。

需要指出,根据教科书概念,(36)式为电子轨道回旋比。量子力学又认为电子自旋回旋比为轨道回旋比的2倍,这是由于认为(实际是猜测)电子自旋量为(1/2)? 的必然结果。也得出电子的朗德因子为 2 的结果,这是完全错误的(见下)。

以下讨论给出完全的证明:电子纯系经典粒子,并且其荷质比绝对均匀。

那么,对于这样的经典粒子――电子来说,不管其角动量如何变化其轨道回旋比与自旋回旋比永远相等(只要建立均匀荷质比的经典粒子模型,立即可证,略)。

考虑到量子力学错误因素在内,不影响以上及以下讨论。研究表明(38)式对电子仍然准确成立。

但量子力学错误主要表现在:

11.2 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

◆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一:将 g 定义为磁矩“反常”因子。这表明量子力学缺乏了解又理论贫乏,犯指导方向错误。以下将给出 g 因子的真实物理意义和内容。

◆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二:认为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 ,这是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计算的错误结果:实际上是与作为能量单位的 ? 简单呼应导出结果,没有物理意义。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三:量子力学自觉不自觉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 ? 的物理概念并偷换之,这叫偷换概念。注意,(37)式中分线上下都有 ? 项。由(33)式可知:

(h ≡ ω? = E DDDDDDDDDDDDDD (39)

这里 ? 分明表示能量 E 的单位,这就是(37)式分线上面之 ? 。而(37)式分线下面之 ? 却是角动量的单位。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不容混淆,虽然它们的数值和量纲完全一致。

称职的物理学家在未有把握之前不会轻易消去 ? 项。然而量子力学却毫不顾忌这么做了,那末所得结果必有诈!

◆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四:以下将证明量子力学完全不了解粒子磁矩实验的真实物理过程以及(33)、(38)式的真实物理意义。

那么,电子磁矩实验真实物理内容是什么呢?现将(34)式变化如下:

ωe = (ge・H/?)μB DDDDDDDDDD (40) 注意,式中 μB 为玻尔磁子,系作为磁矩的单位出现,为常数;而 ? 则作为能量的单位出现,亦为常数;因子 ge 也是常数。

那么,(40)式明确表明:ωe 与 H 成正比,而与电子真实角动量无关(注意式中无有角动量物理量)。也就是说,无论电子真实角动量是多少,(40)式中的 ωe 都保持不变。

或者由(38)式得:

ωe = ge・H・γe DDDDDDDDDDD (41)

式中 ge 及 γe 均为常数,该式仍然表明 ωe 只与 H 成正比,与电子真实角动量无关。并请注意,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

由此可结论:由于粒子磁矩进动实验结果与粒子真实角动量这种无关性(注意:与实验无关,并非理论无关),因而这种试验就不能直接测得任何粒子真实磁矩。因为完全相反,粒子真实磁矩直接与角动量紧密(理论)相关(只要建立经典粒子模型立即可证)。并且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对任何粒子都成立。

然而,量子力学却由此直接得出“电子自旋磁矩” μe :

μe = ge・μB DDDDDDDDDDDDD (42)

注意:这种结果,①偷换了常数 ? 概念;②假定电子自旋量为(1/2)? ;③并不了解 ge 因子的真实物理意义,因而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然而,(41)式是有功劳的,它已经揭示出粒子磁矩问题的本质规律(量子力学全然不知)。并且,这种规律的正确性可用下述 Ⅳ 条磁矩定理表述。

11.3 粒子磁矩定理Ⅰ

〖粒子磁矩定理Ⅰ〗: 任何粒子(含场粒子及天体,下同)的磁矩问题都是经典问题,不存在任何非经典问题。

显然,此定理的证明,不可能立竿以毕。但是,本文如下仍将给出完全的证明!

这定理的证明本身就已是物理学奇迹之一。这已表明量子力学完全无聊!

11.4 粒子磁矩定理 Ⅱ

〖粒子磁矩定理 Ⅱ〗:任何磁矩进动试验都不能直接测得任何粒子的真实磁矩。但玻尔磁子除外。

其实,上述讨论已经给出定理 Ⅱ 的证明。这是由于实验磁矩进动角频 (ω) 与粒子真实角动量 (L)无关,而粒子真实磁矩(μ)却与粒子真实角动量 (L) 紧密直接相关(不可开胶)!

然而,量子力学竟然由实验直接得出粒子的磁矩结果。那么,这种结果必不真实,严重有诈!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空虚,已养成寄生性和猜测性。所谓寄生旨在寄生于经典物理,经典物理已清的,量子力学也清楚,并夸其谈而娓动听;经典物理未清的,量子力学也一无所知,不得不依赖对实验进行猜测――并美其名曰“符合”试验。

11.5 粒子磁矩问题理论表达式

研究表明,为了要得到粒子真实磁矩,就必须建立磁矩问题的理论表达式。量子力学对此完全无能。本文大量研究,现给出粒子磁矩问题的准确理论表达式如下:

Kφ = ω・L / μ・H DDDDDDDDDD (43)

或为讨论方便变为:

ω = Kφ・μ ・H/ L DDDDDDDDDD (44)

注意,这种理论表达式的正确性,可用粒子磁矩定理 Ⅲ 表述如下:

11.6 粒子磁矩定理 Ⅲ

〖粒子磁矩定理 Ⅲ〗:任何粒子(同上)不管公转还是自旋(旋转轴须平行),其磁矩在磁场中进动角频 ω 与粒子磁矩 μ 成正比,与外加磁场强度 H 成正比,与粒子角动量 L 成反比。其比例为常数。

若用符号 Kφ 表示这个常数,那么有:

Kφ = 1.0011596 DDDDDDDDDDDD (45)

研究表明,Kφ 为物质与物质场相互作用常数,并且这是所有粒子(含天体)的共性问题,绝非任何粒子(例如电子)所特有。任何粒子,无例外,都不具反常磁矩内禀属性,以下给出完全的证明。

研究还表明,理论表达式即(43)、(44)式具有普遍意义,对所有粒子(含天体)任何情况(公转和自转)都准确适用。并都将得到与实验完全相符的结果。

这一事实完全表明:

第一,粒子磁矩问题是共性问题。

第二,粒子磁矩问题确系经典问题。这表明〖粒子磁矩定理Ⅰ〗成立(以下还将证明)。

11.7 电子及其磁矩

作为物理学者,在将(34)式变为(38)式时不应忘记两件事:

11.7.1 物理学者不应忘记第一件事

第一件事:由于混淆并(偷)更换常数 ? 物理概念的结果,使得(38)式具有了完全特殊的意义。在于,(38)式却反映且唯能反映电子基态轨道磁矩真实情况。这是由于唯基态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为 ? ,也方可与作为能量单位的 ? 相消。这么做的结果,使得磁矩实验只能直接测得电子基态轨道运动真实磁矩,且在数值上等于玻尔磁子μB :

μB = ωe・? / ge・H DDDDDDDDDD (46)

需指出,这是所有磁矩进动试验所能测得的唯一真实磁矩。除此之外任何粒子任何情况(公转和自转)的真实磁矩都不可能由磁矩进动实验直接得出(只要建立经典模型立即可证)!

(46)式也可由(34)式直接导出,但物理意义完全不同:在(34)式中,μB 系作为磁矩的单位出现,为常数,? 则作为能量的单位出现;而(46)式中 μB 则是电子基态轨道真实磁矩,而 ? 为电子基态轨道运动真实角动量。

11.7.2 电子快报

电子快报:

研究表明,(46)式又有引伸的重要物理意义(可谓物理学今古奇观):在于由电子自旋的实验竟然得出电子轨道运动的真实磁矩μB ; 反而无论如何也不能直接测得电子的自旋真实磁矩。就是说,将电子自旋试验参数(自旋进动角频ωe 、自旋试验场强H、自旋因子ge)代入(46)式,居然得出电子基态轨道运动真实磁矩μB !并且计算也表明,对其它轨道磁矩(38)式也适用。这便是值得物理学家注意的“电子快报”!于是有:

11.7.3 电子磁矩问题的表达通式

因此,可以构造电子磁矩问题的表达通式:

μe = ωe・Le / ge・H DDDDDDDD (47)

式中 μe 既表示电子的自旋磁矩,也表示轨道磁矩,Le则为对应的角动量。

11.7.4 电子磁矩问题表达通式的应用

例一:用电子磁矩表达通式即(47)式求解电子轨道角动量为 L2 =2? 时的轨道磁矩μ2

解:将 L2=2? 代入(47)式有:

μ2 =ωeLe/geH=ωeL2/geH=ωe・2?/geH=2(ωe?/geH)

=2μB (正确)

研究表明,对电子自旋(47)式当然成立,因为(34)~(38)式是系由自旋试验而来。只要将电子自旋真实角动量代入(47)式便得电子自旋真实磁矩(以下给出结果)。 11.7.5 庄严事实

庄严事实:

由电子自旋试验得到的结果即(38)式,却完全适用于电子任何情况(包括自旋各种状态,也包括轨道公转各种情况)。这已充分证明 〖粒子磁矩定理 Ⅲ〗 成立,同时证明 〖粒子磁矩定理Ⅰ〗也成立。如果电子不是经典粒子,(47)式绝不会成立。

11.7.6 一条真理

一条真理:

上述庄严事实展示一条真理,即下式成立:

ω自 / ω公 = ωe / ωB ≡ 1 DDDDDD (48)

式中用 ω自 表示电子自旋磁矩进动角频,亦即 ωe ;而 ω公 表示电子轨道磁矩进动角频,亦即ωB 。研究表明这是〖粒子磁矩定理 Ⅲ〗 及 〖粒子磁矩定理Ⅰ〗 的必然结果!以下还将对 (48) 式进一步证明。

这种结果,唯一表明电子纯系经典粒子,因为只有经典的荷电粒子模型(并且荷质比均匀)才有(48)式结果(只要建立经典模型立即可证,略)。

11.7.7 量子力学错误结果

然而,量子力学却得出与(48)式相悖的错误结果:

ωe/ωB = μe/μB = ge = 1.0011596 DDD (49)

显然,量子力学完全不知常数 ge 的真实物理意义。更不知:〖粒子磁矩定理 Ⅱ〗已无余地地指出,任何磁矩进动试验都不可能直接测得任何粒子的真实磁矩!然而,量子力学却直接得出(42)、(49)式结果。所以这种结果必不真实,严重有诈!

也显然,这种结果纯系根据实验比值瞎子摸象。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荒唐!

11.7.8 物理学者不应忘记第二件事―― 荷质比均匀问题

第二件事:电子(作为粒子)自身内部结构各点微荷质比是否均匀?如果微荷质比均匀,则(34)~(38)式均成立,反之都不成立。

这问题,只要建立经典模型立即可证(略)。同样可证明,如果粒子内部微荷质比不均匀对轨道公转磁矩影响甚微,可忽略;但对自旋磁矩影响显著,不可忽视(研究表明质子和中子正是这种情况)。然而,量子力学一律忽视!

以下对荷质比作定量讨论,需要定义。

微荷质比的定义:将粒子内部结构各点的真实荷质比定义为微荷质比,用符号 △q/△m 表之。

那么,如果粒子自身内部结构各点微荷质比点点相同,即:

△q/△m = 常数 DDDDDDDDDDD (50)

则被定义为:粒子自身内部结构荷质比均匀。

否则谓荷质比不均匀。

显然,此类问题量子力学显得力所不及。但值得庆幸的是,对电子来说大量研究表明(50)式准确成立。也正因如此,才允许(否则不允许)进行(35)~(38)式变换,才有(48)式结果。否则(48)式不会成立,也不会有(47)是正确结果。

此外,本文应用普适方程已准确推出电子自身内部结构(繁琐,略),这种结构也准确表明电子内部结构各点微荷质比点点相同。且有:

△q/△m = 常数 =e/me DDDDDDD (51)

那么,以下 〖粒子磁矩定理 Ⅳ〗给(48)式以严格证明。

11.8 粒子磁矩定理 Ⅳ

〖粒子磁矩定理 Ⅳ〗:任何粒子(同上)只要是经典的,如果(50)式成立,不管公转还是自旋下式总成立:

ω1 / ω2 =q1/m1 ÷ q2/m2 -DDDDD (52)

式中 q1/m1、q2/m2 分别表示两种情况下的粒子平均荷质比;ω1、ω2 分别表示两种情况下磁矩进动角频;下表 “1”、“2”表示两种情况:其中包括两种粒子情况 m1、m2,或者两种电荷 q1、q2 情况,或者表示同一粒子两种试验条件,或者表示自转与公转两种情况。

这表明(52)式的广泛适应性。它也表明粒子磁矩问题的共性,同时也表明离子磁矩问题的经典性。

只要建立经典模型,〖粒子磁矩定理 Ⅳ〗立即可证(略)。需指出,〖粒子磁矩定理 Ⅳ〗既可由理论表达式推导证明(略),也可由实验表达式推导(略)。

那么,将(52)式应用于电子的自旋与公转两种情况,则有:

ω1/ω2 = ω自/ω公 = ωe/ωB

=q1/m1 ÷ q2/m2 DDDDDD (53)

式中下标“1”表示电子自旋情况,下标“2”表示电子公转情况。于是:

q1/m1 ≡ q2/m2 ≡ e/me

那么有: ω自/ω公 ≡ ωe / ωB ≡ 1 DDDDDDD (54)

这表明(48)式成立,亦即表明电子自身内部荷质比均匀。

这再一次证明了电子问题的经典性质。如果电子不是经典粒子(54)式绝不成立。

至此,上述四条磁矩定理严格证毕。

那么,这就在事实上彻底打破了《量子力学》关于电子理论问题的神话――鬼话。

并且至此,已完全、充分、确切地证明了量子力学纯系伪科学(非任何偏见)。在哲学及物理学意义上说,此结论都严格准确。

11.9 粒子磁矩理论表达式的应用

11.9.1 用理论表达式计算电子轨道磁矩

例二,应用粒子磁矩理论表达式即(43)式求解电子基态轨道运动角动量为 L1= ? 时的轨道磁矩 μB

解:由(43)及(54)式得

Kφ = ωBL1/μBH = ωe? / μBH DDDD (55)

那么 μB = ωe? / KφH DDDDDDDDDDD (56)

式中 Kφ= ge (数值相等但物理意义不同)。显然,该式与(46)式等价。所以(56)式结果正确。这表明本文磁矩理论表达式正确成立。

也显然,对于其它轨道磁矩理论表达式都成立(略)。

那么,(55)式是一个很有用的式子,他好比 粒子磁矩问题杠杆,由它可导出所有粒子所有情况(公转和自传)的真实磁矩。

11.9.2 用理论表达式计算电子自旋真实磁矩

例三,用粒子磁矩理论表达式求解电子自旋真实磁矩: μe

解:将磁矩理论表达式用于电子自旋则有

Kφ = ωeLe / μeH DDDDDDDDDDD (57)

联立(55)、(57)二式则有

μe = (ωeLe /ωB ?)μB DDDDDD (58)

由〖粒子磁矩定理 Ⅳ〗及(48)式知:ωe=ωB ,故有:

μe = (Le/?)μB DDDDDDDDDDD (59)

只要将电子真实自旋角动量:Le

Le = (1/401.16764) ? DDDDDDDDD (60)

(这是本文大量研究结果,推导繁琐,略)代入(59)式便得电子自旋真实磁矩:μe

μe = (1/401.16764) μB DDDDDDDD (61)

可有人不敢相信这 (61) 式结果。但是,(59)式必正确!

那么,为何量子力学猜测电子自旋量为(1/2)? ,又能与实验“相符”呢? 这是由于磁矩实验表达式即(34)~(38)式与电子真实角动量无关,不管电子真实角动量是多少,(34)与(38)二式总自洽成立。因此,量子力学诡称符合实验,实属欺诈!

下面考察质子。

11.10 质子及其真实磁矩

考察质子磁矩立刻出现困难:却乏质子有关数据。

11.10.1 质子结构数据

不过不要紧,本文大量研究已经给出质子自身结构准确描述,并在几方面都与实验完全相符。这种描述给出如下两个重要结果:

第一,质子自旋真实角动量以 LP 表示,则为:

LP=h=2π ?=6.6260755×10-27(尔格妙) DDD (62)

第二,质子自旋理论半径以 rP 表示,则为:

rP = 1.324100×10-13 (cm) DDDDDD (63)

这两项结果推导繁琐,但以下仍将给出出其不意令人叹为观止的证明。

仿照电子,对质子做如下计算:

EP=n2LP2/ 2mPrP2 =n2h2/ 2mPrP2 DDD (64)

式中 mP 为质子质量,n为量子数。将(63)、(62)式代入得:

EP = n2×7.5163935×10-4(尔格) DDDD (65)

注意:式中数字恰为质子自旋动能,现以符号 TP1 表示:

TP1=(1/2)mP・C2

=7.5163935×10-4(尔格) DDDDDD (66)

那么,据潜动能定理,质子必有潜动能,以 TP2 表示:

TP2=TP1 =(1/2)mP・C2

=7.5163935×10-4(尔格) DDD (67)

那么,质子必有全动能以 EPm 表示:

EPm= TP1+TP2=mP・C2

=1.5032787×10-3(尔格) DDDDD (68)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 E = mC2 DDDDDDDDDDDDDDDD (69)

这表明质子自旋速度恰为光速C,那么质子自旋角动量若以符号 LP 表示必为:

LP=mP・C・rP = 6.6260755×10-27(尔格妙)

= h =2π ? DDDDDDDDDDDDD (70)

如上计算表明,(63)、(62)二式必需同时成立。如果 LP 、rP 中一项不成立,则上述计算都不成立。这可谓对质子结构数据初步证明,以下还将证明。

11.10.2 质子世界

注意,(64)式有着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现将其变化如下

E = n2h2/ 2mPr2 DDDDDDDDDDDD (71)

这就是质子辐射能场准确数学表达式,式中 r=rP→∞ 为距离,E的量纲为能量,但其数值为在 r 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即能场强度。当距离从 ∞ 收缩至 rP 时,能量 E 恰为 EP 即(65)式,且此时质能关系式 E=mC2 成立。这说明质子活动(自旋)范围为rP(自旋半径),亦即(63)式成立。

上述可见,质子世界的(作用)范围为 r=0→∞。其中 0→rP 为质子内部结构世界,而rP → ∞ 为质子(或原子核)的外部作用世界。

11.10.3 量子化的根源

注意,(64)式及(71)式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且,这就是世界量子化的真实根源!这是质子(原子核)的内禀属性。也并且,原子核(质子)以此严格规定并支配着所有外部世界:核外所有电子、原子、分子、晶体、固体、液体、气体、天体、宇宙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宇宙的历程。这些也都是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

11.10.4 质子与普适常数

根据经典物理,现将质子电荷库仑自举能用 Epe 表示,则:

Epe=e2/2rP=8.7296129×10-7(尔格) DDD (72)

那么有:

EPm/Epe = 1722.0451 = Φ DDDDDDD (73)

这也就是正文中的普适常数 Φ 之值,参见(15)式。式中 EPm 为质子全动能,即(68)式。可见,普适常数 Φ 还严格规定着质子。

注意:(15)式与 (73)式是完全不同的计算,然而竟得出完全相同的结果,即普适常数 Φ之值。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果,已完全表明本文对质子的计算无误。以上质子数据都成立。

11.10.5 质子与反常磁矩

作如下计算:

(TP1+TP2)/TP1 = 1.0011614 DDDDDD (74)

这就是试验测得的“反常磁矩值”。注意文献[10]介绍:“试验测得电子反常磁矩值为1.0011609(±0.0000024)”。

再做如下计算: 1+1÷(Φ/2)=1+2/Φ=1.0011614 DDD (75)

这就是普适常数 Φ 与反常磁矩的关系。

上述计算已经表明:

第一,谓反常磁矩值并非为电子所特有,而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常数,为任何粒子(包括天体)所共有。

第二,本文关于质子结构数据的计算准确无误。

11.10.6 质子的真实磁矩

有了上述准备,现在继续考察质子磁矩。但又出现困难:质子内部结构微荷质比是否均匀?不过不要紧:可以先假定其荷质比均匀,然后在研究处理。

那么,如果质子荷质比均匀,亦即假定(50)式对质子成立,就可将 〖粒子磁矩定理 Ⅳ〗应用于质子和电子两种粒子。必有:

ω1/ω2 = ωe/ωP = q1/m1 ÷ q2/m2 = e/me ÷ e/mP

=mP/me DDDDDDDDDDD (76)

式中用下标“1”表示电子,下标“2”表示质子,所以有:

ωe/ωP = mP/me DDDDDDDDDDD (77)

该式右端为质子与电子的质量之比,为:

mP/me = 1836.1528 DDDDDDDDDDD (78)

而(77)式左端,实验(文献[12])已经测得:

ωe /ωP = 658.210688 DDDDDDDDD (79)

然而,量子力学(文献[12])错误地推荐此值为:

ωe/ωP = μe/μP = 658.210688 DDDDD (80)

显然,这是错误结果:第一因为,上述 〖粒子磁矩定理 Ⅱ〗 已无余地地指出,任何磁矩进动实验都不可能直接测得任何粒子的真实磁矩;第二因为,试验实际测得的数据是 ω 而不 μ,

这表明(79)式正确无误,而(80)式错误。

回头再看,(77)式并不成立!究其原因恰在于:假设不合理。原来质子自身结构荷质比并不均匀!然而,不均匀程度如何?需作如下计算:

mP/me ÷ ωe /ωP = 1836.1528/658.201688

= 2.7896125 DDDD (81)

注意:这就是质子内部结构荷质比不均匀程度。因为如果荷质比均匀,(77)式必成立(据磁矩定理Ⅳ)!而事实不成立,恰在于质子的荷质比不均匀(唯一原因)。故,(81)式准确表征质子荷质比不均匀程度。

若以符号 gP 表示质子荷质比不均匀因子(即不均程度),则有:

gP = mP/me ÷ωe /ωP = 2.7896125 DDDD (82)

大量研究表明,此种关系对任何粒子都准确成立。

于是粒子荷质比不均因子(以符号 g 表示)的表达通式为: g = m/me ÷ωe /ω DDDDDDDDDDD (83)

显然,这里的荷质不均因子与教科书中(文献[4])朗德因子数值相近,但物理意义完全不同。若以符号 g’表示朗德因子,则有:

Kφ = g’/g =1.0011596 DDDDDDDD (84)

研究表明,(84)式对所有粒子都准确成立。那么,对质子则有:

Kφ = gP’/gP = 2.79284386/2.7896125

=1.0011596 DDDDDD (85)

看!质子也有了“反常磁矩值”:1.0011596。 这种计算,再次打破了量子力学关于电子的神话――鬼话。

所以研究表明,Kφ=1.0011596 为物质与物质场相互作用常数(参见 〖粒子磁矩定理Ⅲ〗),为任何粒子(包括天体)所共有。并不为电子所特有,因而不能表征磁矩“反常”。

那么,将磁矩理论表达式,即(43)式用于质子:

Kφ = ωP・LP / μP・H DDDDDDDDD (86)

联立(55)、(86)二式有:

μP =(ωP・LP/ωe・? )μB DDDDDDD (87)

将(70)、(79)二式代入得;

μP = (2π/658.210688) μB

= 8.8528430×10-23(尔格/高斯) DDD (88)

这就是质子自旋真实磁矩!这是质子磁矩的第一种算法。用这种算法可以算得任何粒子的真实磁矩,下面介绍另种算法。

11.11 粒子磁矩另一种算法

大量研究,下面给出粒子磁矩另种算法表达通式:

μ = g・γ・L DDDDDDDDDDDDDD (89)

研究表明,该式对所有粒子的磁矩都准确适用。虽然教科书中也有一模一样的公式,但物理意义大相径庭!

这里, L 为粒子真实角动量;γ为所谓的回旋比,但对荷质比不均匀的粒子,γ已不再能表征真实回旋比,而只能表征平均荷质比概念;g 则为荷质比不均因子,它表征粒子内部荷质比不均匀程度,为无量纲常数,可由实验测定,也可理论推导。并且有:

g ≡ g’/Kφ DDDDDDDDDDDDDDD (90)

式中 g’为教科书中的“朗德因子”。研究表明(89)、(90)二式对任何粒子(含天体),不管公转还是自转都严格成立。

11.11.1 电子磁矩另一种算法

对于电子,(90)式变为:

ge=ge’/Kφ=1.0011596/1.0011596 ≡1 DDD (91)

这里,电子的 ge≡1, 表征电子内部结构各点荷质比绝对均匀。并再次证明电子确系经典粒子。那么,以上所有计算均有效!

11.11.2 用另种算法计算电子轨道磁矩

例四,用(89)式求解电子轨道角动量为 L3=3? 时的轨道磁矩 μ3

解:对于电子,ge≡1, γe=e/(2meC) ,并将L3=3? 代入(89)式有

μ3 =(e/2meC)×3? = 3μB (正确)

11.11.3 用另种算法计算电子自旋磁矩

例五,用(89)式求解电子自旋磁矩:μe

解: 对于电子, ge≡1,γe=e/(2meC),代入(89)式得

μe=(e/2meC)Le=(Le/?)μB DDD (92)

此结果与(59)式全同,正确。

11.11.4 质子和中子磁矩的另种算法略……

11.12 结语

综上述可见:

第一,Ⅳ条〖磁矩定理〗完全是经典的。

第二,电子、质子、中子完全遵从 Ⅳ 条〖磁矩定理〗,这已无可辩驳地证明:电子、质子、中子完全是经典粒子。《量子力学》纯属主观臆造!

物理学个人简历

物理学正论 [上]

物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物理学科组工作计划

定义散文

本科物理学专业自我鉴定

论惯性-物理学毕业论文

漫谈机械能守恒定律物理学论文

物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价值的物理学定义(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