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时间:2025-03-15 03:33:15 作者:DINGDING8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INGDING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希望大家喜欢!

篇1: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  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中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1] [2] [3] [4]

篇2:浅谈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教师中心稿)

浅谈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上,美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到蔡元培的美育方针,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陶冶性情、净化情感、美化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提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美“读”:感受直觉的美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把文中的人、事、情、物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直觉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所谓的美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在美读过程中去与作者沟通、对话,去体味百态人生,去品读点滴生活,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感受文章,感知情性,获得理解的提升。比如学习《背影》时,初看时,学生很难把握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那种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初中的学生没有这种亲身的经历,从小就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对父母的情感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刻,就不能体会那种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儿子对父亲崇敬的爱。要求教师在示范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平缓和深沉,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爱意。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慢慢地体会父子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真情。再比如读李清照后期作品《声声慢》,由于李清照特殊的经历,作品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对个人对国家的一种哀怨之情,在教读时,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把握节奏和声调,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沧桑之语。美读时,要注意要用普通话,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要随着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二、美“感”:抓住情感的美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把美育称作“情育”,可见情感对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再通过自身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自己在对文章人物的审视和评价中得到性情上的陶冶,真正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净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在学习《故乡》时,让学生去比较儿时的故乡和现时的故乡,儿时的闰土和现时的闰土,让他们在比较中体会两种不同的情感:对故乡似舍难舍,似分未分;对故乡人似近非近,似亲非亲,认识它们背后的原因,在情感认识中去认识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从而达到深刻挖掘文章中心的.目的。再比如《岳阳楼记》,在学习时,让学生领会悲喜两重天的情感,悲境中的去国怀乡,忧馋畏讥;喜境中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对情感把握中,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这些情感的体验来源于教师的“外”情移植和作品“内”情的感化。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这些情感”。在文学审美教育中,教师体验的情感来源于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更深刻的美感。在美“感”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每一滴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历程,做到心中有情,笔下有意。

三、美“形”:把握形象的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与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章的艺术或情境形象,通过对艺术或情境形象的分析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审美境界。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注意分析文章几个重点人物的形象,从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几个情节中去认识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从“我”的那一声“先生”的称呼中领会未泯的良知和一颗善良的心,从而领会资本主义的人情冷暖,把握作者笔下流动的“美”,无论人物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都能教会学生生活的真实,真实就是一种美。再比如《春》,通过作者对春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即使不在春天里也能感受春浓郁的气息,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沐面而来,领会花的烂漫,草的生机,风的温和,雨的细爽连绵。让春的形象再现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又一次回到了身边,这就是形象的魅力。好的作家总是让形象在读者眼前不停徘徊,通过把握形象来把握美,让读者也尝试在生活来捕捉美。对形象美的把握越具体,就越能发现文章的“美”,作者的“美”,也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为自己创造美奠定基础。

四、美“悟”:体会愉悦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舒畅透彻的感受,是一种呼吸新鲜自由空气的感受。这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受只能在对文章透彻领悟基础上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夹杂任何的功利,它是“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它是文章解读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让你“三月不知肉滋味”,也让你产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如教读王维《使至塞上》,其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直观体验,这还远远不够,头脑中光有形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很难达到感悟的境界。相反,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每一字,感悟每一个字所带来的意象,然后去体会它“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言“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带着这种感悟去阅读,从而使阅读进入一个崭新的层面。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已有的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就会对阅读产生影响,在文学笔下,“梧桐的多情,丁香的忧愁;白杨的洒脱,杨柳的缠绵;牡丹的富贵,荷花的脱俗;凤凰的高贵,杜鹃的悲凉”,这些情感和心态自会与文章融合一起,产生新的意境。当学生完成了这种感悟过程后,他们所得到的收获是空前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如果语文教学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中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美丽之果。

篇3: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借助语文所包涵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要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性,在发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王慧琴  作者单位:河北省崇礼县第三中学,076350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2009 1(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4: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毕业论文

摘 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1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熟练掌握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如何配合全民素质教育,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农村包围城市  教师素质

Abstract: The basic goal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nese is to realiz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must fully let students develop voluntarily, bring out, excavate its latent energy. So,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gentle teacher of language of middle school should be from the simple attention teaching method,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 , is it study respect of law change , so as to lead students positive thinking to pay attention to at the same time, grasp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hinese, grasp the tool obtaining information , exchanging the thought, communicating views skillfully. As Chinese educator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sider conscientiously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how to cooperate with the whole people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in an all-round way , make it become qualified talents who build the motherland.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篇5: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

摘 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 毕业论文。为达到这1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重视教法,向不但重视教法,同时重视学法的.方面转变,以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熟练掌握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如何配合全民素质教育,全面地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农村包围城市 教师素质

Abstract: The basic goal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nese is to realize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must fully let students develop voluntarily, bring out, excavate its latent energy. So,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gentle teacher of language of middle school should be from the simple attention teaching method,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 , is it study respect of law change , so as to lead students positive thinking to pay attention to at the same time, grasp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hinese, grasp the tool obtaining information , exchanging the thought, communicating views skillfully. As Chinese educator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sider conscientiously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how to cooperate with the whole people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in an all-round way , make it become qualified talents who build the motherland.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篇6: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1〕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1〕

[作者]  沈亚萍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收稿日期:1997―09―21

篇7: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1〕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1〕

[作者]  沈亚萍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

[1] [2] [3]

篇8: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关于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社会滋生了许多不良思想,为了使小学生不受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更需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具体应用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教师除了借助课内的语文学习之外,同样可以将美育教育贯彻到课外的教学中来,比如课外阅读、课外写生活动等均可以成为学生体会美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针对课外阅读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爱好来向他们推荐一些小故事、科普杂志或者其他趣味性阅读读物。另一方面,在课外写生等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认真发现,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比如美丽的鲜花、灿烂的阳光以及飘零的落叶等均可以成为学生体会美的重要途径。总之,美育功能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素质教育功能,与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并称为语文教育的三大素质教育功能。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正常的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为了确保其渗透质量,就需要将美育教育思想合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以便可以全面增强美育教育的有效性。

篇9: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转课堂”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被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流程,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进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后教”对“先学”之不足的补充、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等是“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翻转课堂”的提出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需求。“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还是获取学习资源,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翻转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学习资源的能力。“翻转课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独立主动地完成与课文内容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等将“自学”的知识内化,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一、“翻转课堂”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目前,在网络资源中的“翻转课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资源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微视频资源比较少。因此,“翻转课堂”的应用要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不能随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更不能选择不适用的微视频资源。虽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新颖,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教学效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核心,海量的教学内容并不全部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教学活动,教师不能盲目追求“翻转课堂”而把全部教学内容“翻转”过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需要科学的、系统的长期坚持才能获得实施效果。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有着整体的宏观布局和控制,选择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分散于整个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1]

(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外,课文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诵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诵读,更有助于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声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意义。[2]在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诵读的必要性,因诵读是学生语言表达、用心体验、积极思考的前提。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运转和思想感情的碰撞,转变了学生作为课堂“倾听者”的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驱动任务,在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及时评价学习行为

在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但不能随意破坏课堂纪律。当学生参与到“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管理者要及时作出有效监控。在课前学生“先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的范围,确保学生使用的电脑安装了过滤引擎,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查询相关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成绩。由于“翻转课堂”的互动性较强,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分组和座位,向学生明确课堂纪律,防止出现“一锅粥”的杂乱现象。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以“后教”补充“先学”之不足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先学”的.能力有高有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先学”环节有可能带来学生零散地掌握知识要点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后教”环节中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系统构建。“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微视频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形成探究兴趣。由此可见,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中的“后教”不仅是对学生“先学”效果的检验,其关键作用更是帮助学生归整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展开有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3]基于该层面来看,“翻转课堂”中的“后教”作用远远大于“先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包括多种文体类别。通常情况下,文学类的教学内容相对灵活,而实用类的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规定性强。因此,文学类教学内容更容易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文学类教学内容也不允许学生随意发散思想,不能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由此可见,“翻转课堂”中的“先学”与“后教”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一旦学生在“先学”环节中没有真正掌握规定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后教”环节中就需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知识,掌握教学内容。

(二)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

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中微视频的使用应该是最能吸引学生目光的部分。“翻转课堂”的应用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师安排学生模拟各国外交使节,教学目的包括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切身体会烛之武的能言善辩。学生要经历四个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1.翻译句子

将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分别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干句子,每组选出一名翻译能力最强的学生。

2.检验掌握情况

对在第一环节脱颖而出的6名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翻译检测,选出正确率最高的前4名学生。

3.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技巧

由这4名学生作为一个小组,经过集中讨论后分别阐述烛之武的外交语言技巧所在。请其他2组已经没有代表的同学进行投票,选出3名学生,再由这3名学生组成小组,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烛之武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烛之武的自身定位准确,外交语言运用得体;其次,烛之武对地理形势掌握透彻,以“理”的事实说服秦伯;最后,对秦晋未来发展有着准确而独到的见解,以“情”动人。

4.模仿环节

模仿烛之武的外交语言写一段说服秦伯的语言段落,由这3名同学分别尝试说服其他学生扮演的外交使节,切身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烛之武退秦师》这堂语文课的明显特征是教学活动设计巧妙,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对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情况进行检测,使学生切身体会烛之武的外交语言魅力,这些都是教学重点所在。

(三)围绕中心问题实施教学

例如:中学语文《紫藤萝瀑布》中心主线为“以眼观花—以心观花—以理观花”,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这条中心主线进行。

1.以眼观花

教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带着欣赏美的目光以眼观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组内分享学生在“先学”环节中找出作者赞美藤萝花的语句,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藤萝花之美所在。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先在组内尝试讨论解决,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随后,安排各个小组之间分享组内得出的感受总结和疑难问题。

2.以心观花

问题1:让我们跟着文章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一下让作者怜悯的藤萝花到底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找出若干词语进行概括。问题2:这么多年过去了,藤萝花又开了,原本稀疏散落的藤萝花马上就要枯萎了,没想到又重生了。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藤萝花为什么从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生长起来了呢?

3.以理观花

教师:藤萝花顽强的生命力使作者感到释怀,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的哲学感悟?《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语文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内容层层深入,学生可以围绕中心主线“以眼观花—以心观花—以理观花”进入教学情境,结合文章背景资料,利用课前“先学”环节中寻找的微视频资源,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4]《紫藤萝瀑布》“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中心主线串联起文章每个部分的知识点,使学习过程不再混乱迷茫,有效组织了“翻转课堂”上容易出现的“一锅粥”情形,使语文课堂教学秩序井井有条。综上所述,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新花样,只有真正了解“翻转课堂”的实施意义,才能看到其应用在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思路中的作用。“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由学生在网上“先学”来取代教师授课,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传统课前预习中的不足,而“后学”环节则更加注重系统知识的构建。由此,“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文背景和内容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它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齐雪松.现代信息技术翻转语文教学课堂[J].福建质量管理,2015(7):60-61.

[2] 彭婷.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5(24):109-111.

[3] 王建国.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8):14.

[4] 吴艳萍.翻转课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279-280.

篇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

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

数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

作 者:孔莉  作者单位:淮滨县赵集初级中学,河南,淮滨,464445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09 “”(34)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篇1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培养审美能力.

作 者:李薇静  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感受   理解   创造  

篇12: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论文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方法之真、价值观之善、情感之美,客观上要求科学教学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承载着让儿童感受科技美的启蒙任务。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就是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呈现为审美对象的成果,是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活的形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科学之美,必须根据科学教学的审美特点,遵循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在发掘、把握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正确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情起兴,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感染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不可能以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其实现依靠的是小学生与审美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从动之以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育不能被动接受,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以情起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之“美”的最基本的途径,以此实现“美”的教育功能。就其实施的方法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科学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让学生产生“科学学习是美的”感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听有些教师的课,感觉舒服,甚至回味无穷呢?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是美的魅力。科学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强调理性和客观。学生往往对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真、善、美难以体会,将科学学习等同于课上记笔记、背概念和课后做习题等枯燥的学习活动,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美感,丧失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没有自由,美是不会生长的。只有学生自己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身介入并悉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高昂、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探究,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感悟科学之美、探索之趣,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

2.以审美对象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美育也总是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趣味性是美育的一大特征。美育的过程总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具有直观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美的形象,激活学生审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缺少的是眼光。”科学学习内容有三大领域: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和谐的美。(1)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如果学生能为了欣赏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美景而停下脚步,能因为小草萌芽、叶子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能为观察到显微镜下一滴水里的世界而感到心灵震撼,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蚕儿、蜗牛等茁壮成长而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美感会多很多。(2)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美是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科技形象来感染学生,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纸鹦鹉、做太阳钟、折形状、建桥梁、搭支架等制作活动,使儿童体验科技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由此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欣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激动人心的航天工程,了解神奇的克隆、人工选择等生物工程技术,感受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感悟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冥思苦想后柳暗花明的情景,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师生的情感被源自心灵的成长所照亮,不知不觉融入探究之中。此时,教学成为美好的过程,表面化的教学活动走向认知的实践活动,科学过程的内在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科学认知过程产生了美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科学方法的“真”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实现美育中“真”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在过程中启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艰苦劳动转化为一种审美享受,每一次的问题解决都是一种充满灵感的体验,而成功的发现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奖励,学生在对真理的把握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第一,感受科学方法的智慧美。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这些著名的实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科学方法和验证结果的完美。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深沉的美感。比如:设计一个在10秒钟内能摆动10次的摆,学生们首先要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以后,设计出反复调整摆长以达到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经过多次艰苦尝试,最终制作出了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明白了摆的制作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钟摆走得快和慢的实际问题。这时,学生们会感到科学是有用的,他们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第二,感受科学过程的曲折美。感受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科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亲历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认识科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知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比如《简单电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当学生们不懂得闭合电路、不知道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两个触点上时,他们往往点不亮小灯泡,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尝试等一系列艰苦的探索以后,他们点亮了小灯泡,懂得了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时,学生们所收获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当他们反观自己探究的过程、审视已建立的简单电路概念时,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就是美感。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对科学求“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象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科学活动之中的思维美为学生所欣赏、所接受。(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留白”的审美艺术,讲述时适当做些减法,尤其要避免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的欲望。比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有学生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月球形成之初形成的,等等。这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继续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学会悦纳、分享别人的见解,在倾听中让思想悄悄拔节,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获得思维美的熏陶。(2)创设美感情境,引导学生移情。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以情感为动力,结合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加工、改造,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审美的心理共鸣。如教学《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瞬间变成了红花。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请一名同学同样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却没有变成红花。这时,学生会产生探秘老师在第一朵花上动了什么“手脚”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感受、领悟科学方法之“真”的原动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在哪里?就在创造中。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火花。要想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轻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别人的探究结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要随时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创造不仅是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受到美的感染。

三、美化心灵,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侧重于美育中“善”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美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价值观隐藏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拾取其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完成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的审美过程,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2.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旨归。良好的科学精神会潜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此后支持他们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力量,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里面涵盖了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合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科学精神渗透于小学生科学学习之中,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精神之美。在科学精神的观照下,学生逐渐从审美自发走向审美自觉,最终由内而外表现在他们的经常性行为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初探

美育论文: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荟萃

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整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