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历史知识点

时间:2025-02-16 03:41:46 作者:jeniffe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eniff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8下历史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8下历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8下历史知识点

一、“两弹一星”

1. 原子弹研制成功

(1)时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

用核武器。

2. 导弹研制成功

(1)1964年6月,我国涉及的中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2)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2)成就

①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我国还掌握了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技术。

③,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④,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3. 意义: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1. 培育者:袁隆平。

2. 概况: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3. 荣誉:

(1)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江泽民同志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袁隆平。

篇2:8下历史知识点

一、文学的繁荣

1. “双百方针”的提出

(1)时间:1956年。

(2)成就: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局面。涌现出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

2. ““””后:出现一些反思““””的作品,大量的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的发展

1. 影视艺术的发展:建国以来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影片获得了国际大奖。

2.多种艺术形式共荣: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都有不少杰作,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走向体育强国

1.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

(1)原因

①旧中国体育运动水平低,人们体质弱,被外国人耻笑为“东亚病夫”。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党和政府的重视。

④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2)具体措施

①毛泽东对学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

②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 竞技体育的成就

(1)中国乒乓球、射击运动在奥运会上不断夺得金牌。

(2)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3),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8下历史知识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 服饰

(1)改革开放前

①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供应匮乏。

②特点: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或解放装──“蓝(灰)色的海洋”。

(2)改革开放后

①原因:改革开放、物资丰富、思想观念解放。

②特点: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2. 饮食

(1)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2)改革开放后:不但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

3. 住宅

(1)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差,多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2)改革开放后: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4. 交通

(1)改革开放前: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2)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乘火车、飞机旅游,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时间:改革开放以来。

2. 就业制度的变化:打破 “铁饭碗”,就业渠道拓宽,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出现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

3.就业指导: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城镇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篇3:8下历史与社会 教案1

8下历史与社会 教案1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2、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 3、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找一找: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 三、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 1、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3、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 ●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 ●比一比 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 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 五、西欧还是农业社会 辨一辨 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小结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六、课堂小结: 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要注意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课后自我测评 八、课后反思:利用大量图片,形象展示作坊和手工工场的不同,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  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 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 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 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时社会有哪些变化? 二、 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看过两个人的话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  哥伦布和莎士比亚对金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是褒还是贬? §  你认为“金子”在那个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个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追求“金子”,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6、三、小结:(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探究分析 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商人的地位变了: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3、活动:阅读民谣,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商人地位高,经济实力强;工人创财富,生活苦不堪;早晚有一日,要把身来翻!) 4、探究:手工工场出现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革)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四、板书设计: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六、课后反思:运用多种材料加深理解,学生掌握较好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一课时 文艺复兴 课题 文艺复兴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2、结合图文资料,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现在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 教材分析 重点 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难点 人文精神的内涵 准备 教学课件 教 &nb

篇4:8下历史与社会 教案3

8下历史与社会 教案3

第一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解读课标要求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资料,懂得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分析相关资料,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观察思考,理解19世纪之所以被称做“科学的世纪”的原因。 2.  知识与技能 读有关资料,说明电的使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知道手工工场和工厂生产的不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发明者的发明活动及发明故事,认识一切成功源于勤学多思,从而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理解“科学的世纪”;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手工工场和工厂的不同。  难点: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探究相结合。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应该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和生活实际联较为密切的部分,设计相应的活动,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否说出工业革命过程中的主要发明创造,能否理解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使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评价时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每项发明的具体时间,对工业革命、手工工场、工厂等概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新发明的机器的工作原理不要求学生掌握。 九、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 教师或学生讲“蒸汽大王”瓦特的故事,然后教师总结: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富创造性的发明,那么工业革命时期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呢?工业革命的影响如何?由此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的兴起] 1.英国纺织业重要发明的教学 教师可先出示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一部门?为什么从该部门开始?” 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归纳。 [活动] 英国利用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的有利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市场不断扩大,英国原有的手工工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用大机器来代替手工,提高生产效率;英国较早建立资产积极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也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贩卖黑奴,积累了雄厚的资金,通过圈地运动又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英国的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不仅位英国提供了廉价的充足的原料,也位英国提供了广大的销售市场。 2.蒸汽机的发明及使用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蒸汽机和瓦特的有关资料,讲述瓦特的故事。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6-2、6-3和6-4,通过文字说明了解各自的局限性。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5,同时用多媒体演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应强调蒸汽机的发明,是瓦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钻研反复实践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回答蒸汽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活动] 英国手工工场高度发展,把生产分成许多细致的、单一操作的工序,因而每一个工段上就有可能用机器来代替人力,这为机器的发明和推广作好了准备,并为工厂制提供了必要的熟练工人和技术力量。 3.蒸汽机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使用 ○让学生观看图6-6,认识史蒂芬孙制造的蒸汽机车,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火车与马车比赛的场景,加深学生对蒸汽机改变交通运输的理解。 [活动]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科学的世纪”] 1.西欧各国鼓励科学研究 让学生提前收集拿破仑重视教育和科技的`资料,上课时进行交流。 教师可进一步补充拿破仑将“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的军旗授予巴黎理工学校,以及他的名言“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从中让学生体会法国对科学研究的重视。 2.实验室、大学及科学学会 比较图6-7与6-8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16世纪的实验室条件非常简陋,而19世纪的实验室则宽敞明亮,实验仪器精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大学的认识,然后从大学的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引入工业革命时期的几所大学。重点应放在大学的科学课程设置上,通过课程设置的变化,反映当时注重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活动] 15世纪的巴黎大学专业偏重社会科学、神学和医学,而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偏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科。 这种不同的分类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15世纪的欧洲,神学占统治地位,大学也开设神学系。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19世纪的欧洲,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大学专业大多与科研有关。 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家群体和科学学会,强调他(它)们对科学研究普及所起的积极作用。 为了对科学研究氛围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卡,知道当时重要的科学理论和重要人物。 3.19世纪科研重大突破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组织讨论:“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所以19世纪被称作“科学的世纪”。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1.发电机的发明和应用 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兴起时的主要发明,想想蒸汽动力的局限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6-10了解发电机发明的情况。 接着可介绍法拉第、格拉姆、西门子的事迹,提问:“电力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电机、电话、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改进。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制造汽车和飞机解决了发动机装置问题,引起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 [活动]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而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成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发明。科学理论常常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从而启发新的技术发明。科学理论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发明又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接下来,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电能的优点。(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能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电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条件适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产、集中管理、电能无污染。) ○然后让学生在阅读图6-14和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讲述爱迪生的发明故事及其主要发明,认识科学发明的伟大和艰辛。 [活动] 教师可讲述8月14日下午,包括纽约、底特律、新泽西等地在内的几乎整个美国东部地区和加拿大东南部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断电。通讯、交通一片混乱,曼哈顿街道上的红灯全部熄灭,道路上拥堵着装满乘客的汽车和奔跑着追逐汽车的人们。这说明现代工业生产、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也可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说一说:“如果没有电,生活将会怎样?” 2.一些重要发明 ○教师可利用图片,了解汽车和飞机试制成功的过程。还可引导学生回忆火车的发明,说出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变化。应说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应用虽然不是电力应用的直接结果,但它是本阶段工业革命的延伸和扩展。 ○接下来,让学生看图6-17,想想新的信息传递工具有哪些?然后指出这些新技术的发明,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同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相比,“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有什么特点?”(首先,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其次,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第三,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人在工厂] 1.工厂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蒸汽机发明后,工厂发生的变化。然后将图6-18和6-19进行比较,说出工厂发生的变化,由此感受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工厂管理制度的认识。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制作小贺卡,有的组分工合作完成,有的组由每位同学单独完成,看看哪一组效率高。通过这个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认识分工合作是大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总结大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活动] 图6-20反映的是手工工场时代苏格兰高地妇女织布的情景,她们在户外工作,可以边聊天边织布,工作环境很轻松。而日本缫丝厂管理非常严格,对女工每天起床、早餐、午餐、下班的时间,甚至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在工厂内不能闲谈唱歌,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不能干工作以外的事情。 2.工厂管理制度 ○让学生依据教材,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标准化的生产方法。(标准化生产是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的生产方法。它于19世纪后半期诞生在美国。) ○然后让学生看教材中的“阅读卡”和图6-21,了解流水线生产方法,思考流水线的生产方法的作用和它对现代社会大规模生产的意义。同时,要结合活动设计中的图6-22和文字内容,阐述对流水线生产方法的看法。 [活动] 流水线生产方法,也叫福特制,19由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创,最先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其主要特点是:在实行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连续不停地运转,强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这是通过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成就。实

篇5:历史知识点总结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初一下历史知识点

初一历史知识点202

新版初一历史知识点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单元知识点

初一历史知识点歌谣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初一历史课文知识点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秦朝历史知识点内容

8下历史知识点(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8下历史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