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人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2: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背景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①原因: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实施: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④影响: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①原因: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②概况: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和平谈判。
(3)孙中山回国
①19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成立
①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③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
3.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措施
(1)对内
①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颁布《临时约法》: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权力;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
①目的: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内容: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1)_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篇3: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雅典城邦的####
知识结构: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篇4:高一历史知识点重难点总结最全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积极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高一历史知识点重难点总结最新5篇
篇5:最全高一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
高一英语语法1
表语从句
表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作表语的名词性从句,放在系动词之后,一般结构是“主语+连系动词+表语从句”。可以接表语从句的连系动词有be, look, remain, seem等。引导表语从句的that常可省略。另外,常用的还有the reason is that… 和It is because 等结构。例如:
1)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can make good preparation in such a short time.
2) This is why we can't get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3) 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we are behind the other classes.
4) The reason he is late for school is that he missed the early bus.
高一英语语法2
过去进行时
1. 表示过去某时正在进行的动作。
[例句] He was sleeping when Mary came to see him.
2. 动词go, come, leave, arrive, start等的过去进行时常表过去将来时。
[例句] She said she was going to Beijing the day after tomorrow.
高一英语语法3
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就是在复合句中作宾语的名词性从句,通常放在主句谓语动词(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
1.作动词的宾语
(1)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hat通常可以省略),例如:
Iheardthatbejoinedthearmy.我听说他参军了。
(2)由what,whether(if)引导的宾语从句,例如:
a)Shedidnotknowwhathadhappened. 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b)Iwonderwhetheryoucanchangethisnoteforme.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帮我改一下笔记。
(3)动词+间接宾语+宾语从句。例如:
Shetoldmethatshewouldacceptmyinvitation. 她对我说她会接受我的邀请。
2.作介词的宾语,例如:
Oursuccessdependsuponhowwellwecancooperatewithoneanother. 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我们之间的合作。
3.作形容词的宾语,例如:
Iamafraid(that)I’vemadeamistake. 我恐怕我已经犯了一个错误。
注意:that引导的从句常跟在下列形容词后作宾语:anxious,aware,certain,confident,convinced,determined,glad,proud,surprised,worried,sorry,thankful,ashamed,disappointed,annoyed,pleased,hurt,satisfied,content等。也可以将此类词后的that从句的看作原因状语从句。
4.it可以作为形式宾语
it不仅可以作为形式主语,还可以作为形式宾语而真正的宾语that从句则放在句尾,特别是在带复合宾语的句子中。例如:
Wehearditthatshewouldgetmarriednextmonth.我听说她下个朋就会结婚了。
5.后边不能直接跟that从句的动词
这类动词有allow,refuse,let,like,cause,force,admire,condemn,celebrate,dislike,love,help,take,forgive等。这类词后可以用不定式或动名词作宾语,但不可以用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如:
正确表达:Iadmiretheirwinningthematch.
错误表达:Iadmirethattheywonthematch.
6.不可用that从句作直接宾语的动词
有些动词不可用于“动词+间接宾语+that从句“结构中,常见的有envy,order,accuse,refuse,impress,forgive,blame,denounce,advise,congratulate等。例如:
正确表达:Heimpressedthemanagerasanhonestman.
错误表达:Heimpressedthemanagerthathewasanhonestman.
7.否定的转移
若主句谓语动词为think,consider,suppose,believe,expect,fancy,guess,imagine等,其后的宾语从句若含有否定意义,一般要把否定词转移到主句谓语上,从句谓语用肯定式。例如:
Idon’tthinkthisdressfitsyouwell.我认为这件衣服不适合你穿。
高一英语语法4
since的四种用法
1) since +过去一个时间点 (如具体的年、月、日期、钟点、1980, last month, half past six)。 I have been here since 1989.
2) since +一段时间+ ago
I have been here since five months ago.
3) since +从句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since you left.
Considerable time has elapsed since we have been here.
高一英语语法5
1.because of因为……(注意和because 的区别)
2.even if(=even thoug)即使,用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3.come up走上前来,走近,发生,出现 come up with 追上,赶上,提出
4.communicate with sb和某人交流
5.be different from…与……不同
be different in…在……方面不同
Most of my projects are different in performance.我多数作品的演奏风格都不同。
6.be based on以……为基础
7.at present目前,眼下for the present眼前;暂时
8.make(good/better/full)use of
9.the latter后者 the former前者
10.a large number of大量的 the number of…的数量
11.such as例如
12.hold on坚持住,握住不放;(打电话时)等—会
13.…you will hear the difference in the way(that/in which)people speak.
你会听出人们在说话时的差异。
14.play a role/part(in)在…中担任角色;在…中起作用;扮演一个角色
15.the same…as…与……一样
16.at the top of…在…顶上
at the bottom of在……底部
17.bring up教养,养育;提出
18.request sb(not)to do sth.要求某人做/不要做某事
19.be satisfied with…对……感到满意,满足于
20.suggest v.(request,insist…)
I suggested you do what he says.我建议你按照他说的去做。
I suggest you not go tomorrow.我想你明天还是不要去了。
His pale face suggested that he was in bad health.他苍白的脸色暗示了他身体不好。
注意:insist 意思为“坚持要求”时后面的that从句用虚拟语气;如果insist 意为“强调,坚持认为”的时候,从句可以用任何所需要的时态。例如:She insisted that she didn’t tell a lie.她坚持认为她没撒谎。
21.according to…按照…根据…
篇6:最全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篇7:最全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无机盐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例如钙和磷绝大部分在骨和牙等硬组织中,铁集中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钡集中在脂肪组织,钴集中在造血器官,锌集中在肌肉组织。
2.无机盐对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很重要,硬组织如骨骼和牙齿,大部分是由钙、磷和镁组成,而软组织含钾较多。体液中的无机盐离子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维持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运输普通元素到全身,参与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等。有些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以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作为多种酶系统的激活剂,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持心脏和大脑的活动,帮助抗体形成,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
3.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必腨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的代谢可以通过分析血液、头发、尿液或组织中的浓度来判断。在人体内无机盐的作用相互关联。在合适的浓度范围有益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缺乏或过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响其代谢,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国钙、铁和碘的缺乏较常见。硒、氟等随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龊齿等,又有过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4.是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如:血液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
5.是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镁离子是ATP酶的激活剂,氯离子是唾液酶的激活剂。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篇8:精选最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篇9:精选最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篇10:精选最全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
get on well with sb; like to be with students;
be gentle with us; be kind to sb;
be a strict teacher; be strict with one’s pupils;
be strict in work
We think of him (her) as…; help sb with sth;
praise sb for sth…; blame sb for sth..
give advice on…; question sb on…
be satisfied with…
correct the students’ homework carefully and prepare for the next day; give sb a lot of work;
try to teach sb good study habits; make one’s lesson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each sb. sth.;
teach sb to do sth.
devote all one’s time to work;
admire (sb.for) his devotion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佩服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篇11: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篇12: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
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篇1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篇14: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篇15: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篇16: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怎么复习比较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在复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前面部分没弄懂,后面的部分也没有学好,因此建议学生在寒假阶段通过自学复习或者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勤思多问,不要因为面子问题不敢发问,新东方一对一宋苗苗老师建议学生在弄不懂的问题上多问同学,多问老师。考生除了自己不断地总结经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地去向老师请教,要做到每个知识点清清楚楚,每个概念明明白白。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寒假这段时间,高效复习。
历史复习的技巧方法
1、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对内容掌握的不好多花时间,复习要系统化。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至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最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