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的故事

时间:2025-01-04 03:37:28 作者:我是稻米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是稻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

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

在五四文学时期,钱玄同与鲁迅共同战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但五四运动的风暴一过,钱玄同当年向封建文化冲锋的豪情逐渐消失,与转向左翼的'鲁迅分道扬镳了。并且还激烈地反对鲁迅宣扬“左联”的观点。

1932年11月鲁迅从上海抵北平探亲,当时钱玄同在北平师范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学生们想请鲁迅来校演讲,不知鲁迅的地址,便满怀信心去问钱玄同。不料钱玄同一听就“好象爆裂了似的叫嚷:‘我不知道!我不认识有一个什么姓鲁的!’”学生们感到很气愤,他们决定自己想法去找鲁迅。钱玄同竟威胁学生说:“要是鲁迅到师大来讲演,我这个主任就不再当了!”学生们不顾他的恫吓,去请了鲁迅先生,并将钱的态度告知鲁迅。鲁迅深情地说:“钱玄同实在嚣张极了!”鲁迅先生冲破重重阻力,于 11 月 27 日到北平师范大学作了讲演,给北平青年以极大的鼓舞。钱玄同闻讯很狼狈,但却没有辞职。鲁迅深感曾为五四反封建骁将的钱玄同如此变化,他回上海以后,便写了一首讥讽钱玄同的打油诗: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何妨赌猪头,抵当辩证法。

篇2:钱玄同与鲁迅的明争暗斗

钱玄同与鲁迅的明争暗斗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钱玄同与鲁迅共同战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但五四运动的风暴一过,钱玄同当年向封建文化冲锋的豪情逐渐消失,与转向左翼的鲁迅分道扬镳了。并且还激烈地反对鲁迅宣扬“左联”的'革命观点。

1932 年 11 月,鲁迅从上海抵北平探亲,当时钱玄同在北平师范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学生们想请鲁迅来校演讲,不知鲁迅的地址,便满怀信心去问钱玄同。不料钱玄同一听就“好象炸弹爆裂了似的叫嚷:‘我不知道!我不认识有一个什么姓鲁的!’”学生们感到很气愤,他们决定自己想法去找鲁迅。钱玄同竟威胁学生说:“要是鲁迅到师大来讲演,我这个主任就不再当了!”学生们不顾他的恫吓,去请了鲁迅先生,并将钱的态度告知鲁迅。鲁迅深情地说:“钱玄同实在嚣张极了!”鲁迅先生冲破重重阻力,于 11 月 27 日到北平师范大学作了讲演,给北平青年以极大的鼓舞。钱玄同闻讯很狼狈,但却没有辞职。鲁迅深感曾为五四反封建骁将的钱玄同如此变化,他回上海以后,便写了一首讥讽钱玄同的打油诗: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何妨赌猪头,抵当辩证法。

篇3:鲁迅与收藏名人故事

鲁迅与收藏名人故事

翻开《鲁迅日记》,可以看到鲁迅逛琉璃厂的次数非常频繁,以195月计,一个月内去过四趟,而且每次都有收获:5日,鲁迅先生乘船抵天津,晚7时到达北京,宿长发店,得《越中先贤祠目》一册。12日,下午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店丛书》。21日,晚散步宣武门外,以铜元十枚得二花卉册。25日,下午至琉璃厂购《李太白集》、《观元量寿佛经》、《中国名画》。30日,晚游琉璃厂,购《史略》一部两册,李龙眠白描《九歌图》一帖,罗两峰《鬼趣图》。

通过粗略的统计,我们可知,鲁迅在北京居住的间,总共去琉璃厂480多次,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鲁迅逐渐养成了逛琉璃厂的习惯,例如,他到琉璃厂,往往先去青云阁喝茶,那是开设在观音寺街西口的一家综合式的百货店。他在那里喝了茶,有时买些牙粉、鞋袜、饼干之类,然后踱到琉璃厂去买书。他有时也到西升平浴池(开设在李铁拐斜街东口)洗澡或理发,西升平浴池关闭后,他又到离琉璃厂更近的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浴池去洗澡或理发。鲁迅在饮茶、洗澡之后,散步到宁静的琉璃厂,搜寻他所需要的书籍碑帖文物。至于每年岁首一年一度的厂甸庙会,住得那么近的鲁迅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他每年都要在厂甸的书摊画肆,徜徉徘徊,流连忘返。

鲁迅在上海定居后,仍没有忘情于琉璃厂。1929年5月15日,鲁迅回北京省亲,住了19天,6月3日回上海。期间他除了作讲演外,还到西山去探望未名社老朋友、身患重病的青年翻译家韦素园。之后,鲁迅曾三次去琉璃厂,21日购买六朝墓铭拓片7种,23日和28日又在静文斋、宝晋斋、淳菁阁、松古斋、清秘阁等南纸店买了几十种信笺,说明当时鲁迅已着手笺谱的研究。此外,他还去日本人办的东亚公司购书一次。

鲁迅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收集心爱的图书。买书对鲁迅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教学和研究著述的需要,而且成为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营养来源。跟随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王鹤照回忆:一次,鲁迅母亲劝鲁迅买几亩田,自吃白米饭,省得向人家买。鲁迅听后笑了笑说:“田没有用,我不要!”最后又说:“还是多买点书好!”

二、鲁迅收藏的汉画像拓片

鲁迅对于汉画像拓片的收藏,有一种特殊的嗜好。所谓汉画像石刻,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上的壁画,主题鲜明,装饰性极强,它融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于一体,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它上承战国绘画的古朴之风,下启魏晋风度之先河,是中华雕刻艺术中的瑰宝。

鲁迅是听着读着充满想象的神奇故事长大的,童年时他就对绘画表现出强烈的爱好,多年以后,他还充满深情地回忆长妈妈送给他《山海经》画册的情形。

早在民国初年,鲁迅已开始收集汉画像石刻。《鲁迅日记》199月11日记载:“胡孟乐贻山东画像石刻拓本十枚。”鲁迅常漫步北京琉璃厂等地寻觅,还不时托友人代购。1914年鲁迅花大力气搜集各种佛经,关心历代佛石刻造像等。鲁迅曾对许寿裳说:“汉代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半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正出于我们的汉画呢!”

据统计,自1913年至上世纪30年代,鲁迅所购刻石画像的拓片6000多种。在致友人的信中,鲁迅屡屡盛赞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1935年11月15日,鲁迅写信给友人台静农道:“我陆续收得汉石画像一筐,初拟全印,不问完或残,使其如图目,分类为:一、摩崖;二、阙、门;三、石室、堂;四、残杂,此类最多。”鲁迅在收到最后一批南阳汉画像拓片的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了。198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鲁迅藏汉画像》。

三、鲁迅鉴藏的古钱币

鲁迅在北京的几年中,日记里有关古钱币收藏的记载有40余条,共购入古钱170多枚,仅先秦货币就包括空首布、尖足布、圆足布、齐刀、赵刀、燕明刀等各种币型。鲁迅收藏古钱币起点较高,不走那种猎奇、玩钱的路子;而是将寻觅古钱、学习钱币知识和钻研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其渊博的学识、见识,超凡的审美见地和多彩的生活情趣。

1914年11月20日,鲁迅在地摊上偶尔发现一枚南宋的“端平通宝”折三钱,这是非常稀少的币种,夹杂在南宋古钱堆里,他以独特的'眼力发现了它,并花30铜元将其买下,这是捉了大漏。192月21日,鲁迅与友人季自求去厂甸买古钱,见一枚王莽时的“壮泉四十”。此币是东汉王莽铸造的“六泉十布”中的极品。他当即用20铜元买下了。在当日的日记中他明确写道:此币“系伪造品”,可见鲁迅鉴赏辨伪的功力。

鲁迅还为民国政府设计过“十二章国徽图”银币,又称龙凤银币。“十二章”是古代礼服常见的十二种吉祥花纹图案: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后来袁世凯背叛民国,舆论要求废除袁大头图案,故改用鲁迅等设计的“十二章国徽图”制版,由天津造币厂铸造成银币,在京津地区流通,北京鲁迅博物馆有收藏。

四、鲁迅的版画收藏

,广州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的《鲁迅生平与创作》展览在广博展出。展览中,一批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性版画作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次展出的版画作品,包括了张望的《船》,李桦的《“一·二九”救亡斗争》、《前进曲》、《兵变》,张慧的《饿倒路边》,陈烟桥的《拾煤屑的人》、《保安雕镂》,胡一川的《恐怖》等,共15件,10位画家。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对鲁迅的版画收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除中国版画外,鲁迅一生收藏的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达2100多幅,涉及16个国家的200多位版画家。我国美术界和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大多举鲁迅先生为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鲁迅藏国内现代木刻作品的作者计有150余人。有57位作者有简介,其中广东籍的作者占29人,可见当时广东在新兴木刻运动中是非常活跃和积极的地区。

篇4:鲁迅与萧红的名人故事

鲁迅与萧红的名人故事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著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著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左翼作家之林。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在此之后,萧红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做小汽车回去,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后来,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离鲁迅家住得近了,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时萧红也给鲁迅一家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即使萧红没做好,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萧红看到鲁迅先生吃了许多,心里非常高兴。

1936年夏,由于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在极度苦闷的心情指使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去东京疗养。临行前的7月15日,鲁迅支撑着病重的身体,设家宴为萧红饯行,许广平亲自下厨烧菜。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不要怕,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1936年10月21日,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为此,她写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回国后,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拜谒了鲁迅先生墓,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同时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与感激之情。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与鲁迅相处的日子,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悲痛,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1942年1月22日,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友骆宾基说:“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里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

鲁迅与萧红不仅是师徒,他们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你了解吗?

本质上来讲鲁迅与萧红是师徒,他对萧红有知遇之恩,但是实际上,鲁迅和萧红本人,似乎也有某种割舍不断的情愫,这不得不让很多人吃惊。

萧红是哈尔滨人,她出生在中国最北方的一个地主家庭的.农村,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和新文化教育的她,生性反叛,具有典型的新时代女性精神,她不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种种生活,包括传统婚姻。

所以她跟自己喜欢的同样是富家子弟的青梅竹马一起私奔了,这在那个传统封建的社会里是对家庭无法想象的耻辱,也是每个人都避之不及的不孝行为,然而在那个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年代,这样的叛逃却层出不穷。

萧红和他的第一任男友汪恩甲之间有过让人悲伤的爱情过往,汪恩甲也是一个富家子弟,但是游手好闲喜欢抽土烟,萧红就是结识了这样的人,最后过上那么悲惨的生活。

在他们两人婚前同居的日子了,萧红怀孕六个月,汪恩甲却不辞而别,留下萧红一个人被旅店扣押,走投无路的萧红正是在这个时候给当地报社写信,报社派来记者了解情况,这就是萧军和萧红初遇的故事。

萧军第一次看到萧红的时候,感觉这个邋遢的女人身上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这股力量是文化所孕育的最高的气质,他就这样爱上了这个姑娘。

萧红萧军可以说是中国文坛少有的一对情侣,他们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也经常被后世津津乐道。

但是遗憾的是最终他们也没有走到一起,这不得不说是非常让人感到悲痛的一件事,也让我们明白凡事没有长久的幸福和美满。

萧军和萧红是非常苦命的一对鸳鸯,他们唯一可以赖以为生的,就是自己那浅薄的文笔,可以在那样战乱的时代,仅仅靠文字似乎没有办法养活他们自己。

萧军和萧红就这样在居无定所的日子里,走过了人生最心酸的一段岁月,也是他们之间最珍惜相爱的一段日子。

后来随着萧军有了稳定的工作,萧红的文章也渐渐有了起色,两人因为物质而走向不和,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心酸不已,再美好的浪漫也抵不过残酷的现实。

萧红萧军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当时已经是文坛星宿的鲁迅,他们在鲁迅家里住了很长时间,也受到了鲁迅的很多资助。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鲁迅和萧红之间因为作家共有的职业慢慢产生了情愫。

首先示爱的还是萧红,当她看到这个事业有成而且在文坛上拥有如此高地位的前辈,心中早已经有了爱慕之情。

鲁迅并非没有察觉到这种感情,在他们长久的生活中,鲁迅也发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关系,但是那个时候鲁迅不仅早已结婚,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孩子。

不仅是出于对家庭负责,也是出于自己文坛前辈的良知,鲁迅并没有继续发展这段感情,而是选择了让萧红独立成长。

也正是这段安稳的日子,让萧红创作出了《生死场》这样的名作,成为她在文坛立足的资本,也让她跻身中国一流女作家的行列中。

鲁迅亲自为《生死场》写序言,这是非常少见的,一方面是师徒情分,另一方面恐怕也有在一起那么久的日子里,产生的微妙的感情,这一切都让鲁迅对这个女作家有不一样的情感,这也是萧红也在文坛不断走红的重要原因,但是无论如何,萧红的文笔都不愧是中国少有的天才之作,也让这个了不起的作家名留青史。

鲁迅和萧红,那些被世俗揣测的关系

鲁迅的一生,充满着颇具争议的情感波折。他不爱发妻,那个小脚女子朱安,在他们40年的婚姻里,始终未曾有夫妻之实。

1926年8月,当鲁迅带着学生许广平离开北平时,朱安早有察觉。3年后,鲁迅回京探母,告知了母亲许广平怀孕一事。过后,邻居对这件事发出感叹。一旁的朱安呆呆地看向远方,而后喃喃地说:“我是早想到的。”

她虽是斗字不识的妇女,却用心感受着鲁迅的变化。她其实一直有危机感,当那些青年女学生来家探望先生时,她明知鲁迅不喜,依然踮着小脚出来相迎。

一次,女学生们在院子里跳操,朱安站在身后,笨拙地学着,引起哄堂大笑。她知道自己有多可笑,却愿意为了靠近鲁迅而努力。

这期间,有北大校花马珏、同乡迷妹许羡苏与鲁迅过从甚密,甚至一度有人称这两个人就是鲁迅的情人。朱安惴惴不安,提出让鲁迅纳妾,遭到了鲁迅的痛斥。她有窃喜,而后是长久的无助。

不管朱安如何努力,鲁迅依然不爱她,他爱上了那个热切大胆的许广平。

许广平拥有年轻人的热血和奔放,尤其是在一次次的学生的游行和示威活动中,鲁迅对学生们的爱护让她心生爱慕。他们从师生到战友,承载了一路的悲歌。

鲁迅过世后,总有人要为鲁迅写传,提到许广平时爱以“夫人”称呼。她却满不在乎地说:“改成同居吧,没关系的。”

一个有名有份的朱安,鲁迅不爱;一个有名无分的许广平,鲁迅为她离开北京。

在周转了近3年后,鲁迅和许广平最终定居于上海,而后许广平身怀有孕。鲁迅嘴上说不要孩子,却对他们母子珍爱非常。作为高才生的许广平,曾经是学生战线佼佼者的女斗士,她放弃了原本可以精彩的人生,成了鲁迅背后的女人。

许广平曾想,或许这一生也就这样了,直到萧红出现。

1911年,在东北偏僻的县城,一个哭声嘹亮的女婴出生了。她的降临没有为这个家庭带来丝毫喜悦,父母憎恶她,冷落她,她自小就渴望爱。

父亲想让她早早嫁出去,于是包办了婚姻,为了逃离,19岁的她和表哥私奔后同居。这段感情维持了一年,就被无情的现实打败了。为了生存,萧红只得投奔当初的逼婚对象那里,再次委身却又遭到残忍的抛弃。

21岁那年,萧红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后,将其送人,而后与搭救了她的萧军相爱了。这两个热血的文艺青年,在生活极其困顿的情况下创作出版了小说集《跋涉》。

1934年,“二萧”听说鲁迅最是善待青年进步学生,萧红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的《生死场》原稿寄给了鲁迅。鲁迅还来不及看稿,就贸然答应了两个青年投奔他的请求,并体贴地在回信中附上了路费。

到达上海后,“二萧”很快与鲁迅建立了忘年友谊。萧红常常去鲁迅家玩,她虽然历经磨难,似乎始终保持纯真。在萧红后来写下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记载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许多趣事。

萧红常常不请自来,进了院子就咯咯笑个不停,银铃般的声音充满了少女气息。有一天,鲁迅正在校稿,见到萧红便欠身说道:“好久不见。”

萧红一愣,而后笑问道:“我刚刚不是才来过吗?”

这段描述常被后世揣测,是鲁迅对萧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爱慕。

有一天,许广平正在收拾家务,萧红着一身红装翩然而至。她兴奋地问鲁迅:“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鲁迅却说:“不大漂亮。”于是分析了萧红的穿着有多么不协调。

这时,许广平替萧红打扮起来,发型略显成熟,谁知鲁迅竟然生气了,“不要那样打扮她!”许广平当即羞红了脸。

鲁迅经常在与“二萧”的通信中,用宠溺的语气谈到萧红,萧红自从到了上海后略胖了些,鲁迅便以“蝈蝈”来笑话她。鲁迅上一次以动物的名称宠溺地唤人,还是对许广平。

然而,随着萧红和萧军的恋情再次告吹,在鲁迅的安排下,萧红远渡重洋去了日本。那是1936年,萧红只有25岁。鲁迅喋喋不休地嘱托,仿若慈父一般。

只是,谁能想到的是,到了日本的萧红再没有一句问候,也没有信函。她竟像消失了一般,在鲁迅人生最后的岁月里。

病重期间的鲁迅曾给茅盾写信说:“萧红一去以后,并未给我一信。”

1936年10月,鲁迅溘然长辞。4天后,远在日本的萧红看到报上的新闻犹如晴天霹雳。一年后,萧红踏上故土,第一件事就是拜谒鲁迅墓。

鲁迅丧礼期间,其中一位抬棺人,正是最尊崇鲁迅的萧军。关于“二萧”,曾有人一致认为是萧军的背叛,导致了他们爱情的决裂。或许,这是萧红为何会留下如下遗言的原因吧!

1942年,临终前的萧红留下遗愿:不葬在任何一个她爱过的男人身边,也不要回到家乡,她要安静地躺在鲁迅先生的墓旁。这里,大概是萧红一生最温暖的地方。

萧红说:“我愿化作一支笔,来世永相随。”

有人说,鲁迅临终前的那副木刻画上,穿着红衣奔跑的女孩,正是天真的萧红。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

我和乌龟闹矛盾作文

鲁迅孝敬母亲的故事

鲁迅读书专心致志的故事

读《鲁迅爱书的故事》有感

鲁迅惜时如金励志人物故事

鲁迅读后感

鲁迅文章段落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风筝教案

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的故事(通用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钱玄同与鲁迅闹矛盾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