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4-04-24 03:34:55 作者:大海恶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大海恶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班超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

班超是东汉名将。他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班超在少年时,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敬仰。班超立志要像他们那样为国建功。

公元62年,他哥哥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管理书籍的官)。赴任时,班超与母亲也随同一起到了京都洛阳。那时候,他们家生活比较困难。班超就接受官府雇佣,做抄书工作。为了多挣一些钱来补贴家用,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班超很不满意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他投笔长叹:“男子汉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才有出息!怎能这样混日子!”周围的人听到班超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都讥笑他。班超激动地说:“鼠目寸光的人怎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后来,班超进入军队。公元73年,奉车都尉(皇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出击匈奴时,窦固让班超带领一支部队出征。班超带领将士们英勇奋战,消灭了许多敌人,为重开西域的通道建立了卓越功勋。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练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班超的简介:

班超(32年-1),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而是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一代东汉名将。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

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篇2:班超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投笔从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出处:《后汉书·班超列传》

语法结构:连动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造句

(1) 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可以吗?

(2) 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3) 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4) 当你想投笔从戎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庭呢。

(5) 如果你现在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6) 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7) 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8) 抗战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上了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革命道路。

(9)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投笔从戎的同学可不少呀!

(10) 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11) 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12) 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时,有的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有的人却楚囚对泣,束手待毙。

(13) 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投笔从戎”。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过日子。

抄写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写的东西还非常多,经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觉。官府对于抄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抄错一个字,就要责骂,还要扣工钱,甚至开除。因此,班超工作时特别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写工作还特别枯燥。一份同样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几遍,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这使得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间站起来,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

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后来,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和平建交,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成语寓意

班超四十岁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成语告诉人们,应向班超学习,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栋梁之材,报效祖国。要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尚不能国,何及家与个人。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不管投笔从戎也好,弃武从文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雄于地球而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班超的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而是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一代东汉名将。

篇3: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

他出生在一个史学世家,其父班彪、其兄班固都是著名的史学家。

受家人影响,班超也从小很用功,是一个很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

公元65年,由于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征召入洛阳做校书官,班超和母亲也随之来到了洛阳。

由于家境贫寒,为解决生计,班超便靠替官府抄写文稿维持生活。

但是,班超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时间久了,他再也不想做这种枯燥乏味的工作了。

一天,班超在抄着文稿,突然丢下笔愤然而起道:“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中浪费生命!”

周围人听到后无不笑话他这种想法,班超便回应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仁人志士的胸襟呢?”

后来,班超真的扔下了笔,从了军。

公元73年,时任大军统帅的窦固任命班超为代理司马。

很快,班超就在军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率兵进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与北匈奴交战,斩获甚多。

窦固很赏识他的才干,于是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等人到达鄯善(吐鲁番)后,凭借卓越的智慧夜袭匈奴大营,粉碎了匈奴人的阴谋,使得鄯善摆脱了匈奴人的危险控制,维护了西域的和平。

班超历经31年,先后平定了西域50多个国家。

他的努力让之前被破坏的由张骞、傅介子等人所打通的丝绸之路重新获得了畅通,为后来的西域回归和民族融合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字仲升阅读答案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

罄竹难书的成语故事

庖丁解牛的成语故事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

慢条斯理的成语故事

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

内助之贤的成语故事

挑挑拣拣的成语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推荐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