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呼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首先是对家长的建议
对于数学基础好,冲高冲难的孩子们,复习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让孩子特意做过多的偏题难题,尤其是社会上各种版本的模拟题,辅导书等等,其实各学校初三的老师们在题型,题目的要求上都已基本心里很有数了,也有了自己学校一套有效,有针对性的试卷,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忙着给孩子添加“课外秘笈”,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其次是对数学学习较弱的这部分同学家长的建议这又分两类,一类是数学学习能力确实比较弱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家长要敢松口给孩子一个较低的目标分,也就是要求孩子基本分要拿到,那么在平常的学习中,减少与最后一题相关的练习量,孩子的信心就会逐渐恢复过来、
还有一类是学习习惯不好导致的,这类孩子家长逐渐在孩子每天的数学作业时间上要有个要求,要加强这部分孩子的思维节奏,在平时的做题时间上有个要求。
其余初三毕业班的家长要做的,确实还是把爱的目光给孩子,但一定把“叨叨不休”的嘴闭上,初三的学生进入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博”,最令他们反感的大概就是家长每天的唠叨了,事实证明也是无效和伤感情的叨叨,不如用爱的目光追随着就够了。
第二个建议是给学生的
无论是马上临近的一模,还是重中之重的中考,都要注重学习方法和答卷技巧。
学习方法上,复习阶段比较有效的就是认真订正这个环节,现在开始进入了大量的做卷过程,做卷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查漏补缺,二是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而认真订正错题,积累一个“病历本”至关重要,甚至到最后的复习做过的卷子不必重新翻阅,但把错题重新认真的做一遍是对自己最有针对性的复习。
初三的数学,一方面是思维,一方面重在思维的表达,尤其是相似形这部分的学习,重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即使是计算也是论证基础上的计算,答题也有一定的技巧,那就是简答题详写,而大题要略写,简单题步骤少,几乎每一步都是得分点,所以要详写,而最后的综合大题要学会略写,学会看这几年中考题的评卷标准,关注得分点的步骤一定是不能少写的环节。
其次复习过程中同伴间的讨论也非常重要,有些学生不愿意问老师,几乎现在大多数学生遇到问题都很少主动的问老师,也没有时间问老师,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办法是对前一天的作业和试卷,做不出来的或是感到自己这个题目做得很复杂的,可以把班上数学学习好的同学的作业借来看看,这不是抄袭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渠道,肯学的孩子会通过这个渠道提高和醒悟的更快。
最后建议,在每次比较重要的考试之后,老师会讲评试卷,认真听是首先要做到的,但同时可以找老师分析试卷,主动跟老师有几次一对一的讨论分析,这样老师就会发现你的问题、
这是学生自己不容易总结出来的,比如是计算类的,还是审题类的,是构图类的还是理解类的,是表达规范类的还是方法类的等等。
有了老师的几次具体详细分析,你就知道了注意点,而不是泛泛用粗心来安慰自己之后,老毛病却照样“根深蒂固”地影响你的分数了。
篇2:浙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有哪些
1、递等式
同级运算:符号都是加减或乘除的运算。
两级运算:符号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运算。
同级运算可以巧算。两级运算不能巧算,只能按运算顺序计算。
递等式运算顺序:先算括号,再算乘除,最后加减。
巧算(加括号:前面是加号,后面加括号,不变号。前面是减号,后面加括号,要变号。
移位置:符号跟着后面数字一起移动。)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大于等于半个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舍去。
用满格的格数加上大于等于半格的格数,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面积单位1dm2
(1)读作1平方分米,写作1dm2,表示边长是1dm的正方形的面积
(2)面积单位有m2 dm2 cm2
(3)1 m2=100 dm2 1 dm2=100 cm2 1 m2=250000px2
4、组合图形的面积用割、补的方法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步骤(1)根据图形选择割或者补的方法,用尺画出虚线(2)计算出和面积有关的边的长度(3)计算面积,再相加或者相减(4)注意单位是cm2,dm2,m2(5)凸字形用割,凹字形用补
1、速度
每分(每秒、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单位是复合单位。
例 写作:85米/分 读作:八十五米每分 表示:每分钟行85米
2、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做题时请注意单位)
时间×速度=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3、用两位数乘
(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估算
例:48×63的积在(2520)与(3150)之间,接近(3150)。
思考方法:48离整十数50更近,用48估算,估成40×63=2520与50×63=3150。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估算
用两位数估算成相邻的整十数
如152×56中,虽然152更接近整十数,但还是用56去估算。
(3)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分拆计算
参考书p14 ①可以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②可以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③或者可以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减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
第②种方法最好。
(4)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分拆计算
把两位数分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再分别乘以三位数。
(5)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竖式计算
数位对齐;多位因数放上面;下面因数从个位乘起,再计算十位,积相加;注意进位。
因数中的数字在十位上表示几十,数字在百位上表示几百
例:25×86中86的8在十位上表示的是80,
(6)末尾有零的竖式计算
把零前面的数字对齐,画虚线,先在虚线左边竖式计算,再在虚线右边加上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加几个0。
注意300×120这类题目,0前面的数字对齐后,12的位数比3多,要把120放在上面,300放下面。
4、两位数除两位数,两位数除多位数
(1)分拆计算(见书p31)
(2)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推算法 ②整十数试商法 ③首位试商法 ④同头无除初商9
当初商乘以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初商大了,要改小
当余数大于除数,初商小了,要改大
(3)竖式计算(商、乘、减、落)
先确定最高位的位置,以及几位数 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不够商1用0来占位
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特别注意除数末尾、中间有零的情况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只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位数,当前两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
四位数除以两位数时,只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前两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方框不在首位,要考虑0。
例:1)□74÷57的□里填( ),商是一位数?
思考方法:只有□7<57,在十位上不够商1,看前三位,最高位在个位上,商是一位数,所以□里填1—4
2)□74÷57的□里填( ),商是两位数?
思考方法:只有□7≥57,在十位上够商1,最高位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所以□里填5—9
篇3:人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资料有哪些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篇4:人教版数学中考总复习资料有哪些
1.垂径定理:本定理和它的三个推论说明: 在(1)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2)平分弦;(3)平分弦所对的弧;(4)过圆心(是半径或是直径)这四个语句中,满足两个就可得到其它两个的结论.如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条件是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结论是平分弦、平分弧。再如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条件是垂直弦,、分弦,结论是过圆心、平分弦.
应用:在圆中,弦的一半、半径、弦心距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和弓形的高.
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者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和等圆中,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这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它各组量均相等.这个定理证弧相等、弦相等、圆心角相等、弦心距相等是经常用的.
3.圆周角定理:此定理在证题中不大用,但它的推论,即弧相等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角相等,弧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都是很重要的.条件中若有直径,通常添加辅助线形成直角.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略.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有了切线,将切点与圆心连结,则半径与切线垂直,所以连结圆心和切点,这条辅助线是常用的.)
2.切线的判定有两种方法.
①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连圆心和公共点成半径,证明半径与直线垂直即可.
②若直线和圆公共点不确定,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证明它是半径(利用定义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极重要的.
3.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心是内切圆圆心,具有的性质是: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还要注意说某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内心,即是角平分线.
4.切线长定理:自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则切线和半径、圆心到该点的连线组成直角三角形,还要注意,
(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记住5种位置关系的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会利用d与R,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会利用d,R,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2.相交两圆,添加公共弦,通过公共弦将两圆连结起来.
(四)正多边形和圆
1、弧长公式
2、扇形面积公式
3、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
S= •2π • =π
篇5: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