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

时间:2022-11-25 17:02:24 作者:嘉顺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嘉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

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

宋代词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它是词人们的精神家园。其中有一枝奇葩是词人以澄澈智慧的心灵,营造爱惜生命、养护生命的闲适,以解脱因现实的窘迫而造成的精神上的诸多困扰,赢得身心的宁静。这体现了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的一种功能。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

一、化解人生短促的烦恼

人生以百年为期,而真正能活到百岁的人并不多,若把人的生命历程放到宇宙的历史长河中去,那么人的生命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在如此短促的人生中,怀着对生命的珍惜,有人祈求成仙,有人寻求养生,力求延长生命。数千年来,人们的生命意识一直纠缠于忧患与憧憬之中。抒写人生情感的宋词,也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很多词人在词中直接表述人生苦短的情绪。如: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 范仲淹《剔银灯》)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 李弥逊《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五十劳生,紫髥霜换,白日驹过。( 李弥逊《永遇乐·用前韵呈张仲宗、苏粹中》)连北宋盛时的“太平宰相”晏殊也感叹道: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浣溪沙》) ,然而他们面对人生短促的苦痛,能够“谈笑于死生之际”( 苏轼《与李公择》) 。而这种超逸境界的获得犹如登山。

登上山顶固然可“一览众山小”,饱览风光,陶冶情性,但“登山”并非易事,路途是艰辛的,很可能颓丧而止。试读钱惟演( 962 -1034) 的《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宋释文莹随笔《湘山野录》卷上载: “钱思公谪居汉东日,撰一曲曰: ‘城上风光莺语乱( 略) 。’每歌之,酒阑则垂涕。时后阁尚有故国一白发姬,乃邓王俶歌鬟惊鸿者也,曰: ‘吾忆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其将亡乎’果薨于隋。邓王旧曲亦有‘帝卿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之句,颇相类。”可见这首词乃是叹老伤怀之作。钱惟演为五代时吴越王钱俶的儿子,幼年随降父归宋,于真宗朝为翰林学士,仁宗朝拜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倾一时,后因涉及宫廷矛盾被贬官。此词即景佑元年( 1034) 词人谪居汉东作。人到晚年更加觉得青春的可贵,但想要追回逝去的年少时光已不可能,“鸾鉴朱颜惊暗换”是老年人对青春飞逝所产生的人生体验。面对生生不息的绿杨芳草,不免产生“衰晚”的情怀,伤春流泪,借酒浇愁。词人未能登顶,不久便郁郁告别人世。

张先( 990 - 1078) 词则与此相反,词中虽有人生短促的忧伤,但终于登上山顶,享受了无限风光。看他于庆历三年( 1043) 所作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词人“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病中只能在家饮酒听曲,感叹“送春春去几时回”( 时词人年已五十三) ,美好的往事已经逝去,不免流露出了“临晚镜”、“伤流景”的人生忧思。但词人并未一味沉浸在惜春伤春的忧伤之中,他悟到如此短暂的人生,理应好好享受。于是沉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黄昏时,池边沙地上成双成对的禽鸟栖息,不久,月亮透过云层,映照花儿,在微风中婆娑弄影。他又从家的温暖中寻求: 天晚风起,关上门窗,垂下帘幕,家人团聚一室,多么温馨! 词人更由室外的“风不定”推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反衬自己的闲适安逸。张先将此词引为平生得意之作。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词话》云: “有客谓子野( 先) 曰: ‘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 ‘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 ‘云破月来花弄影’; ‘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又引《遁斋闲览》云: “张子野( 张先) 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 宋祁) 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 ‘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 ‘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 '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由此可见乐观的词人不会对着落花和流影垂泪,反而从美丽的自然风光里获得怡情养性的享受。

面对“人生短暂”的自然规律,宋代词人们热爱自然、享受亲情、看淡世间的得失成败,快乐地生活着。他们宴游、交友、赏花……这些闲适生活丰富而生动的写在词中,如: “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晏殊《拂霓裳》)“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行香子·述怀》“月在碧虚中住,人向乱荷中去。花气杂风凉,满船香。”( 张鎡《昭君怨·园池夜泛》) 这些寄情园池山水与沉迷宴饮的词章,从表象上看只是描写宋代词人的娱乐生活,而其思想底蕴实为摆脱外界的压力和追求身心的自由。面对人生短促的恐惧,宋代词人表达顺应自然,超脱生死束缚的思想往往形诸词作。

二、挣脱功名富贵的'束缚

老子主张“至虚静”、“守静笃”,全性保真而不为物所累。庄子追求摆脱名誉、利益等尘俗的干扰,达到超脱善恶、是非、美丑的自在逍遥的境界。庄子视世俗的功名富贵犹如“骈拇”,是人体多余的东西。功名富贵得失应该顺其自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否则便成了残生伤性之物。这种思想对宋代词人有影响,宋词中有许多词作表现了词人对于功名富贵束缚的挣脱。

且看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柳永被黜的遭遇,词论家多评说因为柳永作词过于粗俗艳丽,不合仁宗“儒雅”、“务本理道”的规范。其实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蔑视功名、不满现实的思想触犯了皇帝的权威。柳永怀才不遇,无所顾忌地出入于歌楼酒馆,“浅斟低唱”“自是白衣卿相”。这种功名利禄得失顺其自然的心态,表现了旷放自适的精神。

又如刘述《家山好》:

挂冠归去旧烟萝。闲身健,养天和。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 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

刘述于仁宗景佑元年( 1034) 中进士,官为御史台主簿。英宗治平元年( 1064) 又改官荆湖北路转运使、降知睦州。神宗时为侍御史知杂事。熙宁三年( 1070) 与钱琦等上疏弹劾王安石,出知江州。《宋史·刘述传》云: “( 王) 安石欲置之狱,( 司马) 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帝不许,以知江州。逾岁,提举崇禧观。卒,年七十二。”

由此可知,刘述仕途坎坷,不免对官场有厌倦之感。据释文莹《湘山野录》所云: “刘孝叔吏部公述,深味道腴,东吴端清之士也。方强仕之际,已恬于进,撰一曲以见志,曰: ‘挂冠归去旧烟萝( 略) 。’”

《家山好》这首词是刘述庆历元年( 1041) 作,正是刘述盛年时,此时正在仕途而已经心想归隐闲逸。他希望辞官归去,重寻故乡烟萝,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宦海沉浮**多多,只求心闲身健,颐养天和。他甚至想象归隐后的乐趣,在家乡水晶似的湖面上泛舟、饮酒、唱歌,一无牵挂,“天公奈我何”。词人向往自由自在、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这样的愿望一直到晚年提举崇禧观后才实现。

再如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曰: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覰。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人晚年闲居金乡,置买田产,修葺亭园,过着闲适的隐逸生活。上阕写退居后享受的闲居乐趣和摆脱名缰利锁后的自在自得。下阕是追悔当年儒冠误身,荒芜瓜圃,光阴似箭,人生短促,即使像班超那样立功边塞,封侯万里,归来亦已鬓发斑白。这表现出词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漠视和隐居田园的乐趣。

苏轼是词坛巨擘。他对人生的超脱和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可为文人的典范。元丰五年( 1082) 他于黄州作《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元代陈秀明《东坡诗话录》载《玉林词选》云: “东坡《满庭芳》词一阕,碑刻遍传海内,使功名兢进之徒读之可以解体,达观恬淡之士歌之可以娱生。”人如能立于无穷宇宙去俯视两国间争城夺地的场面,岂不像立于路旁观蜗牛两触角相斗吗? 芸芸众生何必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忙劳一辈子呢。人生有限,还不如在清风皓月、云幕高涨、苔茵绿展的美好时光,高歌一曲《满庭芳》。身不由己的苏轼,努力摆脱是非心、挣脱名利网,让心灵舒放。这也是他能够承受仕途生活中的一连串打击而不倒的原因。

张孝祥,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154) 进士第一。他上疏言岳飞冤狱,得罪秦桧,加之积极主战,所以,虽为状元,仕途坎坷。面对世间的功名富贵以及众多的不平,词人以何种态度处之? 其《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云: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这首词题于江苏溧阳三塔寺寒光亭柱上。词人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东风吹船似解人意,杨柳拂面饱含深情,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自然景物如此亲切可爱,是因为“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词人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看淡了,怀着平和中正的“悠然”心情,更觉得自然景物可亲、可爱。“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词人就像沙鸥一样,在水天一色的空间自由自在地翱翔,容天地于“此心”。

不以功名富贵为重,就容易获得自由愉悦的心境。“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 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之“本生”) 古人有重视生命者,不以富贵为重,不钓取虚名来夸耀。不少词人持这样的思想。

三、排除不安心绪的困扰

宋代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赵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采取了权力制衡、文官政府、厚禄养士等政策,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宋型文化”。不少词人往往在政治漩涡中遭遇不测。曾被人构陷诬告而遭贬谪的欧阳修在《朝中措》中曰: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宋史》称他“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他之所以能“志气自若”,乃在于他诗酒流连的自足适性,在于他能够使自己不安的心绪趋于淡定。

王安石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曾两次罢相,晚年退居金陵,在府城东门和钟山间构筑了“半山园”,《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便为描写此园的词作。身在园中,心情如《菩萨蛮》云: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阳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词人描写其隐居环境的清雅幽静以衬托自足适性的自我,王安石由一位锐意改革的宰相到一位“单衫短帽”的“半山老人”,这其间巨大的变化和反差,并没有使他茫然无措,他“午醉醒来”后听园中黄鹂清脆的鸣叫,悠然生活于半山园中,享受清闲,心安理得。

苏轼因自己的诗文而被罗织罪名,差点丧生于“乌台诗案”。仕途生涯中两次由中枢到地方到被贬,从中原到岭南到海南,迁谪的处境,流离颠沛,生活困顿,但他能安时处顺、乐观旷达。这种心情大量表现在词作中。“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黄州安国寺记》中云: “至黄,舍馆初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不可得。一念清净,污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苏轼以“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及“一念清净”为乐,摆脱一己的哀乐之情和世俗的利害之欲,恬淡无为。他作于黄州的《浣溪沙·自适》词曰:

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愿为祠社宴春秋。

词人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觉得归隐蜀中故山已无望,于是化用白居易“此心安处即吾乡”诗意,欲终老黄州。他于元丰七年( 1084) 离开黄州时作《满庭芳》词仍曰: “好在堂前细柳? 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雪堂的一草一木使苏轼留恋不已,他请邻里乡亲帮他照顾好堂前屋后,时常帮他晒晒渔蓑,他似乎还要回雪堂居住。苏轼后来被贬惠州、儋州时都借资造屋,准备长久定居,因为它们都是苏轼心中的家。

贬居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丰收期之一,其贬居黄州时期的词作有《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水龙吟》( 似花还是非花)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等,都展示了词人极其超脱的心态。作于元丰五年( 1082) 的《定**》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人间的绝唱。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词人竹杖芒鞋于风雨中吟啸徐行的超脱,真正达到了“则何往而不适我”( 苏轼《江子静字序》)的自足适性境界。

他在惠州时,生活窘困,但他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被贬至“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海南岛时,有《谪居三适三首》的自足自适的诗篇,词人呈现了足适、身适、心适三适合一的虚静、自然的状态。苏轼最后一首词《千秋岁·次韵少游》作于海南儋州,其词曰: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苏轼所受的打击迫害是残酷的,但他在瘴风苦雨中依然吟啸徐行,精神高昂、旷然自适: “罪大天能盖”,再大的罪天总能包容,还有啥可怕呢?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如果自己的政见仍不被采纳,就像孔子所说乘着木船浮海远去。他虽被贬谪而身心仍是自由的,他首先使自己“心安”,继而超脱了名利得失的束缚。此词“是对沉溺于悲哀的门下弟子的教诲,是自己一生的政治气节和人生态度的自白,是贬谪文化中的最强音”,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而自足适性的“心安”生存哲学,则是使苏轼达其人生至境的关键所在。

再看辛弃疾。他的《西江月·以家事付儿曹,示之》曰: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 管竹管山管水。转眼年岁已老,而山河依旧破碎,辛弃疾放情山水,“管竹管山管水”,“宜醉宜游宜睡”,让自己在自足适性中使心灵得以慰安。其《行香子》亦曰:

归去来兮。行乐休迟。命由天、富贵何时。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奈一番愁,一番病,一番衰。 名利奔驰,宠辱惊疑,旧家时、都有些儿。而今老矣,识破关机: 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生死、名利、富贵在“识破关机”的辛弃疾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觉得最要紧的是在自足适性中享受身心自由闲适之乐。

茫茫宇宙,短暂人生,人生多难,坎坷不平,宋词中表达的超越自然、社会乃至自我而心淡神远、陶然自乐的心情,将流淌于世世代代的心灵之河。它与后人的心灵相碰撞,亦将奏出更悦耳动听的生命旋律,拥有这种生存智慧,便是生活幸福的密码。

篇2:宋词的人生哲理

宋词的人生哲理

宋代词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它是词人们的精神家园。其中有一枝奇葩是词人以澄澈智慧的心灵,营造爱惜生命、养护生命的闲适,以解脱因现实的窘迫而造成的精神上的诸多困扰,赢得身心的宁静。这体现了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的一种功能。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

一、化解人生短促的烦恼

人生以百年为期,而真正能活到百岁的人并不多,若把人的生命历程放到宇宙的历史长河中去,那么人的生命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在如此短促的人生中,怀着对生命的珍惜,有人祈求成仙,有人寻求养生,力求延长生命。数千年来,人们的生命意识一直纠缠于忧患与憧憬之中。抒写人生情感的宋词,也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很多词人在词中直接表述人生苦短的情绪。如: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 范仲淹《剔银灯》)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 李弥逊《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五十劳生,紫髥霜换,白日驹过。( 李弥逊《永遇乐·用前韵呈张仲宗、苏粹中》)连北宋盛时的“太平宰相”晏殊也感叹道: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浣溪沙》) ,然而他们面对人生短促的苦痛,能够“谈笑于死生之际”( 苏轼《与李公择》) 。而这种超逸境界的获得犹如登山。

登上山顶固然可“一览众山小”,饱览风光,陶冶情性,但“登山”并非易事,路途是艰辛的,很可能颓丧而止。试读钱惟演( 962 -1034) 的《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宋释文莹随笔《湘山野录》卷上载: “钱思公谪居汉东日,撰一曲曰: ‘城上风光莺语乱( 略) 。’每歌之,酒阑则垂涕。时后阁尚有故国一白发姬,乃邓王俶歌鬟惊鸿者也,曰: ‘吾忆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其将亡乎’果薨于隋。邓王旧曲亦有‘帝卿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之句,颇相类。”可见这首词乃是叹老伤怀之作。钱惟演为五代时吴越王钱俶的儿子,幼年随降父归宋,于真宗朝为翰林学士,仁宗朝拜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倾一时,后因涉及宫廷矛盾被贬官。此词即景佑元年( 1034) 词人谪居汉东作。人到晚年更加觉得青春的可贵,但想要追回逝去的年少时光已不可能,“鸾鉴朱颜惊暗换”是老年人对青春飞逝所产生的人生体验。面对生生不息的绿杨芳草,不免产生“衰晚”的情怀,伤春流泪,借酒浇愁。词人未能登顶,不久便郁郁告别人世。

张先( 990 - 1078) 词则与此相反,词中虽有人生短促的忧伤,但终于登上山顶,享受了无限风光。看他于庆历三年( 1043) 所作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词人“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病中只能在家饮酒听曲,感叹“送春春去几时回”( 时词人年已五十三) ,美好的往事已经逝去,不免流露出了“临晚镜”、“伤流景”的人生忧思。但词人并未一味沉浸在惜春伤春的忧伤之中,他悟到如此短暂的人生,理应好好享受。于是沉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黄昏时,池边沙地上成双成对的禽鸟栖息,不久,月亮透过云层,映照花儿,在微风中婆娑弄影。他又从家的温暖中寻求: 天晚风起,关上门窗,垂下帘幕,家人团聚一室,多么温馨! 词人更由室外的“风不定”推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反衬自己的闲适安逸。张先将此词引为平生得意之作。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词话》云: “有客谓子野( 先) 曰: ‘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 ‘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 ‘云破月来花弄影’; ‘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又引《遁斋闲览》云: “张子野( 张先) 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 宋祁) 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 ‘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 ‘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 '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由此可见乐观的词人不会对着落花和流影垂泪,反而从美丽的自然风光里获得怡情养性的享受。

面对“人生短暂”的自然规律,宋代词人们热爱自然、享受亲情、看淡世间的得失成败,快乐地生活着。他们宴游、交友、赏花……这些闲适生活丰富而生动的写在词中,如: “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晏殊《拂霓裳》)“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行香子·述怀》“月在碧虚中住,人向乱荷中去。花气杂风凉,满船香。”( 张鎡《昭君怨·园池夜泛》) 这些寄情园池山水与沉迷宴饮的词章,从表象上看只是描写宋代词人的娱乐生活,而其思想底蕴实为摆脱外界的压力和追求身心的自由。面对人生短促的恐惧,宋代词人表达顺应自然,超脱生死束缚的思想往往形诸词作。

二、挣脱功名富贵的束缚

老子主张“至虚静”、“守静笃”,全性保真而不为物所累。庄子追求摆脱名誉、利益等尘俗的干扰,达到超脱善恶、是非、美丑的自在逍遥的境界。庄子视世俗的功名富贵犹如“骈拇”,是人体多余的东西。功名富贵得失应该顺其自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否则便成了残生伤性之物。这种思想对宋代词人有影响,宋词中有许多词作表现了词人对于功名富贵束缚的挣脱。

且看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柳永被黜的遭遇,词论家多评说因为柳永作词过于粗俗艳丽,不合仁宗“儒雅”、“务本理道”的规范。其实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蔑视功名、不满现实的思想触犯了皇帝的权威。柳永怀才不遇,无所顾忌地出入于歌楼酒馆,“浅斟低唱”“自是白衣卿相”。这种功名利禄得失顺其自然的心态,表现了旷放自适的精神。

又如刘述《家山好》:

挂冠归去旧烟萝。闲身健,养天和。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 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

刘述于仁宗景佑元年( 1034) 中进士,官为御史台主簿。英宗治平元年( 1064) 又改官荆湖北路转运使、降知睦州。神宗时为侍御史知杂事。熙宁三年( 1070) 与钱琦等上疏弹劾王安石,出知江州。《宋史·刘述传》云: “( 王) 安石欲置之狱,( 司马) 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帝不许,以知江州。逾岁,提举崇禧观。卒,年七十二。”

由此可知,刘述仕途坎坷,不免对官场有厌倦之感。据释文莹《湘山野录》所云: “刘孝叔吏部公述,深味道腴,东吴端清之士也。方强仕之际,已恬于进,撰一曲以见志,曰: ‘挂冠归去旧烟萝( 略) 。’”

《家山好》这首词是刘述庆历元年( 1041) 作,正是刘述盛年时,此时正在仕途而已经心想归隐闲逸。他希望辞官归去,重寻故乡烟萝,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宦海沉浮**多多,只求心闲身健,颐养天和。他甚至想象归隐后的乐趣,在家乡水晶似的湖面上泛舟、饮酒、唱歌,一无牵挂,“天公奈我何”。词人向往自由自在、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这样的.愿望一直到晚年提举崇禧观后才实现。

再如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曰: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覰。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为元丰二年进士,历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礼部郎中及地方官职,曾两度被贬。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人晚年闲居金乡,置买田产,修葺亭园,过着闲适的隐逸生活。上阕写退居后享受的闲居乐趣和摆脱名缰利锁后的自在自得。下阕是追悔当年儒冠误身,荒芜瓜圃,光阴似箭,人生短促,即使像班超那样立功边塞,封侯万里,归来亦已鬓发斑白。这表现出词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漠视和隐居田园的乐趣。

苏轼是词坛巨擘。他对人生的超脱和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可为文人的典范。元丰五年( 1082) 他于黄州作《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元代陈秀明《东坡诗话录》载《玉林词选》云: “东坡《满庭芳》词一阕,碑刻遍传海内,使功名兢进之徒读之可以解体,达观恬淡之士歌之可以娱生。”人如能立于无穷宇宙去俯视两国间争城夺地的场面,岂不像立于路旁观蜗牛两触角相斗吗? 芸芸众生何必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忙劳一辈子呢。人生有限,还不如在清风皓月、云幕高涨、苔茵绿展的美好时光,高歌一曲《满庭芳》。身不由己的苏轼,努力摆脱是非心、挣脱名利网,让心灵舒放。这也是他能够承受仕途生活中的一连串打击而不倒的原因。

张孝祥,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154) 进士第一。他上疏言岳飞冤狱,得罪秦桧,加之积极主战,所以,虽为状元,仕途坎坷。面对世间的功名富贵以及众多的不平,词人以何种态度处之? 其《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云: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这首词题于江苏溧阳三塔寺寒光亭柱上。词人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东风吹船似解人意,杨柳拂面饱含深情,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自然景物如此亲切可爱,是因为“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词人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看淡了,怀着平和中正的“悠然”心情,更觉得自然景物可亲、可爱。“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词人就像沙鸥一样,在水天一色的空间自由自在地翱翔,容天地于“此心”。

不以功名富贵为重,就容易获得自由愉悦的心境。“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 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之“本生”) 古人有重视生命者,不以富贵为重,不钓取虚名来夸耀。不少词人持这样的思想。

三、排除不安心绪的困扰

宋代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赵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采取了权力制衡、文官政府、厚禄养士等政策,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宋型文化”。不少词人往往在政治漩涡中遭遇不测。曾被人构陷诬告而遭贬谪的欧阳修在《朝中措》中曰: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宋史》称他“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他之所以能“志气自若”,乃在于他诗酒流连的自足适性,在于他能够使自己不安的心绪趋于淡定。

王安石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曾两次罢相,晚年退居金陵,在府城东门和钟山间构筑了“半山园”,《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便为描写此园的词作。身在园中,心情如《菩萨蛮》云: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阳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词人描写其隐居环境的清雅幽静以衬托自足适性的自我,王安石由一位锐意改革的宰相到一位“单衫短帽”的“半山老人”,这其间巨大的变化和反差,并没有使他茫然无措,他“午醉醒来”后听园中黄鹂清脆的鸣叫,悠然生活于半山园中,享受清闲,心安理得。

苏轼因自己的诗文而被罗织罪名,差点丧生于“乌台诗案”。仕途生涯中两次由中枢到地方到被贬,从中原到岭南到海南,迁谪的处境,流离颠沛,生活困顿,但他能安时处顺、乐观旷达。这种心情大量表现在词作中。“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黄州安国寺记》中云: “至黄,舍馆初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不可得。一念清净,污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苏轼以“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及“一念清净”为乐,摆脱一己的哀乐之情和世俗的利害之欲,恬淡无为。他作于黄州的《浣溪沙·自适》词曰:

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愿为祠社宴春秋。

词人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觉得归隐蜀中故山已无望,于是化用白居易“此心安处即吾乡”诗意,欲终老黄州。他于元丰七年( 1084) 离开黄州时作《满庭芳》词仍曰: “好在堂前细柳? 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雪堂的一草一木使苏轼留恋不已,他请邻里乡亲帮他照顾好堂前屋后,时常帮他晒晒渔蓑,他似乎还要回雪堂居住。苏轼后来被贬惠州、儋州时都借资造屋,准备长久定居,因为它们都是苏轼心中的家。

贬居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丰收期之一,其贬居黄州时期的词作有《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水龙吟》( 似花还是非花)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等,都展示了词人极其超脱的心态。作于元丰五年( 1082) 的《定**》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人间的绝唱。并不是因为熬过了风雨而骄傲,也不仅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笔勾销,并无风雨。……不管外在的境遇如何变幻,都如云烟过眼,明净透彻的心灵不会被外物所困折,因为无所计较,故而所向无敌。”词人竹杖芒鞋于风雨中吟啸徐行的超脱,真正达到了“则何往而不适我”( 苏轼《江子静字序》)的自足适性境界。

他在惠州时,生活窘困,但他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被贬至“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海南岛时,有《谪居三适三首》的自足自适的诗篇,词人呈现了足适、身适、心适三适合一的虚静、自然的状态。苏轼最后一首词《千秋岁·次韵少游》作于海南儋州,其词曰: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苏轼所受的打击迫害是残酷的,但他在瘴风苦雨中依然吟啸徐行,精神高昂、旷然自适: “罪大天能盖”,再大的罪天总能包容,还有啥可怕呢?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如果自己的政见仍不被采纳,就像孔子所说乘着木船浮海远去。他虽被贬谪而身心仍是自由的,他首先使自己“心安”,继而超脱了名利得失的束缚。此词“是对沉溺于悲哀的门下弟子的教诲,是自己一生的政治气节和人生态度的自白,是贬谪文化中的最强音”,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而自足适性的“心安”生存哲学,则是使苏轼达其人生至境的关键所在。

再看辛弃疾。他的《西江月·以家事付儿曹,示之》曰: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 管竹管山管水。转眼年岁已老,而山河依旧破碎,辛弃疾放情山水,“管竹管山管水”,“宜醉宜游宜睡”,让自己在自足适性中使心灵得以慰安。其《行香子》亦曰:

归去来兮。行乐休迟。命由天、富贵何时。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奈一番愁,一番病,一番衰。 名利奔驰,宠辱惊疑,旧家时、都有些儿。而今老矣,识破关机: 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生死、名利、富贵在“识破关机”的辛弃疾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觉得最要紧的是在自足适性中享受身心自由闲适之乐。

茫茫宇宙,短暂人生,人生多难,坎坷不平,宋词中表达的超越自然、社会乃至自我而心淡神远、陶然自乐的心情,将流淌于世世代代的心灵之河。它与后人的心灵相碰撞,亦将奏出更悦耳动听的生命旋律,拥有这种生存智慧,便是生活幸福的密码。

参考文献:

[1]吴熊和. 唐宋词汇评( 两宋卷)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陈鼓应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3]脱脱.《宋史》卷三二一[M]. 北京: 中华书局,1977.

[4]邹同庆、王宗堂. 苏轼词编年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5]王水照、朱刚. 苏轼诗词文选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 苏轼诗集( 卷十四)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7]王水照. 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A]. 王水照自选集[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8]唐圭璋. 全宋词[M]. 北京; 中华书局,1965.

篇3:宋词中的燕子意象

宋词中的燕子意象

从《诗经》起,燕子就作为人们偏爱的对象广为歌咏。及至宋代,燕子意象被赋予了比前代更加丰富的文化及审美内涵。

一、燕子意象及其与宋词之关系

自古以来,燕子就是华夏民族偏爱的歌咏对象。早在《诗经·燕燕》中,古人对燕就有了很细腻的描写,“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然而在熟知的鸟类中,人们为什么偏偏钟爱燕子?这一方面与燕子的自然属性、生活习性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古的神话传说有关。古人曾将两种常见鸟类黄雀与燕子作对比,得出燕子更惹人怜爱的原因:“黄雀之为物也,日游于庭,日亲于人,而常畏人,而人常扰之。元鸟(燕子)之为物也,时游于户,时亲于人,而不畏人,而人不扰之。”燕子与人为友而又不受制于人,习性中流露出的对人的信任也让人们对它肃然起敬。因而在神话传说中,燕子也多作为正面形象出现。据《琅嬛记》记载,“昔有燕飞入人家,化为一小女子,长仅三寸,自言天女,能先知吉凶。故至今名燕天女。”李时珍《本草纲目之禽部·第四十八卷》中记载燕子“鹰鹞食之则死,能制海东青鹘,故有鸷鸟之称。能兴波祈雨,故有游波之号。”由此可见小小的燕子在人们眼中还真有非凡的力量。千百年来人们在燕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使之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燕子之于中国文人就好比夜莺之于外国文人。文学作品中的燕子形象已慢慢融入到民族血液之中,遗留下了某种独特的情调和观感。而这其中尤以宋词中的燕子意象最为丰满生动,惹人喜爱。词这种文体,以其自身特有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俘获了多少读者的心。而燕子作为构成“绘画美”不可或缺的元素,更加受到词人的偏爱。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将词不同于诗的特点概括为“文小”“质轻”“径狭”“境隐”。而关于“质轻”他这样解释道:“词中所用,尤必取其轻灵细巧者。言天象则微雨淡云,疏星淡月……言鸟兽则流莺凉蝉,双燕孤雁。”可以说燕子意象使宋词这种文体更加轻盈灵秀,而宋词也将燕子最为丰富的审美内涵展现出来。燕子意象与宋词可谓相得益彰又相映成趣。

二、社燕与春

远古时代,燕子作为部族的图腾具有其神性的一面。随着文明的推演和时代的变迁,宋代词人在文学意象上已极少将燕子作为神鸟和图腾的象征,而更多地从天然习性的实态出发。如宋词中出现的社燕与春。社,即春社,此节在立春后清明前,也是燕子自南方归来之日。《广雅》云:“巢于梁间,春社来,秋社去,故谓之社燕。”因此民间多视燕子为春之信使。“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都是借燕子意象传递春满人间的喜悦,巧妙而不失趣味。基于燕子与春的联系,其也常常被词人拿来抒发惜春伤春之感。如晏殊《清平乐》“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贺铸《寒松叹》中的“伤春燕归洞户,更悲秋,月皎回廊。”秦观的“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吴文英的“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这些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韶光易逝的敏锐洞察力和多愁善感的精神气质。

三、旧燕与“王谢堂前燕”

燕子作为候鸟,因其年年岁岁情不变,常被词人描写成孤寂时的'忠实伙伴。晏几道《虞美人》中“可怜蝴蝶易纷飞,只有杏帘双燕每来归。”辛弃疾《定**》中“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逢夕阳中。”在他们笔下,燕子化作了孤独灵魂的一缕慰藉,似与词人达成某种默契,与旧燕相逢不亚于与旧友重逢的喜悦。到了吴文英笔下,燕子又成为可爱的倾诉者“多少呢喃意绪,尽日向流莺分诉。还过短墙,谁回万千言语?”燕子的幽栖低唱如喁喁私语,给寂寥的庭院带来几分生气。当然最经典的旧燕形象当属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富贵生活的单调与烦腻使晏殊急切想找寻心灵上的替换和补充,正在这时燕子飞来填补了他怅然若失的心。燕子是晏殊极为钟爱的意象,他的许多佳句都由燕而生,诸如“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柳丝无力燕飞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晏殊将自身淡雅平和的情趣以及对生活细腻的感触赋予燕子身上,燕子仿佛成了词人的另一个自我。

宋代内忧外患的政局使得文人常怀昔盛今衰之感。故地重游的无奈感与无力感常常借燕子之口娓娓道来。“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这种燕子依旧,盛世难再的感慨又以周邦彦的《金陵怀古》最有代表性“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尽管宋词中的怀古燕意象大多化用刘禹锡《乌衣巷》名句,但结合宋词这种文体和宋代词人的切身之感,燕子似乎承载了比唐代更多的真实而悲怆的情感。

许多宋代文人在经历了仕宦之难,党争之祸,颠沛流离之苦后,心态上偏于沉郁悲观,随之表现在作品中,则是对命运的困惑和怀疑。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有言“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因而受时代环境影响,宋代词人对燕子意象的剪裁偏于感伤和沧桑。吴文英以“燕辞归,客尚淹留”发出落魄风尘,人不如燕的感慨。周邦彦也写下“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来抒发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无奈之情。燕子在这时承载的是文人骚客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黯然神伤之感,其形象也由轻盈变得沉重。燕子这一意象由历史沧桑的见证者转变为文人身世之悲的承载者,这是宋词中燕子意象的一大突破。文人自身生命体验的融入,使燕子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加充实和厚重的内蕴。

四、双飞燕

在宋词中燕子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审美象征,即恩爱的夫妻或情侣。这与燕子“一夫一妻”的自然习性密切相关。每当它们成双成对地呢喃于画梁之上,翻飞于帘幕之间,其行其止都似情侣般恩爱幸福。早在南唐,冯延巳的《长命女》:“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就表达了相爱男女愿如双燕般恩爱的美好期愿。在难舍难分和相思境遇下,燕子更成为寄情的对象,如“学双燕,同栖还并翅,我合著你,难分离。”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而以燕子的双宿双飞衬托人的形单影只,则更令人伤怀。如晏殊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小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双飞的燕子打破了斯人独憔悴的静默,勾起词人内心中多少离愁别绪。对双燕描写最出色的当属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这首词是他自度曲,摹写双燕春归,入幕出幕之状,极为生动形象。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评价道“仆每读史邦卿咏燕词:‘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又‘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以为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对这首词颇为赞赏,认为“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咏杨花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这篇咏燕词,不仅工于状物,其以闺妇忧怨形象做结尾,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五、结论

燕子这一形象在宋词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与宋代注重写意的文学风格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文人创作的自觉意识。文化心态的日臻成熟使燕子意象经历了由神性到自然性再到人性的过渡。宋词中的燕子是可爱的春之使者,是不忘旧情的老友,是历史兴亡的见证者,更是恩爱夫妻的典范。它于绝望中带给我们希望,于悲观中带给我们乐观。小小的燕子已在我们心灵的天空自在地飞舞了千百年,然而它带给人们的温暖与感动至今还润泽着我们那颗多愁善感的心。

篇4:浣溪沙·常山道中宋词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注释

①陇:音拢,①今甘肃,古陇西郡所在,被视为远离中土之地。②泛指山。③同“垄”,田埂。此为“垄”意;

②踏水:以脚踏水车送水灌溉田亩。

赏析/鉴赏

辛弃疾两次罢官居江西上饶郡外的带湖和铅山期思渡旁的瓢泉,有十八年之久。反映农村生活的词,大都写于这两段时间。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本篇即作于嘉泰三年(1203)夏,他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赴任经常山的路上。常山,县名,在浙江省西部,毗邻江西省。县境内有常山,绝顶有湖,亦曰湖山,为衢、信间往来必经之路。

词上片为所见农家劳动与生活场景: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水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出农民的辛勤劳作情景。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品尝着香甜的新收稻米,隔着院墙买来酒,并煮了小鱼。杜甫有“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句;姜夔有“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惜红衣》)句;与这里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的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的乡风。

从结构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而“北陇”、“西溪”、“隔墙”更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与那许许多多惯写湫隘狭小生活圈子的词,简直是另一个天地。历来人们欣赏稼轩的英气、豪气、霸气,应该说如本词这样具有爽气的作品,在其他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下片换头景象一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起,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忽有”、“更见”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结以“卖瓜人过竹边村”,余音袅袅,比苏轼的“牛衣古柳卖黄瓜”,更富情趣。

辛弃疾写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表示对城市熙熙攘攘生活和官场污浊气氛的厌弃。而总的看来,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和平静穆的,农民是淳厚朴实的,各种人物都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如果抛开宋中叶以后的半壁山河,民不堪命等社会现实,我们会觉得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田园里。倘若责备辛弃疾没有写出像苏轼那样的“而今风物那堪,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或是像南宋陆游“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那样描绘农民疾苦的作品,不如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为小道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就农村词这个领域说,我们只要看辛弃疾有没有“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篇5:佛经中经典人生哲理

佛经中经典人生哲理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毁灭人只要句话,培植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三联阅读配图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条疯狗咬你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口吗?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分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起。当有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篇6:放风筝中人生哲理

放风筝中人生哲理

从小,每个人几乎都有放风筝的经验。放风筝是儿童的游戏,能够启发儿童对宇宙时空的认识,对风向动力等相关知识的`充实。

放风筝,首先需要有空旷的空间,才能观察风向,尽情的逆风奔跑;透过风向,借力使力,风筝才能冉冉升空。放风筝,往往不是一次就能顺利飞升,必须耐心地一次又一次重来,不怕辛苦,不怕失败,反复地勇于尝试,才能成功。

放风筝不只是小孩的游戏,大人也有放风筝的比赛,从设计到升空,比的不只是创意,有时偌大的风筝,如何让它迎风腾空,必须多人同心协力,发挥集体创作的团队精神,才能赢得好成绩。所以,放风筝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具有益智及教育的功能,实在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动的正当娱乐。

放风筝,要掌握线,才能控制风筝。断了线的风筝,固然一去不复返,但是有时候,线拉得太紧,或是放得太松,也不容易升空,所以要收放自如。做人,也要像放风筝一样,能放能收。平时我们说话,说出口的话,要能兑现;投资事业,也要能回收成本,因此要做市场调查,否则折本了怎么办!

1752年7月,富兰克林与 儿子威廉在一间四面开敞的木棚里,利用风筝进行引接雷电的实验,当闪电击中风筝后,他们父子看到绳上的纤维竖起,富兰克林禁不住伸手摸一下,突然指尖与系 在风筝上的钥匙间发生火花,左半身麻了一下,富兰克林兴奋地告诉儿子说:“这就是电!”今日世界的光明,是从放风筝所获得的灵感;当年艾森豪威尔成功登陆诺曼底,也是善于观察风向,因此一战成功。

放风筝启发了富兰克林发现电力,对今日人类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尤其,放风筝个中大有人生哲理在焉!我们做人,要像放风筝一样,懂得观察风向、时空、气候、天时、地利、人和等,有了这些敏锐的觉知,做人才能进退得宜、圆满自在。

篇7:物理现象中人生哲理

关于物理现象中人生哲理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液体是一种“中庸”状态,可攻可守,能进能退。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平和安宁的,决不会“大起大落”。

犹如一种“原生态”歌舞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多么平和的俗境,表里一体,形神和谐,淡朴,宁静,隽永。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变形,平和是原形。”平和就是一种液态人生,我们需要好好保持。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速度有快有慢,这是相辅相成的。“快刀斩乱麻”,比喻的是做事要果敢、决断;“慢工出细活”,则用来说明做事要细致、持恒。

如果只把“快速”视为现代人的思想特征,那就是偏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那种动荡与浮浅的生存状态了,

可叹的是,他们总是以“忙”为借口,拒绝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闲”。他们哪里知道,所谓“一闲对百忙”,其实是一种生命哲学,或者说是一项人生艺术。

中国的.文人把“慢”视为一种功夫、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时间是相对的,即使长命百岁,也是转瞬即逝。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同空间一样看待的话,生命就会变得很静、很慢,以至永恒不衰。

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不妨“闹中取静”、“忙里偷闲”,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不仅要做加法、乘法,也要善于做减法、除法。

昆德拉赞美《缓慢》,他指明:“在慢速和记忆之间,快速与忘却之间,潜藏着一种有机联系,而慢速与记忆的强度必然成正比。”

星云大师提倡《宽心》,他强调“慢工”与“细活”,以为可以养艺、养生、养量、养寿,总之受用无穷。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当你为生活所迫而来去匆匆时,渐渐地忘却了历史,忘却了闲情逸致,忘却了生命中本应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一个具有高尚境界的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他会游离于物质生活之外,去寻求思想修行与精神意趣的。

“慢慢走,欣赏啊!”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风景,“走马看花”怎行?

篇8: 细节中人生哲理

细节中人生哲理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在厨房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足球赛。突然,厨房里传来磁盘落地的破碎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这回她没有骂人。”

人们总是习惯不同的标准了对人对己,但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有两个观光团在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这里的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坑洞。其中一位导游一路连声抱歉,说这路面简直太坏了,请多多包涵。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女士先生请注意,我们现在走过的这条道路,正是闻名遐迩的伊豆迷人的酒窝大道!”

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思想是奇妙的,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自己。

上小学三年级的汉斯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一名杂技团的.小丑。一位老师的批示是:“为什么不想当总统?”另一个老师看了后则说:“愿你把欢乐带给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热爱和快乐才是选择的最好依据。

有一位表璃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认真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同:“大师,您为什么又将鞋带解松呢?”

大师回答道:“因为我扮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人,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表现他长途跋涉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说明他很关心我,我要保护及尊重他这种热情,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将鞋带松开的原因,以后会有很多机会告诉他。”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篇9:宋词中的爱情优美名言

1、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2、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陽修《踏莎行》

3、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5、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

6、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张先《千秋岁》

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8、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

9、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10、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11、以你之名,刻我灵魂。——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1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13、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

14、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15、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16、我在人世,却不在人间。——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17、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陽修《采桑子》

18、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

19、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峙《清平乐》

20、人强健,青尊素影,长愿相随。——晁元礼《绿头鸭》

21、烦事绕心头,浮生不得闲。——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22、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23、千里送鹅毛,礼轻病不轻。——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24、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清平乐》

25、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

26、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观《满庭芳》

27、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秦观《满庭芳》

28、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29、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王诜《忆故人》

30、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陆游《蝶恋花》

31、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谢逸《江神子》

3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3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4、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35、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36、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37、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

38、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39、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

40、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溢鲛绡透。——陆游《钗头凤》

4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42、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陆游《蝶恋花》

43、一曲陽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

44、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张炎《鹧鸪天》

4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46、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晁元礼《雨霖铃》

47、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8、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张抡《烛影摇红》

49、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沙》

5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51、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52、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53、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

54、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55、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56、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陽修《踏莎行》

57、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晁元礼《绿头鸭》

58、人生不过俯仰间,想想就悲凉。——李宫俊《李宫俊的诗》

59、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李之仪《踏莎行》

60、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张抡《烛影摇红》

6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62、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

63、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6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陽修《蝶恋花》

65、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66、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67、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黄庭坚《望江东》

68、断魂还逐晚潮回,相映枝头红更苦。——郑文焯《玉楼春》

69、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70、纵行遍天涯,梦魂惯处,就恋旧亭榭。——文廷式《摸鱼儿》

71、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72、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7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75、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柳如是《金明池》

76、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7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78、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

7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0、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

81、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

82、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柳如是《金明池》

83、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

8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85、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86、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87、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

8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89、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陽修《浪淘沙》

90、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辛弃疾《摸鱼儿》

91、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92、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93、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陽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9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95、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96、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97、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9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9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100、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宋词在方格中抄写范文

宋词名句

宋词赏析

《宋词》读后感

悬念中的人生哲理故事

生活中的沉默人生哲理

宋词二首说课稿

宋词·柳永《少年游》

幽默笑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没有宋词的年代

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