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时间:2022-11-30 05:19:28 作者:啦啦啦咕咕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啦啦啦咕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想到如此,心生遗憾。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篇2:《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心怀家国者为大。“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篇3:《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论词著作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境界。王国维开篇即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成名句。可以说,弄懂了境界二字,就抓住了本书的牛鼻子。

不过,这句话说的很含糊,和古人常说的气象、格局一样,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真要追问概念,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王国维在第六则补充了一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了这句注解,我们就可以把境界隐藏的内涵挖掘出来,也就是一个字“真”。你或许会觉得,真有什么难得?不就写大实话吗!小学老师教作文,第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其实不然,你所感所想和你真正传达出来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就好像很多人通过话筒讲话,会发现自己的声音有“失真”的现象。

我们一般人看到春天里娇红的花朵,赶紧拍照,然后发朋友圈:“这一树红花开的真美啊。”这句话很真诚、很真实,但无法传递给其他人。其他人无法通过这句话,复原当初的画面和心情。那么词人怎么处理呢?

宋祁的朋友圈是这样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看看,画面感不一样了吧。王国维在下面点赞:“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热烈的气氛,甚至好像听到蜜蜂在花心震动翅膀的声音。

再加上后面一句,“长恨浮生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更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潇洒感觉了。其实,诗人词人的努力,无非是更明白的再现自己的观感,同时让每个字都能向读者传递出更丰富的物象和可能。

篇4:《人间词话》读书心得600字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传统词作的分析和总结,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个人观点,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并且这些观点不仅仅对词适用,对人生同样适用。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反思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但后来他厌倦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人间词话》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书中虽然时时体现出他的一些西方思想,但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例如李清照的《词论》,是相似的。

此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境界”这个概念,并且后面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境界”二字展开的。一开始,王国维先生便说: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生同样如此。我觉得一个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理想,都应该读一些经典着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有了这些,我们才能自成高格!

接着,他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不仅是词,造境、写境自唐诗便开始兴盛。其代表分别为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借意象描意境,显得比较深旷,并且包含着一些对永恒哲学的思考,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而杜甫的诗大多借事说事,显得比较务实。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有我无我之境用于处理事情同样适用,若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皆是以我观物,那么我们必定会以自己的喜恶标准去定义它们。这样,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它们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所以觉得很郁闷。荷尔德林说:人当诗意的栖居。怎样才能做到诗意的栖居,每天都尽量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我们可观的去对待一些事情。

篇5: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

评的是诗词,话的却是人间。《人间词话》一书,在近百年的时光里,被不断传颂、解读,同时也映衬了王国维先生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人之命运的苦思与总结。这是他的“人间”,也是我们的“人间”。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慷锵有声。书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也。这三种境界,不仅仅是王国维先生对诗词之境的感悟,亦是他对人生境界的真实感悟。

理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秋天来了,就好像人生处于低谷一样。秋天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出征游子思乡之时;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女子思念情郎之时;亦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妇盼归的思念之时。即使现实如此残酷,他们仍旧有着自己的梦想:出征的游子渴望回乡,多情的女子思念情郎,孤独的思妇盼望着丈夫的回归。纵然望断天涯路只能看见山长水阔,但人生无论处于多么困难的低谷,心中也要有一个目标,一个理想。就像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说的一样:做人没有理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只做一条“咸鱼”就满足了,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一重境界:理想。

执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仍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不但没有等到归人,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孤寂。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时刻,看不到前途与光明,也没有知音好友相伴,有的只是无尽的寂寞和孤独,就如同《荒野猎人》中的小李子一样,在旷野中孤独地前进。即使如此,我们仍“衣带渐宽终不悔”,哪怕“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像苏轼所说的那样,“古今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亦或像屈原说的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如王宝强在《士兵突击》中扮演许三多时那句台词一样:坚持的过程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这也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重境界:执著。

豁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方向不对?是付出不够?还是时机未到?无论什么原因,大多数人的成功都必须经过千辛万苦的磨难,也只有经过这样的磨难,取得的成功才愈加珍贵。那个人也许一直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找到,那么你要“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个人也许已经在你的生命里出现,只是你付出的努力还不够,那么你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你经历了这些,“蓦然回首”,才会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其实,人的一生亦是如此:你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经历了诸多的磨难,才能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不需要你刻意地追求,等你蓦然后首时,你会发现一切已刚刚好,不早不晚,不多不少。

古今欲成大事者,都必先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然后再经历“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憔悴却执着追求忘我奋斗;最后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达,几经磨炼而明察秋毫,豁然顿悟功到事成。这三重境界本质上就是展示了人生道路中的立志、磨练和顿悟三个层次。而我们做人做事也需要发扬这三重境界带给我们的精神:就像文学素养的培养一样——要先慢慢的读书积累,虽然迷茫,也要坚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下去,经过长时间的文学积淀,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有了所谓的感悟,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自身的文学素养。

其实,诗词是这样,做事是这样,人生亦是如此

《人间词话》读后感6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作文

人间词话小说读后感作文

中小学生人间草木读书心得

《人间有情天》读书心得

在人间读书心得优秀

在人间作品读书心得

关于在人间500字读书心得

高尔基自传体小说《在人间》读书心得

《在人间》读书心得体会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