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

时间:2023-01-16 04:11:50 作者:李维新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李维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

今天下午,我看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海上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但依然坚持出海,直到第八十五天捕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让我非常感动。圣地亚哥执着于出海捕鱼,这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证明他个人能力的地方。但是,出海能不能捕到鱼还是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的。如果出海捕不到鱼,许多渔夫会选择再尝试两三次,假如还是没有任何收获,基本上会放弃。但圣地亚哥却与其他渔夫不同。他非常执着于出海,即便八十四天没有任何收获也依然不泄气。邻居马诺林起初跟他出海,在坚持了四十天后,还是被父母安排跟随其它渔船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圣地亚哥在遭遇这些挫折后,依然没有放弃。第八十五天,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在周旋了两天后终于叉中了它,没等捕捞上船,就引来了无数鲨鱼的争抢,圣地亚哥不顾疲劳,无畏地与鲨鱼展开搏斗,最后回到海港,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头儿也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读这本名著,一定从圣地亚哥身上学到了坚忍不拔、永不放弃,他在带领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才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无比接近于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我也要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样,从主人公圣的亚哥的身上学会坚持不懈和执着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畏惧、不恐惧,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成长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少先队员,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篇2:《老人与海》书评

《老人与海》书评精选

老人与海书评一

懒懒的阳光照耀,海声滔滔,却显得静谧。不远处的海鸥开始群群归巢,借着日光相互追逐。

我还记得在这样的一个黄昏,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人独自拿着鱼网,眯着不怎么灵光却十分湛蓝的双眼,用低沉的嗓音打破沉寂,“又该回家了。”

我喜欢那个老人,喜欢那片大海,喜欢海明威用坚韧而拔立的精神创作出的《老人与海》。我从不认为故事中的老渔人圣地亚哥仅仅为一个艺术形象,他似乎对着我微笑,用苍劲的声音一边向我问好,一边收拾鱼竿上的绳套:“我该回家了。虽然又没钓着鱼。”说完耸一耸肩,“不过总会有的。”

我笑着向他挥手说再见,然后看着他的背影缓缓淹没进大海,走进夕阳。

转过身,便回到了现在,回到了这个只能思念老渔人的时代。

不错,我喜欢圣地亚哥,因为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他坚强宽厚且充满了爱,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海明威也是喜欢他的,我想,不论是在年龄,还是精神上,他们俩都有不可模糊的共同点。

海明威,一个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深刻哲人。他从小便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父亲爱钓鱼,爱大海;母亲爱文学,爱生活。海明威也爱,于是他在中年时期,也就是他的文学造诣最成熟的阶段,写下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当时,正过了世界第二次大战。海明威曾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虽然只是希望感受战争,但他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身上无数的被弹片嵌入的伤痕,以及战争中惨痛的记忆,使得他开始对美好的生活作出了否认。

二战结束之后,海明威回到了家乡,他来到了大海,他张开了双臂,他仰起头望向天空的同时又闭上了双眼,他似乎再不会单纯的认为,天空永远是蓝的,空气永远没有弹x的气息。再一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他已然拿起来手中的笔。静静坐在桌前的海明威,脑中浮现出父亲钓鱼的场面——那样一幅画,是十分美好的,当时没有战争硝烟,当时没有人民的哭喊。大家都欢欢喜喜,努力为家庭奔波劳累着。但此时,世界似乎换了主人,装在里面的.人民,需要为此做出些什么。

海明威选择移居古巴,寻找新的生活。

他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善于观察生活的海明威认为这将成为一个很好的素材。

于是,满载着希望与坚强的圣地亚哥诞生了。他一诞生就是一位老人,一位热爱钓鱼,却总是钓不着的背运的老人。正如海明威所写:“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

聪明的海明威不会总让故事恶势的发展下去。圣地亚哥终于在第85天钓上了一条大鱼,但是与这条鱼周旋了两天,却终究是被鲨鱼抢了去。圣地亚哥的眼神里开始有了疲惫,但是并不颓丧,“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的精神。

海明威十分擅长运用象征手法描述各种形象,如故事中屡屡出现的鲨鱼,就代表了黑暗势力,而从5岁开始就和老渔人生活在一起的马洛林,却有着一身骨气与强烈的责任心,而这便是从侧面烘托圣地亚哥的为人,马洛林也代表着这样一种精神,将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老人与海》是值得人感念的,海明威能在那样一个时期写出这样哲学的作品,不仅是精神的写照,也是心底的愿望。他希望一切都会很好,但是生活并不如此。圣地亚哥也明白,所以他对待连续几日打不到鱼的态度,淡然而充满信心。我热爱圣地亚哥,我喜欢他那份信心。因为信心于我而言,总是难以可及。

从小到大的打渔生活,让圣地亚哥疲惫了,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海边上的时候,是那个黄昏。懒懒的阳光照耀,海声滔滔,却显得静谧。不远处的海鸥开始群群归巢,借着日光相互追逐。他转过身,依旧用那双湛蓝的双眼看向我,向我挥了挥手,甩动了下手中的渔网,用低沉而疲惫的声音告诉我:“又该回家了,今天又没打着鱼,不过没关系,以后,以后一定会的。今天,我尽力了。”他笑着转过身,那笑容看上去慈祥又令人安心。我看着他日益佝偻的身体逐渐埋没于大海,被夕阳掩埋,我再环顾下四周,海鸥还未飞走,朝着老渔人远去的方向打着旋儿。似乎对今日的圣地亚哥格外的留恋。

篇3:《老人与海》书评

懒懒的阳光照耀,海声滔滔,却显得静谧。不远处的海鸥开始群群归巢,借着日光相互追逐。

我还记得在这样的一个黄昏,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人独自拿着鱼网,眯着不怎么灵光却十分湛蓝的双眼,用低沉的嗓音打破沉寂,“又该回家了。”

我喜欢那个老人,喜欢那片大海,喜欢海明威用坚韧而拔立的精神创作出的《老人与海》。我从不认为故事中的老渔人圣地亚哥仅仅为一个艺术形象,他似乎对着我微笑,用苍劲的声音一边向我问好,一边收拾鱼竿上的绳套:“我该回家了。虽然又没钓着鱼。”说完耸一耸肩,“不过总会有的。”

我笑着向他挥手说再见,然后看着他的背影缓缓淹没进大海,走进夕阳。

转过身,便回到了现在,回到了这个只能思念老渔人的时代。

不错,我喜欢圣地亚哥,因为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他坚强宽厚且充满了爱,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wenxue/)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海明威也是喜欢他的,我想,不论是在年龄,还是精神上,他们俩都有不可模糊的共同点。

海明威,一个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深刻哲人。他从小便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父亲爱钓鱼,爱大海;母亲爱文学,爱生活。海明威也爱,于是他在中年时期,也就是他的文学造诣最成熟的阶段,写下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当时,正过了世界第二次大战。海明威曾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虽然只是希望感受战争,但他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身上无数的被弹片嵌入的'伤痕,以及战争中惨痛的记忆,使得他开始对美好的生活作出了否认。

二战结束之后,海明威回到了家乡,他来到了大海,他张开了双臂,他仰起头望向天空的同时又闭上了双眼,他似乎再不会单纯的认为,天空永远是蓝的,空气永远没有兵器的气息。再一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他已然拿起来手中的笔。静静坐在桌前的海明威,脑中浮现出父亲钓鱼的场面——那样一幅画,是十分美好的,当时没有战争硝烟,当时没有人民的哭喊。大家都欢欢喜喜,努力为家庭奔波劳累着。但此时,世界似乎换了主人,装在里面的人民,需要为此做出些什么。

海明威选择移居古巴,寻找新的生活。

他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善于观察生活的海明威认为这将成为一个很好的素材。

于是,满载着希望与坚强的圣地亚哥诞生了。他一诞生就是一位老人,一位热爱钓鱼,却总是钓不着的背运的老人。正如海明威所写:“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

聪明的海明威不会总让故事恶势的发展下去。圣地亚哥终于在第85天钓上了一条大鱼,但是与这条鱼周旋了两天,却终究是被鲨鱼抢了去。圣地亚哥的眼神里开始有了疲惫,但是并不颓丧,“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的精神。

海明威十分擅长运用象征手法描述各种形象,如故事中屡屡出现的鲨鱼,就代表了黑暗势力,而从5岁开始就和老渔人生活在一起的马洛林,却有着一身骨气与强烈的责任心,而这便是从侧面烘托圣地亚哥的为人,马洛林也代表着这样一种精神,将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老人与海》是值得人感念的,海明威能在那样一个时期写出这样哲学的作品,不仅是精神的写照,也是心底的愿望。他希望一切都会很好,但是生活并不如此。圣地亚哥也明白,所以他对待连续几日打不到鱼的态度,淡然而充满信心。我热爱圣地亚哥,我喜欢他那份信心。因为信心于我而言,总是难以可及。

从小到大的打渔生活,让圣地亚哥疲惫了,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海边上的时候,是那个黄昏。懒懒的阳光照耀,海声滔滔,却显得静谧。不远处的海鸥开始群群归巢,借着日光相互追逐。他转过身,依旧用那双湛蓝的双眼看向我,向我挥了挥手,甩动了下手中的渔网,用低沉而疲惫的声音告诉我:“又该回家了,今天又没打着鱼,不过没关系,以后,以后一定会的。今天,我尽力了。”他笑着转过身,那笑容看上去慈祥又令人安心。我看着他日益佝偻的身体逐渐埋没于大海,被夕阳掩埋,我再环顾下四周,海鸥还未飞走,朝着老渔人远去的方向打着旋儿。似乎对今日的圣地亚哥格外的留恋。

这一切多美好啊,听着海鸥的鸣叫,听着海声滔滔,我恋恋不舍的转过身,看着现实世界的我,看着《老人与海》最后的那几页,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他真的累了,如海明威一样,需要休息了。

圣地亚哥转过身的那一霎那,我知道这个故事算是结束了。但是海明威仍然借着那薄薄的几页纸,告诉我,要永不言败。

[知识拓展]

篇4:《老人与海》豆瓣书评

在我初次撰写本文的那些天,我在校园散步时读到一则讣告,本校一位退休工人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讣告特别提到,他生前是一位淡泊、俭朴的老人。我在对他油然升起敬意的同时,也产生一丝惊讶,我从讣告中得知,他与我同居一幢宿舍,而我却对他一无所知,甚至素未谋面。

我由此想到另一条死讯,1月15号,全世界的重要媒体都竞相报道了一条来自古巴东哈瓦拉的消息:

一个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渔民病逝,享年也是104岁。同时配发的,还有他的照片,棒球帽下,一张苍老而快活的脸。一夜之间,这个死去的老渔民成了继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之后,最广为人知的“古巴人”。

他曾创下何种丰功伟绩而能享有如此的哀荣呢?没有,他仅仅是一介普通的渔民,就像我那位104岁的老邻居一样平凡,或者说,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一样普通。

但关键之处也正在这里:富恩特斯恰好就是圣地亚哥的原型。《老人与海》也许是整个欧美文学中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部中篇小说,当它为海明威赢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富恩特斯就和圣地亚哥一起名垂不朽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代末,海明威在海上邂逅富恩特斯,后者向他讲述了自己21岁时捕获一条1000磅重的大鱼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一颗种子,植入海明威的体内,在20多年之后,他写出了《老人与海》。如果富恩特斯真是小说主人公原型的话,那么,这20多年的光阴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小说中“枯瘦干瘪”、“颧骨上有些皮癌黄斑”的老头子。

这会使人有些怀疑,《老人与海》的真正主角真就是富恩特斯吗?

1961年海明威吞枪自尽之后,富恩特斯由于过度悲哀而无法出海,从此在家中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讲述自己捕获大鱼以及和海明威交往的故事。这是一项收费服务。今年暑假我曾去泸沽湖旅游,听摩梭末代王妃讲述往事,明码实价是一人二十元钱,富恩特斯的收费想来也应该不低。反正,他以此积累了财富,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靠抽哈瓦拉雪茄、喝朗姆酒和看漂亮的姑娘,又乐陶陶地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最后大概是含笑而卒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不朽”。

是什么东西让这样一个老渔民得享不朽的呢?是文学。

在这颗有人类居住的星球上,文字是最不朽的,比石头都还要永恒。一块石头通过文字的描述,可以成为在山崖上展览千年的神女峰、望夫石,即便在风化、坍塌之后,人们也会借助文字重新塑造或者重新指认。在古代的建筑中,幽州台、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也许是最为著名的,不过我们可以设想,沿着中国的长江、大湖,不晓得曾兴修过多少这样的建筑,它们在时间的风雨和兵燹中沦为了废墟,而唯有幽州台、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这样的建筑才得以代代重建,因为李白、崔灏、范仲淹、毛泽东的诗词文章赋予了它们死而复生的神性,换一句话说,它们已经不是登高览胜的土木之身,而成为某种唤醒记忆的道具,和与天下同悲同喜的情怀、故人远去的背影、秋水长天的景色,融汇为了不可分离的整体。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今年冬天我回了一次阆中老家。阆中是一座地道的古城,嘉陵江三面环绕,北边的玉台山腰,也矗立着一座滕王阁,和南昌的滕王阁一样,都出自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李元婴之手。据记载,当时南昌滕王阁规模甚小,而阆中滕王阁巍然宏丽,但所不同的是,前者流芳千古,而后者声名不出蜀中,原因很简单,王勃才华横溢的《滕王阁序》写的是南昌。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概在曹丕说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之后,追求不朽就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理想和一种焦虑。面对河山的兴废沧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文人看到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土丘”,也体会到能够超越时间而存在的,只有他们为此而吟哦的诗行。

“故垒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歌、文学,就是映照历史废墟和人们心灵的月光。公元1172年,喝醉酒的陆游于细雨中骑驴入蜀,在剑门关口他有过短暂的伫足,阴沉的天空和嵯峨的群山让他有了些眩晕和怅惘。这个一生都在牵挂家国、功名的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一个疑问:

此身合是诗人末?

他没有找到答案,而这句诗这个疑问却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了后世文人怅惘和把玩的一个源头。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呢?文学的价值何在呢?就实用性而言,纯文学就跟月光一样,根本就没什么价值。阳光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万物因此而生长。没有月光,生命照样生生不息。但我们可以设想,没有月光的夜晚,是漆黑的,没有梦想的,也许肉体依旧存在,却没有了心灵的位置。文学是为安置心灵而存在的,又仿佛是《红楼梦》中那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它是无用的,却正好用来铭刻虚无的东西:人类短暂的幸福和永久的哀愁。

法国《解放报》曾经向全世界的300个作家提出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写作?”

回答却是完全不同的。说得大点,是为了改造社会,说得小点,是为了讨朋友喜欢。这都没有切入最本质的部分,因为言说的困难,也许是有意的回避,——真正的作家,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记忆而写作的。

记忆是对往事的追怀,它可以浓缩为一首伤感、含蓄的小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也可以具有天堂般的长度,比如《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在记忆的撩拨下,想像力可以恣意蔓生,无穷无尽,比如福克纳丛林般的南方小说,马尔克斯天马行空的《百年孤独》……文学家总是背对未来、面向过去写作的,这一点恰好与自然科学家背道而驰:科学拥护进化,文学耽溺沉湎。当新时代到来的时,文学家都心怀疑惧,而为记忆中的生活吟唱挽歌。

回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其实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个老渔民在持续四十天的不走运之后,捕获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大鱼,但后来成群的鲨鱼赶来把鱼肉啃噬一空,老头子运回岸的,只是一具巨大的鱼骨。就一般的意义上说,这是别人的故事和别人的记忆。但这个认识是初浅的,是皮相,是我们能看到的冰山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才是这个故事的本质所在,它们是海明威卓绝的叙述技巧、只属于他本人的心灵创伤和无法释怀的个人记忆。

篇5:《老人与海》豆瓣书评

海明威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他的文学成就和传奇人生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超级的偶像。在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的想像中,他成为了艺术家最完美的象征:叛逆、出走、漂泊、冒险、英俊、有力,喜欢打猎、拳击、斗牛、酗酒和无休止地追逐女人,而且频频得手。他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曾身中237片弹片,头上缝过57针,还在非洲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却写出了五、六部长篇、几十个短篇以及影响广泛的游记、回忆录,并把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1961年7月,当他不堪忍受多种病痛的折磨、灵感丧失的绝望和性无能的焦虑时,就用枪打碎了自己的脑袋。这个一生都对浪漫文学嗤之以鼻的男人,最后却让自己的人生永远笼罩在了浪漫主义的光环下。

据说,著名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特里林因自己没有成为一个优秀小说家而到死都忧伤不已。他曾读到海明威酒醉之后草草写下的一封信,为此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是一封满口胡言的信,毫无尊严地自我暴露,无法无天,孩子气,但它所代表的生活却比我所有可能过的任何生活都要美好。⑴

我读大学时的专业是历史,和中文系的同学同住一条通道,他们经常唱歌、跳舞、喝酒、大笑,这和历史系学生的谨慎、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他们何以如此欢乐?

他们说,海明威不就是这么生活的吗?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即便寻欢作乐,也是在做着正经的事情,一是侦探,一是作家。

我听了,感慨他们的话真是十分的文学。

我第一次接触到海明威,是1978年念高中的时候,在一本《世界文学》上看到了他的照片,以及一篇介绍他的文章:《海明威,这头老狮子》。图文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觉得海明威真是了不起,像他这样做一个作家,真是大快人心的事情。换句话说,海明威之于我,首先是他的传奇,然后才是他的小说。

今天,在我自己增添许多年龄,也陆续写出了一些小说之后,我要说,那些供我们神往和津津乐道的故事,都是外在于海明威的。或者说,他展示给我们的,都只是他乐意让我们看到的表象,而真实的海明威,深藏在表象的后面,比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复杂、更内敛、更勤劳,就像一个卑微、敬业的手艺人。

我更愿意这样来理解,海明威不像一头狮子,而更像是一只虎,虎有猫科动物的凶猛,也有猫的警觉、细腻,甚至是温柔。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写过一篇纪念海明威的散文,他回忆了自己28岁浪迹巴黎时和老年海明威在马路上的惊喜邂逅,也充满敬意地谈到了海明威的文学得失,有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海明威的小说是以掌握严格的技巧为支撑的;他从海明威那里懂得了,“写作始终是艰苦的劳动”。⑵

海明威在写作的日子里,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天气虽然凉爽或者寒冷,而一动笔,他就感觉到了暖和。为了“想怎样把字眼儿弄得准确一些,”《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他改写了三十九遍,而《老人与海》的原稿他也校阅了两百多次。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辞里,他谈到了作家劳动的孤独,“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⑶

事实上,一战过后,1920年代,他曾经携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奔赴欧洲,在巴黎度过了他艰苦、清贫的学徒生涯。关于这一部分生活(1921至1926年),他在晚年写成而于死后出版的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中有过极为深情的回忆。那时候,他常在早晨抱着笔记薄出门,去圣米歇尔广场的一家咖啡馆写作,有时饿着肚子回家,却向妻子撒谎说已经吃得又好又饱。就在那儿,他写下了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小说《在密执安北部》。写作的经过,他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述:

秋天将尽,巴黎落着黄叶和雨水,他坐在空荡荡的咖啡馆里写着远在美国密执安北部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正是同样的坏天气,他写到那些小伙子在喝酒,自己也感到了口渴,就要了一杯圣詹姆斯朗姆酒喝着。后来进来了一个女孩子,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等着谁。她的头发黑如乌鸦的翅膀,仪态十分安详。事隔三十多年后,海明威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

“她非常俊俏,脸色清新,像一枚刚刚铸就的硬币,如果人们用柔滑的皮肉和被雨水滋润而显得鲜艳的肌肤来铸造硬币的话。”

海明威很少使用形容词,也吝于比喻,但他有两个比喻让我格外难忘:

一个就是上述的例子,把一个女孩比作一枚新鲜的硬币。

另一个在《老人与海》中,他写到圣地亚哥用面口袋补缀过的船帆:“就像一面老打败仗的旗子。”

这是极为克制的海明威终于动了感情的时候。在那个巴黎的雨天,陌生的女孩让海明威心乱,他一边持续地写着,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她,他把她写进了这个小说。后来,他深深地进入了这个小说,迷失其中,不再观看女孩了。直到他写完小说,读完最后一段,他抬起来头来,女孩已经走了。

从这一段记叙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东西:观察,赋予客观事物(人和事)以主观的想像。以相似的秋风、秋雨、安静的环境,来沟通遥远的两地:在巴黎写密执安北部,会产生一种意外的效果。

《在密执安北部》写一个叫莉芝的女孩同铁匠吉姆恋爱的故事。他们生活在美加边境密执安湖畔的霍顿斯湾小镇,全镇只有五户人家,日子过得清风鸦静。莉芝在史密斯家做女仆,而吉姆在史密斯家搭伙。吉姆是打马蹄掌的,又矮又黑,胡子拉渣,沉默寡言,而莉芝文静、秀气,就像那个坐在雨天咖啡馆的女孩,新鲜得如刚铸出的硬币。但她偏偏爱他,巴望着他来爱自己、疼自己。

秋天的时候,史密斯先生约了吉姆去山里猎鹿,莉芝就想念他,想得睡不着,就像中国古人说的,寤寐思服。

后来他们终于满载而归,史密斯太太跑出去迎接丈夫,而莉芝羞答答地迎接吉姆。晚饭的时候,大家都喝了酒,吉姆在莉芝的房子里拥抱和亲吻了她,她吓坏了,因为她这还是第一次被男人触碰。后来,他们去散步,在一个废弃的码头上,吉姆对她对了粗,他说,我要、我要,我要。而莉芝的反映呢,是以微弱的力量反抗着,颤声道,这不可以,这不可以,这是不可以的啊。

但最后,他还是占有了她。接下来,海明威写得更加含蓄和微妙:

码头的铁杉木板又冷又硬,而吉姆重重地压在她身上,他已伤害了她。莉芝推了推他,她被压得这么难受。吉姆睡着了。他老是不动。她从他身下挣扎出来,坐了起来,把裙子和上装拉拉直,并且想把头发弄弄好。吉姆嘴巴有点儿张开,在睡觉。莉芝俯身过去在他脸上吻了吻。他还是睡得很熟。她把他的头抬起一点来,摇了摇。他把脑袋转了过去,吞了吞口水。莉芝哭了起来。她走到码头边上,朝下向水看去。港湾上正有薄雾升起。她又冷又悲,一切都像是完了。她走回吉姆躺着的地方,再一次使劲摇了摇他,看他到底醒不醒。她哭着。

“吉姆,”她说,“吉姆。醒醒啊,吉姆。”

吉姆动了动,把身子蜷得更紧了。莉芝把上装脱了下来,俯身过去拿上装给他盖上。她把上装小心谨慎、干净利落地在他四周掖好。然后她穿过码头,走上陡直的沙土路回去睡觉。冷雾由港湾上穿过树林正升起来呐。

海明威行文的特点是简洁,惜墨如金,但他从不吝啬于细节的描写,甚至可以说,他描写之细,就像手艺人拿刀在木头上一丝丝地雕刻。我们常说“刻画人物”,其实刻画人物就像拿小刀子在木板、蜡版上雕琢细节,细节出来了,人物就让我们触手可摸了。在这篇小说最后的三百多个字里,海明威除了“她又冷又悲,一切都像是完了”这句话,完全不去触及人物的内心,纯用白描,只用莉芝笨拙的动作、吉姆的睡相和升起的冷雾,来曲尽其妙地表达出这个献出或被剥夺贞操的女孩的心乱。如同一幢夜色下的小楼,拉上的窗帘、泄漏的灯光,更唤起我们丰富的猜想。海明威所写到的莉芝的几个动作,只是冰峰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却把莉芝的内心世界作了极为有力的暗示。

这是一种相对古典的写法,和后来盛行、并也被他在《老人与海》中运用自如的意识流手法截然不同。但我们却不能说,这种简练的外在刻画在传达微妙的内心感受上,就输于万语千言的内心独白。李白有一首送别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似乎都是客观描写,没有一句主观感受,而那个送别者的背影和他的怅然,却如在目前,他的怅然就如绵绵流水,没有穷尽。这和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使用的手法异曲同工,都是以减法作画,因为有留白,所以更充盈,它们都属于让阅读者共同来完成的作品。

我曾和麦家讨论到通俗小说和纯文学的区别,得出的结论是,前者需要“说”,即把所有的线索、情节、因果都倾尽一空地说出来,唯恐读者不明白。而后者是“不说”,在决定性的情节上,三缄其口,制造含混和暧昧。

二者的区别可以金庸小说和《水浒传》为例,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中的杰作,但它把一切都说尽了,几乎不再给批评家留下阐释的空间和给读者留下猜测的余地。而《水浒传》却处处都是巧妙的留白,不独让金圣叹的点评可以大显身手,而且也让后世的小说家、戏剧家、批评家甚至政治家跃跃欲试、喋喋不休。1975年毛泽东发动全国人民重评《水浒》,评来评去,到今天我们也没弄清楚,宋江到底是悲剧的英雄,还是狡黠的投降派。还有武松杀嫂、石秀杀嫂,除了最原始的复仇或洗冤动机之外,我们还能隐隐窥见更复杂、更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所以试图解密《水浒》的作品,一直就在文学和舞台上花样翻新,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写过一部《石秀》,至今还被视为经典;而七十年代一部为潘金莲翻案的川剧《潘金莲》,虽然肤浅,却也让那位剧作家一举成名。

海明威是“不说”的高手,他的非洲打猎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其中漂亮的一例:

富人麦康伯携妻子去非洲打猎,在狮子袭来时,他表现出丢人的懦弱,全靠陪猎人威尔逊的勇敢、果断才化解了险情。麦康伯太太为此蔑视自己的丈夫,并睡到了威尔逊的帐篷里。麦康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胆量,试图在近距离射杀一头巨大的野牛。麦康伯太太坐在汽车上,眼看野牛的角马上就要冲到丈夫的身上,就操枪向那野牛开了一枪,却刚好打死了自己的丈夫。在瞬息之间,她成了一个寡妇和一个笔巨额财产的继承人。

威尔逊好像什么都明白,他夸麦康伯太太干得真漂亮,而他可以证明这是一次误杀。但他同时又恶狠狠说,你干吗不下毒呢?在英国她们就是这么干的。

然而麦康伯太太只是哭泣,不辩解,她的回答只是:别说啦,别说啦,别说啦,啊,请,请别说啦。

小说就结束了。这一枪的确真漂亮,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误杀还是谋杀?马尔克斯说,这一枪是对写作技巧的一个完美的总结。总结什么呢,就是恰到好处的不说。

一个作家能否写出伟大的作品,大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天才,一个是技巧。

说到天才,就很玄奥了,我理解的天才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露天煤矿,随便挖一铲起来,都可以燃烧,比如兰波、海子、曹禺、张爱玲……就创作生命而言,他们都是早夭的。而另一种则掩埋在地底的极深处,需要勇气和耐心才能将其掘出来,比如普鲁斯特、曹雪芹、沈从文……他们一辈子都在写着同一本书或者写着同一个地方,到死也都还没有能写完。这个我们且不去多说它。

而技巧呢,常常是最易为人们误解的,行内的人觉得它深不可测,而行外的人则以为写作仅凭灵感就行了。毕竟,人人都会写字啊,一年级写看图说话,二年级写观察日记,到三年级,如果你心血来潮,就可以创作一个故事了。

听到过一个笑话:在英国的一个聚会上,一个不错的脑外科医生和一个不错的小说家相遇了,在必要的寒暄之后,医生说,写小说真好,我退休之后也去写小说。小说家客气道,做脑外科手术也挺好,我写不出小说时也去作脑外科手术吧。旁边的人都笑了,他们笑小说家的不自量力,脑外科手术,他怎么可能呢?!但真正应该被笑的人是医生,他不知道写出一部好小说需要的技巧,绝不亚于脑外科技术。

而小说家的话,仅仅是文学的幽默,可惜没人能听懂。

写作的技巧既然如此复杂,那应该如何去学习和掌握呢?我以为,即便最天马行空的作家,也不可能羚羊挂角:他总得把作品留在文字里。

有文字,就是有迹可寻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就是对文本的细致入微的研究。马尔克斯说,写作的技巧“是在对其他作家的作品的阅读、再阅读中掌握的。”纳博科夫说得更绝,他强调反复阅读,一直要读到骨骼里边去。我们每个人可能对鲁迅的《祝福》都不陌生,因为在中学的课本上学习过,也都会说它写得好,但要是我问你,它的第一句话是如何写的?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得出来。带着掌握技巧的目的去反复阅读,学会敲骨吸髓地攫取,把它们的好处点点滴滴地变成自己的东西。

篇6:《老人与海》豆瓣书评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精湛,情节惊栗,而且触及了贯穿他日后一切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死亡”。他曾在一部描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说过,“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在《印第安人营地》中,死亡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呈现的,这使死亡在恐惧之外,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儿童的名字叫尼克亚当斯。

尼克的故事海明威共写了二十四个,从儿童一直写到他长成为一个青年。后来,等到海明威自己也长成了一个享有盛名的大作家时,他就把尼克抛开了。

尼克和海明威一样,都有一个当医生的父亲,都随时可能在夜晚去乡下出诊。海明威童年时就有过随父出诊的经历,而《印第安人营地》的故事,正是尼克随父出诊的一次见闻。有人据此认为,尼克的原型就是海明威本人。但更多人的似乎不以为然,因为尼克敏感、脆弱,而海明威叛逆、强悍,后来在巴黎,他曾设法告诉斯泰因小姐,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男人堆里厮混,而且做好了杀人的准备。⑷

但,仅仅据此判断海明威和尼克的相似或截然不同,却是十分轻率的。追溯海明威的童年、家庭以及父母的婚姻,我们会略微惊讶地发现,在他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的确就是尼克:敏感、脆弱,缺乏安全保障,有着急于被证明的焦虑。

海明威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钢琴教师,她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养活全家,也许她也因此自负而专断,出于某种奇怪的控制欲,她把海明威和他姐姐打扮成双胞胎,时而装扮成兄弟、时而装扮成姐妹,有两张照片显示,身着女装、坐在母亲怀里的海明威表情异常尴尬和惊恐。⑸母亲的强大让父亲感到很大的压力,也让所有人都压抑,海明威一生都同母亲关系不好,在他父亲于1928年吞枪自杀之后,海明威抱怨是他母亲逼死了父亲。

海明威年岁稍长之后,立刻致力于摆脱母亲的影响,并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一件事情: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

他对体力运动和暴力题材的偏嗜,似乎都是围绕着这种证明展开的。当有人怀疑他的胸毛是用胶水粘上去的时候,海明威回敬的方式就是拍了一张泡在澡盆中的半裸的照片,发表在报刊上,展示他的胸毛货真价实。

很多年前,我读到过一本外国作家关于母亲的访谈录,吃惊地发现,几乎所有人同母亲的关系都很疏远或紧张,感受不到充沛的母爱。有一位老作家已经年过七十,但他说自己仍有一种孤儿的感觉。与此相反,此前我读过的中国作家写母亲的文章,都无不是饱含着深情和感恩的。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这种相反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还是由于外国作家更加坦率?

不过,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所有艺术家都有过相同的摇篮,这就是童年的孤独。

在我读过的几种海明威传记中,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和父亲的关系是亲密的。但父亲带给他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父亲帮助他走近了死亡。海明威在父亲的诊所和随父出诊的过程中,得以观察死亡,同时以他的敏感,他会发现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父亲和他截然不同。父亲是个医生,他对肉体的疼痛和消灭,感觉是麻木、迟钝的,也就是说,死亡这种异常的事件,对他而言也是日常和正常。

但海明威还小,生与死都不啻是世上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就像稚嫩的舌头初次接触到辣椒,那种烧灼感是永远难忘的。他总是用神秘而严峻的态度来写到死亡。但是当他多次在战争和捕猎中出生入死后,他对死亡的态度似乎变得松弛了,最后他像父亲一样,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在这个时候,极端也正是平常。没有哪个作家像他一样,经历过那么多死亡、写到过那么多死亡,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不过是对触及死亡的又一次重复,从前用笔,这一次用枪。

海明威夫人在回忆那两声打飞丈夫脑袋的枪声时说,就像两只抽屉同时被关上了。关上抽屉,这是多么日常的一个动作啊。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都写得精悍、结实,《印第安人营地》只写了尼克在一个晚上的见闻,内容压缩得更加紧密,翻译成中文,也就3300字,以我个人的经验,这样做很容易,但要写得出色,则非常之困难。我有一个短篇小说《李将军》,也是写李广一个晚上的经历,但在一夜之间,同时展开了李广的个人记忆,结果写了他的一生,有一万六千多字,差不多是一个中篇了。中国眼下流行小小说,似乎是王安忆说过,小小说都是些刻意经营的“段子”,算不得真正的小说。我同意这个说法。我也认为像欧亨利那样为了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而写作的短篇,太匠气而经不起反复地阅读。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每一次细微的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开始于漆黑的'夜晚,事情的由来是一位印第安产妇难产,生了两天也没把孩子生下来。尼克为此跟随父亲去印第安人营地出诊,他们乘船经过有雾的湖水,踏过被露水浸湿的草坪,抵达了村庄。产妇躺在双层床的下铺,正发出一阵阵尖叫。

海明威没有直接描写她的痛苦,只提到:

“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

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你却可以体会这尖叫凄惨得多么让人发怵!而她的丈夫躺在上铺,他不能跑,因为他是丈夫,还因为三天前他的斧头把自己的腿砍伤了。海明威没有说明砍伤的原因,应该是心慌意乱吧。尼克的父亲用职业医生的眼光略一判断,就决定给她施行剖腹产手术。尼克不能忍受她的尖叫,请父亲给她吃点什么,让她镇静下来。但父亲这样回答:

“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不过,让她叫去吧。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

这时候,那个始终一声不吭的丈夫在上铺转个身靠着墙,他想必是听到了尼克父亲说的话。接着,尼克的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开始了手术:用一把大折刀切开了产妇的肚子。瑞士作家迪伦马特有一篇叫《嫌疑》的小说,揭露一个纳粹军医在不注射麻醉剂的情况下就给俘虏作腹部手术,是禽兽所为。而侵华的日军也曾拿活生生的中国人做实验,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开膛破肚。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或出于对人类的仇恨,或出于卑鄙的目的。但在《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父亲则是在沿着他以为正常的逻辑,在尽到一个医生的职责,他不需要拷问自己的良心,因为他“听不见”产妇的惨叫。这和法西斯的兽行比较起来,显得更加荒谬和可怕。

海明威没有渲染产妇的惨状,他冷静得仿佛尼克的父亲,但是他通过尼克的眼睛看到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你可以设想,这是怎样的惨痛,才会迫使一个产妇不要命地挣扎,而且就在四个男人按住她的情况下,还咬伤了其中一个人!手术终于结束了,海明威像是漫不经心地补充道:还需要用九尺长的细肠线把伤口缝起来。

婴儿生出来了,尼克的父亲很得意,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后球员在更衣室里的那种得意劲。他拍拍上铺的产妇的丈夫,揭开蒙着那印第安男人脑袋的毯子:他已经自杀了。这是整个小说的最高潮,可以说压抑的夜色、产妇的尖叫、无麻醉的手术,都是为了抵达这个高潮而作的铺垫,而当高潮到来的时候,海明威不仅一如既往的冷静,而且表现出新闻记者般的精确,其实这正是一切好作家都具有的严峻的克制:

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把自己的喉管割断了,刀口子拉得好长,鲜血直冒,流成一大滩,他的尸体使床铺往下陷。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因为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尼克的视角,所以这个男人自杀的动机、过程、他在那个瞬间的念头,都被略去了。海明威借此交给读者的,不仅有疑问,更是那具死了但还冒着鲜血的尸体。每一个细心的读者,都不能不在情感和感官上遭受双重的刺激。他的文字看似无情,所以能让读者伤情,他的冷静近于冷酷,所以他那一刀就像割在我们身上。

我以为,好的小说要有精彩的故事、精致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还要有立场,立场就是价值观、生死观,这是小说的出发点。还要有心灵,心灵就是同情、悲悯。要让立场消失在叙述中,让心灵从字里行间溢出来。还要有感官,这就是“身体”。身体使小说饱满和丰盈。如果结构是脊梁,语言是质地,身体就是血与肉。血肉之躯才会让故事具有暧昧和神秘。海明威成功的短篇小说,都离不开死亡这个主题,而死亡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身体的消灭,是诉之于感官的刺激,是一刀致命,或者慢慢地腐烂,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患了坏疽等死的男人。

海明威的生死观通过《印第安人营地》的结尾,有过难得的抒情般的流露:在返回的路上,尼克问父亲,“他干吗要自杀呀?”父亲说,“我说不出。他这个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尼克又问,“死,难不难?”父亲说, “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最后,这个血腥的故事在牧歌般的情景中落幕: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梢,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河面上画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跟船一起滑过去。清早,真是冷嗖嗖的,水里倒是很温暖。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梢,他父亲划着桨,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海明威发表这篇小说的时候,大约25岁,对死亡已经抱有既神秘又坚定的态度。他尚不知自己将如何死去,但他一定深信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尼克无可置疑地是内在的海明威,一语成谶,他后来的结局和那个一言不发的印第安男人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再回头读一遍《老人与海》,我们会发现这个老人和原型之间除了捕获并失去一头大鱼之外,其实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那个故事只是一粒种子,植入海明威的体内,在二十年的时间中,和海明威的成长与失败一起变化着,它和他一道亲历了战争、死亡、几次失败的婚姻,和无法抗拒的病痛、衰老。海明威早年的小说都醉心于写硬汉,他的名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成了许多模仿者的信条。但当这个捕鱼者最终从他的笔下现身出来时,他已经成了他本人,开始苍老,开始思考人所不能超越的某个极限。

福克纳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海明威此前的小说人物“仅仅是为了向自己、向对方证明他们能是何等坚强的硬汉”,但《老人与海》不同,“他找到了上帝,找到了一个造物主”,有了“命定”和“怜悯”,“那个老人——他一定要逮住那条鱼然后又失去它,那条鱼——它命定要被逮住然后又消失、那些鲨鱼——它们命定要把鱼从老人的手里夺走”,而“这一切都归于上帝,是上帝创造出这一切,爱这一切,又怜悯这一切。”

海明威素来自大,而对福克纳自然抱有莫名的醋意,但这一回,他对福克纳又褒又贬的评论不置一词,也许他是默认了?回顾他的一生,他早年的小说的确像是少年负气,以逞强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男性气概。但当成功和失败都一页页翻过去之后,成功和失败达成了和解,它们合而为一,呈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并非柔滑、滋润如女孩的肌肤,而是实在的生命之核,一面是放纵溺乐、一面是紧张焦虑,一面是刚烈无畏、一面是敏感虚弱……这是海明威短暂的觉悟,这一次,他离上帝最近,他本人才是他小说真正的、唯一的主人公。

海明威是上帝的产物,而他的文学是他记忆的产物,记忆的碎片挤压着他,使他成为一团矛盾着并不断变动着的物质,《印第安人营地》泄漏出他困扰终生的焦灼和秘密:在这部小说中,他预约了死亡。

《老人与海》则让他呈现出一种最完美、和谐的姿态,清澈而又舒缓。

但这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很快就被别的东西覆盖了,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荣也没能洗净他晚年莫名的抑郁、沮丧。她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但记忆让他依然在同她斗争,在回忆录中不依不饶地提到她对他作过的“亲密地伤害”。⑹1961年7月2日,他终于用一把12毫米口径双管英式枪把自己的脑袋打飞了,而那位所谓的《老人与海》的原型,却乐陶陶地活过了整个二十世纪。

注释:

⑴《万象》9期,宋明炜文。

⑵马尔克斯《与海明威相见》,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我承认,我历尽沧桑》

⑶三联书店:《海明威谈创作》

⑷海明威《不固定的圣节》,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⑸⑹肯尼斯S林恩《海明威》,任晓晋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篇7:老人与海英语书评

This year winter vacation, I read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Ernest Hemingway's novel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 really admire the novel old fisherman's will, the old man of the story is strong and wisdom. Although he has no longer young, but he USES his extraordinary courage, rich experience and strong will still beat up to 18 feet out of the big fish, after that also repelled many evil terror of sharks. He let me know how a person must have unremitting spirit, could succeed.

Story is: old fisherman (old man), in a single sea, caught a big fish, but do not go up. Fish with him a few days later, I found it was more than their big marlin fishing boat several times, while knowing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win, but still don't give up. Later, due to the big marlin wound fish smell attracted several groups of sharks grab, but the old man still don't give up, eventually break, will be the big fish back to fishing port, let other fishermen to admire. When I read the “old fisherman thought: here off the coast is really too close, perhaps in the farther there will be a bigger fish...” , I very admire the old fisherman, because he has hit some fish, but he was not content with the status quo, but rather towards larger goals. Look at us, a little difficulties at ordinary times, we are all screaming. We are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 should aim high, like the old man is to pursue better and bigger targets. When I read “the big marlin start fast to swim around the small fishing boat, the cable winding to the mast, the old man on his right hand holding the steel fork, at the moment of it leap from the water, try my best to threw its heart, a loud moan ended the big fish's life, it floats quietly on the water...” When, my heart is like a big stone fell. I admire the old man that had no fear, perseverance, though know rival power is very strong, but he didn't flinch, but grasped the nettle. Because with this spirit, the old fisherman has the life and death contest success. We also should study the old fisherman's spirit in life, do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 to be successful.

篇8:《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老人与海》也算是我所读过的书中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了,因为书中基本上只有一个人物——圣地亚哥;一件事情——出海捕鱼。书中另一个人物——男孩的着墨虽然不多,但我总能清晰地看到他,感觉到他对圣地亚哥老人的爱与敬重。我们在小的时候,心里也都有这样一个崇拜的偶像的。

《老人与海》中最著名的那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他不能被打败。”相信很多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很熟悉。所以我在读的时候,特意看了看那句话,不过我看的是英文原版的,为的是将来能在英语作文中显摆显摆——

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圣地亚哥老人在性格上有些相似,喜欢自言自语、自我调侃、自我安慰,都是孤独的表现。但不同的是圣地亚哥老人的孤独沧桑而充满力量感,我的孤独却落寞而充满无力感……

篇9:《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他的希望与信心从来不曾泯灭过,这时真的又像微风刚刚吹起的时候那样明朗了。”

“我没有抽筋”他说,“它一会儿就会冒出来的,我能坚持住。你必须得坚持住。不要再说了”。

“拽啊,手,他想。站好了,大腿。为我坚持下去吧,头。你素来没有昏倒过。这次我必须将它拽到跟前来。

”我不知道,老人心想。每一次他都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我不知道,可我也想试一试。“

当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到了。强大的意志力让这个老人超越了人类的极限,这画面让人动容。电影《火之战车》中也有类似的镜头:苏格兰和法国举行田径比赛,青年利德尔代表苏格兰参加。

正当竞争激烈的时候,利德尔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最终以意志创造奇迹,抢先到达了终点。追赶过程中,利德尔脸上闪耀的光芒让一位教练惊呼:”这简直就是野兽!“

篇10: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出海84天,都没有捕到鱼,到85天的时候,老渔夫遇到了一条体形异常庞大的鱼,老渔夫和它战斗了两天,终于捕获了它。但是在归途中,又遭到鲨鱼的袭击,老渔夫拼死抵抗,最后带着大鱼的骨架回到了家。

让我最敬佩的是,老渔夫在与鲨鱼搏斗时,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面对重重困难与危险,他毫无畏惧之意,勇于拼搏,在忠实的老渔夫身上我看到了那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精神和意志。老渔夫没有失败,因为他的意志没有退缩,失去大鱼没有使他放弃,鲨鱼的袭击也没有让他绝望。他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量,成了大海上的英雄。可能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如果以勇敢、坚强为成功的标准,那么老渔夫一定是成功者。

书中有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金玉良言。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碰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有了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气,就有了征服困难的精神和力量。

我们现在努力起来,让老渔夫圣地亚哥永不言弃的精神,感动并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吧!

篇11: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我明白了,在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中,除了衣食住行,还有着许多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叫圣地亚哥的渔夫的故事。风烛残年的渔夫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但他依然怀抱着信心与希望。有一天,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抓住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但在返回的路上,巨大的马林鱼反复遭到了鲨鱼的袭击,最后靠岸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副鱼骨架。

《老人与海》的结局看起来有些惨淡和沧桑,但却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成功往往像是一种稀缺的珍宝,就像那一条姗姗来迟作文Www.ZuoWEn8.Com/的马林鱼。在取得成功的路上,我们也会像渔夫一样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会被打击的溃不成军。然而,在困难中行进最难能可贵的是不放弃,就像渔夫在遭受一次次的袭击之后,依然拖着摇摇欲坠的身躯驾驶小船,最终将一副鱼骨拉到岸上。

那一副白白的骨架也许比一条鲜活的大鱼更震撼人心,更为人赞叹。就像书中所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尽管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遍体鳞伤,但只要坚持到底,我们就能骄傲对自己说:“我是可以的!”

这就是《老人与海》教会我的人生哲理。坚持奋斗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或许会被困难消磨得体无完肤,但我们依然没有被打败!

篇12:《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一个老人,一个贫困如洗的老人,一艘渔船,一艘小且破烂的渔船。老人每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

最后一次出海捕鱼,他抓到了一条大鱼,可是在回港途中,他遭到了鲨鱼袭击。他毅然拿起鱼叉捍卫自已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虽然最后大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了白色的骨架。但他在与鲨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毅力、勇气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他精神上的胜利。

与老人相比,我们实在是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也真的没有受到过那些可以成为挫折的东西。我们所谓的烦恼和挫折,只能说是少年时代那小小的不满意而已,我们还不用为生活而奔劳,因而更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在社会中,有许多人像老渔夫一样艰难地活着,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像农民工,小贩,建筑工人……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着,可他们依旧那么坚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热爱。

一个人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已的生命价值,因此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幅空骨架,这都不重要了。只要一个人曾经为了自已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那他就是一个胜利者!许多人急切地想要到达目的地,却忘了沿途最美好的风景,奋斗的过程或许是艰辛的,困难的,但往后再细细品味一番,倒还有一番风味。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布满坎坷,但只要自已以一颗永敢顽强、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六

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是一本不仅有意思,还很感人的书,因为那位老人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这是我觉得很可笑,因为老人心里一定在想:“这鱼怎么了?怎么都八十四天了都不上钩?哪怕是一条鱼上钩也好呀!”

老人的愿望很快既要实现了。在第八十五天,一早,老人开着自己的渔船去打鱼。放下钓丝,一条鱼上钩了!老人想把鱼拉上船来,可这条鱼劲儿太大,老人没把鱼拉上来,反而被大鱼拖着走。你看看多么新鲜!一条鱼能把船拖起走?如果我没看后面还真不相信。

老人一直被鱼拖着走。不一会儿,老人的右手被绳子划破了,左手抽筋了,动都动不了!我想老人现在一定在想:“阿,左手,你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抽筋呀,快快好起来吧!”这时,老人饿了,但只有以前钓的一条金枪鱼。所以,为了吃饱肚子,补充能量,老人只好吃生鱼肉。读到这里,我感到了老人坚持的精神。如果是我的话,我早就放弃了,可老人没放弃,他选择了坚持!这时老人一定想:“我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钓到这么的大鱼,这次遇到这么大的鱼,一定要钓上钩。”

老人和这条鱼你猜用来了长时间?两小时?不对!一天?也不对!告诉你吧,用了两天一夜里,老人和鱼竞争的互不相让,大鱼被老人的鱼叉一叉,就死了,竞争就这样结束了,好戏还在后头呢!一群鲨鱼游了过来,把鱼肉啃得精光,才肯离去。老人两天一夜的功夫白费了!

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老人永不放弃、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坚持。最后,老人的鱼被吃了,可他那颗坚持的心,是永远不会被吃掉的。老人一定会用这颗心,做得更好!

篇13:《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这是海明威评价他的《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一个硬汉形象。讲叙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作者为什么没什么没让老渔夫胜利呢?从中有一个哲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每个人都有缺陷,只要你能战胜它,而不是屈服它你就会变的强大。音乐家贝多芬说过:“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屈服。

篇14:《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书,但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却是《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厄尼斯特.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这本书先后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语,仅仅以最朴素的语言,仔细地描绘出广阔无银的大海,若隐若现的山脊群岛,还有最平凡的主角——一位饱经风霜却有着最坚定眼神的捕鱼老人。

此书讲述了一位老人84天没有打到鱼,受到其他渔民的嘲笑,之后再去捕鱼时,在大海深处捕到了一条非常大的大西洋蓝枪鱼,但却在返回的途中遭到了灰鲭鲨,柠檬鲨等凶猛鱼类攻击,最后只有收获到鱼骨的骨架的故事。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文中老人表现出那种永不认输的乐观主义精神。名人奥斯特灵也很好地总结了小说的主旨:“这个故事是一曲颂歌,它提倡了哪怕结果是一无所得,也永不屈服的奋斗精神。”

《老人与海》告诉我们,好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老人非常正直、不弄虚作假,不损人利己,是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的人,独战鲨鱼于厄运面前而不屈服,最后获得了成功,这种精神让我感到震撼!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要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要像文中的老人一样,因为乐观,生活才会精彩。如果生活不能乐观的话,人就会很压抑,会对生活不报希望,失去希望。而我们对待生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对明天,新的一天充满信心。

篇15:《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老人一辈子与海打交道,钓过无数条鱼,可命运好像跟这个老人过不去,他越老,运气越差。十天无鱼上钩是正常的,可他还是坚持出海捕鱼,绝不停歇。

一天早晨,老人独自出海捕鱼,无意中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鱼儿拖着老人到了大海深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被想要生命的马林鱼掀翻在船,双手鲜血直流,累的神志不清,可他毫不放弃。搏斗了一会儿,老人用渔叉杀死了鱼。可随之,有着“死神”之称的鲨鱼来了,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撕扯着鱼肉。老人不得不打起精神对付他们。可当船靠岸时,鱼还是被鲨鱼吃完了。老人一上岸就睡着了,在梦里,他喃喃地说:“下次我还要出海。”老人睡的很死,他正在梦见狮子。

狮子是勇气与正义的化身,它是百兽之王,永不言败。是啊,人啊,只能被打败,不能被征服,正如老人说的“我还要去”。这里面蕴含了多大的勇气啊!这种勇气和精神,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

而这,又如中国文化宝典――《周易》中的一句“天行健,符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勇气这点上,中西方是一脉相承的,而人类能达到如此高度的文明,不也是由于这一信念的支撑吗?

篇16: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老渔夫,在一次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取胜,但还是不肯放下。之后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下,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时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刺到了这条大鱼。我真是太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明明知道特别困难,却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一场生死较量的胜利。

在这条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它们都争着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能够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我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篇17:《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著名的小说,叫《老人与海》,它的作者是作家海明威。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原本还有一个叫曼诺林的小男孩跟着他一起捕鱼,可小男孩在圣地亚哥第四十天都没有捕到鱼时,被父母亲送到了一条幸运的船上,但在第八十五天,老渔夫在离陆地很远的海域捕到了一只比船还要大的鱼,老渔夫和鱼僵持了两天,才凭借他那坚强的毅力杀死了大鱼。但大鱼在和老人战斗中留下了伤口,鲜血在海上划出了一条猩红的踪迹。无数饥饿的鲨鱼顺着这条道路不断袭击,疯狂的鲨鱼不断涌来,老人和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来到了海湾,但大鱼已经被鲨鱼咬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曼诺林来看老人,他认为老人并没有被现实击倒。晚上老人梦见了狮子那不屈不挠的面孔。

我认为圣地亚哥是一个坚强的人,不畏困难折服,他并不把钱才看得很重,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当一些渔夫以捕杀鲨鱼为生来赚钱时,他却认为万物皆有生存之道,他更看重友谊,认为友谊可以使世界更加美好。小男孩诺曼林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老人教他捕鱼后,他就非常喜欢老人,天天想为老人做点事。作者海明威想通过这篇文章赞颂那些经历困难时拥有坚强不催的意志的人,遭到打击毫不气馁的人。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也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做一只不倒翁。

篇18: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海明威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没有成功的老人,同时塑造了一个在生活的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不屈形象。

在书中,老人其实是人类的化身。海则是象征被人类征服的一切。在这个故事中诠释了人活着应有的品格,和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那就是:成功并不是一条大马哈鱼可以证明的。人应该是乐观的,不屈服的对待一切;人应该是有耐性的,一切的诸如贫穷、饥饿、战争都会过去,面对困难永不言败;做到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这部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通过这个孤独又坚强的老渔夫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告诉了我们生命有多强大,告诉了我们心该有多宽。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成功与否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而一棵永不言败的心才是更加可贵的品质。

篇19: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

轻轻合上这本《老人与海》,不禁思绪万千,我的心早已随着这书飘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本书,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主人公(圣地亚哥),使我明白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但是他这种坚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虽然老渔夫没有把完整的马林鱼拖回海岸,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他是成功的。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字

《春酒》读后感名著书评

《论语》读后感600字书评

《简爱》读后感名著书评

《骆驼祥子》读后感名著书评

书籍《培根随笔》读后感书评

看《向海深处》书评读后感精选

《在人间》读后感个人书评

《老人与海》初中生的读后感

初一老人与海的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