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

时间:2025-05-01 03:40:41 作者:个者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个者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

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

本文从古今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着手,分析了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翻译的几种形式,以及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作 者:朱南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外来语   音译   意译   音译结合   混合词  

篇2:主位理论在英汉语篇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主位理论在英汉语篇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作 者:李健 范祥涛 Li jian Fan Xiangtao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 刊 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年,卷(期):2008 19(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主位   主位结构   主位推进   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翻译  

篇3:韩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

摘 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而这一独特性在词汇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与本国的认识相对应的概念,词汇等。

虽然韩中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由于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韩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这就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和其涵义,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从而能更好实现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文化的传递,以此来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 文化 差异 策略 归化异化翻译

0 引言

“决定语言和思维的是客观存在,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韩中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历史上韩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因而有很多相同之处,如相同的肤色和长相,相同的气候条件等。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上曾经是落后的农业国的韩国也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因为受到了大量的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思想、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影响,传统的东方文化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

1 韩汉文化差异的理性解读

语言根植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当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等多角度去理解。

韩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给其在语义上的转换带来了一定困难。

汉文化是一元文化,而韩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他文化的价值内容。

1.1 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

从地域上看,中韩两国,虽同处欧亚大陆东北部,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相应的也就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本族文化。

韩国三面环海,其民族语言在很大方面就会沾上海洋的特征。

如我们熟知的俗语:(挥金如土),(蓄水),(落汤鸡)等就囊括其中。

与此相反,汉民族祖居欧亚大陆,面向大海,背倚陆地,因此其文化是多样性的,即:不仅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更多受到陆地文化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还有“卷土重来”、“灰头土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举不胜举。

在韩语中,“风”大多数被用作贬义词,并且韩语中“风”只有“”这个概念,不区分什么东风,西风,北风,翻译的时候要根据语境来。

然而汉语中的风分为“东风”和“西风”,每当吹起东风,整个神州大地便是草长莺飞、山花烂漫的时节,所以“东风”在汉文化中是和煦温暖的,是褒义词。

如:唐德宗的“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而“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如唐朝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元朝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又同是马曲的《小桃红》中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其中的意境也更是让异域人士感到相当费解。

1.2 民俗风情与文化差异

除此之外,由于民俗差异,也给韩汉两民族带来了文化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下转第232页)(上接第183页)语上显得尤为突出。

虎这种动物是韩国的象征,所以虎被韩民族赋予众多含义。

韩国人将虎比为勇猛和幽默的两面表情,同时认为虎聪明,通人性,知恩图报,如:1988年首尔奥运会时,韩国人选择较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首尔奥运会的吉祥物,取名为“(虎多力)”。

这个名叫“Hodori(虎多力)”的老虎被设计成为一只友善的动物,代表了韩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

韩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虎文化”。

在汉语中,“虎”常与“狼”并称,因为狼在汉族人眼中是一种极凶残的动物,非常让人讨厌,所以这类词多为贬义,如:虎狼之心,前怕狼,后怕虎等。

另外在汉语中“虎”也常与“龙”为伴,这类词有的为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等;有的带有贬义,如:龙争虎斗,虎踞龙盘。

2 韩汉语言的翻译策略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韩汉两种语言在互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但是,这并意味着韩汉两种语言就不能相互转化。

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全世界人类的语言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不同语言之间相互的转换成为可能,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来实现。

2.1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改变原文的语言、文化等特征,引导读者向接近作者,同时适应并接纳原文的文化特色。

其翻译的前提是,承认语言是具有差异性的,交际由于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变得复杂化。

而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尽量在目的语中表现出该类的文化差异。

异化翻译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等值,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比如:“以卵击石”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翻译成“”。

但是,异化翻译也难免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如它通常会使译文的句式比较生硬,甚至晦涩难懂,这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定的困难。

2.2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从理论上讲是把语言看成是交际的工具,强调通俗易懂,尽量避免多义和歧义。

当原文和译文因为文化差异而无法通达的时候,“要用译语文化代替原语文化”。

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用通俗易懂的目的语来进行翻译,用目的语当中占据“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来代替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如:“(字面意思是画中的饼,汉译为画饼充饥)”,“(字面意思是捂着眼睛学猫叫,汉译为掩耳盗铃)”,“”(字面意思只有上游的水清了,下游的会才会清,汉译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带来文化信息的遗失。

3 结束语

翻译是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哪一种策略和手段,最终还要看翻译的目的,读者的对象和语言的环境等。

我们应该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充分体现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这样才能促进韩中文化的顺利交流,才能进一步实现韩中文化建设的互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韩]朴英顺.韩国文化论[M].韩国文化出版社,2002.

[3]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出版社,2011.

[4] 吴雪云.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9(8).

[5] 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

[6] 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4: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引言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差异及历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有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汇空缺”现象.

作 者:金玲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二附中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5: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差异辨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差异辨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语中,由于大量地使用了汉字和汉语词汇,这给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是由于众多因素,这些汉字当中有许多在字形和意义方面与汉语当中的汉字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帮助学生避免既有的汉字、汉语知识对学习日语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干扰.

作 者:孟凡茂 MENG Fan-mao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30(2) 分类号:H021 关键词:日语汉字   汉语汉字   日语汉字的字形   教学  

篇6: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了着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开辟了语用学的新领域。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本身体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来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多少有“言外之意”的意思。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人类的每一个话语都能全面地体现出这三个层次的行为。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说话人如何通过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表层文字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说话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又取决于听话者的知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断推理。

举例而言,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商店里的布娃娃可好看了”的时候,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是张嘴说出这11个字的发音,并通过这些发音来传达她的思想;言外行为是让她妈妈通过判断推理猜出女儿的意图——想要商店里的布娃娃,当然,这个意图女儿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言后行为则是妈妈在听到这句话后到商店里去买一个布娃娃给女儿。

二、广告及广告中的暗示语

广告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在现代经济社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语言文字、声音符号或情景短片等艺术形式的总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通过广告推销产品、宣传企业,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款规定:“广告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但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消费者。”这就默认了广告中语言可以明着表达出来,也可以暗示地表达。绝大多数国家的《广告法》都将广告语分为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即在广告中明文规定、明确表达的语言,它构成了广告的基本内容;暗示语也称隐含语,是指商家未在广告中明确表达,但买卖双方根据正常思维、判断和推理能顺利推断出来的隐性内容。暗示语和明示语一样,都具有法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赋予了广告中的暗示语两个特性:确定性和法定性。确定性是指暗示语虽没有明确在广告中表达出来,但其内容是确定的,是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的判断和推理得出来的,是不允许买卖双方随意解释的;法定性是指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广告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对暗示语的曲解和违反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广告的设计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利自由地选用明示语或暗示语来设计广告、推销产品,而且顾客在通过明示语来理解广告的同时,也必须通过暗示语来理解广告的深层信息。鉴于此,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广告语言的规范性、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鉴定广告内容是否存在欺诈性语言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例而言,以下是茶叶店老板粘贴在店铺外墙上的广告:

好消息:春节将至,本店新到一批高级白毛尖茶,均为pvc+环保硬纸,“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欢迎选购,多购优惠。

在这个广告中,明示语有三个:(1)商品名称是高级白毛尖茶;(2)所有茶叶都采用pvc十环保硬纸包装;(3)“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商家处于赢利的心态来撰写这个广告时,明确表达的信息有两个,即上文提到的(1)(2),而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有一个,即为:从价格差异上来看,“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比“乳石”牌高级白毛尖质量差得很多。这三层意思都是商家广告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顾客必须理解和领悟到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广告中暗示语的司法阐释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广告日益增多,并且呈现出商务广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更好地理解《广告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广告中的暗示语,不仅有助于商品买卖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避免损失,减少纠纷。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理解和阐释暗示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商业语言上的突出体现,言语行为理论是理解暗示语的语言基础和理论基础。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把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解剖成言内、言外和言后三种行为,其中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需要在听者的判断和推理下才能完成。

举例而言,请看这则广告:

好消息:为答谢新老客户对本店的关爱,关宝莲牌唇油,跳楼价销售!原价78元/支,现特价18元/支,特价商品,一旦售出不退不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则广告既有明示语的内容又有暗示语的内容。明示语说明了三层含义:(1)唇油品牌为美宝莲;(2)该批唇油现在按特价销售,每支18元;(3)一旦售出不退不换。而这则广告中的暗示语则是“该批唇油的现价与原价相差很多,唇油质量上可能会有瑕疵,一旦顾客发现购买的是瑕疵产品,本店不负责任”。

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商家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世界名牌唇油,必然质量有问题,要么原料有问题,要么过了保质期。其实商家早就知道这一点,只不过商家有权通过暗示的手段去表明这一观点,有权通过言外行为来表达隐性的信息。而在顾客得出结论后,她们会给出两个言后行为,要么选择价格昂贵的保质货,要么选择质量不保但价格便宜的该批货。因此,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这则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具有“确定性”和“法定性”的。因此,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事人双方更好地理解暗示语、促进交易成功、最大程度上避免纠纷奠定了语言上的理论基础。

2.言语行为理论启示我们要突破字面意思去理解广告中的暗示语,做到见微知着、举一反三,学习广告法的时候不仅要理解法律语,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法律精神。

言语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对别人的一句话要从言内、言外和言后三个层次去理解,对于理解法律也一样。商品经济中的纠纷案例是复杂多样的,《广告法》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案例都给出具体的裁决办法,因此,我们理解《广告法》不仅要知道它的每个词语,更重要的是理解法律精神。以下是某鞋店广播喇叭中播放的语音广告:

本店从宁波地区新进一批男女皮鞋,款式新颖,保证质量。无论男鞋女鞋,一律25元。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125元就能买双好皮鞋,请您抓住机遇,进屋选购。

这则广告的明示语是:(1)本店皮鞋产自宁波地区;(2)无论男鞋女鞋,一律25元。而暗示条款是:我的皮鞋质量有问题。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商家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是,25元这样超低的价格,是不可能买到皮质的皮鞋的。现在我们以25元销售,我们的皮鞋要么质量不合格,要么不是纯皮的从法律精神上来理解,对商家来说,充分起到了尊重隐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为那些舍不得花高价买纯皮鞋又不挑剔质量的顾客创造了交易平台。因此,当我们探求《广告法》的法律精神时,我们会发现《广告法》的精神是促进交易成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既是《广告法》中暗示语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又是对《广告法》中暗示语进行司法解释的有力证据,它影响、制约着《广告法》中暗示语的存在、发展和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也会随着商务广告的不断完善而得到发展,进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商务实践。

篇7: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小语种本科阶段翻译课中的应用

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小语种本科阶段翻译课中的应用

小语种本科阶段翻译课教学处在一个既要强化学生的外语基本功,又要以培养具备一定职业技术素质的.专业翻译为最终目标的过渡、转型阶段.因此,必须把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 者:王晨颖 Wang Chenying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小语种   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  

韩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

汉语外来语研究的前瞻性思考

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句子成分

汉语语法

模糊限制语在课堂教学语言中的应用诌议论文

高中汉语说课稿

汉语教研组教学计划

汉语教研计划表

快乐学汉语自我介绍

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析外来语在汉语言中的翻译与应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