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howz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巢谷传》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巢谷传》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传》阅读答案
阅读苏辙《巢谷传》,完成10—12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斧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至友其秀杰 友:以…为友,结交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 徙:搬家,迁徙
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恨:遗憾
D.县斧而爨,易子而食 县:通假字,通“悬”
1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B.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B.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C.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D.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答案:
10 B(徙:贬谪,官员调任)
11 D(A结构助词, 取独;结构助词, 表提宾。B介词,表原因;
介词, 表时间C介词,表地点;介词,表被动 D介词,均为“替”)
12 C(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篇2:《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
C.阅其橐中无数十钱 阅:察看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以罪谪居筠州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风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
参考答案:
17.A(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8.D(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表对象,替,给。)
19.B(先见苏辙 再去见苏轼途中病死)
20.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断对2处得1分,3处2分,4处3分)
21.
(1)士大夫都避忌同我们兄弟交游,平生的亲戚朋友都同我们断绝了往来。
(2)(我)为他痛哭失声,深怪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格外敬佩他的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行自己的志向。
篇3:《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意。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
C.予愍其老且病 愍:怜悯,同情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至友其秀杰 友:以…为友,结交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 徙:搬家,迁徙
C.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稍:渐渐
D.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只是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以罪谪居筠州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气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3分)
17.A 解析: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8.B 解析:应为“贬谪、贬官”的意思。
19.D 解析: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表对象,替,给。
20.B 解析:先见苏辙,在去见苏轼途中病死。
21.
(1) 士大夫都避忌同我们兄弟交游,平生的亲戚朋友都同我们断绝了往来。
(2) (我)知道后为他痛哭失声,深怪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格外敬佩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行自己的志向。
(3)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篇4: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传阅读答案
巢谷传(节选)苏辙
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③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④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畜弓箭,习骑射
畜:积储,准备
B.所至友其秀杰
友:朋友
C.存宝不习蛮事
习:学习
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
诵:诵读
解析:A(B.友,与……交朋友。根据其所处谓语位置可以推知。C.习,熟悉,通晓。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D.诵,通“讼”,公开。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A(者:助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人”。B.前者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连词,可译为“和”。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D.前者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感叹语气,可译为“了”,或者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解析:C(可依据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及与其他人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解析:D(“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错。)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3分)
译文: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气节,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计分点:“知”“缓急”“缓急可托者也”判断句式)
(2)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4分)
译文:船行到新会时,有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计分点:“橐装” “获”“获于新州”的倒装句式、整个句意)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3分)
译文: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计分点:“虽”“何以”“发”)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师从士大夫读书,年老时在当地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朴拙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很久后学业完成,却没有考取。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马射箭攻击刺杀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强的,于是离开(老家)游历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与他交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做河州的将领,有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地认为他是奇才。恰逢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加以抵制,于是(朝廷)命令存宝出兵讨伐。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事情,就邀请巢谷到军营中相询问。后来存宝获罪,将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不免受冻挨饿,(我)口袋里还有几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谁可以嘱托交给他们的了。”巢谷答应了,立即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被赦免才出来。我因(与他)同乡,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待在乡里,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有音讯。只有巢谷在眉山情绪激昂地公开说,要步行来探访我们兄弟俩。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见您,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一定能与您相见,即使死,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当代人,而是古人啊。”见面之后,(我们)手握着手相对哭泣,接下来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讲了一个多月也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当年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阻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从这里到儋县好几千里路,还要过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认为自己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不能留住他,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正穷困潦倒,也就勉强筹集一点钱送他上路。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很快生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篇5:苏辙《巢谷传》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辙《巢谷传》阅读训练含答案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
C.予愍其老且病 愍:怜悯,同情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至友其秀杰 友:以…为友,结交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 徙:搬家,迁徙
C.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稍:渐渐
D.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只是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以罪谪居筠州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气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3分)
参考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1分)
17.A 解析: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8.B 解析:应为“贬谪、贬官”的意思。
19.D 解析: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表对象,替,给。
20.B 解析:先见苏辙,在去见苏轼途中病死。
21.(1) 士大夫都避忌同我们兄弟交游,平生的亲戚朋友都同我们断绝了往来。
(2) (我)知道后为他痛哭失声,深怪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格外敬佩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行自己的志向。
(3)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篇6:巢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巢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中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高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
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见:通现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句读之不知
B.予以罪谪居筠州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不拘于时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4分)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4分)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4分)
参考答案:
11.A遗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2.D(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提宾的标志; B.介词,因为/介词,在; 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D.介词,表对象,替,给。)
13.(1)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要点:徙、讳、游、相闻)
(2)(我)遗憾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点:恨、用、奇、行)
(3)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要点:方、盖、终、焉)
【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意。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
篇7:巢谷传的阅读练习题及翻译
巢谷传的阅读练习题及翻译
巢谷传(节选)
苏辙
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③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④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弓箭,习骑射
畜:积储,准备
B.所至友其秀杰友:与……交朋友
C.存宝不习蛮事
习:学习
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
诵:公开
解析:C(习,熟悉,通晓。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南冥者,天池也
B.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C.予悯其老且病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B(A前者:助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人”;后者,者……也,表判断的助词。B.都为“才”。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D.前者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感叹语气,可译为“了”,或者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解析:A(可依据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与其他人态度鲜明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解析:D(“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错。)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3分)
(2)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4分)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3分)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师从士大夫读书,年老时在当地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朴拙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很久后学业完成,却没有考取。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马射箭攻击刺杀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强的,于是离开(老家)游历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与他交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做河州的将领,有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地认为他是奇才。恰逢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加以抵制,于是(朝廷)命令存宝出兵讨伐。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事情,就邀请巢谷到军营中相询问。后来存宝获罪,将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不免受冻挨饿,(我)口袋里还有几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谁可以嘱托交给他们的了。”巢谷答应了,立即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被赦免才出来。我因(与他)同乡,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待在乡里,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有音讯。只有巢谷在眉山情绪激昂地公开说,要步行来探访我们兄弟俩。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见您,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一定能与您相见,即使死,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当代人,而是古人啊。”见面之后,(我们)手握着手相对哭泣,接下来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讲了一个多月也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当年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阻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从这里到儋县好几千里路,还要过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认为自己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不能留住他,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正穷困潦倒,也就勉强筹集一点钱送他上路。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很快生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篇8:《高谷传》阅读答案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后,改为春坊司直郎,不久升为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后,开讲经筵。杨士奇推荐高谷和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奉皇上讲读。正统十年(1445),他由侍讲学士升为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参预机务。
景泰初年,他升为尚书,兼翰林学士,仍掌内阁事务。英宗将回来时,迎接的礼仪太薄,千户龚遂荣投书给高谷,说礼仪应当隆重些,可以援引唐肃宗迎回太上皇的故事。高谷把它装在衣袖中带入朝廷,拿出来给群臣看,说“:武夫尚且知礼,何况儒臣呢?”众人都称赞他说得好。胡氵荧、王直想报告皇上。高谷说:“迎接之礼已经重又议上去了,皇上久没下决定。如果又呈进这封信,使皇上知道朝野同心,这可能也是一助。”都御史王文认为不可。后来言官把这书信奏了上去。皇上质问从哪儿得来,高谷回答说“:从臣这儿。”随即他上书恳请皇上照龚遂荣的建议办。皇上虽然没有听从,但也不加罪。
二年(1451),高谷升为少保、东阁大学士。更换太子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太傅,支给二职俸禄。应天、凤阳受灾,命高谷祭祀三个祖陵,赈济贫民。七年,他进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有七人,他们之间意见多不合。高谷清明正直,所持的'意见也正。王文是高谷所推荐,却屡次排挤高谷。高谷多次请求解除机要职务,皇上不许。都给事中林聪因忤逆权贵要人被判死罪,高谷力救,结果他只受到薄惩。陈循和王文陷害考官刘俨、黄谏,皇上命礼部和高谷复阅试卷。高谷极力说刘俨等人无私,并说:“权贵子弟与寒士竞争,本已不可,何况他们不安义命,想因此而陷害考官呢?”皇上于是赐陈循、王文的儿子考中,只黜退了林挺一人,这事得以过去了。
英宗复位后,陈循、王文等人都被责备斥出,高谷也因病辞职。英宗觉得高谷是长者,对廷臣说:“高谷在内阁时,议迎驾之礼和南宫之事,曾对朕有帮助。赐给他金帛袭衣,派给驿船送他回去。”不久又赐给敕书奖励。
高谷辞职之后,杜门谢绝宾客。有人问到景泰、天顺年间的事,他总是不回答。天顺四年(1460)正月,去世,终年七十岁。
高谷身材英俊,喜欢朴素,虽然官当到台司之职,但家中仅是破屋瘠田而已。成化初年,赠予他太保,谥文义。
阅读思考
1.高谷有什么样的品质?
2.高谷有什么贡献?
3.高谷在辞官之后做了什么?
★ 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 张之洞传阅读答案
《巢谷传》阅读答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