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

时间:2025-04-24 03:38:55 作者:maomao5903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aomao59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

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

【摘 要】表演是行为艺术,而行为动作是通过身体语言传达出来的。身体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而在表演艺术中,合理地利用身体语言也是达到表演中交流、思想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表演是一种具有节奏性的艺术,戏剧表演节奏的产生需要通过肢体动作,因此对身体语言进行研究,并合理地控制身体语言,对戏剧表演至关重要。

关键词戏剧表演;肢体动作;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9-01

一、身体语言的概念及特性

(一)身体语言的概念

身体语言又称为肢体语言,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利用身体的肢体部位去做动作,而这些动作是如人语言一般可以用来交流的工具,如点头和摇头。它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弥补语言表达在交流上的局限性。本文所探讨的身体语言是广义的肢体动作所产生的语言含义,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所有身体动作。与语言的最大区别是无声,最大的相似性就是可以将含义和感情表达出来。

(二)身体语言的特性

1.伴随性。肢体动作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行为,肢体的牵动是人自然的状态。追求真实,一直是喜剧表演的精髓,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生活搬上舞台,成为艺术,肢体语言是一直处于伴随状态的。

2.意指性。身体语言可以像语言文字一样具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在漫长的人类经验的积累基础上,肢体语言也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固定的含义。比如脸部动作嘟嘴,表示生气;自我肢体动作鼓掌,代表高兴;互相性的动作摸头,表示安抚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肢体语言丰富了人类的表达。

二、身体语言对戏剧表演的重要作用

(一)使戏剧表演形成节奏。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节奏是行动的灵魂。速度一般是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在表演艺术创作中,节奏是指人的精神的o张与松驰,包含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两个方面。而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都需要通过身体语言进行表现。

(二)丰富表演的情感表达。无声的“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表现人物,是在体验真实的基础之上体现的,身体语言是一直伴随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体现出其真实可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合理利用身体语言。首先要控制好身体语言的张力,形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极度伸展或极度收缩的肢体语言中感受演员的情感。

(三)与观众形成更完美的交流。戏剧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观众的紧密交流,这是需要身体语言的大力配合的。因戏剧表演舞台空间及表演形式的限制,人物的塑造是需要很多解说的,而与观众的交流如果加上很多身体语言,会有助于观众理解角色,同时达到交流的效果。

三、身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应用方法

(一)身体语言的生活化处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体验就是演员在角色性格和规定情境中让自己的自然本性有规律地展现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戏剧表演,演员是要在体验角色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只有将角色真实的体验,找到其正确的语言形态,才可以体现出来。而这些语言形态就包括真实可感的身体语言,让大家直视生活中真实的“角色”。因此,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应该是进行生活化处理的,比如挑水、劈柴等等,在舞台空间需要虚拟的动作,都需要生活化处理。

(二)身体语言的戏剧化应用。戏剧表演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在特殊的表演形式约束下,让观众感受情感、感受思想、感受精神,这是戏剧能成为艺术的根本,因此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就应该将生活浓缩,进行戏剧化的表达。我们在戏剧舞台上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肢体动作,如笑,必定要活蹦乱跳、前仰后合,这些并不是为了夸张而夸张,而是因为戏剧表演,要在一定的肢体动作认同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性创作的结果。

(三)身体语言节奏的处理。身体语言是节奏产生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内外节奏的产生,两者的关系中“停顿”是一种极特殊的状态。停顿不代表内心的停滞,恰恰相反,这正是由于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内心节奏达到顶点的体现,在表演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停顿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并充满着对规定情境深刻、具体的感受与判断。因此,停顿是内外节奏成反比的最高表现形式,掌握好这种技巧对于塑造人物、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是相当重要的。

戏剧表演是一项感染人、具有带动性的艺术形式,因此合理利用身体语言是达到表演中交流、思想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表演是一种具有节奏性的艺术,戏剧表演的节奏的产生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我们需要合理地控制身体语言,更好地创新我们的戏剧表演。

参考文献:

[1]杨晓盟.浅谈戏剧表演教学中形体语言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15).

[2]廖磊.形体语言的特性及其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研讨[J].戏剧之家,2015(21).

[3]吕静.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3(02).

篇2:探究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的论文

探究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的论文

摘要:二本院校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次重要检验。很多二本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总体质量水平不是很高。本文以池州学院为例,对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思路,以期对其他院校同类院校和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二本院校;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论文是二本院校学生毕业前夕必须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对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次重要检验。经过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大大地提高本科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但面对目前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总体水平还不高的现状,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索已成为当务之急。

1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为了解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笔者对池州学院升本以来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2013届、2014届和2015届)随机抽取了150份毕业论文,对其选题、框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进行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总体质量不高,并且其管理制度也亟待完善。

1。1学生不够重视毕业论文环节

通过对150名相关学生调查显示,98名同学(占65。3%)认为写毕业论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按期毕业。仅有32名同学(占21。3%)认为写毕业论文是为了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同学可能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等方式来学习。剩下的20名同学(占13。3%)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道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应付任务。

1。2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虽然市场营销专业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夕差不多英语水平达上四级或六级,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其平时对市场营销的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常常会出现语句不通或用词不当方面错误。有的`同学在翻译英文摘要过程中,直接使用网络上的翻译软件,然后进行复制和粘贴,这样的翻译结果可想而知。

1。3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偏低

很多二本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安排写作方面的课程,而是特别重视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缺乏写作技能的训练。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很多考证方面,如考会计证、营销师证、国际贸易单证、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国家二级和省二级证等。据近三年统计,池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大学四年取得相关证书的学生大约120多人,为了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在做准备。因此,就会出现很多大学生平时轻视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在写毕业论文时力不从心,在论文的选题、内容设计、创新点等方面体现不到新意。并且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要求50%左右的是项目设计和调研类型的论文,很多同学缺乏实际调研的时间和能力,没有一手资料,就更难以写出切合市场或者企业实际内容,无法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个别同学因写作水平很低而导致毕业论文达不到学校论文“合格”的基本条件,无法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书。

1。4指导和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和足够的耐心。一般在第7学期,学校确定指导教师后,论文选题、拟提纲和撰稿环节就随之确定下来,但很多二本院校学生主动联系老师的少,而老师联系学生的现象较多。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夕以实习或找工作为由,经常没时间认真写和修改论文,指导老师常以QQ、邮件或电话形式联系学生,催促学生写论文或及时修改论文,很少进行面对面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和老师难以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论文管理办法,只是敷衍了事,结果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不是很高。

2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路径

2。1加强论文指导和管理

学校从上层教学管理者到基层指导老师都要从选题、提纲确定、开题、任务书下达、初稿修改、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工作引起足够重视。从学校到二级学院成立各级领导班子,形成班子负责制,召集全体指导教师动员大会,使每位教师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论文指导环节。指导教师再将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和指导方式传达到每位同学,使每位毕业生都弄清楚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修改程序、纪律要求、评分和答辩标准。学生的论文成绩评定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共同给定的成绩组成,必须严格按照学校成绩评定等级标准进行考核,不得毫无原则的给学生“开绿灯”。

2。2适当提前毕业论文指导时间

为避免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任务下发时间调整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这样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就有更多的时间来面对面地沟通论文,学生也可以更安心地利用在校期间来查阅和收集资料。在第7或第8学期,针对调研性质的论文,学生可以带着题目进行实地调研和参加实习,这样对学生来讲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不至于前面提到的学生实习时顾不上写论文了。所以说,适当提前毕业论文的指导时间,将毕业论文任务早布置下去,对于毕业生和指导老师双方都有利,让他们在心理上早做准备,这样更容易出高质量的文章。

2。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利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科研水平。首先,全体专业老师要有意识地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从作业、调研报告、策划书等方面加强训练,教学生思考论文的选题、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等,也可将往年的优秀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点方面告知学生,让他们提前学习,这样对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绝对大有利处。其次,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外文文献,恰到好处地引用外文文献,对市场营销某一领域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就会更容易查找和发现。学校应该就相关领域进行专业外语或进行双语教学,从读、说、听、写等方面人手,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翻译能力和应用水平。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对专业知识运用和技能发展、提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尤其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毕业论文的写作仅有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语言组织、专业表达、逻辑思维、实践案例运用训练等多方面能力的结合。因此,应该不断改革和探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篇3: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论文

一、全面了解剧本和角色

表演者全面了解剧本和角色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要素,所以戏剧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必须将剧本研究透彻,清楚每个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首先,表演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对角色进行诠释,必须谨记以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为基础进行角色塑造。表演者和导演对角色进行再创作后,表演也必须符合戏剧剧本中的人物特点。所以,表演者的表演和再创作都离不开剧本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设定,表演者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剧本和角色,才能真正塑造剧中人物的形象。

其次,表演者只有在全面了解角色和剧情的基础上,才能深刻感悟剧中所展现的生活和故事,才能深切体悟到角色的情感变化,才能产生艺术创作的灵感。表演者要用心体会角色,感悟角色的思想,便于表演者对角色进行再创作和演绎。

再次,表演者需要对角色进行仔细分析,这是角色再创造的前提。表演者在接触剧本时,便已经开始了对剧中情节与角色的分析,并且表演者对剧中角色的了解与印象最清楚、鲜明,这些角色的形象特点和故事能有效勾起表演者对生活的感悟。而这些都将促成表演者完成精彩表演。

戏剧的表演者需要仔细研究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特点,同时还需要记录自己的感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此帮助自己塑造角色形象,并将这个角色形象刻在心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塑造出真实、忠于”镜娜宋镄蜗蟆

二、精湛的表演技艺

戏剧表演者通过精湛的表演完美诠释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首先,精湛的表演技艺包括表演者的动作。戏剧表演者通过熟练完整的动作向观众传达人物的形象特征,也通过动作推动剧情的发展,所以动作是戏剧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为展现跌宕起伏的戏剧剧情,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不可缺少表演者的舞台动作。舞台动作不是表演者随机做出来的,而是依据剧情的要求表演出来的,在表演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还需赋予感情,使表演更加真实。

表演者需要明确舞台动作不是单一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戏剧表演者一定要注意舞台动作的连贯性,以剧本为根本做出符合情节要求的动作。表演者将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的人物形象才丰满、真实。

其次,精湛的表演技艺还包括表演技巧。表演技巧的应用决定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优秀的表演艺术既能展现戏剧的文化价值,又能真实表现生活场景。所以,戏剧表演要求表演者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有能力将其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再次,戏剧表演技巧需要表演者注意语气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停顿,能够增添人物形象的色彩,所以表演者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艺,塑造出更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良好的舞台素养

表演者需具备良好的舞台素养,这也是塑造完美戏剧人物形象的一部分。首先,表演者需要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戏剧表演技巧。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人物和故事的诠释有着独特的方法,作为表演者必须继承和发扬戏剧文化,使其闪耀在艺术舞台上。

其次,表演者需用心体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将现实生活与表演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

再次,将戏剧表演技巧与时代结合起来,打造更具表现力、新颖的表演方式。传统的表演技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表演者需要汲取精华,再融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通过继承与创新的巧妙再创造,塑造鲜活的戏剧人物形象。

例如,表演者在塑造锡剧《双推磨》中的角色苏小娥时,需用心体会苏小娥的生活状态,引发情感共鸣,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更真实可信。对于苏小娥推磨的情景表演,表演者需利用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表演技巧来进行,使观众能够理解表演的内容,同时赋予戏剧强烈的艺术效果。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戏剧表演者有义务继承和发扬戏剧文化,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继承和发扬戏剧文化的核心,表演者必须在清楚了解剧本和人物特征的情况下,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以及良好的舞台素养,塑造出真实、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使我国的戏剧文化在国际艺术大舞台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王博涵.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文学教育(中),2014,(3):35-36.

[2]何二红.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5,(13):25-26.

[3]张日辉.浅析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山西青年,2016,(6):37-38.

篇4:戏剧表演中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论文

戏剧表演中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论文

【摘 要】戏剧的表演是否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演员对于技巧的把握。若演员只具备表演技巧,缺乏情感表达,那么这样的戏剧表演算不得成功。本文就戏剧表演中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表演;技巧;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051-01

戏剧演员通过表演技巧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包括独白、表情、形体、动作等。而情感表达则是戏剧表演过程中人物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戏剧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技巧时,需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人物的情感,才能为戏剧人物增添艺术魅力,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一、戏剧表演中的技巧

戏剧表演大多是以对话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过演员的对白、旁白、动作等,直接向观众展现一种社会生活情景、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主题,从而使观众直观了解剧中人物的外貌特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切实体会到剧中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思想。所以在表演中,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一)语言技巧。

声音和语言是演员表演非常重要的工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演员应充分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化语言,同时处理好声音和气息,在表演过程中注意语言准确、清晰流利,从而提升表演中的语言表现力,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特征。

其次,吐字必须清晰,并自如控制好音量。第一,要把握好音量,若是声音太小,观众听不清,那么表演就会缺乏表现力,所以必须要保证音量足够大,同时演员应根据角色的特点及具体的情境,把握好节奏及重音,让语言抑扬顿挫,极具表现力,以此在表演中更好地传情达意,塑造人物形象。第二,表演中语音要正确、动听、富有感情,能感染观众,把握好说话的节奏,节奏是展现人物性格及情感变化的第一手段。第三,声调变化要掌握好,戏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语言特点来把握好语言的声调变化,表疑问就要用升调,由低音升至高音,在高音处结尾,若是严肃认真的情境,则需用平直调,就是从开始到结尾语调均不发生改变。

(二)动作技巧。

戏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其舞台表演动作更贴近生活,所以戏剧演员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体验生活,演员根据剧中人物的具体要求,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人物动作进行艺术设计,遵循实际生活中的'动作规律,包括外部动作和心理动作,将人们在生活中的形体动作、面部动作、心理动作等在戏剧表演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因此戏剧演员要不断积累有关知识,丰富自身的想象力。比如观察人的神态、语言、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还要观察社会环境,从而使演员在表演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观众深受感染和吸引,使戏剧人物深入人心。戏剧演员还要深入研究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生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等,剖析人物性格、心理,以此为基础设计表演动作,通过表演动作唤起观众相应的内在情感及心理,引发共鸣。

二、戏剧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在戏剧表演中,戏剧演员对人物情感上的把握和调控是否得当,首先得看其对该作品的内涵有没有熟练掌握。就我国任何一部戏剧作品而言,其自身的内涵、风格、主题以及饱满的情绪和情感等,均影响到该作品的优秀程度。戏剧中的情感表达,是戏剧创作者的一种情感寄托,也是表演人员把握情感的一个主要依据。在同样的戏剧中,不同的演唱者,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存在较明显的差距,除了技巧方面的因素外,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戏剧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善于利用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表现其群。同时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将其融入到戏剧表演中去,运用生动的语言表情,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功。

戏剧表演的情感表达,首先应基于作品中的真正情感,通过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吐字,结合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语言色彩,将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强烈表达出来,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到。其次,戏剧中“欢、悲、恨、竭”,需演员深入剧情,仔细推敲,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习和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情感表达技巧,用“腔”“形体”等将其具体塑造出来。这需要戏剧演员具有一定的悟性,对作品本身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中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是戏剧演员的基本素养,它直接关系到戏剧在舞台表演中的感染力和观赏度。所以戏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并融入自身的特色和理解感悟,使戏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参考文献:

[1]杜春国.试论戏剧表演中的艺术技巧[J].戏剧之家,2016,(16):16-17.

[2]姚春宏.戏剧表演中台词的节奏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4,(03):168.

[3]刘作儒.戏剧表演中的体验与技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7):38.

篇5:浅析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论文

浅析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论文

【摘 要】人物的塑造是戏剧表演的核心,深入研究戏剧表演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增强戏剧表演艺术魅力意义重大。本文从提高演员表演能力出发,从生活体验、表演技巧和舞台素养的角度对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究。

关键词戏剧表演;人物形象;生活体验;表演技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20-01

当前,国内很多戏剧演员的素质水平不高,在表演中对人物形象还无法做到完整细致的刻画,且年轻演员众多,在技能水平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增强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成了提高戏剧表演水平的关键。

一、生活体验是戏剧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环节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生活体验是戏剧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脱离了生活,人物的塑造就失去了根基,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戏剧表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对某些情绪或动作的夸张来体现一定的喜剧效果,但是我们在戏剧舞台表演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演员的表演非常符合程式,却缺少打动人的“灵气”,这主要在于生活体验的缺乏,人物的塑造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造成了与观众欣赏的出入。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先生曾说,要想把角色演好、演活,达到假戏真做的效果,首先需要“心里有”,所谓“心里有”就是演员对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动作、表情做到心里有数,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演员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人物的表面动作到心理活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而观众也能够从生活、自然的表演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跟着人物线索体会、欣赏艺术内容。

在进行戏剧人物塑造中,演员首先要善于利用生活化表演来驾驭人物,如在戏剧表演中一些演员对同一个动作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在以后的人物塑造中,会将这种模式固定化,从而失去了体验生活的.主动性,这样的人物塑造必然会陷入程式化的误区。此外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演员还应该善于发挥想象力,提高信念感,并从虚拟的情景中想象出真实的生活,从而提高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二、表演技巧是戏剧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环节

艺术与生活存在着严格的辩证关系,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方面艺术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艺术性提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符合生活的基本实际,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否则就失去了艺术应有的美感。演员在戏剧表演中进行人物塑造时,应该牢记生活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不仅要深入生活,解读角色,还应该通过一定的表演技巧将生活中简单、琐碎、平淡的内容进行升华。

表演技巧在戏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的塑造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完成,因此在技巧表达中,演员首先应该重视动作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人的动作和情绪是相通的,如高兴时手舞足蹈,失落时垂头丧气,而演员在设计动作的时候,应该尽量从细节入手,不仅要做到全身是戏,还应该保证动作的流畅性,以提高人物塑造的艺术观感;另一方面应该重视语言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抑扬顿挫是语言声调的变化,除了台词内容能够抒发人物情感之外,演员声调的变化、语言的节奏、断句的方式,重音的位置等等都影响着情感的抒发,而演员在锤炼语言表演技巧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口齿清晰,更要做到情感饱满、准确。

三、舞台修养是戏剧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是演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虽然在表演中有剧本的限制和导演的解读,但是演T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也应该对演员角色进行深入的体验与创作解读,而这不仅是塑造人物的需要,更是提高演员的舞台修养的需要。

舞台修养是演员的基本素质,一位优秀的演员在描述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说:“先接受传统的演技,把老前辈留下来的这一套表演程式彻底完整地接受下来,学好了,会用了,再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中提炼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我的艺术,只不过是我博采众长,然后加上自己的变化而已。”这段话为演员的舞台修养指明了方向,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首先要放低姿态,虚心接受、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次,要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戏剧人物的对应物,并进行深入体验,以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最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创新表演形式,传承并发展戏剧表演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演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全方位的舞台修养,只有这样,他们在戏剧表演中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有血有肉,进而提高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廖子懿.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戏剧之家,2017,(03):48.

[2]李美英.浅谈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5,(05):28.

[3]许玮.戏剧表演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探讨[J].戏剧之家,2015,(12):35.

篇6:浅析戏剧表演中动作与情感的联系的论文

浅析戏剧表演中动作与情感的联系的论文

【摘 要】在戏剧表演中,动作是其核心因素,情感则是影响表演的重要因素。动作中所包含的心理动作、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需要情感的支撑、融入和表达,掌握好动作与情感的有机联系,有助于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和传达剧情内涵。

关键词戏剧表演;动作;情感

在戏剧表演中,动作一般分为三种,即心理动作、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心理动作包括表情的、言语的、外在的、内在的等;形体动作包括眼神、手势、表情、体态等;语言动作包括训斥、表白、解说、叙述等。动作是戏剧表演的核心因素,情感需要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在戏剧表演中,动作与情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心理动作需要情感的支撑

任何心理动作都有形体的方面,任何形体动作也都有心理的方面,二者互为关联,要在表演中完成一个心理动作,往往需要一系列形体动作的配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动作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之分。除了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还可以通过语言、表情等来体现,语言可以说是表达心理动作的工具。

在表演中要完成一个心理动作需要形体、语言的配合,那么心理动作的体现就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情感。心理即思想,思想的表达是主观的,也就是说要表达人物的主观意愿就会产生情感,没有情感的支撑,心理动作就没有动机。例如,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情感必然发生变化,顺意了会高兴,不顺意会苦恼,情感产生变化了,人物的心理动作就有了动机,在形体和语言的配合下,这个心理动作就能完整表现出来。

二、形体动作需要情感的融入

形体动作是由表演者主观支配的,是受控制的、有目的的,情感却不是由意志产生的,它不受意志的支配。我们都知道,在戏剧表演中最忌讳直接表演情感,应该是累积、表现、控制情感。情感是动作的结果,形体动作容易被固定和抓住,所以积极的形体动作有利于表达情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开始动作,并且每次演出都以不同的方式给自己解决提出来的任务,那你就沿着正确的路线走,情感就不会被吓走,而会来追随你。”但是,如果在表现形体动作的时候没有情感的融入,那动作就会显得机械、生硬,这样不鲜活、不生动的`形体动作就像木偶,是没有感情的。而我们的戏剧表演需要的不是木偶式的表演,而是活生生的人物。

在表演创作中,演员不仅要完成动作,更需要情感的融入,也就是说在表现形体动作的同时还要有内心的思考、决定、感受、想象等。例如王晓鹰导演的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中小马送细草出嫁一场戏,马兆新几次用马鞭狠狠地抽打,口中大喊着“驾驾驾”,这其实是他内心挣扎过程的形体动作体现。第一次,他内心愤恨,但强忍悲痛做出选择,他不愿意,但他过不去自己心里的坎儿,只能发泄、释放;第二次,他似乎明白了细草的苦衷,但他内心深处的所谓准则和标准控制着他不得不这么做,他狠狠地抽打马鞭,想让这一切快点过去;第三次,他还是不能放弃细草,但事到临头,小马除了声泪俱下、声嘶力竭好像也别无他法,眼睁睁看着细草步入泥潭,他压抑的心理终于得到了宣泄。以上这一系列的形体动作无不融入了复杂丰富的情感,因此才显得人物那么丰满,剧情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语言动作需要情感的表达

语言动作是表达人物心理动作的工具,在用语言动作去完成心理动作时,一定要注重“内心视像”,并把它传达给观众。演员表演必须要从台词里找到说话的目的性,也就是语言的行动性,因此,无论是训斥、解说、表白,还是叙述,情感的真挚表达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语言动作。再说到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中小马送细草出嫁一场戏,两个人大段诗意的独白,既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现实的无情嘲讽。两人各自的美好回忆与针锋相对的立场发生激烈碰撞,从“那时候我也是受人欺骗的啊”到“一切都过去了”,从“我马兆新是个男人”到“男孩子的心真的就这样硬吗”,从“男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可女孩子就不是人吗”到“有谁曾蒙受过我小马这样的苦难”,这些语言动作有质问,有哀叹,有无奈,有苍白。但无论哪一种语言动作,都是人物内心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也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表达,表演中的语言动作才更有激情和深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演员需要在戏剧表演中通过受意志控制的动作来激发情感,创造出更加生动丰富的舞台人物形象。动作是表演的核心因素,情感是影响表演的重要因素,动作与情感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更好塑造舞台人物和传达剧情内涵。

参考文献:

[1]傅柏忻.演技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篇7: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

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

舞台道具在舞台剧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舞台美术即舞美,它是舞台剧演出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舞美有化妆的成分,也有道具与服装,布景、灯光、音乐等都是道具的一部分。舞台道具在舞美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了道具,戏剧就会黯然失色,表演效果大打折扣。舞台道具通俗地说就是舞台用具,有大道具,这些撑起了舞台的整体框架,比如桌、椅、床、机器等,也有小道具,小到一个茶杯、一个花瓶、一个手帕等,也有随身带的饰品,比如烟袋、眼镜等。

在舞台表演的艺术中,舞台道具是布景形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没有道具是不可以的。它的涉及面非常广,内容也变化多样,有的道具可以帮助演员贯穿整个戏剧,使自己的表演具有情境性,所以,道具也被称为“演员的第三只手”。道具在表演中要充分而合理地运用,如果动作得当,将有助于推动表演,有利于剧情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形成。因此,道具取材于生活,并将其进行升华,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并赋予了更好的美学价值,当进入观众的视野中时,便产生了无限的活力,在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有利于剧情的开展

道具在戏剧表演中有轻重之分,但是有些戏剧主要是以道具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变化,比如名戏《锁麟囊》就是这样的类型,“锁麟囊”是一个物品,成为三剧的.名称,所以,这个剧中也主要是以锁麟囊为主题的。在本剧中,富家女薛湘灵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溺爱,可谓是娇生惯养,在出嫁的时候,母亲送她一个锁麟囊作为嫁妆,里面装有奇珍异宝。出嫁的途中正巧下大雨,于是在路边小亭中避雨,突然听得同在亭内避雨的一乘小轿里发出隐隐的哭声,问明原因,才知道是赵氏贫女出嫁,见湘灵的嫁妆排场,于是产生卑贱的情绪,故而啼哭。湘灵产生怜悯之情,遂以锁麟囊相赠,而且没有留名,只有“漂母饭信,非为报也”等语。几年后,主人公湘灵的家乡因水灾与家人分离,流落他乡,因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却无力养活自己,只好入卢府为仆,有一日,她领其家小少爷在花园玩耍时,突然在神案上看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锁麟囊,这时她才知道卢府女主人就是六年前自己赠囊的贫女。赵氏见到恩人分外感恩,在其帮助下,湘灵与一家人团聚,两人也结拜为异姓姐妹。从这个戏剧中可以看出,整个戏的过程是因锁麟囊开始,又因锁麟囊而结束,其剧情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都与锁麟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运用渲染气氛

道具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为剧情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比如在话剧《雷雨》中,周公馆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道具,如油画、壁炉、吊灯、沙发等,另外还有对联、橱柜、圆桌、矮凳等。这些不同风格的道具使得整个大厅有一种土洋混合、新旧参半的特殊味道,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在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是典型的旧中国形象,也反映了当时有权有势的资本家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思想。从这个客厅的摆设我们就可以看出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给人一种思想上的冲击,从侧面可以猜测出屋主人的身份、地位、阅历及素养等等。再比如在歌剧三国演义中的《貂蝉》中,该剧的道具具有写意的特点,比如王允家的道具是一方大鼎,董卓家的道具是一个大麒麟,而吕布家的道具则是一匹赤兔马。这些大道具从侧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爱好,正是这些道具才反映了该剧中各地割据混战,都妄想称雄的战乱环境。同时,这些道具都很大,给人一种很大的压力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汉末年的历史氛围是以强权来压迫老百姓,有权有势的人物体大,权力也大,老百姓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局势之中,以强凌弱的现实显明地摆在了大家面前。主人公貂蝉也在这些大道具中有了些此许的暗示,收养自己的义父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政治工具,而对自己的义父董卓,她知道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玩物而已,其实也没有什么真爱,便是自己最后也成了吕布的玩物,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注定了女人不能摆脱历史的命运,只能是男人之间权术的砝码和玩物而已。

三、道具可以表现人物特点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手持的大灯笼,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个道具非常符合李玉和铁路工人的身份,这是他们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具,不仅如此,用大灯笼也反映出他们的革命和热血的红心,非常贴切地反映了李玉和这个人物。再比如,黄世仁是一个心如蛇蝎的人,但是他家里却有佛龛,信佛的人本来应该是行善的,但是这与他的内心是相反的,通过道具反讽了这个人物,他的母亲每每得知喜儿的悲惨境遇时,还怂恿自己的儿子继续作恶,却在佛龛前拜佛不止,更加反映了一家人的阴毒与险恶。

总之,戏剧表演中舞台道具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表演中,一定要对舞美进行科学的设计,在道具使用上细心研究。舞台道具不是一般的道具,而是对生活用品的夸张,既来源于生活,又夸张于现实生活,根据剧情内容的不同、风格等特点合理利用,对现有的剧情起到夸张、推动的作用,有很大虚构的成分,是对作品的有力想象与创作。道具要与戏剧相统一,风格一致,要从剧情出发合理地表现人物、环境等,配合演员的动作,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心理性格等特点,有力地渲染气氛。当然,道具只是戏剧的辅助,而不是戏剧的全部,是为演员演出而使用的,不能在运用中过分夸大而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也不能为展示道具而设计道具。

【参考文献】

[1]周红。浅谈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5(18)。

[2]王欣。道具的艺术魅力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12)。

[3]徐V永。戏剧表演中的舞台道具研究[J]。大众文艺,2017(02)。

[4]阿依林芳。舞蹈在少儿戏剧表演中的实践运用[J]。四川戏剧,2016(08)。

[5]夏稳。节奏与情感在戏剧表演的关系探讨[J]。戏剧之家,2018(02)。

篇8:儿童戏剧在儿童人生观培养中的重要性论文

儿童戏剧在儿童人生观培养中的重要性论文

儿童戏剧的取材是多元化, 神话、故事、寓言等都可以改编成儿童戏剧。通过观看、感受儿童戏剧, 在儿童单纯的脑海里, 形成是非、对错、善恶等初步的人生观意识。通过儿童戏剧的艺术包装,平面的故事拥有了唯美的形式和艺术的魅力, 儿童虽然是旁观者, 但是犹如身临其境, 获得跌宕起伏的情感冲击。这种经验的获得, 是一种体验, 也是艺术熏陶教育, 能够为儿童提供知、情、意的发展服务。

一、儿童戏剧表演的重要价值

儿童戏剧表演能够激发儿童智育方面的能力, 加强儿童的自信心, 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演讲的才能, 让儿童反应更加灵敏, 思想更加活跃;儿童通过观看儿童戏剧, 对于是非和善恶有了初步的认识, 无论是扮演好人和坏人, 都能够让儿童进行人生事物的判断, 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道德行为。戏剧表演中, 儿童能够通过人物性情气质的变化, 感受到人生的悲苦和忧患, 也领略到人类社会特有的博爱、同情、互相帮助的情感意识, 同时也认识到了贪婪、仇恨、诡诈等罪恶。通过戏剧表演的有节奏的节拍, 适应儿童心理和性格, 让儿童的举止仪态更加优美。在集体的表演中, 能够学会容忍、守时、守约、礼让、尊重等美德, 较早地接触到处世和交友之道, 进而形成早期的民主意识。

二、当代儿童人生观的树立

人生观的树立, 从小开始就会决定他未来一生的成就和行为。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从小培养良好的人生观, 是带着树立人生美好未来的愿望而进行的。

人生观对于一个人来说, 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对于人生会产生消极或者积极的想法, 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有复杂的处理方式, 这都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只有健全的人格, 积极向上的心态, 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成人之后, 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每个家长的努力和培养, 学校教育的浇灌和苦心培养, 都是围绕着让儿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健康的人而进行的。正确的人生观, 应该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拥有乐观向上的性格, 要对事物有正确的价值判断[1].

三、儿童戏剧培养正确人生观的创作原则

(一) 儿童戏剧的创作, 要从实际生活中取材, 说出儿童的心声。剧情和主题都要正确, 形式要简单, 要配备活泼的动作、语言、表情, 用优美的音乐吸引儿童观看, 给予艺术魅力的熏陶, 让儿童产生兴趣, 然后才能深入进来。另外, 儿童戏剧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而是要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 表演方式要夸张、有趣味, 能够在让儿童高度专注的前提下, 不断推动剧情, 编剧者, 要对剧情加以编排, 要有事情的因由发展, 要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要激起儿童的共鸣和兴趣。

(二) 儿童的戏剧冲突不能过多, 这与常规戏剧编排中冲突危机为骨干的`规律有所不同, 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尚不能过度紧张, 因此, 冲突不能过多, 在儿童戏剧中, 困难总会被解决, 必然会有神仙或者强者来协助, 而且, 注重现场表演中不能有激烈的冲突, 以免引起儿童的心理冲动。

(三) 儿童戏剧的剧本要具有游戏的内容, 包括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游戏, 具有趣味性, 又有生活化的内容, 编排时间不能过长, 采用紧凑、活泼、精简、清楚的方式, 适应儿童接受信息时间不能保持过长的特点, 一般时长设置为30分钟-60分钟即可。

(四) 儿童戏剧要具有想象空间的发展特点, 即便是写实的内容, 也要采取创意的设计, 呈现出夸张的色彩, 刺激儿童的想象力, 包括角色造型、服装道具等, 旨在突出某些人物或者事物, 将戏剧的主题包装妥当, 让儿童在其中有所收益[2].

(五) 对于儿童戏剧中人物角色的安排, 要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 特别小心剧中人物与表演者的关系。例如白雪公主中的女巫一角, 不应安排小女孩来扮演。因为女孩子都爱美, 扮演丑陋的坏人会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可以选用职业性的演员来担任。

四、结语

采用儿童戏剧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内容。当前国民教育课程正在将戏剧教育列入重要的创新内容中, 通过艺术文化的熏陶, 反射出戏剧教育在教育领域里的特质, 从国民教育的目标出发, 培养儿童艺术欣赏能力, 透过儿童的观赏和表演, 达到培养正确人生观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晴。浅论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及策略--以1990-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陈果。论舞蹈教育对少儿素质培养的作用[J].戏剧之家, 2014, (8) :230-231.

篇9: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了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一是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舞台表现中的冲击力,二是音乐剧对演员外部技巧的综合要求,三是中国戏曲与当代戏剧的融合,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了作为一个演员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使演员不仅能够体验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体现手段表现出来,使舞台的呈现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戏剧的张力。

[关键词]肢体语言 外部技巧 融合

人类语言对于人类信息传达的功能是有局限性的,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人类在交流信息中逐步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形体语言,这些形体语言不但弥补了人类表达的不足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表达艺术,艺术家们在观察、搜集、揣摩、积累的基础上将人类的形体语言运用到了舞台表演中,为戏剧表演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舞台表现中的冲击力

肢体语言指用肢体动作及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对于推动戏剧的发展和丰富舞台表现的冲击力有巨大作用。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仅在后现代戏剧的体现方式上,在现实主义戏剧中的应用也不可小视。以阿根廷的一个著名剧团演出的戏剧《萨莱托马丽帕》为例,讲述的是两个青春期的少女,无聊、反叛,她俩争强好胜,互相比试,但快感逝去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一系列的关系全部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示,而且是通过对生活动作的编排,她们摔倒在地,跳起、倒手、翻滚、扑跌……她俩的节奏完全一致,这些高超的技巧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肢体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研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表演系为例,常莉教授排演的萨特的独幕剧〈禁闭〉,采用了一系列肢体语言以及现代舞的形式来解释剧本,剧中的三个演员分别扮演虐杀儿童的罪犯埃司泰乐,因开小差而被枪毙的巴西记者加尔希,还有一个女同性恋者伊奈斯,他们在舞蹈的动作中相互追逐,伊奈斯用手臂优美环绕司泰乐,司泰乐先是接受后挣脱,伊奈斯运用翻转倒立等形体动作来阻挡司泰乐和加尔希的接触,伊奈斯用一块滚动的圆木作为行动的支点,做出了很多优美的高难度动作。同学们用肢体语言体现了剧中人物都有着自私的本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结果三个人谁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他人即地狱”的该剧主题。

肢体语言若想运用在演员的体现上,必定对演员在肢体表现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肢体语言是经过了训练的,有熟练的技巧的、有控制、有美感、有节奏、有情感、有深度、有内涵的肢体体现方式。

二、音乐剧对演员外部技巧的综合要求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是将演员的戏剧表演、歌唱、舞蹈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但是这三个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分割的,戏剧表演、歌唱、舞蹈是通过剧中的角色紧密结合的。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对一个音乐剧的演员来说是基本的条件,但是全方位的综合难度是非常高的。声音、表情、发声技巧、形体动作的综合运用来体现人物是音乐剧对于一个演员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演员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来达到。

音乐剧对于演员的形体和声音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必须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舞蹈作为音乐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节奏化、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以人体作为艺术体现的工具,凭借它做出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姿态、表情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绪的表达,舞蹈意境的体现,始终贯穿在舞蹈动作中。音乐剧中舞蹈的创作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剧情。舞蹈可以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肢体变化和动作幅度的收缩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

音乐剧舞台上的舞蹈种类大体分为: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欧美民间舞蹈、流行舞等。舞蹈演员一般都是芭蕾舞演员出身,受过严格系统的技巧训练,可以体现飘逸、轻灵的舞姿,在音乐剧的舞台上经常用芭蕾舞来体现细腻的感情。踢踏舞是爱尔兰、英格兰民间踢踏舞蹈和非洲节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19世纪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和黑人在街头最先跳起了这种舞蹈,后来在电影的音乐舞蹈片中应用,随之这种舞蹈发展成为舞台表演形式,轰动世界的音乐剧《大河之舞》就是采用踢踏舞的这种舞蹈形式,集体场面表演起来声势浩大,光彩夺目,颇为壮观。爵士舞被引入音乐剧的舞台,是音乐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写照。现代爵士舞承袭了传统爵士舞的特点之外,还成功融合了1950至1980年代所流行的舞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舞有相通之处,是以表达年轻人的心声、呈现生活状态与风貌的一种舞蹈体现方式。在《西区故事》和《舞姿摇曳》中都有富有激情的爵士乐舞蹈演出。欧美代表性的民间舞诸如华尔兹、小步舞、波尔卡等舞蹈形式,音乐剧的主要发展还是在欧洲和美国,所以音乐剧的编导们特别青睐这些舞蹈,他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和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

三、中国戏曲与当代戏剧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的。它来自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出于体验,而又不止于体验。表演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蕴藏于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现了形体动作的雄、美、刚、柔、虚、实、娇、俏。想象力丰富,夸张适度,唱、做、念、打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

现在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很多与戏曲相结合的作品,比如李六乙导演的《穆桂英》,田沁鑫导演的《赵氏孤儿》等。以《赵氏孤儿》为例,这部戏是典型将戏曲手法与现代戏剧相融合的一个作品。首先表现在时空转换的处理上,开场孤儿在梦境中徘徊、游移、迷茫,灯变,孤儿一个后滚翻变为现实,一个动作就将现实与梦境转换过来,使演员在戏曲的假定性中体验并体现出来;屠岸贾向孤儿叙述自己在当年如何骁勇,一个转身,配合形体上的变化就转换为当年的场景。其次体现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屠岸贾屠杀赵家满门时,士兵们手提红色的包裹围场杀气腾腾的行走,继而用力将包裹甩在舞台上,这一幕体现出的是抄杀赵家满门时人头落地的血腥场景。第三是戏曲动作的运用,孤儿在戏的结尾是用戏曲的台步完成的,台步的运用除了具有美感之外,还把当时孤儿的心境体现出来,在孤儿得知一切之后,在养父(又是仇人)和救命恩人死后,自己虽然迷茫,但是作为一个将要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男人,这时的每一步既是不确定的又是坚定的。

无论是哪种外部技巧的体现方式,对于丰富戏剧体现来说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时对于演员的外部技巧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力的贫弱,内在的丰富体验就难以得到完美的体现,就难以感人至深,动人心魄。我们在训练演员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使演员不仅能够体验到角色的内心生活,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体现手段表现出来,使舞台的呈现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戏剧的张力。

篇10: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重要性论文

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 要〕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具有生活化、隐喻化和镜头化等典型特征,肢体语言由于具有独特的特征,是影视剧中台词语言的有利补充,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特质以及推动剧情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影视表演、肢体语言、作用

一、肢体语言的内涵与特征

人类的肢体动作是有表达力和表现力的,任何的肢体动作都能传达一定的含义,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人类在有了语言之后,交流更为顺畅和频繁,但是肢体动作所能展示出来的含义,却是更为丰富和真实的。语言有谎言,但是肢体动作却是诚实的。肢体动作所呈现的含义,被人们称之为“肢体语言”。1872年,英国生物学家及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著名的《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从而开启了肢体语言的研究大门。

肢体语言也叫形体语言,是人类通过肢体动作而向外部传递出的信息。按照语言学的观点,人类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进行交流,而且非语言的交流在人类的信息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人类85%以上的交流信息都是非语言交流的,不同的肢体动作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比如,人类可以通过眼部表情、嘴部表情和面部表情以及四肢动作传递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信息,当然也包括对交流方观点的否定、肯定等信息。肢体语言除了传递信息外,也可以通过其肢体动作展现其气质和风度等更高层次的信息,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这方面所展示出来的信息更为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肢体语言天然就具有交际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我们在影视表演中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内容。

在影视表演中,肢體语言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一是生活化,即影视表演中的肢体语言来源于生活,符合生活中人们的认知逻辑和日常逻辑,是影视剧中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动作,这是影视剧本源自生活最为根本的体现。二是隐喻化,即影视表演中,台词可以反映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但肢体语言更是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能直接反映和隐喻着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而且,优秀的演员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更为深刻地表现人物形象。三是镜头化,即在影视剧中,导演可以使用镜头引导观众去刻意关注演员的`肢体动作,放大肢体动作,引起观众注意和思考,引导观众去认识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更为生动的剧中人物形象或者推动剧情发展。

二、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作用

1.肢体语言是塑造影视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影视剧中,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来反映,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肢体动作也非常重要,也是塑造影视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可以展示很多台词中不能或者无法表述的含义。比如,在影视剧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演员一方面在对话中肯定对方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又从肢体动作上表现较为明显的对对方观点的否定,如摇头或者面部表情较为痛苦等,这些都是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使用肢体语言塑造影视人物形象,应注重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自然,即肢体动作应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者剧中人物形象的逻辑,毕竟影视剧的主要观众是面向大众,演员的肢体语言必须能让普通观众看明白和能理解,因此,自然是对影视演员肢体动作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像”,即演什么角色就要像什么角色,比如演大学生就要体现大学生的青春和活力,以及其内心中对于未来的迷茫,这些更需要从肢体语言中来体现。三是要深刻,即要通过肢体语言来反映角色的深刻内心,如:当剧中人物遇到某一突发事件时,这时候需要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来反映其内心的心理变化。

2.肢体语言助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

肢体语言除了能有效的塑造影视剧中人物形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助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故事情节的推动,主要依靠于在影视剧中形成矛盾冲突,然而这种矛盾冲突可以有多种形式。除了故事情节设计的矛盾冲突,还可以有人物角色的矛盾冲突、语言的矛盾冲突和肢体语言的矛盾冲突。例如,在影视剧的一个场景中,如果两个剧中角色之间,在台词设计方面并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矛盾冲突,但是在演员表演的肢体动作方面却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冲突,那么这就可以引导观众发生联想:为什么这个人有这种表情或者动作呢?这就将剧情向下一个矛盾冲突发展而做了铺垫或者引导,从而助推影视情节发展。

3.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可塑性,充分展现影视人物特征和影视魅力

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出用语言无法表述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影视剧中,人物特征及其内心活动主要依靠台词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和塑造。由于是在镜头下的表演,演员可以将肢体语言展示得较为明显,而且随着镜头的切换和剪辑手法的使用,影视剧中更可以展示细微的肢体动作,比如慢镜头等。另外,肢体动作是演员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一名合格的演员,应当懂得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去反映人物的特质和内心世界。动作表情都是通过目光、面部表情、身体有关部位姿态的变化表达出来,这说明形体语言很具有表现力, 也说明可以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充分挖掘人体动作潜能和无线的表现力, 具有可塑性。

三、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由于具有独特的特征,是影视剧中台词语言的有利补充,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特质以及推动剧情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影视演员在影视表演中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以不断提高表演效果。

1.影视演员创造角色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影视演员使用肢体动作,去创造和展示影视剧中人物角色和形象,这就要求演员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肢体动作。首先,影视演员应当充分理解影视剧本和影视人物角色,这是表演的基础,也是演员使用肢体动作的基础。比如,某个剧本中,演员要饰演一个医生,那么演员就应当充分理解医生的日常心理,以及习惯性的肢体工作。其次,应当充分理解每一个场景中所应表现的主体以及矛盾冲突。在具体的每一个场景中,影视演员应当在表演之前,和编剧、导演以及其他演员一起讨论剧本,分清楚所饰演的人物角色及心理特征,以及其可能存在的肢体动作。比如,按照上面的例子,如果演员饰演一个实习医生,那么在其肢体动作中就应反映其内心活动,如热情积极接待病人,但又担心难以对病人的病情有较为稳妥的把握,可能拿捏不准从而有焦虑心情。

2.影视演员肢体动作必须准确、有分寸,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

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场景表演时,肢体动作必须准确、有分寸,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首先,演员的肢体动作必须合乎人物特征,即演什么像什么,无论是扮演老医生还是实习医生,都必须符合人们心目中所理解的那种人物形象及其肢体动作。其次,应当符合每一个场景中的需要。在每一个场景中,展示具体的人物角色冲突和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时,必须符合场景的需要。最后,应当符合剧情变化的节奏。演员的肢体动作应当按照故事情节的轻重缓急而展开,应当照顾到整个故事的情节节奏。在某个重要的场景或者故事矛盾冲突高潮的部分,演员应采用较多和较为细致的肢体动作;而对于辅助性的场景或者故事情节,则应较少肢体动作的频率甚至可以简单刻画,从而将时间和场景更多的留给主要场景,突出影视剧的主题。当然,这些都会在后期经过剪辑而再加工。

3.影视演员尤其要注重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有43块肌肉,大约能协同组合出一万种表情。因此,人类的面部表情是极为丰富的,而且越是优秀的演员越是能利用面部表情来传达肢体语言。人们在表达喜怒哀乐的时候,在面部表现更为明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相写在脸上”,这就要求演员平时在学习和训练中,多揣摩和学习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表现到位,就能较好地展示影视剧中人物形象和特质,取得较好的表演效果。当然,面部表情也需要和其他的肢体动作相配合,比如手、脚和身体等部位,那么所饰演的人物角色内心心理就能较为立体的展示出来,取得更好的演绎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毅,孔令军.浅析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J].电影评介,2008(18):36.

[2]李佩泽.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J].戏剧之家, 2016(22):133-133.

[3]张博.戏剧表演中肢体语言对人物内心展现和形象塑造的作用[J].明日风尚, 2017(11).

[4]刘韦.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J].中国文艺家, 2018(2).

篇11:试论肢体语言的特性及其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肢体语言的特性及其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

【摘 要】戏剧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门艺术,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美的感觉,还要通过肢体语言向观众传达戏剧的思想与主题,再搭配适合的表情,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表演者全身心投入。本文分析了肢体语言的特点,通过肢体语言的交际性、直观性、可塑性等描述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特性;戏剧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020-02

一、肢体语言的特性

肢体语言就是在表演时,不用说话、不用文字、不用任何言语的表达,而是用身体的动作去传递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通常指以动作示范进行表达。因为人们在很多时候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不能明确表达其中的含义,为了让信息更加准确地传递给大家,肢体语言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正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有效的语言表达体系。[1]肢体语言的主要优势是无声,全部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一系列身体动作,把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肢体语言的不足之处同样也是无声,因为肢体语言只能通过身体、面部和四肢去传递思想。

其实,肢体语言的特性着重表现在不同的身体动作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与意义也不尽相同,长此以往,肢体语言的习惯性动作都有了固定的意思。例如,掌声表示高兴、兴奋与赞赏;嘟嘴表示生气;踱步表示焦虑不安,有些人习惯性搓手也是表示焦虑不安;垂头表示难过、沮丧;耸肩摊手则表示很无奈;摸头代表当事人的尴尬、不好意思,等等。通常情况,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了解其此时此刻的心情与状态,辨别出想要表达的心情与思想。语言表达的欠缺通过肢体语言可以得到弥补,还可以增加美感,使艺术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二、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

第一,无声的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表演者们在表演时要通过肢体语言充分表达出各色人物的不同,表现出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仿佛你就是这个人,把大家带到你这个角色的感情生活里,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形体语言的魅力。

表演者要控制好自身的形体语言的动作、节奏与张力,在表演的形式中,表演者若是巧妙熟练地运用形体语言,将能推进剧情的发展。

第二,是中国戏曲与现代戏曲的结合。众所周知,中A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必定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资源。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从始至终都具备着强烈的表现力。[2]它来源于生活,可是不同于生活,出自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同时又远远高于生活体验。表演者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以将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美丽与温柔的同时又不失勇敢与刚强。

第三,表演者要具备综合素质,要集表演、舞蹈、歌唱于一身,要求表演者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如果表演者性格内向,可能表演起来会有所束缚,更要多才多艺,才能更好地展现戏剧的多样化。

三、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表演者的身高、年龄、长相、胖瘦、气质等有所不同,所以表演者的自身特性也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在戏剧表演中存在交际、直观和可塑等特性。同时肢体语言也是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3]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各种人物形象都是由语言、肢体和动作表现出来的,表演者的身体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构建肢体语言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肢体语言的物质承担者。表演者在表演时,运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在口头语言表达的同时,使用肢体语言,使其更能带动观众情感的升华,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口头语言,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就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震撼与美感。

戏剧形式的美与人体的美相比较,前者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能最大程度、最大层次地展现人体各个肢体部位的'表演能力,并且按照戏剧表演艺术中的审美规律和审美目标,对肢体的表现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加艺术化,使得人体依照美感规则变化,塑造出优雅的感性姿态。表演者可以利用自身的形体来塑造不同的人物特征与不同的人物情感。因此,在肢体语言表达中,一定要仔细斟酌,增强形体的灵活性和美感,同时还要增强形体的控制力、表达力以及灵敏度。

四、肢体语言在戏剧中的运用研究

(一)肢体语言具备很强的交际性。肢体语言是人们通过身体及其不同的部位向外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4]不同部位的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也不一定相同,因此传递的信息也是丰富多彩或变化各异的。人们的很多肢体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心跳、呼吸等生理过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有些较高级的具备文化色彩的表演与姿态,是人们勤奋刻苦练出来的。世界上任何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与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不尽相同的社会体系。因此在运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的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肢体语言也具备社会特殊性。

(二)肢体语言具备很强的直观性与可观性。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对方传递的信息的过程中,有11%的信息是通过人们的听觉感知获得的,其余大多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获得。若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在一条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声信息(声调、音色等)占38%,言语却只占了7%,而55%的信息是来自无声的,这种无声的非语言信息,包含表情、动作、服饰、姿态、器械和环境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肢体动作传递出来的信息。

戏剧艺术更是这样了,戏剧表演艺术具备可观性的特点,这种可观性具有生动、亲切、真实的感觉。戏剧艺术的可观性为在信息传递、情感传达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无声肢体语言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同时也为肢体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更多机遇与更广阔的舞台。

(三)肢体语言具备强大的可塑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用表情动作参与口头表达的行为方式是无处不在的,如当你想表达“是”的时候,通常会点点头;若是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时候,通常会摇头;这些肢体动作就构成了生活、工作中的形体语言。而这些表情是通过面部表情、目光、身体相关部位的变化所表达出来的。这同时也说明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也表明可以随着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变化,充分挖掘人体动作的潜能和无限的表现力,具备可塑性。

肢体语言中一个单独的动作就能相当于文字语言中的一组词。文学作品将很多单词科学有机地组合了起来,才能准确完美地塑造出一种优美的形象,同时能流露出一种思想感情。肢体动作是塑造戏剧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者要善于运用形体创造出更多的肢体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演员们应该有良好均匀的身材和灵活的形体作为标准,因为要经常利用肢体语言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与不同时代人物角色的形象,所以要积极接受训练,自己专心斟酌,增强自身姿态的韵律、美感和四肢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增强对身体的调控、调整能力,增强自身形体的灵活性与敏感度,也包含表现力。

肢体的表现力指的是演员在表达人物形象时,能够通过外形的表现形式准确细微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动态与内心世界情感的流露。人们之间的沟通当然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同时也应是多层次、多领域与全方位的形体姿态的变化,这同样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对戏剧人物形象创作既要有内心的体验,也要有生动鲜明、准确的外形姿态的体现,这样才能更快捷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一目了然,且得到美的享受。演员的形体很重要,它需要匀称、灵活、健美,同时要有较强的可塑性,只有做到这样,方能在戏剧表演中将肢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情节展示

(一)演员对肢体语言的利用。一个缺乏肢体语言的表演者是没办法演出戏剧的灵魂的,若是没有对肢体语言进行仔细研究,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表演会显得机械、僵硬,缺乏张力。所以表演者要针对肢体语言的表现力进行专门的深究与提高,尤为在技巧、情感、美感、深度上进行斟酌研究,去深刻体会并钻研戏剧人物形象在情感上的变化,同时也要思考怎样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与动作幅度的体现,科学利用形体语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5]现如今,戏剧表演不会局限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大多数表演者都会采用“无声胜有声”的表演方式渲染气氛,通过形体语言来控制并展示,从而提高表演者的张力和节奏,使得戏剧的表演更加充满活力。

(二)肢体语言的情景应用。戏剧演员对于肢w语言的表达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应用。一般情况下,戏剧表演的情感境界表现在渲染人物角色的肢体语言和情绪的升华,他们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肢体语言是演员们的内心表演,情感境界则是表达人物动机和原因的外在产物。只要结合动作情境,同时将肢体语言全面展现出来,观众才会正确理解角色人物的内心想法。

由于戏剧是由多种元素组成,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作用和地位。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它的主题都在于表演。若是从融合性方面看,表演则是整段戏剧的中心,同时肢体语言是表演的基石,这就充分体现了肢体语言对戏剧表演的重要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戏剧表演中,除了口头表达之外,使用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还能带来视觉美,把观众带入角色中,深切感受其思想与情绪。戏剧表演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升华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娅.浅谈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J].戏剧之家,2016,(6):51.

[2]原卫忠.戏剧表演中肢体语言浅析[J].速读旬刊,2015(2).

[3]金夏.浅谈演员如何利用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J].戏剧之家,2015(6).

[4]巴瑜.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运用重要性及控制技巧研究[J].明日风尚,2016(19).

[5]王帅.探讨肢体语言在戏剧导演创作中的巧妙应用[J].戏剧之家,2016,(11):43.

篇12:如何在戏剧表演中联系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论文

如何在戏剧表演中联系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论文

演员为戏剧表演的核心,是戏剧表演艺术形象直接体现者,所以演员自身与戏剧角色表演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 .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与角色,人们由于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其性格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将自身有效融合到戏剧表演角色当中,把控好自我与角色的关系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戏剧表演艺术中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与双重性

(一)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

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戏剧演员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既作为自身主人而存在,同时也作为戏剧表演中所含的角色而存在,整个戏剧表演的特点为将戏剧表演的创作工具、创作者及创作角色均全部统一在戏剧表演演员自身上。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其角色既有演员自身,同时也有所要扮演的角色,技术高超的戏剧表演演员均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角色与戏剧表演角色的有效统一,学会在探索中实现自身的提升,从而有效地将自身融入到戏剧表演的角色中,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达到相互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提升戏剧表演的最终质量。

(二)自我与角色的双重性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既要控制好自身的角色,又要融合到戏剧表演角色当中。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表演演员应当充分的把握好两者之间身份的不断转化,需要进入到戏剧表演角色场景当中,过上角色的生活,但同时戏剧表演演员也需要监督自身的表演效果,实现对自我角色与戏剧表演角色的双重控制,从而更好地驾驭整个表演的过程。著名的戏剧表演演员托马佐・萨尔维尼曾经说过,其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永远过着双重性的生活,我在哭,但同时我内心在分析我为什么哭,怎样将哭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怎样进一步打动观众的内心,同理,当我在表演笑时亦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自我与角色也存在有双重性的关系。

二、如何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更好地联系自我与角色的关系

既然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自我与角色存在统一性与双重性的关系,为了提升戏剧表演的最终效果,更好的实现戏剧表演自我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应做好如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对戏剧表演的剧本进行研读,从而从戏剧表演的角色中认知自我

在进行戏剧表演时,整个表演的关键在于戏剧表演演员自身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完全的融入到角色当中,将自身的特点与角色的特点融合到一起,这就需要首先实现对戏剧表演剧本进行认真的研读,充分的掌握整个戏剧表演剧本中,自身所要表演角色人物的性格特点、体貌特征、动作特征等,同时也要对表演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的借助环境中包含的各种因素,从而更好地掌握戏剧表演角色的内心世界。在上述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戏剧表演演员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将自身角色融入到戏剧表演角色当中,实现两大角色的有效统一。此外,在进行剧本研读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到戏剧表演所处的场地当中,深入到戏剧表演角色当时所处的环境当中,从而实现对戏剧表演角色的深入挖掘。这对于提升戏剧表演的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二)深入发现剧本,从而更好地从自身的角色出发实现对戏剧表演角色细致入微的认识

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不需要完全的`按照剧本而展开相关的表演工作,应当充分的结合戏剧表演角色的特点,对戏剧表演的剧本进行二次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应根据戏剧表演角色的时间与环境,深入的分析戏剧表演角色的内心的心理变化,从而在充分模仿角色过程中,实现对模仿效果的二次开发,抓住整个角色的心理走向主体。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抓住戏剧表演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戏剧表演角色的任务性格与具体的时代背景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因此,不能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单独的分析,应当充分的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情景下对于人物的时代产物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越丰富越准确,角色与自我之间的转换就越融合。

三、结束语

除了上述几个要点,戏剧表演演员还应当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深入的认识。在对戏剧表演角色认识的基础上,参考自身所处的优势特点,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提升,这就是日本著名学者盛田昭夫所指出的,如果一个演员不能对自己有着深入的了解,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然后在表演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长处,规避自身的不足,对于提升最终的表演效果是有影响的。

参考文献 :

[1] 孙惠柱 . 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 :论艺术表演学的基本矛盾及表演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J]. 戏剧艺术,2012,(6)。

[2] 张晓明 .“舞台腔”的摆脱与戏剧表演元素的渗透--镜头微相表演的纪实化与性格化 [J]. 戏剧艺术,2014,(3)。

[3] 曾澜 . 重叠或交错 :乡村傩祭仪式和傩戏民俗表演中空间关联模式的变异--以江西傩戏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为例[J]. 戏曲艺术,2011,(4)。

戏剧表演专业形体教学探索的论文

软件工程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要性的论文

面试如何留心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教你察言观色(下)

演讲时身体语言的技巧

表演的性格化论文

浅析晚会活动表演及策划论文

群众文化的戏剧小品创作质量论文

钢琴表演的身体观论文

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论文

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析戏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