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icefi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浅析与教学方法探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浅析与教学方法探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 第1篇: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浅析与教学方法探索第2篇:初三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第3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第4篇:工科ESP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第5篇:《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第6篇:航道整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第7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第8篇: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论文第9篇: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论文第10篇:高职高专语文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11篇: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联系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第12篇:《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论文第13篇: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文学理论课教学探索与实践第14篇:对美术基础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索教育论文第15篇: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论文第16篇:试论《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篇1: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浅析与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听力在英语的综合技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普通高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在此,我会浅析几点对听力教学的想法。
关键词: 新课改 听力教学 影响因素 能力
一、引言
多年来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通用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英语教师肩负的责任将更为重大。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一直是我们的梦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还得听、说、读、写并进,强化听说的领先地位。由此我们看出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英语水平,听力要先行。
二、现状分析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一直在摸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些普通高中学生在高考中英语科目不会取得骄人的成绩,往往受英语听力的影响,学生的听力得分率较低,英语满分150分,而听力占了30分,听力在试卷中占的`比重是五分之一。其比重之大使得考生不敢对其有半点的马虎;再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听力位于第一题的重要位置.此体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考生在后面几题中的发挥,因此,听力的重要性跃然纸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艰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影响普通校学生听力的因素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95%以上英语成绩差,又加之高中考试体系不一样,高中更注重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出现问题。当然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往往普通校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毅志力不够顽强,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过去以来英语的学习和考察方式的原因,更体现不出来学好听力的必要性。
(二)基础知识
学生基础知识的好坏对听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听力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差:1. 语音基础知识的缺乏;2. 严重的汉式思维;3. 词汇障碍;4. 缺少必要的听力技巧。
四、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听力的方法。
(一) 以多种形式掌握词汇
词汇学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普通校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词汇,最初阶段每天要求同学们背书后的相关词汇并定时检查辅之以高中词汇表中的单词,稍做准备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无形中也帮同学们树立了信心。
(二) 加强听力训练度
在我看来,无论什么形式的练习都要配以习题才能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检验。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最终面临的是高考,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他们指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听每一段材料时,做到“听前、听中、听后”三点。我还会带动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归类,然后再针对每类进行专门训练,再以小测验形式加以验收。
(三)听力课堂及听力训练时注意事项
1. 上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越要的准备。对于教师来说.课前准备是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和配套磁带,收集并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而学生的听前准备则首先是做好心理准备。包括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其次是快速阅读听力题目,预测听力内容和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很快进人状态。
2. 学生在听时,往往需要听两到三遍,以补充听第一遍时丢掉的信息。多数学生在听短文的时候.认为听一遍难度较大,因为短文的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广泛、题材丰富.考生要从中获取解题的信息,不仅要有良好的记忆力.而且要有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因此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要抓住文章大意,第二遍时要速记下时问、地点、人名、数字等相关信息和文章的要点,特别要注意开头句和结尾句.听第三遍时再对照题目迅速调整,补允遗漏,更改错误,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率高。
3. 鼓励学生注意听力材料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本身。学生应学会运用他们的背景知识、情景和人类交往知识来理解意义,然后利用词汇、句法和语法知识来理解语言形式,也就是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理解听力材料,他们应更注意较大的板块。只有在理解中断时才将注意力转移到个别词来,特别是听难一点的材料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死抠个别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而应宏观地去理解短文。当然,有时也可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及两种过程相互交替的瓦动模式。听力理解应该足一个积极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能动的认知推理,来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4.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听力任务。
这也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对于基础较羞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去精听,精听就是通过反复地听磁带.对材料中的语爵、语调进行模仿、背诵,进而掌握语法和词汇知识。对荩础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泛听,町以听课外的故事、新闻广播等.学会归纳大意和辨别主题句。
5. 应重视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
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听力是一门技能课程,有其特殊性,光靠一周几个学时的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是不可能有很大提高的。要搞好英语教学,光靠英语教师个人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当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英语的氛围。如丰富英语图书、英语报刊杂志的种类:建设先进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室或语言实验室.或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教学设备,经常播放一些英语电影、电视片或专门为英语教学录制的教学片;利用学校的广播电台每天播放英语节目,增加学生听英语、练习听力的机会。在听力学习中使用视听教材可使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策略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所能讲解的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语寿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运用工具书,能够主动地利用一切教学设施、一切机会学英语、用英语,积极地创造条件开展自主学习.这才足学好英语、甚至其他语种的最有效的途径。
五、结束语
以上我谈了关于普通高中听力教学的几点建议,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听力,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篇2:初三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三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英语听力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听力测试题在中考英语中量的逐步增大,听力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如何理解听、说领先的教学规律?如何在教学中坚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切“听”的机会?如何利用情意来激发学生“听”的积极性?如何正确指导学生,提高听力的解题技能?从而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为何实施听、说领先的教学规律?
听、说、读、写作为交际工具均有重要意义,缺一不可,必须全面发展;而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顺序和考虑学校外语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客观可能,听、说、读、写的发展又应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一般说来,纵向地看,口语技能听与说应先于书面语技能读与写;横向地看,理解性、输入性的听与读应先于和多于表达性、输出性的说与写。听、说、读、写作为语言行为相互联系和制约,它们又各具自己的语言和心理特点,故单项或专门的训练也不可忽视。外语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为何要先听、说后读、写的原理,我们在外语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如违背其规律,则必将遭到失败。
二、坚持听、说领先的原则,为学生创设“听”的机会
现代语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论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听和说一样,总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或意图。说者需要表达信息,听者则需要获取信息。
1)为听而讲,听讲结合
为学生创设更多听的机会,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言语的技能为目的,采用听、说领先的教学法,从一开始的新课呈现,就要求学生合上课本,先静听内容,然后提问回答,检查听的结果,再进行操练。做到讲中练听,听后练讲,听讲结合。由于初三英语课时紧,内容多,有时为了让学生听起来方便,教师往往会无意中使用起中文授课或讲解练习,这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算不了什么,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听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还是应该坚持用英语授课或讲解语法,因为教师“讲”是为了给学生“听”,给学生更多“听”的机会,并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英语语言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提高听的能力。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用英语口语教学是绝对必要的。
2)充分利用课前Daily Talk 的五分钟时间
坚持每天Daily Talk虽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效果很好。因为其内容和形式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机会,提供了听说的舞台,有即兴
[1] [2] [3] [4] [5]
篇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本文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作 者:庞益民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重庆,409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20 关键词:语言阅读 文体特点 合作学习篇4:工科ESP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工科ESP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与工科专门英语的特点,为提高工科学生在专业交流中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开展了工科ESP教学模式的探索,进行了对比教学法、听说解读法、强化书面表达法和多向交流法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沈金华 秦毅红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7 28(9) 分类号:H319 关键词:ESP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篇5:《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肩负着专业入门和兴趣培养等重任,对于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依据我校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最后再到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OF POLICE AND JUSTICE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423.04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篇6:航道整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航道整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航道整治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在其教学实践中探索综合应用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
作 者:程永舟 江诗群 CHENG Yong-zhou Jiang Shi-qun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114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案例教学 探究式教学 航道整治 教学方法篇7: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琚珍(215101)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广大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英语阅读,研究与探索,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主体意识
Abstract: Tes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he main task of the English exam, and meanwhile it reflects English learners’ cap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therefore improving reading ability is essential to all the English learners and English teachers as well.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grasp the ways of learning. Only with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can students benefit a lot.
Key words: English reading; research and explore;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habi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际来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广大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训练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对阅读的认知偏差,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学习兴趣低、成绩没有突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并以此促进外语教学呢?我们试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最终培养学习者一种阅读习惯,使它们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一、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1、多记忆单词。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更不要谈速度了。如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时很少会有生词障碍,速度提高是可预见的。
2、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乃至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3、试着连句或一目几行阅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两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宽自己阅读时的视幅,这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4、用英语进行思维。看英语文章的时候,有些同学要把看到的东西先暗暗转译成中文才能理解,这说明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产生质的飞跃。避免这种思维方式的途径:进行广泛的阅读,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5、注意力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其他的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注意一定要在平时练习时严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二、英语阅读猜词技巧
在英语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我们可以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利用以下线索:
1、针对性解释。针对性解释是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在文章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词汇等所作的解释。这些解释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用它们猜词义比较容易。
如:Anthrop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n.由定义可知,anthropology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又如:The word “etiquette”, which is of French origin and originally meant a label, or a sign, passed into Spanish and kept its original meaning.
通过or(即,就是),我们可以知道前后所指的是同一概念,因此句中的label是指 sign。
2、内在逻辑关系。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或大致义域。
如:全国高考卷阅读理解C篇: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Pierre de Ferma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heorem had baffled and beaten 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 including a French woman scientist who made a major advance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 Through unbelievable determination Andrew Wiles finally worked out the problem in 1995. 根据对下文的理解:直到1995年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及分析baffled与beaten的关系,我们不难推测出baffled意为“caus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难住,难倒”。
3、外部相关因素。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句子或段落)以外的其他知识。有时仅靠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这时,就需要运用生活经验和普通常识确定词义。
如:全国高考卷中B篇:Computer people talk a lot about the need for other people to become “computer-literate.” But not all experts agree that this is a good idea….从整篇文章可知本文在谈论人们学会使用电脑;另外,从这一复合词的构词可知,它由computer (电脑)和literate(会读书写字的)两部分组成,因此合在一起便是“understanding the computer and knowing how to use it: 懂得电脑并会用电脑的”。
三、设计提问,兴趣激发, 增强学生的主体思维
1、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 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 要把问题立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如SEFC 2B Unit 17 “Disabilities”教学时, 可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问题。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disabilities?
② Imagine wha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disabled people might face.
③ Do you know of any famous people who are disabled? What do they do?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从而对disabilities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在课堂设问可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① Should disable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o to college? Should they get any extra help? Why or why not?
② What’s the teacher’s aim in the special college?
③ What do the articles in Literature of Chinese Blind Children talk about?
④ How does Zijie like the magazine?
最后,在结束本篇课文的时候,可设置一些具有归纳总结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 What have you learnt in this unit?
② What can we do to make life easier for disable people?
③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Disabled? Not me!”?
通过这样的提问, 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主题的领悟, 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
2、选择不同的题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通过认知活动使这种能力得以发展的,也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中得以发展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经常给他们提供一些难度适中、题材丰富、有趣的语言材料,唐诗、谜语、幽默、寓言、世界名著等均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有这样一首唐诗: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学生看到这样的诗歌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很快就猜出了这首诗的名字“春晓(Spring Morning)”同时也兼顾了fallen flowers 和falling flowers 的区别。
3、英语阅读教学渗透思想教育。阅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如SEFC 2B Unit 4 A Garden of Poems培养学生鉴赏英语诗,同时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因为“…no matter how well a poem is translated, someth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lost.”
四、增加语言实践量, 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高中每单元的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涉及面广, 有反映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但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正是有了课堂阅读的指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得以使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外。具体方法:
1、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让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2、信息整合法。根据课文实际情况,努力运用如磁带、光盘、自制课件、网络等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将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SEFC 2B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介绍了英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文化、历史等信息,学生读后很感兴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概况、文化是一种学习动力,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欣赏到英国美丽的风景及纯正的欧式建筑,可引导学生运用因特网搜集需要的信息。通过并不复杂的操作,他们分别查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与英国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后运用在网上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写一篇介绍他所喜欢的英国某个城市的文章。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得相当轻松,整理出来的资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而且也充满了成就感。
五、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1、指导学生认真预习。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 抽象概念内容多, 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对学生来说, 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预习SEFC 2B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一课时, 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回去思考:
①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different fields?
② In your opinion, what will your house be like?
让学生就这一话题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些准备, 以便课上参与讨论,学生都想独立,所以在陈述第二个问题时,各抒己见,非常活跃。
2、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要使学生踊跃参与, 首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为此, 要做到:
①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讲的, 要尽量让学生讲; 学生能动的, 要尽量让学生动。
②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置情景,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 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如:在教学SEFC 1B Unit 13 Healthy eating时,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话题让他们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 If you are hungry and you want a diet of healthy foods, which restaurant will you choose to have your dinner in, one with Chinese food and the other with western food? Why?
这样的讨论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讨论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 为阅读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归纳理解能力。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 抓住大意, 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理解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SEFC 2B Unit 13 The Properties of Water, 文章介绍了水的特性, 经过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与细节后,进一步设问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就是介绍水的特性;通过前面的设问铺垫,学生很快能理解作者是通过介绍水的特性要告诉读者水的重要性及号召我们要保护水源。
又如:有些文章是开放型结尾,似乎没有一个总结;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主旨及篇章的理解,写一个结尾。SEFC 2B Unit 4的Integrating Skills 中的文章Songs and Poems,的篇章是这样的:
P1: Songs and poems are the same in some field.
P2-3: about songs
P4-5: about poems
然后布置学生讨论一个possible conclusion,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S1: Songs and poems can make us feel better and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S2: We can live happily with songs and poems.
S3: Songs and poems can help us get rid of sadness and unhappiness.
… …
多次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对此类任务完成非常感兴趣,踊跃参加,提供了不同的可行的答案,充分发挥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理解能力极为有益。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参考文献:
1. 徐育兵:课堂提问初探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2. 郭建珍:英语课堂教学设疑探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6期。
3.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
4.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研究教育》,2000。
5.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电化教育研究》,2001。
6.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1。
7.佘广安,《任务型教学:定位与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6。
作者E-mail: jz_mudu@yahoo.com.cn
篇8: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论文
高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却是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前部分高校的体育专项课大都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按照职业体育的培养路径,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技术与技能。虽然有的课程已经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兴趣,与以前的体育课程相比有了较大进步,但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没有明确,造成了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化的培养,从而不利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2教学内容过多过杂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修课的内容过多过杂,可以说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小而全特点的延续。如果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按照那种模式培养,其后果必然造成学生的全面不发展。同时,由于参与的运动项目多,频繁的变化会使学生穷于应对,这必然不符合体育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
1.3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多年来,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教学比赛――总结讲评”。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技术和技能为主,重视学生身体的发展,虽然它的教学过程规范,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但却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和特长及适应不同单元、不同课型的合理教学模式,因此无法满足学生通过运动获得情感体验、愉悦身心的需要。
1.4体育教学配备不足
首先,学校体育设施的配备是否充分完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设施的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许多学校,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比较缺乏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1.5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考核是高校中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在课外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手段。然而,以往的.体育教学中通常把运动项目的达标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样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就不客观,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视角,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地发挥反馈、督促的功能,必须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中注重检查学生的体质,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也纳入考核内容,并运用灵活多样的项目,对学生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进行考核,做到更合理、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篇9: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论文
2.1改革体育教学目标
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核心。高等学校的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所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高校体育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自发自主性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当今,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可以围绕课程类型、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等内容进行改革,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如,适当减少部分必修课的内容,增加选修课对的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尽量提供多种课程组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增加开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如身体锻炼的方法、心理健康等;将健美操、拉丁舞、街舞、肚皮舞等时尚体育项目和太极拳、武术、跆拳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气排球、短式网球等休闲体育项目纳入大学体育选修课程,从而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这些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必然会深受选修这些课程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有显著的体育锻炼的效果。此外,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凡是对这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都可选修,从而使体育选修课程的范围扩大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除了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做到身心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相结合;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相结合;一般教学手段与电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体育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相结合。其次,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
2.4加强体育教学配备建设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场地设施和一支业务精深,且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高校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积极地总结和创新,不断提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和独立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能。
2.5改革现有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高低不仅要看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要强调其对实际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表面沉积,更应体现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鉴于高校学生存在自身条件和基本素质的差异,高校体育技术项目成绩的评价可以采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法,即将同一标准下学生的原始成绩分为相同等级,确定状态空间,求出转移矩阵,再根据马尔可夫链的平稳性和遍历性求出极限向量,根据极限向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得出成绩。
总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终身体育教育为教学目标,要让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向生活化和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探索了改革的思路,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十分复杂,只有继续对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发展,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9).
[2]李柯莉.对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曾庆涛,胡明道.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冷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
[4]王慧丽,杨三军,胡立艳,等.以大学生健康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教育,2010(16).
篇10:高职高专语文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语文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课在很多高职院校是不受重视的,其原因之一是很多人认为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应该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淡化学科性教育,所以语文作为基础课程自然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其实,语文课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作 者:刘丽梅 陈梅 Liu Limei Chen Mei 作者单位: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刊 名:职业时空(下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2007 3(10) 分类号:G71 关键词:篇11: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联系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联系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涵盖了诸多与生命现象有关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代谢、基因与调控等广博的信息,是诠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理论与实验的基础,在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1],因此在医科院校中作为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深受重视。但是,在教与学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从教的方面来说有3个问题:一是内容纷繁复杂,涉及面广,使得学生难记亿;二是道理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式、反应方程式、信号转导形式等非直观内容妨碍了感知觉,使得学生难理解;三是平淡无奇,缺少临床医学的生动性、兴趣性和感染性,使得学生难应用。从学的方面来说也有3个问题:一是学生难以应对大量的认知信息,只能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吸收学以致用;二是临床前期学生尚缺少医学实践体验,认识不到生物化学对于医疗工作的奠基作用,难以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如直接应用临床病例作为引导,生物化学难以解释诸多方面的知识点。尽管有不少教师也采用了病案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并对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与相互融合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讨[3];尝试应用生物化学与临床联系的教学法[4],但是,课程设计难度大,选用病案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课堂应用仍然不够广泛。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浅显的做法供同道参考,以图使得生物化学教学变得生动与实用,现将学习方法归纳如下。
1 “顾名思义”法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就是以生物化学名词来命名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贴近临床医学,可以达到顾名思义,望文生义的作用,达到易学、好记、会用的效果,如胆红素代谢障碍可联系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脂代谢障碍可联系高脂血症;笨丙酮酸代谢障碍可联系笨丙酮酸尿症。给单调的分子结构式与反应式赋予生命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抛砖引玉”法
在讲授物质代谢章时,根据代谢的某些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环节,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其相应的临床意义,如三羧酸循环中酮体产生过多可导致酮尿症,尿酸产生过多引起的痛风病(尿酸沉积),血糖代谢障碍可导致糖尿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事倍功半的陋习。
3 “触类旁通”法
分子生物学章节中有大量叙述PCR(多聚酶链反应)原理和操作等内容,而临床检验工作中已开展了不少检测项目,解决了病因学诊断问题,其学习内容横跨了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学等5个临床前期学科,如果在讲授本章中适当引入相关内容,学生就会感到PCR不单是实验方法,更是诊断手段,仅仅是针对不同目标基因设计的引物不同而已,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 “画龙点睛”法
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人类基因测试的完成,使得疾病的'诊断谱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分子时代,我国首次发现的神经性耳聋基因为世界嘱目,因此在授课中,阐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中,例举一些基因诊断的意义可以极大提升学习本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 “顺水推舟”法
在讲解心脏和肝脏酶的章节时,在理解酶对物质代谢的必要性的同时,指出某些特定酶还是疾病的重要标志,如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或肝细胞受损,在临床诊断疾病中有重要意义,使得学生在记忆转氨酶的特点、性质、功能时联想到心脏病、肝脏病的诊断是出之于生物化学的酶学基础,顺水推舟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推理的思维方法。
篇12:《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环境保护”在现行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要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环境责任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把“第一课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一、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结合三月“植树节”、四月“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六月“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资料,访问当地环卫站,参观工厂,了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处理办法,通过环境保护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把环保知识教育与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结合起来,与学雷峰、为社会做好事等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护绿队,分块包管校内外区域绿地,开展护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
二、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环境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百项活动”等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味。这几年,学校成立了“大气监测”、“水质测试”等课外活动小组,用动、植物做试验,进行环保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想结合,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可分别组织学生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与观察,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五、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能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能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教学的评价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13: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文学理论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文学理论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文学理论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作 者:蒋红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642.5 关键词:文学理论 和谐 创新篇14:对美术基础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索教育论文
对美术基础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索教育论文
首先是扩大招生与精英教育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地区,内蒙古美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问题则更显突出。专业基础较好的地方考生更愿意报考艺术氛围和学习条件较好的知名院校,主要集中在全国知名的八大美院及名牌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而内蒙古地区美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则不得不被动地录取“剩余”的一些专业基础较弱的考生来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再加上目前许多地方专业艺术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顺应时代的需求,新兴了许多专业如电脑美术、多媒体艺术、动画等专业,吸引了大量考生,将原有的(国、油、版、水彩)绘画专业推到了尴尬的地位,从而使得精英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向培养宽口径、大框架的素质型美术人才转变。面对美术高考招生体制下衍生出的专业基础薄、文化素质普遍低的学生,怎样完成要求的美术基础教学任务,如何施教才能适应新时期美术现状的要求,是我们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传统基础教学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关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85美术运动”、新古典、新写实、新表现等种种风格和潮流的演变,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中国的油画家们在近间几乎都是片断式地经受了来自西方传统和现当代艺术样式的冲击与洗礼。在目前的西方,由于艺术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多元发展,传统的严密教学系统已被迫瓦解。而作为架上绘画的主流品种之一的油画首先面临现代艺术带来的挑战,在绘画的观念、形式、手段、材料等诸多方面与当下的艺术发生碰撞。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和当代文化建设语境中,我国的艺术教学同样身处错综复杂的诸多问题之中。我国传统的基础教学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和表达的教学套路越来越多地受到冲击和质疑,传统基础教学体系仍然滞留在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教学体系下,传统的绘画模式与观念越来越得不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尖锐的感受力,接受和掌握新生事物快,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缺乏经验,缺失适合抉择的基准点,/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但是同时他们所吸纳的信息量十数倍甚至几十倍于从前的学生,形成全新的多层面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当代人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越来越多地具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要求按照精神和心理的原则去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前,艺术观念和审美形态已经不再局限于前苏联的具象写实画风,西方现当代油画的各种流派和观念不断地冲击着教学的课堂――古典的写实油画技法,印象主义的写生技法,抽象绘画的表现性油画技法等等,这些都为高校的油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面对林林总总的绘画风格,学生在油画写生和创作的基础训练当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参考和借鉴一些自己喜欢的大师及当代名家的作品,从构图、设色到形象处理,甚至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趣味,用前人已经运用得成熟的样式去套用自己的感受。更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借鉴大师的图式来创立自己的语言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的惰性和思维的定势。本来学生在学习阶段选择一些优秀的`国内外画家,对其艺术规律的掌握和文化内涵的领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想要借助他人的绘画风格来打造个性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会辖制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图像化时代的今天,各类现代艺术形式的影响已经使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敏锐细腻的色彩把握技艺不被认为是通向艺术目标的唯一途径。几乎所有想参与现代艺术潮流的学院毕业生们都会突然觉得,在走向社会之后,需要对在学院造就的思维模式进行重新的审视,接踵而来的是不断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营养的不足、能力的单一。多少年来对着物象写生养成的惰性,以及一贯“靠感觉”作画导致的理性思维迟钝,使他们很难找到自己在当代艺术世界中的合适位置。甚至不少人只能选择放弃,坚持着的人也必须“靠自己读书与朋友交流的方式”,从自学和业余的补课艰难地开始。
再次是传统教育模式和高科技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信息化的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的影响就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图像网络形象方便快捷地传入我们的生活。现在许多院校已经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把自己的讲稿、讲义改成电子版,这样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高科技教学体系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而地处远离文化中心的内蒙古美术高等艺术院校正在面临着资源和资讯贫乏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教学体系用一种模式训练学生,已经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桎梏,采用老一套的课堂作业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反而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单一、创造力低下等弊端。只有利用大量的网络资讯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全面的艺术历史和现代艺术的现状,才能使他们清楚自己的当下处境,明确什么是前人已经做过的和现在的人正在做的,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针对学生在大学时代正处于艺术人格发育急需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如何挖掘学生的艺术思维的闪光点和潜质,诱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是教学当中的首要问题。通过高科技教学体系逐步实现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和学习的途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西部专业艺术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传统技法教学与艺术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H?G?布洛克在其着作《现代艺术哲学》批判了艺术的“自治――他治理论”。他认为“艺术既非完全他治(因它还有自己的形式结构方面的价值),又非完全自治(因为任何艺术都与外部世界有联系)。“既承认艺术再现现实和人类情感,又承认它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性”。这预示了艺术教育发展潜力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决定了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所认定的艺术技法教育,它是人类开发智慧的一种复杂系统工程。换言之,美术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法传授课,更是一门开启学生智慧之光的人文学科教育。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教学思想的影响,忽略理论思维的培养。突出表现是美术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法教学不能有机结合,史论教学往往只给了学生一些常识和名词,没有从理性上指导绘画实践;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罗列,忽略艺术分析和艺术批评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纵向性,而缺乏横向的对比。因此,加强人文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把理论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专业实践中,教会学生进行艺术思考,使学生在融合中外艺术理论的基础之上,逐渐养成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能力,我们只有使学生理解了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掌握了创作的原理和形式语言的要素,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艺术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会照抄对象的画匠。
总之,在当今这个数字和图像化的时代,传统的绘画理念和技艺已经不被认为是通向艺术目标的唯一路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艺术中绘画的观念和语言及其手段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的实验性。我们的基础课的教学,需要更多地介绍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现代艺术的新动态,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当代艺术状况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在绘画理念、创作观念、思维方式上形成个性化的判断。可以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新的艺术教育模式将会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现代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好的艺术创作空间和环境。
篇15: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论文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论文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文章结合作者在长期语言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把C语言与汇编语言有意识地融合起来,对如何搞好计算机语言教学做了相应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不同阶段都会学习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是学生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把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计算机语言特点,理解不同计算机应用语言的不同应用领域,取得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关系
C语言称之为“高级语言”或“中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称之为“低级语言”。初学计算机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命名。理解好这些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汇编语言时,首先将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关系告诉学生:计算机其实不认识汇编语言,也不认识C语言,计算机唯一能执行的只是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用“0”、“1”写成的语言,每条机器语言指令都对应一串“0”和“1”的代码,如果用这种代码编程很不方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理解和调试。因此采用一系列符号代替这种“0”和“1”写成的机器语言指令,例如:8086CPU中的机器指令1011000000000110,我们就用MOV AL,06H这种符号代替,后者只是帮助记忆和理解的“助记符”。
我们把用这种助记符写成的指令称之为“汇编语言指令”。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汇编语言指令”写成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由于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翻译”起来比较简单,我们把这个“翻译”的`过程称为“汇编”(Assembly)。
使用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编程必须了解计算机的CPU内部结构,以及硬件接口电路,它和计算机底层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低级语言”。
同样,计算机也不认识C语言,C语言是用C语言语句编写程序。用“C语言”写成的程序称为C语言源程序,这种用C语言语句编写的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只是这个“翻译”过程更复杂,翻译出来的机器语言代码更大,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编译”(Compile)。
由于C语言是按照自然语言的特点,同时结合数学表达式编程。基本不用了解底层硬件的结构,可读性强,学习重点在数据结构和算法,所以称之为“高级语言”。
使用其他“高级语言”编程的过程也都一样,都必须把用这种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源程序”通过“编译”变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才能被计算机认识并执行。
通过这样讲解,学生理解了C语言等“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低级语言”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多种计算机语言的原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重点放在学习语言的数据类型、程序结构、语法规则等局部细节上,忽视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计算机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特点,告诉学生不同计算机语言的不同应用场合。
首先,汇编语言是针对CPU的,不同CPU的汇编语言又是不同的。学习起来困难一些,但生成的代码短、程序执行效率高,更适合实时控制、硬件编程。
高级语言如C语言,由于是按照自然语言方式编程,因此程序本身容易读懂。由于不需要了解硬件底层,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用计算机实现一些数学算法。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特意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实例,实现显示“I WISH YOU SUCCESS!”(取文件名A)。
两个程序输出结果一样,但用不同语言编写,通过实例对比说明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特点。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printf(“I WISH YOU SUCCESS!”);
}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BUF DB 0AH,0DH,’I WISH YOU SUCCESS!$’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OFFSET BUF
MOV AH,09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这两个程序都实现显示器输出“I WISH YOU SUCCESS!”。
可以看到C语言程序的源程序文件A.C为63个字节,通过编译,可执行文件A.EXE为9489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程序文件A.ASM为263个字节。通过汇编,可执行文件A.EXE为560个字节。
从这个程序设计实例我们知道,相比较C语言和汇编语言,C语言的源文件小(71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大(9515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文件大(352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小(554个字节)。
通过这两个程序设计实例,学生清楚地感受C语言(高级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好,容易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差,难看懂。但从效率来说,同一个程序,汇编语言的目标代码效率远高于C语言。
其实,不同计算机语言有各自特点,也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在实时控制、内存容量很小的情况下编程就应该使用汇编语言,如果算法复杂,要求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就要采用C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同时计算机语言是发展的,不断会有新语言出现,也不断有语言被淘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要,选择学习不同的计算机语言。
认真学好几门计算机语言,对今后实际工作帮助很大,同时再学习新语言会举一反三,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三、计算机程序与语言
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喜欢的是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许多人认为掌握的计算机语言越多,水平越高,不懂得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语言的关系。其实计算机领域里有一个最著名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这个著名公式里根本没有提到计算机语言。
为了更好地说明计算机程序和语言的关系,我以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习题1+2+……+100为实例,使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至于用哪种语言编写是其次的。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int sum=0,i=;
For(i=1;i<=100;i++)
Sum=sum+i;
printf(“%d”,sum);}、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RESU DW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0
MOV BX,0
NEXT: ADD AX,BX
INC BX
CMP BX,101
JC NEXT
MOV RESU,AX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在1+2+……+100这个例子中,关键是知道:sum=sum+i,然后通过改变i的步长,实现编程。至于用汇编语言还是用C语言或者其他语言都可以,不同语言只是使用的语句或者指令不同而已。
通过在课堂上生动地比喻和列举教学实例,学生渐渐理解算法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要熟练掌握编程,包括两方面学习,既要学好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又要学会根据问题设计出最优秀的算法。
四、结语
搞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需要不断根据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探索和实践不同教学方法。在C语言和汇编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教学的地方很多,如C语言中的“指针”和汇编语言的“寻址方式”;C语言中的“函数”和汇编语言的“子程序”;C语言中的“移位运算”和汇编语言的“移位指令”区别等。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6:试论《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人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主要国家的贸易地理时,我将这些国家分为超级大国―美国、发达国家(一)―欧盟四国、发达国家(二)―日本、发展转型国家―俄罗斯与印度、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巴西和新加坡、农矿资源出口大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几种类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加上课前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功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很好的区分并掌握各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最后,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学期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或者我国内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谈谈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地理》三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充分意识到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设置课堂的重要性,同时,要使上述教学方法顺利进行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互动式的教与学。
★ 英语听力教学论文
★ 怎么突破英语听力
★ 英语听力如何提高
★ 如何学习英语听力
★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
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浅析与教学方法探索(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