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

时间:2025-04-22 03:37:59 作者:maro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ar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

篇1: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

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新疆境内中亚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特点,比较了不同年级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的特点,希望能够为中亚留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

一、引言

随着新疆和中亚五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亚留学生来到新疆学习汉语,为了使中亚留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风格也包括其中。

学习风格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习风格研究的开拓者邓恩夫妇(Dunn and Dunn,1986)提出了影响学习风格的五大因素,即环境,情感,社会,感知和心理。所罗门(Solomn,)主要研究工程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而正是在此时,学习风格的研究被引进了第二语言和外语课堂,瑞德(Reid,1984)是最早提出语言学习风格的研究者,他指出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通常与本族语者有很大的差异。国内研究者对学习风格的研究也不乏其人,谭顶良(1995)把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带入了学习风格研究中,他把学习风格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即生理、心理和社会,同时指出学习风格是可以变化的。王初明(1992)以290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体验型学习风格得分最高,而群体型得分最低。中亚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着相似点和不同点,因而对中亚留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验证环境对学习风格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在新疆师范大学攻读学士学位的中亚留学生,新疆师范大学在之前招收的都是短期班,自20开始招收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因为地缘关系,来新疆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中亚,尤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为主。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 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总体特点

如表1所示,在所调查的9种语言学习风格类型中,合作型学习风格倾向平均分最高(=3.8370),其次是参与型学习风格倾向(=3.6481)和听觉型学习风格倾向(=3.5741),而回避型学习风格平均分最低(=2.5713)。由此可以看出,中亚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参与和合作学习,喜欢通过多听来获取信息。此种特点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1)中亚的教育方式对中亚留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通过访谈发现,中亚的课堂教育是以参与和合作为主,教师总是以鼓励的话语激烈学生参与活动。访谈和课堂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汉语课上,中亚留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积极发言回答问题,也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2) 人的本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陌生的环境里,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本能地在同伴中寻求帮助,通过参与、合作,不仅提高了中亚留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当他们发现这种参与、合作使他们受益匪浅时,也就慢慢倾向于此种风格。3) 中亚留学生都是成年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好的发展, 他们深知语言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交流是主要目的',处在目的语的环境中,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听的问题,所以更关注听的活动。 中亚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特点也部分地证明了学习风格的可塑性。

2. 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年级差异

为了进一步证明学习风格的可塑性以及更好地了解不同年级中亚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特点,以便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比较了3个年级的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倾向有其共性和个性,共同点在于都以合作型为最偏好的语言学习风格,最不倾向于回避型学习风格。较大的区别在于,参与型在一年级中位列第二,而独立型在二、三年级中位列第二;体验型在三年级为较不倾向的学习风格而在一二年级却属于较偏好学习风格。一年级与三年级在回避型、合作型、竞争型、参与型和视觉型上差异显著(p<.05),二年级和三年级在竞争型、参与型、视觉型和体验型上差异显著(p<.05)。这种差异体现了在新疆学习时间的长短影响着中亚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

四、教学启示

通过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试图对中亚留学生的语言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1. 因时制宜,提高效率。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中亚留学生具有不同的语言学习风格倾向,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积极利用竞争机制,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以活泼的小组活动等形式吸引留学生,以醒目的图片、符号等提高留学生的理解力。在三年级的课堂上,要创设留学生思考的主题,给他们以足够的空间去思考、研究、解决。对于处在过渡阶段的二年级留学生,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一、三年级的教学模式。

2. 因地制宜,注重培养。由于语言学习风格具有可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有意识地培养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学习风格类型,如体验型,在课上开展较多的体验型活动,让他们从体验中获取知识。同时,要引导留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语言学习风格倾向,匹配以相应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因材施教,完善教学。语言学习风格具有差异性,中亚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偏好,教师在课堂上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每一个留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结语

中亚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呈现多样性,他们更偏好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来满足多样的语言学习风格。同时,不同年级的中亚留学生,在语言学习风格倾向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种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励不同年级的中亚留学生,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Dunn, R.,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Reston: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2] Reid, J. M. 2002.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胡燕花 (1972-)女,汉族,湖北云梦人, 讲师,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陈川(1980-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口译教学与理论研究、应用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篇2: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关系之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关系之研究

以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为对象,调查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关系.该研究以Oxford的`SILL问卷测量调查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并以MBTI和ASSIST风格模型及其量表分别检测学习风格的两个不同方面.逐步线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四个策略组的使用分别表现出MBTI风格模型四个单极维度的特征,多个策略组的组合使用分别体现对ASSIST风格模型三种学习偏好.从而表明学习风格是多方面的,学习策略的使用可以影响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 者:莫新语 MO Xin-yu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南宁,530003 刊 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8 20(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学习风格   语言学习策略   关系  

篇3: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

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健美操选项课学生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公共健美操选项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认知水平、学习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研究公共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影响学习现状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为推进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各大高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也日趋增强,“生命在于运动”更成为至理名言,各种运动项目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喜爱和关注。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课程正改变传统的以“科学自身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理念,沿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其课程的内部结构正在不断得到完善。健美操作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健康已成为学校体育中核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健美操中来,健美操变成了学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美操作为动感十足的体育项目,在现今的高等学校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崇。对于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的高校来说,开展健美操是非常有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体育课程中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3份,有效问卷243份(女生第一选项100人,女生第二选项105人,男生第一选项14人,男生第二选项24人),问卷有效率达84.3%,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了多名任课老师;查阅了国内有关健美操的文献,对本论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指导。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选择健美操的意向分析

结果显示:在选择学习健美操的原因中显示喜欢的占51.1%、好奇想试一试的占36.6%、没办法才选的`占12.3%。可见学生公共健美操选项课的意向半数学生是明确的,但还有少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为了修学分无奈才选。

2.2学习健美操的目的

结果显示:68.2%为增强体质和健美塑型,22.3%为陶冶情操,还有9.5%的学生是为了减肥选择了健美操课。

2.3健美操学习对于学生的感知分析

造成男女比例感知差异的原因是由生理特征及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体育中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兴趣逐渐减弱。而女生的协调性与柔韧性相对男生要好,所以在选择项目上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而男生相对于女生体力较大,协调性与柔韧性相对于女生差些,所以在选择项目上会选择较刺激,有对抗性的项目。

在对健美操选项课上课内容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很满意的占39%,还可以的占35%,不满意的占26%;在不满意中继续调查,学生认为对公共健美操选项课上课质量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场地的选择和音响的效果;音乐的好坏;教师;器材的应用等。 2.4学生身心变化

结果显示:上第一选项的学生在对形体健美匀称、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病减少)、心情舒畅改进程度中“非常明显的”分别为39.5%、28.1%、22.8%、49.1%,“较明显”分别为46.5%、51.8%、42.1%、37.7%、“不明显”的分别为14.0%、20.1%、35.1%、13.2%,上第二选项的学生在对形体健美匀称、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病减少)、心情舒畅改进程度中“非常明显的”分别为7.0%、14.7%、18.6%、48.8%,“较明显”分别为39.5%、65.1%、53.5%、34.1%、“不明显”的分别为53.5%、20.2%、27.9%、17.1%。这也说明上两学期健美操课锻炼的效果比上一学期要明显。

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健美操后,通过健美操选项课的学习只有17%学生能尝试健美操的创编,其他15%学生只能听懂健美操音乐的节拍,37%知道健美操中的基本技术(步法、手势),31%能将动作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在另一项的调查中有78.5%的学生在健美操课结束后还希望继续进行健美操锻炼。这说明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浓的,但健美操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上还没发挥出来,需要对健美操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发挥。

在理论课中应该向学生讲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健美操的概述、特点、锻炼价值及竞赛规则;向学生讲授乐理常识,包括节奏、韵律、风格及如何欣赏音乐等;向学生介绍健美操运动时的生理卫生和保健卫生知识及运动常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的一般基础知识及音乐对健美操的重要作用,为实践课的顺利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生理学上讲,健美操运动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运动形式独具风格,运动内容丰富,以各种强度的肌肉活动使身体肌肉纤维变粗,进而达到塑造体型的目的,同时运动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完善内脏器官功能。而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两学期健美操课锻炼的效果比上一学期要明显。所以,我们课外活动也可指定健美操动作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外辅导员,充分发挥其特长,这样既能巩固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魏秀芳.高校女子健美操选项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9月

[2]崔瑞雪.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化工高等教育,第2期

[3]隋晓斌.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中的独特作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月

[4]宫家秀.安徽省大中学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月

[5]安红.高校健身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改革.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

篇4: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

医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推荐度:大学生毕业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推荐度: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推荐度: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推荐度:空巢老人现状调查报告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集锦

随着各大高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也日趋增强,“生命在于运动”更成为至理名言,各种运动项目越来越引起学生的喜爱和关注。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课程正改变传统的以“科学自身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理念,沿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其课程的内部结构正在不断得到完善。健美操作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健康已成为学校体育中核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健美操中来,健美操变成了学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美操作为动感十足的体育项目,在现今的高等学校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崇。对于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的高校来说,开展健美操是非常有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体育课程中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3份,有效问卷243份(女生第一选项100人,女生第二选项105人,男生第一选项14人,男生第二选项24人),问卷有效率达84.3%,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了多名任课老师;查阅了国内有关健美操的文献,对本论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指导。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选择健美操的意向分析

结果显示:在选择学习健美操的原因中显示喜欢的占51.1%、好奇想试一试的占36.6%、没办法才选的占12.3%。可见学生公共健美操选项课的意向半数学生是明确的,但还有少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为了修学分无奈才选。

2.2学习健美操的目的

结果显示:68.2%为增强体质和健美塑型,22.3%为陶冶情操,还有9.5%的学生是为了减肥选择了健美操课。

2.3健美操学习对于学生的感知分析

造成男女比例感知差异的原因是由生理特征及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体育中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兴趣逐渐减弱。而女生的协调性与柔韧性相对男生要好,所以在选择项目上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而男生相对于女生体力较大,协调性与柔韧性相对于女生差些,所以在选择项目上会选择较刺激,有对抗性的项目。

在对健美操选项课上课内容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很满意的占39%,还可以的占35%,不满意的占26%;在不满意中继续调查,学生认为对公共健美操选项课上课质量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场地的选择和音响的效果;音乐的好坏;教师;器材的应用等。 2.4学生身心变化

结果显示:上第一选项的学生在对形体健美匀称、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病减少)、心情舒畅改进程度中“非常明显的”分别为39.5%、28.1%、22.8%、49.1%,“较明显”分别为46.5%、51.8%、42.1%、37.7%、“不明显”的分别为14.0%、20.1%、35.1%、13.2%,上第二选项的学生在对形体健美匀称、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病减少)、心情舒畅改进程度中“非常明显的”分别为7.0%、14.7%、18.6%、48.8%,“较明显”分别为39.5%、65.1%、53.5%、34.1%、“不明显”的分别为53.5%、20.2%、27.9%、17.1%。这也说明上两学期健美操课锻炼的效果比上一学期要明显。

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健美操后,通过健美操选项课的学习只有17%学生能尝试健美操的创编,其他15%学生只能听懂健美操音乐的节拍,37%知道健美操中的基本技术(步法、手势),31%能将动作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在另一项的调查中有78.5%的学生在健美操课结束后还希望继续进行健美操锻炼。这说明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浓的.,但健美操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上还没发挥出来,需要对健美操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发挥。

在理论课中应该向学生讲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健美操的概述、特点、锻炼价值及竞赛规则;向学生讲授乐理常识,包括节奏、韵律、风格及如何欣赏音乐等;向学生介绍健美操运动时的生理卫生和保健卫生知识及运动常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的一般基础知识及音乐对健美操的重要作用,为实践课的顺利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生理学上讲,健美操运动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运动形式独具风格,运动内容丰富,以各种强度的肌肉活动使身体肌肉纤维变粗,进而达到塑造体型的目的,同时运动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完善内脏器官功能。而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两学期健美操课锻炼的效果比上一学期要明显。所以,我们课外活动也可指定健美操动作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外辅导员,充分发挥其特长,这样既能巩固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篇5: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研究的论文

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输入假说 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论文摘要: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负责管理自己的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策略,从而获得有效学习的认知能力。第二语言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的习得过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语言输入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对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试从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自主学习理论出发,分析如何在语言输入阶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自然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下,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自然地掌握语言。然而,第二语言学习不是学习者机械被动地接受语言输入,而是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调控学习手段。近年来,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者是参与语言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者,其个体差异及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语言习得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言输入阶段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习者内化、吸收语言输入,主动构建语言知识。

一、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的理论基础

1.输入假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包括五大假说的“监控理论”。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在输入假说中,krashen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且输入的量是足够的,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阶段要达到的语言水平;“1”代表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与学习者下一阶段要达到的语言水平的过渡距离。

2.自主学习理论

现代自主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人类思维的成熟与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有着坚实的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知识结构与社会交往互相补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体验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其基本观点包括:(1)作为学习者的个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并建构着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2)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建构活动,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即新知识的过程,是发挥学习者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3)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交往过程。[2]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终生必须具有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在国内外教育研究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首次正式提出了“学习者自主”概念的holec(1981)指出,学习者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3]zimmerman(1994)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自主学习的六个理解维度,即自我激发的学习动机、有计划的学习方法、定时有效的时间安排、对物质和社会环境的高度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总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愿承担学习责任,根据自身语言学习情况和客观物质条件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并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不断实施学习目标或方式的自我调控。

二、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只要学习者接触到大量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向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就会自然产生。保证真实语言材料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是二语习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者可以获取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数量巨大,获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输入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学习者具有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形成自主学习态度、选择略高于现有水平的可理解输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策略、通过对主动的知识构建完成对输入语言材料的内化,是实现有效语言输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自主学习态度的形成

在与自主学习相关的个体学习者等诸因素中,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被认为是促使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承担责任的心理因素,在自主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语言输入的有效吸收,学习者必须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端正关于自身学习角色的观念,逐步减轻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具备关于自身能力的.正确观念,培养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在选择语言材料的自主输入之前,学习者必须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以便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对自己学习负责。

2.可理解输入的选择

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具备自主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为前提的。实现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明确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然而,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级学生的语言水平总是参差不齐,在提供“i+1”公式时,教师更多的只能靠直觉和经验,很多时候照顾不到每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最多只能做到照顾符合大多数学习者的目前水平。同样的语言输入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困难重重,增加失败的经验,降低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则可能会因为输入质量过低而对语言学习产生枯燥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者在课堂外充分发挥语言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兴趣,合理利用各种图书、网络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可理解性输入是外语习得的重要条件。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时,可以自行判断输入材料的难度,进行有选择性地输入。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学习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策略性,不能为减少学习难度而选择对自己没有任何挑战性的语言输入,也不能因急于求成而选择难度过大的语言材料。同时,只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新的输入方式、新的输入源,才能更好地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性,激发起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吸收、消化新知识,实现语言输入的内化和语言习得的发生。

3.自主选择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是指语言输入过程中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指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监控、调节和自主指导的能力;社会/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及对自身情绪的调节,如降低焦虑等方面的能力。三种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与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密切相关,对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有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客观物质或社会条件等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调整。如果个体认知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作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外界环境信息的影响(即依存性的认知风格),学习者可以在选择符合自己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材料后,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和语言水平相当的同伴共同探讨,再寻求教师的意见,逐步实现语言输入的意义构建,并不断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入,以便更有效地习得语言。

4.输入过程中的主动构建

“可理解性输入”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语言习得条件,但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在强调外界输入对二语习得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语言输入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来输入,而是主动选择、同化、顺应输入的信息,使新输入的材料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构建,形成新的结构。因此,除了保证可理解性输入自主选择外,还需要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材料的输入首先面临的是主体的选择性注意。语言输入的材料只有被注意,才有可能被理解,从而转化为吸收。输入假说强调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其实,不管输入如何可理解,最终有多少输入材料被理解并吸收,还要取决于主体的选择性注意。输入的材料如果没有得到主体的选择性注意,就谈不上吸收,更谈不上成功的习得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可理解性输入主体选择性注意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

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4]如何有效地习得语言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和教师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习得的过程才能达到运用的目的,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语言习得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习得者本身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研究语言输入阶段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对语言习得研究还是对当今我国外语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琼,华立群.网络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相关性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208-210.

[2]陈青松.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3]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press,1981.

[4]邓鹂鸣.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学习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156-159.

篇6:试论学习者性格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

试论关于学习者性格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习策略 性格 外向 内向

【论文摘要】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中期,关于其影响因素的探索颇受关注,然而针对性格因素的研究和取得的定论却很少。本文采用了国内外普遍应用的研究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Oxford学习策略量表,旨在调查学生的性格差异与学习策略运用的相关性。

引言

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二语习得的研究侧重在于教学方法,然而语言学家们发现相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效果总是存在差异。

这种现象迫使语言学家们开始考虑个体差异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数年的研究证明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年龄,认知风格等个体因素对语言习得均存在影响,其中学习策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Dickson指出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会加强学习者的自治力、独立性以及自我指导力,使其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证明学习策略会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吸纳至固有的知识结构中。

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时受到诸种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相比,性格这一变量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了国内外普遍应用的研究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Oxford学习策略量表,旨在调查学生的内外向性格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

学习策略与内外向性格

Oxford指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他对以往的'策略分类予以总结,将其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因为涉及直接的脑部语言处理,所以与目标语存在直接联系。它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通过计划,评估,寻求机会,控制焦虑情绪,增加合作与移情心理等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支持。它包括原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语言学家们关于性格概念的见解各不相同。Richard认为性格指个体特有的行为,态度,信仰,思维,感情等。Eysenck认为性格指决定人们环境适应力的品质,脾性,智商以及体质诸因素的稳定持久的构成。Eysenck的性格理论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它将人们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

Eysenck指出外向型性格者爱交际,好聚会,通常有许多朋友,喜欢与他人交往,偏好在集体中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他们渴望兴奋,乐于寻找机会,敢于冒险,做事常凭一时冲动,对人和事的反应迅速而及时。内向型性格者喜欢安静,不擅长人际交往,对人和事常比较矜持,长于内省,他们对日常发生的事情持谨慎的态度,喜欢事事保持良好的秩序,不喜欢频繁的改变。 关于学习策略和内外向性格的关系,国外语言学家做了一定的研究。Ehrman和Oxford通过实验证明学习策略和性格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外向型性格者较之于内向型性格者在情感策略方面运用较多,而在独立策略和自我管理策略方面运用较少。Taylor发现学习者的交际策略和他们的性格类型存在较大关联。而国内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语言学能,年龄,语言水平等方面,性格这一变量尚未得到它应有的重视。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文章旨在调查学生的内外向性格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两个假设:学习者内外向性格和语言学习策略之间相互联系;内外向性格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差异。

该次研究的对象是从本校随机抽样的110名学生,其中收回有效问卷表108份。研究工具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Eysenck人格问卷和Oxford学习策略量表。问卷调查表收回后,利用SPSS和Excel2003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得出内外向性格和学习策略的皮尔森相关指数以及内外向学习者运用六种策略的总平均数和各单项策略的平均数。

关于内外向性格和学习策略的皮尔森相关指数的数据分析显示,内外向性格和6种学习策略的运用显著相关(r=0.318,p<0.01)。至于各单项策略,相关性也有所证实:记忆策略(r=.236,p<0.01),认知策略(r=.325,p<0.01),补偿策略(r=.285,p<0.01),原认知策略(r=.301,p<0.01),情感策略(r=.281,p<0.01),社交策略(r=.289,p<0.01)。由此,假设一(学习者内外向性格和语言学习策略之间相互联系)得以证实。

关于内外向学习者运用六种策略的总平均数和各单项策略的平均数的数据分析显示,外向学习者运用六种策略的总平均数是3.25,高于内向学习者的2.86。在各单项策略的平均数方面,外向学习者也高于内向学习者,分别为记忆策略(2.92>2.73),认知策略(3.38>3.01),补偿策略(3.36>2.78),原认知策略(3.32>3.11),情感策略(3.21>2.82),社交策略(3.38>2.79))。内外向学习者在运用6种策略的总平均数以及各单项策略的平均数方面都存在差异,由此,假设二(内外向性格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差异)得以证实。

外向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于内向学习者,尤其体现在社交策略和补偿策略方面。但是笔者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内外向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平均值分别为2.86和3.25,根据Oxford的学习策略利用率量表,都属于中等水平(2.5-3.4)。这与学习者未能对学习策略予以重视,他们面临的重大考试压力等等不无关系。

结论

文章所提出的两个假设(学习者内外向性格和语言学习策略之间相互联系;内外向性格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差异)均已通过实证研究予以证实,另外,内外向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平均值都属于中等水平。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性格类型,并对教学安排予以适当调整;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并进行必要的学习策略的培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多地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他们使用相对比较少的策略,从而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Oxford,R1990,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NewburyHouse/Harper&Row,NewYork.

[2]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及其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

现代室内设计的新中式风格研究论文

王蒙小说的语言风格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

研究促进广播电视语言健康发展的措施论文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

关于留学生个人简历

留学生自荐信

留学生自荐信范文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论文

中西语言教学论文

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调查与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