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ilyz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有行,即使至贫至贱,处于社会最底层,仍是亲近之人;无行,至富至贵,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动时,武道为纲,文理为纪,内敛于制度文件中,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个字,谓之纲纪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动起来,动皆法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这种君子,超越世俗的贫富观,无功不受禄是这类人的操守,君子儒,怎么会妄谋国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义为本,有利于国家,爱惜其家族在故乡的好名声,这类人做事严密,能为国家培根固本,不遗后患。无行之人,心胸间充满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戾气;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犯奸坐科之事,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心,犹如炽烈的火焰,经久不息。如果这种人得势,国本都会被其劫空。这种人,为争权夺利,有勇有谋;这种人在位,即使被铲除,其政治影响,难以收回,不慎用了这样的小人儒,必有余殃于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以其美名在故乡广为流传为荣;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以遗臭为后世笑为荣。简单判断: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仅无损朝廷名声,实在有利于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担心的是,这样的人,或许不臣、不仕、不奉诏,怎么让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为我朝所用?与其怕别人拒我,不如找出德智君子为什么拒绝我的根本所在,明白这个理,就可以找到具体措施了。随所有人都执怀疑之心,德之弃也,这样的执政思想,跟小人没有区别;能自检有否有失德的言行,则不失君子风范。我要终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这些精要之处!年轻时,我不太明白这些道理。是我父亲的高风亮节,感染了我,我经常警醒自己,唯恐违背父母的教诲给父母脸上抹黑。但愿我能以此立志,学圣人之道,成为一个真君子,书以自戒。
篇2:郑思肖《自戒》试题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关于郑思肖《自戒》试题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在此解释为劫持,显然是错误的,运用代入法即可选出来,这里应该是“抢夺、强取”,如《荆轲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为闾里传 为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人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译文:
【答案】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解析】得分点“行”“森然”,“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答案】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
【解析】得分点“足”“无故”(古今异义)“与”“妄”。
(3)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答案】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得分点是“若”“交”“损”“益”,一否定判断一肯定判断句。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这个题目,是以往所未曾出现过的形式,难度增大了很多,它既不是上题阅读材料中的语段,也不是一个语段,多个语段断句,等于增加了四段文言材料,估计有很多考生是凭感觉选的答案,很难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但这四段均是对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的补充。
A项出自《答苏武书》,是对必修四《苏武传》的补充,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结尾时史迁的总结,其意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项出自于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这句话出自《孟子对滕文公》,这是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参考译文:
有行,即使至贫至贱,处于社会最底层,仍是亲近之人;无行,至富至贵,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动时,武道为纲,文理为纪,内敛于制度文件中,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个字,谓之“纲纪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动起来,动皆法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这种君子,超越世俗的贫富观,无功不受禄是这类人的操守,君子儒,怎么会妄谋国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义”为本,有利于国家,爱惜其家族在故乡的好名声,这类人做事严密,能为国家培根固本,不遗后患。无行之人,心胸间充满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戾气;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犯奸坐科之事,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心,犹如炽烈的火焰,经久不息。如果这种人得势,国本都会被其劫空。这种人,为争权夺利,有勇有谋;这种人在位,即使被铲除,其政治影响,难以收回,不慎用了这样的小人儒,必有余殃于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以其美名在故乡广为流传为荣;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以“遗臭为后世笑”为荣。简单判断: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仅无损朝廷名声,实在有利于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担心的是,这样的人,或许不臣、不仕、不奉诏,怎么让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为我朝所用?与其怕别人拒我,不如找出德智君子为什么拒绝我的根本所在,明白这个理,就可以找到具体措施了。随所有人都执怀疑之心,德之弃也,这样的执政思想,跟小人没有区别;能自检有否有失德的言行,则不失君子风范。我要终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这些精要之处!年轻时,我不太明白这些道理。是我父亲的高风亮节,感染了我,我经常警醒自己,唯恐违背父母的教诲给父母脸上抹黑。但愿我能以此立志,学圣人之道,成为一个真君子,书以自戒。
篇3:自戒 郑思肖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6.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人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答案】C
【解析】劫在此解释为劫持,显然是错误的,运用代入法即可选出来,这里应该是抢夺、强取,如《荆轲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15.【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
16.【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答案】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解析】得分点行森然,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 【答案】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
【解析】得分点足无故(古今异义)与妄。
(3) 【答案】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得分点是若交损益,一否定判断一肯定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行,即使至贫至贱,处于社会最底层,仍是亲近之人;无行,至富至贵,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动时,武道为纲,文理为纪,内敛于制度文件中,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个字,谓之纲纪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动起来,动皆法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这种君子,超越世俗的贫富观,无功不受禄是这类人的操守,君子儒,怎么会妄谋国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义为本,有利于国家,爱惜其家族在故乡的好名声,这类人做事严密,能为国家培根固本,不遗后患。无行之人,心胸间充满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戾气;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犯奸坐科之事,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心,犹如炽烈的火焰,经久不息。如果这种人得势,国本都会被其劫空。这种人,为争权夺利,有勇有谋;这种人在位,即使被铲除,其政治影响,难以收回,不慎用了这样的小人儒,必有余殃于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以其美名在故乡广为流传为荣;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以遗臭为后世笑为荣。简单判断: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仅无损朝廷名声,实在有利于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担心的是,这样的人,或许不臣、不仕、不奉诏,怎么让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为我朝所用?与其怕别人拒我,不如找出德智君子为什么拒绝我的根本所在,明白这个理,就可以找到具体措施了。随所有人都执怀疑之心,德之弃也,这样的执政思想,跟小人没有区别;能自检有否有失德的言行,则不失君子风范。我要终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这些精要之处!年轻时,我不太明白这些道理。是我父亲的高风亮节,感染了我,我经常警醒自己,唯恐违背父母的教诲给父母脸上抹黑。但愿我能以此立志,学圣人之道,成为一个真君子,书以自戒。
篇4:郑思肖《送友人归》阅读及答案
郑思肖《送友人归》阅读及答案
送友人归
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试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尾联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花落一杯酒”一句,实写分别之景:暮春时节,友人归去,唯有一杯酒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月明千里心”一句,虚写别后之情:分别之后,虽相隔千里,但可共享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心。颔联由眼前之景想到别后之情,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朋友的一片真情。
2.尾联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送归友人后怅然若失、离愁满怀的情感。在友人的归帆渐远渐隐之际,诗人回眸凝望,只有烟雾缭绕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测,诗人的离愁别绪已蕴含其中。
作者: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人夺去。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七十八。
【参考译文】:
您鬓发如雪,年事已高,呼唤渡船,在烟水迷离的浙江之滨。正值落花时节,我们举杯惜别,别后看明月朗照,千里同心。您像凤凰,志在腾身浩渺的太空;我似麋鹿,生性喜爱幽静的山林。分手后我徒然回头远望,却只见幽暗的丛林笼罩着烟云。
赏析:
《送友人归》是郑思肖的一首送别诗,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了当时送别的氛围,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首联切合题目,写友人的形象和送别的地点。友人年事已高,满头如雪的白发,是一位老叟。簪,古人蓄发,用簪绾结头发。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指的男子用簪绾结长发。友人归去,取道水路,送行的地点是在浙江的`边,浔,水滨。这两句各自构成一幅简单的画面,迎风飘拂的白发,和烟水迷离的江面互相映衬,显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颔联作为首联的补充,出句点明送别的时节和情景,暮春时节,群芳凋零。花落花飞,红消香断,诗人本已感慨丛生,更何况在落花时节,友人又要千里归去呢?与友人就此握别,何日重逢,能否再见,均未可卜,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只有这临别的一杯酒,也许能略壮行色,并可将恼人的离愁别绪冲淡些吧!对句即从眼前实景推开一层,虚写抒情,是劝慰朋友,不要为别离过分感伤,虽相隔千里,也可共享皎洁的月光。语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意。
一二两联多系实写,故颈联纯从虚处着笔,避免了文情的板滞。这一联以两个精整的对句,写友人,也是写自己的抱负和志趣。诗人送别的友人是谁,这位友人的性格节操以及千里归去的缘由,一二两联均阙而未提,但从作者送别的深情厚谊,隐然可见这位朋友的高尚人格。这两句便点明友人此行是归隐山林,因而可以推测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当在宋亡以后。上句以《庄子》中背负青天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即凤凰)来比友人放情江海作逍遥游。下句以山林麋鹿喻友人的疏野之性。两句既是赞友人,也是自喻。但是郑思肖心系国家,就在元兵已南下,南宋王朝濒临绝境之际,还以极大的义愤,叩阍上书太后,幼主(恭宗),激昂慷慨。所以他与友人此时的离世高蹈,决不是性喜山林,而是表现了决不向新朝俯首的气节。
尾联勒合,关合“送别”,在友人的归帆渐远渐隐之际,回眸凝望,只有烟雾萦绕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测。“冥冥烟树深”,是写景,也暗示作者在易代之际心情的沉重与迷乱。这是诗中唯一完全写景之句,富于象征性。它深化了诗的意境,余音不尽,具唱叹之致。
篇5:白居易《咏菊》郑思肖《寒菊》阅读答案
白居易《咏菊》郑思肖《寒菊》阅读答案
咏 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①初开晓更清。
寒 菊
宋·郑思肖②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画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菊花形象: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
2、“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赏析点评。
答:一个“抱”字十分传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寒菊在北风中的顽强和坚贞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注: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1.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什么样的'品格?又分别突出了菊花什么特点?试作简析。(4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2分)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2分)
2答案:白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白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 海棠郑谷翻译
★ 郑侠阅读答案
★ 英语句子翻译理解
★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