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舟现代诗歌

时间:2025-02-10 03:38:07 作者:仰问苍天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仰问苍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独舟现代诗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独舟现代诗歌,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独舟现代诗歌

独舟现代诗歌

在一个正确的地点,

错误的时间。

你就这样悄悄地,

悄悄地走进了我的世界里。

你的傻,

你的可爱,

你的一切的一切,

都让我无法抗拒。

只是——

我无法用语言来表白。

因为在南方蔚蓝的`天空下。

有鲜花先我为你而开。

我一直是在江边上独自漂泊的那只小舟啊!

在江边这样漂泊着。

漂泊着,

等待只是为我而留的港湾。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

很庆幸老天让我遇见了你。

而我,

就在江边上等待着。

等待着靠近你的机会,

等……

等到最后——

你却对我说我不是你要挽留的船只。

此时,是那样的沉重,

此时船只里多了些许雨水。

看——

是在下雨,

也许是老天在替独舟流泪吧!

此时海面刮起了大风,

吹得独舟随风摇荡。

就这样,

独舟被吹到了另一条江里。

可是,

独舟却舍不得那另他留恋的港湾。

他努力着,

像哪里游荡。

希望看到她,

看到她空着。

可是此时,

她已留舟。

独舟经过的时候,

留下了眼泪。

他还是很坚定的在徘徊,

希望能有机会。

有机会在她那里停留,

哪怕是一天,

或是一小时,

他也愿意……

篇2:心舟现代诗歌

心舟现代诗歌

推一扇门,打开季节的瞳孔,

那半张眼敛写满萧条冬

枯枝灰色,落叶不见

鬼魅的呜咽装疯,

装疯,妆风,研磨成霜

遮漫于一叶轻舟,冻伤江岸

一个弃浆的水手,躲在仓中。

千帆过往春天,燕语嘤嘤,

揉细诺言的妖,

指向冷月圆缺,

她唇齿青色,手持朱砂,

“被诱惑的金瓶,插入血泊梅花!”

说话间风光六月,翠竹林林,

颤巍的青衣、花旦执手无语,

黛眉点点,乌鬓幽香,

被奇异的画屏幻化成烟。

又见南雁北归,

再携**,四起,

飘泊的浮萍撕裂戏台,

铿锵的`江水怒喝:

“哪里的花船,千年为祸!早该剑下为魂!”

已成隔世,纪末的江水滔滔…

披散长发的妖,

预言公主城下,可待君临。

人说她几世公主,竟容不下芳草,

她称自己为妖,

守宫砂诡秘的笑,

要求捆|绑的女子,

立于山石绝壁的岸,

她凄然声声:

“君啊!雁归几世可乘你花船一渡!”

此刻江水为冰…有舟做心。

篇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7.“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文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出自, 此链接!。(《咏芙蓉》)

#from 鉴赏阅读答案__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来自大学网 end#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2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2分)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2分)

19.“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6.(3分)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

17.①(3分)C(这首诗只是描写芙蓉的外形)

②(2分)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18.①(2分)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②(2分)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读音古诗词名句。

19.(6分)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4:关于雪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

,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篇5:唐诗宋词鉴赏论文-从“独上兰舟”到“人在何处”

――品味李清照心中的“赵明诚”和宋王朝

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杰出女性之一,却素来受到争议。有人说她身为封建女性,仅仅生活在狭小封闭的小圈子里,关心的只是儿女情长,爱恋的只是家中夫君。确实,李清照的特殊身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题材。但她绝非普通妇人家,她的词作从早期描写夫妻柔情和生活闲情,逐渐过渡到晚期展现国家危亡,倾诉人生不幸这一主题。本文将就这两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论述李清照坎坷人生中词作风格的前后变化,以及她真实自然的写作风格。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为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青梅竹马的丈夫外出求学,作者独守空房,空寂惆怅而无法排遣。瑟瑟秋风吹过肩头,遥望天边,更生凄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荷残香消,光泽如玉的竹凉席顿显冰凉。秋意袭人,怀想远方夫君,睡意便无。轻轻脱下薄纱罗裙,独自泛起一叶扁舟。不知何来,不知何往。谁知这辽阔湖面上的小舟,却载不了许多之愁。相爱相恋的爱夫突然远行,这孤苦,这寂寞,却只能对这平静的湖面,无声地倾

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归来,划过女主人公的上空,却又飞走。那不是日思夜想的丈夫,幻想着雁儿寄来丈夫的家书,想着想着,月已高悬,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夜空下独立的西楼。遥望西楼,恰似思妇,独立寒秋,等待着归人,等到的却只是夜夜降临的寒冷的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逝去的青春年华,竟似凋谢的花瓣飘零,而久别的丈夫,也似秋水般自在流远。自然界的新旧更迭,是无法阻止的,而人生亦如此。远去的人定将远去,只耐得孤房厮守,只耐得银发泣泪。然虽身居两处,夫妻却共有一种相思愁。这愁愁得真挚,愁得欣慰,愁得令人心里一暖,却不知愁苦之人内心之寒。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要丈夫未归,怀念之情就无法消除。日日在想,抑制自己不去想,却发现这思愁阁不下,不在眉头,便在心头。这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本词的点睛之笔。它的直接,毫无保留的抒情,却更有愁情抒发不尽之感。

一曲一剪梅,一把辛酸泪。这爱情是令人向往的,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的基础,让两个人生死相依,互相牵挂。而这种男女间的细腻柔情,也只有真正以一个女人的视角来描写,才真切动人,才令人信服。有人疑惑李清照的词并不像屈原的赋、李白杜甫的

诗、辛弃疾的词那样,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但却能流传后世,让人们爱不释手。这也许就是原因吧。

领略了李清照的“赵明诚”,再品她眼中的大宋朝。

永遇乐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一词则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史书记载,李清照四十六岁时,由于丈夫病故,开始了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适逢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家国衰败,岌岌可危。元宵佳节,作者怀想当年的幸福岁月,感慨人生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不禁叹息“人在何处?”

徐徐沉落的红日,光芒融金般灿烂夺目。那暮云聚合的壮丽之景,却引发出是作者“人在何处”的感叹。这里的“人”就是作者自己。历经国破夫亡等种种不幸,晚年的李清照只能沦落他乡。看着其他人欢度元宵,自己却似一个局外人,不知是一场梦还是泪湿了眼角,面前的迷蒙让作者辨不清深处何处。然而,她也不想知道,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便会更加痛楚。友伴来相召,一一被诗人委婉谢绝,诗人此时所想,不是个人的及时寻乐,不是醉生梦死地寻求解脱,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的感伤,不能不思“中州盛日”、金瓯无缺的旧时胜景。

然而如今,憔悴之颜,蓬乱的.发髻,弥散的云鬓,使词人不敢出门,而最后两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勾勒了一个穷

愁潦倒、鬓发斑白的老妇人形象,听帘外之人欢声笑语,越发衬托出帘内的沉寂与痛楚。难怪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也“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读此词,处处可感作者对故国旧乡的怀念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李清照的这些愁和泪,正是她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的可贵标志。

这就是李清照,一个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的伟大女词人。她有男人有的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有男人没有的敏感的情感世界。她经历了男人所经历的历史的兴衰,人生的成败,也经历了男人没经历的封建女性的压迫与欺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她的诗词,她的思想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最夺目的巾帼。

参考文献:《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孙乃修

《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

百度百科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独弦琴范文同

独夜诗歌

独夏随笔

独的成语

独爱《诗经》

父爱之舟

自欺欺人现代诗歌

经典爱国现代诗歌

棱角现代诗歌

无语现代诗歌

独舟现代诗歌(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独舟现代诗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