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雨后》赏析

时间:2024-11-12 03:33:13 作者:WGQ75032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GQ75032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席慕容《雨后》赏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席慕容《雨后》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席慕容《雨后》赏析

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静静盼望,搜寻

怀带着逐渐加深的幕色

经过不可知的泥淖

在暗黑的云层里

终地流下了泪

为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

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在滂沱的雨后

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

如果你肯等待

所有漂浮不定的云彩

到了最后,终于都会汇成河流

篇2:席慕容雨后诗歌

席慕容雨后诗歌

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静静盼望,搜寻

怀带着逐渐加深的幕色

经过不可知的.泥淖

在暗黑的云层里

终地流下了泪

为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

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在滂沱的雨后

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

如果你肯等待

所有漂浮不定的云彩

到了最后,终于都会汇成河流

篇3:席慕容《雨后》教案

席慕容《雨后》教案

席慕容《雨后》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梳理线索,置身诗境,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情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仿写训练,训练学生学习诗歌意象递进式组合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方法

1、加强诵读——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形象,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2、问题引导——分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较阅读,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3、仿写巩固——探究规律,训练学生对诗歌意象递进式组合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文

播放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引入作者席慕蓉生平介绍。学生展示个人预习成果,并相互补充。

二、诵读感悟,赏景物之美

1、初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提出学习障碍,疏通文字(教师指导泥淖、滂沱的读音和含义)。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小组推荐优秀代表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指导、范读。

2、再读——读懂意思。学生自由朗读,简要概括从诗歌中读到的内容,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分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3、三读——熟读成诵,吸收精华。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梳理诗歌思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景物之美。

三、诵读鉴赏,品情感之美

四读——读出感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中诗人形象的认识,相互评价补充。

五读——品味感情,联系自己人生经历,同桌之间说点自己的触动,并作出相应评价;小组推荐优秀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再评价。

四、诵读玩味,悟哲理之美

多媒体展示冰心作品《谈生命》(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过程、意义、存在的价值等本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仿写巩固,训练思维力

1、探究规律。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探究诗歌意象组合的两种方式,并列式——再次关照《谈生命》(“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即为平行的并列式意象);递进式——本诗:第一节问题假设——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第二节结论答案——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2、体验快乐。学生当堂完成对本诗的仿写练习,两节十三行。要点指导:仿写,保留的是格式,更换的是内容。教师参与其中。完成后,朗读交流,生生——师生,相互评价。

六、课堂小结,画龙需点睛

本诗其实有两条线,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或者说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它要阐述的道理或要抒发的感情就是,物质或现实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泥淖),我们会有遗憾甚至伤痛(泪);精神或理想的目标是,只要我们抱定“搜寻——盼望——等待”的态度,最终就会经历像“云彩”化为“雨”,“雨”能汇成“河流”(“生命”)的生命历程,经过磨难的洗涤冲涮,从而“洁净”我们的“心灵”,也就是现实和理想达到完美的结合,于是实现了诗人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诗”(意)的人生。

板书设计(课堂上生成)

泥淖(云彩)→泪(雨)→生命(河流)→心灵(诗)

搜寻→ 盼望→ 等待→ 洁净

篇4:席慕容《雨后》优秀教案

席慕容《雨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梳理线索,置身诗境,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情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仿写训练,训练学生学习诗歌意象递进式组合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方法

1、加强诵读——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形象,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2、问题引导——分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较阅读,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3、仿写巩固——探究规律,训练学生对诗歌意象递进式组合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文

播放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引入作者席慕蓉生平介绍。学生展示个人预习成果,并相互补充。

二、诵读感悟,赏景物之美

1、初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提出学习障碍,疏通文字(教师指导泥淖、滂沱的读音和含义)。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小组推荐优秀代表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指导、范读。

2、再读——读懂意思。学生自由朗读,简要概括从诗歌中读到的内容,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分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3、三读——熟读成诵,吸收精华。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梳理诗歌思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景物之美。

三、诵读鉴赏,品情感之美

四读——读出感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中诗人形象的认识,相互评价补充。

五读——品味感情,联系自己人生经历,同桌之间说点自己的触动,并作出相应评价;小组推荐优秀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再评价。

四、诵读玩味,悟哲理之美

多媒体展示冰心作品《谈生命》(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过程、意义、存在的价值等本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仿写巩固,训练思维力

1、探究规律。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探究诗歌意象组合的两种方式,并列式——再次关照《谈生命》(“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即为平行的并列式意象);递进式——本诗:第一节问题假设——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第二节结论答案——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2、体验快乐。学生当堂完成对本诗的仿写练习,两节十三行。要点指导:仿写,保留的是格式,更换的是内容。教师参与其中。完成后,朗读交流,生生——师生,相互评价。

六、课堂小结,画龙需点睛

本诗其实有两条线,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或者说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它要阐述的道理或要抒发的感情就是,物质或现实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泥淖),我们会有遗憾甚至伤痛(泪);精神或理想的目标是,只要我们抱定“搜寻——盼望——等待”的态度,最终就会经历像“云彩”化为“雨”,“雨”能汇成“河流”(“生命”)的生命历程,经过磨难的洗涤冲涮,从而“洁净”我们的“心灵”,也就是现实和理想达到完美的结合,于是实现了诗人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诗”(意)的人生。

板书设计(课堂上生成)

泥淖(云彩)→泪(雨)→生命(河流)→心灵(诗)

搜寻→ 盼望→ 等待→ 洁净

我是这样教《雨后》的'

《雨后》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初中学生正值诗意的年龄,因此教会他们读点、写点现代诗,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必要性等意义。

我平时也非常喜欢写点现代诗歌,也非常喜欢教授现代诗歌部分(尽管同事们不太喜欢,因为考试不考嘛),感觉诗情画意的美感,恰恰是十几岁孩子生命本来的样子;我也会让孩子们基于仿写,再着手创作一些诗歌;我还给同事们上过一节示范课《我也可以是诗人》,就是从仿写做起,让学生学会读诗写诗。

综上,我以为诗歌的教学,最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最能展现他们生命的原貌,最能让他们体验诗歌语言意境的美感,最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授席慕蓉的现代诗《雨后》,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激动不已的事情,因为仿佛看到知音——终有专家同仁关注于此了!

于是,放手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诗,课堂里如久旱迎来了甘霖!师生终于可以暂时逃避到精神王国,不用报记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该死的笔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这个读,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于是,每一次读,都要有所指导,都能有所收获。赏景物之美、品情感之美、悟哲理之美——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收获都是小惊喜。

而仿写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微写作的快乐!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让学生打破写诗的神秘感,让学生找到和老师平起平坐的认同感,甚至可以超越老师的成就感,事实上往往某些方面,学生早就胜过老师。但教学相长,何其乐也!

这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短诗歌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同样也适用于长诗,比如仿写,你可以让学生只仿写其中的一节,这是后话。

诗意人生,恰是我的人生追求。诗意语文,恰是我的教学理想。短知拙见,还望专家同仁能够批评砥砺,以便不断改进提升。谢谢!

篇5:席慕容《雨后》教学设计

席慕容《雨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诵读能力,学会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形象。

2、创设意境让学生置身诗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 难 点:体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教师指导,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诵读欣赏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二读:读懂意思

小组读后概括,交流,展示

二、熟读成诵,感受景物之美

三读: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梳理思路,描绘诗歌显现的画面,感受景

物之美。

三、诵读鉴赏,品情感之美

四读:读出感悟,展示想象。

学生谈自己对诗中诗人形象的认识,师生及时评价。

五读:品味感悟

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自己的感悟。

四、诵读品味,悟哲理之美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过程意义,存在的价值等,诗中蕴含的哲理。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朦胧诗,明为写自然界中的“雨后”,实际是写人的'心灵经受生活洗礼,更加洁净,人生无坦途,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生命探寻的旅程中,我们难免经历坎坎,挫折和悲酸。但我们要敢于迎接暴风雨的洗礼,要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只有这样“心灵”才会更为“洁净”。

六:板书设计:略

理论分析: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篇6:席慕容《如果》赏析

所有的如果,都只是如果,因为世间原本就没有如果。

四季依旧明媚,因为没有如果,

人生充斥喧哗,因为没有如果,

而我的思念,不仅在那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抽芽,

更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间,繁华,

只因为这世间,没有如果,

因此,如果的.意思,就是没有如果。

应该是一个女子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爱人的踌躇犹豫,不忍放手,不忍分隔,所有一切的情感化成泪湿润安静的夜,那个人在心里占据的太多太多,掘去遍是一大片的空白,而这种空白带来的生命的寂寞无助空虚时谁也无法填补的,这是爱情,是爱情!其实她只想说,四季可以暗淡,太阳可以黯然,但是爱情将是永恒的河流,永不停歇。

【席慕蓉简介】

席慕容,女,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篇7:《雨后》赏析

雨后的宇宙,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寂然幽静。

海上泛着银波,

天空还晕着烟云,

松原的青森!

平平的岸上,

渔舟一列地骈陈,

无人踪印!

有两三灯火,

在远远地岛上闪明

初出的新星?

郭沫若的《雨后》,是一首以描写海滨雨后黄昏自然景物为主的“物境”诗,形成了清爽幽静而又淡远朦胧的境界。与郭沫若“放号”、“天狗”式的雄浑狂放不同,此诗属于清新冲淡一类。郭沫若曾说:“我自己本来是喜欢冲淡的人,譬如陶诗颇合我的口味,而在唐诗中喜欢王维的绝句,这些都应该是属于冲淡的一类”。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篇8:《雨后》赏析

【原文】

好事近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①,正一声凄咽②。

不堪西望去程③赊④,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⑤,按⑥《凉州》⑦时节。

【注释】

①残漏:漏声将尽。残:阑也,垂尽之意。漏:古计时之器。

②凄咽: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③去程:离去远行的路程。

④赊:远也。

⑤海棠阴下:一作“海棠花下”。

⑥按:按歌,谓依节拍唱歌。

⑦凉州:乐曲《凉州曲》。是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比较悲凉。

【白话译文】

雨后拂晓,寒气依然很轻。花外的早莺,已经停止了啼声。使人添愁的是隔溪对岸,传来更鼓的叮冬。一声声敲向心里,彷待是抽泣与哽咽交并。怎能忍心西望,那遥远的征程。离别的情丝,跟愁肠一起盘结回萦。这和对坐海棠花阴之下,完全是两种不同情景。那时候演奏的是,《凉州》新曲,其乐融融。

【创作背景】

《宋史・曾布传》载,神宗元丰中,曾布曾知秦州(宋时甘肃天水)。此词中有“西望”,凉州曲,词或为思念远知秦州的曾布而作。

【赏析】

这一首《好事近》,写闺中女子怀人之思,以铺叙手法直笔写来,点点滴滴,扣人心弦。

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开头二句写景,雨后清晨,寒意尚未消退,树丛花草间的黄莺儿停止了啼鸣,清冷之气扑面而来。女主人公早早醒来,感觉到寒气侵肌,她独自聆听着屋外早莺的呜叫,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从而映衬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冷。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二句提醒人们夜晚已经过去,但在愁绪万千的女主人公听来,只觉“一声凄咽”。漫漫长夜已尽,心中的伤感和孤寂却并未结束。可以想象,当初女主人公和他告别时,一定也是在这样一个长夜将尽的时刻。那一声更鼓听起来像在催人离去,在以后独自生活的日子里,也无数次地提醒着她,游子尚未归来。这“一声凄咽”其实是她将内心情绪投射于外物的表现,更鼓声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阕写怀远人埋下伏笔。[5]

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字,写出女子愁思的辗转起伏。因为深切思念游子,所以忍不住“西望”,却又因为“西望”而黯然神伤,由此生出“不堪”之叹。“去程赊”极言距离之远,“离肠万回结”直言愁思之深。一个“结”字,点出愁之纷乱,好比一团乱麻,充塞心间,牵扯不清,打了无数死结,无处可诉,亦无可排解。女主人公的愁思此刻已达到顶点,若再铺叙下去,恐怕难以为继。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结尾一句转入回忆。她想起自己曾与他在海棠花的树荫下,合奏《凉州曲》。这种边塞之曲听起来应当是荒凉悲壮的,但二人合奏之时,却浑然不觉。词中并未直接写女子的心情,但从“不似”二字可见,今与昔的巨大落差,进一步加深了女主人公的悲伤和凄凉感受。这份深如海的愁思,已经难以言表了。“凉州”一句,给全词染上了一种萧索荒寂的气氛,巧妙地中和了前文浓烈缱绻、缠绵难解的情思,同时也暗合了女主人公的心境,作为结句,实为点睛之笔。

名家点评

陈廷焯:“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

薛砺若《宋词通论》:”夫人词见于《词综》者仅《菩萨蛮》、《好事近》、《点绛唇》三阕。她的天才,也由此仅存的三阕,略一窥见。她深得力于《花间集》,其婉柔蕴藉处,极近少游。“

【作者介绍】

魏玩,字玉如,一作玉汝,邓城(今襄阳县)人。北宋女词人。文学家魏泰之姊,曾布之妻,封鲁国夫人,世称魏夫人。[9] 魏玩自幼聪颖,博涉群书,才思敏捷,工诗尤擅词,诗作甚多,诵咏佳句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布结成夫妻后,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奖,封鲁国夫人。成诗出语不凡,豪放豁达;为词清丽婉约,意境感人。她善于捕捉典型,运用借喻手法写景写情写人,往往皆恰到好处。其著作颇多,以诗词见长。 其词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描写景物,语言清丽,形象逼真;抒发情怀,感情真挚,愁思动人。原著《魏夫人集》已散失。诗有《虞美人草行》一首。词多写闺情,《全宋词》辑录了她的词作14首。

篇9:《雨后》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原文: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夏初雨后寻愚溪》参考注释:

①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柳宗元唐五言古诗:《夏初雨后寻愚溪》赏析:

在柳宗元所写的诗歌中,跟愚溪相关而又流传至今的达六首之多。如《溪居》、《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雨晴至江渡》、《冉溪》、《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以及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另有涉及到愚溪的文章五篇,即:《愚溪对》、《愚溪诗序》、《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此外,他还曾经写过以“丘泉沟池堂溪亭岛”为内容的“八愚诗”,可惜已经失传。就现有的诗文看,其内容虽然都跟愚溪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借景抒情,且思想脉搏跟他个人经历、情感变化几乎完全相吻合的,还要数这一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柳宗元刚来永州的那几年,还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获谴而愤愤不平,对世事不公深感委屈,牢骚满腹,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够像贾谊一样,有朝一日被皇帝突然想起,法外开恩,重新起用自己。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永州山水的陶冶,纯朴民风的感染,加之赋闲日久,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原先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逐渐地冷却下来,代之以清醒、成熟和稳重。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佛教追求“禅定”境界,主张在“清静无为”之中去忘怀世事,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高僧们偏爱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禅机。佛家这种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他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同耕田种菜的农民做邻居,和打猎捕鱼的人密切交往,不仅使他对民众的实际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感情上得以和普通劳动者相交流,从而促成了感情上的进一步变化,思想上的进一步交融,写出了“苛政猛如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千古名篇《捕蛇者说》,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忠实代言人。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篇10:《雨后》赏析

原文: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池上字词解释: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3、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

4、明镜:如同明镜。

5、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飘动。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雨后池上翻译: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雨后池上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席慕容《我》赏析

席慕容诗歌赏析

雨后池上原文赏析

席慕容《莲的心事》赏析

席慕容作品《青春》原文及其赏析

席慕容散文集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散文

席慕容名句经典

席慕容经典语录

席慕容《雨后》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席慕容《雨后》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