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harles75395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 第1篇: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第2篇: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第3篇: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第4篇: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实际运用论文第5篇: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实际运用论文第6篇: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剖析论文第7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的论文第8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的论文第9篇:生态水利设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第10篇: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设计中的运用论文第11篇: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设计中的运用论文第12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第13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第14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第15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
篇1: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
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了人们所讨论的重点话题, 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河道治理直接关系着生存环境的质量, 但是河道的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并且已经成了环境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对目前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而后根据分析出来的问题给出了改进的措施, 希望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 河道治理; 分析;
生态河道的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 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 构建完整、健康、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河道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质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 为了提高城市的品味, 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关部门将水环境的建设当成了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 我国在河道的治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均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 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刻不容缓。
1 目前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中的淤积比较严重
一般情况下, 城市中的河道淤泥主要来自于建筑泥浆、河道淤泥、阴沟泥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由于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 (卵) 、重金属及某些难降解的有机毒物, 若处置不当, 则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河道中出现较多的淤泥后, 尤其是在河道的下游, 河道中如果出现了过多的淤泥, 就会加重水土流失的情况。因此, 河道的淤泥给百姓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 河道水面的面积没有受到保护
目前, 很多地方的生态河道由于受到了各项建筑工程以及农民圈占等行为的影响, 导致更多的建筑物和垃圾都被倒入了河道, 这对河道水面的面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河道的截面积越来越小, 导致其面积越来越小, 不但减小了河道的容量, 还影响了河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1.3 河道沿岸的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
河道在长期的发展中, 其自然特征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河道沿岸的保护措施中, 将重点放在了水对河道的冲刷、水土保持等因素, 所以说, 其保护河道沿岸结构的形式也只有浆砌石、干砌块石、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钢筋格子笼等, 而这些保护措施都是比较单一的, 并且也破坏了各种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这也违背了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 还严重的影响到了水流的生态功能以及周边植物的景观功能。
目前, 有很多城市在进行河道治理时, 都重点追求的是河岸的硬化覆盖, 这种方式只是比较片面的强调了防洪功能, 导致河道的形态出现了单一化, 而将河道的生态功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破坏了流动的生态链, 使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加上在此过程中对比水质造成的严重污染, 防洪能力逐渐减弱等都是我国当前河道工程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 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 将河道的生态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下。相关人员在进行河道治理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2.1 综合性
综合性原则也就是在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前, 一定要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不受到影响 (如引水、防洪等) , 在保证其基本功能正常的基础上再对其他方面的功能的完善情况进行考量。
2.2 协调性
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在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时, 一定要注意保证河道与周边环境发展的特点, 要将其整体风貌的协调发展放在主要位置上。
2.3 自然性
自然性原则就是在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时, 要以自然修复为主要手段。
2.4 同步性
同步性原则就是在在进行河道修复工作时, 要使河道的修复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 统筹安排河道的治理工程, 在实现经济化目标的基础上,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做好生态河道治理的措施
生态河道治理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在这之后, 又经过了一系列的修复和整改, 使河道中的水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河道的治理结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借鉴国外的经验后, 我国相关的研究人员发现, 对生态河道环境进行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时, 一定要将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治理。
3.1 最大限度的恢复河道的各项生态功能
生态河道的治理总的来说就是在保证河道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使其恢复原有的功能, 从而为各种生态活动创造出舒适的生长环境。所以, 在进行生态河道的治理时, 应该将给人民和各种生物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长环境当作主要目标, 而后对传统的混凝土护岸措施进行改造, 进一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在恢复河道的各项功能时, 先要拆除河道中浆砌石的上半部分, 并将其换成土料筑堤, 上面再用自然草进行护坡, 有的河道中采用了生态混凝土草坪进行了护坡,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拆除河道中的混凝土护岸, 一方面, 使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形成水路, 这些水路又构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生物生长的水环境;另一方面, 还对河道的断面进行了改变, 提高了河道的蓄水能力, 将河道的调节功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提高了河道的防洪防汛能力。由于其河道断面出现的深浅不一的现象, 也大大的提高了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 对改善水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 还要及时清除河道中的淤泥, 挖出来的淤泥一定要外运并定点堆放, 这样不但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 还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做好了保障。
3.2 在进行河道设计时, 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设计规划人员在进行河道的规划设计时, 一定要根据本项目的特点进行, 尽量将多种设计方式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护岸设计要将河道的特点以及河道的生态情况综合性的考虑起来。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进行河道的治理时, 要选取适合本河道生物以动物生长和繁殖的材料, 并将生物的生长情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设计, 进一步保证河道的水环境能够满足各种生物以及动物的生长繁殖。
3.3 加强对河道岸坡结构的防护
岸坡的防护在河道的治理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治理人员不但要保护好岸坡原来的形态, 还要保存好岸坡原生的植被生长。对岸坡的保护来说, 自然植被带来的效果要比人为植被的效果好很多, 需要说明的是, 尽量不要用人为生产的干砌石, 浆砌石以及混凝土护坡等这些护坡形式。如果发现岸坡已经出现了问题, 则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如多栽一些植物) 对其进行修复和改善, 以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
3.4 做好河道的绿化工作, 对河道原有的环境进行还原
传统的河道治理虽然对一些池塘、洼地等进行了填平, 这样虽然扩大了河道空间的利用率, 但是却也大大的危害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无形中减少了水面的面积。目前, 所采用的治理河道的措施主要以敞开河道为主, 这样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奇特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所以, 生态河道的治理也就是还要对河岸的环境进行美化, 使河岸的环境能够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另外, 生态河道的治理还要对河面的环境的进行还原, 有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 目前我国自然水循环的情况并不好, 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河道的治理。所以, 在对相关的基础设施 (如雨水的管道、花坛、路面等) 的构造进行设计时, 应该重点考虑到其透水性能, 这样不但会对雨水的渗透畅通起到促进的作用, 还能够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4 结束语
总之, 社会的发展与生态河道的治理息息相关。生态河道中水环境的改善也是人们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生态河道的治理过程中, 要将治理措施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加强对河道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还要对河道的环境进行改善, 将河道水质量尽可能的还原。河道治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 需要相关人员以长远的眼光, 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我国生态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吉.探讨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江西建材, 2017 (19) :113+115.
[2]张鹏, 王欢欢, 许昌, 等.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思路与方法[J].建材与装饰, 2017 (38) :249~250.
[3]解学相, 刘敬初, 张永霞.生态河道治理之我见[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7 (09) :34~37.
[4]陈丰照, 赵志磊.生态河道治理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 2017, 15 (18) :121~122.
[5]韩垂志.探究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方法[J].农技服务, 2017, 34 (11) :160.
[6]黄怀祥.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研究[J].吉林水利, 2016 (06) :44~47.
[7]刘宝权.对生态河道治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17) :231.
篇2: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全生态保护技术的改进。在河道治理方面,传统的治理方式易造成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河道的持续发展。通过对生态护坡技术的内容进行阐述,深入分析目前我国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生态护坡应用到河道治理过程中,减少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更好地促进河道的长效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护坡;河道治理;应用分析
1生态护坡相关概述
传统的护坡是一种为了保障河道边坡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对河道边坡采取一定的支挡、加固和防护的措施。在传统护坡中,常用到重力式、扶壁式、悬臂式、格构式以及排桩式等多种支护结构型式。传统的护坡型式更多的是强调其强度功效,但忽视了对于环境的生态破坏。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以及矿山开采,造成大量无法恢复植被的岩土边坡。传统的护坡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更多起到的是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此外,传统的河道护坡工程大多采用抛石、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护坡、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绳索铰链混凝土块护坡等形式,以上这些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河道自身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现在的生态护坡是兼顾防护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功效,是目前河道治理中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生态护坡是指综合运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对斜坡、边坡进行支护,兴城有植物、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要满足河道防洪抗冲的要求,构建透水、透气、植物生长的生态防护平台;二是要满足河道生态平衡的需求,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环境系统。其主要秉持水力稳定原则、生态原则。水力稳定原则需要在治理过程中对影响河岸稳定的水力参数、土木工技术参数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实现对护坡的水力稳定设计。生态原则则包涵三个方面:当地原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原则、回归自然原则,其更多的是强调在生态护坡的过程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充分保护当地的生态多样性。生态护坡不仅能够起到基础的护坡作用,而且能够有效防止工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能够有效改善植被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化的河道发展。
2目前我国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护坡,特别是边坡工程加固措施,大多采用的是砌石挡墙、喷混凝土等护坡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但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护坡会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传统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大多采用水泥、石料进行修葺,易将河岸的表面封闭起来,隔绝土壤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交换,使原来生长在岸坡上的生物不能生存,同时也使具有净水功能的生物生长困难,从而降低河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传统的护坡会造成河水因阳光的影响带来的水温变化过大,使传染病菌滋生。此外,伴随水流流速的增快,一些水生物被水流冲走,从而造成河道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传统护坡材料的'缺陷,易造成河道水质的恶化与污染。传统的河道护坡大多会使用到早强剂、膨胀剂、抗冻剂等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不同程度上会在水中发生反应,进而对河道中的水质、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岸坡缺乏植物的屏障保护,容易使岸边的垃圾进入河道,对河道的水质造成污染。以上这些虽然不是造成河道恶化德主要原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河道水质恶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传统护坡模式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易造成视觉疲劳、社会资源的浪费。传统的河道护坡模式虽然能够保持岸坡的稳定性,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洪排涝等,但其工程造价成本相对较高,水下施工的难度大,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修复。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河道断面大多整齐划一,缺乏创造性及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的需要。此外,一旦其遭到破坏,则会变得破乱不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篇3: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护坡技术也逐渐应用到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中,并且其生态护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共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用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生态护坡在本质上要求和道德治理既要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同时要有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即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即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生态护坡与传统的河道护坡方式相比,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水土之间的交换、减少了人为改造河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河道水质的恶化、发臭。相反,增强了河道天然净化污水的能力,体现河道自身的生态环境修复能力。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于河道治理的技术形式选择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护坡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对于河道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及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以上这三种关键的生物护坡技术需要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河道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认真分析河道的功能、周围的环境特征、土壤类型及水文条件等,根据以上来确定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通过以上的现场勘查结果,结合生态护坡不同技术的特点,选择适合河道区域的生态护坡技术。同时,由于各生态护坡的实际工程量存在差异,全系列的生态护坡工程量相对较大,主要适用于侵蚀轻德河道;提让生物工程则适用于侵蚀严重、植被较少的河道;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则用于出现严重坍塌、急需修复的工程。那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护坡修复技术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不断应用,现已出现现浇网络生态护坡与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两种主要的形式。现浇网络生态护坡抢在利用混凝土现场浇筑网格,将网格中种植适合水土保持的植物,以实现保护河道环境的目的。其在硬质工程中,使用网格状的钢筋混凝土、锚杆,从而在地面上建立三维立体的护坡结构,使其具有很好的抗侵蚀能力。在植被的根系方面,其采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通过种植水土保持的灌木、乔木等植被,以此增加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主要表现为多空型混凝土,由水泥、粗骨料、及适当比例的细掺和料组成,同时加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的保水材料。通过以上做法,既可以保持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土壤与岩石的粘结能力,形成很好的抗冲击能力。同时在水土保持方面,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能够很好地减少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还能有效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总之,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护坡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河道的水土流失,起到改善河道环境的作用,但其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不利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护坡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系统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中强;张涛;王燕.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治淮.2016.03
[2]叶嘉康.关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
[3]戴梅.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04
[4]赵鸿;刘媛;李婧.基于河道治理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J]西北水电.2015.02
作者:丁艳 单位:开原市金沟子橡胶坝管理所
篇4: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实际运用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河道治理过程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 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并且将生态水利科学合理的应用到河道治理中, 为河道治理效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河道治理; 生态水利; 应用措施;
引言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生态水利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而且还会对水质环境产生影响。在这一基础上, 在针对现代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 需要综合利用美学、生态学、生物学各种不同学科知识, 同时与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河道治理效果, 而且还能够有利于促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 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1 河道治理过程中现存问题分析
1.1 水质污染严重
在当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而言, 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一些工业、城市污水的增多, 导致污水的整体排放量越来越大, 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还会对水里的生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1.2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在现阶段河道治理过程中不难发现, 生态系统现阶段已经被严重破坏, 其中包括一些自然因素, 也包括人为因素。在一些非汛期的时候, 由于各个地区的降雨程度不同, 所以河流水位就受到降雨影响而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与此同时, 其受到一些泥沙和生活垃圾的影响, 导致河道环境越来越恶劣。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的河床和两侧河岸并不利于生长一些正常的天然植物, 导致土壤和水体当中的生物逐渐失去了可以生存的环境和基本条件。这样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失去作用, 而且还会导致很多天然河道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一并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影响[1]。
篇5: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实际运用论文
在现阶段针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 为了保证最终的治理效果, 需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 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这样才能够提高河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针对河道工程进行治理时, 一般比较常见的方式包括构建水生植被、水生动物等, 这些方式在应用时, 要需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 这样才能够将这些方式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2.1 自然化河流建设
在针对河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的时候, 要提前对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这样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并且对各个环节的问题起到良好的控制性作用。在这一基础上, 需要结合实际, 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 保证最终河道治理的质量和水平达到标准要求。在针对自然河流进行建设的时候,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人为建设出一种具有自然特点的河流, 同时需要一些地域居民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呵护, 促使其形成资源丰富的河流。在针对自然河流进行建设的时候, 要保证将自然风情尽可能的发挥出来, 让人们能够从中领略到自然的魅力[2]。自然化的河流建设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 而是在保证能够实现防洪防涝的'基础上, 从根本上促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破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河流的整体利用率, 而且还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存。在针对自然化河流进行建设时, 为了促使水环境内涵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延伸和发展, 需要与周边环境进行结合, 促使其能够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水边环境。
2.2 生态河堤建设
生态河堤主要是指在恢复之后的自然河岸或者是一些具有自然河岸特征的人工护岸。生态河堤在建设过程中, 其具有非常强渗透性的自然河床, 同时还具有河岸基底, 这样能够在实践中促使河岸与河流水体相互之间的水分交换具有实时性作用, 同时还具有调节功能。与此同时, 在这一基础上, 生态河堤的建设质量能够直接对抗洪能力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 在针对生态河堤进行建设的时候,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不同类型进行选择, 其中包括自然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以及人工自然型护岸这三种类型。生态河堤除了具有一些基本的抗洪能力之外, 还可以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发生提供基本保障, 促使水体自净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在针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治理的时候, 由于其具有一定复杂性特征, 所以需要长期坚持, 这样有利于对水资源的质量提供有效保证。与此同时, 在实践中要促使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这样不仅能够针对河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而且还能够促使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邹晓静, 马佳璐.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 2017, 33 (03) :35-36+73.
[2]易定永.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 2015 (09) :168.
篇6: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剖析论文
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剖析论文
1 引言
目前的现代化河道治理生态水利的实际应用,是综合的采用美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环境学、生物学等,借助外界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来实现河道治理的现实目标。这样不但能保持河道防洪蓄水的功能还能有效提高整体河道生态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在河道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生态水利的实际应用优势
所谓生态水利,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在重视水利枢纽的建设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生态工程。生态水利的现实目的是不仅研究和把握水利水文的特性、生物种群之间的特性、河道河流之间的特性等,还要创新河流湖泊等节能型的开发和利用。不仅重视水利资源开发的同时还要重视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研究、重视水体特征性的研究和流域的循环性研究。在开发和设计河流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河流整体和河流中包含的各种生物体还有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产生,在有效满足开发的基础上,保持原生态系统固有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
传统所做的河道治理方式不但会破环河道的整体生态环境、景观等还会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此,结合采用美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环境学、生物学等大多学科为整体的河道治理即生态水利便是现代环境和有效改善的首选方案。生态水利和传统的河道治理相比较,生态水利的实际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理念,能大幅度的提高河道水流自身的净化能力,做到净化河道中有机污染物,良好的有机物能做到为真菌和细菌提供生态环境和所需营养,
同时在有机物的氧化作用下进行分解处理,分解后的无机物被藻类吸收,随着光合作用释放充足的氧气,能够满足河道生物的生长需求为河道整体的周边环境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②生态治理是依据河道周边的环境,通过科学配置让水中的生物和周边植物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系统下的河道生态环境,能对河道两侧植被恢复的同时还能为河道中水生物的生长和岸上的.鸟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3 生态水利的实际应用分析
3.1 能进行自然恢复的河道环境
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河道和水体内生物的多样性,保障河道建设、水利工程防洪蓄水等功能前提下,将河道周边环境改善到从前的自然生长状态。恢复河道内自身的自然环境,创造多样化河道结构能为达成河道环境自然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运行河道岸线设计的时候,根据河岸自然生态驳岸的基本特点,对坡度缓和、土质质量较高的地段采用天然河道边坡,同时帮助格室结构、抛石插值、植活木桩等方式,这样的方法不仅能符合自然形式功能的需求,还能够保障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河道自然生长状态的修复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除此之外,进行河道治理设计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周边的环境和河道生态网络建立的配合,达到周边环境和河道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河岸设计时应突破传统混凝土河岸,增添G色植被为周边鸟类动物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从而实现河道系统多样化,为维持整体河道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良好发展保障。
3.2 生态护坡设计的建设
进行河道治理过程中,应从综合考虑河道本身功能特点、周边环境等因素着手,制定适应河道生态系统的河道生态护坡设计方案。在生态护坡方案施工前,对河道周边植被、生物类型进行分布状态的全面调查,用来保障河道施工划分不会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自然运行状态。将河道区域划分时分成三个区域:常淹区、变化区和常露区,不同的区域特点选择不同的植被,提高植被在所选区域正常的生长。例如,分别在三种区域种植不同的植被。在常淹区内种植水生的植被;在变化区种植较为干旱抗淹的植被;在常露区种植耐旱植被。在不同环境下种植相匹配的植被能为河道创造良好稳定的生态护坡。另外,在进行设计方案时,还要视为设计重点的是进行河道环境美化的设计,努力满足人类对河道美观程度的需求,在进行护坡设计之时,在河道两岸建设浅滩,给人营造一种河道渐宽的视觉上的冲击,还能为河道中水生物提供宽阔的活动范围,提高生物多样,这对维持河道整体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3.3 实际应用生态水利事例
实例1:利用动物和生物的自然生长,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关键是利用土地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生物膜处理、生物操纵等技术进行河道自然环境的生态恢复,利用植被生长分解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达到水体的净化目的。同时,利用水环境的空间艺术进行环境造景,创造河道生命力,营造快乐、轻松、灵动的河道生态系统环境[1]。例如:北方滨海地区多采用图1所示表面流人工湿地断面,利用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搭配,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空间,与溢流坝结合建成水流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实例2:创设亲水性活动空间,重点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生态治理原则,保障不影响河道防洪蓄水的功能基础上,建造亲水性活动空间,用以实现活动空间和城市景观的整体结合,同时进行河道旅游领域的开发。例如,某湿地公园河道治理如图2所示,充分利用滨水、河流等自然环境条件,结合湿地的绿化功能,创建了回归自然的旅游和休闲的场所[2]。
实例3:河道污染的有效治理,湿地对于污染的控制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效果,能调节改善小范围内的气候,使各类生物、植物自然生长栖息。采用人工湿地建设的方法对河道水体生态进行恢复建设,运用合理的转化达到最佳污染处理作用。此外,充分结合水体环境空间艺术,利用水体特征造景[3]。例如,某湿地生态水利河岸设计如图3所示,赋予原本静止状态的自然水体以生命力,达到给人自然、愉悦享受的感觉。
河道治理工程在进行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等诸多问题,这是对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非常不利的因素。通过对河道治理实际应用生态水利,在不影响河道抗洪蓄水基础上,能够做到对河道生态系统稳定修复、增加生物多样性、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强生态水利实际应用探究、提高应用效果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水资源利用率等工作是河道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4]。
4 结论
在当前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下,人类的需求不再是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而是开始面向研究具有环境、生态保护、造景功能的新型生态水利发展。生态水利在现代环境下河道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已被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望通过以上所述河道生态水利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能够为新时代下人文自然和谐发展的水环境建设提供思考。
【参考文献】
【1】许映建,石磊.如皋城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07):38-41.
【2】范磊.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0):75-76.
【3】田紫望,黄炯.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04):106-107.
【4】罗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7(01):124+106.
篇7: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 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有了较大提升, 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要想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首先要改善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贯彻落实生态理念, 能够在确保河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文章分析了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水利; 河道治理; 运用;
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 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尽管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域面积减少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不仅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 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探讨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1]。
1 生态化河道治理基本原则
1.1 河道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将生态化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中, 要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工农业生存的需求, 开始对河道进行不断改造, 水利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这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人们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 寻求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以此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
1.2 河道治理要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原则
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水利工程不仅能够防洪、排涝、发电、航运, 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缓解国内水资源紧张局面。然而, 要想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仅仅实现以上功能是不够的, 还要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水环境改善功能、景观功能等功能。这就要求河道治理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1.3 河道治理要坚持水利服务社会原则
建设水利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属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水利工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因此, 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必须坚持水利服务社会这一原则, 以此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1.4 河道治理要坚持异质性原则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坚持“异质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实现河流形态的改善。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某一环境地区的空间异质性越高, 其生物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如果某一环境地区空间异质性较低, 非生活环境单调,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 这不仅会对生物群落的性质、比例等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人类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河流治理及其连续化, 导致河流功能退化。在这种情况下, 建设生态水利就是为了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不能仅依靠人工种植、引进物种来提高该地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 如果操作不当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尽量实现河流形态异质性的改善应当是河道治理的重点, 只有河流形态的异质性得到改善, 才能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3]。
1.5 河道治理要坚持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
大景观尺度、整体性、长期性以及可持续性应当作为河流生态治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仅进行小范围或者局部生态修复, 不仅难以取得成功, 而且修复效率很低。因此, 河道治理必须坚持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 站在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上进行河道治理, 对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了解和掌握, 协调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确保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效性。
篇8: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的论文
2.1 河道断面规划
河道具有多种功能, 如排洪排涝、灌溉功能和旅游功能等,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河道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当根据其功能要求, 同时考虑河道的过流能力、槽蓄能力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 确保河道断面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选择河道断面时应当融入生态化理念, 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对于生态要求、景观要求等进行充分考虑, 提高河道空间利用率, 实现河流的生态化建设。
2.2 自然化河流建设
形成水域、改善环境质量、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形成气候和气象变化等都属于水的自然功能。河道治理需要对水的各种自然功能进行充分利用, 根据河流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 有效融合水环境和城市各项机能, 实现河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发挥, 对城市气候进行有效调节,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为人们营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自然化河流建设, 尽可能减少人工对河流的干扰, 营造出一种具有自身个性特点、长期稳定且具有生态效益的自然化河流, 对河流原有的自然风貌进行保持、重现和创造。建设自然化河流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河流防洪排涝功能, 还能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富有魅力的水边环境是自然化河流建设的重点, 这也是对水环境的一种延伸[4]。
2.3 采用新型生态材料护坡
要建设生态化河流, 应当尽可能减少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护坡材料的使用, 代之以大块石、卵石以及干砌石等护坡材料, 加强河流与空气的交换, 提高河流的透气性, 同时降低河流对堤岸的冲刷力度。在河道护坡中使用通透性较强的材料, 对于河畔植物生长也是比较有利的。目前, 许多新型生态材料开始在护坡工程中使用, 如生态混凝土、双绞格网结构等。相较于普通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的集料级配有一定的特殊性, 并且加入了一些胶结材料, 生态混凝土具有蜂窝状结构, 内部孔洞众多, 不仅保持了混凝土优良的力学性能, 而且实现了混凝土透水性和透气性的提升, 便于水边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 植物的根系能够在护坡表层穿过, 在较为稳定的岩土层上扎根, 大大增加了河流堤岸的稳定性。水边植物的根系大多盘根错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边坡土体的强度。双绞格网结构更是具有诸多优点, 如成本低廉、耐久性强、韧性高、绿色环保、透水性和透气性强等, 在河道护岸工程应用这一结构, 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修复作用, 有利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化建设[5]。
2.4 开发和利用植物作为护坡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植物护坡由来已久, 但是只在近几十年来才真正作为一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早在16世纪, 中国就开始利用柳树来加固和保护河岸边坡, 17世纪, 植物护坡技术在黄河河岸保护过程中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是植被护坡技术的.主要功能, 从70年代才开始用于景观改善。近几十年来, 植物护坡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如液压喷播技术、三维网植草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以及土工格室植草护坡等等, 这些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河道治理工作中, 促进了生态化河流建设事业的发展。植物护坡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增加、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还能对土壤侵蚀起到抑制作用, 为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维持了河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用植物护坡技术, 河流护岸可以使用木桩与植物梢、辊相组合的形式, 或者在护坡坡面上种植深根性的乡土树种。目前, 草坪草和野生草在河流护坡工程中都有应用, 草坪草虽然外表整齐美观, 但是其需水量较大且管理难度高, 大多种植在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野生草适应性很强, 管理难度大, 在普通河段可以进行野生草的种植。
3 结语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都有了较大提升, 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包括水土流失、环境破坏、生物物种灭绝等, 因此, 人们开始关注生态水利建设, 在发挥河流基本功能的同时保护河流自然环境。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 必须对治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 选择最为合适的河道治理方案, 充分实现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为人类营造和谐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徐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13) :196.
[2]林馨, 徐燕, 仲兵兵.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7 (12) :145.
[3]吴东海.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7 (11) :61.
[4]李强.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4 (6) :30.
[5]于浩.浅析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6 (19) :69.
篇9:生态水利设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
生态水利设计在河道治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不仅具备泄洪、通航、灌溉等作用,还应具备美化、装点城市的作用。文章概述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和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讨论生态水利工程和一般水利工程的区别,并分析如何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下进行河道治理,希望对河道治理和城市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当前,很多河道治理工程只注重施工效率,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部分河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水利设计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化的水利工程,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
1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作用
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基于河道治理规划,需要进行水利建设和航道整治,通常,工作人员会因地制宜地确定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使河道治理的综合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不仅要考虑施工细节,还要考虑整体情况。城市河道为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可以防洪、蓄水、航运和灌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气候调节作用。河道治理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工程的设计及施工阶段,进一步提升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作用,让城市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健康发展[1]。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空间异质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景观尺度原则;④服务社会原则。把握空间异质性原则可以保持河道生态的多样化,不影响物种的生息繁衍,让河道的水生物以及周边的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景观尺度和整体性原则是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尺度不同的大小景观,提升修复和治理效果,充分尊重河道生态的多样性,避免盲目治理。服务社会原则是指对河道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满足园林灌溉或者起到防洪的作用[2]。
3生态水利工程和一般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通常,水利工程建设主要考虑防洪,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航运、灌溉等功能。而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利用;此外,生态水利工程还具备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部分河段出现河水富营养化,或者河道不畅通,都可以借助生态水利工程修复,使河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使得施工环节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因此,施工之前要综合考量工程选址、河道布局,同时考虑施工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确保水利工程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较于一般水利工程,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有如下优势:首先,满足自然性的原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迎合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河道水质、河道淤泥沉积情况进行考察,确保建设的生态水利工程可以不破坏当前的生态系统,让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考察和设计至关重要,科学的方案会使工程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始终贯彻的理念。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果只考虑社会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那么一旦周边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最后,满足社会的需求性。水利工程具有实用性,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还可以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多种需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定位水利工程的水利工程,发挥出社会效益[3]。
4如何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下进行河道治理
4.1工程概况及河道情况
该工程位于厦门市,田李溪流域面积为15.98km2,河道处于天然状态,两岸鲜有防洪排涝设施,由于该区域自然灾害频繁,经常遭遇台风和暴雨侵袭(见表1),因此河道整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河段人工植被覆盖面积较广,两侧土地主要以耕地和养殖用地为主,河道经常处于断流状态。由现有滚水坝拦蓄的水成为死水,河流流动性差,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体呈富营养化。
4.2施工注意事项
该工程包括基坑开挖、堤防建设等环节,会产生一定的弃土,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由于部分河道有淤泥沉积,且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已经失去其原有生态功能,整体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该工程主要目的为灌溉,同时要兼顾景观生态的打造,施工中采用生态恢复措施,希望重现河流景观生态。在河道整治中,对河道进行拓宽,同时对水体进行截污、治污,还对河道两侧进行生态护坡绿化,在达到治理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4]。
4.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该河道周边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差,所以在岸线缓冲带进行植被护坡。河道堤防布设主要以缓坡土堤为主,自岸边到河岸过渡区域布设,不仅可以稳定堤岸,还可以提供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栖息地。本次设计还在水上部分开孔处种植草皮,使其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作用,水下部分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便于生物的繁衍。同时,在沿岸的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还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5]。
4.3河道治理效果
该工程有效提升了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善了河道景观,也使两岸的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田李溪的河道整治工程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防洪能力的提升,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得到了保障;随着河道周边景观的修建,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6]。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也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保护理念下加强河道治理,可以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受良好的空气质量、欣赏自然美景,大大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徐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196.
[2]王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24):192-193.
[3]武倩.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6):69.
[4]蔡利民,宁俊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9):00105-00105.
[5]徐仕臣.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7(2).
[6]刘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69.
作者:刘秀香 单位: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篇10: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针对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相关学者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河流生态恢复体系。现阶段,一些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已经将河道的环境综合治理视为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工程设计原理的应用,也要确保相关手段符合自然原理。本文通过总结播州区枫香红色旅游文化创新区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经验,分析了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河道治理措施和环境保护设计方案,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水利模式;河道治理;环境保护设计;
现代水利工程学多注重水流控制及其设计计算,以保证水工建筑物承载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但在水利工程建设和实际改造中,往往会忽略水体自身的需求,包括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等,基于上述问题,有关学者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生态水工学。河道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改造的重要对象,应在遵循景观尺度和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应用到河道整治中,推动水利工程朝着生态水利的方向发展。
1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
1.1水安全体系构建
1)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河道治理应突出防洪纳潮和水环境优化的目标,采取疏浚治理、合理调配和开卡还河等措施,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保证河流生态的稳定性;2)落实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是河道治理的基本理念,从人与水和谐共处的理念出发,一方面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手段对部分雨水或洪水进行资源利用。
1.2水生态系统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是河道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积极落实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堤岸及护岸工程。推广使用新型护岸,堤防要采用缓坡式设计,并对水下部分进行柔性化和粗化处理,营造亲水空间;2)清淤清障。针对河道堤防范围内影响河道行洪的人工构建物,首先应对子堤实施拆除,使其恢复过水行洪;3)控导工程。控导工程措施的实施,要求应充分遵循河流动力作用和泥沙冲淤的规律特性,同时综合考虑到生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工程概况
2.1项目现状
白龙河是遵义市播州区枫香红色旅游创新区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白龙河0+000-2+500河段治理工程作为研究对象。
白龙河全流域面积为29.8km?,多年平均净流量为1490万m?/年;洪峰流量为114m?/s;上起苟浒拦河取水口,下至集灵桥,河道两岸大多未做防护处理,或局部进行了简单粗陋的砌石防洪堤;该河道当前水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红创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限制了该地区旅游效益的提升;治理区河床及两岸多为第四系冲洪积(Qapl)、残坡积物(Qedl)覆盖,物质成分主要为耕植土、砂质粘土、砂土夹碎石、砂砾石等,局部含淤泥质,根据对两岸民房、公路的建筑物基础开挖情况调查,覆盖层一般厚1~5m。
2.2项目地质和环境问题
2.2.1工程地质问题
沿线河道公路段,局部贴近河道治理施工区,在基础开挖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放坡方式,避免对公路及路基造成破坏;治理河段内局部河水较深,堤防距离河道较近,基础开挖过程中有基坑涌水、河水倒灌以及基坑边坡稳定等问题,开挖过程中应注意排水、边坡稳定及基坑涌水等问题,并作好临时支护处理。
2.2.2环境地质问题
局部河道经清淤及原堤防整修后,河床高程下降,雨季洪水能及时归槽泄洪,减少了岸坡冲刷,有效解决了两岸坡因洪水淹没浸泡而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建议两岸农田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
篇11: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3.1工程设计的思路
本工程以通透、亲水可达、生态、文化、景观等多为维度的设计理念;在充分对场地历史、地域文化、现状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引导水流,与水为友,建立起一条集文化、生态景观、游憩休闲、河床通透、会呼吸有生命力的河流景观廊道。
3.2河道治理设计方案
3.2.1河道疏浚
本次河道疏浚要求清除河道内体积较大的孤石、拆除阻水建筑物以及清除两岸倾倒在河床内的杂物等措施,提高河道可观赏性。河道疏浚纵坡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原河床的开挖及回填,仅作局部修整,尽可能保留现有滩地。
3.2.2堤岸生态修复
本次治理河道两岸主要是耕地,结合本区域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打造,河道护岸主要采取斜坡式生态治理形式,即河堤下部采取自然石驳岸或防腐木桩固岸,上部为斜坡土堤,土堤坡比迎水面不陡于1:1.5,土堤表面采用植物护坡;斜坡式生态护岸5.0km。比如桩号1+510~1+690段现状为浆砌石挡墙,现沿墙体堆砌自然景观石,顶部覆土绿化;桩号1+690~2+180段现状为滩涂地带,局部作削坡处理,采用斜坡式生态土堤护岸,大块石或防腐木桩固脚,自然景观石装饰。
3.3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3.3.1水环境保护
1)施工泥沙、建筑废弃物不得倾倒入河,河道内禁止设置弃渣场;2)生产废水:产生的少量施工废水均可导流进入基坑废水集水井,采取简易的絮凝沉淀处理,经沉淀后用泵站抽出作为施工用水生产回用;3)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洗涤、清洁卫生等生活污水都排入化粪池,经处理后作为农肥使用。
3.3.2防洪预防措施
1)生态预防:搞好白龙河坝沟流域内的水土保持,绿化荒山,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工程预防:多渠道筹集资金,集资投劳,加快上游河段的综合治理,对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工程安全渡汛。
4结语
总而言之,实行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恢复的方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河道疏浚、堤岸生态修复等河道治理措施以及水环境保护、防洪预防等环境保护设计措施,能够切实解决白龙河当前存在的水环境及水生态问题,实现该地区水生态的综合治理,使其成为遵义市播州区枫香红色旅游创新区靓丽的水生态景观带。
参考文献
[1]熊坤杨,刘伯娟.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湖北省潜江东干渠生态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6,47(7):118-120.
篇1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河道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其中加强其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即河道治理。河道治理对于恢复河流原有生态环境, 保证河流正常功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水利的建设,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 应该引入生态水利, 在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其对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生态水利概念及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 并对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水利; 河道治理; 应用;
引言
近年来, 我国河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 河道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引入生态水利的概念, 生态水利建设既是当前河道治理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水利技术提升的重要体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的应用, 在确保河道的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还能有效地规避水利工程对于周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能够有效地推动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1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
1.1 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可以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的途径或者方式, 强调在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进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与传统水利工程以开发利用为首要目标相比较, 生态水利工程更强调的是生态, 依据是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则是: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平衡原则, 要严格遵循;开发、利用与管理水利资源。生态水利属于一个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还要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从宏观层面分析, 生态水利研究对象是水利与生态的关系, 着重点是生态和谐, 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及良性发展。生态水利是当今人类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生态、有机、和谐共存的重要举措之一, 也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篇1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
河道本身与其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系统,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 生态水利的应用同样需要在充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以及防洪抗旱的基础上, 提升工程整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生态河道断面规划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河道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当融入生态化理念, 根据其排洪排涝、灌溉功能和旅游等功能要求, 加强生态河道, 景观河道的建设, 以提高河道空间利用率, 实现河流的生态化建设。为确保河道断面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河道断面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河道的过流能力、槽蓄能力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
3.2 恢复河道自然状态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应用, 应将河道浅滩及河道水土多样化生物栖息作为关键内容, 在保证河流正常的通航及防洪能力的前提下, 对河道的自然状态进行恢复。
首先, 需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 应尽量保证河道走向更接近于自然状态, 河岸线路平顺, 宽窄适中, 要避免人为改造不合理线路的出现。其次, 在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设计时, 要着重考虑河道与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要使河道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结合在一起, 以拓展和稳定自然生态系统。然后, 在进行河道治理时, 要尽可能恢复土质河岸, 在河道沿岸多种植绿色植物, 植被品种尽量选择那些适宜在水边生长, 又对生态系统内其他动植物的影响较小, 以实现陆域生态环境能够与水环境生态系统很好地融合, 保持河道生态环境体系的稳定性。最后, 在修筑河堤及沿岸景观时, 尽可能地选择自然石料, 既可以使景观的自然和谐, 又有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自然稳定发展。
3.3 构筑河道生态水网
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以河流水系联网为基础, 根据河道不同地区的自身特点对河道进行区域化管理, 达到既能实现各种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又能恢复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生态水网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要从整个河道出发, 资源共享, 协调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实现河流流域内生态循环的有序进行。
3.4 建设生态河堤
在对河堤进行设计时, 为满足生态河堤的需求, 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浅滩、实地等, 既给沿岸居民提供了欣赏河道美景的场所, 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和谐美化河道的整体性。
在河道河堤施工中, 应该合理选择材料, 将周边自然环境作为材料选择标准, 在一些防洪压力较大的区段, 尽量选择混凝土砌筑河堤, 而对一些防洪压力较小的区段, 可以采取自然石料进行河堤修建, 尽可能减少其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沿岸生态系统原始面貌的修复, 提升河道与河堤的融合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治理河道中, 是一项复杂、系统、可持续、实施性较高的工程, 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所以, 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视, 在河道的治理中, 要严格遵循生态水利治理河道的原则和理念, 利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 加强对河道的生态建设, 促进河道生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建.浅谈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J].建筑与装饰, 2018 (8) .
[2]李霞.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 (14) .
[3]关前芳.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 (24) .
[4]倪宏.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 2018 (9) .
[5]蒋旭.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珠江水运, 2018 (10) .
[6]桑猛.生态水利用于河道治理工程的实践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8 (10) .
篇15: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论文
河道在发挥泄水、引水、溉灌、航运等功能的同时, 也使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遭受到破坏, 严重的影响着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既能兼顾河道工程的建设, 又能兼顾生态系统,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 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 更是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因此, 把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已经迫在眉睫, 其重要性主要有: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在河道运行中不同程度河流水系遭受污染, 破坏水域内原有生物种群的平衡状态, 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还影响着周边的生态环境。二是生态水利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 而传统的河道工程无法长久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 是必然趋势, 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是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河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 能够净化水资源, 实现水生态系统的优化,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河道治理标语
★ 河道治理措施
★ 河道治理方案
★ 河道治理设计方案
★ 河道治理施工方案
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通用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