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ddddtt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河南省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河南省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河南省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研究
河南省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之一,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民族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其民族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实现路径。这对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河南省;繁城回族镇;经济发展;民族乡镇
河南省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根据河南省民委统计资料显示,截至,河南省共有少数民族1453490人,其中回族人口1241085人,回族总人口仅次于宁夏和甘肃,是全国的回族人口大省。目前,全省共建有21个民族乡镇,全部为回族乡镇。20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197.324亿元,21个民族乡镇地区生产总值103.8亿元,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1.58亿元、46.48亿元、45.75亿元,这些民族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地区散杂居民族乡镇发展的概况,通过对这些民族乡镇经济现状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基本情况
繁城回族镇隶属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是河南省21个民族乡镇之一,临颍县唯一的民族乡镇。
繁城回族镇位于临颍县、许昌县、襄城县三县交界,距离县城15公里。省道许泌路、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广高铁直线距离均在其10公里范围内,距新郑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路程,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区位优势。
繁城回族镇历史文化悠久。繁城作为行政建制单位所在地,最早起源于东汉,称“繁阳亭”,隶属于颍阳县(今许昌县)管辖,系乡级单位。1958年建繁城公社,1961年改区,1984年改乡,同年11月从繁城乡分出镇区内五街为繁城回族镇,1987年撤乡,繁城乡繁城镇统一合并为繁城回族镇至今。(1)
繁城回族镇镇域面积65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总人口5.9万人。其中镇区面积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8万人,含有汉、回、拉古族、藏、壮、满、维吾尔、朝鲜八个兄弟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合计有2400人,
繁城回族镇不仅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豫中地区闻名遐迩的人流物流中心,商贸业繁华历史可以追塑到明嘉靖以前。
繁城恢复回族镇建制近三十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截止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1485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12元。近年来,繁城回族镇党委、政府按照“依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乡镇”的工作思路,致力打造民族产业,发展民族经济,形成了绿色经济、畜牧养殖、餐饮服务、牛羊肉加工、文化旅游五大支柱产业。
二、繁城回族镇民族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繁城回族镇作为散杂居地区回族居住地和大多数散杂居地区回族一样,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回族经济形态。“回回手里两把刀,一把切牛羊肉,一把来切糕。”这句关于回族的谚语基本反映了散杂居地区回族的经济形态,即从“两把刀”开始所延伸出来的行业组成--屠宰业、餐饮业、肉制品加工(牛、羊、鸡)、毛皮加工业、糕点业等。繁城回族镇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繁城具有特色风味的清真饭店餐馆30余家,各类风味小吃摊铺80多家,餐饮业的年收入2000多万元。上规模的牛羊鸡肉加工企业13家,企业年产值近2亿。培育牛羊鸡肉加工龙头企业6家(洪家、洪恩、洪光、洼斗、孙家、白家),其中省级优秀商标2家。但是繁城回族镇作为中原散杂居地区回族集聚区的较为典型代表,其经济形态在根本上也并没有摆脱回族经济的单一性。
(一)清真餐饮业
走进繁城回族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街道两边林立的有回族特色的大小餐饮店,据当地政府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繁城镇具有特色风味的清真饭店餐馆30余家,各类风味小吃摊铺近百家。小吃摊铺主要经营快餐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营早餐和午餐,主要出售当地颇为有名的胡辣汤和水煎包,同时配有牛舌火烧、肉盒、豆沫、豆腐片、卤蛋等,消费群体多为前来赶集的离镇上有一定距离的村民。另一种主要经营晚餐即夜市,主要出售羊肉串、羊肉汤、烩面、小菜等,消费群体多为镇上和周边的村民。
(二)清真屠宰业
屠宰业是回族同胞的传统行业,繁城镇回族也不例外,镇上大小屠宰点数十家,供应着镇上回族同胞的需求的同时也几乎控制了周边汉族牛羊肉的供应市场。回族最初发展屠宰是其民族根据信仰的.需要,对食物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必须根据教义要求自己处理所需食物。随着回汉民族间的交往,汉族人相信回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决定了其食品质量的安全,再加上回族善于经商,所以逐渐控制了附近的屠宰市场。屠宰业对食品保存时效有较高要求,因此发展屠宰业必须在营销、冷藏、物流三方面入手。而当地回族正是囿于这三方面的缺失,其市场半径始终在县域内徘徊,没有进一步做大形成品牌。
(三)毛皮业
毛皮业作为屠宰业的衍生行业和回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当地毛皮商主要分为“小手家”和“皮贩子”两类。“小手家”主要从当地散户手里收购毛皮,然后卖给“皮贩子”赚取差价。“皮贩子”市场辐射面广,信息灵通,控制着当地的毛皮市场。当地传统毛皮业多为家庭作坊式,因为毛皮业的行业独特性,大多需要多年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才能熟练掌握毛皮收购手艺。因此,毛皮业在回族内部有一定的传承色彩,多为两代经营,父子齐上阵。传统毛皮业多为收购、初加工、制革为主。九十年代后期,当地毛皮业也谋求改变,开始深加工,制作皮鞋、皮衣等皮具用品。近年来,随着当地毛皮企业管理和技术的相对落后,市场逐渐萎缩并直至倒闭。当地毛皮业又回到了收购和初加工的初级阶段。
(四)清真糕点业
糕点行业同样是回族善于经营的传统行业,据当地老人讲,过去繁城回族的糕点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主要经营各种点心、糖果、果子、面点等,各家走亲访友掂上两提清真的点心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但是,近些年来当地的清真糕点业却急剧衰落,大街上几乎难觅踪迹,偶尔有几个和小吃摊搭配着售卖牛舌火烧和油酥火烧的(当地特色面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地的饮食文化随着清真糕点业的衰落所发生的变迁,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当地回族的饮食已经由当初的所有食品都严格要求清真,改变为不吃与猪相关的食物,糕点不必要非要求吃回族人制作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上供选择的商品日益丰富,外地各种风味、口感更好的糕点都可以在市场买到。因此,我们断定类似于糕点业这样的回族传统经济在外在环境的不断影响下和回族自身文化的不断变迁中一定会逐渐消失。
三、繁城回族镇回族传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我国56个民族中,回族有着极强的商业意识。一方面是由于祖先留下来的经商血统。
改革开放以来,繁城镇民族经济发展一枝独秀。上世纪八十年代,繁城镇区有商户2084个,从业人员6670个,总销售额年均6400多万元,一街两行满是百货、食品、餐饮等。②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繁城经济的鼎盛时期,全镇发展乡镇企业2845个(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14个),从业人员28612人,固定资产原值2.6亿元,牛羊肉加工已经成为该镇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上交税收一度达到全镇财政收入的将近30%。(3)进入以后,繁城回族镇经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繁城回族镇工业增加值1226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2万元,(4)有一定规模的清真肉制品加工企业13家,企业年产值已超过1.5亿元。(5)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相对于我国经济不断深化转型、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本可以“做的更好”的繁城经济其实已经步入了一个相对的发展瓶颈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发展意识欠缺
回族多数从事小手工业者出身,普遍有“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在经营上容易满足现状,不能把原有生意做大做强,企业多是“前店后厂”,不能上规模出品牌。繁城回族镇地处内陆,回族的经商者没有沿海的开放意识和经营眼光,当地回族经济体现出一种“封闭性”的状态,在经营过程中就表现在只在回族内熟人圈经营。这些保守思想最终转化为回族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枷锁。
(二)回族经济产业结构的失衡
通过对繁城回族民族经济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产业结构问题较为明显。因为镇区回族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地,所以第一产业发展占比非常低,甚至于大多数农户已经放弃了农业生产,专职从事商业经营。第二产业除了食品加工业和毛皮制造业外其余行业发展则较为薄弱,第三产业占据了其经济的大部分。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又表现为三产内部结构的极不均衡性。在繁城当地的第三产业中只有餐饮、食品、屠宰等部分行业,在金融、地产、技术服务等具有现代化特征的行业却少有问津。繁城回族镇作为豫南著名的牛羊肉集散地、加工地,镇区五街村从事牛羊相关的贩卖、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的农户占65%以上,清街村从业农户超过90%。(6)这就使得镇区经济过于单一,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会有较大的不足。在产业要素构成中繁城回族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缺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总之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方向发展。
(三)回族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缺失
传统回族企业模式多为“前店后厂”、“作坊式”手工业,基本靠家族式松散管理,没有明晰的现代公司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回族做生意讲究“上阵父子兵”“出门靠老表”,这些落后的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是完全背离的。落后的管理制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发展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晰、管理混乱、融资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繁城回族镇经济的发展道路分析
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把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推动产业结构上水平。民族地区与全国一样,都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搞好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通过市场机制与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就繁城回族镇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说,当地政府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具体要求,主动落实好自身产业定位,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适应市场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备的程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繁城回族镇回族经济元素作为我们国家市场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可能身处“桃花源”自我封闭,而封闭和落后就意味着淘汰。繁城回族镇的企业一定要积极调适自我,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彻底改变保守观念,开放对待现代管理制度,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学习运用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才能不被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所抛弃。
(二)发展优势特色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当地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做好经济发展的自身定位,那就是做大做强优势本地特色经济。比如繁城回族镇的清真餐饮业已经初步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在区域内已经建立起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下一步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发展引导,企业要主动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造并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勇敢“走出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繁城传统文化。文化的弘扬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让经济的发展去传承文化,让文化的弘扬去支撑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紧抓国家政策机遇
国家政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繁城回族镇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政策。因此地方政府要依照国家政策指导,因势利导,为民族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特别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下,要严格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民族乡镇的实际,主动作为,率先作为。严格依照“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7)全面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城镇·河南卷》-《中国城镇·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1992420页
(2)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城镇·河南卷》-《中国城镇·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1992421页
(3)漯河辉煌五十年学苑出版社(1月1日)漯河市xx政府办公室漯河市统计局编380页
(4)繁城回族镇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展示临颍革命老区风采系列报道之四http://news.linying.cc/article_18866.html
(5)繁城回族镇做好民族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系列报道之一http://www.linying.gov.cn/xwzx/LYYW/2012/07/25/17403514507.html
(6)繁城回族镇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展示临颍革命老区风采系列报道之四http://news.linying.cc/article_18866.html
(7)《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
篇2:河南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河南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上,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科技、人口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该省的社会经济区域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对河南省17个地市的社会经济区域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并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作 者:梁爽 段曼丽 LIANG Shuang DUAN Man-li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年,卷(期):2005 13(1) 分类号:F127 关键词:综合发展 指标体系 测度 河南省篇3: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
一、民族声乐发展道路曲折性
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
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
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联系,所以学习中华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精髓。
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
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
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和基础。
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
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大气。
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众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
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
练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
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鸣,做到高中低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
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民族声乐演唱要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
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
所以,我们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
在当代创作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以上可见,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歌风格和技巧处理对于歌者来说已是各抒己见。
但就目前来看,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大都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结合中国歌曲的咬字发音特点,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多样性。
每一位声乐教育者都应在教学中借鉴西洋发声技巧,开拓学生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作者:郭泗 茂单位:九江学院
篇4: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
一、口型
口型也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型的正确,口腔的变化,关系到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可以说歌唱时的口型与歌声的关系十分密切。
口型不仅对唱清楚字音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歌唱技巧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歌唱中,正确的口型表现为上唇略呈微笑状,横向撑开,略露上齿,下颚尽量向下把嘴张大,两个嘴角向内靠拢,不露下齿,口形竖张。
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要注意,嘴张得要适中,不能太小,太小声音不能完全放出来;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声音发散。
尽管正确的歌唱口型要求上齿微露,不露下齿,但在发u与ü时,上齿与下齿都不应该露出,否则发出的音就不是这个音了。
而在发i与ei时,露出下齿则会导致歌声分散不能集中,而且嗓子里会残留杂音,致使嗓音不干净。
为了使下齿不露出来,习惯于唱歌露出下齿的人可以揣摩下巴向前方着力的感觉。
在注意不露下齿的同时,表演者还要注意双唇自然舒展,喉头才会放松。
正确的口形、适度的肌肉运动以才能有助于发出美妙的歌声。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着歌曲表现(包括音色、吐字)的需要而变化运动。
如果只为了保持正确的口型而不进行变化就有可能失去表现歌曲内容的可能性,使音色和面部表情都陷于僵化,从而最终影响歌曲的表现,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脸部表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一方面依靠语言符号,另一方面则依靠非语言符号。
依靠语言符号,即理解和分析对方的语言内容,它包括用语、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轻声、内心独白、潜台词等方面。
非语言符号就是指交谈者的种种体态语言。
而在体态语言中,脸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只有专心聆听他的语言,从他的语气、语调、停顿等语言手段的运用中,觉察出他所要表现的某些细腻的情感,同时观察言语人的神态,才能准确判断交谈的内容。
在声乐表演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歌手的面部表情与作品情绪的表现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表情得当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若掌握不好分寸,夸张过度,表情就会显得很虚假;表情单一,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首先要求从面部表情做起,要敢于表演,大胆的展现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喜怒哀乐,作品中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就流露什么样的表情,自然、不做作,但在某些时候可能需要略带夸张。
演唱者在表演时,表情要贴切、真实、表里如一,绝不可矫揉造作,如果表演缺乏真实感,会影响到歌唱艺术的感染力,甚至引起观众反感。
作者:魏艳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篇5: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研究论文
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研究论文
在历史长河中,原生态民歌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和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从多方面反映了各个民族人民的生活,其审美过程可以丰富审美体验、唤起审美想象;其审美作用可以深入人心;其审美口味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基本相符[1]。如若要对艺术本质作以深入的探索和理解,就需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科学地发展以及完整地继承,进而才能以文化底蕴、审美倾向等因素为基础,探索出我国各个民族歌曲的风格形成的核心。
一、原生态民歌概述
从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来看,按照阶段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民歌的创作歌曲,一类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并且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当中,这两类歌曲作品会表现出其所独有的显著特点,同时也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功能[2],通过广义角度来分析,原生态民歌是经过长足历史发展后沉淀而成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的艺术灵感结晶,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是一种民歌艺术。其所具备的特点是:在音乐形象上生动而准确,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和音乐语言上比较简练。基于民族风格所创作而成的歌曲主要指在近代和现代歌曲当中从个人角度出发,由作曲者单独完成,并将该时期人们的主要思想观念反映出来,抒发内心的意念和情感,对社会生活作以简单的描写,在目的性和功能性上都是比较强的。原生态民歌具有如下特征:在音乐结构、语言、体裁上会逐渐形成自我风格,同时地域性会逐渐淡化,从而更符合艺术类歌曲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特征。
二、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危机
总体而言,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原生态民歌,并且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原创民间歌唱音乐,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部分,也是劳动人民非常自然表达出的音乐。然而,当前民歌所产生的环境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民歌处于消亡或者濒临消亡的状态。事实上,民歌的发展和继承是一个非常矛盾、艰难和复杂的过程,并且其发展过程是非常长久的,都是从原生态(即粗糙的)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其就会失去内在的发展动力,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这和“物极必反”这一道理大抵相似。原生态民歌的主要本质在其口头性、集体性和乡土性,但是当前时代这些本质都遭遇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集体性指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然产生的民歌,并在创作加工过程中不断流传,其曲调和歌词都可以由群众展开集体的改变,但是在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下,此种情况以及非常罕见了。口头性指的是在民间祖祖辈辈的.帮助下,民歌会在其口头中流传下来。但是在网络、广播和电视普及的当今,此种现象实现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与民歌内容相一致的民风民俗正代表了民歌的乡土性,而西方民俗的入侵也削弱了这方面的影响,故而也不能依靠于民歌继续发展了。由此可见,这些因素都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和生产都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三、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
当前最为主要的是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当今,从事民族音乐的教育和研究的同志都应该肩负起保留原生态民歌精髓和特色的责任,让原生态民歌能够在我国的历史更迭中长足发展,深厚扎根,进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中户民族具有5000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当中,民族声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唱和热爱,并且其在艺术形式上所具备的千姿百态的特点,使得其逐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当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植根在这片音乐文化非常丰厚的沃土当中,并且在长时间的吸收、借鉴以及创新下,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体系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并且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在其创作上不断繁荣,逐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当今社会,需要格外重视民族音乐的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以及科学性等,关乎民族声乐发展全局和发展方向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一直根植在中国的肥沃土壤中,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并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欣赏习惯和特点,是一种演唱形式非常多样的声乐艺术品种。由于原生态民歌的介入,使得民族声乐曲目越发浩瀚,演唱技术也逐渐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进而使得中华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上变得更加独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所包含的基础理论也在逐步完善过程当中,这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问题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在确保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个性都能够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同时,也需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相应的保护,由于其拥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与声乐艺术相融合,在其特色上具有别具一格的显著特点。如同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一样,在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多元发展时,要确保自身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不被舍弃,只有在确保此条件被满足时,才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芳.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艺术评鉴,2018,01:76-77+80.
[2]梁钰.浅谈中华民族声乐专业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7,03:106-107.
★ 乡镇经济工作总结
河南省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研究(合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