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糊涂的聪明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浪淘沙感事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浪淘沙感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浪淘沙感事阅读答案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8.“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
9.“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8.①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1分)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2分)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2分)
9.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 (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共6分)
【扩展阅读】
刘基简介
刘基(184年—232年)字敬舆。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汉室宗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后,汉末军阀扬州牧刘繇长子,三国时吴国重臣。
容姿美好,深得孙权喜爱,和东吴另一美男滕胤亦有姻亲关系。历骠骑将军东曹掾、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孙权为吴王,迁升为大农(即大司农),后迁任郎中令。孙权称王,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使刘基分平尚书事。嘉禾元年(232)卒。
篇2:《金桥感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金桥感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此诗写于公元891年。公元890年,唐昭宗讨伐北方沙陀族藩镇节度使李克用,三战皆败。li军长驱直入山西地带。
②“饮马”: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
③周平王迁都洛阳,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戎人在野外祭祀,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地。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晋国大夫魏绛认为用“和戎”方式解决汉、戎民族矛盾有“五利”,晋悼公采用此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赏析该诗尾联中的景情关系,并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引用典故的手法。作者借用伊川之叹来表达自己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借对魏绛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达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也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行为。
2.诗歌的尾联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诗人于长亭处似乎听到了在战火烽烟中传来哀笳一曲,在凄凉的环境中诗人充满忧愁。尾联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战争势必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带来创伤。
赏析
《金桥感事》是晚唐诗人吴融写的一首七律。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唐诗鼓吹评注》谓: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公元890年,李克用进据邢、洛、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纳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焚掠晋、绛、河中一带。百姓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公元891年春正月,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壮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li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
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篇3:《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感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感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释】
①露布:古代亦称“露版”,好比后世公诸于众的文告,此指军中报捷的文书。
②垂衣:指天下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
1.晚明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把“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本诗中作者因何而发?为何而感?(4分)
2.请简要分析“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 明代后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4分)(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内容的'把握。解题时应抓住诗歌当中四句,了解边关还没有打胜仗,社会还动荡不安。)
2. 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2分)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白鸟避人远飞,这既是实景,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不聊生。(2分)(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乱”字,联系诗歌的整体内容赏析。)
赏析:
袁宏道进士及第后告假还乡,此诗即作于家居时。明代万历后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感事》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中间两联直述时事而措辞委婉,在貌似客观的笔触下,深寓不满之情。尾联则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机心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
篇4:浪淘沙·秋夜感怀阅读答案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14.BB项,“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故选B。
15.①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②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篇5:《寓穿山感事》阅读题及答案
徐渭
荒城临海一山围,何事东方滞衮衣。
晓日每看牙将集,秋风自送远人归。
霜寒戍草嘶征马,潮落江门露钓矶。
欲请长缨何处是,且寻酒伴扣荆扉。
【注释】
①穿山:距长江二十里的归庄镇穿山,原本是一个海岛,岛上有小山,高十七丈,宽三百五十步。 ②衮衣:带文采的衣服,指官服。
1. 徐渭的七律长于炼句,用词精警,试以“霜寒戍草嘶征马,潮落江门露钓矶”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2.“欲请长缨何处是,且寻酒伴扣荆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秋临穿山,草木凋零,征马嘶鸣,江水减少,江石裸露 。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穿山秋天的景象,惟妙惟肖。(2分)其中“寒”“嘶”“落”“露”四个词非常精当。草经霜打自会衰败,马依秋风自然嘶鸣,秋来雨稀江水减少,水位降低水落石出。既合乎情理,又非常形象。(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赏析。解题时应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诗人空有满腹才华和报国之志,却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愤慨和无奈。(2分)(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内容的把握。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请长缨” “寻酒伴”等关键词,稍作对比,答案不言自明。)
篇6: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二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篇7:浪淘沙阅读及答案参考
浪淘沙阅读及答案参考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篇8:浪淘沙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浪淘沙”是这首词的。(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3.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1分)词牌名
2.(3分)C
3.(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篇9:《浪淘沙》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8.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9.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8、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9、“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篇10:《浪淘沙》阅读答案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解析欧阳修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参考答案:
(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篇11:《浪淘沙》阅读答案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①半欲沉。
宿鹭眠鸡飞旧浦,去年沙嘴②是江心。
注:①罾(zēnɡ)船:渔船。②沙嘴:江河入海口两侧凸出的狭长泥沙沉积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首句写景视野开阔,江边滩头上连接成片的小草茸细,林木疏朗。
B. 词人借“半”字写出了恶浪滔天之态,也写出了江中渔船几乎要倾覆的险境。
C. 本词一二句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一虚一实,描绘出了一幅荒沙野水图景。
D. 第三句紧承对浪、船的描写,引出飞鸟寻旧浦的话题,暗示已是日暮时分。
15. “去年沙嘴是江心”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流露了什么感倩?请简要分析。
答
14. C C项,错在“一虚一实”。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这两句没有“虚实”。
15.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沙嘴去年还是江心。②表现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③表达了词人对世事(人事)沧桑(变迁)的感慨。
★ 感动人的事的作文
★ 浪淘沙其一翻译
★ 浪淘沙 古诗
★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
★ 刘禹锡浪淘沙鉴赏
浪淘沙感事阅读答案(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