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煜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大班科学:连连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大班科学:连连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大班科学:连连看
活动目标: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寻找纸的不同连接方法。
2.主动参与讨论,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尝试用多种连接方法完成各项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广告纸、皱纹纸、卡纸、固体胶、夹子、回形针
活动过程:
一、动画形象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ppt“纸国王”。
师:今天,想给你们介绍一位特别的朋友,是谁呢?
(配音:小朋友们好!我是“纸国王”,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想邀请你们到我们的“纸王国”里去看一看,玩一玩,愿意吗?)
2.出示ppt “纸王国”城堡。
师:这座城堡怎么样?很漂亮,很气派!你们猜,它的屋顶是什么做的?(纸)围墙呢?所有东西都是由纸做起来的,非常的特别!
二、尝试借助工具探索广告纸的连接方法。
1.介绍材料及要求。
师:今天,“纸国王”要考考大家。让我们想办法将三张纸连接起来,变成长长的一串,它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辅助工具,等会我们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工具,把这三张纸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将其展示在黑板上。(3张广告纸)
师: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纸条连接起来的?(重点指导幼儿用适当的动词表达连接的方式。)
小结:刚才我们都借助了工具,用了夹、别、粘贴的方法把纸连接在一起。看来这个任务难不倒我们大班的小朋友了。
三、尝试用皱纹纸、卡纸操作,探索无工具纸的连接方法。(各提供2张)
1.介绍皱纹纸和卡纸并交待任务。
师: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呢?(配音:刚才小朋友都是借助工具来连接的,现在我们要增加难度,不利用工具把纸连接起来。)师:这次它给我们提供了两种纸,等会我们每人拿2张皱纹纸、2张卡纸、,不利用工具,想办法把2张皱纹纸连接起来,把2张卡纸也连接起来。
2.幼儿尝试多种连接方法,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卡纸多种折的方法;皱纹纸拧、套的方法)
3.交流连接方法:
师:谁来说说,没有工具,你是怎样把纸连接起来的?
4、教师示范新的方法。
师:看看我是怎样把它连接起来的?(讲解穿和折的方法)
总结:你们看,皱纹纸用了拧的方法,可以用拧的方法直接连起来,也可以拧成圈套起来;卡纸用了插、折和穿的方法。
师:你们为什么没有用插的方法来连接皱纹纸呢?(皱纹纸太软了)
总结:对了,插的方法更适合硬一点的纸,像这些方法比较适合软一些的纸。看来,我们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连接方法。
四、用无工具连接做窗帘。
师:我们小朋友动手动脑想出了这么多不用工具让纸连接的方法,纸国王真是太佩服你们了!今天,他要我们用学到的连接方法,为他的城堡制作长长的窗帘。我们比比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做的窗帘又长又漂亮。
五、经验拓展。
师:今天我们找到了能让纸连接起来的不同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到连接的地方,你们见过哪些地方有连接的?我呀也找到了一些,一起来看看。
(1)幼儿园的作品栏。
(2)小篱笆
(3)焊接
(4)建筑工人
(5)积木
(6)床单打结逃生
(7)人墙抗洪
六、结束活动
师:连接的运用可真多,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用到连接的地方哦,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找吧!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连接无处不在,孩子们对连接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因为如此,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为什么会选取“纸的连接”这个点呢?刚开始我设计的是生活中常见的连接,比如:线的连接、绳子的连接等多种材料连接。可实践发现,给孩子准备的这些材料种类太多,课上要想讲清楚也不容易,不能突出重点,给课前准备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经过反复的揣摩,最终决定我们选取某个小点“纸的连接”。纸,是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何不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连接方法呢?于是生成了这节科学活动。找到了突破点,问题也就一步步的迎刃而解。 当然,在每次的试教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状况出现,这些看似“不顺利”的小障碍反而更加完善了这节课,针对课堂上幼儿可能会出现的小问题,教师该如何机智应对,如何巧妙的应答和解决成了我最大的挑战。比如,在让幼儿探索无工具将纸连接起来时,许多孩子的思维还处于定向思维,只想到一种方法,或不敢尝试别的方法,但个别幼儿敢于探索,想出了不一样的方法,教师这时必须及时察觉幼儿的新发现,并给予指导与表扬,同伴之间的学习也会给他们萌发创意的灵感,孩子们探索时也要鼓励他们多交流自己的想法,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无工具连接”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孩子们了解了这些连接方法后,挑战后面的“皱纹纸连接”和“做窗帘”也就轻松多了。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探索、操作,由浅入深,有易到难,一次次的挑战困难,探索了让纸连接起来的好办法,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篇2: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活动目标:
1.有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在探索中创作的快乐;
2.大胆尝试几种常见的连接方法,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3.能积极参与各种连接的游戏,分享连接的经验。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的连接。
物质准备:毛线、纸条、拼插玩具、穿线玩具、彩色笔等生活中常见物品;夹子、双面胶、胶棒等辅助材料;ppt,录音,音乐《一同去郊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怎样过河,引出什么是连接
(一同去郊游的音乐)教师带小朋友去科技馆,在去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我们顺利过河吧。
幼儿思考操作,用教室里的物品搭桥过河。
教师小结:一个一个相互连在一起就叫连接。我们刚才搭的桥就是用了连接的方法,桥是用一个个小椅子连接起来的,桥又把河两岸连接了起来。
二、尝试相同物体的连接——同类连连看
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
师:“好,科技馆到了!我们来看看科技馆的机器博士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瞧!有……(请小朋友自己说出来)”“这些东西跟我们平时在科技馆看到的可不一样,应该怎么玩呢,让我们来听听机器博士的要求吧!”
(外来音)机器博士:“哈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考考你们啦!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框里相同的物品连接起来。”
师:“机器博士的要求是什么?” 请个别幼儿重复要求。
教师强调“相同的物品”,并指出连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连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
2.交流分享,个别幼儿展示作品并介绍。重点探讨几种连接方法,如:接、插、串、夹、系等。
提问:你把什么东西连接起来了?用什么方法连的?
3.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哪些需要别的东西帮忙才能连接,哪些不需要别的东西帮忙就能连接?
三、尝试不用辅助物的连接——创意连连看
1.运用纸条操作连接
师:这些纸条是用什么连接的?(胶棒、胶带等等)
刚才,小朋友都是通过别的东西帮忙把纸条连接起来的,形状不一,非常棒!为你们自己鼓鼓掌吧!(话音刚落,传来了机器博士的声音)
“小朋友们,先别得意呢,我这儿还有一个更难的题:请你们不用别的东西帮忙,让纸条自己连接起来,看谁的方法最有创意,时间为两分钟。”
师作难状:唉?这个问题有点难!不能用胶棒和胶带,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两个纸条自己连接起来呢?请连接好的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放到前面来,并回到座位。(每人发两个纸条)准备好了吗?倒计时,开始!
2.请个别幼儿分享操作过程
提问:你是用的什么方法把纸条连接起来的?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分享自己的创意连接方法。
四、生活中连接的作用——神奇连连看
1.互相交流:你在教室中看见的连接有哪些?
2.让幼儿观看ppt,介绍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介绍:在我们的生活中,连接的作用是很大的。铁轨把两个城市贯通连接在一起,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连接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连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五、大家一起玩连接游戏——快乐连连看
请大家在建构区玩连连看的游戏:尝试为汽车连接起不同的路。
篇3:数字连连看大班教案
数字连连看大班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选择游戏的方式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新《纲要》指出:游戏活动应作为幼儿在园日常活动的.基本活动,另外,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分别运用了多媒体、数字头饰、操作盘等多种材料来丰富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游戏、动手操作来复习巩固数字10的组合。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包含有数字1到10的十张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2、1—10的数字头饰,其中数字5的头饰有两张。
3、数字连连看操作盘,连接棒。
活动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播放音乐课件《数鸭子》(每只小鸭子身上分别标有1—10,10个数字)
2、教师演示课件第一幅图,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些数字小鸭子,并且说出数字的名字。
3、依次演示课件其他9张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上的数字,并且说出与数字对应的象形,如:1像铅笔、2像小鸭。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二、游戏——数字娃娃对对碰
1、引导幼儿参与和数字做游戏。
2、10个小朋友分别戴上1—10的数字头饰,分别自我介绍自己是数字娃娃1—10。
3、全体幼儿认读数字娃娃头饰上的数字。
4、玩数字娃娃对对碰的游戏。(10的组合)
游戏过程:
教师先让数字娃娃10站在一边,然后让剩下的数字娃娃去找另一个数字娃娃,要求两个数字娃娃的头饰上的数字加起来是10,比如数字1要找数字9,数字2要找数字8等,找到以后肚子碰一下肚子,最后站到数字娃娃10的后面。找到最后幼儿会发现只有数字5没有找到,这时教师提醒幼儿去找事先躲起来的数字娃娃5,并总结出数字10的组合中5比较特殊,5和5组合在一起是10。
三、集体操作活动——数字连连看
1、出示数字连连看操作盘,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2、将加在一起和是10的两个数字卡片用连接棒连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展示连接作品,教师总结,结束教学活动。
篇4:大班科学领域
十堰市育苗幼儿园 何雪雁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对活动区里转动的“音乐盒”娃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玩“音乐盒’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疑问:“娃娃为什么能够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等等。本次活动正是从孩子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其实大班的幼儿对转动现象已经不陌生了,本次活动试图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引导他们探索如何让一种物体转动起来和尝试让两种物体配合转动起来的方法。并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物体转动的快乐。
2.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积累有关转动的生活经验。
3.探索让物体转动的方法,能够清楚地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可以旋转的物品、图片。
(2)各种废弃物品半成品操作材料若干,如:盒盖、饮料瓶、风车等。
(3)有关物体转动的视频材料。
活动过程:
1. 教师和幼儿跟随音乐一起转动,游戏导入活动。
2.尝试一种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并尝试让一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3)小结:转动和“力”有关。
3.尝试让两种物体配合转动起来的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并尝试让两种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互相讲一讲,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使它转动起来的?同伴间交流分享。
4.观看视频,提升幼儿生活经验。
教师小结:转动在周围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现象?观看视频,拓展孩子的视野。
2.生活中还有一些转动是我们感受不到的(如:地球的转动)。 活动点评:
在大班科学《有趣的转动》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废旧物品材料,引导幼儿进行了两次操作探索活动。第一次操作探索中是引导幼儿尝试让一种物体转动起来,从而感知转动与“力”有关;再次操作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尝试用一种物体帮助另一种物体转动进行深入探索,然后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生活中的转动现象,感受转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让教育回归幼儿
的生活。
1.活动材料丰富,有效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中提供的探究材料都来自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物、废弃物,但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不同的组合、搭配,出示时依活动展开的需要分层呈现,使材料很好的刺激、引导和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的探究在材料的引领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2.鼓励幼儿自主探究,主动获得有关经验。
活动中教师将材料呈现出来后鼓励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通过玩耍、尝试发现将材料转动的方法。探究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思考探究,自主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习的.实质。
3.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帮助幼儿提升了经验和相互学习与分享。 教师注重每次探究完成仔细表达交流,即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也有别幼儿提升经验,梳理自己的认识,该教师不但鼓励幼儿口头表达,大胆运用词句准确表达,还鼓励幼儿表演自己的玩法给大家看,边表演边表述能让幼儿更清晰的了解每个人的探究方法,提高了相互间交流、学习、分享的效果。
4.注重幼儿科学学习精神和态度的培养
该教师活动组织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如掌声鼓励表演介绍自己方法的小朋友;用歌声提醒幼儿整理自己实验用过的材料;有幼儿说“在家是妈妈给我搅鸡蛋”时及时用“爸爸妈妈多么爱我们呀!”的话语引导幼儿体会父母的爱等,都体现出该教师注重对幼儿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表现出教师良好的教育素养。
篇5:科学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玩水中发现水灌进瓶子与水从瓶子上小洞流出时水流的不同变化。
2、在玩水中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三大盆水;瓶身有一个洞的瓶子和瓶身有两个洞的瓶子,数量大于幼儿人数;记录表;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二、初次尝试玩水
1、提出要求:四人一组,用瓶子玩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拿瓶身有一个洞的瓶子玩水。
3、交流玩水过程中的发现:(1)把瓶子压下去灌水时瓶口有水泡泡冒出。
(2)瓶子灌水后一半沉下去,一半浮在上面。
(3)小洞里流出的水像喷泉。
4、教师示范玩水,要求幼儿观察小洞里流出来的水的情况:说一说,像什么?水流有什么变化?
三、再次玩水,证实猜测。
1、出示瓶身有两个洞的瓶子(一上一下),请幼儿猜测:瓶子灌满水后,两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水一样吗?哪个洞喷出的水远一些?
2、出示记录表:(?表示想,小手表示做)
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让幼儿说一说
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然后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操作,并提出问题:上面的水近,下面的水远,为什么?
四、小结
篇6:科学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
2、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萌发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幼儿记录用纸、笔;镜子若干;教师记录纸(大张)
活动过程:
一、比较镜子和勺子。
1、引导幼儿观察勺子与镜子。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镜子和勺子,请你仔细的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发现勺子与镜子成像的不同之处。师:为什么镜子和勺子照出来的人不一样呢?幼儿大胆猜测,讲述。教师可引导:我们一起来摸摸看,再仔细的看一看勺子是什么样的!镜子呢?幼儿再次交流。
4、教师小结:镜子的面是平的,而勺子一面是凹进去的(丰富凹面),一面是凸出来的(丰富凸面)那凸出来的那一面叫什么呢?用勺子玩“照镜子”的游戏,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
(1)引导幼儿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来照照自己,有什么发现?记录在纸上。师:现在就用勺子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看看用凹面照,人是什么样子的,用凸面呢?用勺柄呢?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提醒幼儿多照几次)
(2)幼儿交流观察记录的结果。
(3)教师小结: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头在下面,身体在上面;用凸面照出来的人,头在上面,身体在下面;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
二、迁移经验: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讲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其实凹面镜与凸面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呢!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
2、幼儿交流。
3、教师补充。
凸面镜:老花镜、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镜头、汽车(摩托车)后视镜、路况反射镜(交叉路口及山路转弯处设的凸面R)、商店墙角顶端装设的监视镜。
凹面镜:近视镜、散热镜、手电筒,探照灯,自行车尾灯,汽车灯、手电筒、车前灯。
篇7:科学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种子排列的结果。
2、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排列卡两张
活动过程:
一、种子分类。
1、“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2、请幼儿将蚕豆、黄豆、红豆分类,感知并交流每种种子的数量。
3、讨论:在一张纸上要同时记录三种种子的数量,怎样记才清楚?
4、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交流。
二、种子排队。
1、请幼儿将三种不同的种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队,要求一个挨一个排列整齐。
2、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3、讨论:为什么蚕豆排的最长,红豆最短呢?
4、记录排列的结果。
三、猜测并实践。
1、幼儿人手一张纸,纸上画有间隔数厘米的三条平行线,三条线的起点和终点一直。请幼儿猜测:把三种种子分别放在线上一个挨一个地排队(都从起点开始排),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长?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短?为什么?
2、幼儿自己尝试。
3、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原因,感受物体的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篇8:科学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纸圈魔术的秘密,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感受魔术带来的乐趣,并激发再次探究的欲望。
设计思路:
幼儿对一些神奇的事总是充满了好奇,就像是魔术表演,总能引起幼儿的阵阵惊叹声,也总能引发幼儿的共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是以魔术为载体,让幼儿体验魔术的乐趣,引发幼儿对魔术材料的观察和对事物细微变化的敏感度。活动通过教师的示范、幼儿尝试、讨论、观看多媒体等方式,让幼儿大胆表达魔术中的细微变化,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纸圈、纸条、剪刀、PPT、纸兔子
活动重点:学会纸圈魔术
活动难点:发现纸圈魔术的秘密
活动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都看过魔术表演吗?在哪里看的?是谁表演的?
2、今天姚老师也要来表演魔术,想看吗?
二、纸圈魔术
1、观看魔术,比较异同。
a、教师表演魔术并提问。
――猜猜看结果会是怎样的?
b、幼儿尝试。
――怎么会变成一个大圈的?你们来变变看。
c、比较发现异同并讨论。
――你发现的纸圈秘密是什么?
2、幼儿再次尝试。
a、观看PPT。
b、幼儿变魔术。
3、观看新魔术,大胆尝试。
a、观看魔术,发现纸圈的秘密。
――你发现了纸圈的秘密是什么?
b、个别幼儿尝试。
c、集体尝试变魔术。
三、设疑延伸
1、教师表演更高级的魔术。
价值分析:
通过谈话将幼儿吸引到今天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在不断的尝试操作中逐渐发现纸圈魔术的秘密。
通过观看兔子魔术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魔术的兴趣。
篇9:科学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做好记录。
3、有积极的探索兴趣,有大胆发言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份水,一份醋、一份油,备用的水、醋、油。
2、筷子若干
3、记录板、记录纸(带标记的)、黄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一杯水,一杯醋。
老师:老师这边有两个杯子,一杯是水,另外一杯里是什么呢?谁来猜一猜?
幼儿:是醋!
老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知道是醋了,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我是闻出来的。
老师:你们真棒,小鼻子真灵,一下子就闻出来了,这杯子里就是平时我们吃的醋。
2、老师:那如果把醋倒在水里,会怎样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幼儿:水会变成醋的颜色。)(老师:水和醋融在一起了)
3、幼儿操作并观察:醋倒入水中发生了什么?
老师:那究竟是不是和小朋友猜想的一样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和醋,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下,把醋倒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不过要记住在倒醋的时候要嘴对嘴慢慢的倒(老师示范),不要把杯子弄倒了。倒好了,你可以用筷子搅一搅,再观察。
4、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
老师:请你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
出示老师的记录现象示意图:小朋友把醋倒在水里,这样你们还能分清哪边是水哪边是醋吗?(不能)原来醋和水融在一起了。
二、第二次猜想。
1、出示油杯:老师这边还有一点油,那如果把油倒在水里,又会怎样呢?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大胆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再进行自由猜想的表述,
老师:老师先让你们的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那怎么记录呢?老师来说一说。
出示记录纸:看看纸上有什么?(?眼睛 两杯水)
老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把猜想记录在哪里呢?为什么?(记录在?的下面)
老师:请你们把凳子下的记录纸和笔拿出来,黄颜色的蜡笔就代表油。好,开始记录吧。
老师:先把记录好的纸放在腿的前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想的?
幼儿拿好自己的记录纸上来表述。
幼儿第二次操作,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老师:那是不是这样呢?等会儿老师还要让你们自己去试一下,看看跟你的猜想是不是一样。在做实验时,也要把油轻轻的倒在水里,然后用筷子搅一搅,最后蹲下身子观察,观察到的现象才准确。观察时要等几分钟再观察,等到水面不动了,你才能回来把你看到的记在眼睛的下面。
老师:我们要怎么观察?幼儿说一遍,老师补充一下。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
老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把你记录的结果跟后面的老师说一说,也可以贴到前面黑板上和其他的小朋友说一说。
让幼儿把带有标记的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让几个幼儿上来讲一讲。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我看到油在水的上面。
老师:那你刚才猜想的是什么呢?哦,原来猜想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再来试一试,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实验验证
小结:我们把油倒在水里,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都是油浮在水的上面。它们分成了两层,说明油是不溶于水的。
三、延伸问题。
老师:今天我们发现油是浮在水面上的,那能不能让油和水也溶在一起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来探讨,好不好?
篇10:大班科学《吹泡泡》
大班科学《吹泡泡》
设计意图:
儿童是天生的大自然和科学的爱好者,自然界中的无穷奥秘、生活中的奇妙现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是孩子议论的永恒主题。《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童年时期最好玩、最难忘的游戏之一。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洞洞和缝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
2.尝试改变物体,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3.体验吹泡泡的乐趣,萌发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有洞洞和缝隙的工具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活动难点:
尝试改变物体,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钥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树叶、泡泡液、盆、毛巾等。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基本部分:
激趣导入:
出示泡泡液,教师吹泡泡,幼儿观察,感受吹泡泡的乐趣。
师:泡泡是怎么出来的?
二、基本部分
(一)探索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1.猜想
出示钥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树叶,幼儿认识并大胆猜测哪些工具能吹出泡泡,教师与幼儿共同记录猜测结果。
2.验证
(1)提出操作要求:
五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液,不要对着同伴的脸吹泡泡。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3.小结
(1)观察对比记录表,讲述操作结果(对有异议的工具请幼儿现场试验。)
(2)交流:为什么有的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材料吹不出泡泡呢?(幼儿交流原因,教师引导发现钥匙、雪花片上都有洞洞,所以能吹出泡泡;而牙刷、梳子上虽然没有洞洞,但有缝隙,所以也能吹出泡泡。)
(3)教师小结:只要有洞洞和缝隙的物体都能吹出泡泡。
(二)尝试改变物体,动手制作泡泡器。
1.激发幼儿制作泡泡器的欲望。
2.交流方法(引导幼儿将学会的经验加以运用,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东西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吹泡器。)
3.幼儿动手制作,教师观察,给予有困难的孩子帮助。
4.交流分享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使用各种工具吹泡泡,知道了生活中许多有洞洞、有缝隙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还知道了有些材料本来不能吹出泡泡,但经过小朋友动脑筋,也能变成好玩的吹泡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都能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找一找,试一试吧!
★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
★ 大班教案科学
★ 大班科学教学计划
★ 科学睡眠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连连看(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