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并非薄荷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颜杲卿骂贼的历史典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颜杲卿骂贼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颜杲卿骂贼的历史典故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音gǎo)卿。
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gǎo)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员袁履谦向叛军假投降。安禄山仍旧让他守常山,但是心里不放心,一面把颜杲卿的儿子、侄儿带到军营里做人质,一面派了一个叛将守在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下洛阳之后,颜杲卿决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派人跟颜杲卿联络,要他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
颜杲卿打听到守井陉关的叛将是个糊涂的酒鬼,就假传安禄山的命令,派人带了美酒好菜去慰劳他,等叛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把叛将杀死,占领了井陉关。
颜杲卿攻下了井陉关,士气振奋。第二天又接连活捉了两名叛将。颜杲卿派人分头到河北各郡去告诉官吏说:现在朝廷派出三十万大军讨伐安禄山,已经出了井陉关,早晚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禄山胁迫叛变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赏;如果顽抗,罪加一等。
河北各郡官员一听到安禄山站不住脚,都纷纷响应颜杲卿。河北二十四个郡,有十七个郡又站到唐军一边来。
安禄山正准备向潼关方向进兵,一听到河北各郡都响应颜杲卿,后方不稳,只好改变主意,回到洛阳。他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
颜杲卿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是起兵只有八天,常山周围的防御工事都没修好,兵力又少,怎样敌得过两路叛军!叛军到了常山城下,颜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将王承业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军把常山紧紧围困,颜杲卿带领常山军民拼死抵抗了四天,城里粮食断了,箭也完了。常山终于陷落在叛军手里。
史思明纵容叛兵杀害了一万多常山军民,又把颜杲卿、袁履谦抓起来,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
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跟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把你提拔为太守,为什么反叛我?”
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着说:“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有哪点对不起你?我为国除奸,恨不得斩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颜杲卿、袁履谦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们。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仍旧痛骂安禄山。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
袁履谦看到颜杲卿受刑的惨酷情景,气得自己咬碎舌头,连血带舌喷在旁边一个叛将的`脸上。
颜杲卿、袁履谦骂不绝口,一直到他们咽气。
颜杲卿从起兵到失败,虽然只有十几天,但是他们的抵抗,拖住了叛军的兵力,为唐王朝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他们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击叛军。
颜杲卿被杀后一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出兵井陉关,打退叛军,收复常山。接着,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带领精兵到常山和李光弼会合。河北的一些百姓受尽安禄山叛军掳掠的痛苦,听到郭子仪、李光弼大军打过来,自发集合起来,修筑营垒,抵抗叛军;等郭、李大军一到,就参加了大军队伍。郭、李两支大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接连打击安禄山叛军,河北十几个郡重新回到唐军手中。
河北大捷,截断了叛军的后路,叛军军心动摇。安禄山大起恐慌,埋怨谋士高尚、严庄说:“几年来你们劝我起兵造反,说这是万全的计策。现在西边打潼关,几个月也打不进去;北边的路也被截断。我们困守在这里,叫什么万全!”他打算放弃洛阳,逃回范阳去。
正在安禄山进退两难的时候,唐王朝统治者自己却替叛军打开了潼关大门。
篇2:颜杲卿,颜杲卿文天祥,颜杲卿的意思,颜杲卿赏析
颜杲卿,颜杲卿文天祥,颜杲卿的意思,颜杲卿赏析 -诗词大全
颜杲卿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
胡雏一狼狈,六飞入西川。
哥舒降且拜,公舌膏戈a。
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
篇3:车夫骂宰相的历史典故
车夫骂宰相的历史典故
杨再思简介
杨再思是唐朝宰相,他出身世家,父亲杨行表曾经担任长安尉;祖父杨岐曾担任吕州刺史。杨再思年轻时考中明经科,担任玄武县尉。延载元年,杨再思官至鸾台侍郎,成为宰相。证圣元年,杨再思改任凤阁侍郎,不久又升为内史。神功元年,在契丹作乱的前提下突厥默啜可汗求取领土、谷种、农器。杨再思认为不应该再树强敌,遂建议武则天同意突厥默啜可汗的请求。武则天采纳了杨再思的建议,之后,突厥势力得到增强。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任命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并兼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六月,杨再思升任中书令,后又改任侍中,进爵郑国公。神龙二年,武三思诬陷驸马王同皎谋反,李显命令杨再思受理此案。杨再思毫无作为,致使王同皎被处斩,为天下人所不耻。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李翱认为杨再思是奸佞之臣,在他的身上也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典故。譬如:“车夫骂宰相”、“跳高丽舞”、“莲花似六郎”等等。在唐朝武周这一特殊时期,杨再思凭借他的圆滑的为人处世和过人的学识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他早年担任玄武县尉,不久变升为御史大夫。延载元年,担任鸾台侍郎。神龙元年,担任中书令,进爵郑国公。景龙三年,杨再思升任尚书右仆射,死后被追赠并州大都督,谥号恭。
杨再思的故事
杨再思,字再思,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他出身世家,父亲杨行表曾经担任长安尉,祖父杨岐担任吕州刺史。那么,关于杨再思的故事有哪些呢?
杨再思雕像
杨再思年轻时考中明经科,被授为玄武县尉。在他担任县尉期间,入京公干。他在入住一家客栈时,行李被小偷偷去。当他把小偷抓住时,并未把小偷送进衙门而是说到:“你是因为贫困才偷东西的。你把我的公文留下,其他的都拿走吧。”此后,杨再思没有提及此事,只是借钱返回县里。
杨再思担任宰相期间,长安发生水灾,致使城中泥泞不堪。然而杨再思身在其位却不谋其职,他只是闭门祈福。后来上朝时,由于天气原因他的牛车陷在泥中拉不出来。车夫忍不住埋怨杨再思作为宰相,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闭门不出。杨再思派随从对他道:“这主要是因为你的牛瘦弱无力,可不能全怪宰相啊。”
司刑少卿桓彦范曾经公开弹劾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武则天不想惩处张昌宗,便故意问当时的宰相杨再思说:“张昌宗对国家有功吗?”,杨再思急忙谄媚地说:“张昌宗曾炼制丹药,陛下服后圣体安康,这是莫大的功劳。”武则天大喜,让张昌宗官复原职。后来,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嘲讽杨再思。由于,张昌宗容貌俊美,深受武则天的宠幸,人们都称他面似莲花。杨再思却道:“都说六郎(张昌宗小名)面似莲花,我认为应该是莲花似六郎。”
杨再思担任唐朝再向十余年,深谙官场之道,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杨再思的评价
杨再思,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担任唐朝宰相十余年。他官运亨通,在唐朝很多次政治斗争中始终屹立不倒,死后,被追赠为并州大都督,谥号恭。那么,人们对杨再思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杨再思故居
杨再思在年轻的时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玄武县尉。延载元年,杨再思官至鸾台侍郎,成为宰相。证圣元年,杨再思改任凤阁侍郎,不久又升为内史。神功元年,在契丹作乱的前提下突厥默啜可汗求取领土、谷种、农器。杨再思认为不应该再树强敌,遂建议武则天同意突厥默啜可汗的请求。武则天采纳了杨再思的建议,之后,突厥势力得到增强。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任命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并兼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六月,杨再思升任中书令,后又改任侍中,进爵郑国公。神龙二年,武三思诬陷驸马王同皎谋反,李显命令杨再思受理此案。杨再思毫无作为,致使王同皎被处斩,也是因为此时,惹得天下人怨恨。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李翱曾评价他为“奸邪之臣”。
杨再思担任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但他身在其位,不谋其职。他一生唯唯诺诺,只想明哲保身,从未举荐人才,一味迎合皇帝。政治家、史学家刘昫曾这样评价杨再思——“再思自历事三主,知政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然恭慎畏忌,未尝忤物。”
篇4:夺笏击贼的历史典故
势力相继而起,终于发生了安史叛乱。前后历时七年,才平定下去。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当时,唐朝统治者已无力扭转藩镇割据的形势,皇帝委派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实力渐渐强大,所以他们觊觎更高权力。安史之乱后,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反唐,小规模的叛乱不断发生。
卢龙节度使朱泚也蠢蠢欲反。在朱泚手下任司农卿的'段秀实和好友刘海宾、姚令言等密商,准备杀了朱泚,阻止反叛。有一天,朱泚召段秀实、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等人紧急议事。段秀实就在朱泚身旁的位子上坐下。
朱泚见人到齐,就直入主题。当他提到准备谋反篡位时,段秀实遏制不住自己,立刻跳起身来,一把抓住源休的手腕,夺过他手里的象牙笏,冲到朱泚面前,朝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大骂道:“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为万段,岂能随你谋反!”
段秀实用笏板猛击朱泚的头颅,朱泚忙用手臂拦挡,仍被笏板击中额头,顿时流血满面,跌倒在地。
效忠朱泚的源休等人一时惊慌失措,不敢还击。而刘海宾等忠于朝廷的将领由于事出突然,没能赶来。
段秀实指着源休等说:“我不同你们谋反,为何不杀我?”
众叛党这才一拥而上,把段秀实杀害了。
不久,刘海宾、姚令言等均遭朱泚杀害。
后来,“夺笏击贼”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忠臣为国誓死捐躯。
篇5:元伯巨卿,鸡黍之交历史典故
元伯巨卿,鸡黍之交历史典故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篇6:元伯巨卿,鸡黍之交历史典故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倒绷孩儿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沆瀣一气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 ”。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名落孙山
吴地有人名孙山,为人滑稽多智。试期至,离乡赴他郡应举,乡邻中有人托其携子同往应试。试毕,乡邻子落第,孙山居榜末,先期回家。乡邻探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诗两句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因称考试落第为“名落孙山”。诗文中常用,通俗小说中尤多用此典。(典见《过庭录》)
梁州梦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为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两人友谊深厚,常以诗文互相酬和,世称“元白”。元稹任监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诗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属陕西,即梁州境)旅次梦与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梦》诗云:“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后人形容知友梦魂相交,常引此佳话。(典见《本事诗》)
东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骑瘦马赴朝。正逢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见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从者传言:“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年少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东涂西抹,本指妇女装饰,薜逢以此为喻,说自已少年时也曾凭文章取过功名,新科进士何足为奇。后以“涂抹”为自谦诗文拙劣之词,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锦囊贮诗
中唐诗人李贺,为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是儿要呕出心乃耳。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锦囊又称奚囊。杨维桢《感怀》“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唐书?李贺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鸡肋糜人
三国魏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汉中,刘备据平阳坚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还军。适逢军将问军中口令,遂随口云:“鸡肋”。众官属莫知所谓,独杨修已解其意,整装待发。问之,则曰:“夫鸡肋,弃之为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返也。”后因以“鸡肋糜人”喻虽嫌乏味却又不忍舍弃之物。唐罗隐诗:“鸡肋曹公怒,猪肝仲叔惭”,即直咏其事;宋苏辙诗:“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羊毛尚黾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注引《九州春秋》、《后汉书?杨震传》)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置锁无人。惆怅之余,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后不复再见的怅惘心情。白仁甫、尚仲贤均有《崔护谒浆》杂剧演此事,明清传奇中亦有《题门记》、《人面桃花》等剧,皆本此。(典见《本事诗》、《唐诗纪事》及《全唐诗话》等)
本色当行
宋代诗人陈师道曾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意为苏轼作词,亦如韩愈作诗,虽好而不是词的本味,惟有秦观、黄庭坚之词,方是作词正道。同时的晁无咎却说:“苏词虽稍不谐律吕,盖横放杰出,曲子中缚不住者;而黄山谷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南宋诗论家严羽要求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即本陈、晁两家之说。本色即诗文体裁的本味;当行,犹言内行。后来诗文中常用“本色当行”形容恪守体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见《后山诗话》、《滹南诗语》、《沧浪诗话》)
★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
★ 天女散花历史典故
★ 大公无私历史典故
★ 草木皆兵历史典故
颜杲卿骂贼的历史典故(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