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Pumpk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大气的压力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大气的压力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出示利用大气压力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其它物体)。(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
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
(1)讲述: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先不要松手)
(3)提问: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
(4)学生分组实验。(同上)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
・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是什么力量把纸板压得紧紧的?(希望学生能说出是大气压力)空气的压力是往什么方向压的?(启发学生说出是由下往上压)
(7)学生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把自然实验盒中的注射器拿出来,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口,把活塞往外拉。
(8)汇报实验结果:能把活塞拉出来吗?拉活塞时,你有什么感觉?
(9)讨论:
・为什么活塞拉不出来?是什么力量把活塞压得这样紧?(空气的压力)
・空气的压力是向什么方向压?(启发学生说出是自上往下压)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点?说明什么?
(10)学生汇报。
(11)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空气的压力。在地球周围乌黑丰一层顾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所以人们又把空气的压力叫做大气压力。(板书课题。)大气层中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
2、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1)讲述:刚才,用杯子、纸板做实验时,有的大气压力是由下往上的;用注射器做实验时,有的同学说大气压力是由上往下的。大气压力到底是向着哪个方向呢?为了弄清这个总是
们再来做个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照实验1的方法,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一纸板倒过来。使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纸板会掉下来吗?
(3)讨论: 这说明什么?
(4)教师小结:实验说明,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也就是说,一个在空气中的物体,它的'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的压力。
(5)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空白。
以上实验说明: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3、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之大。
(1)出示投影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2)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实验,发生在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当时的市长是葛利克,他是一个学者。有一天,他把德国皇帝和仪员们请来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了两个直径约360毫米的空心半球,把它们合起来,通过一个小孔把球里的空气抽去,再塞住小孔。然后在球的两边拴上绳,套上马,向两边拉。开始,每边用一匹马拉,拉不开,然后每边用二匹马拉,还拉不开……一直增加到每边八匹马,才勉强把铜球拉开。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大气有压力,而且压力很大。
(6)同学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气压力很大,为什么我们还感觉不到,不会被大气压力压扁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小结: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大气压力,是因为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身体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压力,这些压力相互抵消了。
4、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
(1)提问:现在,谁能解释按在玻璃上的这个塑料挂钩为什么掉不下来呢?臬才能使这个塑料挂钩吸得更紧一些,挂的东西更重?为什么?
(2)讨论: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大气压力做事的例子吗?
(3)出示大气压力的应用投影。
(4)观察、讨论:图中是什么东西?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力的?
(5)讲解:图中几种东西的原理。
巩固、应用
1、讲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和大气压力的应用。
2、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结论。
机动实验:
把两块玻璃片在水中压在一起,从水中拿出来,不许把玻璃片向前、后、左、右拉动,能把两块玻璃片拉开吗?这是怎么回事?
篇2:《大气压力》
1.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篇3:《大气压力》
(一)实验导入:
(3个实验)前1、2两个实验,使学生对压力有亲身体验和认识,为研究“压力”做铺垫。
1.手拖文具盒,你的感觉如何?(文具盒对手有压力。)
2.手拖盛水的饭盒,你的感觉如何?(有压力。)师问:通过实验你们知道,文具盒、盛水的饭盒都有压力,那么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呢?(把学生带入研究科学的情境中去。)
3.师生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有初步感知和认识,为研究大气压力做铺垫。仪器:注射器、250克重物
(1)老师做实验:把注射器倒立,活塞自由落下,又把出口处用手堵住,活塞却没有掉下来,为什么?(继续探究)
(2)学生实验:(照此方法)激发兴趣,先后挂一个、两个......钩码都没有掉下来。讨论:活塞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师导:肯定有一种向上的力压住活塞。大家想一想,活塞的下面有什么?(生答:“有铁块”。)是铁块压住活塞吗?(生答:“不,是空气。”“是空气压住了活塞”。“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对,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存在吗?导入新课(板书)。
(二)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大气压力:
(1)大气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周围包围一层厚厚的空气,约二、三千公里厚,越接近地面空气越稠密,越接近高空空气越稀薄,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
(2)大气压力:空气虽然很轻,但大气层厚了,它的压力还不小呢。地球上的万物都要承受大气层的.压力,大气层的压力叫大气压力。(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概念有初步认识。)师导:那么大气压力真的存在吗?它的方向如何?(揭示本课重点。)
板书:①大气压力的存在②大气压力的方向
2.实验探究:
(师生实验)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关键。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的做法是先由老师准确、无误、规范、现象明显地做大气压力实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大气压力是存在的以及大气压力的方向,然后由学生照此方法做实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这一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二是让学生对实
[1] [2]
篇4:大气压力在哪里 论文
大气压力在哪里 论文
“倒”空气在大脸盆里装上大半盆水,将一只玻璃杯浸在盆里,并使玻璃杯里装满水,然后把它倒扣在盆底下。将另 一只玻璃杯底朝上,倒扣在水里,且不让它碰到盆底(你可以看到,水并没有涌进去,因为空气占据了玻璃杯 里的全部空间)。把第一只杯子稍稍提起,将第二只玻璃杯挪到第一只玻璃杯跟前,使它稍微倾斜一点,让杯 口从下面紧挨着第一只杯口。当你倾斜第二只玻璃杯时,里面的空气将化为气泡上升到第一只玻璃杯里,排挤 出那里的水,第二只杯中的`空气就这样被“倒”入第一只杯中了。
附图{图}
实验原理:因为空气不溶解于水,而且比水轻得多,第二只玻璃杯里的空气被周围的水和大气压进了第一 只玻璃杯。
神秘的乒乓球
用胶布把乒乓球粘在30厘米长的绳子的一端。拎着绳子的另一端,将乒乓球拿到自来水龙头下,拧开水龙 头,让自来水冲在乒乓球上,然后慢慢地把绳子引向一侧,离开自来水。乒乓球会随着绳子离开自来水吗?不 ,乒乓球不仅没有离开水,反而好像被水“吸引”住了。很快,绳子就与自来水的水柱形成了一个角度。
附图{图}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冲在乒乓球上的水的压力,比周围空气的压力小得多。因此,大气压力不断地把乒 乓球朝压力较小的区域里推。
“撬不动”的纸
将薄木板(90cm×100cm)放在桌子上,留出10 厘米长度的木板露在桌子外边。然后把四张报纸叠放在桌 子的那部分木板上,用手抚平那几层报纸,使它们紧贴在木板和桌面上。然后用你的拳头或木棒,猛击露在桌 外的那部分木板。这样,即使把薄木板击断了,报纸也不会飞到空中去。
附图{图}
为什么呢?通过计算可知,一张普通报纸约0.2平方米, 所受大气压力≈2吨。可见,在铺开的报纸上,空 气能向它施加近2吨的压力,显然你是“撬不动”的。
篇5:《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大气压力?
2.大气压力的存在。
3.大气压力的方向。
三、教学关键
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四、教学准备
教师:注射器、重物、玻璃杯、硬纸片、马德堡半球、大试管、玻璃管、塑料衣钩。学生:注射器、钩码、玻璃杯、硬纸片、盛有水的水槽、墨水、拔火罐。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3个实验)前1、2两个实验,使学生对压力有亲身体验和认识,为研究“压力”做铺垫。
1.手拖文具盒,你的感觉如何?(文具盒对手有压力。)
2.手拖盛水的饭盒,你的感觉如何?(有压力。)师问:通过实验你们知道,文具盒、盛水的饭盒都有压力,那么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呢?(把学生带入研究科学的情境中去。)
3.师生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有初步感知和认识,为研究大气压力做铺垫。仪器:注射器、250克重物
(1)老师做实验:把注射器倒立,活塞自由落下,又把出口处用手堵住,活塞却没有掉下来,为什么?(继续探究)
(2)学生实验:(照此方法)激发兴趣,先后挂一个、两个......钩码都没有掉下来。讨论:活塞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师导:肯定有一种向上的力压住活塞。大家想一想,活塞的下面有什么?(生答:“有铁块”。)是铁块压住活塞吗?(生答:“不,是空气。”“是空气压住了活塞”。“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对,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存在吗?导入新课(板书)。
(二)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大气压力:
(1)大气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周围包围一层厚厚的空气,约二、三千公里厚,越接近地面空气越稠密,越接近高空空气越稀薄,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
(2)大气压力:空气虽然很轻,但大气层厚了,它的压力还不小呢。地球上的万物都要承受大气层的压力,大气层的压力叫大气压力。(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概念有初步认识。)师导:那么大气压力真的存在吗?它的方向如何?(揭示本课重点。)
板书:①大气压力的'存在②大气压力的方向
2.实验探究:
(师生实验)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关键。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的做法是先由老师准确、无误、规范、现象明显地做大气压力实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大气压力是存在的以及大气压力的方向,然后由学生照此方法做实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这一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二是让学生对实验现象作更进一步观察分析、验证。(1)老师实验:把杯中注满水,用吹塑纸盖紧杯口,倒立。师问:有什么现象?(杯中的水没有流出来。)讨论:杯中的水为什么没流出来?师导:这是来自下方的大气压力向上压住了吹塑纸,所以水没有流出来。教师继续把杯口朝向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杯中水会怎样?(水仍然没有流出来。)师指导归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压力分别压住了吹塑纸,所以杯中的水没有流出来。
(2)学生实验:照上述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实验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实验时老师加以指导、纠正,并鼓励做得好的同学,让他们进一步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验证。
(3)学生继续实验:仪器:马德堡半球。方法与过程:老师把两个空心半球合对,把空气挤出去,让每边各一个学生拉,拉不开,每边再分别加到2、3、4......名学生仍拉不开,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回答:是大气压力。)老师补充说明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压力,紧紧地压住了两个半球的原因。通过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求乐,从中领悟到:大气压力存在,大气压力很大,并来自四面八方。
3.归纳总结:
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①大气压力存在。②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这个归纳总结是在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认识客观自然现象,完成了认识过程。
4.巩固运用:
使学生对知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即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1)师生讨论:大气压力在生产活动中的运用。(方法:学生先谈,老师启发、指导。)应用:①用自来水笔抽墨水;②用注射器抽药水;③拔火罐;④抽气筒;⑤旅行塑料衣钩;⑥打点滴用的滴管。
(2)巩固练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利用观察、回忆实验、提问、投影练习等手段获得反馈信息,并随时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矫正,保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①用两头开口的玻璃管,一头用手堵住,另一头插入水中,提起来,有一段水柱存在,为什么?怎样使水柱落下?这一环节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大气压力应用;巩固理解来自下方的大气压力托住水柱所以水没有流下来,而手指松开,来自上、下方大气压力互相抵消,水柱落下来,为最后质疑打下了基础。
②投影:实验题:杯子倒立,水流不出。a.让学生标器材名称。b.杯口朝上、下、左、右、前、后杯中的水会怎样?说明什么?选择填空:大气压力越到低处,大气压力越,越到高处,大气压力越。(大、小)
③求疑质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设计紧扣教材的“双基”题,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求疑,最后教师质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既然大气压力之大,为什么我们人没有感觉到?(教师质疑,扩展知识。)
b.通过本课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请提出。(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c.教师做一个既有趣又符合本课知识并较难的实验,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篇6:大气压力教学反思
大气压力教学反思
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是它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大气压力更是无法想象其存在。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本课进行了两个实验活动,即在玩一玩吸盘中发现被牢牢吸在物体上的密秘;又通过猜测和实际挂一挂的活动,亲身体会到一个小小吸盘,却有大大吸力的.神奇所在--大气压力的存在。
选择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木板、玻璃、瓷砖,吸盘等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物体,在选择木板时有意识的选择了表面比较粗糙的和表面油漆过很光滑的。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是木板实验数据却相差很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引发了思考:只要是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并尽量挤走吸盘里的空气,就会让吸盘牢牢地吸在上面。这同时也体现了大气压力神奇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深深体验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以及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外,选择挂的物体用什么材料也进行了探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安全和易准备两个方面考虑,选择了饮料瓶来做所挂物体,不仅能让学生准备,而且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
篇7:《大气压力》教学反思
赵义华老师上的《大气压力》这节课用情景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老师为学生提供较充欲的自主探究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做吸盘能牢牢地吸在玻璃板上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白了是因为受大气压力的缘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实验小组都有小组长,由小组长做好小组的安排,实验、讨论,共同探究,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并且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承认。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开放、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获得成功与自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和谐、平等、开放的科学探究环境,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发言还不够热烈。教师应让学生多讨论,让学生多举手发言,老师对回答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鼓励。
篇8:《大气压力》教学反思
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是它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大气压力更是无法想象其存在。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本课进行了两个实验活动,即在玩一玩吸盘中发现被牢牢吸在物体上的密秘;又通过猜测和实际挂一挂的活动,亲身体会到一个小小吸盘,却有大大吸力的神奇所在――大气压力的存在。
选择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木板、玻璃、吸盘等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物体,在选择木板时有意识的选择了表面比较粗糙的和表面油漆过很光滑的。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是木板实验数据却相差很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引发了思考:只要是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并尽量挤走吸盘里的空气,就会让吸盘牢牢地吸在上面。这同时也体现了大气压力神奇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深深体验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以及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外,选择挂的物体用什么材料也进行了探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安全和易准备两个方面考虑,选择了钩码所挂物体,老师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运用大气压力的实例,有学生提出,我们生活中用吸管喝饮料,我就让学生出来示范给同学看,学生观察杯子的变化,还讨论是什么东西使杯子变化的,有同学还举出“拔火罐”能吸在身上等例子,有的学生平时留意日常生活的实例较少,也有的学生只注意看同学实验,自己较少动手,缺乏探究知识能力我想其原因一方面是班额大;另一方面主要源于平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没有用一些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评价。这将是我今后需要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篇9:大气压力的作文400字
有关大气压力的作文400字
读了《一堂实验课》这篇作文后,我怀疑球外大气压真的能将两个半球压在一块儿。
今天我把大气压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结果吗?慢慢看吧。
放学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做大气压力的实验,我先拿出两个铁的`半球,这两个半球大小一样,空心的,半球顶部拴了根粗绳。开始了,我从气孔中慢慢抽出空气,又赶紧用橡皮塞塞住气孔。最后,用铁球。朋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看他们那么乱,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排好,按次序来。我一声令下,第一个就使劲地往旁边拉,铁球就像铸在一起,纺丝不动。我们都为他加油,可最后还是没有拉开。第二个人上场了,他用力拉了好几分钟,都没拉下来。这时,我火冒三丈,一会儿用牙咬,一会儿用文具盒打,还用石头打,都没变成两半。就这样,一个个的都失败了。还有最后几个人了,鸦雀无声,一个都不敢拉,他们暗想,就这么个铁球,竟然没有拉下来。我想,书上的办法说不定真的有用,我胆怯地碰了碰绳子,朋友们给了我勇气,我拔开橡皮塞,这时只用很小的劲就拉开了铁球。
事后,大家问我:“为什么能拔开?”我却说:“天机不可泄漏。”
篇10: 大气压力实验的日记
今天上科学课时,李老师拿来一个红色的脸盆,上面放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问:“哪个同学能把装满水的杯子倒过去,并保证水不漏出来?”“手盖在上面倒过来”,一位同学大声喊到。另一位同学抢着说:“用塑料薄膜盖住倒过来。”李老师倒过来一试,结果都败下阵来。同学们摸着脑袋,都想不出什么妙计来。
就在这时,要李老师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枚大头针,装模做样地说:“只要在纸上扎几个孔,水就不会漏出来了。”同学们小声嘀咕着有的说可能有的说不可能。这时,李老师已把那张纸扎成了麻花脸,把扎满小洞的纸放在杯口上,同学们目不转睛好奇地盯着杯子等待奇迹发生。只见李老师一只手轻轻地按在上面,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杯子,快如闪电地把杯子一倒,然后慢慢地放开,奇迹啊水真的没有漏出来。“成功了”。同学们大声地叫起来。咦,倒过来的杯子水为什么没漏出来呢?大家都感到好奇时,李老师告诉我们:“水是有张力的.,会形成一层薄膜把小孔挡住,在大气的压力的作用下,水就不会漏出来了。”
通过实验,我们体会了动手做实验的乐趣,还能学本领、长知识,真有意义。
篇11: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大气压力在哪里》
【有益的学习经验】
1、感知大气压力的存在。
2、学习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感受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4、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吸管、气球、乒乓球、小碗、打气筒、大水盆、饮料瓶、酸奶盒、吹风机、空气炮、纸制小猪小伞、小礼花。
2、录像带、磁带。
【活动与指导】
活动一:到“淘气堡”去作客。
律动入场。(在淘气堡里有许多好玩、淘气、有趣的事情发生,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将气球松开气口,观察气球漏气时在空中的状态。设问:气球是如何变大的,又为什么会在空中跳舞,我们一起到淘气堡里揭开这个秘密吧。
活动二:悬在空中的乒乓球(小魔术)
将一只乒乓球放在打开的吹风机上,它就会悬浮在空中。请幼儿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揭密:因为乒乓球被气流顶起来以后,下面连续不断的气流使球掉不下来。外侧的气流又会包住球,使它不被吹走。
关注点:幼儿是否对实验感兴趣,是否好奇。
活动三:运乒乓球游戏
每人一个吸管、一个小碗,以接力的形式把乒乓球从一个碗里运到另一个碗里,看哪组想的办法多,运的快。
关注点:幼儿是否能开心游戏,努力创新,与同伴合作。
活动四:探索游戏“淘气堡”的秘密。
幼儿自由选择,参与四个科学小实验。
1、小伞飞起来。将小伞放在瓶口,双手用力拍瓶两侧,小伞就会飞起来。
2、自制小喷泉:将两个扎有多个小孔的`酸奶盒浸在水中,用力挤压叠放在一起的酸奶瓶,压力会使水流从小孔中喷射出来。
3、赶小猪:把纸制小猪放在桌上,将瓶口对准小猪,两手用力挤压瓶子,气流会使小猪动起来。
4、充气气球跳跳舞。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然后松开气口,感知充气过程中大气压力的存在。
关注点:幼儿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并能主动探索,动脑筋想办法。
小结:我们今天做的这些小实验、小游戏、小魔术都是大气压力的作用。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好帮手。
活动五:观看录像片《幼儿园里故事多》
录像内容(小朋友玩的空气炮、水枪、车胎打气、测量血压、吸饮料、喷雾器)
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大气压力帮助下做的事情。喷洒农药、投放吸盘、灌墨水、打针、压力暧瓶、喷香水等、抽水机、大庆的采油井。
关注点:是否能理解和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六:喷礼花,感受成功的喜悦。小朋友们一起跳舞离开淘气堡。
篇12: 大气压力实验周记400字
大气压力实验周记400字
今天上科学课时,李老师拿来一个红色的脸盆,上面放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问:“哪个同学能把装满水的杯子倒过去,并保证水不漏出来?”“手盖在上面倒过来”,一位同学大声喊到。另一位同学抢着说:“用塑料薄膜盖住倒过来。”李老师倒过来一试,结果都败下阵来。同学们摸着脑袋,都想不出什么妙计来。
就在这时,要李老师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枚大头针,装模做样地说:“只要在纸上扎几个孔,水就不会漏出来了。”同学们小声嘀咕着有的.说可能有的说不可能。这时,李老师已把那张纸扎成了麻花脸,把扎满小洞的纸放在杯口上,同学们目不转睛好奇地盯着杯子等待奇迹发生。只见李老师一只手轻轻地按在上面,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杯子,快如闪电地把杯子一倒,然后慢慢地放开,奇迹啊水真的没有漏出来。“成功了”。同学们大声地叫起来。咦,倒过来的杯子水为什么没漏出来呢?大家都感到好奇时,李老师告诉我们:“水是有张力的,会形成一层薄膜把小孔挡住,在大气的压力的作用下,水就不会漏出来了。”
通过实验,我们体会了动手做实验的乐趣,还能学本领、长知识,真有意义。
篇13:神奇的大气压力作文700字
神奇的大气压力作文700字
“太棒了,我们成功了!”暑假的一天,从疯狂科学兴趣的教室里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做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神奇的大气压力。
我们每一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个装了半盆水的'塑料水槽、两个小烧杯、一个集气瓶、一张塑料片和一张硬纸片。只见老师先演示了这个实验,接着老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集气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住瓶口,再用手掌轻轻按压硬纸片,翻转集气瓶,水不会往下流呢?我们个个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过一番苦思冥想,谁也答不出这个科学问题。于是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自去寻找答案。
我和小皓先把集气瓶装满水,再用塑料片把瓶子口盖上,然后笨手笨脚地翻转集气瓶,可能是因为我们第一次做这个实验过于紧张,所以一不小心水洒在桌面上了,令我们哭笑不得。
老师便悄悄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不要紧张,慢慢地去做,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老师的话像给我们打了气似的,让我们顿时信心百倍地向困难进攻。我们再一次把集气瓶装满水,接着,我们用塑料片把瓶口盖住,小心翼翼地把瓶子倒过来,果然水没有流出来。我们再一次大胆地尝试,把瓶子装满水,用硬纸片片盖住瓶口,快速把集气瓶倒过来,结果水也没有流出来。就在我们实验成功的瞬间,老师马上跑过来,用手机拍了下来了我们那兴奋不已的那一刻。顿时,我们心花怒放,老师也欣慰的笑了。
实验做完了,应该是解开科学谜团的时候了,实验让我们明白了一切。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科学道理。不管是纸片,还是塑料片也好,它们可以托住集气瓶里的水,这是神奇的大气压力的缘故,纸片下方的大气压力支撑住了纸,故水就不会往下流了。
今天的这个实验包含了得许多科学道理。以后,我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多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长大后用科学知识来造福人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篇14:我发现了大气压力的秘密小学四年级作文
我发现了大气压力的秘密小学四年级作文
星期六晚上,我去红蜻蜓作文班学习。黄老师要给我们做一个实验。她拿出了一个大袋子,故意卖了个关子,问:“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小金鱼,有的说是玻璃杯……老师终于揭晓了答案:一个玻璃杯、一个盆、一个水壶和一些纸。我很奇怪:老师葫芦里装什么药?老师说:“你们看看吧。”说完,就开始做实验了。
老师往玻璃杯里倒了满满一杯水。拿出一张纸,小心翼翼地盖上去,用力一按,再把杯子慢慢地倒转过来,为了防止洒水,老师还在杯子下面放了盆子,再将按着的手慢慢地移开。这时,奇迹发生了!纸居然没有掉下来,克服了地心引力!我们睁大眼睛,不敢相信。这是为什么呀?老师笑了笑,说:“这是因为空气对物体存在压力,即大气压力。纸之所以不会掉下来,是因为大气压力把纸压在杯口上,纸不会掉下来,水也就不会从杯子里流出来。”“喔!是这样!”我感叹道。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明白了只要是有心人,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科学。
篇15:论文通用格式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下面我们一起俩了解一下毕业论文的具体格式是怎样的吧。
全文1.25倍行距
标题(三号宋体,居中,加粗)
【说明:[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必须要有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Tel);(E-mail)。
导师姓名(联系人),性别,职称,硕(博)士生导师,(Tel);(E-mail)。]标题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泛指性很强的词语(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而用名词性短语,也不用“……的研究”,“基于……”)。】
作者11,作者22,作者31,……(四号楷体,居中)
(1. 学校 院、系名,省份 城市 邮编;2. 单位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五号楷体,居中)
摘要:(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小五号楷体)
【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摘要长度200~300字。摘要一律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不使用“本文”、“文章”、“作者”、“本研究”等作为主语。】
关键词:(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小五号楷体,全角分号隔开)
【说明: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中文关键词尽量不用英文或西文符号。注意:关键词中至少有两个来自EI控词表。一般高校数字图书馆均可查到。】
中图分类号:(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TM 344.1(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 文献标志码:(小五号黑体,前空四格)A(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
【说明: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一般要有3位数字,如TM 344.1)】
引言(四号宋体,加粗,顶格)
引言……(五号宋体,段前前缩进两格)
【说明: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引言中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用词时,应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引言一般不超过800字,且不计入章节编号。】
正文。。。。 (五号宋体,段前缩进两格)
1 篇幅、正斜体、黑体(四号宋体,加粗,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1.1 篇幅(五号宋体,加粗,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说明:全文(计空格、图表占位)一般不超过7 000汉字。】
1.2 正斜体
1.2.1 正体(五号宋体,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说明:变量名称用斜体单字母表示,需要区分时可加下标;下标中由文字转化来的说明性字符用正体,由变量转化来的用斜体。】
1.2.2 斜体
【说明:量单位及词头用正体。如kg、nm等。运算符用正体,如d、exp、lg、max、min等;几个特殊常数用正体,如e、π、I。】
1.3 黑体
【说明:矩阵、矢量、张量名称用黑斜体表示。】
2 层次标题
【说明: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3 插图(图题使用小五号黑体,居中,列于图下)
【说明:
1) 插图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一般不超过6幅。
2) 插图要精心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插图中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缩尺后字的大小以处于六号或小五号为宜。
3) 插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4) 插图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图序(如仅有1个图,可定名为“图1”)和图题,居中排于图下。
5) 函数图要有标目,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表示,如“p / MPa”;标线数目3~7个;标线刻度朝向图内;标值圆整,一般采用0.1 n, 0.2 n, 0.5 n和1 n, 2 n, 5 n以及10 n, 20 n, 30 n, 50 n(n=1,2,3,…)较好,不要把实验数据点直接拿来作为标值,如可将0.385, 0.770, 1.155,…改为0.4, 0.8, 1.2,…,将62.5, 78.3, 101.4,…改为60, 80, 100,…,并相应平移标值线(当然图面内的数据点或曲线不能变动)。标值的数字一般不应超过3个数位,或小数点后面不超过1个“0”。为此,可通过改用标目中单位的词头或量符号前的因数来保证标值的数值尽可能处在0.1~1 000。例如:
某图上标值是1 200, 1 400,…,标目为p / Pa,则可将标目改为p / kPa,相应地标值即改成1.2, 1.4,…。某图上标值是0.005, 0.010, 0.015,…,标目为R,则可将标目改为103R,相应地标值即改成5, 10,15, …。
6) 照片、灰度图清晰,彩色图要转换成黑白图表示。
7) 地图、显微图以比例尺表示尺度的放大和缩小。】
4 表格(表题使用小五号黑体,居中,列于表上)
【说明:
1) 表格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格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
2) 表格应精心设计。为使表格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3) 表格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表序(如仅有1个表格,表序可定名为“表1”)和简明的表题,居中排于表格的上方。
4) 数值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头中使用“量符号/量单位”。如表1所示。
表1 三线表示例
5)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5 结论(结语)
【说明:
1) 结论或结语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可以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2) 结论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的论点、结果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当从研究结果确实得出了有重要价值的创新性结论,或者对相同论题的研究得出与别人不同或相反的结论时,应采用“结论”作层次标题。
3) 当未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或结论已在“结果与讨论”中表述,而同时需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概括性总结或进一步说明时,尤其是要对文章已解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表达作者的某些主观见解或看法时,用“结语”。
4) 文章结尾时如果不能导出条理性结论,则可写成结语进行必要的讨论,文中已有分步结论的可不再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结论。
5) 结论或结语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插图及数学公式。】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顶格)
[1] 期刊――作者.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不要缺少页码). (小五号宋体,缩进两格;序号使用“[]”,和内容间空半格;内容中标点符号均使用半角,后空半格)
[2] 专著――作者. 书名[文献类型标志].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出版地和出版者必须有一个)
[3]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作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作者. 专著题名.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的页码.(出版地和出版者必须有一个)
[4] 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5] 电子文献――作者. 题: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说明:(详见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 参考文献应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以15篇以上为宜,其中80%应为期刊或会议论文,80%以上为近5年出版的文献,50%以上为外文文献(若是会议论文集析出文献,必须要有会议名称、论文集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起止页码)。
2)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
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西方作者的名字部分缩写,不加缩写点且姓名全大写。
4) 作者不超过3人的姓名都写,超过3人的,余者写“,等”或“, et al”。
5) 非英文期刊文献,先按原文列出该文献,然后另起一行附上其英文译文。】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篇16:论文参考
浅议企业安全管理【1】
摘要: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
浅议企业安全管理。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
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0余万人,经济损失占GDP的2%左右,损失巨大,令人痛心。
事实证明,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1 推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
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
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
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科学乃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
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和科学知识造成的。
面对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果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别说很好地驾驭它、使用它,完好的装备也可能遭到破坏。
每一名职工如果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装置也能掌握。
有的同志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运用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科学管理对做好安全工作来讲是极其必要的。
2 安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2.1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背后有许多血的教训,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它是尊重科学的。
遵守它,会得到安全的回报;违背它,会遭到事故的惩罚。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企业铁的纪律,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保证。
2.2 实现“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
通俗地讲,“本质安全”就是指设备或装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其运行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手段消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即使操作者发生操作或使用错误,由于设备或装置本身存在的安全性能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本质安全”是科学的体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是安全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2.3 将安全系统工程融入安全管理。
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任务是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
预测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
2.4 注重实际,注重实效,强化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
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
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
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安全讨论、安全活动、厂报、黑板报的作用,全面强化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2.5 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
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以人为本。
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适当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
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果,但效果不佳。
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
一方面可以根据各级安全责任制,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数额必须大或较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体现“全方位”管理。
2.6 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
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2.7 实施安全目标管理。
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
目标管理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安全目标要具体,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
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
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2.8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5个方面。
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
因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简单地说,该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以安全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
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等。
因此,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管理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职工的安全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作文教学浅议【2】
【摘要】作文教学是当今们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学生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匮缺,导致了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感情贫乏,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声情并茂的文章来。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从写作的基础做起,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积累,依据写作意图布局谋篇,真正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关键词】阅读;观察;积累;误区
谈到作文教学,有的教师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对此“三乏”,我不敢苟同。
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思想,学生当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学生“三乏”,责任在谁?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尽快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那必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此,我谈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
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小说迷,看小说成痴,手不离书,上课不留心,总偷偷看小说。
他的成绩很差,但作文却非常好,清新流畅、构思独特。
后来我有感于他的“成就”,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交流阅读心得。
阅读的书籍主要是《作文选》、《读者文摘》以及著名的散文集等。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无论是选材、构思、立意,还是遣词造句,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课外阅读决不是“放养式”的。
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将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其次实行“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
“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及时推荐优秀篇目;“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
在加强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利用学生对“美文”的赞赏和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并帮助学生投稿。
一旦学生的作品变成了“铅字”被登出来,无论是对投稿者还是其他同学,其激励效应是不可言状的。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和忠告之后的欣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猎取生活场景、自然景观,从而获得写作材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观察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简直成习惯,仿佛要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炼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但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考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
观察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用心、用脑去思考,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得很多,思考得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三、让学生学会积累
从写作角度说,积累是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能获得的文化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体会的记录。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
★ 论文定稿范文
★ 论文模板范文
★ 通信论文
★ 职称 论文
★ 票据法论文
★ 以人为本论文
★ 水利水电论文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格式
★ 电大论文
大气的压力论文(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