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时间:2023-04-01 03:35:43 作者:爱吃西红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爱吃西红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为什么从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记述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败,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

篇2:《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作品赏析

[说明]

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复前行,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便要还家(20)。为设酒杀鸡作食(2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此人——为具言所闻(27),皆叹惋(2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1),处处志之(32)。及郡下(33),诣太守(34),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35),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6)。未果(37),寻病终(38)。后遂无问津者(39)。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40)。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41)。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42)。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43)。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44)。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45)。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46)。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47)。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48)。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49)。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50)。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51)?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52)。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53)。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54)?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55)。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2)武陵:晋时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3)缘:沿着。

(4)夹岸:溪流的两岸。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朵。

屈原

《离骚》:“夕飡秋菊之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

(6)异:惊奇。之:指桃花林。

(7)穷:尽,走完。

(8)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流的源头。

(9)才通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10)豁然开朗:形容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1)平旷:平整广阔。

(12)俨(yǎn 掩)然:整齐的样子。

(13)属:类。

(14)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互相通达。

(15)悉:都,全。

(16)黄发:指老人。

《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

郑玄笺:“皆寿征也。”

《尚书?秦誓》:“尚猷(犹)询兹黄发。”

垂髫(tiáo 条):指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称潘岳

《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17)怡然:愉悦的样子。

(18)所从来:从何处来。

(19)具:全,都。之:他们,指桃花源中人。

(20)要(yāo 腰):通“邀”,邀请。

(21)为:远本据曾本、苏写本补。

(22)咸:都。问讯:询问消息。

(23)自云:指桃花源中人自己说。先世:先辈,祖先。

(24)邑人:同乡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5)间(jiàn 见)隔:隔绝,断绝往来。

(26)无论:更不用说。

(27)此人:指渔人。为:给。具言:元备陈述。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间的情形。

(28)惋:怅恨,叹惜。

(29)延:邀请。

(30)不足:不值得,没必要。

(31)扶:沿着。向路:先前进来时的路。

(32)志:作标记。

(33)及郡下:到了武陵郡的`城下。

(34)诣(yì意):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35)南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居不仕,爱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

(36)规:计划,打算。

(37)未果:没有实现。

(38)寻:不久。

(39)问津:问路。这里指前去探寻、访求。

(40)嬴氏:指秦始皇。秦为嬴姓。天纪:日月星辰历数,这里指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

(41)黄绮:夏黄公与绮里季。这里指商山四皓。见《赠羊长史》注(9)。之:到,往。伊人:他

们。指最初来到桃花源的人。云:语助词,无意义。逝:去,逃隐。

(42)往迹:指桃花源中人最初避乱往桃花源的踪迹。浸复湮:逐渐消失埋没。来径;通往桃花

源的道路。

(43)相命: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结伴归来的意思。憩:休息。

(44)余荫:浓荫。菽:豆类的总称。稷:高粱。一说谷物。随时:按照季节。艺:种植。

(45)靡:无。

(46)暧(ài 爱):昏暗不明。指路为荒草遮掩,若有若无。交通:指行走。鸡犬互鸣吠:即记

中所说“鸡犬相闻”之意。

(47)俎(zǔ 祖)豆:古代祭祀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的仪式。俎用以载牲,豆用以盛肉。犹古法:

仍旧用古代的礼法。新制:新的样式。

(48)童孺:儿童。

纵:尽情,无拘无束。

行歌:边走边唱。

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

游诣:游

玩。诣:往。

(49)节和:“育气和暖,指春天。木衰:指草木凋零。风厉:风声凄厉,指秋天。

(50)纪历志:岁时的记载,即历书。四时:四季。

(51)余乐:不尽的欢乐。于何:在哪里。劳:动用。智慧:指心机。

(52)奇踪:奇异的踪迹,指桃花源。

五百:自秦至晋太元不足六百年,五百是举其成数。

敞:敞开,

神界:神仙般的世界。

(53)淳:指桃花源中淳朴的风尚。

薄:指世间浮薄的社会风气。

源:根源。

旋:很快

复:又,再。

幽蔽:深深地隐蔽。

(54)游方士:游于方内之士,指世俗之人。

方:区域,指世间。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焉:哪里,如何。

尘嚣(xiāo 消)外:喧哗的世尘之外。

(55)言:语助词,无意义。蹑:踏着。高举:高飞。契:契合,投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

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

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南阳有位刘子骇,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秦王暴政乱纲纪,

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

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

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

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

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

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

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

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

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

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

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

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

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

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

高飞寻找我知己。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篇3: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桃花源在什么地方,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诗》中讲得很明白“淳薄既异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

“淳薄”是什么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浅也。“淳薄”者,敷浅原也。那敷浅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禹贡》记载,大禹疏九江,至于敷浅原。据《寻阳记》云“九江在寻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馀里,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桑落洲一带。《水经注》引《尚书》注曰:“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谓之青林湖,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在东陵附近,东陵,陶渊明认为是彭泽,“宁似东陵时”说的就是彭泽;解缙认为是宿松,“皖水青林绕墓田”说的就是青林水在宿松汇口周瑜墓附近,皖水,就是进入皖段的长江。根据我的分析,我比较认同解缙的宿松说,根据《水经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来说,基本可以断定东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后来的雷水,具体有待论证。东陵是宿松还是古彭泽,这点暂且不论。因为牵扯行政 划分,一时很难弄清楚。东陵的大概方位也就是在今天宿松洲区和古彭泽(今湖口地区)桑落洲一带。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这一块。我认为敷浅原就是古鄱阳湖平原,他的区域主要包括桑落洲,湖口县局部地区,沉没在鄱阳湖中的枭阳县和海昏县。这广袤的古鄱阳湖平原就组成了敷浅原。而到最后,敷浅原只剩下桑落洲独存至今,湖口局部地区,枭阳和海昏都相继沉没在鄱阳湖中。所以桑落洲既敷浅原,但是敷浅原不完全等于桑落洲。

论证完了桑落洲就是敷浅原,下面该分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了。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里面明确的讲了“往迹浸复湮”,说明这里是洲岛,不然的话讲不通,高山是不会被浸没和湮没的。《桃花源记》中称绝境,绝境是与陆地相互隔绝的地方。高山与陆地相连,所以绝境只可能是洲岛。从渔人的.交通工具来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别无他路。所以再次证明桃花源是洲岛。“桑竹垂馀荫”从植被来看,有柳树,桑树,竹子都说明是南方。“菽稷随时艺”,豆类麦类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种植,更说明是南方。从陶渊明《饮酒》诗来看,“且当从黄绮”,“漂流逮狂秦”与《桃花源诗》所反映的事实是一致的。所以桃花源的创造应该是在其隐居时期。他隐居地在桑落洲,也就是说桃花源的原型是以桑落洲为蓝本。换句话来说,桃花源既桑落洲。

桃花源位于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古桑落洲上,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在此交界,长江,鄱阳湖,古雷水在此交汇,故有一日三省,一统江湖之说。

篇4:揭秘陶渊明的亲友团

揭秘陶渊明的亲友团

现在流行的陶渊明集子的版本,第一首作品就是四言诗《停云》。“停云”是凝聚不散的云。诗前有小序: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渊明园中花已初绽,他也准备好了新酿的酒,准备着和朋友一起聚会,但不巧的是偏偏赶上阴雨天气,朋友都不能来,渊明感到非常遗憾。于是渊明就写了这首思亲友的《停云》: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翮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有人认为此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也蕴含了对时局混乱的感慨。从中国传统诗歌手法来看,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也不用坐实。此诗还是以写思念亲友为主。前人对《停云》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刘克庄说:“四言自曹氏父子、王仲宣、陆士衡后,惟陶公最高,《停云》、《荣木》等篇,殆突过建安矣。”(《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郎瑛《七修类稿》也说:“若渊明《停云》、茂先《励志》等作,当为最古者也。……靖节最为高古,元嘉以后,虽有三谢诸人,渐为镂刻。”又说:“《停云》温雅和平,与《三百首》近,流逸松脆,与《三百首》远,世自有知此者。”然而诗中所思的亲友到底是谁呢?亲人之中,也许便有前面提到的从弟仲德、敬远吧。至于友人,作者不说,我们也不得而知。

渊明非常喜欢和朋友们聚会,他认为不一定非得是血缘关系的亲人,志同道合者,四海皆兄弟也。渊明《杂诗十二首》的第一首就把这种想法写得淋漓尽致: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最后四句,经常被单拿出来作为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努力上进的诗句,不过要连着前文看,这个“及时当勉励”是不是有点“行乐须及春”的味道呢?

渊明诗中提到过一些有名有姓的朋友,有些是官员,有些是隐士。我们按照作品的时间顺序(有些渊明没有直接表明时间,是后人考证推测的,也未必准确),把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请出来,一一见面。有些人有渊明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有些也只是偶有诗作往来,并无深交。

郭主簿:主簿是主管簿籍文书的官职。郭主簿生平事迹不详。陶渊明有《和郭主簿二首》,有人根据诗中“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两句推测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前后。不过渊明也不是只有一个儿子,所以这两句恐怕也未必能过作准。这两首诗第一首是夏天写的,第二首是秋天写的,通过描写景物,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情趣与贞洁清高的'品格。我们只选第一首给大家看看: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夏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其一)

丁柴桑:此人系陶渊明家乡柴桑的县令。丁某人担任柴桑县令大约是在元兴二年(4)前任县令刘程之弃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有一首四言诗《酬丁柴桑》,赞颂了丁柴桑的美德,也寄寓了对他的期望,并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诗非上品,就不具引了。

胡西曹、顾贼曹:西曹、贼曹,都是州从事官名,二人名字及事迹均不可考。陶渊明有一首《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就是他和了胡某人一首诗,也拿给顾某人看看。看此诗“飘飘吹我衣”和《归去来兮辞》中“风飘飘而吹衣”很像,有可能是一个时期的作品,所以有人认为是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年)的诗作。渊明与此二人也没有太深的交往。诗亦不引。

殷晋安:殷铁,字景仁,曾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故称殷晋安。殷铁在晋安南府时,住在浔阳,和陶渊明有过交往。义熙七年(4),刘裕任太尉,征召殷铁为参军,陶渊明作此《与殷晋安别并序》诗赠别。上述情况都是渊明小序中提到的。渊明选择了“隐”,而殷铁选择了“仕”,所以渊明在诗中说他们俩是“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但是渊明尊重朋友的选择,并很想念他,希望他有空还回来看看故人:“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戴主簿:姓名事迹不详。渊明有一首《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中有“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一句,有人根据《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推测出这一年是晋义熙九年(4),岁在癸丑。诗中写了顺应自然,以终天年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样就很好了,不必求仙访道——“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刘柴桑: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曾任柴桑县令,故称“刘柴桑”,后弃官归隐。入宋之后,人又称之为“刘遗民”。他与周续之、陶渊明被称为“浔阳三隐”。萧统《陶渊明传》说:“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这三隐之中,有两位信佛的,一个是周续之“事释慧远”,一个是刘遗民,他是慧远白莲社十八贤之一。晋安帝义熙十年(4)七月,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等人结白莲社,招陶渊明入社。刘柴桑当时以诗相招,而渊明不肯,便和了此诗。表明自己喜欢过躬耕饮酒的生活,不愿入山学佛。诗的最后几句说:“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翳如:隐没,消失。翳:yì)同一年,渊明还有一首《酬刘柴桑》,最后几句是:“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读“否”,阳平)?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苏轼《书渊明酬刘柴桑诗》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此言真可为啼然也。”大约老人都有这种感慨,杜甫不也说“渐老逢春能几回”么?

周续之、祖企、谢景夷:周续之,字道祖,博通五经,前面说过他入庐山事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祖企、谢景夷,都是州学士。萧统《陶渊明传》:“后刺史檀韶苦请(周)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渊明在诗中劝这三个人,你们隐居就隐居吧,还出去讲书干什么啊?还是回来隐居吧。当然,诗中有一句“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还是对三个人的学识给予了肯定的。诗的开端结尾都非常好: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海诸子,从我颖水滨。

羊长史: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是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陶渊明有《赠羊长史并序》,序中说:“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刘裕破后秦,驻军关中。驻军京都的左将军朱龄石得到捷报后,派长史羊松龄往贺。渊明写此诗相赠。敌国已破,但时局混乱,所以渊明并不感到乐观,而是暗中感慨。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说:“陶诗当以此为冠卷。”当然,这种说法估计很多人不赞同。我于此诗中,最喜“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两句。

张常侍,指张野。《晋书·隐逸传》说:“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要之(指陶渊明),或要之共至酒坐”。据《莲社高贤传》记载张野与渊明有婚姻契,征拜散骑常侍,为去任职,因此诗中称他为张常侍。渊明有《岁暮和张常侍》,此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四年(4)的除夕,时刘裕幽禁安帝而拥立恭帝,篡晋之心昭然若揭。故而张野虽是时常请渊明喝酒的好友,但此诗却写得深沉郁积。

庞主簿、邓治中:庞主簿即庞遵,字通之,就是前面说到的也总请渊明喝酒的好朋友之一。邓治中事迹不详,治中是官职。渊明有一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作于义熙十四年(418年),诗中叙述了自己经历的饥寒火灾等等困厄,一反乐天知命之态,悲凄动人,是陶诗中的上品,今引全诗如下: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渊明隐居的痛苦,此诗尽显无遗。甚至苦到了产生恨不得赶快活完这一辈子完了的感觉。“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就是说晚上就盼着赶快天亮,因为寒夜太难熬了;天亮了又恨不得赶快天黑,因为劳作太苦了,晚上才能歇歇。后来清代黄仲则(黄景仁)《绮怀》中的名句:“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与渊明这两句异曲同工。而“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又正是杜甫《梦李白二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蓝本。到了晋王宋兴之后,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本年八月改元,为宋文帝元嘉元年,庞参军奉刘义隆之命出使,路过浔阳,与渊明有诗唱和。渊明有两首《答庞参军并序》。一首诗四言诗,诗的开头写道:“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表明了自己的隐居志向。一首是五言诗,最后几句说:“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表达了要庞参军珍重并希望再有会面之期的心情。

另外渊明有一首联句,就是两个以上的人每人写几句,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世陶集诸本皆录此诗,内容为咏雁,和渊明联句的人叫愔之、循之,但是他们的姓名、事迹皆不可考,也有人认为此诗真伪还待考。我们也就存而不论了。

在渊明诗文之外,后人有关渊明的传记,也记载了渊明的一些朋友。

檀道济:江州刺史,在渊明早年,他曾经劝渊明出仕,并周济陶渊明。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惬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王弘:江州刺史。景慕陶渊明,设法与之交往,并经常馈赠他美酒。在前面的篇章中已经叙述过,就不赘述了。

颜延年:颜延之,字延年。少孤贫好学,宋孝武帝时,为金紫光禄大夫。其诗与谢灵运齐名,号称“颜谢”。他也是陶渊明最好的朋友之一。前面的章节里也记载过他给陶渊明留了两万钱,陶渊明都喝了酒的故事。渊明死后,颜延之为渊明作了诔文,《陶证士诔并序》,文中对陶渊明推崇备至。这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篇时人祭奠陶渊明的作品了。

然而渊明除了这些世俗的朋友,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朋友,这些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并不活在当下,而又时时都在渊明的心中:黔娄、三良、二疏……孟子曾经说过:“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尚友,即与古人交朋友。渊明正是赖着现实中的亲友,诗文中的古人,才能做到“乐夫天命复奚疑”的。

篇5: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作文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边有嫡亲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天涯,非论是失意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故乡诗派的初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宦海糊口后,亦然决定摆脱宦海的束厄局促,回到本身那魂牵梦绕的家,享用嫡亲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欢愉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之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镇静非常,乃瞻房屋,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落拓的。他怡然得意,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抚玩云偶然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气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在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本身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脾气。试问,有谁能收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如许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恋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故乡。即便他家道贫寒,也决意不再承诺仕进。这份对峙,让我打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平无奇,色采绚丽。他虽在政治上没有甚么大的成绩,但却留下了有数歌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天然的爱好。让人读着激情亲切,耐人寻味。

陶渊明,一个勇于寻求自我的人。喜好他,不但喜好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流暴露的天然清爽的滋味。这类滋味令我沉迷,也令我神驰。

陶渊明所做的统统虽已成汗青,还是受人们爱好。这就是天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小我不神驰大天然,没有人不酷爱朴实的糊口。

这些,只需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篇6: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文

在武陵人到访桃花源的多年后,他的儿子像他父亲一样靠捕鱼为业,过着平淡的生活。

一天,那武陵人的后代沿着小溪前进,不知在想些什么,便漂了很远很远。忽然,他眼前出现了他父亲向他描述的桃花林:长达数百步,其中没有其它树,芳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办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他陶醉在桃林的美景当中,不知不觉地到了桃林的尽头。这时,他发现了前面有小山,山上有个小口,隐隐约约看到有些光亮。他下了船,进了洞。正如他父亲所说的,一开始极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在走数十步,便忽然变得光亮。土地平旷,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鸡鸣和犬吠清晰可闻。在田间往来耕种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十分快乐。

渔人的儿子与村民们相见后说明来历,村民们用酒食来款待他,并问了些关于外面的事情。村民们说,如果他还会像他爸爸一样把事情告诉外人,他便再也到不了这般绝境。于是,他们约定好,渔人的儿子定期到世外桃源来告诉他们外面发生的事情。

离开了世外桃源,渔人的儿子想,他们过着这么美好的生活,还是不要把它破坏了。于是,他把再访桃花源的事深深地埋在心里。

篇7: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文

踏着由石块拼成的小路,我缓缓地走在桃花源的美景中。

路边长满了苍天大树,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不时传来“啪啪”的脆响,那是溪水溅到岩石上的声音。

忽然,一阵“唧唧咕”打破了桃花源的沉寂。我猜,这是一只小麻雀在欢叫,那声音婉转清脆,像一首悠扬的歌;它的歌声又引来一只杜鹃鸟,“布咕——布咕——”地啼啭着。快看,对面林子里冒出来一大群鸟,它们穿着五彩缤纷的花衣裳,鲜红的、金黄的、浅蓝的、淡粉的……有的扑着翅膀,有的兴奋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有的专注地唱着歌。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看到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到了那只,又错过了这只。群鸟们的歌声响彻云霄,犹如打雷闪电般大。

穿过小树林,一汪湖水映入眼帘,湖水又清又静又蓝,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静得只能听到湖中船桨的“哗哗”声和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声;蓝得纯正,蓝得自然,蓝得温柔恬雅,令人陶醉。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看到了千万只鱼儿侧着身子在跳舞,啊,真美。

桃花源,美如画。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作文

桃花源诗翻译

酉阳桃花源导游词范文

陶渊明谥号

陶渊明文集

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代表作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合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