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花田里的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顾城《星星与生命》赏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顾城《星星与生命》赏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顾城《星星与生命》赏读
星星望着醒和睡的人们,
大地在黑暗中鼾声沉沉;
我忽然想到了生命,
因为生命星星和大地才有了声音。
星星眨眼星星并不知道眼睛,
大地沉睡大地并不知道梦境;
它们是死的却被说成活的`,这都是因为我们有生命。
生命散布在天地之中,
它是天地最华美的结晶;
可它一闪而过不由自主走向结束,
它看见了天地看不见它们。
【顾城简介】
顾城(1956—1933),祖籍上海,生于北京。1980年后以写诗为生,1987年出国,定居新西兰激流岛,1933年杀妻后自杀。著有诗集《黑眼睛》、《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长篇小说《英儿》(与谢烨合著)。
篇2:顾城《夜行》赏读
汽车射出两道灯光,
把黑暗的公路,
变成光明的'走廊。
两排杨树撑着夜空,
枝叶伸展开来,
又像隧洞一样。
【顾城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篇3:顾城《摄》赏读
顾城《摄》赏读
【顾城《摄》原文】
阳光
在天上一闪
又被乌云埋掩
暴雨冲洗着,
我灵魂的底片。
【顾城文学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 “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篇4:顾城《暮年》赏读
顾城的`诗多充满童话色彩,富有美丽而纯净的想象,因此他也有“童话诗人”的美誉。他笔下的死亡没有恐怖与阴暗,有的是温暖和安静。死亡是靠近太阳的墓地,光明与黑暗相邻,体现着中国式的辩证思维。
诗人笔下的世界是最干净的世界,墓石是天蓝色的,草叶和鸟雀是纯金的,月亮是锡水浇注的,一切都充满着梦幻。也许诗人是因为现实的无情才描绘这一幅干净的水彩。
篇5:顾城《石壁》赏读
《石壁》是写“一线天”之类的自然景象,但不同于传统的山水诗。没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有整体的`变形、力的冲突和整幅画面的运动感,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立体未来派诗的影响,但又完全是个性*化的。透过矗立于眼前几乎要相撞的两块人格化的高大“石壁”,分明看到了诗人那躁动不安、热情奔突的灵魂,和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不和谐关系的深切感触。
西方有“诗如画”之说,《石壁》这种画面却是最出色*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它是从诗人独特的内视角来看外世界,因此,画面构图带有强列的主观色*彩,每根线条都是一道灼热的情感流。与其说这首诗是在写“石壁”,不如说是顾城心灵世界的折光。
篇6:顾城《石壁》赏读
两块高大的石壁,
在倾斜中步步进逼。
是多么灼热的仇恨,
烧弯了铁黑的躯体。
树根的轫带紧紧绷住,
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
时间变成了固体。
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
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1979年5月于重庆北碚一线天
篇7:顾城《净土》赏读
在秋天
有一个国度是蓝色*的
路上,落满蓝莹莹的鸟
和叶片
所有枯萎的纸币
都在空中飘飞
前边很亮
太阳紧抵着帽沿
前边是没有的
有时能听见叮叮冬冬
的雪片
我车上的标志
将在那里脱落
篇8:顾城《净土》赏读
“净土”是佛家的语汇,但俗界也可用的。武断地将它定为宗教意识,并继之作出嘲讽神态的人,大约是连净化欲|望也未形成的蒙昧家。
人类对“净土”的追求晚于对“乐土”的追求。而“乐土”的含义是偏于物质财富的。《诗经·硕鼠》中的那位逃亡劳动者,对“乐土”的理解很简单——确保 “我黍”、“我粟”的所有权。后来,社会对“乐土”的胃口越来越高,至今天则体现于高级饭店、高级游乐场、高级迪斯科舞厅了。
说也怪,世上总有人在追求着“净土”。而且,这些追求者中不乏“乐土”的占有者和宠儿,第一位要推那个罗卫国的净饭王子——释迦牟尼氏了。他本可以在享乐层、物质层社会中无忌地为自己的感官寻求各种刺激——因为他无论如何也算得上“首先富起来的人”。但是,他偏偏出走,偏偏去受难,偏偏去寻求解脱苦难之“法”。看来,他比任何人都早地看出了“物”和“物欲”交相敲击出来的嚣响,未必是人类的福音,故而他是先哲。
人类走向未来的幸福王国,必须同时启动两个车轮 ——创造和净化,在创造越来越多的“物”时,应同时涤去“物欲”在他肌体上的尘垢。诗人顾城,没有去做“乐土”的“酒吧歌者”,没有去做“物欲”的谱曲家,他做的是另外的事——在“物欲”的扬尘上洒下一股清凉而洁净的水,他告诉我们“物欲”表演场之外还有另一处“净土”,足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在淡净中呈现出另一种充实。
那里永驻着“秋天”,天高地广,色*调是蓝色*的。这个“国度是蓝色*的/路上/落满蓝莹莹的鸟和叶片”……蓝色*大海和天空及其构成的永恒的色*调,是动与静两种存在绝妙综合体的色*调,也是《净土》这首诗的色*调。只有在这样的大海边、天空下,人们才能使自己的灵魂飞升进永恒之境,才能以微微的哂笑去看“所有枯萎的纸币/都在空中飘飞”……
将生命汇进事业,可以达到忘我境界;将思维融进永恒,可以达到“无我”境界,“我车上的标志/将在那里脱落”。
篇9:顾城《预兆》赏读
一切都难以预料。
母亲诞生婴儿,众人无不祝福。但谁知道,这个婴儿将来会成为什么人呢?这无人去发问,但问题本来就存在。
如果这是杞人忧天,顾城就是杞人。
他对小学生在河滩上“画游戏”的疑惧心理就是一种忧天意识。就一般而言,这大可不必,孩子就是孩子,游戏就是游戏,何必求之太深呢?这不无道理。
问题的另一面是,现代世界的变化,已使人对一切产生了不相信的心理,“怀疑”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由对社会的疑惧、由对自然的恐惧,由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担心,直至怀疑人类自身,已是不可掩盖的事实。顾城的“忧天”意识也就根源于此。作为一个诗人,这也就是一种特别的敏感和难得的气质。
在生活中,不盲从不盲信是对的.。但狐疑是有害的,仍需就事论事。在这种意义上,诗是另一码事。它虽然与生活有关,但又毕竟不是生活。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和理性的结晶,它又具有常人难以体会的精微。这首诗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方面。
篇10:顾城《预兆》赏读
一个小学生
穿着短裤
在沙堆上爬
暗绿色的
帆布皮带里
别着杨树枝
当作尾巴
他一会是狐狸
眯起眼睛,狡猾
一会又学狼
可惜正在换牙
我看着他
不知是该笑
还是该怕
一九八O年八月
★ 顾城经典语录
★ 顾城的诗歌
顾城《星星与生命》赏读(锦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