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itmou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借用佛家哲学的“转识成智”辨析个人知识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借用佛家哲学的“转识成智”辨析个人知识管理,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借用佛家哲学的“转识成智”辨析个人知识管理
几年前参加一个KM沙龙活动和在人大信息学院的交流上,都有人问及我如何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我都很直接说出了自己的了解:个人不存在知识管理,从知识管理本身的定义的确没有给个人的说法,都是企业、组织、机构内的一种内在的管理模式而已,这几年也听浙大的陈劲老师讲“组织间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进一步开阔了我的视野,也的确让个人知识管理说法不准确的观点有可再争论的机会。我当然也不会再不假思索的再强调不存在个人知识管理,也仅仅会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概念上不准确而已,此知识管理非彼真正的知识管理。
佛家哲学中对于个人修炼学习有个“转识成智”,主要针对个人修养心性而言,很容易故名思意就是知足够书后而达至高理,终入“涅境界”。看网间多FANS在知识管理概念温度上来后,也大肆升温个人知识管理(PKM),实质讲了良久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对有什么IT工具可以支撑个性进行文件生命周期管理和展现获取。看PKM体系几乎无法描述出至个人阅读信息并转变成自己知识,乃至上升到个人智慧的层级,的确超出了KM本身的范畴,是个面向个体的学习力、思维力、智慧力融合情商智商分析和成长训练的层级,和KM应该说有关联但不是个主题。不知道为什么此前有如此强烈的论述给堆造出个PKM,个人感觉第一是不了解知识管理本身的真正本质,第二就是一批时尚型的喜好学习者套用了知识可管理的字面意思,借靠网络也有些受众,
文字在论述这类事情难免辩论飞满天,故鲜明的小结自己的见解如下:
(一)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此非彼
查网上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如下,
(1)从实用的角度来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它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英文是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2)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指供依据个人知识管理特点,来协助个人更省时省心管理文件、更容易养成知识管理习惯的软件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学习等其它辅助功能。
再摘录对比知识管理的定义如下,
运用管理及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创造知识共享的行为模式和文化,通过知识应用及创新,提升组织核心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从字面看很容易总结一个是为了学习提高个体,一个为了完善组织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体系;一个注重成果,一个更注重过程。
个人如果是企业的某个岗位的人员,可以参与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但组织知识管理只关注组织体系的建设,并不关注个人角色。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内容不仅仅是在工作岗位的知识,而是一个全方面的知识,诸如连请保姆这类的也算个人。其实个人知识管理本质想达到的目标是“转识为智”,核心就是个人千万年来的书中学、干中学、事后学的体系化的学习模式而已,不必整个出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二)有个人知识和亦有组织知识资本……全文阅读请点击链接
篇2: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
作 者:陈新汉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刊 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年,卷(期):2002 4(4) 分类号:B014 关键词:转识成智 能力 哲学教学篇3:论良知坎陷与转识成智--兼论20世纪的新儒家与新道家
论良知坎陷与转识成智--兼论20世纪的新儒家与新道家
儒道两家尽管经过历史的融合,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却并没有完全同一化.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学者对此都有高度的敏感与自觉.不过,两者之间的分际往往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儒家与新道家的比较研究,表明两家在现代情境下的差异仍然是显著的'.对于科学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面,同样根柢传统的新道家的视野与思路较之新儒家更开阔、更合理.
作 者:贡华南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刊 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12(1) 分类号:B261 关键词:新儒家 新道家 哲学★ 教师知识管理
★ 知识管理失败案例
★ 管理个人工作总结
借用佛家哲学的“转识成智”辨析个人知识管理(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