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开花的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于七夕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于七夕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于七夕散文
有关于七夕散文
晨曦透过玻璃漫上房间,微睁开眼,古典味道的台灯散发着轻柔的菊黄色光,将整个房间弥漫,映着淡黄的窗帘,淡黄的躺椅更显温馨。深红色的木质家具在灯光与晨曦中透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味道。柔软而雪白的床正将自己深深轻拥着……这个七夕的早晨,似乎带着一股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早晨,我在酒店温馨的床上醒来。
这几年,每到七八月份,乘着孩子暑假,一家大小都会回到老家避暑,顺便与许久不曾联系的亲朋好友聚聚,叙叙旧。夫最亲密的好友缪于两个多月前,调到邻县某局任局长,既然回家乡了,自是要前往祝贺。农历七月初六正逢周五,双方通过电话之后便决定下午启程,驱车前往。
两个小时之后与夫已然顺利抵达。缪已候在单位门前,依然清瘦白晰,架一副眼镜更显斯文,言行沉稳,礼数周到地将我们引到办公室外的会客室,颇有贵宾之感。临近下班,并无人员来打扰。各自坐定,轻啜几盏红茶之后,他们不自觉地又开始“忆苦思甜”、“忆古思今”。激情绽放的.青春岁月像杯中的红茶,涤荡、浸泡、过滤之后更显浓酽而醇香,经过唇齿激荡,舌喉吞咽之后,将其间的甘苦凝结在笑容中,飘散在话语间。
夫与缪及另外四五个男性朋友相识于二十年前。来自霞浦、宁德和福安的他们,于二十年前来到我们老家工作,他们性格不同,有的沉稳,有的活跃,有的幽默,有的精明。他们的工作部门也各不同,有在公路局的,有在烟草公司的,有在交警部门的,有在公安侦察队的。因为曾在一个食堂吃饭,年龄相当,彼此相识,然后经过岁月的打磨建立起一段不一般的友情。十年前他们先后调入地区的相应部门,或返回自己的家乡,各自有了一定的职务与事业。职位的高低,地域的分割,并未阻断彼此的友情,相聚时,他们撇开一切身份,还是当年那帮质朴的友人,这段纯真的友情在异地延续,越发芬芳。后来即便我们远离家乡,每次回老家,他们都会尽量一聚,追忆着那段苦乐年华,尽数一些“光荣的”、“邪恶的”历史。
喝茶期间,他们又开始一个个联系那些老友了。因为我们来得匆忙,本想吃过饭便返程。准备哪天到宁德再与大家一聚。这一联系,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另外三个朋友都决定下班后带上家小一起赶过来一聚。
因了这些男人日久天长的牵引,也成就了我们几个女人及孩子们间的友情。在这群朋友中,我们是最早结婚的一对,他们的前尘往事,他们的荣任升迁,他们的悲欢聚散都历历在目。随着年复一年的聚聚散散,我们这几个家庭已融合默契。每每相聚都是豪饮欢歌。
缪是办公室出身的,此番吃住自是已安排得妥妥帖帖的。等他们一行到达已是八点多了,这一晚大家顾忌其中一位朋友的身体,小饮慢酌,酒至半酣。席间,大家讨论第二天的行程,都说难得大大小小聚在一起,索性将这个周末玩个痛快。于是线路出炉:第二天早上,就近游玩鸳鸯草场,中午顺道直扑霞浦的大京海滩,夜里在海滩上过夜,听涛声,晨起观日出,然后第三天往宁德另行安排。
七夕在我心中是一个浪漫节日。浪漫缘于美丽的爱情传说,浪漫缘于传统的流传。以往,这个日子只是一个传说,与己无关。这份浪漫也只是一种下意识,潜藏于传统习俗中。而今,在商业浪潮带动下,节日的气氛越发浓烈。在我们即将老去的日子里,这么多人一起吃喝玩乐以庆祝七夕是首次,应该在将来的日子里也是独一无二的。七夕游鸳鸯草场,光听名字,这个七夕我们也算是带着浪漫的期待着。
为了第二天的行程积蓄体力,喝喝闹闹至十一点多大家停杯收箸,回到东华大酒店休息。
篇2:于七夕的散文
有关于七夕的散文
每每感叹时间的快慢之时,都会有种不过如此的感觉,却又不敢忽视。岁月,总是轻声走过,不愿留下一丝痕迹。只愿,昔日人未少,梦中人未老。
七夕鹊儿那去了?童稚的声音随风送到岁月的耳边。抬头看向天空,在夜幕垂下后的银河之上,凡鹊化桥,为挚爱留下一道想念,又了却情人一载夙愿,为年华演绎一笔淡美,巧拨着心弦,平添一段忧伤言文。
昨夜唱罢西厢雨,今朝又念七夕情。看那残阳边际划落的鸿雁,是急于回家吗?家中是否有心上人的守候。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闺阁中,碧玉闺秀们为谁绣着衣裳。遥想当年,烟火漫天,你我执手许下一世的誓言。烛火摇曳,如今却已不再相见。泣泣啜啜,泪语又能说给谁听?明月不懂思恋,夜起凭栏独望天涯。又一年七夕,谁捧起了绸缎,许下乞巧之言。时光一去如梭似你穿针引线。
雅亭举觞对明月。几家才子把酒言欢,共赏这欣欣之景。月下闻花,又别显一番情调。觥筹交错间,道下几许佳话,几赋诗言雅语名留千载。七夕才郎,可把魁星拜否!望着银河,可还记得那年纤云巧弄,柔情似水的.你;还记得那年今日,你我在河边的桥头执手相望的深情;还记得那年如雨的烟花
走过记忆中的地方,谁家窗台上的几盆兰花还显憔悴,案前的凤琴也被风尘散落。模糊的记得,昔日的郎君手俯案而眠,手边香烟袅袅的时光。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带走了我太多太多。我竭尽所能的去挽留,却只如指间细沙。昏暗的角落,睡失意街头,醉看红花,笑七夕情郎不懂折花。
当夜幕撒下,长天鹊桥之上的牛郎是否还在履行千载之前的诺言,是否与织女还在留恋?我不知道这些,我只知道,每年七夕,天下之鹊尽覆银河,只愿添下一笔佳话。
桥头的情侣,执手共盼江畔灯火,演绎一段爱的佳话。七夕的回忆如影随风,伴随着天涯游子。虽咫隔千里之外,但他知道,她还在守候,她,还在想念。听着桥边唱起了童谣,不知又是谁的过往。
湖面传来悠悠的琴声,拨弄着心底的轻弦,犹如余音绕梁,久荡不绝。夜半为谁梦醒,独上明月楼,把繁星看淡,把离歌听忘,把佳人忆断。
只叹,千古七夕,唱罢谁言孤单。
篇3:于七夕的散文:七夕诗词
有关于七夕的散文:七夕诗词
《七律·七夕织女》
天道无情成乞夕,牛郎织女紧相依;
一年两地相思苦,半日仙桥慰倚期。
巧手能织云锦帕,情切难补恨离疾;
潜心修的同罗帐,夜夜孤灯依影凄!
《七律·七夕牛郎》
七夕爱恋众相传,我为凡人她为仙;
天上明明才一日,人间荏苒又一年!
都言织女相思苦,谁问牛郎度日难?
早觉爱情千重累,娶一凡妇享清闲!
《七律·七夕喜鹊》
鹊搭仙桥横卧涛,迢迢皎皎万寻飘;
银河岁岁七夕会,灵鹊年年搭锦桥。
流月似梭期若梦,义禽重诺赴云霄;
为酬千载戚相望,亲手编织扮鸟巢。
《七律·错乱七夕》
牛郎一语畸新释,女子穿梭不为织。
今夜鹊桥牵手费,明晨付乞浴嬉资。
穿针望月银河黯,引线凝星玉海踟。
情露夕衣湿一夜,野香遗泪悔身时。
《解语花·七夕流星雨未至》
千年七夕,传说悠长,今约期才至。
妾情郎意。
双人聚、现在犹如演戏。
诸重往事。
圆幻梦、一章文字。
望幕空、星雨流痕,坠两行酸泪。
闪电惊雷噤悸,
散驱闲观客,都是凝视。
谁参真义。
书不尽,天地太多憔悴。
几生混醉。
趁晦夜,云遮雾庇。
给鹊桥、宁谧三分,好把相思寄。
《鹊桥仙·七夕感怀》
稚青岁月,早开情愫,也系两仙聚短。
少年哪晓苦相思,宇宙杳、云枯星暗。
人生如梦,合分常事,夜睹鹊桥尤憾。
而今忆起悔当初,乞巧夜、孤斟独唁。
篇4:老于散文
老于散文
(一)
老于家有片榆树林,仅此一点,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榆树是淮乡众多的乡土树种之一,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已经难得一见了。而在老于家的房前屋后,一抱来粗的大榆树有十几棵,成了一小片榆树林,这样的榆树林在整个豫南恐怕也不多见。说起老于保留大榆树的原因,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一切都和老于养蜂有关。
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榆树是春季开花最早的植物之一。节令到了雨水前后,大地刚刚解冻,野草仍在呓语,菜花尚在酣睡,柳枝刚刚吐出浅黄的芽孢,在寒意料峭的春风里缩手缩脚。这时,榆花已经悄无声息的绽放了,或多或少开得有些寂寞。应该说,榆花才是真正的迎春之花。榆树和腊梅一样,是先花后叶的植物;加上榆树一般枝干壮硕高大,榆花蕾小如豆,怒放的榆花呈浅褐色,簇状似榆树嫩叶,所以经常有人误将盛开的榆花认作榆树刚刚抽出的嫩芽。浅褐色的榆花悠悠的绽放,一如姑娘脸颊娇羞的笑窝。若遇上晴好天气,温度也只在十四五度的样子。嗅觉灵敏的蜜蜂,最能知晓榆花的落寞,便开始冒着低温出巢了。有些寒意的春风里,榆树枝头若有舞动的精灵,一定是蜜蜂。
榆花粉呈乳白色,蜂群接上了新粉,是一种积极的自然信号,蜂王就会大面积产卵育虫,蜂群自然很快就繁壮起来,为春季第一个大流蜜季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你看,老于家里留着大榆树是有私心的呢!
(二)
老于家的老屋,和老于的年龄差不多,快七十岁了。老于的老屋几乎就是一座鲜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根基和前檐是砖砌的,屋顶红瓦淮草交错,屋脊上还有灰色的脊瓦做出的造型呢,可惜时间太久,已经看不出是什么模型了。院落很宽敞,果树和榆树错落有致。如今,这样的院落,这样的老屋已经极度濒危。老于在新宅基地建了新屋,但老于不愿过去住,觉得和儿子儿媳妇在一块住不自在。老于用自己的话说,自己在老屋里出生,在老屋一住住了几十年,习惯了,舍不得离开,将来老于还准备在老屋终老呢。老于说这话是真心的,因为老于是性情中人。
老于的蜂龄也和老屋的年龄差不多。老于的父亲养过蜂,老于在还是小于的时候耳濡目染,竟然有了很浓厚的兴趣,继承了衣钵,成了淮乡大名鼎鼎的养蜂高手。老于的名气是靠自己修出来的,用老于的话说,养蜂也是做生意,也是要修门面的。这修门脸怎么修?自然重在诚信二字,老于是一个童叟无欺的生意人。有人来打蜜,说好了价格,钱拿不拿够另说,蜜一定给足,绝不会出现缺斤少两的事儿。有细心地人打蜜,回去一过秤,通常都多出一二两,你还有什么闲话好讲。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于从来不弄虚作假。有的卖蜜人会往蜂蜜里面掺糖兑水,老于从来不会做这样的事。宁可不卖,也不能卖假蜜。老于常说,能人如云,卖假蜜糊弄的`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老于说,不仅仅是养蜂,干哪一行,弄虚作假的都做不长久。噢,还别说,这还真是生意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
老于家里养的蜂基本保持在一百箱上下,这样的规模可以算是一个职业养蜂人了。但老于家里竟然还种着几十亩地,这多少让我有些不解。老于解释,养蜂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倘若遇上不好的年景,家里种着些地差不多可以裹住一年的开销,不至于吃老本不是。但据我所知,老于养蜂多年,基本上收蜜都很稳定,这些说法自然也说明了老于谨慎的生活态度,这么大的年纪还这样能干,你不佩服是不行的。
老于家养着一条老狗,黑狗,不爱叫。有时不声不响的从某个角落里钻出来,让人发憷。还好,这条老狗是很通人性的,从不咬人。老于养狗其实并不单单为了看门,而是为了护蜂。老于出门放蜂的时候,一般会把家里的老狗带上,山区有一种叫蜜鼬的动物,最喜偷蜜。但狗是蜜鼬的克星,有一条老狗在,蜜鼬就只能望狗兴叹了。有时狗的作用并不在于它有多机敏多健壮,尽管它是一条老狗,可能根本没办法对付伶俐敏捷的蜜鼬,但一条狗端坐在蜂箱旁边,如一尊稻草人一动不动,对于有贼心之人之物,其威慑力如无量佛法,能罩住整片蜂场。有老狗在,蜂儿也会安心。
(三)
养蜂的老于,是一本耐读的书。有时和老于在一块的时候,最喜欢听他说说以前的故事。
老于说,他小的时候,家里养蜂没有蜂箱,只好用土坯砌土蜂箱。没有蜂脾,就用树枝用尼龙绳绑。有时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看见别人的园篱笆有特别直的树枝,粗细刚刚好可以做蜂框用,晚上,就会偷偷地去偷人家的园篱笆。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听说过偷瓜偷枣,还是头一回听说偷人家园篱笆的。
曾经的那个特别困难的时期,因为家里有蜜,老于全家侥幸逃过大劫。有时我想,老于和蜜蜂的感情还真不是喜欢与兴趣这么简单,这是过命的感情啊。
老于说到过历史上的那几次涨大水时的情况。连续数日的阴雨,蜜蜂不能出巢采集,甚至连喂蜂都没法喂,雨太大。淮河里的大水上来了,整个村庄形同一座孤岛,蜜蜂采集赖以生存的各种花草被洪水吞没,甚至连乡亲们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家里的粮食有限,人吃不饱,田里又受了灾,大长的一年时光咋过?想起来让人心里没着没落的。老于咬咬牙,用家里仅剩的小麦制糖稀,救蜂。蜂群缺粉,老于将家里的玉米面用蒜臼一点点捣得更细,蒸熟后揉开晾干,配上糖稀泡成糊状当做花粉喂蜂。家里人很不理解,这人都挨着饿,伺候蜜蜂却和伺候亲娘老子一样。听了这样的抱怨,老于没有冲家人吼叫,不紧不慢地说,你们都好好想想吧,这蜜蜂可是救过俺们全家的性命,俺们可不能忘恩负义。老于的大儿子饿急了,偷了老于半碗糖稀糊糊吃。老于发现后,一向宽厚的老于发火了,咆哮着操起扫帚追着儿子要打。老于的老婆拦不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说,他爹,你看看俺们孩子都饿成啥样了,你下得去手嘛?那半碗糖稀糊糊是我叫他吃的,你要打打死我好了。几个孩子哭喊着扑在老于老婆周围,老于的眼泪也跟着啪嗒啪嗒往下滚……
老于说,往流西山坎的老树林里以前是有土蜂的。我听了非常震惊。土蜂在山区特别常见,但在平原地区,分布不多。在往流,若有分布,应该是在很早以前。但老于说他在西山坎就找到过土蜂窝,并且还收过一笼,可惜喂的时间不长,土蜂就逃走了。土蜂是野生的,野性难训啊,老于一脸的可惜。从老于的口中得知,西山坎的老树林大概是在土地到户后逐渐消失的。以前西山坎的老树林里有几抱粗的古桑和榆树,林里灌木丛生,人迹罕至。以前经常有人见到过野猪、狐狸等野物,老树林下面连着大片的荻林苇丛,有野猪和狐狸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后来,西山坎的老树林先分到各个生产队,接着又被分到了千家万户。人们相继毁林开荒,老树林很快消失不见,野猪和狐狸的命运可想而知。当然,最让老于感到痛心和可惜的,还是老树林里消失的土蜂。
(四)
年近古稀的老于看上去也就五十来岁,很显年轻。老于为啥不显老呢?大概和老于经常食用蜂胶有关,这可是老于轻易不外传的养生秘密(大家看到了,可别说是俺说的哈哈)。
听到有人说老于每年能收入十来万甚至一二十万的,老于总是不置可否。按照本人对养蜂的了解,有时一年收入二十万也不是传说。但毕竟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有时刚刚裹住本钱也是有的。通常情况下,老于每年能收入个三五万的也很经常。这样说,你可能觉得奇怪,这每年能有这样不错的收入,老于干嘛还住在土坯老屋呀?这个疑问问得好。
老于喜欢住老屋,住的习惯了是一方面。冬暖夏凉的,也挺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于的经济上一直不太宽裕,具体原因有些模糊,说不太清楚的。听老于的一个邻居说过,老于养蜂,钱没少赚,可也没少扔。再问,老于的邻居就笑。模棱两可的说,老于有一些特殊爱好,挣的钱都花那上头了。我还是不明白,没听说过老于爱赌钱呐,这啥意思?再问,人家说了句好山的好山,好水的好水,再不多说了。我也跟着笑,这都是哪跟哪啊。什么特殊爱好啊,人家老于虽然看着年轻,头发梳得整齐光亮,可毕竟都年近古稀了,能有啥特殊爱好呢?再说了,涉及个人隐私,不便打听,还是模模糊糊的比较好。
(五)
在向老于请教养蜂知识的时候,老于不止一次的提示过。说我要是真有兴趣,真的想养蜂,最好还是拜个老师。想通过看看书,查查资料就想把蜂养好,那是多少有些异想天开的。养蜂是门技术活,这其中的东西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悟的。我笑。说自己养蜂纯粹是一个兴趣,没有想过那么多。
前两年丰港有个养蜂人,几十箱蜜蜂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全部覆灭。那人捎信想请老于给诊断一下,到底是啥原因。老于却来了句,请你老师去看看不就行啦,俺又不是你老师。我问过老于,老于估摸着那个养蜂人的蜂粮受到了污染,蜂群覆灭缘由几乎可以断定是食物中毒。几乎不敢相信,蜜蜂也能食物中毒,真是开了眼界,丰富了视听啊。
听老于说,老于唯一的徒弟是老于在杨集乡放蜂的时候收的。老于的徒弟是个老实人,很忠厚。跟着老于学了一年多,老于最后认可他出师时,送给他几笼蜂。老于说他的徒弟每年初五六都会专程从杨集乡过来给他拜年,年年不落,来的时候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可惜,哎。老于叹了口气说,最近几年他的徒弟出门打工了,蜂也卖了。在外过年,老师和徒弟之间的交往慢慢就少了。听了老于的话,我的心里也跟着一阵失落。老于的儿子闺女都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再说了,他们对养蜂都没有兴趣,老于常常感叹,收不到一个好徒弟,自己这一身养蜂的本事将来就只能带进棺材里了。不仅仅是老于的养蜂技术可能要失传,像嗨子戏、灶戏、篾匠、石匠等等世代相传的手艺也几乎快失传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了。这些损失或许是难以补救的,也是无法估量的。
希望老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徒弟,能将他一手绝佳的养蜂技艺传下去。
篇5:于青春散文
相遇不相知,相逢不相识。 美好的青春里,总会遇见某个让你心痛却又不舍伤他的人,而他伤害了自己,却又不得而知。他一笑而过,却让自己后悔半生。这正是人间尽到是沧桑啊。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来的路。灿烂的犹如初升太阳的面纱,青涩的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美丽的犹如十七岁的花季少女,让人不得不感叹青春的美好。青春预示着人生的起步,在这个花样年华里,充满的应是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不应是残酷的抛弃与折磨。
青春更是一场逢赌必输的结局。因为不少人被那些花花公子,也就是所谓的纨绔子弟,所欺骗;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要告诫所有人,青春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养育自己多年父母的一个交代。所以,在自己不知是对是错的时候,试着让父母理解自己,同时自己也不要抱怨父母啰嗦,多听听他们的;也许有时会对自己有帮助呢。在青春路上遇到的那个他或她,不一定是自己这一生中的伴侣,也不一定是踏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但对自己负责却是真的。不必为那个伤你心,悔你情的人后悔。因为,好的东西总会留到最后,适合的人也一定会在对的时间相遇。
正所谓,相逢便是知己,有时在对的时间看看对的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青春随风而散,随火而燃,遇水则灭。
篇6:于青春散文
青春,对于那些已经年迈的人来说,是一种记忆,而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是经历。
青春好像一张白纸,刚开始以前空白,需要你自己去填图,为自己的青春增添风采。青春既令人焦虑有令人关心。到了青春期,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然而不是。而是你刚刚成长,青春的叛逆期可能会拉你进泥潭。控制好,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有时候,爷爷奶奶也经常谈起他们的青春。爷爷说:“当初追你奶奶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呢”。奶奶说:“胡扯,要不是村里就你一个男生没有结婚,我才不会答应你呢”
看着爷爷奶奶嬉笑的脸,我想,我的青春怎样装点。我的青春又属于谁?那时我还是一个小混混。
现在看来,也不值得那么一提了。都是一些往事。我巧妙的与自己的青春擦肩而过,与自己的将来擦肩而过,与未来的幸福擦肩而过……
小学的童真,初中的叛逆,成年的后悔,都为我做的一切付了全责。就像当初那样,这个无处安放的青春就这么消失了,消失在我的茫然的人生中……
篇7:于青春散文
青春是一枚青涩的果子,有着藏不住的酸酸甜甜。
青春,总是带着一种奇怪的模糊感,看不清,道不明,一切都那样不真实却又那样清晰地发生着。朦朦胧胧中,有一种青涩的情感也在悄悄萌芽,会有那么一个他藏在她心底,谁也不知道。
青春的最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有遇见他时的小紧张、小忐忑,也有擦肩而过后的小失落、小伤感。她会因为想起他的笑而睡不着;会因为看他一次篮球赛就在课上出神;会因为偶尔一句打招呼的话脸红。往往谁也不知道的小秘密最经不起大家的调侃和玩笑,他会微笑着当作闹着玩,而她总会羞红着脸赶紧制止然后在满天繁星下暗暗开心。他把她当好朋友,她也是。
可他不知道他被罚值日的时候,她并不是为了一顿饭去帮他;他不知道因为他一句话,最不喜欢跑步的她运动会报了800米;他不知道,每次站在讲台前,她看向的全是他;他还不知道,为了赶上他的成绩,她有多努力。
他不需要知道,因为只有默默地追随才最适合她。或许未来有一天,他将娶,她将嫁,他们可以以好朋友的身份彼此参加对方的婚礼,笑着祝福。因为,青春的那一段青涩的暗恋,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可能知道。她,会在青春逝去之后的日子里以朋友的身份继续留下来,还会在心里默默感激那个当年成为她前进动力的他。青春过后,青春的果子变得成熟起来,散发着甜蜜的香气,多亏有一段青涩的酸甜。再回忆起来,她觉得甚是美好!
感恩青春,感恩一生中唯一的青涩时光。
篇8:于端午节散文
一转眼,又到农历五月五。若不是有个闰四月,端午早就过了,时间总是那么快。这世间,恐怕最无情的.,就是岁月吧。
昨天,下了场大雨,算是迎接端阳的到来。此刻,却烈日炎炎,阳光满满,期待着雨飘飞。
其实,对于节日,并无过分的在意。一年中,这节那节的,记都记不清楚。
小时候,一直是母亲或姥姥包粽子,我,只会吃不会干活。现在成了家,母亲没心思张罗,一般在外面买。超市的粽子种类各式各样,板粟、蜜枣、花生、蛋黄、肉粽,应有尽有,然而,少了爱的味道。
印象中,以前,每到这天,母亲总会从山上摘好些艾叶,洗洗熬水,烧开,放至温度合适时,给我们轮流洗澡,说是一种习俗。另外,还要挂一把在门上,为避邪。出来多年,加之,城市里不比老家,如今,未再用艾叶洗过澡,无非,到菜市场买点搁置在门口。此回,我去得晚了些,到今日,附近的艾叶全卖光了,也罢,只是风俗而已,无须太当真。
昨晚同小姑聊天到一点半,父亲一大早打电话来,睡不着了,忆及答应过他的事,寄钱给他过节的,赶紧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
到工行时才八点,取了钱,然而行至苏宁电器旁的农行,可惜,银行要九点才上班,自动柜员机只能取不能存,看来,要么等,要么去其他地方。周围的几个农行都在装修,我考虑了下,觉得还是等等算了。
父亲的生日即将来临,干脆多存些,免得他来回跑。顺便,往公公卡里打了二千,当作一点孝心。他们年迈,身为儿女,只恨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让老人安享晚年,汗颜哪!
老公不回来,离市区越来越远,调到庄河去了。我道:“人家节假日休息,你上班,真是辛苦命。”,老公叹气:“没办法,公司安排的。”。我戏谑:“那就多吃几个粽子,下次回来帮你补补。”,顺带问他手机是否有短信提示钱已到位,老公笑:“难怪我爹说媳妇比儿子好,前些日子刚寄完,今天又寄。”。“怎么,给钱你父母花还不乐意?我没意见,你嚷嚷啥?”,我佯怒。“知道我老婆是天底下最孝顺的,应当奖励。”,老公随声附和着,叫我拿点钱给母亲,略表心意,闲聊了一阵,才挂了电话。
姥姥今年八十了,耳朵不够灵敏,唯有请小姨帮她买些补品及她爱吃的东西。回家一趟比较麻烦,打电话姥姥听不见,除了给钱,真的不知可以做什么,希望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少操心,忙碌了一辈子,该歇歇了。
每逢节日,不由自主地想念,因为在远方,在天涯,此生怕是无机会相见,唯剩祝福了。在此,问候某些人,以及网络里一路关爱我的众多友友们,祝大家粽子节快乐,平安一生!
★ 七夕感怀散文
★ 一个人的七夕散文
★ 秋的况味七夕散文
★ 七月七话七夕散文
★ 七夕浪漫句子简短
★ 七夕朋友祝福
于七夕散文(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