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
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消极影响的分析,对如何有效防范盈余管理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一、什么是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比较全面的概括是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为达到筹资、避税等目的,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一是收益平滑。即公司为塑造良好的形象,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平滑收益给人以公司收益稳定增长、风险不大的感觉;二是收益最大化。这种策略通常被用于管理人员为实现报酬和债务契约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三是收益最小化。这种策略一般被用于节税或延缓纳税目的,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扩大当期成本费用列支以减少当期收益;四是巨额冲销。这是公司在遭受压力或更换领导时常采用的策略。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其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用户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上市公司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具有许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如影响个体间财富分配、消费和生产企业间的资源配置等。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三)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
四、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由于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由此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作假、利润操纵相比,具有更加隐蔽的特点,是现有法规所鞭苍不到的。为遏制上述消极影响,构筑起综合的、多层面性的防范体系和治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盈余管理的存在与现行的会计所采用的原则和方法分不开。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会计选择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是形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出台新的、超前性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的现象,特别是目前问题较多的企业并购、合并会计报表等准则;补充和修订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一些主观判断性较强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估计方法的运用应规定相应的约束条件。
(二)加强上市公司相关制度的管理。对上市公司相关制度的管理具体体现在:首先,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配股、中止交易制度。新股发行应以发行股数和募集资金总额为双重控制标准,这样有利于控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避免和削弱上市公司和证券承销商为提高发行价而对历史数据过度包装的利益驱动。建立综合的配股评价标准。上市公司配股必须在当年实施分红的基础上,不仅考虑净资产收益,还应以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利润总额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等项指标为评价标准,同时还要考评公司以上指标体系是否高于市场均值和行业内的先进性、配股资金的投资项目审查等因素进行配股资格的`认定。其次,建立上市公司中报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审阅制度。由审计年报的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报或季报实行仅次于详细审计年报的审阅制度,并尽快用法规形式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以保证上市公司中报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及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最后,特别是要加强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对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应“从多不从少”,并且对披露方式、内容、方法、时间、格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以尽量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对称。’
(三)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较大的比重,太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治理结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有股减持,改变失衡局面。其次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创造条件,使独立董事尽职尽责,履行好为上市公司把关的职责。为使独立董事能真正独立于上市公司开展工作,建议其酬金一律由上市公司提交给类似独立董事管委会这样的机构统一发放,各省市可成立与此相应的分会机构负责独董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三,要健全有数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挂钩,使腔东目标成为管理者目标,消除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四)加大法律监管力度。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较为宽松,市场监管缺乏连续性,这助长了机会主义行为。为此,须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督和法律约束。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亏损上市公司或处于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对严重违反有关法规操作损益的行为。应予以严肃查处,以确保整个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这样,既合理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又可使上市公司法律责任意识增强,减少利润操纵动机,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执业更为谨慎,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蒋银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建议【J]。现代情报,2005,8:12 5―127
[2]段绪梅,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和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5: 219―221
[3]梦艳琼,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12 7―129
作者简介:黄茜(1987―),江西萍乡人,江西财经大学会计硕士09级研究生。
篇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的预期利润的压力,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影响财务报表,从而影响相关的战略和目标。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公司财物,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三)内部交易方面的考虑
由于股票期权等是管理者薪酬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基于股权激励的内部交易也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四)资本市场的动因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另外,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利是企业并购中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包括管理层收购、换股并购以及反向收购。因此,资本市场的动机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规范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中,经济体制不是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往往突破了其法规的限制,不当的盈余管理危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的秩序。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盈余管理采取一定的治理手段,将其控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里,尽力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及配套指引(2010)明确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价报告,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该制度要求自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这就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公司相关方面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提高使资本市场的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为了有效防止对盈余管理的过度利用,公司必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首先,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使其更好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适度盈余管理。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其次,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公司应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公司价值。
(三)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
目前关于配股的条件只有“最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均在10%以上”一条规定,由于指标单一,配股权对上市公司有利,因而上市公司往往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来对利润进行操纵,以获取配股权。有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存在为取得配股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同样,摘牌的条件是“连续三年亏损”,这样有些公司便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先多摊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作准备,以避免摘牌。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管制,亏损公司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用应计利润项目管理调增或调减收益。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四)加强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但遗憾的是,现有的CPA审计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于种种私利,CPA往往屈从于被审计单位的意图,丧失其独立性,甚至发生审计合谋行为。因此,要使审计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看门人”,首先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同时,审计职业界、证券监督部门、财政部门等要加大对审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惩欺诈行为。
三、结语
盈余管理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是公司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盈余管理,使其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这需要通过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加强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文体.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9,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多发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等。另外,有报道显示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司的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统计分析根据盈余管理以上的两个特点,本文设计了三类统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1.统计目的本次统计目的有二:①对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方式是什么?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接受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其运用特点是什么?
2.统计方法本文以易富网(www.eefoo.com)到4月21日为止收录的我国深圳股票市场410家上市公司的20年报为样本总体,以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摊薄)为标准,将这410家上市公司分为6个盈利区间:亏损区间(21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0到6%之间(7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6%到10%之间(14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0%到11%之间(35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1%到20%之间(113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大于20%(27家)。而后,对每一类公司的年报进行大比例的等距抽样:亏损区间,区间(10%,11%)和大于20%区间的抽样比例为50%,(0,6%),(6%,10%)和(11%,20%)区间的抽样比例33.33%,这样,实际上共统计150家上市公司年报,占深圳股票市场504家上市公司总数的29.8%。通过比较不同盈利区间的3种指标的明显差异,而非单个数值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
样本选择,区间划分和抽样方法的依据如下:(1)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总数近1300家。在相同的监管背景,近似的监管措施下,深圳市场的上市公司与上海市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选取深圳市场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总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净资产收益率是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标准。按照证监会7月28日年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因此,本文划分净资产收益率从0到6%和从6%到10%两个区间,以分别考察其盈余管理的不同特点。另外,为了重点考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为保住配股权而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划分区间(10%,11%)。
(3)由于一些区间公司数目较少,为减小偏差,统计中增大部分区间的抽样比例到50%。
3.指标设计本文设计了三类指标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第一类指标衡量了可操纵性会计利润的比例,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衡量不同区间的盈余管理整体状况。第二三类指标调查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和政府补贴的状况,以考察这两种可能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特点。
(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构成:该指标分为个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个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为负数的公司数目/公司总数目×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平均数指标=某区间公司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的算术平均数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会计净利润×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20会计净利润―经调整后的会计利润经调整后的会计利润=2000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00年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000年度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存货△应收项目=2000年应收账款+2000年应收票据―19应收账款―1999年应收票据△应付项目=2000年应付账款+2000年应付票据一1999年应付账款―1999年应付票据△存货=2000年度存货总额―1999度存货总额解释:本指标意在衡量不同区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如前所述,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整体上看,如果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则此差异不是由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和所处地点所致,而是因为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采用了或调增或调减的不同盈余管理方式而已。由于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只有可操纵程度上的差别,为保险起见,本文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开始,只考虑可操纵性相对较小的应收付账款,应收付票据,存货总额。另外,因为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等并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列在投资活动中;对于付现利息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而列在筹资活动中,然而由于这些项目均反映在会计净利润中,所以指标考虑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净额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以统一计算口径。
评价方法:两种指标结果的评价都必须区分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
对个数指标来说,如果是亏损区间的公司,由于其会计净利润为负,指标越大,说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为负值,从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调减盈利。如果是盈利公司,由于其会计净利润为正,指标越大,说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为正值,从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调增
盈利。
对于平均数指标来说,如果是亏损区间,指标越小,说明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例越小,指标小到变成负数,说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减盈利。对于盈利区间,指标越小,反而说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增盈利。
无论个数指标还是平均数指标,不同区间的指标差异越大,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越明显。
(2)资产减值指标:构成:资产减值指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资产总计解释:本指标用来衡量不同盈利区间的上市公司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总额之比。如不同区间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则表明不同盈利水平上的公司可能在计提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本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
评价方法:本指标越高,说明上市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调减了利润。本指标越低,说明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虚增了利润。不同区间的指标的明显差异则表明盈余管理方式的不同。
(3)补贴收入指标:构成:本指标由个数和平均数指标构成个数指标=接受补贴收入的公司/公司总数×100%平均数指标=某区间(补贴收入/会计净利润×100%)的平均数解释:一些报道反映补贴收入也在企业的扭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指标意在考察有多少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大程度上的补贴收入,即补贴收入的频率与幅度。
评价方法:个数指标越大,说明在此区间上政府有越强的倾向给予企业直接支持。平均数指标越大,说明在此区间上政府扶植企业的幅度越大。
4.统计结果分析(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如表所示:个数指标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档次。亏损区间构成第一档次。(10%,11%)区间,(0,6%)区间和(6%,10%)区间的指标值几乎相同,构成第二档次。(11%,20%)区间和大于20%区间的指标指构成第三档次。
一些文章指出:按照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规定,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的上市公司才可能具有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保住这个筹资资格,采取盈余管理以虚增盈利,纷纷不遗余力往(10%,11%)和(6%,10%)区间挤是很自然的。同时,上市公司无疑也存在强烈的避免亏损的愿望。本次统计支持了上面的说法。在盈利公司中,(10%,11%)区间,(0%,6%)区间和(6%,10%)区间的公司个数指标最高,与第三档次指标数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这三个区间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可操纵性会计利润项目调高年报中的会计盈利。
(11%,20%)和大于20%两区间的指标相差无几,均处于最低水平。这一方面表明两区间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好,同时也不能排除存在隐藏部分盈利以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公司将被暂停股票上市,之后,若在限期内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最终将受到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有研究表明部分公司在亏损的当年或第二年采用割肉(takeabath)的盈余管理方法,剔除以前年度的潜亏,并预计一些以后年度的费用和损失,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储存一部分利润。如此的会计处理,从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亏损,目的是为将来扭亏作铺垫。本次统计中亏损区间高达82%的个数指标(仅两家公司指标为正)不仅支持了这一推断,而且表明调减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亏损区间中可能非常普遍。
分析平均数指标可以发现:对于亏损区间,指标表明该区间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些公司可能利用对于(10%,11%)区间,其最低的指标表明该区间一些公司可能利用盈余管理虚增盈利。
对于(10%,11%)区间,其不高又不低的指标表明该区间公司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十分明显。
以上区间的平均数指标与个数指标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但区间(0,6%),(6%,10%)的平均数与个数指标发生了背离。
由于个数指标反映某一区间有多大比例的公司可能调减盈利,即盈余管理的频率;而平均数指标则反映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幅度,所以,在某些时候两种指标会发生背离。而这种表面的矛盾恰恰反映该区间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并存。
对于(6%,10%)区间,因为要满足证监会“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的规定,一些上市公司无疑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调增利润。然而,对于另外一些净资产收益率距10%所差较多的公司来说,盈余管理隐藏部分盈利则是“上策”。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下一年冲击10%的目标。如果利用少提准备和折旧等盈余管理手段强把净资产收益率拔上10%,则很可能影响下一年的盈利。因此此区间的平均数指标反映部分公司可能存在储存盈利的行为。此区间个数指标与平均数指标的背离是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共同结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0,6%)区间。
(2)资产减值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仅考虑盈利的上市公司,(0,6%)区间的指标最高,是最低指标的三倍多,说明从资产减值指标来看此区间的一些公司可能存在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的行为。次高指标值1.56%出现于(6%,10%)区间,表明了从资产减值指标来看本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调减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两个最低指标值出现在(10%,11%)和大于20%区间,表明了两区间的某些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调高利润。
令人惊异的超高指标值16.96%出现在亏损区间。它竟然是(10%,11%)区间指标值的近16倍,这表现出资产减值计提的巨大差异,表明一些亏损公司很可能在大幅度的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
但是,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亏损公司资产质量原本就不高,多提减值准备理所当然。但是比较一下亏损区间与(0,6%)区间的指标值,前者也是后者的4倍多。实际上,这两个相邻区间的公司的资产质量不应有如此大的差别。
总体上看,本类指标统计结果与第一类指标结果一致。同时,亏损区间的结果显示利用资产减值类会计科目虚减盈利可能是亏损公司存储利润的重要手段。
(3)补贴收入指标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区间补贴收入指标个数指标平均数指标亏损54-1.070~6%2065.726%~10%505.110%~11%598.5611%~202373.09大于20%502.39先看个数指标,个数指标,即接受补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区间(10%,11%)亏损区间,区间(6%,10%),大于20%区间,(11%,20%)区间和(0,6%)区间。总的看来,政府对亏损区间,(10%,11%)区间的扶持意向较强。
再看平均数指标,最低指标值出现在大于20%区间,表明该区间的公司由于盈利丰厚,政府补贴幅度很小。次低点位于亏损区间,这表明该区间尽管政
府补贴的频率很高,但幅度并不大,这与前两个指标的统计结果一致。(11%,20%)区间和(6%,10%)区间的个数和平均数指标均居中游,说明在政府并未表现出对两区间公司特别的增加或减少补贴的意向。
(10%,11%)区间的个数和平均数指标都位居第二位,表明政府对该区间一些公司获得配股资格的支持较为明显,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幅度上都比较大。
(0,6%)区间的平均数指标让人一惊,高达65.72%,是最小指标值的65倍多,而且接受巨额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将大于零,一般不超过1%。这说明尽管该区间政府补贴的频率不高,但是对一些上市公司的补贴幅度和力度都极大,政府补贴在一些上市公司避免年报亏损的挣扎中起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补贴收入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的运用特点是其明显倾向于避免年报亏损。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就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说,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1)部分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年报会计净亏损比真实亏损大很多,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虚减盈利以图将来扭亏的现象。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中的避免退市动机。而这正是对连续三年亏损退市的规定所做的反映。
(2)(0,6%)区间上市公司总体上有可能同时具有调增调减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调增的目的在于避免年报亏损,调减的目的在于存储盈利以避免将来亏损或用来冲击6%配股底线。可能的盈余管理的动机既有筹资动机又有公司形象动机。
(3)(6%,10%)区间同样可能同时具有调增调减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调增的目的在于维持公司的配股资格,调减的目的在于存储盈利以便将来冲击10%配股平均线。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
(4)(10%,11%)区间部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可能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筹资动机。
(5)(11%,20%)区间上市公司在统计中未发现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6)大于20%区间的部分公司可能有在一定程度上调增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为公司形象动机。
第二,统计分析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有较大可能是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而亏损区间较大的资产减值准备指标加强了这种可能性。
第三,对政府补贴的统计显示当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时,明显倾向于保证上市公司年报盈利,对上市公司获得和保持配股资格帮助不是很大。
针对统计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文有如下建议:第一,扩充配股的盈利指标。建立与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一个值作为盈利指标会更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
第二,改进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的规定。这一规定事实上促使一些上市公司在亏损头两年通过虚减盈利进行盈余管理,其结果是该规定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三,在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统计显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能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应该制定更明确的会计准则减少利用其盈余管理的空间。
第四,制定政策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并且对补贴收入的会计报告列示作出进一步规定,以防一些上市公司鱼目混珠。
第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
第六,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约束盈余管理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同时保持职业判断的自由。监管措施的不断严密尽管有效,但会限制职业判断。况且,僵化的监管举措还会影响市场效率,由此而付出的成本也许更大。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曾就如何根治政治腐败问题曾表达了下面的理念:政治腐败不可能仅靠不断制定法律来解决,只能通过建立一种制度,使广大民众都了解政府的运转和政治的内涵,让人民监督的办法来解决。同样,本文认为,盈余管理问题不能仅靠制定更细致的监管措施,而应不断加强“证券市场透明度”,让市场作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做出裁判的法官,才是治本的方向。
篇4: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多发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等。另外,有报道显示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司的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统计分析根据盈余管理以上的两个特点,本文设计了三类统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1.统计目的本次统计目的有二:①对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方式是什么?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接受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其运用特点是什么?
2.统计方法本文以易富网(www.eefoo.com)到204月21日为止收录的我国深圳股票市场410家上市公司的2000年年报为样本总体,以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摊薄)为标准,将这410家上市公司分为6个盈利区间:亏损区间(21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0到6%之间(7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6%到10%之间(14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0%到11%之间(35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1%到20%之间(113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大于20%(27家)。而后,对每一类公司的年报进行大比例的等距抽样:亏损区间,区间(10%,11%)和大于20%区间的抽样比例为50%,(0,6%),(6%,10%)和(11%,20%)区间的抽样比例
[1] [2] [3] [4] [5] [6] [7]
篇5:简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对策
简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对策
文章从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影响出发,揭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治理盈余管理的策略,欢迎各位毕业生借鉴哦!
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问题是西方国家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迄今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了。而在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学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
由于盈余管理是一种不通过实际业务经营而通过人为调节会计信息来改变财务报告业绩的机会主义行为,它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和一贯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会计行为,其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作假、利润操纵相比,更难以发现和限制。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之内,经理人通过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盈余进行有意的调节,以达到其特定的目的。
(一)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
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的机制,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共存的组织结构,而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无法抑制盈余管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有所改观,但股权集中、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监事会监督功能不强、独立董事的职责难以发挥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着土壤。
(二)上市制度的相关规定是盈余管理产生的诱因
为了规范公司上市行为,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某些条例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特别处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应规定。比如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在企业盈余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又为了实现上市的目的,企业便只好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这便是申请上市阶段的盈余管理。上市之后,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再融资行为,均须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作为基础,这也促使上市公司想尽办法提高盈利水平。此外,证券监管部门对经营业绩中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这也促使有些上市公司为保住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静态性与滞后性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会计准则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类型企业或某一类型企业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很多方面都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会计准则固有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通过会计法律、准则来消除盈余管理。
除上述三点之外,公司作为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动机、公司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动机、公司债权人的约束也都是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粉饰其财务会计报告,虽然可以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有利于保持上市资格,但因该种行为的存在本身就有悖于公司上市的初衷,有悖于会计信息有用性与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会扰乱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其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利益。
(一)盈余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误导投资者
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有利的决策,而会计信息本身就应该是可靠的和相关的,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无法保证其可靠性,所以不仅对投资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误导投资者,使其做出错误决策。
(二)盈余管理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希望获得较高收益,从而都承受着较大的风险。而当投资者依据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决策时,会使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失去信赖,甚至直接导致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可靠性的质疑,进而对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信心。
(三)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只能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而持续的盈余管理会使投资者对公司不再信任,则公司的市场信誉也难以维系,这样会加剧公司融资的困境,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投机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设计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其对资本市场的危害远大于带给公司的短期利益。要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上市公司管理层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盈余管理的措施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治理措施应该是从思想源头抓起,通过培训、学习,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认识到经过操纵的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以及自身的危害,从而从思想源头上远离盈余管理。应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对一些盈余管理行为主动抵制,而不再被动作为。
(二)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和证券监管部门是博弈的两方参与者,在给定事前监管规则条件下,催生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公司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又催生了新的监管规则,两者相互促进,是一个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改进现有市场监管制度有利于削弱盈余管理的动力。 1.改进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控制指标
篇6: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1引言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当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往的文献普遍将盈余管理视为机会主义行为,近期的研究发现了盈余管理的其他一些动机,比较典型的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这些研究发现为我们治理盈余管理提供了基础。
2机会主义动机
机会主义动机是指管理当局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有目的、有策略地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歪曲,不惜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盈余管理机会主义动机具体目的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2.1以误导资本市场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动机
60年代以前的会计文献普遍认为,公司管理当局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欺骗投资者。但是,60年代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则认为,由于存在信息竞争,投资者不总是受会计盈余的瞒骗。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一直试图对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进行实证检验,但结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
尽管实证研究的结论相互矛盾,但是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欺骗投资者的事件却不断发生。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的琼民源事件、红光实业事件以及银广夏事件等,表明上市公司以误导资本市场为动机的机会主义行为确实存在,并且资本市场的参与者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识破他们的盈余管理行为。
2.2建立在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上的机会主义动机
在契约论的框架下,企业可以被视为其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经理、债权人、雇员以及政府机构等)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明白,他们的自身利益有赖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利害冲突,他们为了牟取私利又有采取减少企业价值和生存机会的动机与行为,试图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占为己有。
会计盈余在订约中的作用、契约的不完善以及监督成本较高会诱使经理人员运用盈余管理牟取私利,从而使得盈余管理行为不可避免。因此,克里斯蒂与齐默尔曼将这类的机会主义定义为:经理以超过股东等外部人在订立契约时所形成的预期的方式,在公认会计准则尚未明确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做出选择,通过这样的选择可以增加经理的财富,但却相应减少了外部人的财富。
国外已有大量的文献检验了基于债务契约和经理报酬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这些研究表明,报酬契约与债务契约至少是一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诱因。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经理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这类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并不明显。
2.3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动机
美国银行业的规范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借助会计数字表达的一定资本充足率,保险业的规范要求保险公司要符合最低财务质量标准,公用事业有史以来一直被规定收费率并且只允许赚取其投入资产的正常的回报。因此,这些公司经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逃避行业监督和反托拉斯监督。
我国上市公司为避免特别处理与摘牌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的实证证据实际上也属于逃避《公司法》管制的情况。我国有些公用事业单位,人们抱怨其收费水平高,但其财务报表上的盈利并不突出,可能也采取了类似的盈余管理行为。
3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
Burgstahle与Dichev发现上市公司存在通过盈余管理将盈余微降操纵为微升或者将微亏操纵为微利的现象,他们认为上市公司这类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降低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
上市公司是盈利还是亏损以及盈利是上升还是下降,确实对利益相关者的心理会产生质的影响,从而影响与上市公司的交易成本。例如,顾客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公司更可能履行其所承诺的质量担保与服务义务;公司的供应商将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不仅因为盈余高的公司更有可能为当期的采购支付货款,还因为该公司将来可能进行更大数额的采购;银行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因为盈余高的公司违约与延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更小;高盈余公司的优秀雇员既不太可能辞职,也不太可能为了留下来而要求更高的薪水。因此,这些公司有避免盈余下降或亏损从而降低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微利现象”与“10%现象”。盈利公司的交易成本可能比亏损公司低,这至少可以对“微利现象”做出部分解释。当然,“微利现象”还与《公司法》中关于特别处理与摘牌的政策有关。“10%现象”至少与交易成本有部分关联,即利益相关者将净资产收益率为10%作为“绩优”公司的评价标准。因此是否达到“10%”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是对证监会配股政策的反应,而且可能是基于交易成本的反应。4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
近期一些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由管理当局对投资者反应的理性反应得到解释。Erickson与Wang调查了换股式兼并时的盈余管理,表明收购公司在兼并之前会高报盈余,其原因是目标公司会预料到这一情况,并在就收购价格进行谈判时根据预期的盈余管理作调整。Shivakumar研究了稀释权益发行(Second Equity Offering)的情形,认为权益发行前的盈余管理不是为了误导投资者,相反却是发行公司对发行公告时预期的市场行为的理性反应。
发行公司和市场之间关于盈余管理博弈的支付矩阵。发行公司有两个战略:他们在发行公告前可能高报或不高报盈余;市场也有两个战略:他们或者相信或者不相信发行公告前的盈余被高报。每一个方格中的第一个记录是市场的支付,第二个记录代表发行公司的支付。H代表正的支付,而C代表盈余管理的成本。
如果投资者能直接观察到每一个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那么盈余管理引起的均衡支付将是(0,0),即上市公司不进行盈余管理,股份将以它们的基础价值发行。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存在信息成本,投资者不能完整地观察到盈余管理的金额,因而,发行公司有偏离上述均衡的激励,可能会通过高报盈余以抬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投资者如果考虑到发行公司的这一激励,会假设所有发行公告的公司在公告前会高报盈余,并因此会对发行公司的股票打折扣;由于发行公司不能令人信服地传递其不存在盈余管理的信息,因而发行公司会理性地高报公告前盈余(至少达到市场所期望的程度)。这使得均衡的结果是图1中的(-C,-C),它实际上是单纯战略的惟一的纳什均衡。因为盈余管理的成本不为0,这一均衡就是帕雷托无效的。
在以前,尽管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达到配股及格线的现象也很严重,但当上市公司公布配股公告时,股价一般会有较大幅
度的上升,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不一致,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不能以管理者反应假说来解释。但是自19以来,我国股市出现了“配股危机”,当上市公司公布配股公告时,股价一般会下跌,原有股东纷纷“逃权”,表现出与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相似的特征。
5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可能是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业绩优势,其原因主要有:①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投资或信贷决策时,常常将相互竞争的公司的财务业绩进行比较;②在确定管理人员的报酬时,财务业绩可能是一个因素。
Kallunki与Martikainen调查了芬兰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考虑同行业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结论是上市公司在确定盈余管理的目标水平时,似乎主要考虑行业平均盈余变化的永久性部分,支持了比较业绩优势假说。其他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发现,行业效应在解释盈余管理方面具有经验上的重要性。既然同一行业的公司是相互比较的公司,关于某一公司自身的非正常应计项目的水平与同一行业的非正常应计项目的水平是相关的,这一发现也支持了比较业绩优势假说(某一公司盈余管理的选择取决于它的竞争对手的盈余管理的选择)。
Bagnoli与Watts将盈余管理问题作为几个公司间的非合作动态博弈来考虑,认为在许多公司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的压力下,为了获得比较优势,公司会仅仅因为它预期其竞争对手会进行盈余管理而管理自身的盈余。
此前的文献普遍认为由于机会主义而产生了盈余管理。上述研究为考察盈余管理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认为盈余管理产生于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而不是机会主义;或者说,如果存在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动机,将会加剧盈余管理。然而,在不存在机会主义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进行盈余管理,那么在不考虑盈余管理成本的条件下,股东的状况实际上被改善了。这至少对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不公正关联交易行为作了部分解释,尤其是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或面临无法达到配股及格线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往往通过关联交易“借”一部分利润给上市公司,而控股股东实际上是为了将来从上市公司的比较业绩中获得回报,例如未来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
6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
上文分别讨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是几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一般都与道德危机、公司管理人员行为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监督和处罚不力、监管方式不完善等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综合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6.1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评价标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与道德问题直接相关是容易理解的,其实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也属于道德问题。因为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掺杂了许多人为操纵的因素,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从财务报告本身来准确地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其利益会受到侵害。
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职业道德。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道德评价标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弘扬正气。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公司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
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的教育,提高其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从思想上减少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监管来代替市场监督从来是得不偿失,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才是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本。
参考文献:
[1]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Zingales,I.In Search of New Foundatio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August):1623―1653.
[3]孙铮,李增泉。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透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8―130.
[4]Burgstahler,D & Dichev,I.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 and Loses[J].Joum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99―126.
[5]靳明。从ROE的实证分析看上市公司的业绩操纵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00,(2)。
[6]Shivakumar,L.Do Finns Mislead Investors by Overstating Earnings before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339―371.
[7]Kallunki,。J.P.& Martikainen,M.Do Firms Use Industry―Wide Targets When Managing Earnings? Finnish Evide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Accounting,1999,(2):249―259.
[8]Bagnoli,M.&Watts,S.C……The Effect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Earnings Management: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377―397.
;
《管理科学》・陆宇建
篇7: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论文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论文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着广泛的盈余管理的现象,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而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是影响财务信息客观性、公允性和可靠性的强力方式。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采选至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质量;相关性;修正的Jones模型
一、引言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让个人或者企业获取利益,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企业的业务进行调整等一系列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产生影响,使企业无法真实公允地在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而独立的审计机制就是为了制约企业管理当局控制盈余和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存在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并且,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力度,审计的质量越高,越容易发现并且限制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错误以及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而更有效率地控制盈余管理。薄仙慧、吴联生(2011)对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发现企业当期盈余管理水平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审计师没有显著揭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偏低。本文通过新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试图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来检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查出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时,会因为审计风险合理地做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选择提升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升审计质量。由此看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注册会计师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现象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决定审计质量的高低。对此提出本文的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二)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样本来自20至20的上市公司,在防止被不同股票类别影响时,也尽量确保足够的样本容量。其中,剔除了一些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盈余情况不稳定的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公司信息。由此得出2015年的473个上市公司的样本观测值。依据国泰安数据库中展示的审计报告,2015年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有459家,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共14家。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主要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筛选、统计。在实证研究部分,则通过SPSSStatistic统计分析软件对筛选后的样本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构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是修正的Jones模型,总应计利润包含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为更精准地测量盈余管理水平,还将应收账款的情况加入研究。并且,修正的Jones模型也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构建模型:TDAt=NIt-CFOtT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N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DAt/At-1=TDAt/At-1-NDAt/At-1其中,TDAt表示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DAt表示第t年的不可操纵应计利润;At-1表示第t-1年的资产总额;NIt表示第t年的净利润;CFOt表示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REVt表示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动额,即第t年的营业收入额减去第t-1年的营业收入额;△RECt表示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动额,即第t年的应收账款减去第t-1年的应收账款额;PPE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总额;DAt表示第t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量;DAt/At-1表示经上一年资产总额调整过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相对量,即盈余管理水平。
(四)多元回归模型
关于假设(H1),注册会计师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被审计单位,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很低。审计意见作为模型的因变量,用以表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类型用虚拟变量OP来表示,假设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OP=1;反之,OP=0。模型的自变量则是盈余管理水平,由此,建立模型:OP=β0+β1|DAt/At-1|+ζ。其中,OP表示审计意见;β0表示截距;β1表示系数;ζ为残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中看出,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最小值为0.00007297340989665,几乎为零,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最大值为2.009201445026,样本均值0.05017848013503,最大值较样本均值极高,说明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着程度不高的盈余管理,而有着极高盈余管理行为的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上市公司,这与我国市场的现实情况及理论分析相符合。另外,对比表2与表3分析发现,2015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49517176,极小值为0.00007297340989665,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7185980999778,极小值为0.013140361817,由此可以大致表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严重。并且,从极大值角度出发,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009201445026,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极大值仅为0.147663502829,这里又表现出了审计的局限性,即存在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出具适当审计意见。
(二)Logistic回归检验
将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代入公式OP=β0+β1|DAt/At-1|+ζ,并对OP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水平的系数为-1.984,系数为负,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容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由此可以验证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越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四、结论
本文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利用Excel以及SPSS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出盈余管理,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披露。对于越是过分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可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报告,而是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报告。
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
[2]BartovE.,GulF.A.,TsuiJ.S.L.Discretionaryaccrualsmodelsandauditqualific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0,30(3):421-452.
[3]梁松江.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篇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摘 要: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来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发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治理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无论从什么角度进行定义分析,盈余管理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对其他经济利益集团有或好或坏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将本身优质的资源剥离出去后进行包装上市,将原国有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最终导致上市公司与其他集团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从而发生关联交易。
(二)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出来,会计政策要求企业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对会计政策进行重新的选择和评估,一些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与模糊性,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已经进行减值准备的资产要恢复原价,能够挽回资产减值造成的损失,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准备和恢复来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在出现无法避免年度损失的时候加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工作,再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改变企业的会计盈余。
(四)利用收入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惯例的规定,企业的收入要在赚取的过程结束后才能够确认并进行记录,但是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会计盈余都在赚取过程完成之前就进行了确认和记录。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源。上市公司的产权需要借助公开发放股票的方式进行分散,导致拥有股权的投资者按照股权的份额来享受企业的经济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因为人员涉及广泛、事物冗杂琐碎,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股东大会中多数由大股东组成,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股东对经营约束力度的减弱,而并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的股东作为控制上市公司管理事物的权力者,当会计信息影响大股东的利益调配的时候,他们会尽可能地减少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害而占有其他利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其次上市公司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使经理人员在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人员聘任、利润分配、制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的时候有着更大的发言权,导致在公布会计信息的时候过分强调个人的表现行为,缺少信息的公平。最后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的监督力度不够,虽然会聘任会计事务所的专业人才进行审计管理,但是真正的决策权还是在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者的手上,使会计事务所的人员无法用公正、公平、客观、独立的态度完成上市公司经营者和公司经济行为的约束、监督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是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我国颁布的相关的法律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例如《证券法》中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的审查以及停牌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的高标准、严要求导致企业为了能够以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格上市便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证券市场监管政策落实力度不足成为上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
(三)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不够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
件。随着我国会计规范扩大了可处理的范围,留下很多空白的领域,而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判断,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利用这些空白领域来创新业务,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四)税法体系不够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够完善,有许多各种名目的优惠政策,上市公司为了能减少税费支出,便会采取盈余管理来构成减免税费的条件,例如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会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进行财政贴补的情况比较常见,有许多事为了提升公司业绩或改变亏损的情况来实现上市的发展,这些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四、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要想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就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改变盈余管理要牺牲企业的利益来实现某个人的个人利益的情况。首先要改变大股东一览独大的情况,拓宽小股东表达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意见,完善董事机制对经营者的监督,避免建立具有保护性的董事机制,弱化“内部控制”的情况,减少实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员工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经理市场的建设,采用竞争淘汰的机制来督促经理人盈余管理的合理、合法性。最后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债权人的监督作用。
(二)加大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落实力度。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应对证券市场具有特殊性的监管政策是主要的动机之一,当证监会将股票发行的份额改为核准制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为了提高新股定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因此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要加大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落实力度,例如通过对各种性质不同的行业确定公司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限的年限,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相关意见以及审计报告等,不要将盈利和亏损当做衡量的唯一标准。
(三)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不可能将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各项事情都做出明确的规定,难免会有模糊或空白的地方,因此为了规范盈余管理,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尽量减少因为制度、规定的模糊性造成的不规范的盈余管理。首先要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意识地减少因个人利益驱使进行的违规操作,指导相关人员能够正确使用会计政策,能够有针对性、保密性、谨慎性的进行操作。其次要通过规范注册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来保证审计的公正、公平性,通过降低配股的门槛来提高审计的质量,从而建立一个能够应对特殊监管政策、符合公司组织结构和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来提高对盈余管理的监管力度。
篇9: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
摘 要: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资本市场上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本文按照上市公司所处不同时期,对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动机 治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规范性不断增强,以及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 IPO上市的动机
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基本财务资料。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二)避免被实行退市风险提示和暂停上市
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在股票名称之前加*ST符号。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如在期限内未消除亏损状况,则终止其股票上市退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被处以退市风险提示后,不仅会受到管理层更加严格的监管,还会加大筹资难度,增高筹资成本,同时影响其股票投资价值。为避免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避免的情况发生,一些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就会采取调整对不同会计年度之间的盈余进行管理。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第一年巨亏第二年扭亏”避免被实行退市风险提示和“连续两年巨亏第三年扭亏第四第五年又亏”避免被终止上市的现象。这种操作带来的结果,使许多本该暂停上市或退市的公司能在证券市场长期存在。并且为实施盈余管理所采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及各种会计手段和处理,造成对公司基本面有重大改变,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盲目跟风,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三)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需要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手段包括: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和配股三种手段。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公开发行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并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非公开发行虽然对盈利性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审核结果来看,对公司业绩情况、行业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等也重点关注。并且参与非公开发行得投资者特定为不超过10名(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内),设定一或三年的锁定期。因此一般来说,敢于提出非公开发行计划、并且已经被特定投资者所接受的上市公司,通常会有较好的成长性,公司基本面、盈利能力及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在未来将会发生质的飞跃。通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要求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较普遍使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对股票进行估价,公司的盈利情况作为对公司基本面有重大利好事件,在二级市场上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利用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表现的动机。当前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限售股解禁与减持行为也在不断加速进行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大小非减持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基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实现其市值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五)委托代理目标的实现及管理层股权激励的需要
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的利益往往与一定的业绩指标相联系,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动机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进行盈余管理,同时,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为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实现其自身利益提供了可能。股权激励作为约束管理层行为的手段,使代理人、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使得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与为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相一致。
就目前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来看,股权激励方式主要选择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按照自身情况设置行权条件。从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看,若管理层要行使股权激励的权利必须要满足股权激励条件。为了衡量管理层在企业经理管理中的努力程度,股权激励方案中一般都会设计某种形式的业绩标准为行使股权激励的条件,通常是以净利润指标作为衡量业绩标准。因此,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即存在了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可能。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
(一)对上市及退市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无论是主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均对盈利性有所要求,对比全球比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对上市没有设定盈利要求,也没有明确的收入要求。正是这种较为宽松的标准,让投融资双方自行选择,能够为众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公司提供融资服务。特别是创业型企业一般都规模小、经营风险较大,业绩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取消最低盈利要求和业绩成长指标,增加现金流量,营业利润比重及非财务指标有利于企业融资,减少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对上市公司实行退市风险提示的目的在于为投资者提示市场风险,引导投资者进行科学理性的投资。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盈利周期,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单个产品市场影响率较大的上市公司,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盈利情况很难反映其真实的盈利情况。因此,要治理上市公司过度使用盈余管理行为,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如完善退市风险提示制度和退市制度,制定包括财务指标、行业指标、社会贡献指标等多层次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源头上削弱被实施退市风险提示及退市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二)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监管规定
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对会计准则相关的内容完善工作。为了达到有效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不仅要及时完善会计准则,更重要的是建立更为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有效地执行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对公司管理层起到震慑作用,增加其违规成本和风险。并有利于诚信的公司充分利用会计准则体系向市场传递更有用的信息。
(三)建立对公司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及惩罚机制,规范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
建立对公司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限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管理层的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一致,从根本上减少盈余管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就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的盈余管理现状造成的影响来说,从各方面强化其行为约束是非常必要的。应禁止公司管理人员利用盈余管理获利,一旦违反,应给予严厉的惩罚,并可追究民事及刑事责任。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关系到上市公司基本面和发展的最基础和核心的环节。构建合理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规范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 年修订)》
[2]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3] 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4]沈烈《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
篇1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
股权结构 盈余管理
一、前言
1、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包括: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和股权制衡等,根据不同内容可以划分成不同股权结构。
2、盈余管理的解释众说纷纭,较权威的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威廉姆·R·斯可特)。
股权结构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质量,管理者也会对不同治理结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不同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股权集中型结构。股权集中结构下,大股东在公司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大股东绝对控股企业时,大股东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控制,同样也决定着管理层人员的任免和薪酬,大股东的意志直接影响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志,此时盈余管理的主体会有所变化,不仅是管理者行为,公司大股东同时存在盈余操控的动机。
(2)当公司存在一个处于绝对地位的大股东,大股东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更可能出于公司整体价值的考虑而非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此时的动机更倾向于稳定上市公司股价或避免停牌、被ST的命运等。
(3)股权集中要求管理层注重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公司的管理者注重使用财务杠杆,或者采取盈余管理获得银行借款以调整资本结构,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注重避税。
2、股权分散型结构。股权分散,要求各个股东所持股份相近并且均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制,进而形成公司股东间一定程度的股权制衡,然而单个股东的作用有限,从而缺少了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得公司高层人员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盈余管理的特点会相应受到影响:(1)由于股权分散,难以形成一个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机制,根据经理人假设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层作为盈余管理主体,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操纵利润,此时的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管理者的私人利益。
(2)股东为确保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股东利益一致,会采用股权激励让管理者持股等方式,根据企业委托代理理论,股东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股权激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于通过实现公司利益进而实现个人利益,这样盈余管理的主体要求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
(3)由于股东所持的股权份额都不高,因此当公司经营好时可以持有公司股票,当公司经营差时,公司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公司股票,股东更倾向公司的冒险行为,盈余管理也倾向于当前公司盈余的最大化。
3、股权制衡结构。即通过各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达到互相监督、抑制内部人掠夺的股权安排模式。这种股权结构既有一定的股权集中度,又有若干大股东存在,持股比例相对较大的股东有动机去监督管理者经营行为。
三、我国股权结构同盈余管理关系研究难点
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结构严重失衡,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股比例偏低,机构投资者不发达等诸多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改制,绝大多数是国企控股,这些问题给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空间。
2、我国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上市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兼并市场、经理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小投资者的投机气氛太浓,管理者由于缺乏监督易产生短期行为,为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
3、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股权结构的复杂,形成外部审计在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独立性的缺失,也难以发挥其监督审查作用。
4、我国会计相关制度不完善同样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时,也使会计确认过程不可避免地渗入许多主观人为因素,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管理当局就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虚报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5、我国股权性质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等,同时上市公司可以在A股、B股等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增加了基于股权结构盈余管理的研究。
四、我国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1、减持国有股,积极引入多种产权属性的投资者。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造成上市公司产生盈余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引入不同产权属性的投资者可以达到股权结构的有效制衡,抑制公司内部人控制行为,减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健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积极培育接管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我国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外部市场,有效的资本、劳动力、经理市场利于改善公司治理,加强经营行为监督管理,抑制内部人控制,从而减少盈余管理。
3、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独立性是审计是审计的灵魂,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要求外部审计站在真实、客观、公允的角度予以反映,审计的独立性缺失容易造成了内部人监督内部人的情况。因此只有形成对内部人权力的有效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的独立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定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规范引导、对外经贸财会,2006、2期
[2]曹海敏、盈余管理的防范和控制对策,会计之友,2006、9期
[3]张玉武、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监管对策、中国市场、2006、17期、
篇11: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及其防范初探管理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及其防范初探管理论文
一、我国上市公司担保的基本现状及风险表现
担保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银行为了控制借贷风险,往往要求企业在借贷时有担保人做担保。根据西方的公司法理论,公司制度之所以设立,是因为公司制度能够将经营风险从大股东转移到债权人身上。既然风险可以由债权人承担,这就要求债权人须设立风险防范制度,这也是银行要求企业有担保的出发点。
但是,本属于企业正常经营行为的担保行为近年来却在中国证券市场引爆了一颗颗上市公司的业绩“地雷”。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因为曾为其他组织提供担保而深陷债务泥潭。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上市公司非理性的担保行为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提款机式的担保,其实质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其上市公司提供担保进行圈钱。将担保的提款机效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当属棱光实业的原大股东恒通集团。恒通集团入主棱光实业后,不见其努力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却设法从棱光实业提走了八亿多元资金。在恒通集团“利用”棱光实业的种种“行为”中,恒通让棱光实业为其及其子公司提供担保,便是手段之一。仅从1998年年报来看,棱光实业为恒通集团及其子公司提供担保总额达1.86亿元,而在1999年的4月,由于恒通集团子公司上海恒通发展公司有两笔贷款逾期未还,棱光实业被推上法庭,公司一银行账户也被冻结。从此,棱光实业开始走向“末路”。
2.连环套式的担保,其实质是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证监会的有关规定,相互为对方提供担保,形成上市公司“勾结”圈钱的一致行动。2000年6月,证监会专门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强调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规定下发后,上市公司直接为大股东担保的现象骤然减少,但上市公司之间互保以及连环担保的问题却开始显现,其中福建、深圳以及上海三地尤甚。
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上半年,福建担保圈囊括了福建的16家上市公司的二百多亿元资产,并涉及一百多家企业;在深圳,与ST深石化进行互保,从而受到牵连的深圳本地上市公司也多达10家;在上海,因与ST兴业、ST国嘉形成互保链,上海九百、ST中西、中华企业、隧道股份、开开实业等12家上市公司纷纷受到深度牵连,对提供担保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这十几家公司又因担保问题将另外的几十家上市公司也牵扯进来,从而形成―个庞大的循环担保链条。由此可见,“一损俱损”的连环担保,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3.子债父保。近期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开始为其子公司提供担保,其目的'是为了避开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进行圈钱。2002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担保的金额已高达111.1亿元,全年则超过了150亿元。为子公司提供担保,已成为上市公司担保的新趋势,而其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关注。
二、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担保的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的非理性担保行为不仅对上市公司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功能。有关部门虽也一直致力于规范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但种种努力均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上市公司非理性担保的深层“隐患”。在此,笔者透过财务分析技术和经营管理层面的表象,对其内在原因分析如下:
1.某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发生非理性担保行为的绝大多数是由国企改制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一股独大”,这就给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者提供了寻租机会,增大了发生非理性担保的可能性。
2.提供担保的企业缺少对担保决策的分析能力。方正科技为国嘉实业担保之初,从其公开披露的信息资料看,国嘉实业的业绩非常好,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方正科技仅仅据此为其提供了银行贷款担保1.6亿元,而未对国嘉实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其竞争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致使方正科技仅仅在半年之内,就因国嘉实业的巨额亏损而陷入不利境地。
3.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匮乏。除了上市、发行债券和贷款外,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况且目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向银行贷款仍为企业主导性融资渠道。加之我们在社会信用方面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银行向企业放出借贷资金时,常常以有上市公司担保为前提条件,这使得本应由银行承担的借贷风险转变为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
4.担保市场欠发达,中介机构不够成熟。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很需要有权威的中介机构能够对被担保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目前这类中介机构还几乎不存在。另外,目前我国的担保业还不够发达,担保行为及其风险过度集中在上市公司和银行身上,担保的行为和风险无法合理地向其他担保主体分散和转移。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建议
单纯就法律体系而言,我们国家目前关于担保行为的各项规定已经基本完善。但上市公司非理性担保却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其原因已超越了单纯的担保概念。在担保问题的背后,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诚信道德建设的缺失等原因。要从深层次消除隐患,必须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防范机制:
1.加强股东维权意识,倡导中小股东积极行使和维护股东权利,推动上市公司逐步走向优化治理和改善经营的轨道。在制度层面上,必须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现象;而从方法角度看,则需要有关各方在制订有关担保制度时,采取系统思维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多数中小股东的利益,形成有效的有利于中小股东维护自身权益、防范担保风险的机制。
2.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该树立较强的防范担保风险意识,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目前大多数公司提供担保时,还缺乏一定的反担保意识。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该要求被担保企业以资产、土地使用权证、股份等做抵押,以规避债务悬空所带来的风险。
3.上市公司内部应建立一套系统、严密的担保风险防范体系。应当建立对被担保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体系,以及建立遵循严谨完善的决策机制进行担保事项决策的系统。借此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从而降低担保风险。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担保市场,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职业素质,建立公开、规范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为上市公司创造良好的外部理财环境,另一方面为上市公司的科学理财、理性担保提供科学的决策技术支撑。
篇12: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
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与弊;适度运用
盈余管理(Eamings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否则,将各取其利。因此,委托——代理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容易产生道德的背离,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原因二: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常常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垄断许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委托人要获得这些信息,就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有时甚至不可能得到这些信息。这就使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相容,代理者可以籍此获得某种信息的租金,这对委托人而言就是代理成本。同样,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也很难获得企业独占的内部信息。由于代理者(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信息的制造与发布权,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会对会计信息进行隐瞒或夸张。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充分性进行评判,使得现代企业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原因三:会计准则与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会计固有的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必然存在一定的会计选择。如会计上要求的权责发生制、稳健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渗入职业判断等许多主观人为的因素,管理当局也就可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或有损失来确认虚拟业绩或“储存利润”。因为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作出规定,而那些会计政策没有规定的特殊状况,就为企业提供了会计选择的空间,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土壤。
三、盈余管理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等同于利润操纵和财务舞弊,它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诈行为,由它产生的财务报告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财务报告。盈余管理只是破坏了盈余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事实性,因为它的事项与交易是实际发生的,不是捏造的。同时,盈余管理并不像财务舞弊那样对相关利益方只有害而无利,它虽然降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在降低契约成本、税收筹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而言,一是有助于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又急需投资资金时,往往采用利润前推措施。此时,企业一般来说财务状况不佳,净资产收益率不能达到配股筹资条件;资产负债率过高,潜在债权人不愿意提供信贷支持。企业若提前确认后期的利润,如,将直线法用加速折旧,降低坏账损失的提取比例,推迟计提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等,那么,当期利润定当得以提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要求。同时,这些做法也提高了股东权益率,企业更容易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度过财务难关,使企业能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有助于企业减少契约成本。持契约观(EfficientContractingPerspective)的学者指出,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他们认为,会计方法的选择同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订立形式一样,可以减少企业各方之间的契约成本,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备性,需要给经营者一定的会计选择和处理上的灵活性,以便应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和其他无法预见的事件。特别是在外围环境变化影响到企业契约的参考指标时,企业管理当局能够通过适当的盈余调整影响契约指标,从而有效地避免再次谈判的成本或技术性违约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管理者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有效合同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前提。也就是说,盈余管理运用得好,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是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实施利润平滑手段,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股价,也有助于股东达到财富最大化目标。采取利润逐年后移措施,使企业业绩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有利于树立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企业若能抓住有利时机,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市场占有率,转“虚增长”为“实增长”,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是有助于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它能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又符合税法所蕴涵的政策导向。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就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而言,尽管盈余管理在国内外企业均被广泛采用,但是,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破坏社会的经济发展。过度盈余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转变为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可靠性。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盈利信息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它被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用户用来评价企业的优劣有着重大意义。过度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将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失去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2、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只是作为眼前的权宜之计。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当期利润后,将使预期目标利润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同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一年度若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和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只有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不合法的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最终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信心,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上海证券报》对投资者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利润在盈余管理以后的转回将使投资者失望。公司业绩不佳,将导致股票价值下滑等负面影响。
3、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盈余管理会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忽略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的事实。过度的运用盈余管理,会因为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中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细究起来,与各企业过分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因为每一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加控制地进行盈余管理,那么,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协调发展不利。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其他企业要保持良好的操守就很难,最终将导致恶性循环和不正常的盈余管理竞争,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投资者将无法区分各个不同企业的好坏,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失去效率。上市公司过度操纵盈余,确实会损害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者主要依赖于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对某一个企业进行投资。如果管理层过度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将会造成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使投资者把大量的资源投向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最后,受伤害的便是广大的投资者甚至国家。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一宗公司破产案记录,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注意。3月19日,托普集团董事长宋如华通过公司公告宣布,以2元钱将价值以千万元计的股权和托普软件(000583.SZ)、托普科技(HK.8135)等两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拱手送人,创下了国内资本市场的一个奇谈。这些造假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会计隐瞒对本公司不利的信息,发布的是对本公司有利的虚假信息,在一定时期得以维持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终不仅会自食其果,而且会破坏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综上所述,靠盈余管理来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并不能改变公司本身的不良状况。安然公司问题的败露说明虚假信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企业获得暂时的成功,也可以使企业永久身败名裂。真可谓“成也会计,败也会计”。过度运用盈余管理,最后就会发展到造假,其后果不堪设想。那么,依靠盈余管理来发展企业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企业管理层者应该谨记的。只要我们合理有度地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才能保证经济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对盈余管理既不能谈虎色变,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滥用;掌握好一个度,是我们用好盈余管理的关键所在。
篇13:写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有关写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有关写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摘要:
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至关重要,也是一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会计舞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内容入手,进而分析其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并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分别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尝试,对企业上市融通资金、促进上市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持续获利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的情形,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遭到退市的严厉处罚。少数经营前景堪忧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采取人为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以达到虚假盈利之目的。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及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相关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其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加大审计力度,进而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期达到对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负责的目的,并最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架护航。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容
目前,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国内乃至国际对其争论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观点及凯瑟琳雪珀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观点。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都是会计主体利用一定手段来人为调节公司盈余,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体具备以下涵义:
1.盈余管理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是指经理执行层及董事会;
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向外披露的公司盈余;
3.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是GAAP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
4.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使其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以满足某种需求。可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执行层在相关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其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公司管理当局自身需要。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的今天,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愈加清晰,公司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因而,公司管理当局为其自身需要,进行盈余方面调整是极有可能的。
2.对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是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有盈利,而其预计的利润率要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于这一条限制性规定,一部分公司是无法达到的,因而一些为了上市融资的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为自己进行所谓的上市包装,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的资格。
3.避免公司被退市的动机。我国为了保护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其中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内连续出现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将暂停其股票的上市交易资格,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削除亏损。如仍不能扭亏为盈,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资格,也就是做退市处理。公司上市后又遭到退市将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利润。因而,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实现扭亏的做法,也就变得极为常见了。
4.出于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日益健全,纳税成本问题已成为每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直接关系到其所得税费用问题,进而影响到其留存收益。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节省所得税纳税成本,采用诸如尽量少列收入、多计成本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从而利用少支出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盈余管理方式,以实现其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通过交易实施盈余管理。收入是实现企业盈余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收入是有赖于交易进行的,因而上市公司通过交易可以起到盈余管理的作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盈余目标,通过一些特殊交易诸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另外一些公司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及时间来操控盈余的实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经常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实施盈余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或是执行层,要求其财务人员采取会计政策变更的方式实施公司的盈余管理。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通过变更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以及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的问题等方式人为调节利润,以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公司上市的前提条件和要求较为苛刻,所以争取上市资格的难度较大。在过去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项内容,因而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上市公司所谓的“壳资源”相当地看重。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是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当地政府更是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保住其上市资格。地方政府一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是财政扶持,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可见,上市公司借助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也可以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审计意见的内涵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二者的分离使得上市公司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对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由此也促进了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以后,就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审计意见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2.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否定意见;
5.无法表示的意见。上述的第2~第5种类型,又被称作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人员对于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异议。可见,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检验国内审计工作从业者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直接关系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手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因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同时也制约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有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执业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方,在其审计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审计和评价的重要作用。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着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涉及到市场经济中各方利益时,独立性原则被审计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土壤”来看,一些公司大多围绕着上市资格或是配股资格等融资活动而展开盈余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及证券监管部门的保护者及代言人,能否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且能否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制度、法规对于采用盈余管理较多的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外披露、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将其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已成为检验国内审计市场遵循独立审计原则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可以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已经直接地影响到相关从业人员出具的审计意见,是能否真实遵循独立性原则的重要标志。
四、总结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保护其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建立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应很好地利用其职业判断力,并且遵循独立性原则对其执业过程中所发现的盈余管理问题作出公允性评价及披露,以便更好提高其审计意见的质量,并最终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焕娣,李璐宇.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3.09
[2]安鹏,宋雪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
[3]李小蒙,刘鹏飞.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6
[4]杨丽娟.资产减值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篇14: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对策论文
1工程造价咨询管理中有哪些风险因素
建设工程造价会出现决算超过预算、预算超过概算、概算超过预算等等风险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工作中,必须掌握并规避工程造价的风险。
1.1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风险概念和特点
(1)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的概念。我国传统的工程风险主要是由一种不确定的事件引起来然后达到的一种结果。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工程的结果与决策者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程度就是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大小的程度。中国学者把火灾风险定义为火灾发生的比例和发生火灾产生的后果,主要是根据火灾的特点进行分析的;美国学者把风险定义为产生结果的不同,是根据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况下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而日本学者是将风险划分成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把不利事件发生的比例和产生的后果定义为风险。各个学者对风险的理解程度不同,各个国家研究的方向不同,对危险的定义就不同,但归根结底大方向都一样,都是研究风险发生的比例大小,风险产生的后果程度,风险造成的危害面积。(2)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的特点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风险有很多特点,下面对这些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风险的突发性特点是建立风险预警措施以及防范措施来预防突发性的风险;风险的客观性特点是风险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构成风险的因素出现了风险就会出现,所以人们要了解风险,发现风险的客观规律,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处理,有效的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风险的无形性特点是对风险没有具体的描叙,在分析评价风险时往往只运用概率比例、模糊概念及系统理论知识等;风险的`相对性特点是产生风险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而且会提前预知风险,从而降低风险;风险的多变性特点是由于各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致使在结果和破坏程度上,产生动态的特征。
1.2工程造价风险的因素
造价风险不仅存在于工程投标报价中,还存在于订立施工合同的内容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人们很难在发生风险前确定和控制风险,风险是否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点发生,以什么形式发生,损失的情况是多少,这些都不确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包商面临的造价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根据工程造价实现的过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风险可以分为六种风险,包括社会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根据风险成分的不同,风险分为三种,包括确定性的造价、完全不确定性的造价和风险性造价;风险受工程目标的影响的因素,风险可以分为三种,包括质量风险、工期风险、造价风险;风险根据后果分为两种,包括纯风险和投机风险。分析工程造价风险,首先,要识别出工程造价风险因素,找出产生风险原因和风险存在的具体位置。还有一个因素是信息的不准确这些因素造成造价存在风险。
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