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2-12-18 19:30:47 作者:b9kr76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9kr7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解析 C项,特:仅、只。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⑤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解析 A项,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篇2:《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

《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篇3:《乞者赵生传》阅读试题

苏辙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试题:

1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C.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1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    寡人之于国也            B.寝食与之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C.吾将与君游于他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以药毒其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疾:疾病         B.彼人行知相敬耶           相:他

C.予矍然异其言            矍然:吃惊的样子     D.惊或伤神,故不敢        神:心神,精神

17.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予曰:“生游何至?”    B.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C.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   D.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18.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③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如同世人所说的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不想做官,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B.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C.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篇4:乞者赵生传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解析 C项,特:仅、只。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⑤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解析 A项,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篇5:乞者赵生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乞者赵生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1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C.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1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 寡人之于国也 B.寝食与之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C.吾将与君游于他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以药毒其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疾:疾病 B.彼人行知相敬耶 相:他

C.予矍然异其言 矍然:吃惊的样子 D.惊或伤神,故不敢 神:心神,精神

17.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予曰:“生游何至?” B.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C.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 D.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18.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③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如同世人所说的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不想做官,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B.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C.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篇6:《乞者赵生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乞者赵生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1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C.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1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寡人之于国也 B.寝食与之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C.吾将与君游于他所某所,而母立于兹 D.以药毒其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疾:疾病 B.彼人行知相敬耶相:他

C.予矍然异其言矍然:吃惊的样子 D.惊或伤神,故不敢神:心神,精神

17.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予曰:生游何至? B.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C.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 D.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18.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③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如同世人所说的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不想做官,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B.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C.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答案:

14.B 特:只是。

15. C 名词,处所,地方。A代词他/结构助词B介词跟/连词和D介词用/介词因

16. B 相:你

17.D为所表被动(AB皆为宾语前置,D判断句)

18.C (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

19.C. (因果关系错误)

《乞者赵生传》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有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回答说: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 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 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篇7:《宋史赵晁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赵晁传》原文及译文

赵晁,真定人。初事杜重威为列校。重威诛,属周祖镇邺中,晁因委质麾下。周祖开国,擢为作坊副使。慕容彦超据兖州叛,以晁为行营步军都监。兖州平,转作坊使。晁自以逮事霸府,复有军功,而迁拜不满所望,居常怏怏。时枢密使王峻秉政,晁疑其轧己。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世宗嗣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

从征刘崇,转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兼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军至河内,世宗意在速战,令晁倍道兼行。晁私语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好谦以所言入白,世宗怒曰:“汝安得此言,必他人所教。言其人,则舍尔;不言,当死!”好谦惧,遂以实对。世宗即命并晁械于州狱,军回始赦之。

及征淮南,改虎捷左厢、领阆州防御使,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寿春平,拜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孟怀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傅。

宋初,加检校太尉。未几,以疾归京师,卒,年五十二。太祖甚悼之,赠太子太师,再赠侍中。

晁身长七尺,仪貌雄伟,好聚敛,处方镇以贿闻。以周初与宣祖分掌禁军,有宗盟之分,故太祖常优礼之,再加赠典焉。子延溥。

延溥,周显德中,以父任补左班殿直。宋初,为铁骑指挥使。开宝初,太祖亲征晋阳,太宗守京邑,延溥以所部为帐下牙军,转殿前散员指挥使。九年,改铁骑都虞候。

译文:

赵晁,是真定人。最初在杜重威手下做列校。杜重威被杀,正逢后周太祖镇守邺城,赵晁因而归附为部下。后周太祖开国,提拔(赵晁)为作坊副使。慕容彦超在兖州发动叛乱,(后周太祖)任命赵晁为行营步军都监。兖州平定,(赵晁)升任作坊使。赵晁自认为追随太祖多年,又有军功,却不能如愿升迁,平时经常怏怏不乐。当时枢密使王峻执掌朝政,赵晁怀疑他排挤自己。一天,(赵晁)趁着酒劲到他府邸去,誹謗王峻,王峻没有责怪他。世宗继承皇位,(赵晁)改任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兼任贺州刺史。

跟随世宗征伐刘崇,转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兼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军队到河内,世宗想尽快作战,命令赵晁兼程前进。赵晁私下对通事舍人郑好谦说:“敌人气势正盛,是不容易战胜的,应当谨慎用兵以挫伤他们的锐气。”郑好谦把这话告诉了世宗,世宗生气地说:“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一定是别人教你的.。说出这个人,就放过你;不说,应该处死!”郑好谦害怕,就把实情说了出来。世宗立即命令将赵晁和郑好谦一起拘禁在州狱里,军队返回后才赦免了他们。

等到征伐淮南时,(赵晁)改任虎捷左厢,兼任阆州防御使,任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任缘江步军都指挥使。当时李重进在正阳打败吴军,把三千名投降士兵交给赵晁,赵晁一夜之间全部杀死了他们。世宗没有怪罪赵晁。寿春平定,(赵晁)被授以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使、孟怀等州观察处置使等官职。恭帝即位,赵晁担任检校太傅。

宋初年,(赵晁)任检校太尉。不久,因病返回京城,去世,年仅五十二岁。太祖非常悲伤,追封他为太子太师,又追封他为侍中。

赵晁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喜欢搜刮钱财,在方镇任职时以纳贿出名。因为后周初他与宣祖共同掌管禁军,有同宗情分,因此太祖经常优待礼遇他,两次加以追封。(赵晁的)儿子名叫赵延溥。

赵延溥,后周显德年间,因父恩荫补职为左班殿直。宋初年,赵延溥任铁骑指挥使。开宝初年,太祖亲征晋阳,太宗镇守京邑,赵延溥因所辖军队为帐下牙军,转任殿前散员指挥使。开宝九年,赵延溥改任铁骑都虞候。

篇8:《宋史·赵湘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赵湘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赵湘,字巨源,华州人。进士甲科,历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新繁县。以吏最,命知商州,徙陇州、兴元府,再迁太常博士。上《补政忠言》十篇,召判宗正寺,赐白金二百两。久之,上书言:“元德李太后母育圣躬,请祔太宗庙室。”后用其说。册赵德明,假尚书礼部员外郎,为官告副使。

擢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上言:“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遂定令毋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今季冬诞圣之月而决大辟不废。愿诏有司,自仲冬留大辟弗决,俟孟春临轩阅视,情可矜恻者贷之,他论如法。”真宗曰:“此固善矣,然虑系囚益淹久,吏或因缘为奸尔。”湘又上书请封禅。未几,命管勾南宫北宅事。东封泰山,为东京留守推官,礼成,迁侍御史。升州火,命湘往致祠,兼问民疾苦。还言转运使刘炤弛职不按部,知洪州马景病不任事,皆罢黜之。

纠察刑狱,改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湘又言:“旧制文武常参官日趋朝,并赴待漏院俟禁门辟,今则辰漏上始放外朝,故朝者多后时乃入。望敕正衙门主者察晚至,以惩其慢。若风雨寒暑托病不朝者罪之。”时帝亲制五箴以自儆,湘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制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祀汾阴,为考制度副使,请如《周官》置土训,录所过州县山川与俗好恶,日上奏御。兼判宗正寺。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祀太清宫,管勾留司三司事。为盐铁副使,再迁工部郎中、直昭文馆,出知河南府,徙河中府,为京西转运使。又徙凤翔府、延州,迁太常少卿、知襄州。又知应天府,进右谏议大夫,复知河南,为集贤院学士,以疾徙虢州,卒。

译文:

赵湘,字巨源,是华州人。中进士甲科,历任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新繁县县令。在任多有政绩,升任商州知州,调任陇州、兴元府,再调任太常博士。他向皇帝上《补政忠言》十篇,被召判宗正寺,赏赐白银二百两。过了很久,他上书说:“元德李太后生育了皇上,请将李太后的牌位放入供奉太宗的庙室。”后来皇帝采用了他的说法。(宋真宗)册封李德明,赵湘奉命代理尚书礼部员外郎、充副使前往。

后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他上书说:“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应天道助生阳气的文书,而没有审讯判刑的`政令,于是确定下令不要在十一月、十二月上报死囚(名单)。现今十二月是圣上诞生的月份,而执行死刑不停止。希望下诏给有关部门,自十一月留下死刑不要执行,等到第二年正月皇帝亲自审阅查看,对情节可怜悯恻隐的予以宽恕,其他的严格按法律规定执行。”真宗说:“这固然好啊,然而(我)担心关押囚犯更长久,有的官吏会因此做奸诈的事吧。”赵湘又上书请皇帝封禅。不久,皇帝命他管南宫北宅事。皇帝东封泰山时,赵湘为东京留守推官,封禅事毕,升为侍御史。升州发生火灾,(皇帝)命赵湘前往祭神,同时考察民间疾苦。(赵湘)回朝上奏说转运使刘炤失职不能照章办事,洪州知州马景有病不能理事,朝廷遂将二人罢黜。

他奉命纠察刑狱,改任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管理杂事。赵湘又上奏说:“旧制度日常参朝的文武官员每日上朝,在待漏院等候禁门打开,现在辰时才开禁门放外面的臣子朝见,就有大臣上朝很晚。希望皇帝下令让各衙门主官察看迟到的大臣,惩治他们的懈怠。对因风雨寒暑托病不上朝的,就治他们的罪。”当时皇帝为自己写了五条箴言作座右铭,赵湘便奏言皇帝:“宗室的风气教化是根本,应当有箴言来教诲勉励,希望皇上特制铭文赐给南北宅邸的宗室。”皇帝很高兴,将宗室祖传戒规制成座右铭,赐给宁王元偓等,并特赐赵湘,且谕告他说:“你和皇室同姓,所以特赐于你。”

朝廷在汾阴祭祀时,赵湘担任考制度副使,奏请参照《周官》置土训一职,记录所经过的州县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和风俗好恶,每天上奏皇帝。兼任判宗正寺。后历三司户部使、度支副使。朝廷在太清宫祭祀时,赵湘管勾留司三司事。担任盐铁副使,调任工部郎中,值班昭文馆,出京任河南知府,调河中府,转京西转运使。又调任凤翔府、延州,升任太常少卿、襄州知州。又任应天府知府,晋升右谏议大夫,又任河南知州,为集贤院学士,因病改任虢州知州,去世。

篇9:《宋史·赵玭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赵玭传》原文及译文

赵玭,澶州人。家富于财。晋天福中,以纳粟助边用,补集贤小史,调濮州司户入伍。刺史白重进以其年少,欲试以事,因以滞狱授之。玭为平决,悉能中理。重进移刺虢、成二州,连辟为从事。会契丹构难,秦帅何重建献地于蜀,孟知祥署高彦俦秦州节度,成为支郡,因署玭秦、成、阶等州观察判官。

周显德初,命王景帅兵讨秦凤。彦俦出兵救援,未至,闻军败,因溃归。玭闭门不纳,召官属谕之曰:“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我辈安忍坐受其祸?去危就安,当在今日。”众皆俯伏听命。玭遂以城归朝。世宗欲命以藩镇,宰相范质不可,乃授郢州刺史,历汝、密、泽三州刺史。

建隆中,入为宗正卿。乾德初,出为泰州刺史。二年,改左监门卫大将军、判三司。玭狂躁幸直,多忤上旨,太祖颇优容之。尝廉得宰相赵普私市秦、陇大木事,潜以奏白,然惧普知,因称足疾求解职。五年春,罢使,守本官。自是累献密疏,皆留中不出,常疑普中伤。六年,诣阙,纳所授告命,诏勒归私第。又请退居郓州,不许。玭不胜忿,逾年,伺普入朝,马前扬言其短。上闻之,召玭及普于便殿,面质其事。玭大言诋普贩木规利,上怒,促令集百官逐普,且谕其事。王溥等奏玭诬罔大臣,普事得解。上诘责玭,命武士挝之,令御史鞫于殿庭。普为营救,得宽其罚,黜为汝州牙校。太平兴国三年卒,年五十八。

(选自《宋史·赵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B.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C.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D.今中朝兵甲无敌于天下/自用师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所遣/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然杀戮遁逃之外/几无孑遗/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进移刺虢、成二州移:调任

B.玭狂躁婞直,多忤上旨忤:遵从

C.玭大言诋普贩木规利规:谋取

D.黜为汝州牙校黜:贬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玭因为交纳粮食资助边防之用,补为集贤小史,调为濮州司户入伍。刺史白重进在虢州、成州二州任刺史时,连续征召他为从事。

B.高彦俦出兵救援秦凤,溃逃回来。赵玭闭门不接纳,并召集官属后以城归附后周。世宗想任命他为节度使,后来被授予郢州刺史。

C.赵玭急躁刚直,太祖颇为宽容估。由于赵普中伤,赵玭罢使职后多次上的秘密奏疏都被留在禁中没有批示,因此他十分忿恨赵普。

D.赵玭探知赵普入朝,在马前大声宣扬赵普的短处,此事惊动了皇上,后来王溥等人上奏说赵玭诬蔑大臣,赵普的事情才得以解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白重进以其年少,欲试以事,因以滞狱授之。(5分)

(2)尝廉得宰相赵普私市秦、陇大木事,潜以奏白,然惧普知,因称足疾求解职。(5分)

参考答案

4.D 【解析】根据动词、名词及虚词的位置,句式对称的特点来断句。

5.B 【解析】忤:违逆。

6.C 【解析】原文是“常疑普中伤”,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7.(1)刺史白重进认为他年轻,想用处理事务来试用他,因而把拖延的'案件交给他处理。[“欲试以事”(欲以事试之)“滞”(拖延的/积压的)“狱”(案件)各1分,句意2分]

(2)(他)曾经查访得知宰相赵普私自出售秦州、陇州木材的事,暗中把这事奏报皇帝,然而惧怕赵普知道,因此说有脚病请求解除官职。[“廉”(查访)“市”(出售)“潜”(暗申)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赵玭,澶州人。家里富有钱财。后晋天福年间,因为交纳粮食资助边防之用,补为集贤小史,调为濮州司户参入伍。刺史白重进认为他年轻,想用处理事务来试用他,因而把拖延的案件交给他处理。赵玭判案,都能切中事理。白重进调任虢州、成州二州刺史,连续征召他为从事。正逢与契丹结成冤仇,秦帅何重建把地盘献给蜀,孟知祥安排高彦俦为秦州节度使,成州成了支州,因此安排赵玭任秦州、成州、阶州等州观察判官。

后周显德初年,命令王景率领军队讨伐秦凤。高彦俦出兵救援,没有到,听说兵败,因而溃逃回来。赵玭闭门不接纳,召集官属对他们说:“如今中原朝廷的军队无敌于天下,自从用兵西征,战无不胜。蜀中派遣的,将领都是勇武的人,士兵都是骁勇精锐的人,然而除了被杀戮和遁逃之外,几乎没有生还者。我们这些人怎么忍心坐着承受这样的灾祸?避离危险以求安全,应当在今天。”大家都俯首听命。赵玭于是以城归附后周。世宗想任命他为节度使,宰相范质认为不可,便授郢州刺史,历任汝州、密州、泽州三州刺史。

建隆年间,赵玭入朝为宗正卿。乾德初年,出朝为泰州刺史。二年,改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判三司。赵玭急躁刚直,常常违逆皇上的旨意,太祖颇为宽容他。他曾经查访得知宰相赵普私自出售秦州、陇州木材的事,暗中把这事奏报皇帝,然而惧怕赵普知道,因此说有脚病请求解除官职。五年春,罢使职,守本官。从此多次献上秘密奏疏,都留在禁中不批示,常常怀疑是赵普中伤他。六年,到朝廷,交纳授任官职的告命,下诏勒令回到私人住宅。他又请求退居郓州,不允许。赵玭十分忿恨,过了一年,探知赵普入朝,在马前大声宣扬赵普的短处。皇上听到这件事,召赵玭及赵普到便殿,当面对质这件事。赵玭极力诋毁赵普贩卖木材谋取私利,皇上发怒,急令集中百官驱逐赵普,并且告诉他们这件事。王溥等人上奏赵玭诬蔑大臣,赵普的事得以解决。皇上责问赵玭,命令武士鞭打他,叫御史在宫殿审讯。赵普营救他,得以放宽对他的惩罚,贬为汝州牙校。太平兴国三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篇10:《赵希乾传》原文及译文

《赵希乾传》原文及译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元象初,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云须取署,子炎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于前。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①,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子炎之罪,理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弼性质直,前在霸朝,多所匡正。及显祖作相,致位僚首,初闻揖让之议,犹有谏言。显祖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乃于众前面折云:“黄门在帝左右,何得闻善不惊,唯好减削抑挫!”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十年夏,上因饮酒,积其愆失,遂遣就州斩之,时年六十九。既而悔之,驿追不及。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这句话出自《礼记》,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解闲明,应答如响 响:回声

B.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 赍:携带

C.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 瞋:生气

D.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 下:低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B.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C.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D.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弼聪颖好学,表现不俗。少年时寄住于郡学受教,老师常常惊异于他的表现。面对同郡定州长史甄琛的提问,杜弼应答迅速,甄琛大为赞叹诧异。

B.杜弼为政清静,深得民心。他任光州曲城县令时,施政廉洁清明,做事尽力仁爱宽恕,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被远近的人所称赞。

C.杜弼长于笔札,很受器重。被高祖选拔掌管机密时,有时事出匆忙,高祖来不及口授书写命令,就直接给他空白纸,让他立即宣读。

D.杜弼质朴刚正,敢于直言。他曾引用《礼经》为辛子炎说情,触怒了高祖;后因饮酒,以多罪积累被显祖下令直接斩杀于任职所在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D

7.(10分)

(1)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途中大多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

译出大意给3分;“途”“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高德政非常仇恨此事,多次说他的短处。显祖内心怨恨他。杜弼依仗是老臣,仍然有公事陈请。

译出大意给3分;“衔”“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部分译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郡曲阳人。杜弼幼年时就聪明敏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读,十二岁寄居郡学读书。同郡人甄琛时任定州刺史,到郡学考察面试学生,召见杜弼回答问题,应答如回声般快捷,甄琛对他的才智大加赞叹,认为很奇特。杜弼擅长书写公文书信,往往为当时同辈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调任光州曲城县令,施政廉洁清明,被远近称赞。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途中大多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

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来,子炎也得到宽恕。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据一方的小国朝廷中多有纠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后,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听到禅位的议论,还有谏诤之言。皇帝又曾经问杜弼:“治理国家当用什么人?”回答说:“鲜卑人只知骑马驾车,应当用中原人。”皇帝以为是讥讽自己。高德正居要职,杜弼不能谦让他,甚至当众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于他,多次说他的短处。又指使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在长史任上,受人请托,大办婚嫁,皇帝心里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旧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陈请。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积累处罚他,派使臣到州治斩杀他。皇帝很快就后悔了,派驿马追赶使臣,却没有赶上。

篇11:文天祥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天祥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天祥传(节选)(8分)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毕矣( ) ⑶南乡拜而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阅读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二: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书:书信 (2)涕:眼泪 (3)殊:特别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不能保卫国家也就算了,又怎么能教别人叛国呢?/赠以《过零丁洋》一诗。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B)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忠贞不贰,从容就义。

译文: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篇12:《赵瞻云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赵瞻云传》原文及译文解析精选

赵瞻云传

(明)陈继儒

①瞻云子者,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龄而丧父,又七龄而丧母,遂自号曰瞻云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性喜孤伴,好苦吟诵。

②顾独为琅玡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①。琅玡殁,王文肃公②解相印归,与公日益昵。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文肃巾车过园,辄物色赵翁在否。在则相与把臂入林,分兰艺菊,举觞斗棋,率抵暮以为常。而他若单赤贫,委苍庳屋,必侧身趋视之,去亦不复问报谢。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辟易,即群少年竹肉满堂,噤无敢发声音。性慷慨,重然诺。人以缓急告,虽酣极燕笑时,辄愀然舍去。凡为人经营劝导,宛转词色间,不啻身当之。贫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③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殁皆有恩礼。与人交,坦直无他肠,所谈皆道义风雅节侠,未尝以俗务经怀。独不耐龊市人态,甚则内呕,至义形于色。虽富贵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当文肃鼎盛时,坐无公不欢。公抗言无忌讳,退亦罕所干请。文肃每叹曰:“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④及文肃父子相继捐宾客,物情炎冷,邅几百变,而公以一布衣,始终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肃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门吟咏,老而不衰,其感报知,勃勃须发胸抱间,则又古高渐离、侯生之流何亚也。惜里中知公者鲜,故于七十有五时,为作《瞻云子传》。

(有删减)

【注】①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琅玡兄弟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锡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肃公:王锡爵,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辄物色赵翁在否 物色:访寻

B.分兰艺菊 艺:欣赏

C.人以缓急告缓急:困厄

D.退亦罕所干请干:请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锡爵赏识赵瞻云,甚至到了坐席上没有赵瞻云就不快乐的地步;罢相归田后,他与赵瞻云的关系更加亲密。

B.赵瞻云虽生性喜欢独处,但在酒酣耳热之际,也会一展歌喉,凭借着他那曼妙婉转的歌声征服所有在场的人。

C.赵瞻云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劝导别人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常做帮助贫穷的人、安葬暴亡的人这样的善事。

D.赵瞻云懂得感恩,他感报琅玡兄弟、王锡爵父子的情意,与古代高渐离、侯生之类的人物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4分)

⑵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4分)

9.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6.(3分)B(艺:栽种,种植。)

7.(3分)D(赵瞻云如何感报琅玡兄弟知遇之恩的,文中未述及。)

8.⑴(4分)佛寺道观,每次有引人快意游览的活动,赵公一定在他人之前去(去得一定比他人早),一定在他人之后回(回来得一定比他人迟)。(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4分)我见识过的(结识的)人多了,像这样口中没有花言巧语,腰间没有谄媚之骨的人,大概只有与我比邻而居的老翁赵瞻子了吧!(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1分。)

9.(4分)①孝悌仁爱;②坦荡高雅;③敢于直言。(答对一点,1分;三点全答对,4分。)

参考译文

瞻云子,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岁时丧父,又过了七年后,丧母,于是自号为瞻云子,以铭记思念之情。三次娶妻三次失偶。生性喜欢独处,刻苦练习吟诵。

然而只被琅玡兄弟和太原父子等人所知晓。琅玡兄弟死后,王文肃公罢相乞归,他和赵公过往日益亲密。他的住处距离文肃南园没有几步远。文肃驱车经过南园时,就去寻访赵翁。瞻云在,就与他手拉手入园林游玩,或赏兰,或种菊,或对饮,或斗棋,常常一玩就玩到天将黄昏,他决断死生之事妙算如神。而他独身赤贫,住在破败颓圮的地方,(人到他住的屋子去)必须侧身而近看,来客离去时,他也不再问候致谢。诗坛酒社,以及佛寺和道观,常常有很多盛大的游乐活动,而赵公去时必定比他人早,回来必定比他人迟。酒酣耳热,他唱起柔曼婉转的歌,举座为之惊动,即便满堂是少年歌舞伎人,也都闭口不敢发出声音。他性情慷慨,重信用。如果人家以急迫之事相告,即使他正沉醉于饮酒谈笑的时候,他都悄然变色(立即)离开。凡是他为人张罗劝说开导之类的事,他言词婉转,如同自己身临彼事一样。为穷人解决吃饭的问题,给暴亡的人安葬,赵公都出了很多力。赵公以侍奉父亲的礼节来侍奉兄长,以侍奉母亲的礼节来侍奉嫂子,对已孀居的姐姐的存亡都竭尽恩情礼仪。他和他人交往,坦率耿直没有别的心肠,他多谈论的都是道义风雅节侠之类的事,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唯独不能忍受龌龊的市民心态,甚至心里感到非常厌烦,乃至于怒形于色。即使富贵人家,有钱人家的父亲,他(表面上)折节而与之接触,但心里却并不服气。当文肃鼎盛时,他的座席上没有赵公就不会快乐。赵公直言而无所顾忌,离去时也没有什么托请之事。文肃每每叹息说:“我所见识的人多了去,如果口中没有巧佞之舌,腰间没有谄媚之骨的,恐怕就是我的邻居赵瞻子吧!”

等到文肃父子相继离世,人情炎凉,几多变幻,然而赵公一介布衣,始终关怀、照顾太原,就像过去一样。文肃活着的时候,他没有阿谀;死的时候,他没有凉薄,当庭吟咏,即使垂垂老矣,却没有丝毫衰减,他的感报知遇之恩的情意,如其胸抱间的勃勃须发,那就又不亚于古代的高渐离、侯生之类的人物。可惜乡里知道赵公的人,所以在七十五岁时,为他写了《瞻云子传》。

《华佗传》原文及译文

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后汉书阴兴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杨震传原文和译文

登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明史·赵璜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逢侠者原文及赏析

《生查子·重叶梅》原文及译文赏析

《宋史·赵崇宪传》原文和翻译

《范仲淹罢宴》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