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04 03:31:46 作者:西海岸大贝壳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海岸大贝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

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就业人口素质发生了极论文联盟大的变化,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对就业人口素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出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过程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社会进入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提升人口素质的良性循环中。

二、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

第一,对人口素质定量分析的研究。屈云龙和许燕(2010)在借鉴“人口素质指数”(pqli)三大指标的基础上,将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三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中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指标。然后用主成因分析法计算和分析了江苏省的人口素质,结果发现各省辖市人口素质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肖周燕(2007)将人口素质分为身体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水平、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四个方面,并确定了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用ahp(层次分析法)评价人口素质水平。张强和钱建明(1993)选用标准化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2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及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用多维标度法评价了我国10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钱金平(2001)选取了平均寿命、维尔威克指数、智商、非残疾比重,6岁及以上人员大学、中学、非文盲比重等7个指标及其权值分配方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综合定量评价了人口素质。张强,张霜红,钱建明和张菊英(2003)选取了出生时预期寿命、人均工农业产值、婴儿死亡率、生育率、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等5个指标,利用灰关联聚类法对我国14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此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第二,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沈百福和杜晓利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各级教育的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考查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张邦辉,谭伟和邓淼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了中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并用聚类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中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宋光辉[通过关注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文献,发现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重视阶段,70年代的争论和置疑阶段,80年代的理性回归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重拾信心阶段。程前昌依据1994年~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统计资料,选取人均gdp和接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衡量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进行相关分析。黄春燕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素质指数edi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求得gdp增长的预测模型。

三、我国人口素质的实证分析

1.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本文中,笔者把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中,选取了具体的统计指标,最终构建了我国人口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最基本方面,它严重影响着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对人口身体素质的衡量中,笔者选取了婴儿死亡率(‰)(x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x2)、劳动年龄人口比例(%)(x3)、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10万)(x4)、患病死亡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率)(%)(x5)这五个指标构建了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5个指标的数据都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了大学毛入学率(%)(x6)、未上过小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x7)、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x8)和人均受教育年限(x9)这四个具体指标来综合评价人口文化素质。其中,x6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x7和x8的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x9的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而得。

(3)劳动技能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劳动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效率的高低,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本文选取了每千人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单位:万人年)(x10)、每万人专利批准申请量(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x11)和从业中大中专及以上人口比例(%)(x12)来综合评价我国的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其中,x10和x11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x12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我国人口素质水平的主成分分析。本文选取的一些数据不是比率数据,首先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2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386.465,自由度为66,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示。在此,根据以下两个标准提取公共因子:

第一,特征值大于1;

第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为10.705,远大于1,且它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212%,大于80%的标准。据此,可以认为第一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1个。

表2为因子载荷矩阵,它能够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从表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都有载荷,且载荷绝对值大多数都大于0.9,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从各个方面综合衡量了我国的人口素质,代表了我国的人口素质状况,因此将提取的主成分命名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

因为提取的主成分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就是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文中,选取人均gdp(y1)、货币供给量(y2)、中国历年人均收入水平(美元)(y3)、财政收入(万元)(y4)、进出口差额(亿美元)(y5)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y6)来综合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y1、y2、y4、y5和y6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y3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年鉴》。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5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260.088,自由度为15,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为标准提取公共因子。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为5.784,远大于1,且它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407%。据此,可以认为第一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1个。

从表5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都有载荷,且在六个变量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9,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综合反映了我论文联盟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将提取的主成分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

注:zscore(人均gdp)表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其余类似。

同样,因为提取的主成分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就是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五、我国人口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现在分析我国人口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对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中,我们都分别提取了一个主成分,且这个主成分综合评价了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这里用“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来代表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作出人口素质水平综合因子得分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得分的走势图,发现二者都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运用spss17.0对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的pearson系数为0.956,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000,在时通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知,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做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的散点图,如图3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要对它们作线性回归分析。为了简便起见,用ecod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用pql表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设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为

std. (0.0888) (0.0853)

在此回归方程中,, ,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此回归模型是可信的。

通过分析以上回归模型可以得知,我国人口素质水平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人口素质综合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增加0.9557个单位。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人口素质又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为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身体素质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国家医疗水平,

二是加强国民体育锻炼。因此政府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医疗方面积极鼓励新药研发,改革医院现存的各种弊制,让人民群众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国民体育锻炼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居民区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深入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以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为最终目的。

2.文化素质方面。文化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的继续深入扩展,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坚持中国教育的扩展政策,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重视教育分配问题,

一是合理调整三级教育投入比,

二是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差距,重点在于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教育政策的偏向。

3.劳动技能素质方面。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受高程度教育者的产出提高。因此,政府应该用政策鼓励科研活动,在科研环境方面,支持学者潜心钻研学术,调整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着重培养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在科研体制方面,引入以支持人为主的科研支持方式,为科研者特别是青年科研者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逐步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

篇2:安徽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要搞好安徽经济,加大吸收人才的力度、加强城镇化建设、适度发展城镇人口是重要手段,而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保持安徽省整体人口的适度增长乃是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作 者:黄永兴 余明江  作者单位:黄永兴(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余明江(安徽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安徽马鞍山,243002)

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0(2) 分类号:F123.16 关键词: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   经济模型  

篇3: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论文

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论文

【论文摘要】 农业科技资源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了分析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作者选取中国1990-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农业技术人员及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当偏离均衡时,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59.8%;存在从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农业技术人员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但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1]。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还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0%左右,农业仍未摆脱弱质产业和靠天吃饭的局面,离现代发达基础产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农业也进入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依靠科技支撑改造传统农业并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并迎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至“城乡统筹”的加速转换,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也由依赖政策创新、劳动力增加逐步转变为依赖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在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专家务虚座谈会”上,专家们建议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和集成。

于是,深入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配置问题就成为现实焦点之一。但在农业科技资源存量既定而增量有限的情况下,纠正农业科技资源分配失衡、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就显得尤为迫切。

篇4: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采用协整检验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出口与进口以及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因此,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处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同时在加大出口的同时,要重视进口的作用.

作 者:陈伟国 范大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2004 20(4) 分类号:F752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协整   因果关系  

篇5: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原因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原因的实证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受对外开放程度、企业结构、投资力度、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要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对外经济工作的水平,加大投资及其管理的力度,加快国有企业调整与改组的步伐,切实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软硬环境.

作 者:黄永兴 乔荣报  作者单位:黄永兴(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乔荣报(马钢股份公司,球团矿厂,安徽,马鞍山,243000)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0(4) 分类号:F127 关键词:地区经济   发展差异   经济模型  

篇6: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论文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论文

引言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有力的推动了工商管理体系的发展。在当代企业中工商管理体系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的发展才能带动企业发展,由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也代表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

1.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责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者设立工商管理机构,其目的就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进行监督,由此来规范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好的完成企业的市场交易工作,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商管理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裁判,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卫士,同时也是经济监管的监督员。

2.加强通力合作

工商管理不仅要施行监管工作还要适当的加人到经济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基础建设中,在这此基础建设中,工商管理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国家的工商管理部门设立许多子部门,其中包括:法规司、办公厅、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市场规范管理司、企业注册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等十二个部门,这些部门既要各司其职,也要通力合作。因此加强通力合作也成为工商管理的职责之一。

二、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础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商品的生产量不断加大,之后国家被渐渐的建立,并且国家的集权也不断增加。因此国家设立了一个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管理和监督商品经济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私有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此同时,维护并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也极为重要。由此看来,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为代表的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成为工商管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相互促进

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在此同时,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出现在这一层面,同时市场经济可以调节经济的作用也体现出来。其中,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的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市场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现象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体现,这此现象都为我国工商管理提供了许多物质基础。在工商管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关系。

3.经济发展推动工商管理发展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生产力也不断进步,生产关系也得到极大的优化,同时,企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尤为突出,形式也极为复杂化。为了促使市场健康发展,仅仅靠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市场机制本身就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促使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工商管理的配合协助。并且工商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管理、维护及监督的作用。

三、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1.规范市场经济主体

为了促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准人的制度得到改善,使其更加的合理和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了规范并促进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以及维护市场经济次序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主体制度上工商管理部门的积极有效的工作,非常有利于建设极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制度,因此工商管理部门有效的维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次序,由此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2.强化市场监督

工商管理部门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和市场监督的工作方面均起着极其大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工作加强实施。第二,要对企业的商标权加大保护力度。第三,要对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工作。第四,要加大力度打击那此虚假的'违法的广告。

3.促进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

在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通过自身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市场主体的积极培育以及有效的监督,有效的促进了市场经济中的各个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市场的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作用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其作用集中体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使得经济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其次是能很好的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实施及引导。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市场体系保障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及引导,并有效的增强了市场监管体制对经济活动有效的控制力,由此会对经济稳定运行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

4.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工商部门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强化了法律的监管机制。工商管理部门的一些行政上的权限及职责是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赋予的,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施行市场监督工作时应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在此同时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用来保障国家的相关法律及法规的有效实施和贯彻,同时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总结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体制还不够完善,所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作为政府执政部门的工商管理部门应保障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工商管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不可分离。因此,我们为了我国国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做好工商管理本职工作。

篇7: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电力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此,收集了南通市历年国民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增长等方面的大量资料,经整理、分析,得出了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该相关关系为南通地区今后合理预测电力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 者:沈红宇  作者单位:南通供电公司规划与计划部,江苏,南通,226006 刊 名:江苏电机工程 英文刊名:JIANGSU ELECTICAL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3 22(3) 分类号:F407.61 关键词:电力需求   经济发展   相关关系  

篇8: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当前我国金融结构问题日渐突出,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分析了我国的金融结构,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 者:曾昭志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年,卷(期):2004 22(2) 分类号:F832 关键词:金融结构   经济发展   实证分析   政策  

篇9: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的实证分析论文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节节攀升,这说明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的程度加深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增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存在一定的风险,那麽实际情况如何呢?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进行纵向的历史分析,然后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墨西哥三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以其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全面分析我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水平。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历史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外贸依存度也一路上升,1978年仅为9.8%,然而到20外贸依存度上升到了60%,很多专家学者表示了极大关注。

我们要做的是抛开表面的数字,探求外贸依存度背后的变量,寻找影响外贸依存度的主要因素,进而正确认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让我们看一下1985年---2011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汇率与GDP的数据,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详见附表1:1985年---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汇率与GDP) 从数据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1985—1994年为第一阶段,1995—2011年为第二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1985—1994年间的人民币汇率处于持续贬值的状态,而1995—2011年间的人民币汇率则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是在整个二十年间我国的GDP、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这些数字的背后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分析1985—1994年间的相关数据,假定TD为外贸依存度, TT为进出口总额, M为人民币在1985—1994年间的各年累计贬值率。

通过EVIEWS计量软件对TD、M、TT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985—1994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TT与人民币贬值率M的相关系数为0.9857;外贸依存度TD也与人民币的贬值率的相关系数为0.9876。

因此,我们假定外贸依存度TD与人民币贬值率M存在如下函数关系:TD=C(1)+C(2)*M,C(1)、C(2)为方程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 TD=20.52+0.09×MR2=0.975 可以看出,该模型拟合得很好(拟定优度R2=0.975,接近于1),系数也非常显著(T统计量分别为33.34、17.81,方程中系数的P值都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且不存在自相关(DW=1.52)。

所以在1985—1994年间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主要是由于人民币贬值引起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强,导致出口量增加,拉动供给生产使得对资本品的进口需求也在增长;另一方面则由于贬值当年货币的换算问题导致虽然以美元表示的进出口总额增长很少,但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总额却增长巨大,例如人民币具有较大贬值的1990和1994年,以美元表示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20.90%,而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总额则分别比上年增加33.78%和80.83%。

其次,让来看1995—2011年间的情况,这十年间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外贸依存度却依然持续上升,2011年的外贸依存度比1995年上升了48.43%,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从表1也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2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变化不大,在34.24%---43.37%之间波动,从开始,进出口总额大幅上升,外贸依存度也急速上升。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元汇率下跌。

自202月以来,美元的贸易加权价格下跌近30%,其中美元兑欧元的汇率更是下跌40%。

由于人民币汇率是盯住美元的,因此人民币汇率也相对贬值,促使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第二个原因是从2002年起我国的加工贸易迅猛增加,2001年加工贸易额2475亿美元,2002年、、2011年的加工贸易额分别为3021亿美元、4047亿美元、5496亿美元,2011年的加工贸易额比2001年增长122.06%,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为47.59% 。

加工贸易额实际上不能算做我国自己产品的贸易额,因此,如果去掉加工贸易,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实际并不高,以2011年为例,名义外贸依存度 为59.52%,如果去掉加工贸易5496亿美元,实际外贸依存度仅为31.3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历史分析中,已经得到结论:我国名义外贸依存度的增长是有内在原因的,实际外贸依存度并不高。

但笔者还想对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进行国际比较,于是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墨西哥三个发展中国作为样本,以其2011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

考虑到一国不但有商品进出口贸易,还有服务贸易,因此应计算总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公式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GDP+服务贸易额/GDP,我们将通过此公式计算得到的贸易依存度称为名义贸易依存度(详见附表2)。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我国的名义贸易依存度(66.74%),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中的美国(25.41%)、日本(26.59%)和发展中国家印度(34.06%),也高于德国(65.21%)和墨西哥(49.99%),是六个样本中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但是与实际的贸易情况相比,这似乎不能真正反映一国的实际贸易依存度。

既然利用一般的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的贸易依存度不能真正反映一国的实际依存度,那我们就要考虑针对贸易商品形式和内容的实际情况对公式做一下改进。

贸易按商品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按产业来分,贸易商品全部来自国民经济的第Ⅰ产业和第Ⅱ产业,而服务贸易则全部来自第Ⅲ产业,两者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我们应将商品贸易额、服务贸易额分别与第Ⅰ、Ⅱ产业的GDP和第Ⅲ产业的GDP相除,然后将计算出的分类外贸依存度相加来计算一国的贸易依存度。

计算公式为:设第Ⅰ、Ⅱ产业的GDP为GDP1,第Ⅲ产业的GDP为GDP2;商品贸易额为T1,服务贸易额为T2;经过调整的贸易依存度为TD。

则:TD= T1/GDP1+ T2/GDP2 我们将通过此公式计算得到的贸易依存度称为调整的贸易依存度(详见附表3)。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考虑了贸易对象及其产业以后,美国(85.55%)、日本(79.22%)、德国(287.07)、墨西哥(159.05%)的贸易依存度都增长了二倍以上。

德国的贸易依存度更是增长了4倍,这是因为其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绝对产值和相对产值都较高,因此商品进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因而中国(110.86%)在这六个国家中的贸易依存度相对下降了。

除贸易物品形态对一国的贸易依存度有影响外,一国的实际购买力,体现在货币上就是汇率的高估或低估,也会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PPP)是国际上用来比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换算指标,能够消除官方汇率所带来的扭曲,使指标更具可比性。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购买力平价GDP为基础来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公式变为:TD=T1/购买力平价GDP1+T2/购买力平价GDP2。

各国的贸易依存度(详见附表4: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贸易依存度)中只有印度(6.25%)比中国(16.91%)低, 美国(25.41%)、日本(33.02%)、德国(83.27%)、墨西哥(41.04%)。

综合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依存度经过如上的调整计算后,大幅度降低,仅略高于印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应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根据中宏数据库世界经济信息,即使不经过购买力评价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远低于泰国(122.16%)、马来西亚(210.68%)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比利时(160.54%)、奥地利(103.07%)、丹麦(83.91%)等发达国家 。

三、对外贸依存度的辩证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出现了大幅增长,世界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即世界进出口总额/世界GDP总额)也不断提高,1990年世界外贸依存度为32.29%,到了升至41.69% ,2011年则达到44.91% 。

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国际环境。

外贸依存度这一指标的变动趋势,说明世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以及产品的实现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这正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突出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对于各国经济具有正面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因此我们应正视并接受外贸依存度这一变动趋势,利用与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发展我国经济。

但是如果实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剔除加工贸易等因素)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将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一旦国际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包括物价、汇率、金融等),必然使国内经济出现一些困难,这源于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与较低的国际竞争并存的矛盾;而且外贸依存度的长期走高将会增加国内资源短缺与出口规模扩大的矛盾,从而难以支持外贸的持续高速增长。

因此,我国一方面仍要要加大开放力度,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技术、知识产权等服务贸易,提升我国贸易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刺激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不要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要真正做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我国经济。

篇10: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率总的变动趋势是下降的,虽然在1978-1982年消费明显上长,从61.8%上升到68.7%,但从此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却是持续下降的。1990年比1982年降低了7.4个百分点。又比1990年下降1.4个百分点。③由于消费率下降,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如表(一)所示。

资料来源:引自许永兵《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表一可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但从1993年以后,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2.9%而投资贡献率却为56.7%,后者比前者高出1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等改革的预期热情不高,再加上服务消费、住房消费等绝大部分还未完全市场化,所以造成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取得了同步的增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3588.1亿元,1994年上升43798.8亿元,年平均增长9.5%(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由1978年的375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3654.5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了7.3%,而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1994年的1737元。剔除价格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年平均增长9%,④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如表(二)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消费的波动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就地受到限制,这一趋势以下表(三)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APC),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积累“的政策,居民个人所得少,消费倾向普遍很高,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以后,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不太明显。

3、农业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1979年到1982年,农业分别增长1.81%,0.31%,1.5%和0.87%,消费分别增长2.8%,3.1%,1.0%,2.2%,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1991年农业国民收入下降1.53%,同年消费下降3.2%,⑤1992年至1995年,农业国民收入大幅下降消费也大幅下降。(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13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20-3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860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300美元左右。⑥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阶段,(3)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这是由于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倾向过于偏激所导致的工业化过程的片面演进和产业结构关系的严重失衡。一般而言,工业化的起步是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工业化程度超过人均收入水平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明显表现出来。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以我国1987-19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消费结构为例可知,1987-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53下降至0.46,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从0.56降至0.55,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如表(四)所示。从中可知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又是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3%,其中1978-1982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93-1991年增长11.6%,1992年-1997年平均增长为37.1%。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其年平均增长仅为16.1%,比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了14.1%个百分点。⑦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我国现有人口达14亿左右。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力布局不同以及对某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和劳动差别和非劳动因素造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报酬不同,从而形成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附表(四)

资料来源:引自各卷本《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表(四)中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这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多数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断增强,将收入较多地转向了储蓄,投资等其他渠道,加上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多项改革情况下,居民为应付改革的被动储蓄倾向在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⑧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四、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7.81台,摩托车10.89台,而十一月末,我国商品库存彩电97.3万台,电风扇344.1万台,电冰箱91.9万台,⑨所以无论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A、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B、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仅1998年的洪涝灾害,仅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就达3.2亿亩,使得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左右,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引自孙鹤、杨咸月《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研究》第七期

②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③引自郭柏春《论消费率》《消费经济》20第1期

④引自曾壁钧等著《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第43页

⑤引自景体华等著《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第51页、第224页

⑥引自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第165页

⑦引自《理论经济学》第77页

⑧⑨引自邹东海、万举《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与农村金融创新》《消费经济》99年第5期

参考书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景体华北京出版社

3、《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

4、《中国经济波动与增长》栗树和、梁文征陕西师范出版社

5、《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郭克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6、《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曾令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曾壁钧等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11: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论文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会计理论变迁与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经济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会计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会计本质;理论变迁;经济发展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会计本质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是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是确定和解释其他概念的依据。从闫达五、杨纪琬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会计本质的研究是会计研究的起点,而且这一起点论,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盛行,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有关会计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也是在逐渐变迁。

一、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

(一)西方国家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任何理论或是制度的发展都是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会计理论的变迁也是基于此。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会计本质是艺术,1943年,由GeorgeO.May提出。194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报》第1号《复查与提要》对会计所下定义是:“会计是一种艺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成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艺术。”1953年,该委员会又发布了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重申会计是一种艺术:“会计是一种艺术,它用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使之处于有意义的状态。”这种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也还是比较盛行的。第二种观点是,1953年,A.C.Littleton提出的“工具论”,认为会计本质的理论主要为“管理工具论”。有关“工具论”的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萌芽,MaxWeber把会计本质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由此可以判断出,他把会计工作看成是计量和监督的工具,是管理经济的工具。1953年,A.C.Littleton在其著作《会计理论结构》中从会计的时空框架、会计的目的、会计的分类系统及信息的报告与审查等方面对会计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地阐述,提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工具”。第三种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就是信息系统论,Hendrickson、美国会计学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持有此观点。1966年,《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该文献是美国会计学会为纪念其成立五十周年而出版。在该书中提出企业应该向其利益相关者提供中立、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信息,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应为了某个特定对象,而是要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观点成为了美国会计届关于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第四种观点认为会计本质是受托责任,美国的YujiIjiri学者持此观点,其认为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此处的受托责任在本质上与会计目标提到的“受托责任”是一样的,即会计人员是受托者,会计人员的职责在于履行好委托人交待的职责任务。

(二)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我国会计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由我国会计学者阎达五、杨纪婉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会计固有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她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观点与管理工具论是有一定区别的,管理工具论仅仅考虑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不强调其参与经营决策。在中国,另一种可以与管理活动论相抗衡的观点是信息系统论。这一观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绪缨教授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科的属性》论文中,提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后来葛家澍教授也接受了西方国家关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提法,和余绪缨教授共同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除此之外,以杨时展老师和郭道扬老师为代表的“受托控制论”,也对我国会计本质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是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而该控制系统是以受托责任为目的的。除此之外,伍中信学者也持此种观点,其认为受托责任突出了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的高度耦合,并且反映了会计内在的矛盾运动,会计产生、发展变化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来自“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是对会计本质的恰当表述。

二、会计本质理论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推动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

科技革命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革命,本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以及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正式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信息传播的成本更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也打开了会计研究者的思路,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美国会计学会和会计职业界开始逐步有了将会计的本质界定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倾向。如果说西方学者对于信息系统论的探索是缘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那么我国学者对于该会计本质的认识得益于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后,我国也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会计理论方面,一些先进的会计理论逐渐被引入,这样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分为两大学派。信息系统论学派认为,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也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引入了会计领域,这样,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更加便捷,因此,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本质就更加突出;管理活动论学派则认为,我国正在逐步实施改革开放,并且已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我国市场要素正在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会计仅仅作为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会计也应该参与经营管理,突出会计对企业内部的功能。受托控制论在我国的出现此时经济的发展环境密不可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此时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而一国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与会计密不可分,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要依赖于会计信息。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会计应该发挥其控制作用,将过去、现在、将来结合起来,发挥其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

(二)经济危机迫使其发展

会计本质理论的发展并不总是顺应经济发展而变迁的。有时,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是被迫的,是为了要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会计届普遍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艺术,既然称之为艺术,就不应该对其规范加以干涉、约束。但是,1929年到1933年,美国在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企业破产,生产萧条,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这次大危机的原因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外,还有一个就是松散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的滥用,此后,各国也就开始重视会计,认为会计旨在将具有或者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即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对其产生的结果给出合理解释。可以说,此次经济大危机使得会计界开始重新审视会计本质,或是认识会计应该提供真实、不偏不倚的信息,或是认识到会计应该作为计量和监督的工具,因此,此次的经济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本质由艺术论向“工具论”和“信息系统论”的变迁。

(三)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发展与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会计本质的变迁也就影响着会计职能。会计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本质的具体化。“管理工具论”和“管理活动论”认为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会计的本质在于参与企业决策,在这一会计本质的影响下,企业会计被赋予了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两个基本职能,而规划未来财务活动、监控财务活动过程、分析财务活动结果、协调财务关系等职能则是由这两个基本职能引申扩大而得出。如果会计人员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很规范的行驶这两种职能,必然有助于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要履行控制职能,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对特定主体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受托控制论”的会计本质,认为现代会计能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是一种主动、多向式控制,避免了了传统会计被动、单向式控制带来的弊端,从而能够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连接成一个整体,促使会计整体控制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事前预测主要是通过经济预测,参与决策来实现;事中控制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事后控制是在计划执行完成后,对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剖析并评价执行效果,为以后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经验教训。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萧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反过来,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也促使经济活动更好的展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样,会计作为一种计量工具,也反映着经济的发展状况。纵观历史长河,几乎每一种会计理论的形成、变迁都与经济环境密不可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是发展,会计理论越完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危机时,就更加迫切需要会计理论的变迁。同时,会计理论的完善和会计实务的进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有研究中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会计本质的思考是对会计最根本理论的探究,我们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推动会计理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晓娟,彭钰皓.会计的本质与职能再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1).

[2]吴联生.研究起点理论述评[J].会计研究,1998(10).

[3]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J].会计研究,1995(04).

[4]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理论:演进、继承与可能研究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9(12).

[5]王扬.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

[6]樊培银,顾莉莉.会计本质重新解读[J].财会通讯,2013(07).

[7]谢志华,肖泽忠.会计与经济运行[J].会计研究,2000(04).

[8]黄申.再论财务会计本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3).

[9]张晓东.浅谈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10]王光远,吴联生.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0(10).

篇12: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各国政策的不同,使其金融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使得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金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要从现有的制度出发,实现两者的动态联系,逐渐改善我国的金融体系,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项问题。

关键词:制度安排;金融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金融行业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改进之处,经济也亟待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制度层面的作用发挥,这是目前我国实现金融结构调整的关键,从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实现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制度安排视角下我国金融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促进金融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1.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1.1金融制度的调整对金融结构整体的影响

所谓的制度安排,就是在经济发展领域内设定一定的规则,进而对企业和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这些规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在制度安排视角下研究我国的金融制度必须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经济措施来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一定的管制,进而实现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1.2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对任何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不仅代表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还使得社会经济中的其他要素供给随之增加。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发展与经济水平并不是同步的。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直接作用方式和间接作用方式两种关系。前者主要是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规模,经济水平得以持续增加。后者表明金融结构及其调整都要借助于储蓄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1.3区域性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

我国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因素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否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金融结构调整的力度和运行效率。消费、投资和储蓄等的分配主要依赖于区域金融结构的调整。在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下,相同地区的经济活动效率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对金融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2.制度安排视角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制度

首先,金融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必须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金融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适度的调整。其次,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还必须要充分吸收国际社会的经验,增强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充分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以制度安排的形式保证整个金融及经济领域的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治理工作。

2.2加快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

金融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亟待金融业的服务予以配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所以就必须要加快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其能够充分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相关立法工作,保证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能够高速运行,进而能够再次推动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2.3增强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要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失衡,因此要想实现金融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必须要提高各供给要素的流动效率,使之充分适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有效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以金融结构的调整来实现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

2.4实施有效的人才引进计划

要想实现我国金融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了制度层面的改进之外,还必须要强调人才方面的保证,一方面,可以在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内部培养人才,使其在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与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我国金融和经济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大程度上加快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但是在目前我国制度安排下,两者之间仍未能达到最佳匹配。因此要达到最佳匹配,就必须要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制度、加快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增强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以及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等措施,有效加快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进而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有效发展。

作者:周琳 单位:太原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灵.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5(20)

[2]祁应军.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思考与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J].宁夏农林科技,2012(03)

[3]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08)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实证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论文

我国外语实证研究工具层面问题分析

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发展

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农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论文

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