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

时间:2022-12-04 03:27:11 作者:凌境列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凌境列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

膀胱为贮存尿液,排泄小便的器官。其经脉络肾,与肾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病机,主要在于膀胱气化不利,多表现为排尿的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甚则尿闭,或见遗尿、小便失禁等。

膀胱病临床

常见症状发生机理尿频、尿急或尿痛多由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所致。排尿困难或尿闭多因寒湿或湿热之邪内侵,或由于阳气虚损,肾气不足等原因,致使膀胱气化无权,尿液排出不利所致。遗尿或小便失禁多由于肾虚,失其封藏固摄之权,致使膀胱失约,开多闭少所致。

篇2: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腑——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囊性器官。膀胱上通于肾,下连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关于膀胱的形态,古医书亦有描述。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尿和排尿,是参与津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经过肺、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作用,敷布周身,濡养脏腑组织,维持全身机能。代谢后的部分水液,又经过这些脏腑的气化作用,下输到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于体外,从而维持着全身津液代谢的平衡。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肾对膀胱贮尿、排尿的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方面。

此外,由于膀胱通过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湿热毒气易从外直接侵入膀胱,引起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或可见血尿。中医则诊为“膀胱湿热”证候。

篇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小肠的病机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经脉络心,与心构成表里关系。小肠的生理功能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脾以营养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肠或渗入于膀胱而排出体外。

小肠的病机,即是小肠的功能失调,主要在于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致清浊不分,转输障碍。故小肠病变,多由脾胃病变下传;或心火循经下移小肠所致。

小肠病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泄泻,尿赤灼痛等症。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

小肠病临床常见症状含义发生机理泄泻为水便杂下、大便次数增多。多由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减退,致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所致。尿赤灼痛系小便黄赤,尿出时尿道灼热疼痛。多因心热循经下移小肠,小肠之热与水相合,下渗膀胱,排出不畅所致。

篇4: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大肠的病机

大肠是传导糟粕,吸收水津的脏器,其经脉络肺,与肺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生理功能是接纳小肠下注的水谷糟粕,吸收剩余水分,并经燥化,使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传导功能的失调或障碍。多由胃或小肠病变下移,或肺脏病变循经下传所致。多表现为排便的异常。

大肠病临床常见病症有热泻、便闭、痢疾、肠垢、痔疮、肠痈等,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

大肠病临床常见症状含义发生机理热泻即挟热下利。多由湿热下注肠腑,热迫糟粕下行,大肠传导太过所致。便闭 多由腑热液燥,大肠传导艰涩;或气虚大肠传泻无力所致。痢疾为泄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病证。多由湿热或湿浊之邪侵及肠腑,伤及气血,肠络受损所致。肠垢为便下粘腻垢浊,且后重不爽。多由湿热下注大肠,湿滞肠道,着而难下所致。痔疮 多由饮食不节,或过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湿热下注于肛门;或经常便秘,或妊娠多产,以致肛门附近血脉阻滞,瘀血湿热注于肛门,久则发而为痔。肠痈 多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湿热、虫积等,伤及肠腑,郁久化生湿热,壅阻肠腑络脉,导致肿胀疼痛。久则肉腐成脓,发为肠道痈疮之病证。

篇5: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胃的病机

胃在脏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称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胃与脾以膜相连,其经脉络脾,与脾构成表里关系。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胃阳,胃气主水谷的受纳与腐熟,以和降为顺。胃阴,即指胃中的津液,则能濡润胃脉,并助胃阳之腐熟消化。

胃的病机,即是胃的阳气和胃阴的失调,主要表现为胃的受纳障碍和腐熟水谷功能的异常,以及胃失和降,气机逆乱,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胃气虚损、胃寒内盛、胃热炽盛及胃阴不足等方面。分述如下:

1. 胃的阳气失调

1)胃气虚损 2)胃寒内盛3)胃热炽盛

2. 胃阴亏虚

胃阴亏虚,主要是指胃的阴液枯涸,从而引起胃的功能失调。胃阴的亏虚枯涸,多因热病后期,邪热久留,灼耗阴液;或久病不复,损耗津液所致。胃中阴液不足之时,失其濡润,则胃受纳饮食物和腐熟水谷功能极度衰退,则可见不思饮食,舌质光红而干,甚则舌如镜面等病理表现。胃阴虚,失于和降,胃气上逆,则可见脘腹胀满之虚痞、频频泛恶、干呕等病理表现。甚则胃气衰败,则可出现口糜等病理表现。

篇6: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胆的病机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胆的经脉络肝,与肝构成表里关系。同时,中医学还将对事物的决断能力也归属胆所主持,认为胆主决断。

胆的病机,即胆的功能失调,主要在于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以及胆虚不宁,决断能力降低等方面。

此外,胆经郁热挟痰,痰热上扰,影响及心神,则可见心烦失眠等病理表现。胆病临床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胁痛、黄疸等,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

胆病临床常见症状含义发生机理寒热往来为患者自觉怕冷和发热,往来交替症状。此因肝胆气郁,枢机不利,营卫不调,正邪交争所致。 口苦 为胆气上逆,胆液上泛所致。 胁痛 胆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若肝胆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气血流通不利,即可发作胁肋胀满疼痛。黄疸即眼白与肌肤黄染。为肝胆疏泄失职,胆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入于血脉,泛溢于肌肤所致。

篇7: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肾的病机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肾精亏虚 肾气不固

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与肾阳,分别代表着肾的生理活动中的寒与热、静与动、降与升、入与出等对立的状态,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方能维持肾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虚损及命门相火妄动等方面。分述如下:

肾阴亏虚 肾阳虚损 命门相火妄动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肾阳虚损,实即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两者则有轻重程度之别。肾阳虚损,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或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其病理表现是阳虚则无以养神柔筋;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可见各脏腑组织器官机能衰弱征象并有明显的虚寒之象。

肾阴虚,命火妄动,则精关被扰而失固,阴虚阳亢则性机能亢奋,故可见性欲亢进,以及遗精、早泄等病理表现。阴虚则内热自生,故可见五心烦热。阴虚不能敛阳,心神难以入舍,故见少寐多梦等病。

肾病常见症状

肾病临床常见症状有阳痿、滑精、早泄、遗精、腰冷痠痛、下肢痿软、气喘、耳鸣耳聋、骨蒸潮热、虚烦失眠、健忘,或水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等。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

肾病临床常见症状发生机理阳痿、滑精、早泄、遗精此皆生殖机能衰弱的表现。肾阳虚衰,命门不足,不能鼓动则阳痿;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失其封藏固摄之权,精液不交而自流,则滑精或早泄;因梦而遗,谓之遗精,多由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腰冷痠痛、下肢痿软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的阳气虚损,肾精不充,则不能温煦或滋养腰膝,或寒湿、湿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冷痠痛、骨软无力、下肢瘦弱。气喘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气虚损,失其摄纳之权,气浮于上,不能纳气归元,故见呼多吸少而气喘。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肾精可生髓充脑,脑为髓之海。肾阴虚,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则脑转(眩晕)耳鸣如蝉,虚甚则耳聋失聪。骨蒸潮热肾阴不足则肺阴虚损,肺肾阴虚,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而见骨蒸潮热。虚烦失眠、健忘多由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心神不能入舍,则虚烦而难寐。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轻则记忆力减退,重则健忘。小便不利、尿闭、水肿多由肾阳虚损,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或下输所致。水液排出不畅,则小便不利;气化障碍则尿闭不通;水邪泛滥于肌腠,则发水肿。 尿频、遗尿多由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膀胱失约所致。

篇8: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肝的病机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人体储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身之筋膜)、目(肝开窍于目)、爪(肝其华在爪)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尚能管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血除能滋养肝脏本身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气使其疏泄条达得宜而不郁滞;尚能养目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力等。可以看出,肝之生理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气、血、津液、筋脉等各方面,而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 肝气横逆 肝火上炎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

肝阴、肝血失调

肝的阴血失调病机,均以亏损不足为其特点。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因此,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主要表现在肝血虚亏、肝阳上亢,以及肝风内动等方面。

肝血虚亏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脾虚胃弱气血生化无源,以致血液虚亏,肝血不足所致。由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般来说,血液虚损则影响及于肝,故其病理表现,多为肝血濡养功能减退或失常。如肝血虚,筋脉失于濡养,则可见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血虚又易化燥生风,甚则可致虚风内动,则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 、瘈疭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

震颤麻痹的中医病因及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血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督脉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膀胱的意思, 膀胱的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