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2-11-30 04:08:00 作者:炫彩大门牙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炫彩大门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

“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

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高祖拔起垅亩,有雄桀之姿。援旗北迈,义在勤王,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于时内难未弭,外邻勍①敌,然志度弘远,怀抱豁如,或取士于仇雠,或擢才于亡命,委以心腹爪牙,咸能得其死力,故乃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

世祖天姿睿哲,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郅治。德刑并用,戡济艰虞,群凶授首,强邻震慑。虽忠厚之化未能及远,恭俭之风足以垂训,守文之良主也。

高宗雅量宏廓,惠以使下,宽以容众。智勇争奋,辟土千里,奄有淮、泗,

战胜攻取之势,近古未之有也。既而君侈民劳,帑藏空竭,折衂②师徒。武、文之业,坠于兹矣。

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亦民斯下矣。

后主至德二年,于光照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栏槛之类,并以沈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后主每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之容色也。而张贵妃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是时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置妃于膝上共决之。于是贵妃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

遐观列辟,其始也皆欲齐明日月,合德天地,然而靡不有初,克终盖寡,其故何哉?并以中庸之才,怀可移之性,口存于仁义,心怵于嗜欲。佞谄之伦,因其所好,以悦导之,若下坂以走丸,譬顺流而决壅。非夫降生明德,孰能遗其所乐,而以百姓为心哉?此所以成康千载而罕遇,幽、厉靡代而不有,毒被宗社,身婴戮辱,为天下笑,可不痛乎!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然则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

(选自《陈书》,有删改)

【注】①勍(qíng ):强。②衂(nǜ):挫败。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诸鼎峙之雄方:比拟

B.奄有淮、泗奄:覆盖

C.分部迭进 迭:轮流

D.大指所归 指:指向

8.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贵妃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贿赂公/行纲纪瞀乱

B.于是贵妃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贿赂/公行纲纪瞀乱

C.于是贵妃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贿赂公行/纲纪瞀乱

D.于是贵妃之势/薰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贿赂/公行纲纪瞀乱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魏徵对高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才有义,能够不计前嫌,完全信任自己选出的人才,取得了不逊于孙权和刘备的功绩,从而拯救了梁王朝。

B.魏徵认为世祖虽然没能像高祖那样开疆拓土,但是他体察人民疾苦,德化与刑典共用,使陈朝进入了太平时代,是一位能够守成的君主。

C.魏徵认为陈朝灭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宗奢侈劳民进而兵败,使国家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是继任的后主只顾追求享乐而导致政事败坏。

D.魏徵认为历史上绝大多数君主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是他们才能平庸,心性不坚,易被欲望蛊惑,易受小人诱导。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l0分)

(1)临机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亦民斯下矣。 (6分)

(2)毒被宗社,身婴戮辱,为天下笑,可不痛乎!(4分)

篇2: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以……为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贤者多财损其志 吾其还也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学于余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以勇气闻于诸侯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4分)

②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4分)

答案:

9 文言实词C 检举、揭发

10.略

11.文言断句B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12.信息筛选A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深得太宗的称赞”“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

13.(1)

①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得分点:“若”“备尽忠直”“立至”各1分,大意1分。

②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

【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3:文言文阅读练习: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

文言文阅读练习: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

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

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11.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5分)

(2)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5分)

郑当时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郑人逃暑》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梅尧臣名言

臣工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郑人为盖习题及答案

史上第 语录

读史组诗

学团史心得体会

学史明理心得体会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文言文阅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