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ganom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
《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以景衬情,透露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岂能不令人倍添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形象传神。前者渲染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因为送别时内心“凄凄”,所以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愁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映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尤其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相合。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终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乘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正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孤独的身影,悲凄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是理智的,既然分别在所难免,不如暂时忘掉这里的一切。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场景,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篇2:《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
《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
鉴赏,汉语词语,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下面是《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以景衬情,透露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岂能不令人倍添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形象传神。前者渲染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因为送别时内心“凄凄”,所以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愁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映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尤其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相合。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终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乘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正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孤独的身影,悲凄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是理智的,既然分别在所难免,不如暂时忘掉这里的一切。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场景,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译文
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心情凄凉的分别。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
注释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别:分别,别离。
袅袅(niǎo):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好去:放心前去。
莫:不要。
赏析: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像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首小诗在音律上还有另一个特点。向来,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此诗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篇3:白居易唐诗鉴赏《南浦别》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篇4:白居易唐诗鉴赏《南浦别》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以景衬情,透露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岂能不令人倍添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形象传神。前者渲染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因为送别时内心“凄凄”,所以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愁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映相衬。而且“凄”、“ 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尤其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相合。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终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乘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正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孤独的身影,悲凄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 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是理智的,既然分别在所难免,不如暂时忘掉这里的一切。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场景,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篇5:古诗鉴赏:南浦别
古诗鉴赏:南浦别
《南浦别》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意思是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总结: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篇6:南浦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南浦别翻译: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南浦别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意思是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南浦别 白居易
篇7:白居易《南浦别》古诗鉴赏
白居易《南浦别》古诗鉴赏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意思是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篇8:《南浦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南浦别》鉴赏试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15.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试题答案:
14.DE
15.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写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 《遣怀》唐诗鉴赏
★ 《微雨》唐诗鉴赏
★ 恨别 杜甫唐诗
《南浦别》唐诗原文及鉴赏(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