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物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
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
一般佛经的后分,称为流通分,内容多为佛说法已,天龙八部、诸天、罗汉及菩萨众合什欢喜赞叹,于是佛即随说此经流通的功德。
1 般若咒义
上来已由密咒的五种功德,分摄五道的修证,在这里,只打算依吉祥狮子所说,略释般若波罗密多咒的咒义,即便完结《心经》正分的讲释。
Tadyath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玄奘译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Tadyatha(爹雅他)的意思是“如此即是”。甚么叫做“如此即是”呢?此即轮回界与涅槃界为同一。何以同一?于佛的智境中,其无所缘为同一,其无分别为同一。
Om(嗡)这个咒字及咒音,在轮回界显现为贪、嗔、痴、妒、等五毒;在佛的果位上则显现为五部佛父(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然而一切显现,实无非即是由颠倒识所认知的显现,是故悟入深般若波罗蜜多,即于一切落入缘起而生的境界都无所住。所以om,即是无所住的自显现。
Gate(加爹),第一个gate,意思是行者自利,渡向佛果位。
Gate(加爹),第二个gate,意思是利他之渡,引渡有情向佛果位。
Paragate(帕喇加爹),此说为已自渡至最殊胜境界。
Parasamgate(帕喇生加爹),此说为已渡至利他的最殊胜境界。
Bodhi(波的),此说为法尔生起无间大悲心。
Svaha(娑哈),此说为心相续自解脱,自解脱后,更不依其他。
由般若波罗蜜多咒的咒义,即知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以轮回涅槃二界的无分别为基础,悟入无所住的无所缘境,由离相碍而自利利他,以至现证无碍、无舍离、无所得亦无无得,如是自利圆满,法尔生起无所缘的悲心,圆成弟子,令其得自解脱。
这即是佛地中因位无间道的修证,以至果位佛地的现证。
2 认许与随喜
一般佛经的后分,称为流通分,内容多为佛说法已,天龙八部、诸天、罗汉及菩萨众合什欢喜赞叹,于是佛即随说此经流通的功德。
《般若》系列的经典则有点例外,其中多部经典,特别强调“随喜”,而随喜的诸菩萨众,又例必以弥勒为上首菩萨。
这是甚么缘故呢?
因为大凡说修证的经典,亦多以弥勒为上首,《般若》的.随喜上首是弥勒,就含有以修证般若即是随喜的意味。这意味十分深邃。
释尊于二转*轮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将缘起思想深化与系统化,而缘起思想,则是佛家的基本。在初转*轮时,释尊主要是说四谛、十二因缘,这时候所著重的是用缘起来否定实执,因此便说得明快,目的是令修行人可以立即掌握空性的涵义,从而否定执一切法为实自性有,也即是否定对“物性”的执着。然而凡明快的说法一定相对地简单,倘若永远落在这个层次,那就无法进入大乘的五道,因此弟子亦永远不可能成佛。由是才有二转*轮的深化与系统化。
龙树的成就,在于将释尊二转*轮的说法,整理成为一个离边复离中的中道思想,而这中道,则由四重缘起来层层深入,令学人明白缘起的非单一性,以及其相关的连贯性。由是当由缘起而悟入空性时,便不是一个层面的悟入,而是层层的深入。
可是,龙树却没有细说如何去观修这四重缘起的具体方法,只在《法界赞》中大略地提到修证般若,最精彩部份是用月为喻,形容行人修证时如何离相碍,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会细说。
弥勒不同龙树,他着重说修证,主要是依三转*轮的《解深密经》来说。修证甚么呢?并不是另有修证的目的,所修证的依然是二转*轮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佛的二转、三转*轮。相对来说,二转*轮主要是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三转*轮主要是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至于如来藏系列经典(亦即文殊师利的不二法门),亦为三转*轮所说,那是因为如来藏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果。
说到这里,二转*轮的《般若》经典,以弥勒为上首菩萨作随喜,意思就很明白了,学人必须修证般若,才称得上是随喜佛说。
然而《心经》却跟一般《般若》经典不同,于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舍利弗问之后,释尊随即认许,并说“一切如来亦当随喜”,这就有特别的涵义。这涵义是,三世诸佛 (一切如来)都须经同一条修证的路,都同现证观自在所说的深般若波罗蜜多体性。这即是分开五个层次(五道)来层层深入现证。
是故经言——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彼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如汝所说。
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读者可以参考其他《般若》经典的弥勒随喜,跟这段认许与随喜比较,就当知道二者实有层次的分别。弥勒唯以修证来作随喜,而这里的一切如来则以现证来作随喜。可以说,这是最究竟的随喜,因为现证即是修证的圆成。
至于分开五个层次来现证,则可依龙树的四重缘起来解说,亦可以依弥勒建立的修证系统(瑜伽行)来解说,下文即将对此分别介绍。
篇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智慧吉祥迈着阔步走进了无量义经室
善容微笑着给智慧吉祥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智慧吉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智慧吉祥给佛祖供上恒河沙数朵洁白的莲花。聊天室里顿时弥漫着莲花的清香。
智慧吉祥微笑着给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善容顶礼智慧吉祥
善容:一籽恭请师父大人宣讲《心经》法义
智慧吉祥:您想了解《心经》的法义是吗?
善容:是的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
智慧吉祥:《心经》的法义,只有修证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才能究竟圆满。我又如何有能力跟您宣说,《心经》的法义呢?
善容:是的!只有佛才能究竟圆满,但是请师父依您修学《心经》的经验,分享您的修行经验,令我从中可以学习。好吗?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师父大人。
智慧吉祥:虽然,我对《心经》还未能修证到究竟圆满,但是,我乐于分享对《心经》的运用经验来给您参考,希望对您会有所助益。
善容:是!一籽叩谢师父大人慈悲!恳请师父大人教诲!
智慧吉祥:如果,我说明时,您觉得有不圆满的地方,请您不吝指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研究。或许是我真的不圆满,或是彼此文字定义不同所造成的误解。
善容:(^^)是!
智慧吉祥:我们一起来学习《心经》,从中学到“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善容:是!一籽会遵师教导,从《心经》中学会“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智慧吉祥:那么,就正式上课的方式来分享心得。
善容:(^-^)一籽恭请师父大人以上课的方式来分享师父您修学《心经》的经验。
[“智慧吉祥”(释慧祥法师)即为宣说如下开示。]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一讲
日期:09月22日
第一次校阅:2009月22日
主讲:释慧祥
【前言】
承蒙一籽的邀请,来讲解《心经》。
虽然自知在菩提道上,我只能算是初学,其实不见得能深入体证《心经》所说的甚深法义。
但是,本着学习的心,深入研究的心。
又本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心。
我愿意跟任何人一起来深入再一次的研究《心经》。
也希望任何有缘人,能一起来参与研究《心经》,运用《心经》的教法,来“度一切苦厄”。
【心经大义】
篇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梵语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心经》整部经文的教导重点,依我个人的理解是,为了教我们“度一切苦厄”。
如何得知呢?
因为《心经》的经文中,就有明白的说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从《心经》首尾的经文来看,就知道这《心经》的教导重点,是要我们“度一切苦厄”。
因此,当我们要理解《心经》的经文之时,不要忘了这个重点,才不会将经文的文义理解成别的目的'去了。
又佛陀在讲《心经》时,虽然目的是为了要教我们“度一切苦厄”。但是,其所教的方法,叫“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
有关这个,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如《心经》的经文中就说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因此,我们知道,这部经在教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是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因此,如果有人问:“《心经》的大义是什么?”
我们就可以回答说:“深入运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
【逐文解义】
篇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释经】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说明】
自问:为什么我会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成“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呢?
自答:这是有下列的原因的:
(一)“般若”一词,是梵语 prajna 的音译。其中pra 是“事先”,jna 是“知道”。所以,“般若(prajna)”,我解释成“事先知道”。
(二)“波罗蜜多”一词,也是梵语,是 paramita 的音译。
其中parami 在巴利语中,有“最上目标,最终目标,终极目的”的意思。
因此,paramita 是“终极目标了”的意思。
而在梵语中,para 是“彼岸、对岸”,引申有“目标、目的地”之义。
而paramita是“到彼岸,到对岸”之义。引申有“达到目标,成就目的”之义。
又因为佛法是“解脱一味”的。所以,佛陀所教导的一切目标,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而将生死,喻为河流。而将解脱生死,喻为度过生死河而到达对岸。
(三)“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
因此,为了能够,度过生死河而到达解脱的对岸,这时,我们在未渡河之前,就应“事先知道”。也就是“事先学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河方式”。
例如:渡河的方式很多,如游泳、坐船…。但是,并非每一种方式都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
这时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的!不可一概而论。
同样的,我们时时所遇到的任何一种境界,都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境界。因此,我们要学习到面对不同的境界来时,当如何事先知道以便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当时的境界而能当下解脱。
例如:有人倒了一杯很热的水给我们喝时。
这时,我们如果没注意到水是很热的,这时,一喝,就烫伤了。苦就来了。可见并没有度苦厄,而反而是造成苦厄了。这时就知道“事先知道喝水时,要注意水温”,就能安全的渡过被烫伤的河流,而到达没有烫伤的对岸。
又例如:有人倒了一杯水给我们时。我们已懂得要注意水温,所以能安全的不被烫伤的喝水了。但是,
这时,我们如果喝太甜的水,或太咸的水。这时一喝,反而不能解渴,反而更加口渴了。苦就来了。可见也没有度苦厄。
这时就知道“事先知道喝水时,为了有效的解渴,不可以喝太甜,或太咸。就能有效的渡过口渴的河流,到达解渴的对岸。
又例如:有人倒了一杯水给我们。我们已经懂得要注意安全,也懂得要有效,但是,
例如:我们刚好等一下有二个小时的讲演,或法会,或上课,或坐公车…等等。
这时,虽我们我们喝水时,也注意水温了,渡了被烫的河流。也注意有效了,渡了口渴的河流。但是又没有事先知道要有二个小时不能上洗手间,这时喝太多了,或没有事先去一下洗手间。而造成了到了一半时间,内急了,又不能上洗手间,苦就来了。
这时我们就知道,还要注意后患,才能渡过内急河流,到达解脱内急的对岸。
综合以上,所以我才将“般若波罗蜜多”解说为“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
(四)“心经”:
为什么我将“心经”一词,解说为“重点开示”呢?
这有下列原因:
1.如《妙法莲华经》载,佛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因此,佛陀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佛陀为了“开示众生佛的知见,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因此,我将“经”一词,解说为“开示”,就是含著「开示佛的知见,令众生学习到了以后可以悟入佛的知见”的意思。
2.当初玄奘大师,到西天取经时,路上遇到了一个生病的出家人,并照顾他到病好。
后来这位出家人病好了以后,就将一部佛经,传给玄奘大师,其中就说到:“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于是口授,给玄奘大师。也就是这部《心经》。
又后来玄奘大师到了印度后,又遇到同一出家人,说:“逮涉艰险。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遂满尔心愿。”
又说:“我是观音菩萨。”说毕,就飞到空中。
这在“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诏述序”中有记载。
因此,我才将“心经”这个“心”解说为“心要”也就是「重点」。
又综合以上种种,所以我才会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为:
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当然如果要将“心要”这个词放进去。则当解说成:
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开示心要。
好了!今天就上课到此。886
祝深入《心经》度一切苦厄。
每周六下午一点,讲《心经》。
欢迎来一起研究《心经》。
走了!886
篇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解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解说
把握住佛陀在讲《心经》时最终目的,是要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就学习如何度一切苦厄,我们也真的有效的运用《心经》的教义,来一个一个地去除我们身心上的苦厄。
题目:《心经》解说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一讲中,我简介了《心经》的大要。
并说明了,为什么我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解释为“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开示心要”。
现在,还是要来跟大家介绍佛陀讲经讲法,有二大类别。并说明《心经》属于哪一个类别,好让大家深入了解,才能有效运用。
如《增壹阿含经》载,佛说:“舍利弗比丘多游二处:空三昧。金刚三昧。”
一、问:什么是“金刚三昧”呢?
答:《悲华经》载,佛说:“有金刚三昧。入是三昧能令一切三昧不可破坏。”
二、问:什么是“空三昧”呢?
答:《增壹阿含经》载,佛说:“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众佛友!
现在,我来加以说明这二种三昧是如何分类的。
众佛友!
法界一切含灵,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所有的善愿,共分二类:
一、其愿是“要”。二、其愿是“不要”。
众佛友!
苦,是您要的呢?还是您不要的呢?
我相信,一般人都会说是“我不要”。
又众佛友!
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智慧,是您要的呢?还是您不要的呢?
我相信,一般学佛人,都会说是“我要的”。
因此,当知,一切愿望,共有二类,一是“不想要的”,二是“想要的”。
又当知,“想要的”就要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其成就。
因此,这时,当您修证“令一切坚固成就不可破坏。”,名为“金刚三昧”。
又当知“不想要的”,就要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其不要成就,空虚其因与缘,空虚其结果,令其减少,令其消失,令其永不再出现。
因此,这时,当您修证“令一切诸法,皆悉空虚”,名为“空三昧”。
众佛友!
现在我们就来归类归类:
问:苦,是我们要的呢?还是我们不要的呢?
答:当然是不要的。所以《心经》教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所以《心经》是归类于“空三昧”的修证。
问:坚固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如金刚一般不会被破坏。是我们要的呢?还是我们不要的呢?
答:当然是我们要的。所以《金刚经》在教令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菩提心的`障碍,令菩提心坚固。所以《金刚经》归类于“金刚三昧”的修证。
问:想要学菩萨行,并能于菩萨一切万行,都能究竟坚固成就,是我们要的呢?还是我们不要的呢?
答:是我们要的。所以《首楞严经》在教菩萨一切万行,都能究竟坚固成就。所以《首楞严经》归类于“金刚三昧”的修证。
如《首楞严经》载:“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如此种种,凡是该佛经的最终目的,是教我们成就所要的,就是属于“金刚三昧”的修证。如是该佛经的最终目的是教我们要空虚(空去)该境界的,就是属于“空三昧”的修证。
众佛友!
为什么我要跟大家说明这个先呢?
因为如果大家不能分清楚,则在修证时,就会修行方向不明确,则往往障碍很多,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快速成就该经典所说的效果。
如果大家能分清楚,则在修证时,就会修行方向明确,则能知道自己在修什么,则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快速的具足因缘成就结果,所以就能成就该经典所说的效果。
众佛友!
《心经》是属于修证“空三昧”。
因为佛陀讲《心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
也因此,《心经》的经文中在后面也有说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此,我们要记得在学习《心经》之时,要以“度一切苦厄”为最终目标来学习。才能深入体会《心经》的精义。
否则,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当我们不了解《心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习如何“度一切苦厄”。而将《心经》理解为别的意思了,用在别的方面了,这时,可能学了十年的《心经》而实际上自己身心的任何一个苦厄,也没有去除。这哪能叫学《心经》呢?!
如果我们能把握住佛陀在讲《心经》时最终目的,是要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就学习如何度一切苦厄,我们也真的有效的运用《心经》的教义,来一个一个地去除我们身心上的苦厄。则我们才能算是真的在学《心经》。
众佛友!
现在大家对从哪个方向来理解《心经》的教义,有概念了。 所以,我现在再用白话,来从头到尾,解说一遍《心经》,接着我们再来一一深入说明为什么我会如此来理解《心经》的。
【白话《心经》全文】
题目:释迦牟尼佛所教导“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唐朝精通经律论的三藏法师玄奘奉皇帝之命而翻译
当观世音自在菩萨,修行更深入运用“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时,如实观照,并知见到对五蕴(肉身、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的发展习惯皆是要朝向“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因此能度过这一切的苦难困厄。
舍利的儿子(舍利弗)!有关色身(肉身)的一切发展习惯,不要异于(也就是不要忘记)是要在“令苦厄空虚”之下,才来发展。
又在养成“令苦厄空虚”发展习惯时,不要异于(也就是不要害怕)发展色身(肉身)。
又我们对色身的发展习惯,即是要在“苦厄空虚”之下,才开始发展。
当发展习惯都能保持在“令苦厄空虚”时,即是大大发展色身的一切变化的最好时机。
当我们想要发展“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时,也是要如此注意这四个要点。
舍利的儿子啊!
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肉身、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都能真的做到是在“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这时,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这些现象的消失,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又当遇到有垢秽的境界来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当遇到清净的境界来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又当任何境界有所增加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当任何境界有所减少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因此,当我们是在“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的习惯养成之后,再也没有色身的苦厄了,再也没有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眼睛所能摄受的境界所引起的苦厄了,乃至再也没有因为意识所能摄受的境界所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无明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复再也没有为了令无明消尽而引起的苦厄了。
乃至再也没有因为老死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复再也没有因为为了令老死消尽而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为了知苦、离苦集、证苦灭、修苦灭之道而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复再也没有因为为了得到什么而引起的苦厄了。
这是由于养成“令苦厄空虚”的发展习惯的结果,所以根本就无所谓“会得到苦厄”的缘故。
举凡发心觉悟有情的菩萨(菩提萨埵),也是依着「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来达到“度一切苦厄”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心,对所遇到的任何境界再也没有任何的挂碍了。
因为不论遇到任何境界再也没有挂碍的缘故,所以再也不会有任何的恐怖害怕了。
在知见上,他们已能行空、行真实,所以能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在发展上,也能远离梦想的发展方式。因此能究竟的将所有的苦都停止下来而成就“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来修证的缘故,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可知“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是可以扩大运用而具有神效的诀窍。
是可以广大运用,并同时能显发出智慧光明的诀窍。
是无有任何其它的法门可以比这个法门再高妙的诀窍。
甚至没有任何法门跟这个“事先知道”的法门相等,具有相等的效果的诀窍。
那是由于此法门对于去除一切苦厄,是真实有效,绝不虚妄的缘故。
是故称为“事先知道,因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诀窍。
即然如是,所以用句口诀来总摄这个诀窍:
运用吧!运用吧!运用这个法门渡过生死河岸吧!带着众生们运用这个法门渡过生死河岸吧!请记得要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教“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完毕!
祝大家度一切苦厄。
篇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心经十个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心经十个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众佛友!
一样的,请大家复打。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五讲
日期:10月22日
初校曰:2010月24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四讲中,我有提到为了了解“般若”一词,要说明十个词。
即:一、福报。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罗蜜多。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我上次只说明了前面四个词“福报”“聪明”“知识”“技术”。
现在我接着说明:
五、智: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当一个人,有了“福报”“聪明”“知识”“技术”。就一定可以具足“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答:不一定。
为什么?
例如:
有人具福报本不缺钱,此人亦聪明记忆好,并且有知识,有技术。什么技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锁的技术。但是他为了表现自己的技术高超,就去当小偷为了好玩。结果被捉去关了。
这时,没有人会说他有“智”的。
因为他并没有善用他的“福报、聪明、知识、技术”来有效解决他的问题,反而是用来增加更多自己及别人的问题。
又例如:有人开车技术高,就习惯飙车,结果车祸或受伤,或死亡,或车毁……。
这时,也不会有人说他有“智”,因为同样地,他并没有善用他的“福报、聪明、知识、技术”来有效解决他的问题,反而是用来增加更多自己及别人的问题。
但是,如果有人开锁技术高,而发明不容易被开的锁,申请专利,所以赚大钱,全家生活改善。
这时,人们就会说他有“智”。因为他有效运用了“福报、聪明、知识、技术”来解决问题。
又如,有人开车技术高超,而不飙车,但是当开车时,遇紧急状况,因为依着高超技术,逢凶危而化为安,这时车上的人,都会说他「技术高超,才能化险为夷」,而这就是属于「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智」。
六、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
问:有智(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就会有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吗?
答:不一定。
为什么呢?
例如:
有人感冒了,他有福报可以遇到良医,他也有聪明记住此良医的地址电话,他也有知识能正确在就医过程中先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疾病而不令恶化太快,他也有技术能开车到良医所在地,他也能正用这些福报、乃至技术等而来到医生处也有效解决此感冒的问题了。
但是这不表示,他已经有能力令此感冒不再产生。
如果他能请教良医而知道感冒的原因,所以他能注意,并养成习惯,令同一个原因,不会再产生,所以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再次感冒,这时,他就具有“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了。
又问:有“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就一定有“智(解決问题的能力)”吗?
答:这也不一定。
为什么呢?
例如:
有人有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他不想要有婚姻的麻烦,所以就不结婚,而出家去了。所以解脱了所有有关婚姻相关的一切问题了。但是不表示,他就有能力当他还俗结婚后就有能力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小孩的问题,家庭的问题。
因此,可见“智(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是两件事,两种不同的能力,两样都要学。
七、智慧:有效解决问题,并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
当大家了解了“智”与“慧”,这时有关“智慧”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八、般若: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的能力。
众佛友!
问:有智慧(有效解决问题,并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就一定会有“般若(具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的能力。)”吗?
答:不一定。
为什么呢?
例如:
有人生病时能解决,生病后也跟良医学会了预防。但毕竟,还是有生病,有痛苦产生之后才来处理。而非在疾病未产生以前就处理掉了。
如果有人能在未感冒之前,就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所以基本上不会生病,但是万一不小心生病了,还是有“智慧”来处理。所以这种比“智慧”再高一级的能力,叫“般若”。
众佛友!
有“智慧”不一定有“般若”。但是有「般若」一定会有「智慧」。
又众佛友!
有时,佛经中,将“般若”译为“智慧”。
这时,就是将“智慧”一词中的“慧”是指“深慧”也就是“般若”来解释。
众佛友!
“慧(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如果要广义来说,是归属于“般若”的最初浅的运用。
换句话说“般若”是“慧”的`深入运用。
又因为“般若”的运用,不但是“慧”的深入运用,而且还具备了“智”的运用,所以有时“般若”在佛典中被译为“智慧”来解释,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时,对“智慧”一词的解释就要依“般若”一词的原意来解释,才能通。
现在为了令大家有更明确的了解,所以我将“智”“慧”“智慧”“般若”四个词,用个例子来说明令大家一目了然!
一、智:生病懂得看对医生所以能将病治好,但不懂得学会预防。所以生病时,及以后都还是会有生病之苦。
二、慧:能从别人生病中吸取教训,学会预防所以就不会生病。但是实际上如果生了病,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将病医好。所以万一生了病,还是有生病的痛苦。
三、智慧:生病时懂得看对医生,同时从中吸取教训学会预防所以以后就不会再生同样的病了。这中间还是有之前生病的痛苦。
四、般若:未生病,就事先从生病的人身上,及从良医处,知道了病的苦,学会有病时如何治疗,学会如何预防,并且,也将福报修好了,所以到时不会遇不到良医,也不会得不到药,所以不论将来有病无病都能令问题的苦减到最少,甚至没有苦。
又众佛友!
如果有人将“福报、聪明、知识、技术、智慧”用来对未来做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预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设,那这时这“智慧”就是“般若”了。
因此,我也才会说“般若”是“智慧”的深入运用。
众佛友!我们接着说明下一个词:
九、般若波罗蜜多:运用事先知道的能力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
问:有“般若”就一定有“般若波罗蜜多”吗?
答:不一定。
为什么呢?
例如:
如佛经中载转轮圣王,因为行十善,所以就能感得今生没有任何的疾病,而只有六个病:饥、渴、小便、大便、老、死。
对疾病而言,这转轮圣王,也真的完全将“般若”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但是,这转轮圣王,还是避免不了还得受轮回之苦。
因此,可知这转轮圣王,虽然具足“般若”能行十善,所以可以将这疾病的苦大部份都事先处理掉了,就算剩下的苦也是很少的。但是这“轮回”的苦。还是不能免除,所以根本还未能渡过生死河岸。所以他还不能算有“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有人运用“般若”来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那时就叫“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有人还未解脱生死轮回,但是已懂得运用“般若”来朝向“对岸”。这时名“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如果有人已解脱生死轮回,但是度众生而未圆满,所以还未成佛。但是他是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来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渡过生死河岸。这时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世音自在菩萨,虽然过去成佛过了。但是他后来又重新发深重愿,要度更多众生,所以现在还在行菩萨道。可见他已经具足“般若波罗蜜多”。
又观世音自在菩萨是运用他的“般若波罗蜜多”来施设众生方便善巧,来令众生朝向解脱成佛发展,所以他现阶段是属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又观世音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如实的去观照五蕴,知见到五蕴要如何发展才能空掉苦厄,所以他就有能力在度众生之时,不会引发任何一点点的苦厄。
众佛友!
这就是观世音自在菩萨对“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有效运用的实例。
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众佛友!
问:有“般若波罗蜜多”就一定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答:不一定。
为什么呢?
发心的问题。
怎么说是“发心的问题”呢?
答:对“般若波罗蜜多”的运用有下列四类人:
(一)发小乘心:只想要解脱三界轮回,并还未曾发心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只是运用“般若”来达到“波罗蜜多”。所以这种人还不一定能成佛。
(二)发中乘心:只想要解脱三界轮回,并愿意在无佛的时代来接引众生令众生种福田。虽然能运用“般若”来达到“波罗蜜多”,也能“行般若波罗蜜多”来接引众生修福。但是因为也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也还不会趣向成佛。
(三)发大乘心:想要解脱三界轮回,更想要解脱一切境界,更想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想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虽然这类修行人,能修学“般若”。进一步也能运用“般若”来“波罗蜜多”。也能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来度众生。也能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来帮助自己及众生来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还未成佛,而只是趣向成佛。
(四)发最上乘心:这又可以分二类:
1.发最上乘心,处菩萨位:即发心要善用一切时间因缘来帮助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自己则还未成就无上菩提。
这类人范围很广。
从初发心的凡夫菩萨,直到已成佛过又重新发愿的妙觉菩萨,都算。
但是,当知,有些菩萨修行是发最上乘心,但有些菩萨只发大乘心来修行,并未发最上乘心。
又当知,“妙觉菩萨”一定是以最上乘心来修行。
2.发最上乘心,处于佛位:一切诸佛,必然是以最上乘心在度众生。
众佛友!
这四类人,对“般若波罗蜜多”的运用,是层层深入的。
其中,发最上乘心,处凡夫位的菩萨,还不具般若波罗蜜多。但趣向般若波罗蜜多。
又其中发最上乘心,处圣位的菩萨,则具足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
从发小乘心的阿罗汉、发中乘心的辟支佛、发大乘心的圣位菩萨、发最上乘心的圣位菩萨,到行最上乘行的佛。他们对“般若波罗蜜多”的运用都是一个比一个深入。
众佛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是我们的修行成果的最终目标。
又众佛友!
我们自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以最上乘行来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是我们永远的,最终极目标。
众佛友!
如果以这个“发最上乘心”的角度来看,当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过程。而非最终极的目标。
自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永远以最上乘行来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懂得用最上乘行来度一切众生发最上乘心,行最上乘行。才是最终极目标。
众佛友!
请大家要发最上乘心,行最上乘行。
因为有人来修理东西,我要去看一下。所以今天上课到此,谢谢各位。
祝发最上乘心,行最上乘行。
下课!
篇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四个法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四讲
日期:2007年10月15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上一讲说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经文中的“观自在菩萨”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而现在,我要给大家一个法门,只要您们来上课,就用这个法门来听法。
一、我在说明时,您们每个人都要有所回应,而别我在说明,您在闲聊,或做别的事。
二、回应时,是将我所说的看一遍后,以密谈的方式,以回忆的方式,一字不漏的打出来。如果做不到一次看全句,可以至少一次看一句或二句。以自己的能力来进步。
三、打字时,前面加:师父说:……。
四、如此之法,是为了帮助您们学习时能专注,并令您们能看清楚我所说的。
五、又如此之法,可以训练您们,增加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及打字能力。
好了!希望大家能以想要进步再进步的心来学习此法门。
也希望大家能因为此法门来成就“多闻第一”。
又如果有事,就去做,别担误了工作。
众佛友!
平时,我们在听法,甚至听人说话,也都可以学“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众佛友!
现在我来深入说明。
篇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四个法门
哪四个法门呢?一、行。二、深。三、般若。四、波罗蜜多。
我现在来一一说明。
一、行:发展、运用、实践也。
二、深:深入,进步再进步也,加深加广有效的运用范围也。
三、般若:
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pra 是“事先”,jna是“知道”。所以加起来就是“事先知道”之意。
又为了真的能“事先知道”。又有五个法要运作:
(一)事先观察。(二)事先了解。(三)事先准备。(四)事先预防。(五)事先做好心理建设。
例如:我在佛学院带学僧。有时我有事需要学僧帮忙。
这时为了我能运用“般若”法门来令我无论学僧反应如何我都能解脱该境界。
我就“事先观察”,当我们跟学僧提出来我需有人帮忙时。这时可能会没有。可能只有一个人。可能只有二个人。可能只有三个人。或可能是全部的人帮忙。
我就“事先了解”不可以认为一定会有人帮忙。也不可以认为一定没有人帮忙。
我就“事先准备”如果没有人帮忙我就如何如何做。如果有一个人帮忙我又当如何如何做。如果有二个人帮忙我又当如何如何做。…乃至如果有全部的人来帮忙,我又当如何如何做。
又我就“事先预防”如果自己在做,或有人帮忙之下,会有什么危险的事,或无效的情况,或后患的情况,我都事先教导说明令我自己,或整体都事先了解,事先准备。
又我就“事先做好心理建设”如果自己做得很好或做得不好有人评语时当如何解脱该境界。如果帮忙的学僧被别人评语时我该如何帮助他们先心理建设令他们也能解脱一切境界。
好了!当我都“事先知道”我就去做。
往往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发展。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现在来深入说明,“般若”与“智慧”“聪明”有什么不同吗?
虽然有关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说明过。但是我现在还是不厌其繁,再说明一次。也希望大家能不厌其繁,再次深入观察。
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一个法,只要再次的观察,就会有再深入的体会与了解。所以我们要有乐于玩习再三,乃至千万遍的心。
《中阿含经》“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CBETA, T01, no. 26, p. 423, a27~28)
现在我就来说明“般若”跟“智慧”“聪明”这些词的含义。
为了解说这些词,其实同时要说明下列的诸词:
一、福报。二、聪明。三、知识。四、技术。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罗蜜多。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福报:就是指善的因缘力。
例如: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好事,就有善的因缘力,就是有福报。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好事,就是没有善的因缘力,就是没有福报。
又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恶事,就是有恶的因缘力,就是没有福报。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做恶事,就是有善的因缘力,就是有福报。
如此,一切的人、事、时、地、物种种善的.因缘力。都是属于福报。
而这一切“人、事、时、地、物”是属于福报中的“依报”。
又身心的种种善的因缘力,也是属于福报。
例如:四肢健全、耳聪目明、记力好??如此种种。
又这种属于身心的种种善的因缘力的福报,名为“正报”。
众佛友!
二、聪明:指耳聪目明记忆力好。
众佛友!我们每个人,天生就能“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吗?
答案是“不一定”。
那么,是怎样的人,能“天生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呢?
当然就是,上辈子“有修福报”的人。才能这辈子一出生就感应而成就如此的“正报”。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下一辈子一出生就“聪明”,则现在就要开始“修福报”。
三、知识:如实的认知。
众佛友!
一个耳不能听,眼不能见,记忆力差的人,是很难能如实的认知的。
例如:“瞎子摸象”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现今常常有新闻说某某老人得痴呆症,迷路回不了家。
可见,没有“聪明”是很难有“知识”的。
也就是说:耳不听,眼不明,记忆力不好者,是很难具足如实的认知的!
又深入观察“有聪明者,就能有知识”吗?
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呢?
岂不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如果有一个人,天生聪明。二岁时,就能背诵五首唐诗。人们就以为他是天才儿童。
但是如果此人,到了二十岁时,也还只会背这五首唐诗。人们就不会说他是天才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步。
同样的,天生聪明者,要能具足“知识”,就要进步,也就是要多看、多听、多学。
所以古德有云:“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聪明,当修福报。想要有知识,当多看多听多学。
又我们多看多听多学,不是乱看乱听乱学。
而是要跟“善知识”学。
譬如:
有三兄弟,他们都想学煮饭。
大哥心想,我最大,最聪明,我自己来研究,必然能煮出又香又Q的饭来的!就开始“闭门造饭”。结果浪费了很多米水,也还没有煮成功。
这时二哥心想:这大哥“闭门造饭”太自大了,也太浪费。我要找同样想要学煮饭,而不会煮饭的小朋友来一起研究。众志成城,就能研究出来的。
结果,也一样,浪费了更多的米水,也还没有煮成功。
这时小弟心想,这大哥“闭门造饭”,二哥“众人造饭”。都是浪费,不如我去问妈妈。于是小弟,问了妈妈,立刻就学会了。
众佛友!
就依这个譬喻来说明。
就算这三兄弟的聪明才智,都是一样的。
只有亲近善知识,如小弟问妈妈学煮饭,是最有效的。能立即学到“知识”。
众佛友!同样的,纵然您天生聪明绝顶,当知也要亲近善知识。
如此,才能成就“如实的知识”。
四、技术:有用有效的技能。
众佛友!
不聪明,又没有知识的人,能学得好“技术”吗?
当然不可能的。
就如同,英文单字都背不起来,也没有英文文法的知识者,是不可能学好讲一口流利英文的技术的!
又众佛友!
有聪明,有知识,就一定有技术吗?
答案是“不一定”。
哪么,要如何才能从有聪明有知识,变成有技术呢?
答:当多加有效的练习。
例如:
有人想学打字,他很聪明,能记住键盘的按键位置,他也有所有相关打字的知识,知道每个指头当如何放,如何用。
但是他如果从来就不练习,他是不可以成就每分钟一百个字的技术的!
因此,可知,想要成就技术,除了要“聪明、知识”,还要多加“练习”才能成就高超的技术的。
众佛友!由于我要开会了,所以今天就说明到此,祝大家懂得修福、修聪明、修知识、修技术!
作业:
一、请写出上课“复打我所说的话”如此法门的心得。
下课!
我下了!886
众佛友!
也希望我们都还要在打字上更加进步。
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妙而通达,达而神乎其技,臻至出神入化。
★ 清华四重门作文
四重缘起深般若 解说《心经》(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