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

时间:2022-11-25 19:30:25 作者:元气小馒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元气小馒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躲藏、终止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处就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立秋

在立秋的时候,还处于三伏天期间,天气还是会比较炎热,而在处暑的时候,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气温会渐渐下降,没有之前炎热。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篇2:北方立秋和处暑哪个热

回答:立秋更热。原因如下: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将要结束了。它是和小暑、大暑比较起来预示天气将要凉快的节气。

立秋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是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民间有“秋老虎”的俗称,老年人常说“秋后有一伏(三伏的最后一伏)”,“立秋后还要傲热18天”。这都说明立秋后天气依然会热,但是夜间一般比之前要凉快些,立秋只是一个夏秋交替的分界线,代表一个秋季的`来临,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小结:立秋前一个节气是大暑,而大暑时期又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立秋来临时候气温还不会降得太快,而处暑就不一样了,我们从文中也能了解到。

篇3:处暑就凉快了吗 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

处暑就凉快了吗:不是

在北方地区,处暑后由于西北季风盛行,从北方蒙古等地吹向我国大陆,带来了凉爽,因此在北方地区会变得凉快。

而在南方许多地区,还是会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天气依然炎热,但是早上和晚上的温度又会较夏季降低,而且此时天气还会逐渐变得干燥,我们称之为“秋老虎”。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中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立秋

在立秋的时候,还处于三伏天期间,天气还是会比较炎热,而在处暑的时候,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气温会渐渐下降,没有之前炎热。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篇4:关于处暑节气的处是什么意思

关于处暑节气的处是什么意思

躲藏、终止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处就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处暑节气小知识有哪些

1、处暑节气养生以:滋阴润燥为主

处暑节气时,气象已经是秋季气候了,天气开始变得干燥起来,生活中要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日常也要多喝水,为身体补充水分,秋季皮肤也容易缺水,要经常给皮肤擦上具有滋润和补水的护肤品,呵护肌肤。

2、适当增添衣物

处暑后,昼夜温差大,而且天气变化快,“一场秋雨一场寒”,每每下雨,更是给人秋凉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地增加衣物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以防感冒。

处暑节气有哪些特点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2、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4、雷暴活动

华南、西南、华西。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

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可以吃什么点心

小米南瓜饼

用料:小米100克、老南瓜条两条、面粉300克、白糖10克、酵母4克

做法:

1.南瓜片洗净后切薄片,蒸熟后压成南瓜泥。

2.小米加水煮熟成浓粥状,用擀面杖捣碎。

3.南瓜泥加入面粉后放入煮熟的小米,再加入白糖和酵母。

4.搅拌成团后发酵,分成50克左右的小团子后揉成面饼胚。

5.锅中放油后加热放入面饼胚中小火慢煎,双面焦黄熟透即可。

五谷之中,小米最养人。《本草纲目》中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因此,小米最养脾胃。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能,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是粗粮中的佳品。小米与南瓜相辅相成,是健脾养胃的佳品。但要注意,由于是需要油煎的面粉团子,对于血脂较高是血糖较高的人应适量食用。

红豆松糕

用料:红豆200克、水600毫升、粳米粉250克、糯米粉180克、白糖80克、蜜红豆100克

做法:

1.两种粉混合后倒入大盆中。

2.接着倒入红豆水,用双手在大盆里慢慢搓,水和粉会结块,把小团块搓成松散的糕粉。

3.接着用筛子过滤成细糕粉,取1/3的细糕粉放入蜜红豆,用手把蜜红豆拌匀成红豆糕粉。

4.在蒸碗内刷薄油后再放入筛好的细糕粉,再放入红豆粉,一层细糕粉一层红豆粉轮流铺平,最后撒上一层细糕粉,用手抹平。

5.大火蒸40分钟左右,食用时切块即可。

红豆含较多的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润肠作用,对于高血压和水肿的调理都比较有效,除了做成点心,还可以用来煮汤喝,利尿解毒。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红豆糯米宜加热后食用,如此易消化吸收,养胃气。

陈皮薏苡仁枸杞汤

用料:陈皮少许、枸杞、薏苡仁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

1.薏苡仁提前浸泡一夜。

2.枸杞和陈皮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3.泡好的薏苡仁清洗干净后加水放入瓦煲中。

4.大火煮开放入陈皮和枸杞,换小火慢煮至熟即可。

薏苡仁是常见的药食同源之物。作为中药,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作为食物,薏苡仁又有美容功效,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而陈皮具有很好的化痰止咳以及健脾和胃的作用。二者做成糖水,简单又方便,口感清甜。

篇5:大暑和处暑哪个热

大暑和处暑释义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大暑,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尤其是北方城市显着。

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所谓热在”三伏“,通常小暑时节的后期才会进入三伏,三伏的主力时段在大暑当中。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所以,小暑和大暑分别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与高峰。而处暑只是标志着夏季的终止。

处暑养生要注意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 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 100 克―120 克。植物蛋白能够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 蛋白除了奶制品外, 还要适量的吃点肉,例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 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能够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不但能够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 的效果,又能够健脾、益气、养阴。

处暑养生要注意益气养阴的食物不是不能少的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 是“无病三分虚” 。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需要长期吃一些益气养阴而且清淡的食物来增强体质。例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处暑养生要注意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 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能够放心食用。还有,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效果。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疗效,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处暑养生要注意大暑养生不妨多吃“三薯”

吃马铃薯预防情绪中暑。马铃薯含有维生素且发热量高,可以帮你补充维生素a和c,平衡食物酸碱度,让你远离坏情绪。

5.吃紫薯护血管抗过敏。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且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减少因天太热造成的身体过于乏力的现象。

篇6:处暑节气的处是什么意思

处暑节气的处是什么意思:躲藏、终止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处就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处暑节气小知识

1、处暑节气养生以:滋阴润燥为主

处暑节气时,气象已经是秋季气候了,天气开始变得干燥起来,生活中要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日常也要多喝水,为身体补充水分,秋季皮肤也容易缺水,要经常给皮肤擦上具有滋润和补水的护肤品,呵护肌肤。

2、适当增添衣物

处暑后,昼夜温差大,而且天气变化快,“一场秋雨一场寒”,每每下雨,更是给人秋凉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地增加衣物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以防感冒。

描写处暑的诗句

《处暑》左河水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迟

《长江二首》苏迥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处暑后风雨》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球声赋,令人忆醉翁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亡霓

蝉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梨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鬼谷子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圆宫词》朱有燉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刺苏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篇7:立秋之后是什么节气:处暑

立秋之后跟着就是处暑,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时间是20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星期六。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之后还会热吗?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 “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后天气变化特点

南方感受“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篇8:立秋和处暑哪个更热一点

立秋和处暑哪个热:立秋

在立秋的时候,还处于三伏天期间,天气还是会比较炎热,而在处暑的时候,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气温会渐渐下降,没有之前炎热。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立秋风俗禁忌

1、立秋当天忌在田间走,而且要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贴在墙上。

2、立秋当天需祭祖敬神,春耕秋收,不能忘记祖先。而且要感谢上苍庇佑,以庆祝五谷丰登。

3、立秋当天忌房事:关于房事方面,古人是特别讲究的,而古代就有立秋当天忌房事一说法。这不仅对彼此的身体影响比较大,而且对男女双方的运势都带来不好。

4、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5、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6、有些地区立秋当天有摸秋的习俗,也就是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她女伴的陪同下,到秋夜里到田野里顺藤摸瓜。据说,摸到南瓜生男娃,摸到扁豆生女娃。而非婚育的小孩,如果摸到葱会聪明,摸到辣椒不害眼病。

篇9:处暑是什么节气

立秋将至,处暑就不会远了。那么处暑什么节气呢?

处暑的由来: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天气特点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处暑是什么节气]

篇10:处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暑”在古汉语里就是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根据一年中气温的不同,“暑”也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是立夏过后,气温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热是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热力要更甚,刚好处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俗语说,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大暑这一时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时期。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就形成了即热有闷的特点,也是人们最难受的“桑拿天”。最后的处暑,已经是立秋过后的节气,虽有“暑”但处暑表示的是暑热停止的意思。从处暑过后,暑热结束,天气转凉就进入秋天了。

处暑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4、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处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就凉快了吗 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

处暑节气文案

关于处暑节气祝福语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节气养生吃什么

处暑节气为什么吃鸭子

处暑节气朋友圈祝福句子

处暑古诗

处暑说说

处暑节气天气转凉句子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立秋和处暑哪个节气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