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遵简介

时间:2022-11-25 13:17:12 作者:再跑快点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再跑快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祭遵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祭遵简介,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祭遵简介

祭遵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祭遵少好经书,其家虽富,但祭遵却十分节俭,常穿破旧的衣服。其母去世,他亲自背土,垒造坟茔。曾有部吏欺凌他,被他结交侠士杀死。开始,县城中人认为他柔弱怯懦,此事之后,人们就都畏惧他的胆识了。

刘秀在昆阳击败王寻,回军经过颍阳。祭遵以县吏的身份几次进见。刘秀喜欢他的风度容仪,任命他为门下史。

后来,他随军进攻河北,担任军市令。一次,有个伺侯刘秀的小郎犯了法。祭遵毫不客气,当场处死了他。刘秀得知,十分恼怒,下令收捕祭遵,加以惩处。主薄陈副劝阻说:“明公常想让众军整肃。现在祭遵执法毫无避忌袒护,正是助您教令诸军的好机会。”刘秀这才赦免了祭遵,并任命他为刺奸将军。事后,刘秀常对将领们说:“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后汉书·祭遵列传》)不久,祭遵又升任偏将军,随从刘秀平定河北,因功受封为列侯。

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刘秀任命祭遵为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让他和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祐,汉忠将军王常,骑都尉王梁、臧宫等人进军箕谷,攻打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厌新、柏华、蛮中的敌兵。作战中,敌人的弩箭射到祭遵的嘴上,伤口流血不止。众将见祭遵受伤,渐生退意,阵脚移动。祭遵不顾伤痛,大声呵止。士兵见祭遵如此刚强,勇气百倍,终于大破敌兵。

盘踞在新城、蛮中一带的山贼张满,屯驻险要地方,为害百姓。朝廷命祭遵前去讨伐。祭遵先断绝了张满的粮道,然后坚守营垒,坚壁不出。这时,厌新、柏华等地的残敌又和张满呼应,攻占霍阳聚。祭遵抓住有利时机,分兵将他们各个击破。第二年春,张满无衣无食,陷入困境。祭遵攻破城邑,生擒张满,将其处死。接著,祭遵率兵南进,在杜衍击败邓奉的弟弟邓终。

十月,涿郡太守张丰扣留汉使,起兵反汉,自称无上大将军,并与彭宠连兵。建武四年(28年),祭遵与朱祐、建威大将军耿弇、骁骑将军刘喜率部前往讨伐。祭遵先到涿郡,统兵攻城,势如急风骤雨。张丰的功曹抓获张丰,献城归降。

原来,张丰喜好方术,有一道士投其所好,说他应为天子,并把五色彩囊包上石头,挂在他的肘后,骗他说石头中有玉玺。张丰深信不疑,于是造反。一直到被擒获将要问斩,张丰还说:“肘石中有玉玺”。祭遵命人将石头砸碎,张丰才知被骗,连叹该死。

诸将率军撤回,祭遵则奉诏屯驻留乡,抵拒彭宠。他派护军傅玄袭击彭宠的将领李豪,结果大获全胜,斩首千余敌人。祭遵和彭宠对持一年多。屡次打败彭宠,挫其锋芒。彭宠同伙,有许多都投降了祭遵。建武五年(29年),彭宠被他的苍头所杀,祭遵乘势进军,平定其地。

建武六年(30年)春,光武帝命祭遵和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汉忠将军王常、捕虏将军马武、骁骑将军刘歆、武威将军刘尚等从天水进军,讨伐公孙述,并事先诏告隗嚣。部队行至长安,光武帝也赶到了。隗嚣不愿让汉兵经陇道进军,上书设辞,说;“白水险阻,栈阁绝败,难以行走。”光武帝召集众将,议决此事。将领们都说“可且延嚣日月之期,益封其将 帅,以消散之。”只有祭遵持不同意见。他说:“嚣挟奸久矣。今若按甲引时,则使其诈谋益深,而蜀警增备, 固不如遂进。”(《后汉书·祭遵列传》)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派他为先行。 隗嚣派他的将领王元据守陇坻(今陕西陇县,甘肃清水之间),伐木塞道,以挡汉军。祭遵鼓勇进攻,击败王元,追至新关。等到诸将到来,与隗嚣作战,纷纷失利,退兵下陇。于是,光武帝命祭遵驻汧(今陕西陇县南),耿弇驻漆,征西大将军冯异驻栒邑,大司马吴汉等还屯长安。此役之后,祭遵又数挫隗嚣,事在冯异传。

建武八年(32年)秋,祭遵又随光武帝由陇道西上,出征隗嚣。不久,隗嚣由略阳败退,光武帝东归,经过汧县,特意到祭遵营中犒赏士卒,演奏黄门武乐,夜深才罢。当时,祭遵重病在身。光武帝特赐以重茵,覆以御盖,关切倍至。命令他进驻陇下。后来,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吴汉、耿弇等撒军逃回,只有祭遵留在驻地,独守冲难,没有退却。

建武九年(33年),祭遵病死军中。

祭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他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不治产业,家无余财。自己一生,穿皮裤,盖布被。夫人也裳不加缘,简朴至极。他兄长祭午见他没有儿女,便做主娶了一妾给他送去。祭遵坚决不受。他认为自己身荷国家重任,因而不敢图生虑继嗣之计。临死时,他告诉家人将自己用牛车拉回,薄葬洛阳。问他家中之事,他一句也不说,“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任重道远,死而后己。”

祭遵竭诚奉公,尽忠为国。他一生戎马倥偬,北平渔阳,西拒陇蜀,先登坻上,深取略阳,众兵皆退,独守冲难,说得上纵横南北,屡立殊勋。他带兵有方,“制御士心,不越法度”,而且秋毫无犯,致使所在吏人,不知有军。

丧礼成,复亲祠以太牢,如宣帝临霍光故事。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事, 大司农给费。博士范升上疏,追称遵曰:“臣闻先王崇政,尊美屏恶。

祭遵身为武将,却笃好儒学。他选拔人才,全用儒术。连饮酒时的娱乐,也只用儒家的雅歌投壶。他还建议朝廷为孔子立后,并奏请设置五经大夫。他虽然身在军旅,但从不忘俎豆之礼,确实是一个好礼悦乐,守死善道之人,确实是员难得的儒将。

祭遵一生,很受光武帝刘秀重视。他的死讯传来,刘秀悲悯异常;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刘秀命百官都去迎接,自己也素服亲临,望哭哀痛;经过他的车骑时,刘秀泪流满面,不能自己;然后,刘秀又亲自用太牢祭祀他;举行葬礼那天,刘秀再次亲临,给他将军、侯印绶,朱轮容车,命甲土列阵送葬;葬礼完毕,刘秀又亲自到他的坟上吊唁,并到家中慰恤其家属。

祭遵死后,光武帝非常怀念他,常常叹息,说:“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后汉书·祭遵列传》)

篇2:黄遵宪简介

黄遵宪

中文名称: 黄遵宪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1848~1905

相关人物: 梁启超 谭嗣同 陈宝箴

生平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举人出身。曾任驻日公使馆参赞及驻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1895年加入上海强学会。次年参与创办《时务报》。18月署理湖南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任《湘学报》督办。参与筹办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并聘梁启超主持时务学堂。与谭嗣同等主讲世界大势及政学原理,宣传变法救亡思想,探讨湖南新政事宜,主张实行地方自治。戊戌政变后,罢官回籍。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篇3:王遵明简介

王遵明:中国球墨铸铁的开拓者和播种者

王遵明,机械工程专家、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球墨铸铁的开拓者之一。成功的把球墨铸铁实验室研究成果应用于规模生产。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理论基础课、专业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铸造专业人才。

王遵明又名宜承。1913年5月14日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毕业于南昌模范小学。此后就读于当时教学十分严格的南昌市第二中学。他学习勤奋,各门成绩皆优,名列前茅。在高中二年级时参加的江西省理科竞赛中获得优胜,获“金别针”一枚。中学时代他对文学极为喜爱,课余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集。对英语也极有兴趣,曾翻译过几首英文诗,发表在当时的南昌“民国日报”上。由于在中学学习的各科功底扎实,为他以后投考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0年高中毕业后赴上海投考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都录取了他。最后他选择了清华大学上木工程系。一学期后因患病休学半年。从第三学期起转入他认为功课较轻的物理系学习。1935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后即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出国前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一年。1936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于1939年2月获该校冶金博士学位。为了学得实际本领,回国后对抗日和建设祖国有用,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又到美国各大钢铁厂、制造工厂以及一些研究机关实习、考察。在这期间用尽了他所有积蓄。

1941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经上海绕道香港首先回到江西赣县,那时的江西省建设厅有意邀请他为开发赣南矿山出力。他希望立即去矿山调查研究,尽快开展工作,实现他的抱负。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只能是一种幻想,难以实现。不久又应聘去昆明清华大学的金属研究所工作,同时兼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此外还兼任滇北矿务局顾问工程师,直至抗战胜利。在抗战大后方的艰苦岁月中,他除了完成西南联大的“钢铁的热处理”和云南大学的“冶金学”教学任务外,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锌-锑高热电压合金,其电压是普通电压合金的6倍,参加了重庆的资源委员会展览。但在战乱的年月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946年回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机械系教授。并先后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和唐山工学院兼职。他主讲了“初等金属学”、“钢铁热处理”、“高等铸工学”等课程。他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深受同学的欢迎。

1948年清华解放。1949年2月他开始了世界上刚露萌芽的球状石墨铸铁的研究工作,很快取得可喜的成果,为了在工业上推广应用,1951年赴东北抚顺,在工业规模中制造球墨铸铁。迅速得到生产技术上的完善,使球墨铸铁这一新型铸造材料在东北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对全国也有很大影响。他不畏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条件的艰险,坚持在东北工作,做出了贡献。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长期担任机械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并担任铸工教研组主任。他为创建铸工专业,筹建铸工实验室,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呕心沥血。在专业教材奇缺的情况下,他口以继夜的在短短8个月时间内编写了45万字的“铸造合金”讲义。由教育部印刷,供全国铸造专业参考,解决了当时缺乏教材燃眉之急。他为铸造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亲手培养的不少学上、硕士、博士生成为铸造方面科研、教育、生产的骨干力量。他是第二、二、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铸造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热爱祖国勤勉好学

王遵明幼年艰苦求学的生涯,曾因经济困难和劣绅的压迫,受过一定的磨难。他特别勤勉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中学。时值祖国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人民在反动统治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希望以振兴工业来改变国力薄弱的状态。毅然放弃有浓厚兴趣的文科,专攻理科,希望将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建设事业。

1935年当他以全班最优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日寇已侵占东北,并正觊觎中原大地。他想若要抵御日本的侵略,必须有枪炮。造枪炮要有钢铁。于是在考取公费留美时改学冶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经常带了面包进图书馆,日以继夜的刻苦钻研。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曾有过只喝不吃的连续36小时工作。以较短时间高质量的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王遵明用两年半的时间拿下了博士学位,创造了该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快纪录。

王遵明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是非铁合金,但他知道祖国更需要钢铁,随后,他用博士后工资积蓄做盘缠,到美国几个有名的钢铁厂参观学习,为发展祖国的钢铁工业作准备。他深知祖国抵御外侮急需钢铁。他渴望祖国象钢铁般坚强。

为实现理想奋斗终生

1941年历尽艰辛,辗转来到昆明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不仅不能为他提供安静的研究环境,甚至连填饱肚子也成问题。即使如此,他仍终日埋头读书和做实验,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课。由于当时环境,虽有满腔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先后在北大工学院、燕京大学、唐山工学院兼课,经常撰文讨论钢铁工业,坚决反对美国扶植日本钢铁工业,痛恨当时的反动政府黑暗统治,曾冒险掩护参加革命活动的学生,并和进步教授一同签名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抗议国民党政府轰炸文化古城开封等事件。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他满怀激情,迎来了他自己的春天,早在1949年初,清华刚解放不久,他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几乎是单枪匹马,将积压在他心中早已成熟的铸铁中石墨球化问题,付诸具体试验,并很快取得成果,及时向组织报告了这一新技术,球墨铸铁研究成功,使我国的球墨铸铁进入了当时世界的先进行列。有的学生劝他赶快写一部专著。但是,他想新中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急需钢铁,应该让这项成果迅速转为实用。他顾不得著书立说,1951年夏利用假期,风尘仆仆赶到抚顺,举办、“球墨铸铁研究班”,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使这项成果很快在东北地区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他因此获得东北工业部授予“特等模范”的奖励。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遵明受到了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信念矢志不移。在那“知识无用”的日子里,他仍怀着爱国之心,随时准备报效祖国。他曾说:“我现在比较有时间,正该抓紧提高觉悟,钻研业务,随时准备做好工作”。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带着染上血吸虫病的身体,从江西鲤鱼洲农场返回北京。他怀着为祖国分忧解难的深情,经常深入厂矿,心里想的是多搞点钢铁,使国家恢复元气。一个大雪天,他骑车去工厂,摔伤了右臂。可几天后他又来了。他在日记里写道,“直到现在,我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钢材。尤其是有些品种仍要从国外进口,我感到很难过,很焦急。虽然年老体衰,可要做的事,还有许多……”。何东昌同志曾说:“王遵明最难得的是一贯靠近党”。的确,他的心紧贴党,相信党,理解党。

1975年,天津一家工厂发现日方卖给我国的一批机床的材质性能达不到“密烘铸铁”的技术指标,寄来的技术标准也不符。工厂派人请教工遵明。他忙了两天两夜,查找了大量资料,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分析,证明是材质上的问题。经过据理力争,日方不得不以设备总价的40%赔偿我方损失。

事后,有人问他,“你图的是什么?”他说:“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是科学家的神圣职责。”

30多年来,他一直按照党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工作,他长期从事的球墨铸铁、可锻铸铁、铸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

球墨化理论的开拓者

铸铁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的良好性能,特别是优异的铸造性能,在铸件中铸铁占有70%以上。但铸铁中石墨呈片状存在,影响了它的强度,基本上没有韧性,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本世纪20年代以前,灰铸铁的强度一直很低,直至1922年孕育铸铁的发明,使铸铁的强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在铸铁的发展史上是一次飞跃。但仍不具有韧性。人们一直瞩目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石墨形貌,不但能使铸铁强度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之具有韧性,同时仍保持优越的铸造性能。

在世界上正式创造铸态下获得球状石墨的10年以前,即1937年,工遵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铝硅合金球化博士论文的当时,根据铁碳合金与铝硅合金的相似性,就曾预言加碱金属或其化合物可能使铸铁中的石墨球化。我国最早进行球墨铸铁研究工作的是王遵明。由于他具有深湛的理论修养,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于1949年春便在清华大学实验室进行了铜镁、镍镁。铅镁、锑镁、锌镁和铅钠等合金做球化剂的试验工作。试验出多种有效的球化元素以及在铁水中的处理工艺,可获得球状石墨铸铁。结合国情用八二和七三铜镁合金作球化剂可有效处理成球墨铸铁。但当时对球墨铸铁研究成功的消息未在报章、杂志上报导,也未向外界透露,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无外人知晓。球墨铸铁在生产上的应用始于1950年底,“科学通报”刊载了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现冶金陶瓷研究所)周仁等研究球墨铸铁成功的报导后,引发了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工厂试制、生产和应用球墨铸铁的热潮。1951年在东北地区,王遵明利用假期到沈阳市在东北工业部主持下作了“球墨铸铁”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浓厚性趣。1951年7月抚顺矿务局请王遵明到抚顺机电厂(现抚顺挖掘机厂)指导生产球墨铸铁,于是把他研究的结晶,直接贡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在一周内的四次生产性试验成功之后,即成立了球墨铸铁研制小组。工作人员经过短期训练后,投入了批量生产,在两个月中就铸造了20余吨球墨铸铁铸件,包括机车的气缸套、活塞环、机床零件以及钢锭模等多种铸件,最大铸件达1200公斤。试棒的抗拉强度大于700牛/平方毫米,伸长率大于5%。像抚顺机电厂这样大规模生产球墨铸铁国内还是很少的。

1952年4至7月东北局请他举办“球墨铸铁研究班”。学员是来自35个大厂的工程技术人员、铸造技术工人和部分大专院校的教师。上午讲课,下午现场实践。最后将讲课内容汇总成一本内部发行的“球墨铸铁”。1953年由东北工业出版社发行。是我国第一本球墨铸铁专著。

当时他住东山招待所,离授课地点往返需一小时,他总是步行来回,每晨早早出发,带饭盒用餐。餐后不休息,伏案备课,此时他已年近半百,作为知名教授,担任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现场操作。尽管如此辛劳,而学员们见他总是满怀热情,精神饱满。

当初在车间处理球墨铸铁是将铜镁合金用钟罩压入高温铁水包中,即使在白天也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常常有铁水的喷溅,围观者不免惊心动魄,站得老远以免烫伤。而王遵明下车间后,每次处理他都亲自领导。每个细节他都亲自操作。每一道工序他都向学员讲解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危险,然后自己做一遍给大家看。每当处理完毕汗水已湿透了工作服。在实践过程中,每个学员都发挥了各自的积极性,因此,他们在推广球墨铸铁中获得了很大成功,五一劳动节那天,他一早穿着普通蓝色中山装,面露幸福的微笑和学员一起豪迈地走在游行庆祝的队伍中,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

“研究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岗位,使球墨铸铁很快在东北地区得到了推广,从此使球墨铸铁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广大铸造工作者进行了球化处理的改革,稀土合金的应用,球墨铸铁综合性能不断提高,应用面不断扩大。

伴随球墨铸铁的问世,各国铸铁冶金学家纷纷提出球墨生成的假说和理论。50年代是众说纷云的时代。王遵明在球化理论方面提出“暂时化合物说”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暂时化合物假说是从铝硅合金硅的球化假说推论到铁碳合金中石墨球化的。铁水中镁原子和碳原子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形成化合物。镁原子容易形成阳离子,而碳原子可以形成阴离子。镁原子暂时附着在生长中石墨表面某处,即镁和碳形成化合物,但这种化合物是不稳定的。镁原子从附着处迅速脱离,因而石墨在那里又可生长。在石墨表面各处,镁原子不断附着,不断脱离,便于石墨等轴式的生长即球化。他在建立石墨球化“暂时化合物”说的时候就是对铝硅合金与铁碳合金具有相似之处给予了注意。

球化处理以后的另一道工序是孕育处理。他对孕育理论提出,孕育作用可能是由铁水中含氧决定的,孕育处理加入硅铁,硅使铁水中含氧降低,起脱氧作用,这时孕育产生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时间铁水中氧又会饱和。即孕育效果和铁水中的脱氧过程同时产生,同时消失。1984年他的博士生杨云峰用氧电势法在铁水孕育过程中测得含氧量的变化,证实了显著的孕育依赖于脱氧过程。

王遵明的球化理论和孕育理论无疑在理论阵地上占有一席之地。

王遵明是我国球墨铸铁的研究、开发应用的开拓者和播种者之一。巨大的成功,使王遵明饮誉国内外冶金学术界,被赞为“中国球墨王”。世界著名的苏联冶金学家瓦中柯在《球墨铸铁》专著中给予王遵明高度评价。日本冶金学界也把他的名字写入60年代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献身于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

王遵明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他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50年代学苏联时期,非常赞成苏联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理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又有专业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作法。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满腔热情,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铸造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从50年代起,王遵明就积极培养铸造专业的研究生,是国内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80年代他又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授,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铸造博士研究生。他十分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亲自指导中青年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在研究方面,他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科学的源泉。他教导大家要解决生产问题,强调要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工程实际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他对研究生的学习,安排得很紧,要求他们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要求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和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的打算,启发式的提出问题,引导深入。要求多接触实际,强调要自己动手。多次说到别人磨和抛光的金相样品,他不看,一定要亲自磨抛才看。他说曾吃过一次亏,一个学生无意中在样品磨面上用手指印了一下,显微镜下似乎出现异常组织,请他辨别,他一再告诫要吸取这个教训。理论上的探讨是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自己深入到实验的全过程,才能对每一个数据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从数据中分析出有根据的、对产品开发有价值的结论。如果不接触实际,仅仅局限于理论分析,往往会得出荒谬的结果。

他经常教导对任何事物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特别重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干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他自己一直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去鞍山钢铁厂视察。应邀给工程技术人员作学术报告,他虽是一位知名的冶金教授,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有丰富的经验。但他却不是只听所反映的问题。他花了几天时间下生产车间,对轧辊、钢锭模作了实地考察,从它们制造过程、使用过程、维护情况的每一个细节作了详尽的观察和分析,并对它们的报废作了仔细了解。然后准备了个针对性极强的报告,从实践到理论作了生动的报告,受到与会听众极大的欢迎。

他经常教育学生:祖国需要科学,科学需要祖国。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只有把他的事业与祖国命运连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王遵明把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和渊博知识,无私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奉献给了神圣的教育事业。他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成为教师的楷模。

(作者:黄惠松)

简历

1913年5月14日 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30—1935年 北京清华大学土木系、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5—1936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6—193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研究生,获mit冶金博士学位。

1938—1939年 mit研究助教及nitralloy corporation助理冶金师。

1939—1940年 在美国工厂实习。

1941—1946年 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及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任滇北矿务局顾问工程师。

1946—1988年 清华大学教授。

1988年5月12日 逝世于北京。

篇4:《春之祭.离骚》简介

关於《春之祭》

百年前舞神尼金斯基《春之祭》的首演所引发的剧场暴动,早已成為遥不可及的传说,而百年间同以史特拉汶斯基的不朽乐章為试金石的编舞家,有种前赴后继的义无反顾。大多数编舞家关注的,是被献祭的少女的无助与控诉。而在张晓雄的《春之祭》裡,少女的命运固然是重要线索,但编舞者更以幽微的角度,揭示族人们的密谋与出卖行為,来自於他们的内心欲望与恐惧。

在首演的节目单上,编舞者留下的.註脚是:“当群体的意志有了崇高的理由并凌驾一切,你、我都会成為祭品。”

舞作原由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首演於。编舞者充分发挥青年舞者的锐气与扎实功底,既体现教学训练的极高价值,亦创造出史诗般的舞台格局。

张晓雄这次為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舞团重建的《春之祭》,在原版的架构上,作了局部修改,以凸显京师舞者的特质。9月在京举行的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春之祭》将由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舞团与西澳大利亚表艺学院联合公演。

关於《离骚》

张晓雄的舞作《离骚》,匯集了港台顶尖的创意人才:服装洪丽芬、灯光吴文安、舞台陈友荣。其舞者,更是台湾舞坛当今最耀眼的一群。

作品以女嬃溯江寻觅芳草之遐想,映照屈原之虽九死其犹未悔。

篇5:遵大路

朝代:先秦

原文: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注释

①掺(shǎn闪):执。祛(qū区):袖口。

②寁(zǎn):迅速。故:故人。

③魗(chǒu丑):弃。

④好(hào耗):情好。

鉴赏

此篇主旨很难坐实,《毛诗序》谓“思君子也”,此君子泛指有治国才能的贤人;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则指实为“周公卿欲留郑庄公也”。朱熹《诗集传》斥此为“淫妇”诗,他说:“淫妇为人所弃,故于其去也,揽其祛而留之曰:子无恶我不留,故旧不可以遽绝也。”戴君恩《读诗臆评》以为是妻子送别丈夫之诗。姚际恒《诗经通论》又说是“故旧于道左(旁)言情,相和之辞”。今人多主“弃妇”说,当是从朱熹说引出。考各家说法,对照原诗,似乎都有些道理,然而又不完全贴切,相比之下,郝懿行《诗问》“留夫”一说稍近诗意,他说:“民间夫妇反目,夫怒欲去,妇惧而挽之。”兹姑从之但不指实为夫妇。

此篇无首无尾,诗人只是选择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镜头,以第二人称呼告的语气反覆哭诉。全诗只有两章八句,既没有点明男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而诗人描绘的这幅平常而习见的画面,却是活灵活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难以磨灭。读者读着读着,仿佛在眼底浮现出一对男女在大路上追逐,女的追上男的,在路边拉扯纠缠的生动情景,在耳际还似乎传来女子悲怆的哭诉声,她呼唤着男子,不断重复地说着:“不要嫌恶丢弃我!”“多年相爱不能说断就断!”除此,她已经没有别的话要说,仿佛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挣扎、希望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她多么渴望在自己的哀求下,他能回心转意,两人重归于好,相亲相爱过日子。这是女主人公唯一祈求,也是好心读者的共同心愿。但是,诗至此却戛然而止,不了了之,留下了一大片画面空白,容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去创造,去丰富,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设想,绘出不同结果的精彩画面。所以此诗这幅片断性的画面尽管是一目了然的,但却是极具有包孕性的。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上二句有风萧水寒之气,下二句见倾心吐胆之情,音曼而悲,此《离骚》之开山也。”牛运震《诗志》评曰:“恩怨缠绵,意态中千回百折”,“相送还成泣,只三四语抵过江淹一篇《别赋》”,都对其艺术特色评价很高。

原诗纯为赋体,二章四句,每句皆押韵。第二章首句“路”,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作道,与手、魗、好为韵,凡《诗》次章全变首章之韵,则第一句先变韵。”译文从其说,作四句押韵处理,正文则不改。

篇6:管遵华《跟莫言学写作》简介

莫言的写作能力是天生的吗?是,又不是。莫言的写作有技巧可循吗?

有,又没有。莫言天马行空构筑文学世界的本领是可以学习的吗?可以,又不可以。用眼睛聆听,用耳朵思考,用鼻子写作,这样的能力除了莫言,你也能学到。本书另辟蹊径,寻找一些通往写作之道的门径,为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们以启发和借鉴。莫言的写作能力是天生的吗?是,又不是。

莫言的写作有技巧可循吗?有,又没有。

莫言天马行空构筑文学世界的本领是可以学习的吗?可以,又不可以。

用眼睛聆听,用耳朵思考,用鼻子写作,这样的能力除了莫言,你也能学到。

《跟莫言学写作》另辟蹊径,揭密莫言的14个写作秘籍,给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们以启发和借鉴。

【管遵华简介】

管遵华,女,哲学硕士,莫言研究会理事,现任教于山东省高密市委党校。当过8年中学语文教师,参加过全国中语会高中组教师观摩课比赛并获奖;做过4年记者,连续4年获高密市“优秀记者”荣誉称号。收藏莫言书籍多年,被誉为“收藏莫言书最全的人”。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编著有《中国哲学通观》一书。

篇7:管遵华《跟莫言学写作》简介

推荐序

拿到《跟莫言学写作》一书的打印稿,花了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就读完了,因为它好读。

该书的作者管遵华女士,莫言和我都认识。我们都姓管,我们是高密东北乡人,她是南乡人;我们是高密管氏第24世,她是第22世,比我们大两辈。按老礼,她是长辈,我们应以“姑奶奶”呼之。每次见到她,说到这一点,她都不好意思,都要红了脸,因为她还很年轻,比我起码要小30岁。

管遵华自称是莫言的铁杆粉丝,她收藏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莫言的全部著作。看了她写的书,可以看出,她不但收藏莫言的作品,而且认真地阅读了莫言的作品,读懂了莫言。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时间,研究莫言、写莫言的文章和书籍铺天盖地。这些文章和著作中,专家们多从文学理论上进行阐释和探讨,朋友们多是讲交往、谈友情者居多,还有的人在政治上做文章。而管遵华却摆脱了世俗的纠结,独辟蹊径,从教学生写作的角度谈莫言、写莫言,令人耳目一新。管遵华当过语文教师,虽然后来读了哲学,成了硕士,又从事过电视记者的工作,但仍不忘旧业,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这说明她至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师德,也显示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博大的爱。这令教了30多年语文的我自愧弗如。

管遵华是高密莫言研究会的理事,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研究会的活动,不断地撰写研究莫言的文章。本书是她多年来读莫言、研究莫言的心得,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过研究会会长孙惠斌同志的指导,所以说,这本书也是莫言研究会的研究成果之一。

管遵华的这本书不但会对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们有所帮助,对众多喜爱莫言、研究莫言而又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同志们也是一个启示,那就是:按下浮躁之心,多读一点书。

鉴于此,本人乐为之序。

管谟贤

癸巳仲春于城南翰林苑

(管谟贤,莫言的大哥,莫言研究会副会长,高密一中原副校长)

汪遵唐诗

祭弟范文

小学生遵规守纪演讲稿202

遵记守法从我做起征文

祭英烈留言

清明祭父

祭英烈感言

《宋史·洪遵传》原文翻译

遵规守纪安全教育班会教案

贸易简介范文

祭遵简介(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祭遵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