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5-06-23 10:51:00 作者:szak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ak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和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和答案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1】文中醉翁是指(朝代)的作家文学家(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小题3】对选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B.介绍了“醉翁”名的由来。C.由介绍醉翁亭,点出全文的'主旨。D.开篇引“乐”,点出醉翁之意全部在山水之乐。

答案

【小题1】北宋,欧阳修

【小题2】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靠近在泉边的,那是醉翁亭。

(关键词:临于 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 )

【小题3】C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及主要内人物及其性格的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临”(靠近)、“于”(在)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选文分别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命名者,通过这些介绍,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篇2:《醉翁亭记》阅读理解答案

一、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5.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

二、明察秋毫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篇3:《醉翁亭记》阅读理解答案

一、1.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2.宋 欧阳修

3.(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太守之乐其乐

4.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

5.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醉

二、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篇4:醉翁亭记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醉翁亭记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_______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晦:_______

(3)行者休于树于:_______

(4)临溪而渔 渔:_______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命名(2)暗(3)在(4)捕鱼

3.(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意对即可)

4.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篇5:醉翁亭记阅读理解

醉翁亭记阅读理解

(4分)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小题1: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对偶(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平台四周景色的奇妙(1分)。

小题2:不能。“和”在这里表示只有两种情况,分别是30步和54步(0.5分),而“至”表示一个范围(0.5分),去掉了,不符合事实,(0.5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画线句“犹、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作用则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平台四周景色的奇妙。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题主要是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科学性。做这种题目的方法,要先把加点词语的本义与文中的意思先解释一下,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删去又会如何。结尾还要加上说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确保不丢分。因此,本句“至”不能改成“和”,因为“和”在这里表示只有两种情况,分别是30步和54步,而“至”表示一个范围,去掉了,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篇6:《醉翁亭记》节选阅读理解习题

《醉翁亭记》(节选)阅读理解习题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4.《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代词,指滁州城。

②意趣,情趣。

③散。

2.示例一: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示例二: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意对即可)

3.B

4.从内容上理解: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或者答,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话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意对即可)

篇7:《醉翁亭记》阅读理解习题

《醉翁亭记》阅读理解习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欧阳修。(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

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

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

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参考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宋

小题2: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3分)

小题3:A(3分)

小题1:试题分析:《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觥筹交错交错” “者 也 ”等。“觥筹交错”中的.“交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即“交互、错杂” ,故应译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者 也”表示判断。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的任何语段都不是孤立的,要把它放到全篇中去理解。第一段中的太守因景美而乐,但不能说“只是”,因为根据下文太守的“乐”更在于“乐民之乐”。

篇8:《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____________。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__

②临溪而渔渔: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是我国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山间之朝暮也;B、山间之四时也;

C、酿泉为酒;D、泉香而酒洌

2、①昏暗

②动词,钓鱼

③摆放

④以……为乐

3、①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 ,枝叶成荫。

②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里上上下下叫着。

4、本选段通过对醉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游人游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5、“略”。(言之有理即可)

篇9:《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小题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答案

【小题1】(1)命名,取名(2)助词,的。

【小题2】(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小题3】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积极意义: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10:《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

(甲)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乙)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树林阴翳()

④游人去而禽鸟乐()

(2)下列句中的而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舍身而取义

B.面山而居

C.登轼而望之

D.人不知而不愠

参考答案:

(1)①边境

②告诉(对说)

③遮蔽(遮盖)

④离开(离去)

(2)D

篇11:《醉翁亭记》阅读以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以及答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3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共10分)

12.(1)翳:遮盖

(2)谓:为,是

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

13.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一句一分。

14.与民同乐。

评分标准:(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3分)

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课后练习

韩诗外传阅读理解的答案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写作手法

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

《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