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总结作文

时间:2025-02-05 03:37:25 作者:seijie180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eijie18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7篇一单元总结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单元总结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一单元总结作文

一单元总结作文

这一单元写的都是声音。《你一定会听见的.》写了启发人们用心去听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体会声音的丰富和美妙。

《喜爱音乐的白鲸》写了一群白鲸因追鱼群来到北极而遇险,人们用乐曲把白鲸引人深海的故事。《寓言二则》写了运用故事说明白自做聪明是愚蠢的,告诉人们要举止文明,要有真才实学。

一单元总结作文150字

篇2: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三大工人运动)

3.思想基础: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4.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他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积极进行斗争。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初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

1.评价: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他的时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工人阶级力量不够,法国缺乏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 ②主观: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缺乏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③客观:反动势力力量强大。

篇3: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客观: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一战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矛盾。

2、主观:①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并有农民作为同盟军; ②布尔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二、过程:

1.二月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到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必须要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4.十月革命:11月7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攻占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东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齐获胜。 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5.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标志是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

会议内容:①在政治上,《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在经济上,《和平法令》,退出一战。为俄国赢得时间,巩固政权,发展自己的实力。 ③经济上,《土地法令》,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④组织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

大会结果: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确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性质: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对俄国:使我国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③对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对人类历史: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篇4: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篇5: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意义:标志着中国西学了香港被侵占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其他原因:一国两制的构想;祖国统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英宗谱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法律保障。

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三十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开始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③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④,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 ⑤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6、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阻力:a有利因素: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国际公认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双方不断增进了解。 B阻力:势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篇6: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开始。

“----”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Eg: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篇7: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皇权独尊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篇8: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礼乐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篇9: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篇10: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包括20课)(近代:中国)

自查点:

近代前期(19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强行租借新界。

2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

19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亥革命

1.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革命开始:1910月10日武昌起义

3.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4.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5.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

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3.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④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抗日战争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④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6.解放战争

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②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新中国成立:1949.10.1

篇11: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篇12: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

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何高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下,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高考历史万能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篇1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中历史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明清在高中历史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篇14: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高中历史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篇15: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1.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权擅政)

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2.内阁的形成:(明成祖时期形成,明宣宗时开始有票拟权)

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二、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篇16: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奠基: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一、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城邦的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BC6世纪初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①根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BC6世纪末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②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③十将军委员会 ④陶片放逐法;⑤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3.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BC5世纪

意义: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①发放参政工资和观剧津贴;②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③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④继续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直接民主

2.影响:积极: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维护了城邦的独立和发展

消极: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3.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篇17: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危害: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2.《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比较广泛

影响:积极: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消极: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缺陷:适用范围狭小;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缺乏灵活变通;内容保守…

4.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世纪时,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5.《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①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局限(实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地位和统治的工具。

补充:罗马法的思想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的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达成的妥协。

意义: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权的愿望,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1、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

篇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的开端)

自查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1966-1976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1966-1976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形成过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分别在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国共内战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一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二是外国干涉势力。中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

外交政策: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第一次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动: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2.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对于高中历史,有一种说法是高中历史是文科中的物理,其难度不言而喻,虽然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同为历史科目,但是在难度上是不同的,高中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要远远超过初中历史。所以说,高中历史可以和理科中的物理相媲美。那么该如何学好高中历史呢?小编整理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要学会复习:

要针对性的复习,你要看你哪个方面比较弱。高中历史是由历史文化、历史政治、历史军事以及历史经济组成的。你看你哪个方面比较薄弱,加强复习,不懂得就要问老师。对历史知识点要不断完善和总结,这样才有可能使历史得到高分。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技巧

一、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二、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三、比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四、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2.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3.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4.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6.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五、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

六、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七、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1.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2.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3.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4.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5.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6.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7.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九、历史事件的结果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十、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六单元)

篇19:四年级语文一单元的测试卷总结

四年级语文一单元的测试卷总结

一. 读拼音,写词语。

Zhì xù dì tǎn duì wǔ chǐ rǔ ǒu ěr

Zhān yǎng fán yǎn shèn zhòng jǔ jiàn bǎn tú

二.用直线把下列词语搭配起来。

美好的 歌声 俯视 前方 浩瀚的 马路

美妙的 外表 注视 远方 广阔的 天空

美丽的 生活 眺望 大地 宽阔的 海洋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长( )久( ) ( )喜( )狂 若( )若( ) ( )( )团结

家( )人( ) ( )前( )后 出( )没( ) ( )( )谈心

四.根据课文内容天空。

1.樟树不高,但它的( ),而且伸向( ),伸得( )。( )树叶( )。樟树(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 )。

2.几对小燕子飞倦了,( )电线杆上休息。在( )映衬下,( )之间连着的( ),多么像( )。

五.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猴子建筑师

猴子自称曾经向著名的建筑师学过技艺,于是在森林里就以卓越的建筑师自居。

猴子来到树下,看到喜鹊正在搭窝,它歪头看了看,不由得勃然大怒:“停下, 停下,你这个笨蛋!巢口能朝上吗?应朝下,只有这样才能遮雨,懂了吗?”喜鹊 愣住了。猴子却叨念着:“笨蛋。”摇着头,背着手走了。

猴子走到山坡下,看见兔子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洞,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口

气: 唉 你的胆子太小了 挖这样小的洞 你只想到安全 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 应该挖大点 要有长远考虑 懂了吗 兔子蹲在那儿,迷惑地眨眼睛。猴子叨念着:“短浅。”摇着头,背着手走了。

暴风雨来了,喜鹊进了窝,兔子钻进洞,只有猴子窜进树林,双手抱头缩在一棵大树下,任凭风吹雨打。

1. 给第三自然段加标点。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 自称:

(2) 勃然大怒:

(3) 兴致勃勃:

(4) 任凭:

3.仔细阅读短文,用“ ”画出猴子根本不懂建筑的句子。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 天山景物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进入天山,戈壁滩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着的巨大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花。在那白皑皑(ái)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开的巨伞。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ān),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鲜花。

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

1. 从短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耸立( ) 酷热( )

2.用“ ”画出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并完成填空。

(1)第一句把 比作 ; 比作 。

(2)第二句把 比作 ; 比作 。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

(1)进入天山,感到秋天般的凉爽,是因为 。

(2)骑马走在花海中,觉得人格外 ,马格外 。

(3)在马上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最心爱的野花,是因为

4.“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篇20: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第七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I HOPE YOU LIKE IT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

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

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1948年,柏林危机是“冷战”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 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美国的扶植;

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拉动了日本经济发展;

③重视科技和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④战后民主化改革。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学好高中历史的技巧1、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做一件苦差事,那么,她就只能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主动的去学习历史。其实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试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一些英雄传说,还有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些难道不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吗?

2、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年事表等等。首先要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着这个问题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二,联系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什么问题,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且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就是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要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3、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认真记背

对于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当你学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楚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之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4、善于思考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通过其他的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的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方法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①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②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③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①生产力标准;②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③阶级的观点;④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⑤不要以偏概全;⑥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⑦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万能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5、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6、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7、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8、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篇21: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

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三、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

历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总觉得需要背的很多记不住,往往考试的时候时间来不及或者回答了很多但是分数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分析经济特征型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开放性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篇22: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篇23: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文学常识――新闻、消息和通讯

(1)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2)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4)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

2、以《芦花荡》为例,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③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环境描写

①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

(3)《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故事的传奇色彩

3、以《蜡烛》一文为例,探究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举动(动作描写)感知、体会她的内心世界

4、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为例,体味作者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

赏析关键性句知识点

a、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b、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哲理。

c、从用词的角度。

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1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

2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的形象,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出能展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来概括人物的品格,文章中那些最能展现人物个性的内容,如人物描写,绝不能忽略。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他们都对人物形象起到映衬的作用,或者会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3联系问题去阅读

阅读全文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做题阶段了,初中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在短文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读法”,因为这种方式阅读节省了很多阅读的时间,并且,倒读可以直接的去理解题目和文章中叙事的人物、或者地点,可以一目了然。

篇24: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一提高历史成绩的技巧

把握历史事件

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特定的环境的,它的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知道的,我们在看一个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都记下来,这样我们在复习历史的时候,我们才能快速的答题,知道这个事件主要讲了什么。

利用材料

我们在答历史题的时候,善于利用材料是非常的有必要的,有很多的历史题都是在材料中能找到答案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样我们的成绩才能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__

解析:A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__,而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3.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力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很大,威胁皇权;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十一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说明()

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解析:D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人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

解析: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B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强进一步走向沉沦,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__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解析:D辛亥革命_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

10.“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事件()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__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项是国民革命的意义。

11.右图是冯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画上的白话“打油”诗是:“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该漫画的主旨是()

A.嘲讽日寇对华侵略B.鼓励发展农村经济

C.号召百姓积极抗日D.赞扬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C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日本的侵略,而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日,故A项错误,C项正确;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是抗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如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

解析:D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指挥者为粟裕、陈毅等,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14.下面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

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美国非中国邻国,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图片信息共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

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解析:B材料“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析:D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B项错在“”;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17.《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D.1871年德国宪法

解析:D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民主的内容的国家。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很小,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解析:C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解析: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非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

成立时间1949年

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总部驻地布鲁塞尔

A.北约B.华约

C.欧共体D.不结盟运动

解析:A根据题目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基于此,西欧国家()

A.积极推行民主改革B.与苏联展开激烈竞争

C.走上联合自强之路D.努力抢占新的殖民地

解析:C从材料可知,西欧各国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联系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力。

24.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D.朝核六方会谈

解析: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项符合题意。

25.当今世界,有人认为存在“新冷战”。那么,新旧“冷战”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A.美国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D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A项错误;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是旧“冷战”的基本特征,B项错误;1991年华约已经解体,C项错误;“冷战”是指采用除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其他国家,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它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及设问中的“隋唐时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第二小问据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三“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小问性质,结合所学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不同: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6分)

(2)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等)。

(2分)

作用: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5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分)

意义: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材料二1955年是世界历的另一个转折点。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召开了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此后不久,美苏决定不再限制联合国接受新会员国,这项决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两大战胜国在原则上仇视欧洲殖民帝国。苏联的意识形态提倡人民解放。美国支持非殖民化,因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结果。除了这个感情原因外,美国还想乘欧洲之危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

《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1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将使用核武器”可知美国威胁、敌视新中国。第(2)问,“转折点”从材料二“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等信息可知是指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依据材料中“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美苏……仇视欧洲殖民帝国”“欧洲之危机”,结合所学来分析。第(3)问,材料三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1)政策:敌视新中国。(3分)

(2)转折点:欧洲主导的殖民体系瓦解。(4分)

原因:亚非会议联合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支持非殖民化;欧洲的衰落(或危机)。(12分)

(3)形势:美苏冷战,欧洲正式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6分)

篇25: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词组:add up add up to add…to…add to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with

walk the dog

cheat…of

go through go ahead go by

set down set up set off set out

a series of

on purpose by accident/chance

in order to so as to in order that so as that

at dusk at dawn at midnight at noon

face to face

no longer not…any longer

settle down

suffer from

recover from

get/be tired of

make a list of list

pack…up

get along/on with

fall in love

be grateful to sb.for sth.

join in take part in join attend

make sb/sth+宾语补足语

have something/anything/everything/nothing to do with

it’s because…..+原因

it’s why….+结果

dare+(to)do(实义动词)

do(情态动词)

a year and a half

it’s no pleasure+doing sth

happen to do sth

have trouble with sb(in)doing sth

exactly

find it+adj.+to do sth

make friends with

swap…with

it is/was+序数词+that+has done/had done….

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1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Section A (15 marks)

1.—Guess what, we've got our visas for a short?term visit to the UK this summer.

—How nice! You________a different culture then.

A.will be experiencing

B.have experienced

C.have been experiencing

D.will have experienced

2.Some people________playing football while others enjoy________football matches.

A.be fond of; watch B.are fond; watching

C.are fond of; watched D.are fond of; watching

3.Harry has been out of work for six months,so he has difficulty________.

A.earning livings B.earning his living

C.to earn livings D.to earn his living

4.He has devoted all his time________the disabled(残疾人) in the past years.

A.to help B.to helping

C.help D.helped

5.This was the best plan________was based on a number of reporters.

A.where B.what

C.that D.how

6.—Hi,Mary,what are you doing these days?

—I am________the examination.

A.preparing for B.preparing

C.prepared for D.preparing to

7.—Haven't you realized the use________the used paper?

—Yes, already.

A.we make of B.which we make

C.for our making D.for us to make

8.The doctor says________may be necessary for me to have an operation.

A.it B.that

C.which D.what

9.As a student of Senior Three, he has very little free time________he can spend developing his own interest.

A.when B.in which

C.at which D.that

10.What an enjoyable town it________! But now there are so many factories and so much pollution.

A.used to be B.was used to be

C.was used to being D.used to being

11.________regular(有规律的) exercise is very important, it's never a good idea to exercise too close to bedtime.

A.If B.As

C.Though D.Unless

12.The way she thought of________money was to sell her hair.

A.got B.getting

C.to get D.get

13.All people,________they are old or young, rich or poor, have been trying their best to help those in need since the disaster(灾难).

A.though B.whether

C.if D.however

14:He is________my English teacher. He is in a way a friend to me.

A.no more than B.nothing but

C.not more than D.more than

15.That's the new machine________parts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A.that B.which

C.whose D.what

Section B(18 marks)

Mr. and Mrs.King have lived in our town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They have a bookshop by the bus station. They're__16__to everybody and have a lot of friends. They often__17__the poor students and sell them some books cheaply. So there're many young men in their shop. Of course people__18__them and their friends often call on(拜访) them and__19__them. We can always hear their rooms are full of__20__and quarrel.

It was a Friday evening. Mr. and Mrs.King we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on the island the next morning. It was a little far from our town. So they had to__21__earlier than usual to catch a six o'clock train. After supper a few friends came to see them while they were cooking some__22__and drinks for the picnic. Mr.King and his wife had to stop to__23__them. They talked a lot and few of them looked at the__24__on the wall. Mr. and Mrs.King were anxious(焦急) but they couldn't tell the visitors about it. The woman thought for a few__25__and had an idea. She said to her husband, “Oh, it's eleven o'clock! You'd better stop talking, dear! Our guests are anxious to__26__!

Mr.King heard this and stood up and said__27__to the visitors and they left soon.

16.A.had B.polite

C.cold D.careful

17.A.help B.hurt

C.hit D.watch

18.A.know B.understand

C.meet D.like

19.A.play with B.fight with

C.talk with D.catch up with

20.A.cry B.shout

C.noise D.laugh

21.A.go to work B.get up

C.go to sleep D.open the shop

22.A.clothes B.bags

C.books D.food

23.A.get B.receive

C.make D.accept

24.A.phone B.photo

C.clock D.picture

25.A.minutes B.days

C.weeks D.months

26.A.go home B.go to bed

C.go shopping D.have a rest

27.A.hello B.goodbye

C.sorry D.nothing

Section C(12 marks)

On Oct 14, Li Yantao, 28.________seven?year?old pupil in the firs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Weiyang district, Xi'an, ca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was confused when he was told he had to wear a green scarf(绿领巾).

“I don't think the green scarf is as good 29.________the red one, but I would be in trouble with my teacher 30.________I did not wear it.”

The school decided to make children 31.________schoolwork and general behavior were not yet good enough wear green scarves instead 32.________the red scarf of the Chinese Young Pioneers.

Parents whose children were given green scarves did not understand the reason behind the school's measure and thought 33.________was wrong to make some pupils wear green scarves.

Many pupils 34.________wore green scarves took them off and put 35.________in their schoolbags after they left the school grounds.

In the end, Chen Hong, the school's principal, had to stop this practice and said sorry to the parents.

Part Ⅱ Reading Comprehension(30 marks)

A

Study after study shows that regular moderate walking can help you lose weight and reduce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In a study,Japanese researchers tested obese men before and after they joined a one?year modest walking plan.All they did was up the number of steps they took during their daily activities,such as walking from the car to the grocery store.The result: Their blood pressure and cholesterol levels improved and the amount of body fat around their abdomen(腹部) —the dangerous kind of fat that leads to higher rates of heart disease—greatly decreased.

That's good news,because walking has now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fitness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Convenient,simple,and gentle on the joints,walking is perhaps the easiest form of exercise to maintain.According to surveys,four out of five women who start a walking program continue to walk,while half of women who attempt other types of aerobic exercise,such as swimming,drop_out during the first few months.

Here are some ways to put more walking into your life.

1.Learn the basics.Before you take your next step outdoors,you need to know how much walking to do,and how often.

2.Pick a charity—it could be breast cancer,the American Red Cross,the United Way—and pledge to contribute D|S1 for every mile you walk.You'll take pride in the fact that you are walking for something beyond yourself.

3.Walk with a friend.If she's expecting you,you're more likely to get out of bed on cold winter mornings or skip the cafeteria for a lunchtime walk.

4.Walk for entertainment one day a week.Instead of walking around your neighborhood,walk through the zoo,an art museum,or a shopping mall.

3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character of walking?

A.Convenient B.Difficult

C.Gentle D.Simple

37.The underlined phrase “drop out” probably means

________.

A.give up B.take part in

C.go in for D.fall behind

38.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Many women choose walking for exercise because it is cheap.

B.You should walk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health.

C.Walking with a friend can make you forget hunger.

D.Walking for a charity can make you continue to walk.

39.How many women stop walking after they start the walking program?

A.1/5 B.2/5 C.1/2 D.4/5

40.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Walking can make you healthy.

B.Walking can make you wealthy.

C.The ways to continue walking in daily life.

D.You can make friends through walking.B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y birds sing?Maybe you thought that they were just happy.After all,you probably sing or whistle(吹口哨)when you are happy.However,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birds sing out of their territory.

Do you know what a “territory” is? A territory is an area that an animal,usually the male,claims(声称)as its own.Only he and his family are welcome there.No other families of the same species are welcome.Your yard and house are your territory where only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are welcome.If a stranger should enter your territory and threaten you,you might shout.Probably this would be enough to frighten him away.

If so,you have actually scared the stranger away without having to fight him.A bird does the same thing.But he expects no outsiders almost any time,especially at nesting(筑巢)season.So he is screaming all the time,whether he can see an outsider or not.This screaming is what we call a bird's song,and it is usually enough to keep an outsider away.

Birds sing loudest in the spring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attract a mate and warn others not to enter the territory of theirs.

You can see that birds have a language of their own.Most of it has to do with attracting mates and setting up territories.

41.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most of the time birds' singing is actually________.

活页裁切线

A.an expression of happiness

B.a way of warning

C.an expression of anger

D.a way of greeting

42.What is a bird's “territory”?

A.A place where families of other species are accepted.

B.A place where a bird may shout at the top of its voice.

C.An area for which birds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D.An area which a bird considers to be its own.

43.Why do birds keep on singing at nesting season?

A.Because they want to invite more friends.

B.Because their singing helps frighten outsiders away.

C.Because they want to find outsiders around.

D.Because their singing helps get rid of their fears.

44.How does the writer explain birds' singing?

A.By comparing birds with human beings.

B.By reporting experiment results.

C.By describing birds' daily life.

D.By telling a bird's story.

45.Where will you probably find the passage?

A.A textbook. B.A newspaper.

C.A science report. D.A guidebook.

C

Can dogs and cat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in the same home?People who are thinking about adopting a dog as a friend for their cats are worried that they will fight.A recent research has found a new recipe of success.According to the study,if the cat is adopted before the dog,and if they are introduced when still young (less than 6 months for cats,a year for dogs),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 two pets will get along swimmingly.Two?thirds of the homes interviewed report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at and dog.

However,it wasn't all sweetness and light.There was a reported coldness between the cat and dog in 25% of the homes,while aggression and fighting were observed in 10% of the homes.One reason for this is probably that some of their body signals were just opposite.For example,when a cat turns its head away it signals aggression,while a dog doing the same signals submission.

In homes with cats and dogs living peacefully,researchers observed a surprising behaviour.They are learning how to talk each other's language.It is a surprise that cats can learn how to talk “Dog”,and dogs can learn how to talk “Cat”.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both cats and dogs have appeared to develop their intelligence.They can learn how to read each other's body signals,suggesting that the two may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we previously suspected.Onc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s presence and body language,cats and dogs can play together,greet each other nose to nose,and enjoy sleeping together on the sofa.They can easily share the same water bowl and in some cases groom(梳理)each oth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cats and dogs may go beyond pets—to people who don't get along,including neighbors,colleagues at work,and even world superpowers.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

46.The underlined word “swimmingly” in Paragraph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______.

A.early B.sweetly

C.quickly D.smoothly

47.Some cats and dogs may fight when________.

A.they are cold to each other

B.they look away from each other

C.they misunderstood each other's signals

D.they are introduced at an early age

48.What is found surprising about cats and dogs?

A.They eat and sleep each other.

B.They observe each other's behaviors.

C.They learn to speak each other's language.

D.They know something from each other's voices.

49.It is suggested in Paragraph 4 that cats and dogs________.

A.have common interests

B.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

C.have a common body language

D.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was expected

50.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Part Ⅲ Writing (45 marks)

Section A(10 marks)

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live completely free of stress, it is possible to prevent stress as well as reduce its effect when it can't be avoided.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ways to deal with stress.

Try physical activity.

When you are nervous, angry or upset, try releasing the pressure through exercise or physical activity. Running, walking, playing tennis, or working in your garden are just some of the activities you might try.

Take care of yourself.

You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eat well and get enough rest. If you easily get angry and cannot sleep well enough, or if you're not eating properly, it will be more likely that you will fall into stressful situations. If stress repeatedly keeps you from sleeping, you should consult a doctor.

Make time for yourself.

Schedule time for both work and entertainment. Don't forget, play can be just as important to you over?all well?being as work. You need a break from your daily routine to just relax and have fun. Go window?shopping or work on a hobby. Allow yourself at least a half hour each day to do something you enjoy.

Make a list 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Stress can result from disorganization and a feeling that “there's so much to do, and not enough time. Trying to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at once can be too much for you and as a result, you may not achieve anything. Instead, make a list of everything you have to do, then do one thing at a time. Set out to do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first. Check off each task as it is completed.

Title: How to 51.________

Solution(s) 54.________for feeling stressed 57.________

52.________ ●being nervous, angry or upset ●trying activities such as running, walking or playing tennis

take care

of yourself ●easily getting angry

●not sleeping well enough

●55.________ ●eating well

●58.________

●consulting a doctor

make time

for yourself ●no break from daily routine ●relaxing

●59.________

53.________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56.________

●a feeling of not having enough time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according to the list you have made

●setting out to do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irst

●60.________each task

Section B(10 marks)

TV viewers may no longer be able to hear English abbreviations(缩写), like “NB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from mainland broadcasters.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and Beijing Television (BTV) confirmed to China Daily on Tuesday that they had received a notice from a related government department, asking them to avoid using certain English abbreviations in Chinese programs.

The channels, however, did not reveal exactly how many English abbreviations are listed in the notice.

The notice not only limits the use of English abbreviations in sports news, but also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news. Abbreviations such as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will also be substituted(代替) with their Chinese pronunciations, it said.

The move comes after a growing number of national legislators(立法委员) and political advisors called for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eserve(保存) the pur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f we don't pay attention and don't take measures to stop mixing Chinese with English, the Chinese language won't remain pure in a couple of years,” said Huang Youyi, editor?in?chief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The restricted use of English abbreviations on Chinese television programs has provoked a debate among scholars.

“It makes no sense to introduce a regulation to prevent the use of English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 Liu Yaoying, a professor at th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said on Tuesday. “It is cultural conservatism(保守主义).”

“If Western countries can accept some Chinglish words, why can't the Chinese language be mixed with English?”

61.What does the government tell TV stations to do in the notice? (No more than 12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In what TV programs English abbreviations are limited? (List three of the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According to Huang Youyi's opinion, why should we stop using English abbreviations?(No more than 10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Chinglish” in the last sentence mean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more than 10 words)

Section C(25 marks)

为了迎接“元旦”佳节,学生会决定举办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你作为学生会主席,起草一份书面通知,写在学校的通知栏上,告知全体学生。通知的内容:

1.参赛者演讲不得超过8分钟。

2.参赛者于12月12日前上交报名表。

3.比赛于12月30日下午2:30(星期一)在学校大礼堂(auditorium)举行。

4.邀请了5个专家作裁判。当场宣布结果。

5.组织者:学生会

6.发布通知的日期为x年12月3日。

参考词汇:contest比赛 maximum值 participant参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6: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A 考查时态。句意:“猜猜看, 我们已经得到了今年夏天去英国的短期签证。”“太棒了, 你到时候将会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从语境可知时间为将来,因此考虑选择将来时态,而D项表示将来完成,与语境明显不符,因此答案为A。

2.D 句意:有些人喜欢踢足球,而其他人喜欢看足球比赛。be fond of doing sth./enjoy doing sth.“喜欢做某事”。

3.B 考查短语用法。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th.是固定短语,意为“做某事有困难”;谋生用earn one's living表示。句意为:哈利已经失业六个月了,因此他谋生有困难。

4.B 考查devote one's time to doing sth.句式。句意:他在过去的十年中,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帮助残疾人身上。

5.C 先行词是the plan,且由级修饰,定语从句用that引导。

6.A 句意:“玛丽,你这些天在忙什啊”?“我在准备考试。”从前句可知需用进行时,而为……做准备应用prepare for搭配,因此,答案为A。

7.A make use of“利用”,use提到前面作先行词,make of改为定语从句的形式。we make of the used paper这个定语从句中,省去了关系代词which或者that。句意:——你难道没意识到我们在使用用过的纸吗?——不,我已经意识到了。

8.A 考查it作形式主语的用法。句意为:医生说对我说动手术可能是有必要的。此处it为形式主语,而不定式的复合结构为真正的主语。

9.D 考查定语从句。此处选用关系代词that在从句中作及物动词spend的宾语。

10.A 句意:过去它是一个多么令人愉快的小镇啊!但现在有这么多的工厂和污染。根据句意可知A项正确。used to do sth.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be used to do表示“被用来……”;be(get)used to sth.,be used to doing sth.表示“习惯于(做)某事”。

11.C 考查状语从句。If “如果”; As “就如;因为”; Though“尽管”;Unless “除非”。句意:尽管有规律的运动很重要,但是在睡前运动不是一个好主意。由句意可知,这里应选C连接让步状语从句。

12.C 不定式作定语;she thought of是定语从句,修饰the way。本题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选B,认为是think of后面直接接doing,其实这里需要的是修饰the way的定语,意为“做某事的方法”。

13.B 句意:自从这次灾难以来,所有的人,不管他们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都在尽自己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whether...or...是固定搭配,意为:无论是……还是……,不管是……还是……。

14.D 根据句意此处应该是“不仅仅”,more than正是此意。no more than“仅仅”,nothing but“只不过”,not more than“不超过”,都不合题意。

15.C 定语从句引导词的判断取决于先行词在从句中所作的成分,parts“零件”应从属于machine,故应选择whose,表示“机器的零件”。

【语篇解读】 这是一则委婉地谢绝客人的故事, 这也是我们平时很容易遇到的事。

16.B 根据下文have a lot of friends可以推断他们待人有礼貌(polite)。

17.A 他们帮助穷困的学生。

18.D 根据上文得知,别人都很喜欢他们。

19.C talk with表示聊天。

20.D 他们的家里总是充满了欢笑。

21.B 为了赶早班车他们不得不早起,故选get up。

22.D 他们正在为第二天的野餐准备食物和饮料。

23.B receive sb. 表示接待某人。

24.C 他们聊得很尽兴,以致于忘了时间,也就是忘了看墙上的钟。

25.A 这里指很短的时间。

26.A 表示时间已经不早了,客人们肯定着急要回家了。

27.C 丈夫向客人道歉,表示是自己忘了时间,这样客人就不会尴尬了。

28.a 29.as 30.if 31.whose 32.of 33.it

34.who 35.them

36.B 细节理解题。由第三段“Convenient,simple,and gentle on the joints,walking is perhaps the easiest form of exercise to maintain.”可知答案。

篇27:五年级一单元作文:开卷有益

人教版五年级一单元作文:开卷有益

我爱书,妈妈给我起了个名字叫“书虫”。虽然不雅,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在读书时能够忘掉一切的神态。

尽管我只是个小学生,但我业余读书的书龄已有8年之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了.我读过四大名着;我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海上劳工》;我读过老舍的《骆驼祥子》。至于《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之类的故事早已被当作少儿读物了。然而在最近一次整理书籍时,我随手抽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本书。虽然是曾经读过的书,但当我再一次读起时,又重新被吸引了。

我陪着小女孩在凛冽的寒风中一路走来。当一切无助时,我又陪同小女孩一起点两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当微弱的火焰升起时,我又陪同小女孩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陪同小女孩寻找给予小女孩保护的、慈祥的奶奶。我终于看到小女孩脸上露出了微笑,但这是一种凄惨的小,死亡来临时的笑。我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泪流如雨。她的悲惨遭遇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注定了她悲惨命运的结局。

当我合上这本书,眼前忽然浮现出贫困山区孩子在求学路上蹒跚求学的身影。我们每天都能在宽阔、明亮的教学楼里收获园丁撒下的`果实,并且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而贫困山区的孩子却只能在没有窗户、没有阳光的草房里学习。

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和那些贫困学生比,我们可以说是享尽了人间的爱和幸福。但愿从此人世间消除贫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灿烂的阳光。这是我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也是我最真切的体会。

五年级一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作文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

初一下册一单元作文

初一上册一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单元一作文

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作文

四年级上册一单元写景作文

小学五上第一单元作文范文

一单元总结作文(共2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单元总结作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