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王佳芝麻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气候变化作文800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气候变化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 目录
篇1:气候变化作文800字
气候变化作文800字
全世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咱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当人类所需的地球物资越来越多、索取越来越多、且频繁出现浪费现象,破坏自然环境,大量猎杀动物……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变暖,云层也越来越稀疏,臭氧极速减少,未来可能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比如,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报导:非洲那边下了一场大雪,非洲人看到雪就像看到了可口的食物一样兴奋,他们一个个欢快的在洁白的雪地上跳啊、跑啊、走啊,其实我也替他们高兴。可高兴的'同时,我不由担忧起来——非洲全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有“热带大陆”之称。非洲下雪的新闻以往倒也不罕见,但这一次是下在赤道边上!在这样一个无比接近赤道的地方,本该享受阳光的人们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冰雹加降雪。明明不是一场大雪,却因为当地以往完全没有应对经验,硬生生整成了雪灾。这下,引起了全国科学家们的重视。科学家们推测很有可能地球正在生病!有一位地质学家去那里考察了,发现正是因为那里的臭氧变得很稀薄……人们要是再不听劝,预言中我们将在地底下生活的预言将要成为真实的了。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海边欣赏夜景,到了晚上,四处灯火辉煌,天空中出现一颗又一颗的小星星,我一眼望去,有一轮镶嵌在夜空中的月亮像是晶莹剔透的玉盘洒下幽幽月光,给海面戴上的朦胧“白纱”,天上的星星与月亮都映在水面上,美丽得如同一幅画作!远处听到“砰”的一声,不一会儿,定晴一看,出现了几个白白的东西,越漂越近……终于看清了,是——几个泡沫盒旁边还跟着几个空矿泉水瓶,瞬间打破了这美感!我非常生气,到底是哪一个没素质的人,既然要扔,为什么不扔到垃圾筒里呢?我希望国家新增一条规定:请自觉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否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不让地球寿命减少,我们就为地球做一些奉献吧!不要等到大自然报复我们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众所周知,气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想要从根本上阻止气候变化还得从长计议。世界各地的干旱、洪水再到如今的降雪……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极端气候在等着我们……
篇2:气候变化作文
炎热的夏天,吃上几口冰淇淋,那是多么爽快的事啊!一日之间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领略到冰火两重气候。
一个温暖的双休日,妈妈带我到去一个地方旅行。我们带上该准备的衣服来到游玩的地方,第一天气候很正常的,我们在那里玩得很开心。可到了第二天,太阳跟我们开玩笑似的悄悄留走了,气温突然下降,我们带的衣服,根本解决不了我们的抵御当时的寒冷。因此,那天,我们只能呆在旅馆,躲在空调房里了。
据报道:现在全球的气候都在逐渐变暖。这是地球给人类的.警告。或许有些人觉得地球气候变暖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就不用过寒冷的冬天了。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因为地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山融化,到时候很多城市就会被水淹没了。
无论气候变暖,还是气候或冷或热琢磨不定,这都是人们破坏自然环境,过度地开车和开空调,让有害气体污染了大气所造成的。
天文学家霍金曾经预言:地球再过几十亿年后会变成火球,只有我们保护地球才能延长这位母亲的寿命。为了地球的生存,为了我们能活久一些,为了有更多子孙后代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繁衍生息,我们要保护好地球。要保护地球,我们就应该先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我们要想生活得好,必须先让我们的母亲地球生活得更好。
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责任!
篇3:冬至气候变化
冬至气候变化 -资料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
资料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篇4::气候变化年
2007:气候变化年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无论从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是到人们的.切身感受,或者到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20都将当之无愧地成为“气候变化年”.
作 者:吴建民 Wu Jianmin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北京,100037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P467 D815 关键词:气候变化 国际关系 2007年篇5:立春气候变化
立春气候变化 -资料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资料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篇6:全球气候变化回顾
全球气候变化回顾
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为基础,结合全球其他气候资料,总结了2007年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2007年北极海冰面积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导致加拿大西北航道有记录以来首次贯通;南极臭氧空洞相对较小;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拉尼娜发展;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破坏性洪水、干旱和风暴.
作 者:钟海玲 沈永平Zhong Hailing Shen Yongping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P467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2007年 极端天气气候 回顾篇7: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气候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者,教材的第一部分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大致的划分,然后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近代气候的变化,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探讨近代气候变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教材第二部分从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的变化,水循环的改变三个方面,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教材第三部分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呼吁人们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最后教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问题探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让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初步验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维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形成把获取的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地理事物里来,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综合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相应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和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1、密切联系实际,如“连年的暖冬问题”特别是今年的“暖冬”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运用鲜活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创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运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南极企鹅及北极熊冰面减少,数量减少来引导学生回答这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生回答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对人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已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
师: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气候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分为哪几种变化?几种气候变化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首先学习的`知识。
[生阅读教材第1、2段及图2.25讨论、总结、回答问题]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
师:20多亿年来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师:20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投影)P49图2.25和图2.26
师:请大家看图2.25。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一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生: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合作探究)气温曲线呈波动上升
师: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师:很好。如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变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波动上升,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长高30.6℃。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师:下面大家做第50页读图思考,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篇8:气候变化的公开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全体科学家、特别是气候科学家的政治攻击愈演愈烈,这让我们深感不安。所有的公民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结论 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当有人说社会应该等到科学家能绝对地肯定时再采取行动,这等于说社会永远不采取行动。对像气候变化这 样的可能造成大灾难的问题来说,不采取行动会让我们的星球冒着危险。科学结论从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推导而来,受到实验室实验、自然界的观察以及数学和计算机 建模的支持。科学家像所有的人一样会犯错误,但是科学过程被设计了寻找并改正错误。这个过程本质上具有对抗性质---科学家享有声誉和获得认可,不仅是由 于支持传统的学识,更是由于证明科学共识是错误的,存在着更好的解释。那正是伽利略、巴斯德、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曾经做过的。但是当某些结论已经过全面和深 入的检验、质疑和检查,它们就获得了“充分确立的理论”的地位,常常被称为“事实”。
例如,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的星球的年龄大约是45亿年(地球起源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的一次事件中诞生的(大爆炸理 论),今天的生物都是从生活在过去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论)。即使是这些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如果有人能够显示它们是错误的,仍然能够一举成名。气候 变化现在已归到了这个范畴:有确凿、全面、一致的客观证据表明人类正在改变气候,因此威胁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否定气候变化的人士最近对气候科学,以及更令人不安地,对气候科学家的许多攻击,一般是由特殊利益或教条驱使的,而不是诚实地努力提供一个能令 人信服地满足证据的另类理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和对气候变化的其他科学评估,有数千名科学家参与,产生了大量和全面的报告,也产生 了一些错误,这是不出意料和很正常的。在错误被指出之后,就得到了改正。但是最近的这些事件丝毫没有改变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
(1)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正在变暖。华盛顿一个多雪的冬天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2)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大多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
(3)自然因素一直对地球气候变化有影响,但是在现在人类导致的变化影响更大。
(4)地球变暖将会导致许多其他气候模式的变化,其变化速度在现代是前所未有的,包括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水循环的速度都越来越快。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正在让海洋变得更酸性。
(5)这些复杂的气候变化合在一起威胁着海岸社区和城市、食物和水供应、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森林、高山环境等等。
世界科学团体、国家科学院和个人能够说的和已经说的要多得多,但是以上这些结论应该已足以表明为什么科学家担心后代将要面临的状况,如果人类所作所为一切照常的话。我们呼吁决策者和公众立即着手解决引起气候变化的问题,包括不受约束地燃烧化石燃料。
我们也呼吁,停止基于含沙射影和株连对我们的同事提出犯罪指控的麦卡锡式威胁,政治家为了避免采取行动借助骚扰科学家来分散注意力,以及散播关 于科学家的赤裸裸谎言。社会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无视科学,把头埋在沙中并希望我们有好运,或者我们可以为了公共利益行动起来,迅速和真正地减少全球气候 变化的威胁。好消息是,聪明和有效的行动是可能的。但是拖延不可以是一种选择。
xx
20xx年x月x日
篇9:气候变化的公开信
我们所有署名者敦促您,立即采取持续的行动,对抗人为的气候变化,我们一致认为有关气候变化的科研是毫不含糊的,而美国必须予以回应。
气候变化威胁着美国的经济、国家安全和公共健康。在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各国期待美国掌控领导地位--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削弱其在解决这场危机中的努力。但您的政府对解决此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鉴此,我们要求您就任总统后采取以下措施:
让美国成为清洁能源的领导者
绝大多数美国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部署。需要拥抱节能低碳社会的巨大经济机遇,将您的1万亿美元承诺的一部分用于开发基础设施,扩大清洁能源以提高美国的竞争力。自以来,清洁技术行业创造了每33个岗位中的1个岗位,“风电技师”已成美国岗位数量增长最快的工作,而太阳能工业雇佣的退伍军人比任何行业都多。
少谈美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大多数美国人赞成这一点。请向他们保证,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空气和水污染,继续实施清洁能源计划、可再生能源税收抵免和汽车效率标准等政策,这些将保证创新和就业的稳步增长。而保证联邦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持续资金投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增强美国气候准备和抗灾能力
仅以刚过去的5年为例,风暴、洪水、干旱和野火造成了2500亿美元的损失。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所以纳税人为救灾和恢复家园所支付的负担也在增加,急需通过投资清洁能源、交通、建筑和水利基础设施,帮助保护美国的经济和自然资源。
公开承认气候变化的真实存在、人为因素和紧迫性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将成为世界上唯一否认气候科学的政府领导人。你所处的地位将非常尴尬,你将可能站在几乎所有气候科学家、大多数经济学家、军事专家、化石燃料公司和其他商业领袖,以及三分之二关心这一问题的美国人的对立面。
保护决策中的科学诚信
你在竞选期间说,你的政府将“确保没有政治偏见的、科学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你任命的否认人类引起气候变化这一科学事实的内阁成员和过渡期团队,与你的誓言相违背。
坚持兑现美国对《巴黎协定》的承诺
签署《巴黎协定》是避免美国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最佳机会,这也代表绝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意志。如果一意孤行,美国将在国际谈判桌上失去影响力,将政治、技术和道德领袖的角色拱手让给其他国家。
你若回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扩大清洁能源,必将得到大多数公司、军事领导人、科学家、工程师和公民的支持。许多美国的大城市和州已经承诺如此。我们敦促你自己决定,你的总统功绩究竟是由“拒绝和灾难”界定,或是由“接受和行动”来成就。
xx
20xx年x月x日
篇10:气候变化的公开信
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
这几天,你们辛苦了。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你们从世界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一起,我为你们的义举感到由衷的钦佩。
作为地球村的普通公民,这几天,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次会议的进程,和大会各方所发出的声音。之所以关心,是因为气候变化,概莫能外,咱们也是受害国。
近百年来,我国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度,高出全球平均上涨幅度。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我国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可不是我凭空捏造的,这是我国科学家已经完成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论。
我知道,参加这次气候大会的将有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以及其他官员,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这次会议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我也知道,中国温家宝将前往哥本哈根出席这次会议。中国政府已带去“决定到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减少40%至50%”的承诺。对于中国政府的承诺,作为一个公民,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我有理由对这次大会达成共识抱有很大的希望。
可就在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据英国《卫报》9日报道,一份由英国、美国和丹麦主导秘密准备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政治声明草案“丹麦案本”泄露,草案赋予发达工业国在未来气候变化谈判上更大话事权和碳排放权,背弃《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原则,削弱联合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对此十分愤怒,导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进入第二天即陷入谈判危机。
消息称,“丹麦案本”由一个“小圈子”的国家草拟,草案给发达国在未来所有气候暖化谈判中更大话事权。协议还会为发达国及发展国分别设定一个2050年人均碳减排目标,发达国可人均排放2.67吨温室气体,发展国只可人均排放1.44吨。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这等于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对于大会传出这样的消息,我也并不感到意外。马尔代夫在水下召开内阁会议,尼泊尔的部长们又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开会。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无非就是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吸引世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马尔代夫和尼泊尔政府官员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但还是改变不了一些国家“高高在上”的思维方式,对于被人们称之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能真的产生什么好的结果,我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怀疑。正是因为悲观,我产生了如下的想法——地球只有一个,管TMD,大家一起动手,让地球毁灭得更快些,我就不相信那个国家能跑到火星上去!
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是全人类都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事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公平。但现在,一些国家关注气候变化已经变味了,关注气候变化已经是一种“霸权”手段。他们以各种高尚的借口,剥夺了穷国和贫穷地区的穷人改善自己境遇的机会。他们以高尚的名义,创造并维持着权利与财富的不平等。
我一点也不怀疑,参加这次气候大会的代表,每个人都可能确实很有良知。但当“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变为一种“霸权游戏”,并将造成“有钱国”和“穷国”新的不平等的时候,一些人的良心早就被狗吃掉了。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义务,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
如果真是这样的结果,那么我就请各位代表也不要生气,更不要愤怒,在哥本哈根好好玩几天,会议结束后,我们去号召全世界的人来一起糟蹋这个星球。中国有句古话:咱光脚还怕穿鞋的!?大不了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生气,举国搬到外太空去。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星球,离和谐也就不远了。
以上言论,有些偏激,但这些偏激的想法都是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国家给逼出来的,即使我有过错,责任也不全在我,因为这不是我的初衷。我还是衷心的希望,在各位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气候大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也要奉劝一些有能力改变现状的国家领导人,要面对现实,放弃幻想。假如《2012》真的来临,是没有什么诺亚方舟来拯救人类的。说到底,“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如果你们真的放弃了这次“拯救人类”的绝好机会,你们就真的会成为全人类的罪人。
也请参会的代表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带个口信,他不是知道“温故知新”这个成语吗?是否也知道什么叫“自食其果”?顺便也转告一些其它发达国家领导人,如果他们在近期没有能力举国移民外太空,最好还是坐下来谈谈,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框架下,达成共识。如果真是这样,善莫大焉,也是他们“立地成佛”的绝好机会!
以上文字,也许有些偏激,这真的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我的初衷还是衷心的希望,大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xx
20xx年x月x日
篇11: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
今年麦子耩得早,来年麦子收得好。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夏天雨绵绵,起北风便晴。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谷子上场,核桃满瓤。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篇12: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饵足水优养好鱼,土壮藕蒲长得乖。
选好种,晒得干,来年多打没黑疸。
春东风,雨祖公;夏东风,热烘烘。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干雾露阴,湿雾露晴。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秋天西风雨,东北晴。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篇13: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
1、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2、麦种毒谷拌,不怕害虫犯。
3、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4、扑地烟,雨连天。
5、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6、星星眨眼天要变。
7、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东风晴。
8、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9、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10、苹果梨子大批卸,出售车拉又船载。
11、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12、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13、柱石脚下潮有雨。
14、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15、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篇14: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蚯迎太阳,晚蚯落一场。
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篇15: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开门风,闭门雨。
重阳不打伞,胡豆麦子光杆杆。
结合积肥整鱼塘,塘深地壮鱼粮增。
辰间电飞,大飓可期。
黑紫云如牛,狂风急如流。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星光含水,雨将临。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云布满山低,连夜雨乱飞。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过了冬至,长一蜂刺。
棉花云,雨快淋。
落滴起泡定阵雨。
篇16: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原因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危害及影响
加剧其他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是不难发现的:热浪冲击频繁加重可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水灾、暴风雨等,使死亡率、伤残率及传染病疾病率上升,并增加社会心理压力。
篇17:《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组成
本节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个部分。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本节是作为本章的总结学习,为一个学时。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幻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3、教材的特点
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本节内容有比较充分的阅读和活动,可以通过这些阅读和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4、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判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通过扮演角色,联系实际,讨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的重点:本节内容是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最后一节,对前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总结。其中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判断本节的重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材的难点:本节的难点在于全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理解。气候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对于全球变暖来说也不是整体升高,而是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可能某些地区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也说明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总结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三、学情分析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风格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做学情分析时,要了解学生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地理实践能力,预先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
1、学习基础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之后安排气候的内容,气候对本章前几节内容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学生学习实际上是在掌握了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个小结性内容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能力
该节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本节内容是要在通过讨论、探究发现而引导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的就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就学习能力来看,该班级同学具备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学习动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这在教学中很重要,本节内容的学习,通过视频、多媒体以及案例分析等,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促进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了能力,所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任务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任务、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符合教育和认识规律的手段与方式,即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一整套方案组成的师生互相活动作用的活动。
根据这些原则本课采用视频导课——设置疑问——读图分析——引导探究———案例分析——讨论学习情境设计——练习巩固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的有序认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完整,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从学生来看,该班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本节内容对学生读图分析和资料分析总结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要为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景,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以更有利地帮助学生学习。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既有感性认识有用理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1)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总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中就采用这样一个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图的阅读,从而得出结论。
(2)发现教学方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这部分采用“创设情境——发现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利用书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2、教学媒体:从所传播信息的形式来看: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从储存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仪器和设备来看:教科书、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五、学法分析
学习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教学有法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有法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第二点提到的学情分析,并依据地理学习方法,我对节的学习采用以下的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2)探究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4)视频总结法
(5)情境讨论法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的获取知识、思考问题方法,产生感性认识,运用“探究讨论”和“情境讨论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1、视频导课
用影片《后天》进行导课,视频过后,教师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而后直接进入本节内容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用影片导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资料展示,启发学习
从资料展示开始,让学生总结所搜集到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举例之后,一连设置几个问题,旨在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阅读课文内容和资料,启发学生读图
由于本节内容强调把全球变化看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就行。
通过阅读,使得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方便接下来的教学,接着教师通过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读图并发现规律。
通过对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现代三个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图的分析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对“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进行理解。
再通过阅读资料,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4、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资料搜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给大家时间观察2.27图(PPT)然后按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书本51页的问题,(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并派代表来陈述本组的结论。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给出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进行引导学习,图2。27对第二部分的学习很重要,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发觉图中的信息,对于之前搜集的资料,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概括资料的内容。这里有一段视频,通过视屏的播放,引导学生去总结,然后得出全球变化的原因:
5、材料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出可能性影响,并通过表格,进行概括,使得条例更加清晰,在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片和视频使得学生产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更容易接受。
6、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考第52页活动内容,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掌握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这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
7、设置情境,讨论学习
结合53页活动和阅读部分,讨论:如果你是政府官员、林业部长、能源部长、农业部长、科研部门其中的一个代表,你会对全球变暖提出什么措施?然后请学生发言。得出结论。
设置情境,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并通过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更易于留下深刻印象。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8、练习思考、知识迁移
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附录:板书设计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
2、表现及其分类;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2)自然。
2、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农业变化;
(3)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3、适应气候变化
4、政策手段
5、技术手段
篇18:《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球气候变化。
本着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几个角度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先来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全球气候变化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气候变化的概念,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学生学习完本届课后,能够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了科学的认识理解,同时形成人地协调可续发展的地理思想。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次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思维逻辑有了快速的发展。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大气气候有了系统的认识。但是对于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对策理解角度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材料信息提取的能力,和交流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学习思路的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课改理念,教材学情的认识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能够准确描述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2、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气候的变化概念及分类
【难点】
全球及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运用媒体导入播放电影《后天》中冰山崩塌的画面并提问学生这个现象反映了当今气候中的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导入今天新课。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生动直观便于学生认识理解今天所学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气候变化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文字内容并提问学生:(1)什么是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2)气候变化划分几种类型?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会继续提问学生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作用?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呈现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候变化,图2、26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并提问学生人类的最后一次寒冷冰期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最后一次冰期出现在大约10000年前。我会追问学生最后一次冰期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不够到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紧接着我会提问学生近百年来,两次气温明显的上升时期是什么时候?气温升高了大约多少度?学生读图后回答道两次气温的升高大致在1860和1960年前后,气温大致升高了0、6度。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相关材料并请学生思考我国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如何。
学生阅读后思考得出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变暖最明显的是西北、东北、华北,其中西北变暖强度高于平均值。长江地区变化不明显,季节性上看冬季变暖最明显,出现暖冬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会继续追问区域的变化跟全球的气候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更为复杂,至此我的重点得以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地图材料分析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加工的能力。也响应了新课改中掌握必备的地理技能这一要求。
3、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最后我会请学生小组讨论课本P50页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并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在学生小组讨论期间,我会进行小组巡视,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出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至此我的难点得以解决。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请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导入中冰山崩塌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也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收集收集气候变暖可能产生哪些影响,人们又是如何解决的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知识前后联系。开放的作业布置也相应新课改要求中作业具有开放性的原则。
七、说板书设计
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 喜欢作文800字
★ 楼梯作文800字
★ 笔芯800字作文
★ 唱响作文800字
★ 门票作文800字
气候变化作文800字(共18篇)




